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年高中地理第三章自然资源的利用与保护习题(打包5套)新人教版选修6

文档属性

名称 2017-2018年高中地理第三章自然资源的利用与保护习题(打包5套)新人教版选修6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17-10-10 14:28:05

文档简介

第三章
自然资源的利用与保护
[知识网络]
参考答案:A.淡水资源短缺 B.太阳能 C.地热能 D.耕地的利用与保护
[触摸高考]
1.下图示意的我国农业区是新疆重要的农业生产基地之一。1990年至2010年,该农业区耕地面积不断扩大。
分析该农业区耕地面积扩大带来的环境问题,并提出应对措施。
解析:该区域为新疆,气候干旱降水少,发展农业水资源短缺,生态环境脆弱,耕地面积扩大,会因对水和土地的不合理利用引发一系列负面影响。环境问题主要有,加剧水资源短缺(耕地面积扩大,会加大用水量)、湖泊萎缩,调蓄能力减弱(入湖水量减少)、土壤次生盐碱化加重(大水漫灌,只灌不排)等。应对措施主要从:合理用水,节约用水、发展节水农业、改进灌溉方式、跨流域调水等方面来叙述即可。
答案:环境问题:(该地区域地处内陆)气候干旱,耕地面积增加会加大灌溉水用量,(河流流量大减)加剧水资源短缺;入湖水量减少,湿地萎缩;(灌溉用水量加大,导致)地下水位上升,引起土地次生盐碱化。
措施:节约用水、合理分配河流用水量,发展节水农业,实行喷灌和滴灌,跨流域调水。
主题升华农业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农业生产涉及人类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也影响着整个生态系统的稳定循环,它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分为很多方面,而这些方面是相互联系的,要从整体上把握这些问题。
1.气候:农业生产对气候的影响有利有弊,过度开垦耕地会破坏大气的稳定,引起气候变化;但合理耕作,有利于气候保持稳定。
2.水文:农业生产用水量大使人类建设了更多的水利工程,这往往对水文和自然环境产生一定的破坏。另外,农药、化肥的使用也会产生水污染,围湖造田等也破坏了水域环境。
3.地形:在地形起伏大的地区进行陡坡耕作,减弱了植被对水土的保持能力,导致水土流失,使地形更加崎岖不平,如黄土高原千沟万壑地表形态的形成。但在缓坡修梯田,可以减少水土流失。
4.土壤:不合理的耕作导致土壤肥力下降,甚至可能导致土地荒漠化,如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引水灌溉,只灌不排,在提高土壤表层含水量的同时,也提高了土壤的盐度。在蒸发量大、降水量少的情况下,盐分在表层不断析出和积淀,导致土壤盐碱化;在半干旱、半湿润的农牧交错带开垦农田、过度放牧以及不合理的用水,都会破坏天然植被,降低环境对风沙的防御能力,导致土地荒漠化。
5.植被:扩大耕地往往以破坏植被为前提,甚至导致珍稀物种灭绝。
2.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某企业在甲地(下图)开采锰矿并建有电解锰厂,生产过程中需用硫酸和铅;在附近山坡上建有尾矿矿渣库。
分析该尾矿矿渣库对环境的潜在危害,并说明为防止这种危害应采取的措施。
解析:本题以四川盆地西北部边缘的涪江为背景,结合图文资料,分析矿产开发过程中可能产生的环境问题及其防治措施。
答案:潜在危害:该尾矿矿渣库位于江河上游地区,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夏季易发洪水、泥石流、滑坡等,若将山坡上的尾矿矿渣冲入江中,(其中硫酸、铅等)会对江水造成污染,危及沿岸用水安全。
措施:加固尾矿矿渣库;兴修必要的行洪通道,防止洪水等将矿渣冲入江中。
主题升华采矿过程中的环境保护
环境问题
成 因
环境保护措施
沉陷问题
地下开采导致采空区以上岩层变形、移动乃至被破坏
用碎石、沙、矸石等回填采空区
土地破坏
露天开采将矿体的上覆地层和表土剥离,剥离后土体或岩石堆放占用大量土地
保护好地表上层,用城市淤泥回填矿区,进行复垦和再种植
污染空气、水、土壤,占用土地
煤炭堆放、废渣自燃、矿山排水等
加强管理,采取应对措施
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为建设生态文明,我国大力开发风能等清洁能源。风电建设成本高于煤电、水电。2009年5月,甘肃酒泉有“陆上三峡”之称的1
000万千瓦级风电基地建设项目获国家批准,其中80%集中在被称为“世界风库”的瓜州县。下图示意瓜州等地年大风大等于8级的日数。
(1)与煤炭、水能相比,风能有什么优势?
(2)说明瓜州建设大型风电场有利的自然条件。
(3)分析瓜州建设大型风电场的不利区位条件。
(4)为保障电网的稳定性,还规划在瓜州建设规模较大的热电站作为调节电站。试解释为大型风电场配建调节电站的原因。
解析:第(1)题,风能属于清洁能源,所以与煤炭相比,风能对环境污染小,并且是可再生能源;与水能相比,开发风能占地少,不产生库区淹没等问题。第(2)题,从材料可以看出瓜州号称“世界风库”,风能资源丰富,并且从图中可以看出瓜州周围沙漠、戈壁广布,地形平坦。第(3)题,瓜州地处西北,人口较少,能源需求量小,离中国东部的市场较远,当地基础设施、交通落后,技术水平较低,资金实力也不足。第(4)题,风电场受气象条件影响比较大,风电极不稳定,配建热电站等可以调节、控制,以使电网输电平稳。
答案:(1)与煤炭相比,风能为清洁能源、可再生能源;与水能相比,开发风能不产生库区淹没等问题。
(2)有风:风能资源丰富(有世界风库之称),年大风日数多(近70天)。
有地:可供建设风电场的土地广阔(充足),或戈壁(难利用土地)广布,地形平坦。
(3)当地(经济落后,人口稀少)电能需求少;距离东部(用户)较远(需长距离输电);当地基础设施(如电网等)不足;建设成本高(投资大),当地资金不足。
(4)风电极不稳定,配建热电站可以调节、控制,以使得电网输电平稳(当风力减弱时以热电站补充电量,当风力强劲时减少热电站发电量)。
主题升华新能源的开发利用条件分析
新能源的开发利用条件与传统能源类似,从以下几个角度分析:
①资源的数量和质量(集群状况)。
②与市场(发达地区)的距离。
③太阳能、风能的开发占地面积大,需要有广阔的土地条件;生物能的开发,需要考虑靠近原料地;水能的开发,需要考虑建坝条件(地质、地形、聚落分布等)。
④科学技术水平。
PAGE
1章末过关检测卷(三)
(测试时间:45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共15小题,每小题4分,共60分)
读下图,回答1~2题。
1.图中区域最紧缺的资源是(  )
A.水资源    
B.能源
C.矿产资源
D.耕地资源
解析:图示区域为我国华北地区,水资源缺乏。
答案:A
2.图中区域人均耕地少,其原因主要是(  )
A.人口稠密
B.耕地比重小
C.耕地退化严重
D.过度开垦严重
解析:华北地区人口稠密,尽管平原面积大,但人均耕地少。
答案:A
读图,完成3~5题。
甲 科威特示意图   
  乙 广东省示意图
3.科威特境内没有常年有水的河流,淡水资源缺乏,主要原因是(  )
A.深居内陆,降水稀少
B.工农业发达,用水量大
C.国土面积小,径流量小
D.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和信风带控制,降水稀少
4.科威特和中国广东省的纬度位置相近,但是在土地资源利用上差别很大,影响两地土地利用状况的主要环境要素是(  )
A.水环境
B.生物环境
C.地质环境
D.土壤环境
5.广东省的北部在耕地资源的开发中对环境的主要影响有(  )
A.植被破坏,导致水土流失
B.地下水位上升,导致次生盐碱化
C.大量抽取地下水,导致海水倒灌
D.植被破坏,导致严重的酸雨危害
解析:第3题,科威特由于常年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和信风带控制,降水稀少,所以境内没有常年有水的河流,淡水资源缺乏。第4题,科威特和广东省虽然纬度位置相近,但是由于两地的大气环流不同,广州所在的地区由于受到季风的影响,降水量多,土地资源利用上主要以耕地为主,而科威特由于气候干旱,大部分的土地不能发展种植业,只能发展畜牧业或者不能利用。第5题,广东省的北部地区主要为低山丘陵,低山丘陵地区在开发耕地资源的过程中,容易导致植被破坏和水土流失等问题。
答案:3.D 4.A 5.A
土地资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当今中国最珍贵的是土地,最不被人珍惜的也是土地。读下表,完成6~7题。
我国耕地减少构成情况统计表 单位:万公顷
年份
建设用地
生态退耕
结构调整
灾毁
1987
19.2
16.4
4.7
5.9
1997
17.6
16.5
16.5
7.0
2007
20.5
39.5
13.5
10.7
6.生态退耕较多的两个省区是(  )
①甘肃 ②内蒙古 ③辽宁 ④江苏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7.专家警示,我国是人口大国,也是农业大国,必须保持1.2亿公顷的耕地底线。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下列措施正确的是(  )
A.大面积围垦沿海湿地
B.加强土地资源管理,禁止建设用地
C.建立灾害预警系统,减少灾毁耕地
D.禁止大型工程建设实施
解析:第6题,干旱、半干旱区由于过度开垦,生态破坏严重,四个备选项中甘肃、内蒙古位于西北干旱半干旱区,退耕面积较多。第7题,考查保护耕地的措施,遵循保护耕地、经济建设以及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原则。
答案:6.A 7.C
下图表示世界能源消费构成的变化,据此完成8~9题。
8.图中①②③④代表的能源依次是(  )
A.煤、石油、天然气、水电和核电
B.石油、天然气、煤、水电和核电
C.天然气、石油、煤、水电和核电
D.煤、水电和核电、石油、天然气
9.在本国能源消费构成中,该图中能源①居首位的国家是(  )
A.瑞士
B.法国
C.中国
D.英国
解析:第8题,目前世界上消费量最大的能源是石油,其次是煤,核电发展速度快。第9题,瑞士能源消费以水能为主,法国以核电为主,中国以煤炭为主,英国以石油为主。
答案:8.B 9.D
2012年3月,美欧日联合向中国发起“稀土战”,稀土再次引发贸易纷争。下表是2009年部分国家和地区稀土储量与产量统计表。据此完成10~11题。
国家
储量
产量
数量/万吨
百分比/%
数量/万吨
百分比/%
中国
3
600
36
12
97
美国
1
300
13
0
0
俄罗斯
1
900
19
0
0
澳大利亚
540
5.4
0
0
印度
310
3.1
0.27
约2.1
10.稀土资源属于(  )
A.土地资源
B.气候资源
C.矿产资源
D.生物资源
11.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看,我国在稀土资源开发利用方面应采取的合理措施是(  )
①减少初级矿产品的出口 ②针对稀土资源储量丰富的优势大力开采 ③对稀土资源进行保护性开采 ④进一步扩大稀土资源在世界上的出口份额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②③
答案:10.C 11.B
读几种能源的发电成本及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图,完成12~14题。
12.图中发电成本最低、二氧化碳排放量最多的能源是(  )
A.可再生能源
B.煤
C.天然气
D.核能
13.推测图中的可再生能源中,发电成本最高的是(  )
A.水能
B.太阳能
C.风能
D.生物能
14.考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和能源的发电成本,目前最受欢迎的能源应该是(  )
A.生物能
B.煤
C.天然气
D.潮汐能
解析:本组题考查读图析图能力及对能源分类、各类能源特点的掌握程度。第12题,从图中可很容易看出煤的发电成本最低,但排放二氧化碳最多。第13题,太阳能具有分散、极不稳定的特点,技术、设备要求相对较高,故发电成本最高。第14题,天然气发电成本较低,排放二氧化碳的数量较少,相对于煤炭是清洁能源。
答案:12.B 13.B 14.C
15.天津滨海新区利用本地优势条件开发水源,持续可行的措施是(  )
A.开采深层地下水
B.海水淡化
C.利用洼地蓄水
D.跨流域调水
解析:天津滨海新区深层地下水不丰富,利用洼地蓄水持续性差,跨流域调水不是利用本地优势条件。滨海新区与渤海相邻,海水资源丰富,可实施海水淡化开发水源。
答案:B
二、综合题(共2小题,共40分)
16.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20分)
材料一 煤炭是我国主要的一次能源,占我国一次能源消费总量的70%左右,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我国对煤炭的需求也将保持快速增长。
材料二 下图为我国煤炭资源主要分布区示意图。
(1)我国煤炭资源的需求主要来自东南沿海等经济发达地区,谈谈如何进行煤炭资源的合理配置。
(2)我国能源消费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简析隐患的具体表现并说明在今后发展中的解决措施。
(3)图中A地区煤炭资源十分丰富,为了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除了大量的煤炭外运外,还应采取哪些措施?
解析:第(1)题,根据煤炭资源的分布特点和需求特点可得出合理配置煤炭资源应实行北煤南运、西煤东调、西电东送。第(2)题,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可得出我国能源消费的安全隐患是消费结构单一,能源供需不平衡。在今后发展中的解决措施从促进能源生产和消费多元化,进行资源跨区域调配等方面回答即可。第(3)题,主要从变输煤为输电和煤炭资源的综合利用两方面来回答。
答案:(1)北煤南运、西煤东调、西电东送。
(2)隐患的具体表现:能源消费结构单一,能源供需不平衡。在今后发展中的解决措施:大力发展水电、核电、风电等,促进能源生产和消费多元化;大力进行能源的跨区域调配,如实施西电东送、西气东输、北煤南运等工程。
(3)修建坑口电站,变输煤为输电;发展以煤炭为原料的化学工业,延长产业链,增加工业附加值。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20分)
材料 随着人口的增加和工农业的发展,水资源在很多地区日益紧缺,图甲是我国部分省区水资源和水力发电量占全国总量比重的统计图,图乙是我国各省级行政区域人均水资源分布图。


(1)根据图甲资料,比较湖北省和西藏自治区的水资源和水力发电量状况,并分析原因。
(2)根据图甲资料,分析四川省水资源状况对其工农业生产的影响。
(3)根据图乙分析,我国人均水资源最为缺乏的地形区是______,分析这一地区水资源短缺的原因。
(4)宁夏回族自治区是我国人均水资源非常缺乏的地区,但区内的宁夏平原有“塞上江南”的美称,试分析影响其农业生产的主要区位条件以及由此带来的环境问题。
(5)根据图乙分析,我国人均水资源最为丰富的地形区是__________,这一地区除了水能资源外,还有哪些能源比较丰富?分析这些能源丰富的原因。
解析:本题考查了有关水资源的利用与开发保护及有关水力发电问题。对湖北省和西藏自治区水资源和水力发电量状况的分析,要从湖北省与西藏自治区的水源与地势两方面去思考;四川是个农业大省,水资源的重要性十分明显;从我国水资源的分布情况来看,我国华北平原是水资源最为缺乏的地区;而人均水资源最为丰富的地形区是青藏高原;宁夏平原发展农业的区位条件主要是黄河提供灌溉水源,日照充足,昼夜温差大。
答案:(1)西藏自治区的水资源总量多于湖北省,这是由于西藏自治区是很多大江大河的源头所在地,地表径流丰富;湖北省的水力发电量多于西藏自治区,这是由于三峡水利枢纽的修建,使湖北省的水力发电量大大增加。
(2)四川省的水资源量占全国的10%,水资源非常丰富,再加上都江堰等水利枢纽工程,为四川省的农业生产提供了丰富的灌溉水源。从水力发电量看,其占全国的18%左右,为四川省的工业发展提供了充足的能源。
(3)华北平原 降水季节分配不均,集中在夏秋季,造成冬春季的干旱;降水的年际变化大;人口密集,工农业发达,用水量大;水资源的污染、浪费也比较严重。
(4)主要区位条件有:黄河提供灌溉水源,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由于大量引黄河水灌溉,易造成当地的土壤次生盐渍化和黄河下游断流等环境问题。
(5)青藏高原 地热能和太阳能。水能:河流众多且地势落差大;地热能:地处板块的消亡边界,地壳运动活跃;太阳能:纬度较低,海拔高,空气稀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
PAGE
1第三章
自然资源的利用与保护
第一节
人类面临的主要资源问题
(一)教材第34页思考
思考提示:南水北调工程是把长江流域的水调到华北和西北地区。我国水资源地区分布不均,总体来说是南多北少、东多西少,特别是华北地区地多、人多、水少、工农业用水量大,水资源的供需矛盾尤为突出。南水北调工程是解决我国北方水资源严重短缺问题的特大型基础设施项目,是从根本上解决华北地区缺水的有效措施之一,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二)教材第35页思考
思考提示:1.分析图中的三条曲线可以看出:随着世界人口的增长,世界可耕地总面积减少,按现有生产水平所需的耕地面积不断增加,到2000年左右时,世界耕地供需平衡,此后,世界可耕地总面积继续减少,所需耕地面积继续增加,可耕地不能满足所需耕地的需求,耕地供需矛盾越来越尖锐。
2.如果进一步开垦土地,使世界耕地面积处于一种动态平衡,若按现有的生产水平,世界可耕地满足所需耕地可延缓到2010年左右。若按生产水平翻一番、翻两番,可耕地满足所需耕地分别可延缓到2040年和2070年左右。以后又出现了土地资源的供需矛盾,并且越来越尖锐。
3.如果使现有农业生产水平翻一番、翻两番,世界耕地资源不足的困境又能延缓一段时期。翻一番可延缓到2025年,翻两番可延缓到2050年,此后又出现了耕地不足。
4.不可行。因为开垦土地和提高农业生产水平,只能把耕地资源不足的困境延缓一段时间。更何况可供开垦的土地越来越少,农业生产水平也不可能在短时期内大幅度提高。所以耕地的供需矛盾实质上是人地矛盾,控制人口增长是解决此矛盾的关键。
(三)教材第36页图3.5
图表分析:(1)曲线的斜率(或陡缓)体现了人口变化和人均耕地面积变化速度的快慢。
(2)从总的趋势来看,人口不断增加,人均耕地面积逐渐减少。但是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人口变化和人均耕地面积变化的情况不同。人口数量多的时期,人均耕地面积少,人口增长快的时期,人均耕地面积减少快。
(四)教材第36页思考(上)
思考提示:我国人口变化、耕地面积变化的历史趋势与发展前景。
(1)历史趋势:自唐朝以来,随着人口的增加,我国人均耕地面积逐渐减少。
(2)发展前景:我国人口仍在增长,后备的耕地资源有限,城市、工业、交通等还要占用耕地,所以我国人均耕地面积仍然有减少的趋势。
(五)教材第36页思考(下)
针对近年来耕地被占用的情况应采取的措施有:①控制人口数量;②加强法制建设,严禁乱占耕地;③在城市建设、能源、交通、水利、工矿建设中尽量少占耕地。
(六)教材第37页图3.6
图表分析:从图中可以看出:①在消费水平固定在1975年的条件下,这些矿产资源的预期寿命为20—300年;②而在消费水平不断增长的条件下,这些矿产资源的预期寿命只有10~80年;③消费增长率大的矿产,其可开采寿命也衰减得较多;④目前氟、银、锌、汞、铅等矿产资源已经耗竭,而钨、锡、铜等矿产资源濒临耗竭。
2017年3月22日是第25个“世界水日”,“世界水日”的宗旨是:唤起公众的节水意识,加强水资源保护。为满足人们日常生活、商业和农业对水资源的需求,联合国长期以来致力于解决因水资源需求上升而引起的全球性水危机。据此,完成1~3题。
1.造成许多国家水资源紧缺的原因是(  )
①水资源的时间分配及空间分布不均匀 ②人类活动对水资源的需求急剧增长 ③环境污染使可利用的淡水资源减少 ④水资源的浪费 ⑤全球变暖
A.①③④⑤    
B.①②④⑤
C.①②③⑤
D.①②③④
2.新加坡为世界上最缺水的国家之一,其原因主要是(  )
①新加坡的年降水量十分稀少 ②新加坡的年降水量虽十分丰富,但境内河流很少 ③新加坡的年降水量虽十分丰富,但地区分布与季节分配都十分不均匀 ④人口的激增与经济的高速发展
A.③④
B.②④
C.①④
D.①②
3.世界上缺水国家或地区的共性是(  )
A.降水稀少
B.远离海洋
C.淡水资源匮乏
D.可利用的淡水资源不足
解析:第1题,主要考查水资源紧缺的原因,有自然原因也有人为原因。①为自然原因,②③④为人为原因,即用水需求增大,且水污染和水浪费严重。第2题,新加坡属于热带雨林气候,降水量并不稀少,地区分布与季节分配也比较均匀。水资源短缺的原因与该国境内少河流湖泊、人口激增以及经济的高速发展有关。第3题,由新加坡缺水的例子可知当地降水并非稀少,水资源也不贫乏,而是这些淡水大多以径流的形式流入海洋,造成可利用的淡水资源不足。
答案:1.D 2.B 3.D
目前我国耕地面积只有19.2亿亩。人均耕地仅有1.39亩,仅为世界人均水平的45%。近7年来,全国耕地减少了1亿亩。从耕地的质量来看,我国耕地中高产、稳产田占1/3左右。读近年来耕地减少因素构成图,回答4~5题。
4.我国耕地比重小的原因主要是(  )
A.人口众多
B.山地多,平地少
C.退耕还林工作显著
D.农村建房乱占耕地
5.我国人均占有耕地面积在减少,其直接原因是(  )
①过度抽取地下水 ②草场普遍超载 ③人口的不断膨胀 ④城市化进程的加快 ⑤不合理的灌溉方式 ⑥流水侵蚀和风沙危害的加剧
A.①②③④
B.③④⑤⑥
C.①③⑤
D.②④⑥
解析:第4题,我国耕地比重小主要与我国地形特征的比重有关。第5题,读近年来耕地减少的因素构成图可知,生态退耕、农业结构调整、建筑用地和灾害损失是我国耕地减少的四大影响因素,对应③④⑤⑥选项。①过度抽取地下水、②草场普遍超载并不是直接原因,不符合题干要求。
答案:4.B 5.B
矿产资源是人类生产资料与生活资料的重要来源。随着矿产资源消费量的急剧增长,有些矿产资源发生短缺甚至耗竭。据此回答6~7题。
6.下列有关矿产资源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矿产资源的特性之一是其非可再生性
B.发展中国家因人口多,对矿产资源的消费量大
C.全世界消费矿产资源的数量呈快速增长的趋势
D.广大的发展中国家也存在着较为严重的资源短缺问题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矿产资源的供需状况。矿产资源属非可再生资源,这是其特性之一;发达国家消费了世界3/4的矿产资源;随着人口的增长,生产力的发展,全世界矿产资源的消费量明显呈快速增长的趋势;发展中国家虽然消费的矿产资源较少,但是也存在着矿产资源短缺问题。
答案:B
7.中国矿产资源的特点是(  )
A.矿产资源总量大,人均占有量高于世界平均水平
B.主要矿产资源中富矿少,贫矿多
C.开采中采富弃贫,提高了矿产资源的利用率
D.矿产资源的地区分布不平衡,一般来说,东多西少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矿产资源的特点。中国矿产资源总量大,但人口众多,人均占有量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主要矿产资源中贫矿多,富矿少,加之采矿时采富弃贫,造成矿产资源的浪费。在分布上,我国的矿产资源主要分布在中部或西部地区,而矿产品的加工消费区主要集中在东南沿海地区。
答案:B
8.读下图,完成(1)~(4)题。
(1)图中表示世界可耕地总面积的曲线与按现有生产水平所需的耕地面积曲线相交的时间是2000年左右,这表明,在那个时候世界耕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950年以后,世界可耕地总面积持续减少、耕地质量下降,其主要原因是什么?(至少写出3条)
(3)我国耕地约为19.4亿亩,人均耕地面积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3,在这种情况下,为什么中央还要求西部地区将坡面在25度以上的耕地退耕还草、退耕还林?
(4)耕地供求矛盾的实质是________,解决此矛盾的关键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解答此题的关键是要读懂此图。当世界所需耕地面积和可耕地面积两条线相交时,供需平衡,此后便会出现供需矛盾。如果进一步开垦耕地或提高农业生产水平,可使供需矛盾出现的时间推迟,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耕地不足问题。要从根本上解决人地矛盾必须控制人口增长。1950年以后,也就是二战以后,经济得到了飞速发展,人口迅速增加,城市化进程加快,对耕地的需求量越来越大,而同期人类对土地的不合理利用导致土地退化严重;我国西部地区生态环境脆弱,西部大开发中应将生态环境的保护放在首位。
答案:(1)供需平衡 (2)①人口增加,城市用地、工业用地大量占用耕地;②人类过度开垦造成水土流失,土壤肥力下降;③人类滥垦滥伐造成沙漠化,土地面积减少。(3)植树种草能保持水土,维持生态平衡,尤其是西部地区气候干燥,更需要植树种草。
(4)人地矛盾 控制人口增长
读以下中国东部沿海12个省(市、区)耕地、水资源比重对比图,完成9~10题。
9.影响东部沿海各省(市、区)水土配合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A.降水量、地形
B.气温、降水量
C.耕地类型、耕作制度
D.地形、土壤
解析:各省区水土配合差异主要与气候(降水)和地形有关。
答案:A
10.我国北方东部沿海省(市、区)农业缺水更严重的主要原因是(  )
A.水田种植,耗水量大
B.降水季节分配不均,冬季农业用水需求量大
C.蒸发量大,复种指数高
D.径流总量小,耕地多
解析:我国北方地区平原广阔,但雨季开始晚,结束较早,总降水量偏少,地面径流总量小。
答案:D
读中国人口、人均耕地和人均粮食产量变化示意图,完成第11题。
11.我国人均耕地逐年减少的主要原因是(  )
A.受自然灾害影响,有些耕地失去了农业生产能力
B.人口不断增加,非农业用地不断扩大
C.水土流失严重,耕地总面积迅速减少
D.环境污染严重,使耕地不能发展农业生产
解析:我国人均耕地逐渐减少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我国人口不断增加;另一方面,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和基础设施的完善,城市、厂矿、道路等非农业用地不断扩大,耕地面积减少。
答案:B
2010年12月31日,中国颁布稀土出口配额制度,世界稀土产业将形成新的格局。下表是2009年部分国家和地区稀土储量、产量和消费量占世界百分比统计。据此,完成12~13题。
国家
储量/%
产量/%
消费量/%
中国
36
97
41
美国
13
0
13
日本
资料缺失
0
26
其他
51
3
20
12.我国稀土资源储量从20世纪70年代占世界总量的74%,到2009年仅占36%,其主要原因是(  )
A.世界稀土资源的储量基数提高
B.世界稀土资源的开采量增多
C.我国稀土资源过度开采
D.我国稀土资源的消费量下降
13.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看,我国在稀土资源开发利用方面应采取的合理措施是(  )
①减少初级矿产品的出口 ②针对稀土资源储量丰富的优势大力开采 ③对稀土资源进行保护性开采 ④进一步扩大稀土资源在世界上的出口份额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②③
解析:我国稀土资源储量的减少与我国稀土资源的过度开采关系密切。稀土资源属于非可再生资源,不合理利用将会造成严重的稀土资源短缺,因此必须对稀土原矿和经过初级加工的稀土进行出口控制;同时加强稀土资源的合理开发和有效保护。
答案:12.C 13.B
14.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途径之一是合理利用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下表示意某年环渤海地区及全国的重工业比重和能源、水资源利用状况。读表回答下列问题。
重工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例/%
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吨标准煤·万元-1)
单位工业增加值水耗/(立方米·万元-1)
工业新水用量占工业用水总量比例/%
环渤海地区
76
2.16
27.70
8.48
全国
70
1.77
119.87
16.34
注:工业新水用量指工业企业生产用水中消耗的新鲜水量。
(1)与全国相比,环渤海地区在能源资源利用方面有什么特点?其原因是什么?
(2)环渤海地区在资源利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可能产生的不良后果有哪些?
解析:由表可知,环渤海地区重工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例、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较全国高;单位工业增加值水耗、工业新水用量占工业用水总量比例较全国低。第(1)题,与全国相比,环渤海地区在资源利用方面的特点是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较高、水耗较低,其原因是环渤海地区的重工业比例较高,水资源重复利用率较高。第(2)题,由第(1)题可知,环渤海地区在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是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较高。该问题可能产生的不良后果有环境污染加剧,能源紧张,企业生产成本提高等。
答案:(1)特点: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较高;单位工业增加值水耗较低。原因:环渤海地区的重工业比例较高,水资源重复利用率较高。
(2)环境污染加剧,能源紧张,企业生产成本提高等。第三章
自然资源的利用与保护
第三节
可再生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
(一)教材第49页图3.17
图表分析:农业是用水较大的产业,节约农业灌溉用水潜力较大。从图中文字表述可以看出,三种灌溉系统的效率由高到低依次是:滴灌、旋转式喷灌、重力流动式灌溉,所以从节流角度看,滴灌、旋转式喷灌是农业灌溉的发展方向。
(二)教材第50页活动
活动提示:该活动是一个实践活动,结论也无对错之分,关键是通过调查学校用水现状,了解学校日常生活中有无浪费水的现象,并对这些现象提出合理化的节约用水的建议和方案。同时培养在日常生活中节约用水的行为习惯和帮助周围人群树立节约用水的意识。
(三)教材第52页案例
案例分析:首先找到贵州和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具体位置,再结合云贵高原、两广丘陵上喀斯特地貌、地表土层很薄、生态环境比较脆弱的特点,进一步分析人类不合理利用当地的资源,如过度砍伐树林,过度开垦荒山、荒坡、陡坡等,很容易造成水土流失而使基岩暴露地面,导致石漠化。
(四)教材第53页思考
本题首先要了解土地退化的类型,即土壤侵蚀、草场退化,土地荒漠化,不合理灌溉引起的土壤盐渍化和涝渍、污染造成土地质量下降等。不同的地区土地退化的类型不同。例如,半干旱、干旱的草原,土地退化以草场退化、土地荒漠化为主;降水集中,土质疏松的地区以土壤侵蚀为主;半干旱农耕区,以土壤次生盐渍化为主,因此,不同地区的学生可结合本地区的具体情况分析问题。防治土地退化的措施有生物措施、工程措施、农牧业措施;除此之外,应注意土地退化与贫困问题间的关系,把防治工作和消除贫困结合起来;还有法律法规政策的健全是这一系列措施的法律保证。
水资源利用率是指流域或区域用水量与水资源可利用量的比率。国际上一般认为,一条河流合理开发的上限是水资源利用率为40%。下图为我国部分地区及世界平均水资源开发利用率比较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
1.图中所示我国部分地区水资源利用存在的共同问题有(  )
①水资源更新速度快 ②利用率过高 ③水污染严重 ④土壤盐渍化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河西走廊水资源缺乏的主要人为原因有(  )
①河流径流量较小 ②城市密集,生活用水量大 ③灌溉用水量大 ④水资源统筹管理程度低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第1题,由题干可知,河流合理开发的上限是水资源利用率为40%,而我国图示地区水资源利用率均在40%以上,甚至高达90%,因此存在过度利用的问题,再加上图示地区蒸发旺盛,易引起土壤盐渍化。第2题,河西走廊水资源缺乏的人为原因与农业灌溉用水量大、河流上中游地区水资源统筹管理程度低有关。
答案:1.C 2.D
20世纪50年代,在塔里木河下游修建了大西海子水库,水库建成后,对库区周边的气候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到90年代,塔里木河下游水量锐减,现已断流320千米,大西海子水库作为储水的载体已不复存在。据此完成3~5题。
3.造成塔里木河下游断流的主要原因是(  )
A.下游大量引水灌溉
B.上游过度引水灌溉
C.气候越来越干旱
D.下游缺少植被的保护
解析:造成塔里木河下游断流是由于上游过度引水灌溉造成。
答案:B
4.大西海子水库干涸引发的变化可能是(  )
A.库区不再存在生态系统
B.地下水位上升
C.水库的防洪能力丧失
D.加剧了该地区的土地荒漠化
解析:由于水库干涸,水资源减少易造成土地荒漠化。
答案:D
5.塔里木河流域合理的整治措施有(  )
A.加强流域水资源的管理,严禁上游地区使用塔里木河河水
B.建立防止流域水土流失发生和发展的早期预警系统
C.大力开采地下水,保护地表水
D.调整产业结构,发展节水农业
解析:塔里木河流域的整治措施是针对水资源。
答案:D
读图,完成6~7题。
全球不同程度退化土地的分布情况
6.有关全球各地土地退化的分析,正确的是(  )
A.亚洲土地退化以土地盐碱化和土地沙漠化为主
B.非洲土地退化严重主要跟沙尘暴频发相关
C.欧洲降水丰富,水土流失最为严重
D.南美洲严重退化土地面积占土地总面积的比重超过北美洲
7.目前在我国农牧过渡地区,防治土地退化的主要对策为(  )
A.加强湿地管理,维护其生态功能
B.禁樵禁牧,保护基本农田
C.合理利用土地,退耕还草
D.有机质还田,提高土壤肥力
解析:第6题,亚洲土地退化主要以荒漠化和水土流失为主;非洲土地退化也是以人为破坏植被为主因;欧洲水土流失远没有亚洲等地严重;南美洲和北美洲土地退化面积相当,但北美洲面积远大于南美洲,所以南美洲严重土地退化面积比重超过北美洲。第7题,农牧过渡地区土地退化主要是过度放牧或过度农垦造成的土地荒漠化,因此合理利用土地是主要措施之一,在部分地区实行退耕还草,有利于生态的恢复;禁樵禁牧不利于地方经济持续发展,应该适度放牧,防止乱砍滥伐;有机质还田有利于防止土地退化,但不是主要措施。
答案:6.D 7.C
8.下表是我国某区域2008—2010年占用、增补耕地的平均坡度与平均海拔状况。读表,完成(1)~(2)题。
类型
平均坡度/°
平均海拔/m
占用耕地
0.94
674.46
增补耕地
8.40
1
830.19
(1)指出占用与增补耕地分布的差异,并推断增补耕地可能产生的环境问题。
(2)简述该区域保护耕地可采取的主要措施。
解析:第(1)题,仔细阅读表格可知该区域耕地分布主要从坡度和海拔两方面来描述,答题时要紧扣该两方面,环境问题分析要注意题干要求“增补耕地”,可从增补耕地分布特点分析。第(2)题,可从工程、法规、管理、宣传等方面答题。
答案:(1)占用耕地分布在坡度小、海拔低的区域;增补耕地分布在坡度大、海拔高的区域。水土流失,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土壤肥力下降。
(2)加强教育与宣传,依法保护耕地;加强农田基本建设,提高耕地质量;严格限制坡度大区域开垦。
读图,完成9~10题。
9.由图可知,解决我国水资源短缺的重点是(  )
A.工业节水
B.生活节水
C.农业节水
D.生态节水
10.下列解决水资源短缺的对策中,不属于节流措施的是(  )
A.改进灌溉技术
B.提高水的重复利用率
C.提高公民节水意识
D.海水淡化
解析:第9题,由图可知,我国农业用水占用水总量的64.6%,因此农业节水是解决我国水资源短缺的重点。第10题,海水淡化属于开源措施。
答案:9.C 10.D
11.从“因地制宜,合理布局”角度考虑,在下列几组地区中,前者应整治土地,提高单产,后者应该退耕还牧,维护生态平衡的是(  )
A.塔里木盆地和云贵高原
B.黄淮海平原和鄂尔多斯高原
C.长江三角洲和黄淮海平原
D.江南丘陵和太湖平原
解析:旱涝、盐碱、风沙是黄淮海平原发展农业的三大障碍。在黄淮海平原,比较集中地分布了干旱缺水地、低洼易涝地、盐碱化土地、沙化土地等中低产田。鄂尔多斯高原地处传统的农牧业过渡地带,由于人口过度增长,很多草原遭到了不合理地开垦。
答案:B
读我国南方某地土地资源构成和利用结构图,据此回答12~13题。
12.该地这种土地利用方式容易造成的环境问题是(  )
A.土地沙漠化
B.水土流失
C.土壤盐碱化
D.地面下沉
13.解决该地区土地利用中存在的问题,现阶段最有效的措施是(  )
A.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B.退耕还林、还草,调整农业结构
C.加大科技投入,建立商品性农产品基地
D.开发利用土地的后备资源
解析:由土地资源构成图可知该地山地较多,而由土地利用结构图可知该地开垦力度较大,容易造成水土流失。针对这种问题,最有效的措施是退耕还林(草),调整农业结构。
答案:12.B 13.B
14.阅读图文材料,完成(1)~(3)题。
材料一 泉,是济南的灵魂。济南老城是泉文化精华的载体,众多清冽甘美的泉水从城市涌出,汇为河流湖泊,在泉涌密集处呈现出“家家泉水,户户垂柳”“人在石上走,清泉石下流”的旖旎风光。
材料二 济南市区地下水位和泉水流量的动态曲线与降水量、开采量的关系图。
(1)描述泉涌量的变化特点,并分析导致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
(2)说出泉涌量出现这种变化给泉城济南带来的影响。
(3)为实现泉水常年喷涌,可采取哪些可行性措施?
解析:第(1)题,关键是看图,明确泉涌量曲线,其变化特点很明显,呈下降趋势,究其成因,自然层面(直接原因)是地下水位下降,其根源在于人类对地下水的开采量呈逐年增加的趋势。第(2)题,把握住“泉城”是济南的品牌,是济南旅游业发展的一大亮点,泉少必然会损坏其城市形象,此外,地下水位下降,也会给居民生产生活带来诸多不便,引发一些环境问题。第(3)题,着眼点在于增加、保护济南的地下水。
答案:
(1)泉涌量整体呈下降趋势;主要原因是由于地下水(和地表水)开采量的逐年增加。
(2)影响居民生产生活,制约经济发展;损毁城市形象;破坏城市环境。
(3)加强补给区(南部山区)的绿化;加强济南市水资源的统一规划调度和管理;减少对地下水和地表水的开采量;节约用水,杜绝水资源浪费现象(宣传教育、发展节水经济);加大保泉执法力度;加大地表水向地下水的转化量,提高市区地下水位,促进泉水喷涌等。第三章
自然资源的利用与保护
第二节
非可再生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对策
(一)教材第40页思考
思考提示:“西气东输”工程既有利于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和协调东西部经济发展,也有利于东部地区改善大气环境质量。
(二)教材第41页思考
思考提示:1.石油资源属于非可再生资源,终将枯竭。
2.短期内,可能给人类带来一系列的不便甚至危机,但从长期看,人类必能寻求出新的石油替代品。
3.人们可采取的措施有:减少能源浪费,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单位产值的能耗;寻找可再生能源作为替代品。
(三)教材第42页思考
思考提示:1.节约能源不仅仅是技术的问题,能源管理和人们的节能意识同样很重要,这就要求我们不但要通过发展科技,提高能源的开发和利用技术,还要树立节约意识,自觉节约能源。
2.可从照明、取暖、做饭、烧水等生活方面和节约日常工业用品如纸张等两个方面组织答案,因为人们的日常生活用能,工业产品在生产过程中同样要消耗大量能源。
(四)教材第44页(上)思考
思考提示:我国的西北和青藏地区太阳能资源丰富。太阳能资源丰富与否直接取决于太阳辐射的强度和辐射时间的长短。而太阳辐射的强度和辐射时间的长短又主要与纬度位置、气候类型、季节等密切相关。
(五)教材第44页(下)思考
思考提示:风力发电站的选址要求年平均风速高,而且比较稳定。
(六)教材第46页思考
思考提示:相似点:都是间接形式的太阳能,都是洁净、可再生的资源。不同点:生物燃料属于二次能源,风能、水能属于一次能源。
[课堂小结]
1.在世界两大煤带上的国家是(  )
A.巴西、中国   
B.俄罗斯、南非
C.美国、乌克兰
D.加拿大、澳大利亚
答案:C
2.下列关于我国能源地区分布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我国东南沿海和西藏、云南一带,是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的交界地带,地热丰富
B.我国北方农村利用沼气的季节比南方长,是因为北方原料丰富
C.西南地区水能和天然气资源丰富
D.华东、华南地区降水量丰富,水能资源特别丰富
解析:云南一带位于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的交界地带。北方气温低,利用沼气的季节短。华北、华南地区由于地势落差较小,水能资源远比西北、中南地区少。
答案:C
能源资源是人类生产活动得以进行和发展的动力。能源的利用和发展对人类社会经济发展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读图,完成第3~4题。
全球能源消费历史及趋势图
3.全球能源消费历史及趋势图中体现的1900—2100年全球能源消费构成的变化特点是(  )
A.固体燃料的消费比重上升
B.液体、气体燃料的消费比重迅速降低
C.气体燃料的消费比重迅速上升
D.液体燃料的消费比重稳步上升
4.下图表示的是某地区的能源消费结构,这种能源消费结构易引发的环境问题是(  )
①大气污染加剧 ②土壤肥力下降 ③土壤污染严重 ④水污染严重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解析:第3题,由全球能源消费历史及趋势图可知,1900—2100年全球能源消费构成的变化特点是气体燃料的消费比重迅速上升。第4题,该地区能源消费以煤炭、薪柴、秸秆为主,易产生大气污染;秸秆被大量燃烧不能以有机肥的形式返还农田,易使土壤肥力下降。
答案:3.C 4.A
能源是现代人类生存发展的重要资源,作为清洁能源的风能具有重要的利用价值。据此回答5~7题。
5.下列与风能有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风能属于来自太阳辐射的能源
B.风能是一种非可再生资源
C.撒哈拉沙漠是风能开发最好的地区
D.风能发电投入少,效益好
6.我国内蒙古高原和东部沿海都是风能资源丰富的地区,两地利用风能最佳季节分别是(  )
A.秋季、春季
B.冬季、夏季
C.冬季,春季
D.夏季、秋季
7.塔里木盆地内部是我国风能资源相对贫乏的地区,其主要原因是(  )
A.距海遥远,深居大陆的腹地
B.岩石裸露,下垫面摩擦力大
C.盆地地形,周围有高山阻挡
D.海拔较高,气温日差较小
解析:第5题,风能的根本来源是太阳辐射能,可以持续利用,属于可再生资源;撒哈拉沙漠地区人口稀疏,经济基础薄弱,科技实力差,风能开发存在储存和输送问题;风能能量密度低、设备造价较高。第6题,风力发电站的选址要求年平均风速高而且比较稳定。内蒙古高原和东部沿海分别受冬、夏季风的影响,风力强且较稳定。第7题,塔里木盆地是盆地地形,周围有高山阻挡,地形封闭,风力较弱。
答案:5.A 6.B 7.C
8.据中国海关统计,2015年我国石油进口量为3.28亿吨,2015年我国对外依存度首次达到60.6%,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留下严重隐患,为此目前我国正在谋求多元化进口通道并积极开发利用新能源。根据下列资料,结合所学知识,完成(1)~(5)题。
材料一 我国石油进口通道示意图。
材料二 我国核电增长图。
我国在建核电站总装机容量达2
540万千瓦
材料三 风电与火电发电成本预测变化趋势。
(1)线路①油气主要来自________地区,线路④油气主要来自________(国家)。
(2)分别说明西南、东北油气进口通道施工建设中在自然因素上可能遇到的困难。
(3)西南油气通道施工和运行过程中,应注意哪些生态环境问题?
(4)说明我国大规模发展核电的条件。
(5)分析风电与火电发电成本变化的原因。
答案:(1)南美(拉美)或非洲 哈萨克斯坦
(2)西南通道:地质复杂,多滑坡、泥石流;山高谷深,地势起伏大;雨季长,雾气重;森林茂密,地面湿滑,蚊虫多等。
东北通道:暴雨、洪水,严寒且寒冷期长;冻土、沼泽面积广;森林茂密;积雪厚等。
(3)植被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水土流失;环境污染。
(4)技术成熟;经济实力提高;能源需求量大;政策支持等。
(5)技术进步,风电规模扩大,风电成本下降。
煤炭资源价格上涨,环境成本不断增加,火电成本上升。
下面为黄河金三角地区示意图,读图完成9~10题。
9.黄河金三角地区最适宜发展的产业部门是(  )
①技术指向型产业 ②动力指向型产业 ③市场指向型产业 ④原料指向型产业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0.当地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易引发的生态环境问题是(  )
①水土流失 ②土地沙化 ③土壤盐碱化 ④地面塌陷
A.①③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解析:第9题,黄河金三角地区拥有丰富的煤炭、铝土矿等资源,动力资源和原料丰富,最适宜发展的是动力指向型产业和原料指向型产业。第10题,该地为温带季风气候,降水集中,资源开发过程中易引发水土流失;该地主要资源是矿产资源,矿产资源开发过程中使地下形成漏斗区,可能引发地面塌陷。该地为半湿润气候区,一般不会出现土地沙化;土壤盐碱化是在农业灌溉过程中形成的,和资源开发无关。
答案:9.C 10.D
11.近些年探明,海底“可燃冰”(天然气水合物)储量极为丰富,其开发技术亦日趋成熟,开发利用“可燃冰”将产生的环境效益有(  )
①可取代一些核电站,减少核废料的污染 ②无二氧化碳排放,减轻“温室效应” ③可取代水电站,改善大气环境 ④部分替代煤和石油,减轻对大气的污染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①④
解析:本题切入点是科学研究中的热点问题,并结合地理教学内容设问,充分审题,提取信息。如①,虽然不知道“可燃冰”的成分,但据提示可知,天然气中有甲烷成分,燃烧会产生二氧化碳。水电站无污染,不存在取代问题。
答案:D
下图是不同国家单位GDP能源消耗变化图。读图,完成12~13题。
12.美国与日本相比(  )
A.美国单位GDP能耗一直高于日本
B.两国从高能耗到低能耗同步过渡
C.美国能源利用率高于日本
D.美国早期能耗增长比日本缓慢
13.目前,发展中国家单位GDP能耗超过发达国家的主要原因是(  )
A.持续开发能源资源,能源丰富
B.人口持续增长,能源紧张
C.工业发展迅速,大量进口能源
D.生产粗放,能源利用效率低
解析:第12题,图中反映出的能耗变化是随时间发生变动的,这个过程并不是单纯的上升或者下降,在具体分析时要根据选项的要求做出判断。第13题,目前发展中国家能耗普遍高于发达国家主要是技术落后,生产粗放,能源利用率低造成的。
答案:12.A 13.D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丹麦地理位置图。
材料二 丹麦位于欧洲北部。南同德国接壤,西濒北海,北与挪威、瑞典隔海相望。海岸线长7
314千米。地势低平,平均海拔约30米。距离丹麦日德兰半岛东岸15千米的海中央,坐落着一个树木葱茏,但从外表看来毫不起眼的小岛——萨姆索岛。该岛平均海拔不到30米,基本上实现了能源自给自足,并且能源基本上来自于可再生能源。11座岸上风力涡轮机和10座海上风力涡轮机日复一日的转动,满足岛上4
000名居民所有的电力需求。萨姆索岛早已实现碳中和(指通过各种方式中和抵消制造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的目标。
(1)丹麦矿物能源使用量不大,但却是欧洲酸雨最严重的地区之一,分析其原因。
(2)简述丹麦开发利用风能资源的有利条件。
解析:第(1)题,酸雨的形成主要从酸性气体的来源和丰富的降水条件分析,该地区虽然自身矿物能源使用量少,但由于受盛行西风影响,故带来其西南部经济发达国家的大量酸性气体。受温带海洋性气候影响,降水多,利于酸雨形成。第(2)题,开发风能资源的条件主要从风力资源、地形、技术等方面分析。
答案:(1)受西风带影响,带来其他地区的酸性气体;温带海洋性气候,降水多。
(2)常年受强劲的盛行西风影响,风能资源丰富;地形平坦,有利于风能的开发;风能利用历史悠久,技术条件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