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 学案(含解析) (3)

文档属性

名称 三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 学案(含解析) (3)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民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7-10-12 22:17:5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三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
下面是跟第一次世界大战有关的图片:
图1 战败后的德国,士兵行乞街头的惨景
图2 第一次世界大战炮轰过后的凡尔登镇
图3 英国各地上万城镇村庄举行儿童街头集会庆祝停战
图4 世人收藏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纪念章
请思考:观察以上四幅图片,你有什么感想?
提示:第一次世界大战给参战国人民带来空前灾难,造成巨大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人民渴望和平,反思战争。
课标要求:简述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认识世界大战对人类历史发展的影响。
一、战争引起革命
1.原因
(1)长期的战争使参战各国的人民都陷入痛苦的深渊,激化了各国的阶级矛盾。
(2)战争期间,各国人民的________此起彼伏,有的国家引发了革命。
2.表现
(1)俄国二月革命:1917年3月,俄国爆发二月革命,推翻了________的统治,建立起______________。
(2)俄国十月革命:①1917年11月6日晚,________领导人民发动起义。②次日,________公布《告俄国公民书》,正式宣告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已被推翻,全部政权归________,十月革命取得胜利。
3.俄国十月革命对一战战局的影响
(1)苏维埃政权颁布《________》,声明退出战争,向交战国提出和平谈判建议。
(2)随后,苏维埃俄国与德国签订《________》,正式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
第一次世界大战激化了俄国国内矛盾,引发了二月革命,随后又转化为十月革命。十月革命成功后,苏俄退出了一战。这一过程有力地论证了列宁“战争引发革命,革命制止战争”的重要理论。
二、摧毁四大帝国
1.1918年战况
(1)1918年3~7月,________发动五次攻势,结果损失惨重,战争的主动权转移到________手中。
(2)1918年9月,________士兵发动起义,政府宣布投降。
(3)1918年10月,________宣布投降,退出战争。
(4)1918年,________土崩瓦解,11月3日正式投降。
2.一战结束
(1)1918年11月,德国爆发11月革命,推翻德皇________的统治,建立起________。
(2)________年________月________日,德国同协约国集团签订停战协定,第一次世界大战正式结束。
三、大战的影响
1.战争给参战各国人民带来空前灾难,造成巨大的人员伤亡和________。
2.战争改变了帝国主义国家的________:西欧相对衰落;四大帝国瓦解,美国和日本崛起;________建立苏维埃政权。
3.战争没有消除________的矛盾,反而制造了许多新的矛盾,这些新矛盾为新的________的爆发播下了火种。
4.战争中俄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________国家,从而打破了资本主义的一统天下,推动了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的高涨。
5.大战揭示了战争对________和________的巨大依赖性;大战对________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战后出现了诸多________。
6.大战促使人们对战争展开反思,战后各国兴起了________、________思潮,标志着人类文明程度的提升。
对于欧洲而言,第一次世界大战没有胜利者,第一次世界大战最大的赢家是美国。这场战争使得欧洲整体上受到了严重的削弱,以欧洲为中心的传统国际格局受到重大冲击。
答案:一、1.(2)反战斗争
2.(1)沙皇尼古拉二世 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2)列宁
革命军事委员会 苏维埃
3.(1)和平法令 (2)布列斯特和约
二、1.(1)德国 协约国 (2)保加利亚 (3)奥斯曼帝国 (4)奥匈帝国
2.(1)威廉二世 资产阶级政府 (2)1918 11 11
三、1.经济损失
2.力量对比 俄国
3.帝国主义各国之间 世界大战
4.社会主义 世界无产阶级革命 民族解放运动
5.经济 后方 军事理论 军事理论
6.和平主义 人道主义
【问题1】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交战各国的政府和拥护战争的政党纷纷发表声明,鼓吹本国所进行的战争是“保卫祖国”的正义战争,而谴责敌方是“侵略”战争。事实上,它们所进行的战争都是帝国主义战争。如何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帝国主义的非正义战争?
提示:分析、理解战争的性质应从对战争走向起决定作用的力量方面进行分析,关键是要看其参加或发动战争的主要目的。
(1)从战争的起因来说,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各帝国主义国家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的必然结果,是帝国主义国家为重新瓜分殖民地而发动的。
(2)各帝国主义国家提出的战争目标和瓜分领土的要求,露骨地显示了这次战争的侵略性质。德国的目的是实现世界霸权,它企图建立一个从北海、波罗的海到亚得里亚海,从柏林到巴格达的“大德意志帝国”。德国还要摧毁英国的海上霸权,夺取英法的殖民地。奥匈帝国的目的是奴役巴尔干,使塞尔维亚沦为附属国,巩固民族矛盾异常尖锐、摇摇欲坠的帝国。英国的目的是保住世界霸主的地位,打败最大的竞争对手德国,瓜分德国的殖民地,在西亚肢解奥斯曼帝国,夺取伊拉克和巴勒斯坦等地。法国的目的是收复在普法战争中被割去的阿尔萨斯和洛林,进而夺取德国的萨尔工业区,树立法国在欧洲的霸主地位。俄国的目的是摧毁德奥在土耳其和巴尔干的势力,确立自己在这一地区的统治,建立一个从易北河到中国,从亚得里亚海到北冰洋的“大斯拉夫帝国”。日本参战是为了夺取德国在太平洋上的属地和攫取德国在中国山东的权益,进一步侵略中国。意大利则要瓜分北非沿岸和阿尔巴尼亚等国家和地区,在地中海地区建立霸权。
(3)在战争期间,帝国主义国家签订了一系列秘密协定,它们也充分说明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帝国主义性质。例如,1915年4月英、法、俄同意大利签订的伦敦密约,以牺牲奥地利和土耳其的领土,换取了意大利的参战。又如,1917年2月,英日之间达成的密约,日本同意赤道以南的德属太平洋岛屿在战后归属英国,英国则同意赤道以北的德属岛屿归属日本,并承认日本有权继承德国战前在中国山东享有的特权。
【问题2】
一战爆发之初同盟国集团咄咄逼人,率先挑起了战争。然而,随着战局的发展,同盟国的优势逐步丧失殆尽,请分析第一次世界大战同盟国集团失败的原因。
提示:决定国际性战争胜负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起决定作用的往往是交战国双方的经济实力,尤其是对于持久战争,拥有强大经济实力的一方往往会占据主动权。当然军事实力也是非常重要的因素。
(1)经济:协约国集团在物质资源和人力资源方面都占优势,同盟国集团处于劣势。协约国的胜利,归根到底是由于其在经济和军事实力上占压倒性优势。
(2)军事:同盟国集团在军事战略上出现失误,如施里芬计划破产,德国被拖入两线作战和持久战。
(3)内部统治:同盟国集团内部矛盾的加剧比协约国更为明显,内部统治更加不稳定。如奥匈帝国境内民族众多,民族矛盾尖锐,各民族的分离倾向非常严重。
(4)国际力量对比:意大利临阵倒戈,美、日、中和其他国家的参战增强了协约国的实力。同盟国集团的支持者太少。
【问题3】
第一次世界大战使各国人民遭受空前的灾难,但也给人类社会提供了进步的契机。请归纳一战给人类发展提供的契机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提示:本问题从不同的角度阐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所产生的客观进步作用,是对教材知识的归纳和升华。把握本问题,能够深化对相关历史问题的认识,培养多角度思考历史问题的能力。
(1)第一次世界大战使资本主义世界被打开了一个缺口,在占世界土地面积六分之一的俄国诞生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维埃俄国。
(2)第一次世界大战促进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和民族的觉醒,这些国家和地区的民族资本主义得到一定的发展。在俄国十月革命的推动下,战后民族解放运动掀起新高潮。
(3)第一次世界大战成为一系列新技术的催化剂,战争对物资的旺盛需求,也促使人们不断地改进生产流程,为生产管理的革新提供了条件。
(4)第一次世界大战促使政府机构改变了职能。随着战争的延长,各国政府不得不建立起一整套机构,以有效地利用全国的人力物力。这些机构着手干预私人企业的投资方向,负责分配政府订单,控制原材料的供应,协调各种经济关系,垄断对外贸易。
(5)第一次世界大战对军事理论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战后出现了总体战、闪电战、坦克制胜论、空军制胜论以及坚固防御工事制胜论等军事理论。
(6)第一次世界大战改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战后世界各国人民中普遍兴起了和平主义、人道主义思潮,这是人类对战争反思的重要成果。从本质上说,这些反思是对野蛮的否定,标志着人类文明程度的提升。
【例题1】1914年秋,当欧洲卷入战争之际,英国外交大臣格雷说:“灯光正在整个欧洲熄灭。”由此推断,格雷认为战争将导致(
)。
A.欧洲电力系统瘫痪
B.欧洲中心地位丧失
C.社会主义制度建立
D.资本主义制度崩溃
解析: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理解“灯光正在整个欧洲熄灭”的寓意,这句话表明一战将削弱欧洲各国的力量,导致自近代以来以欧洲为中心的格局变化。因此正确答案应为B项。
答案:B
点拨:第一次世界大战虽然削弱了欧洲各国,但欧洲的霸权地位并未完全丧失,美国确立世界霸主地位是在二战后。
【例题2】
1920年9月,《新潮》杂志载文说:“军国主义打破,旧式的政治组织破产,于是感觉最钝的中国人,至此也觉得仅仅学习西洋的富国强兵、政治法律是没有用的……于是乎谈政议法的声浪稍衰,而社会改造的声浪大盛。”促使当时社会思潮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国际因素是(
)。
A.世界经济危机爆发
B.协约国战胜同盟国
C.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确立
D.第一次世界大战暴露了西方文明弊端
解析:题干反映了一战后先进的中国人探索救国道路的视角的变化。“仅仅学习西洋的富国强兵、政治法律是没有用的”实际上指出了当时人们对西方制度的失望,“社会改造的声浪大盛”说明了当时思想界出现了要求进行彻底的社会革命的呼声。而导致这些变化的根源在于“军国主义打破,旧式的政治组织破产”,即一战的影响。
答案:D
1.列宁指出:俄国革命的国际环境、军事形势、无产阶级政党在苏维埃中获得多数,再加上农民起义和人民转而信任布尔什维克党,这一切把武装起义提到日程上来了。“把武装起义提到日程上来了”的“国际环境”主要是指(
)。
A.俄国军队前线出击失败
B.国际工人运动风起云涌
C.资本主义爆发经济危机
D.帝国主义国家忙于一战
2.
1917年发生了一系列加速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的事件。这些事件不包括(
)。
①柏林工人起义 ②美国参战 ③俄国十月革命 ④苏俄坚决退出帝国主义大战
A.①④
B.①②
C.③④
D.②④
3.
2011年11月11日是英国纪念第一次世界大战停战日,当天,英国全国默哀两分钟,纪念在战争中逝去的英国军人。一战对西欧的影响不包括(
)。
A.西欧的霸权地位完全丧失
B.使西欧各国工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
C.使西欧各国人民充满幻灭感和危机感
D.使西欧许多国家的工人运动高涨起来
4.
1918年后半年,德国境内抢劫成风。下图再现了德国士兵守护在一个刚刚遭受抢劫的肉铺前的情景。下列相关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
A.战争造成了民众生活的困难
B.战争导致了社会秩序的混乱
C.战争提高了军人的社会地位
D.战争扰乱了社会的正常发展
5.
阅读下列材料:
第一次世界大战席卷了每一个强国,事实上除了西班牙、荷兰、北欧三国以及瑞士之外,全欧洲都加入了这场战争。……加拿大部队到法国作战;澳大利亚、新西兰人则跑到爱琴海的一个半岛上……美国印第安人被派到欧洲、中东;中国劳工来到西方;非洲人则成为法国部队的一员。
——(英)霍姆斯鲍姆《极端的年代》
请完成:
(1)概括材料反映的主要现象。这种现象反映了一种什么主要趋势?
(2)根据所学知识分析战争后期促进同盟国失败的主要因素。
答案:1.D 解析:通过分析题干材料,可知题目考查的是俄国十月革命的国际背景。十月革命前正值第一次世界大战,因此正确答案为D项。
2.A 解析:柏林工人起义发生在1918年11月,①不符合题干要求;苏俄退出帝国主义大战是通过1918年签订的《布列斯特和约》,和题干所要求的时间不符合,所以答案为A项。
3.A 解析:一战后,西欧的霸权地位并没有完全丧失,这从英法两国掌握国际联盟组织可以得到印证。
4.C 解析:大量抢劫现象的出现,一方面反映出当时社会秩序的混乱,同时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大批德国民众生活的困难。这表明战争已干扰了德国社会的正常发展。军人守护被抢的肉铺,只反映出军人在履行职责,无法反映军人社会地位的提高。
5.参考答案:(1)现象:一战把世界各国都卷入了世界政治(战争)的漩涡。主要趋势:人类社会向整体化方向发展。
(2)主要因素:美国、中国等加入协约国作战;同盟国内部出现分歧;同盟国国内政治危机严重等。
解析:该材料提供的有效信息:一战席卷了每一个强国,全欧洲都加入了这场战争。这说明战争的世界性及战争把各地区联系到了一起。据此第(1)问就迎刃而解,第(2)问要对相关因素进行全面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