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61张PPT。12 唐诗五首野 望目标导航了解诗人及诗歌写作背景,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背诵全诗并默写。(重点)
在反复诵读、理解诗意的基础上品味诗句朴素清新、流畅自然的语言。(难点)
结合诗句内容,体会诗人彷徨无依、孤独抑郁的情感。
助读资料1.题目解说
“野”指原野,在原野里;“望”是向四处望。“野望”,眺望原野。
2.作者名片
王绩(约589—644),字无功,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唐代诗人。尝居东皋,号东皋子。原有集,已散失,后人集有《东皋子集》。
3.背景资料
本诗选自《王绩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诗人于隋大业年间举孝悌廉洁及第,除秘书正字、饧州六合县丞。简傲嗜酒,屡被弹劾。时天下已乱,遂托病还乡,其后浪迹中原、吴越间。唐初,曾待诏门下省,任大乐丞。后弃官归田,躬耕东皋。这首诗作于唐初,诗中流露出诗人避世退隐的意愿。
2.主题归纳
这首五言律诗通过描写山野秋景,在萧瑟恬静的景色氛围中,流露出诗人孤独抑郁的心绪,抒发了惆怅、孤寂的情怀。
3.写作特点
(1)景中含情,情景交融。
这首诗首尾两联抒情言事,中间两联写景,经过情一景一情这一反复,诗的意思更深化了一层。符合律诗的基本章法。
(2)朴素清新,流畅自然。
这首诗是王绩的代表作之一,一洗南朝雕饰华靡之习,力矫齐梁浮艳板滞之弊,发展了南齐永明以来逐渐律化的新形式,已经是一首比较成熟的五律,对近体诗的形式颇有影响。
4.问题探究
诗歌的颔联和颈联运用了什么手法?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颔联,作者运用了白描的手法。写出了诗人眼前静景:层层树林已染上萧瑟的枯黄的秋色,起伏的山峦间唯见些许余晖,多么宁静、开阔、美丽。接着,诗人的笔锋又转向动的叙写,着力刻画视野所见山野牧归的生动场景,为整个静谧的画面注进一股跳动的情致和欣然的意趣。句中的四个动词“驱”“返”“带”“归”,用得自然而精警。这种动态式的描写愈发衬托出秋日晚景的安详宁静,诗人于一静一动的描写之中,把山山树树、牛犊猎马交织成一幅绝妙的艺术画卷。
字词全解1. 薄暮:傍晚。薄,接近。
2. 犊(dú):小牛。这里指牛群。
3. 禽:泛指猎获的鸟兽。
4. 采薇:采食野菜。黄鹤楼目标导航 了解诗人及诗歌写作背景,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背诵全诗并默写。(重点)
品味本诗自然洒脱的语言特色,学习情景交融、虚实结合的写法。(难点)
体味诗人抒发的人生失意和思乡的情感。助读资料1.题目解说
黄鹤楼,故址在今湖北武汉蛇山的黄鹄矶上。《太平寰宇记》:“昔费祎登仙,每乘黄鹤于此楼憩驾,故号为黄鹤楼。”此楼屡建屡毁,现在的黄鹤楼是1981年重建的。与江西南昌的滕王阁和湖南岳阳的岳阳楼并称“江南三大名楼”。
2.作者名片
崔颢(704—754),汴州(今河南开封)人,唐代诗人。《全唐诗》中收录了他42 首诗。著有《崔颢诗集》。
3.背景资料
本诗选自《全唐诗》卷一三○(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这首诗是吊古怀乡之佳作。诗人登临古迹黄鹤楼,泛览眼前景物,即景生情,诗兴大作,写下此诗。
2. 主题归纳
这首七言律诗通过诗人在仕途失意之际游览黄鹤楼的所见所感,抒发了吊古伤今之感,抒写了游子的乡愁。
3. 写作特点
(1)意境开阔,气势宏大。
此诗为黄鹤楼的名篇佳作,即便大诗人李白也曾有“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之叹,因为这首诗写得实在太高妙了。诗人将黄鹤楼的传说与人生的感发写得如此空灵、如此真实,不仅情景交融,而且时空切换自然,意境深远而又不晦涩,犹如信手拈来,读之如行云流水,一泻而下。
(2)虚实结合。
诗的前四句叙写仙人乘鹤的传说,写的是想象,是传说,是虚幻的;而后四句则是写实,写眼前所见、所感,抒发个人情怀。将神话传说与眼前景物巧妙地融为一体,目睹景物,吊古伤今,尽抒胸臆,富含情韵,飘逸清新,一气贯通。 (3)自然洒脱。
诗的前四句一气贯通,跌宕转折,连用三个“黄鹤”、两个“空”字,第三句几乎全用仄声,第四句又用三平调结尾,完全摆脱了格律和平仄的约束,自然流泻,意到笔随,情跃纸上。 (4)独具匠心的剪裁。
本诗有令人回味无穷之感。诗人将思念亲人的狭义乡愁与心系天下苍生的广义乡愁有机结合,使得本篇的韵味和风骨登上了同类诗作的巅峰。4.问题探究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两句是如何表现诗人的思乡之情的?
诗的尾联是思乡名句,描绘的是江面上已一片暮霭,仿佛笼罩着烟雾一般:“烟”字描绘了一种朦胧、弥漫、飘忽的景象。崔颢在这里用了一个“烟波”,就把水波渺茫、暮霭沉沉的景象形象自然地表现了出来,在极有深度的视觉形象中蕴含着醇厚的韵味。它与“日暮”一同构成一幅灰暗的背景图,烘托出诗人的怀乡之情:黄昏时分,忙碌在外的人们都回家了,而自己呢,仕途失意,面对浩浩江水,独立在苍茫暮色之中,更添异地漂泊之感。诗作用一个“愁”字作结,点出了全篇的主旨。
字词全解1. 悠悠:飘飘荡荡的样子。
2. 晴川:晴日里的原野。
3. 萋(q ī )萋:草木茂盛的样子。
4. 乡关:故乡。使至塞上目标导航 了解诗人和诗歌写作背景,能够正确、有感情地背诵全诗并默写。(重点)
品味雄浑道劲的语言特色,学习融情于景、虚实结合的写法。(难点)
发挥联想和想象,体会古代将士戍守边疆的艰苦,学习古人为国尽忠的精神。助读资料1.题目解说
“使”,出使;“至”,到。题目的意思是“奉命出使,到达塞上”。这首诗作于诗人赴边途中。
2.作者名片
王维(701—761),字摩诘,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后迁蒲(今山西永济),故又称蒲人。一生写了大量的山水田园诗,苏轼称赞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与孟浩然齐名,并称为“王孟”。著有《王右丞集》。名作有《鸟鸣涧》《从军行》《观猎》《使至塞上》《送元二使安西》《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等。
3.背景资料
本诗选自《王维集校注》卷二(中华书局1997年版)。开元二十五年(737),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使凉州,当时河西节度副使崔希逸战胜吐蕃,王维奉命出塞宣慰,察访军情。这实际上是将王维排挤出朝廷。诗人单车问边,虽有孤寂之感,但更多的是凌云之气。此诗作于赴边途中,写出塞时沿途所见之景。
归纳探究2.主题归纳
这首五言律诗叙述了诗人出使边塞的艰苦行程,以传神的笔墨描绘了塞外壮阔奇丽的景象及到达边塞访问的情况,表达了诗人出使边塞的悲壮情怀和难以排遣的孤寂之感。
3.写作特点
(1)融情于景,虚实结合。
这首诗首尾两联叙事,中间两联写景。前两联写此次出使的经历,在叙事写景中抒情。颔联写景虚实相映,表达悲壮情怀。后两联刻画了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景中寓事,景中含情。颈联写景,以实写虚,融情于景。尾联叙事,衔接首联。
(2)雄浑遒劲,逼真传神。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笔力苍劲,意境雄浑,视野开阔。试想,那茫茫无边的沙漠,只有用一个“大”字才能状其景观;在这纯然一色、荒凉无边的背景之上,那烽火台上燃起的一缕白烟直上云霄,是多么醒目,“孤烟”二字正能状其神韵。 “孤烟”之后随一“直”字,使景物显得单纯简净,直入人心。“长河落日圆”,茫茫的沙漠,没有山,没有树,只有黄河横亘眼前。视野所及,大漠无边无际,黄河杳无尽头,“长”字便自然涌上诗人心头。而“长河”之上,是那一轮圆圆的落日,这里的“圆”字与前面的“直”字,都用得逼真传神,难以言其妙处。
4.问题探究
如何理解“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两句表现的图画美?
探究1:这两句诗有画一样的构图。从天边的落日到空中的烽烟再到地上的河流,从近处的烽烟到远处的夕阳再到绵延无边的大漠,画面上的景物虽不多,但是空间阔大,层次很丰富。
探究2:这两句诗像画一样讲究线条。一望无际的大漠上,纵的是烟,横的是河,圆的是落日,寥寥几笔,就用简约的线条勾勒出了景物的基本形态,概括性极强,仿佛抽象派画家的作品:
探究3: 这两句诗在色彩上也很丰富:广阔无垠的大漠黄沙漫漫,橘红色的夕阳收敛了光辉,静静地居于天际,辉映着波澜不惊的闪着白光的河水,沙漠上升起一缕白色的孤烟,直上高空,雄浑壮阔的边塞风光如在眼前。渡荆门送别
目标导航 了解诗人及诗歌写作背景,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背诵全诗并默写。(重点)
在反复诵读、理解诗意的基础上领会本诗的意境美、语言美。(难点)
感悟诗人的家国之思,激发自己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助读资料1.题目解说
“荆门”即荆门山,在今湖北宜都西北长江南岸,与北岸虎牙山对峙,形势险要,战国时是楚国的战略门户。诗题中的“送别”应是告别故乡而不是送别朋友,是设想故乡的山水送别自己。
2.作者名片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自称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西南),其先人流寓碎叶(今属吉尔吉斯斯坦),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青莲乡。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他的诗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韵律和谐多变。
名作有《蜀道难》《行路难》《将进酒》《望天门山》《早发白帝城》《望庐山瀑布》等。3.背景资料
本诗选自《李太白全集》卷十五(中华书局1977年版)。这首诗是李白出蜀时所作。荆门自古就有楚蜀咽喉之称。李白这次出蜀,由水路乘船远行,经巴渝,出三峡,直向荆门山之外驶去,目的是到湖北、湖南一带的楚国故地游览。这时的诗人,兴致勃勃,坐在船上纵情观赏巫山两岸高耸云霄的峻岭,一路看来,眼前景色逐渐变化,船过荆门一带,视野顿时开阔,别有一番景致。
2.主题归纳
这首五言律诗描写了诗人从蜀地至荆门沿途所见景物,展现了一幅由高山、大江、原野、明月、彩云构成的雄奇壮丽的画卷,抒发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之情,表达了诗人对故乡无限爱恋的真挚感情。
3.写作特点
(1)构思巧妙,脉络清晰,波澜起伏。
开头两句是总叙,陈述诗人离开家乡,千里迢迢,乘船渡过荆门。这两句并不是什么惊人之笔,但它与以下诗句密切相连,丝丝相扣,具有穿针引线、贯穿全诗的重要作用。颔联、颈联细致入微地刻画了长江江面开阔、两岸平旷的景色,在自然美中融进了诗人初次见到平原时新鲜、欣喜的情感。最后的“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两句,紧扣“送别”的诗题,与开头两句写诗人离蜀远游的诗意遥相呼应。
(2)意境高远,风格雄健,形象瑰丽。
“山随平野尽,江人大荒流”两句写得逼真如画,好似一幅长江出峡渡荆门的长轴山水图,是脍炙人口的佳句。这联诗句能以小见大,以一当十,容量十分丰富,
包含长江万里山势与水流的景色,具有高度集中的艺术概括力。4.问题探究
诗的颈联“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是如何体现诗人的浪漫主义风格的?
此联上句写夜晚,仰观天宇,皓月当空,银辉四射;俯视江流,明月倒映,皎洁如镜。着一“飞”字,动感十足,神韵完备,既写出了“月亮走,我也走”的如影随形之感,又唤起了诗人童话般的美妙联想。 月亮犹如天上来客,飞抵江流,沉落水底,亲近诗人,追随诗人,相依相伴,情意绵绵。下句写白天,仰望天空,彩云兴起,变幻无穷,形成了海市蜃楼的奇景。嵌一“结”字,引人联想,彩云犹如心灵手巧的美丽织女,一到早上,就铺撒出五彩斑斓的锦缎来,似在装点美丽的天空,又如迎接远道而来的诗人。这一联感受新奇,想象奇特,色彩斑斓,意境奇丽,充分表现出诗人与月同行、与云同飘的兴奋喜悦之情。
字词全解1. 平野:平旷的原野。
2. 大荒:辽远无际的荒原。
3. 海楼:海市蜃(sh è n)楼。形容江上云霞多变形成的美丽景象。
4. 怜:喜爱。钱塘江春行
目标导航 搜集并与同学交流诗人的相关情况。
诵读本诗,并在此基础上展开想象,领悟诗中描绘的意境。(重点)
品味、赏析名句,感悟诗人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难点)助读资料1.题目解说
“钱塘湖”即杭州西湖;“春”,交代了写作的季节;“行”,点明了行文的线索;“春行”,春天出游。题目点明了地点、季节、内容。
2.作者名片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称香山居士,太原(今属山西)人。唐代著名诗人,是继杜甫之后又一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著有《白氏长庆集》。《新乐府》50首和《秦中吟》1 0首都很有名,其中尤以“因事立题”的《新乐府》最有名,是中唐新乐府运动的代表作。
3.背景资料
本诗选自《白居易集》卷二十(中华书局1979年版)。此诗是长庆三年或四年(823或824)春天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时所作。他在杭州时,有关湖光山色的题咏很多。这首诗处处紧扣环境和季节特征,把刚刚披上春天外衣的西湖,描绘得春意盎然,恰到好处。
2.主题归纳
这首七言律诗通过描写湖水、云脚、早莺、新燕、乱花、浅草等景物,展现了一幅景色明丽、春意盎然、充满生机的西湖早春图画,抒发了诗人的无限喜悦和对西湖的无比热爱之情。
3.写作特点
(1)构思巧妙,写景有序。
本诗是写西湖的,西湖辽阔,景物名胜也特别多,要考虑从何处下笔。白居易选择了从孤山写起,然后按顺序来写,把我们引入了胜境。全诗分两部分,前者写湖边,后者写湖东,以孤山寺起,以白沙堤终,描写的景物浑然一体,可以说是天衣无缝。中间四句写了莺、燕、花、草四种最能体现春色的景物。莺和燕是禽鸟,属动物,花和草是植物,这样的组合,是诗人精心选择的。
(2)紧扣特征,动静结合。
本诗描写的高明之处在于紧扣季节的特征,把早春的西湖描绘得恰到好处。诗人写景,不仅写了一般的春景,更写了早春时节特有的景物,因此“早莺”“暖树”“浅草”“春泥”等词语,令我们读了不禁赞美一声:“真是早春季节啊!”白居易这首脍炙人口的春行诗,除了结构、描写、意境极具特色之外,遣词造句也十分准确,把莺、燕的神态及湖水的动、都描绘了出来。4.问题探究
(1)如何理解“水面初平云脚低”一句?
远望西湖湖水仿佛同堤齐平,白云重重叠叠,远看好像同湖面上的波澜连成一片,看上去,浮云很低,所以说“云脚低”。
(2)尾联从内容上和写法上看与前三联有什么不同? 前三联都是抓住西湖早春的独特之处来描写诗人所见之景,诗人对西湖的喜爱之情含蓄地融人了对景物的细腻描写之中。尾联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对白沙堤的喜爱之情,但却不具体描写白沙堤的美景,含不尽之意于言外,引起读者的联想和想象,并对白沙堤产生无限的向往之情。
字词全解1. 水面初平:春天湖水初涨,水面刚刚与湖岸齐平。初,刚刚。
2. 早莺:早来的黄莺。
3. 暖树:向阳的树。
4. 乱花:指色彩缤纷的花朵。字词全解5. 欲:想要,要。
6. 迷:使……迷乱。
7. 才:刚刚,刚好。
8. 没(mò):遮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