1消息二则 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1消息二则 课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71.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7-10-06 10:52:3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27张PPT。1.消息二则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目标导航
了解新闻的基本常识,理解消息写作的“五要素”和“倒金字塔式”结构。
明确本文的“五要素”和结构层次,领会本文短小精悍、一气呵成的写作特点。
感悟人民解放军英勇无畏、锐不可当的英雄气魄,懂得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助读资料1. 题目解说
这是毛泽东以新华社记者的名义撰写的消息。题目概括了消息的主要内容,“三十万大军”突出了人民解放军的宏大气势,“南渡长江”点明了事件,“胜利”点明结果,传达出作者喜悦的心情,令人振奋。
2. 作者简介
毛泽东(1893 -1976),字润之,湖南湘潭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思想家,诗人、书法家。他的讲话稿收在《毛泽东选集》里,他的诗词收在《毛泽东诗词文集》里,他撰写的新闻消息收在《毛泽东新闻工作文选》里。
3.背景资料
本文选自《毛泽东新闻作品集》(新华出版社2014年版),原载1949年4月22日《人民日报》。1949年4月21日,人民解放军发起渡江战役。22日2时,新华社全文播发了毛泽东同志撰写的消息《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报道了我军万船齐放、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的战况。
2.主题归纳
这则消息以极其简练的语言报道了我军顺利渡江的事实,赞扬了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的英雄气概,也从侧面反映出国民党军队军心涣散、毫无斗志。
3.写作特点
叙事简洁,言简意赅。全文不到200字,但具备了“五要素”和消息结构的导语、主体、结语三个部分,没有一个多余的字;而且叙述层次清楚,一目了然。导语部分交代了事件总体面貌;主体分成三个层次展开:渡江战斗的时间、地点;国民党长江防线崩溃;我军破敌进击的态势。四字句音节短促,与所表达的解放军攻势的迅猛、凌厉相得益彰。一连串文言色彩很浓的词语的运用,不但符合新闻文体的简短明快的规范,而且便于表达作者高瞻雄视的气概。
4.问题探究
这篇新闻是怎样表达胜利者的自豪和对失败者的藐视的?
探究1:“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句中胜利者的自豪感从“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中毫不隐讳地流露出来,对失败者的藐视也溢于言表。
探究2:“长江风平浪静,我军万船齐放,直取对岸。"句中“万船齐放,直取对岸”表现了胜利者稳操胜券的心态,再现了我军攻势迅猛、凌厉的战斗情景,暗示了失败者毫无抵抗能力、束手就擒的现实。
字词全解1. 经营:筹划、组织并管理。
2. 摧枯拉朽:枯草朽木受到催折,比喻腐朽势力被迅速摧毁。这里指解放军攻势凌厉,不可阻挡。
3. 溃(kuì)退:(军队)被打垮而后退。
4. 风平浪静:没有风浪,水面很平静。形容平静无事。5. 即已:已经。
6. 突破:集中力量向一点进攻,打开缺口。
7. 荻:读dí。
8. 诸:众,许多。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目标导航 见《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助读资料1.题目解说
题目中的“百万大军”是实指,体现了报道的真实、准确。标题展现了渡江战役的磅礴气势,表明了这则消息的核心内容。语言简洁,概括性强。
2.作者简介
见《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3.背景资料
本文选自《毛泽东新闻作品集》(新华出版社20 1 4年版),原载于1949年4月24日《人民日报》。1949年,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结束,人民解放军在全国取得胜利已成定局。但国民党反动政府仍然负隅顽抗,在对长江防线经过三个半月的苦心经营之后,于4月20日悍然拒绝签订《国内和平协定》4月2 1日,毛泽东发布了“向全国进军”的命令,人民解放军于该日清晨发起了渡江战役。22日夜,毛泽东撰写了这则全面报道前线最新战况的新闻。
2.主题归纳
这则新闻通过全面报道闻名中外的渡江战役的概况,赞扬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司令部和各路军指挥部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指挥才能,表现了全党全军团结一心、同仇敌忾、所向无敌的大无畏的革命精神。
3.写作特点
(1)详略得当。
作者在报道各路军战况时并没有平均使用笔力,对东路军的战况写得比较详细突出。这是因为“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更重要的是,这一地区在战略上有重要意义,直接关系到能否包围敌军,解放南京。因此在报道我东路军进展情况时,和报道中、西两路军有两处明显不同:一是较具体地写了战斗情况,二是更详尽地写了战果。
(2)叙议结合。
在报道中、西路军进展情况后,插入一段简要的议论,指出我军取得胜利的原因:一是我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二是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致使一致希望和平、不再打了的国民党广大官兵都很泄气。这种议论既交代了整个国民党反动政权必然覆灭的命运,又深化了报道的主题。
(3)语言准确精练、铿锵有力:
新闻报道对语言的要求很高,特别是对重大事件的报道,语言必须准确、精练,当然还要鲜明、生动。这篇新闻稿在这方面是个典范。在报道战斗情况时,中路和西路我军所遇之抵抗,用“甚为微弱”四个字来概括;而东路则用“整天激战”来概括。在报道我军战果时,用词也是很有分寸的,西路军占领的是“广大南岸阵地”,并“正向南扩展中”。东路军占领的则是几个县的“广大地区”,同时着重报道了对江阴要塞的控制,用“控制”这个动词,十分准确地表明它不仅被占领,而且被我军掌控,正因为如此,长江才能被“封锁”。不仅如此,陆路方面,镇江、无锡段铁路线也业已被我军前锋切断,由此可见,攻占南京,指日可待。
4.问题探究
主体部分作者为什么按中、西、东的顺序叙述?西路军与东路军是同时发起渡江作战的,为什么先说西路军,再说东路军?分述三路战况,为什么又能一气呵成?
中路军首先发起渡江作战,所以先说。西路军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敌军抵抗“甚为微弱”,所以西路接着中路说,并能合在一起,加以分析评论。而东路军所遇抵抗较为顽强,最后说东路激战,文势也涌起高潮。 这则新闻的主体,三路大军三个层次,看三个层次的衔接,就可以悟出全文一气呵成的效果。中路和西路,都从时间说起,中路一层开头是“二十日夜起”,西路一层开头是“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起”,这样并列,层次分明,又紧密衔接。说了西路战况之后,又合起来有所议论,议论最后两句是“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弱点只存在于南京、九江一线。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话题从“西面”转向“东面”,很巧妙自然地转到下一层。可见,作者是很注意层与层之间的衔接的,这使得全文流勒顷畅,一气呵成。5.读后感悟
不管蒋介石怎样苦心经营长江防线,最后还是被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一举攻破了。这再次证明了“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确实是至理名言。
在新的时代里,我们应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和平安定的生活,好好学习,将来为维护和平做出自己的贡献。
6.学海无涯
“倒金字塔式”结构也称“倒三角”结构,是消息写作中最常用的一种结构方式。它以事实的重要性程度或受众关心程度依次递减的次序,把最重要的写在前面,然后将各个事实按其重要性程度依次写下去,一段只写一个事实,犹如倒置的金字塔或倒置的三角形,因而得名。它多用于事件性新闻。这种结构的优点是易于材料的组织、利于突出新闻的特点、行文简洁明快、方便读者阅读、便于编辑处理。
字词全解1. 域(yù): 在一定疆界内的地方;疆域。
2. 占领:指用武装力量取得(阵地或领地)。
3. 锐不可当(dāng):形容来势凶猛,不可阻挡。当,抵挡。
4. 督(dū)战:监督作战。
5. 歼灭:消灭(敌人)。6. 击溃:打垮;打散。
7. 要塞:在军事上有重要意义的、有巩固的防御设备的据点。
8. 业已:已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