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夜
课后练习
1.纳粹党在德国上台执政是通过( )
A.用武力夺取政权
B.骗取选票,获得议会多数席位
C.国家元首授权
D.胁迫当局解散其他政党
解析:纳粹党通过欺骗宣传,在国会选举中成为国会第一大党,希特勒由此得以出任德国总理。
答案:B
2.日本最终确立了法西斯在军部的统治地位是通过( )
A.九一八事变
B.二二六兵变
C.七七事变
D.一·二八事变
解析:A、C、D三项是日本对中国发动的侵略事件。1936年,军部法西斯分子通过二二六兵变确立了法西斯在军部的统治地位。
答案:B
3.与德国法西斯相比,日本法西斯的突出特点是( )
A.军部是法西斯势力的核心
B.法西斯以政党的形式出现
C.不断制造恐怖事件
D.缺乏广泛的群众基础
解析:在德国,法西斯以政党的组织出现,有严密的组织;而在日本,法西斯势力的代表是其庞大的军事官僚机构,即军部。这是德日法西斯最明显的区别。
答案:A
4.导致德日法西斯势力上台的诸因素中,相同的是( )
A.政府和议会已瘫痪
B.社会生活受到经济危机的冲击
C.军人在国家政治中占主导地位
D.法西斯政党成为法西斯运动的核心
解析:由于各国具体国情不同,导致法西斯势力上台的因素也不尽相同,但其上台都与经济危机有关。
答案:B
5.20世纪30年代,意大利侵略埃塞俄比亚的主要目的在于?( )
A.显示强大的军事实力
B.配合德国和日本的侵略
C.满足人民的强烈要求
D.抢占有利的战略位置
解析:埃塞俄比亚临近红海,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占领该地可以控制红海南大门,加强在地中海的势力,意大利对侵占该地蓄谋已久。
答案:D
6.西班牙内战演变为西班牙人民反法西斯侵略的民族解放战争,是因为( )
A.发动叛乱的反动军官是法西斯分子
B.英法纵容德意对西班牙的干涉
C.德意法西斯直接派兵进行公开的武装干涉
D.德意法西斯全力援助西班牙叛军
解析:题干中明确要求的是演变为“反法西斯侵略的民族解放战争”的因素,而符合“民族”要求的只能是反对外来侵略。根据这一分析去衡量选项,显然C项是正确答案。
答案:C
7.在西班牙、埃塞俄比亚反法西斯斗争失败的原因中,具有共性的是( )
A.武器落后
B.内部出现叛乱
C.没有国际援助
D.英法纵容侵略
解析:在法西斯势力侵略或干涉埃塞俄比亚、西班牙的过程中,英法等大国都采取了纵容侵略的政策,助长了侵略者的嚣张气焰。
答案:D
8.南京大屠杀是日本帝国主义在侵华战争期间制造的一起惨绝人寰、震惊中外的历史事件,中国被害总人数达30多万。它的发生( )
①是日本侵略者在华暴行恣意泛滥的结果 ②是日本侵华政策长期发展的结果 ③绝不是偶然的事件 ④值得中国人民、日本人民以及其他各国爱好和平的人民深思
A.①④
B.①②③
C.②④
D.①②③④
答案:D
9.法西斯势力上台后,英国面对挑战一再推行绥靖政策,其主要目的是( )
A.争取时间以壮大军事力量
B.挑动法西斯进攻苏联
C.稳定局势以维护既得利益
D.缓和与法西斯的矛盾
解析:A、B、D三项的根本目的都是维护自身利益。
答案:C
10.《慕尼黑协定》的签订表明( )
A.当时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是主要矛盾
B.英法为本国利益而牺牲弱小国家利益的绥靖政策发展到顶峰
C.英法与德国为同一阵营的侵略者
D.捷克斯洛伐克国内民族矛盾尖锐
解析:20世纪30年代世界的主要矛盾是法西斯势力与反法西斯势力之间的矛盾;绥靖政策是牺牲小国利益,纵容侵略的政策,《慕尼黑协定》大大增强了德国的经济和军事实力,给希特勒的进攻创造了有利条件。
答案:B
我综合
我发展
11.阅读下列表格,请完成:
党派名称
政治态度
大选后在议会中所占席位材料
1928.5
1930.9
1932.1
1932.7
1933.3
德国社会党
反法西斯
54
77
100
89
81
德国共产党
反法西斯
153
143
121
133
120
德国中央党
中间派
62
68
70
75
74
德国民主党
中间派
25
20
2
4
5
德国人民党
中间派
43
30
11
7
2
德国民族人民党
亲法西斯
73
41
52
37
52
民族社会主义德国工人党
法西斯党
12
107
196
230
288
总席位
491
585
608
608
648
——据日本《新世界》1981年改订版提供的数字
(1)根据1928年5月大选后议会中各党派的力量对比,概括当时德国政治力量对比的特点。
(2)分析1930年9月大选后各党派力量对比的变化,指出当时德国国内政治形势的基本特点。
(3)1928~1933年间,德国频繁的大选反映出了什么问题?原因何在?结合有关知识分析这一时期纳粹党势力猛增的原因。
解析:此题为表格式材料题,主要考查把数字信息转化为文字信息,并结合教材所学知识回答问题的能力。回答此题,要注意两点,一是注意材料中各个时间段数字的变化;二是把其变化与当时德国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密切结合起来,这样就不难找到变化的根源。
参考答案:(1)法西斯势力较小,反法西斯力量占绝对优势。
(2)共产党席位下降快和纳粹党席位增长快;反映了德国阶级矛盾尖锐,政治危机严重。
(3)政治危机严重,政局不稳。原因在于经济危机的沉重打击。原因:打出民族主义招牌,进行欺骗宣传;反法西斯力量没有联合起来共同进行反法西斯斗争;垄断资产阶级的支持。
12.阅读下列英法及国联对埃塞俄比亚战争问题政策的材料:
材料一 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亚前,英国首相麦克唐纳对墨索里尼说:“英国有如一位夫人。女人是喜欢男人进攻的行动的,但一定要保密。因此你们采取行动时要讲究策略,我们是不会干涉的。”
材料二 1935年1月,法国外长赖伐尔说:“如果意大利扩张,是向巴尔干、多瑙河流域和近东,那对全欧洲是一种灾害,势必演变成欧洲战争。所以把这个潮流澎湃的意大利转移一个方向,‘干渠疏通’,岂不更好些吗?让他们向着非洲沙漠吧!在那里它将畅通无阻,或者就能安静下来。”
材料三 1938年墨索里尼承认:“如果国联把经济制裁扩大到石油上去,我就不得不在一周中从埃塞俄比亚撤退。这对我们来说将会是一个无比的灾祸!”
材料四 1936年7月,张伯伦说:“继续制裁是绝顶疯狂的事。”提议对意大利取消制裁。丘吉尔评论埃塞俄比亚的结果时说:“德国已不再孤立。欧洲四个强国以前是三比一,现在却变成了二比二。”
请完成:
(1)英法对意大利的政策有何异同?其共同目的是什么?
(2)根据材料三,国联对意大利侵埃持何态度?
(3)丘吉尔为什么说德国“不再孤立”?
解析: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亚后,英法等大国及英法控制的国联采取了纵容侵略的政策,据此对照材料进行分析思考。
参考答案:(1)英国对意大利准备侵略扩张的势头抱着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法国反对意大利在欧洲扩张,主张把意大利侵略引向非洲。两国都表明了不干涉政策,纵容意大利在自己的范围之外扩张。共同目的:以纵容侵略,拉拢意大利牵制德国。
(2)虽然宣布意大利侵埃是侵略行为,并对它实行制裁,但没有把石油等重要战略物资列入禁运范围,也不制止其施放毒气,助长了意大利的侵略气焰。
(3)从材料一来看,虽然英法竭力拉拢意大利,但德意法西斯对外侵略扩张的一致性,使它们彼此臭味相投,靠拢为盟友,并成为英法的死敌。埃塞俄比亚也成为英法推行绥靖政策的牺牲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