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经过
课后练习
一、选择题
1从下面这幅地图中可以看出,德国要想在未来的战争中取胜,应当选择的战略是( )
A.速战速决,避免两线作战
B.突袭对手,两面出击
C.积极防御,打阵地战
D.诱敌深入,打运动战
2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发生在西线战场上的战役有( )
①马恩河战役 ②凡尔登战役 ③索姆河战役 ④日德兰海战
A.①②
B.①②③
C.③④
D.②③④
3图中的人物是德国卓越的天才战略家施里芬。第一次世界大战前,他为德国制定了施里芬计划,该计划最突出的特点是( )
A.注重以发展科技赢得战争
B.强调集中兵力和速战速决
C.充分重视盟友的合作关系
D.侧重挖掘各兵种作战潜力
4
1914年马恩河战役结束后,德军总参谋长认为德国“已经输掉了战争”,这是因为( )
A.德国军队的主力遭到重创
B.协约国军队由防御转入进攻
C.德国军队的战线被突破
D.德国难以承受长期战争的消耗
5下面的图片为反映一战的影片《帕斯尚尔战役》的海报。故事的背景设置在帕斯尚尔战役的四个月内。帕斯尚尔战役爆发于1917年,参战双方主要是德国与英国。一战中英德两个国家矛盾的实质在于( )
A.争夺欧洲的霸权
B.争夺世界霸权
C.德国为了争夺英国的海上霸权
D.英国极力压制德国
6凡尔登战役被称为“凡尔登绞肉机”,索姆河战役被称为“索姆河地狱”,是因为两场战役( )
A.战役规模巨大
B.双方投入兵力很多
C.持续时间特别长
D.伤亡数字特别巨大
7日本参加一战的根本目的是( )
A.抵抗德奥的侵略扩张
B.为了扩张自己在亚太地区的势力范围
C.为了世界人民的正义事业
D.为了讨好协约国各国
8下图所涉及的国家在一战中加入同盟国作战的是( )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②③
D.①②
9一战中规模最大的海战——日德兰海战的交战双方是( )
A.法德
B.英德
C.德俄
D.德奥与英法
10
1917年4月美国参加对德作战的主要原因是( )
A.德国的无限制潜艇战
B.俄国二月革命的爆发
C.威尔逊当选美国总统
D.害怕协约国战败,美国国家利益受到巨大损害
11下列图片是一战时各国的征兵宣传海报,下列各国参加战争的共同目的是( )
A.争夺殖民地和世界霸权
B.争夺欧洲大陆霸权
C.维护世界和平
D.转嫁国内的经济危机
二、非选择题
12阅读下列图表:
材料一 欧洲战场的西线
材料二 西线三大战役中交战双方投入和伤亡情况
战役
双方投入兵力
双方伤亡总人数
马恩河战役
200万人
35万人
凡尔登战役
112个师
70多万人
索姆河战役
150个师
130多万人
请完成:
(1)在图中的空格处填上重要战役的名称。
(2)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材料二所列数据反映的主要问题。
1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两年半以来,盟军(指德、奥、保、土军队)赢得了战争的许多胜利,显示了他们的不可摧毁的力量。……他们是为了捍卫他们的生存和民族发展的自由被迫作战的。……但是,同时出于制止流血和终止战争恐怖的愿望,他们建议现在就立即开始和平谈判,他们确信他们所提出的以保证他们人民的生存、荣誉和自由发展为目的的建议,是可以作为恢复持久和平的基础的。如果尽管有了这个和平与和解的建议,而斗争竟仍要继续下去,四盟国决心将斗争进行到胜利为止。而同时在人类和历史面前将声明不负任何责任。
——1916年12月12日德国政府的和平建议
材料二 协约国不得不在它们的答复中首先提出,强烈抗议敌国照会中两点主要论断,这个照会企图将战争责任推在协约国身上,并且宣扬中欧国家的胜利。……倡议还希图加强德国和它的盟国的公共舆论。这些盟国已经由于它们的损失而发生严重的动摇。由于经济上被包围而疲惫不堪,并且由于强迫它们的人民作出极大的努力而分崩离析。
——1916年12月29日协约国政府的答复
请完成:
(1)材料一中德国是怎样自我标榜其和平建议的出发点和目的的?
(2)材料一、二中,双方对当时大战局势的评价有何不同?哪一方面的观点较符合实际?
(3)对战争的责任问题,双方是如何看待的?你有何评价?
14战争中的数据能从一个侧面反映战争的进程和交战双方的力量对比情况,阅读下列材料:
表1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协约国和中立国损失和建造的船只
时期
损失的船只
建造的船只
1915年
1744657
1202000
1916年
2799772
1688000
1917年
6623623
2937786
1918年第一季度
1146920
870371
1918年第二季度
963370
1243274
1918年第三季度
892546
1384110
表2 第一次世界大战交战国军需品的日生产量(单位:百万吨)
1914年8月1日
1914年9月15日
1917年某日
协约国
同盟国
协约国
同盟国
协约国
同盟国
生铁
22
22
16
25
50
15
钢
19
21
16
25
58
16
煤
394
331
346
355
851
340
请完成:
(1)英、美著名的海军专家一致认为,德国只要稍多几艘潜艇便能赢得这场战争。表1中哪个时期的数据最能说明这一点?这与德国的什么战略战术有关?
(2)从表2军需品的日生产量来看,一战初期的形势有利于同盟国和协约国中的哪一方?为什么?
(3)表2中,1917年的数据与1914年相比,发生了什么变化?一战进程中的哪些现象与这一变化相吻合?(举一个或多个均可)
参考答案
1.A 解析:从德国的地理位置可以看出,德国处于欧洲中部,两面都是协约国,故德国的最佳战略是速战速决,避免陷入两线作战的窘境。
2.B 解析:马恩河战役、凡尔登战役、索姆河战役均发生在西线战场上,而日德兰海战发生在北海。
3.B 解析:根据施里芬计划,战争爆发后,首先要在西线集中兵力,先占比利时,然后向法国发起进攻,争取速战速决。然后再将主力东调,打垮俄国。这个作战计划最突出的特点在于强调集中兵力作战,速战速决。
4.D 解析:以德国为首的同盟国整体实力是不能同以英法为主的协约国相比的,德国从战争一开始就制定了速战速决的计划,最怕持久消耗、两线作战,而马恩河战役后德国最怕的局面出现了。所以,德军总参谋长认为,德国“已经输掉了战争”。
5.B 解析:德国和英国争夺的目的是取得全球霸权,不仅仅是欧洲霸权,而且包括海上霸权,所以只有B项概括得最为全面。
6.D 解析:从“绞肉机”“地狱”的字眼上来判断,战役伤亡数字特别巨大。
7.B 解析:A、C、D三项都是表面现象,只有B项才是日本参战的真实目的。
8.D 解析:一战中加入同盟国作战的国家主要有:德国、奥匈帝国、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等。图中④为意大利,意大利虽然是同盟国,但却加入了协约国方面作战。A、B两项中都包含了④,③为塞尔维亚,塞尔维亚也参加了协约国方面作战。故正确答案为D项。
9.B 解析:日德兰海战是英德海军的一场决战,这场海战决定了一战中海战的结局。
10.D 解析:美国参战是各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而最主要的当然是害怕国家利益受到损害。当时美国在协约国有巨大的投资利益,一旦协约国战败,这些利益可能付之东流。A项只是美国参战的一个借口,B、C两项不是主要原因。
11.A 解析:尽管主要帝国主义国家参加一战都有冠冕堂皇的理由,但其本质目的是相同的,即争夺殖民地及世界霸权。
12.参考答案:(1)从左到右依次是索姆河战役、马恩河战役、凡尔登战役。
(2)交战双方投入大量兵力,消耗巨大,伤亡惨重。战争异常残酷,给人民带来深重灾难。
解析:第(1)问准确把握三次重大战役的位置。第(2)问注意表格数据反映的主要问题。
13.参考答案:(1)“出于制止流血和终止战争恐怖的愿望”,“保证人民的生存、荣誉和自由发展的目的”。
(2)德国认为同盟国已赢得了许多胜利,显示了不可摧毁的力量;协约国认为同盟国方面经济困难,即将分崩离析。后者的观点较符合实际。
(3)德国认为盟国是为了“捍卫他们的生存和民族发展的自由被迫作战的”,“不负任何责任”。协约国认为应由同盟国负战争责任。其实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帝国主义的掠夺战争,双方都是发动战争的罪魁祸首,都是非正义的。
解析:本题两则材料反映的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期,交战的同盟国集团和协约国集团对时局和战争责任问题的声明。第(1)问和第(2)问前一小问都可以从材料中归纳、概括出来。第(2)问后一小问结合教材知识可知1916年德国在凡尔登战役、索姆河战役等战役中都损失惨重,战局对德国不利。第(3)问对战争的责任问题,尽管双方极力推卸战争责任,但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帝国主义掠夺性质的战争,对双方来说都是非正义的。回答时还要注意条理性和层次性。
14.参考答案:(1)1917年,这一年协约国和中立国损失的船只数量达到了一战时期的顶点,损失的船只是建造的船只的2倍以上。无限制潜艇战。
(2)有利于同盟国一方。因为从1914年8~9月,协约国军需品的日生产量有所下降,而同盟国军需品的日生产量有所上升。
(3)变化:1914年,协约国军需品的日生产量与同盟国相当;1917年,协约国军需品的日生产量远远超过同盟国。
现象1:战争规模不断升级,原因是交战国数量的增加,战争呈现焦灼化。
现象2:从1917年开始,战争形势朝着有利于协约国的方向发展,原因是美国等国加入协约国作战。
现象3:受到战争的重创,一战后期同盟国的生铁、钢、煤等军需品的生产能力遭到严重破坏。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要从表格中寻找最有价值的数据,然后结合教材知识回答第二小问。第(2)问要注意材料中数据的对比,从对比中发现规律。第(3)问要从数据对比中总结现象并分析这一现象对战局的影响;举现象时可以选取有代表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