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目标:
1、识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时间、标志;德军的西线攻势、敦刻尔克大撤退及法国败亡;不列颠之战的时间、过程、影响。
2、理解:通过学习法西斯国家侵略扩张,分析和认识波兰和法国迅速灭亡的原因,以及英国抗击法西斯德国的空袭战,从中认识到英法长期以来推行绥靖政策的结果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3、运用:随着二战的不断扩大,分析各国对法西斯态度的变化,培养用联系和矛盾变化的观点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综合归纳:结合本课史实,综合归纳本阶段第二次世界大战在战局、战术方面的特点。
2、问题探究:通过学习德国对波兰发动“闪电战”探究波兰败亡的原因;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一些国家墨守陈规,军事思想、装备陈旧落后,缺乏创新精神,遭到亡国厄运。这再次验证了“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
2、英国人民在丘吉尔领导下,英勇不屈,单独抗击法西斯,使希特勒的侵略计划首次受挫。
2教材分析和建议
★教材内容分析与建议:
从本课开始,教材用4课篇幅介绍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过程。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初期阶段(1939~1941)历时近两年,主要战场为欧洲战场(波兰、北欧、西欧)、北非战场和亚洲战场。本阶段,法西斯侵略势力极为猖獗,纳粹德国在欧洲先后侵占了波兰、丹麦、挪威、卢森堡、荷兰、比利时、法国等国的一部或全部,只有英国以一国之力与德国单独作战。在亚洲的中国战场上,日本法西斯仍然盘踞着中国东部广大地区。本课教材所叙述的主要是二战全面爆发初期德国在欧洲的攻势。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西欧战役;不列颠之战。
难点:“闪电战”;法国败亡的原因。
4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教学过程及要点:
法国东北部贡比涅森林的雷通德车站是一个令法德两国人民百感交集的地方。1918年11月,德国派出以外交大臣埃尔茨伯格为团长的求和代表团,在此——协约国联军总司令福煦元帅的行军专列上签署了停战协定,德国宣布投降。1941年6月22日,以贝当为首的法国求和代表团同德国签订了停战协定。希特勒为了报复法国,以牙还牙,把法国签订投降书的地点选在贡比涅森林,又把原福煦元帅接受德国投降书的车厢特从法国博物馆里运来,在车厢里德国代表团得意洋洋地接过法国代表团递交的投降书。
号称欧洲大陆第一军事强国的法国为什么迅速败亡呢 就让我们带着问题一起来进入本节课。
活动2【讲授】教学内容
一、德国入侵波兰:
1、时间:1939年9月1日~9月底
2、特点:闪电战
【备课资料】闪电战
闪电战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军经常使用的一种战术,它充分利用飞机、坦克的快捷优势,以突然袭击的方式制敌取胜。它往往是先利用飞机猛烈轰炸敌方重要的战略设施的通讯中心,把敌人的飞机炸毁在机场,取得制空权,并使敌人的指挥系统瘫痪。
闪电战就是奇袭、快袭集中加在一起,将像闪电一样打击敌人!可以使敌人在突如其来的威胁之下丧失士气,从而在第一次巨大的打击之下就会立即崩溃!
闪电战理论是古德里安创造的,最初用于波兰。1939年9月1日4时45分,德军以其6个装甲师、4个轻装甲师和4个摩托化师为主要突击力量,在一马平川的波兰西部势如破竹般撕破了波军6个集团军约80万人组成的防线。德国装甲部队与空军构成的快速纵深挺进力量,将陈旧庞大的波军迅速撕裂、合围,至10月5日,波兰战役即告结束。波军6.6万人阵亡,20万人受伤,69.4万人被俘,而德军仅伤亡3万余人。从而以一种成功的全新的战术被铭刻到了世界军事史上。
二战初期,纳粹德国军事家打造的闪击战,攻势凌厉,似乎无往而不利,27天内征服了波兰,1天内征服丹麦,23天内征服挪威,5天内征服荷兰,18天内征服比利时,39天内征服号称“欧洲最强陆军”的法国……闪击战确实曾辉煌一时,堪称战争史的一大经典。
3、影响:9月1日德国突袭波兰,9月3日英法对德宣战,标志着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备课资料】德国突袭波兰的“白色计划”
1939年3月,德国占领捷克斯洛伐克。为了消灭英法在中欧的主要盟国波兰,解除进攻西欧的后顾之忧,补充军事经济资源和建立进攻苏联的前进基地,波兰成为了首要的目标。1939年3月21日,德国向波兰发出最后通牒,要求割让但泽(格但斯克),有权在“波兰走廊”修筑公路、铁路,但被波兰拒绝。3月21日,英法正式结成军事同盟,并于31日给予波兰安全保证,这更坚定了波兰的信心。4月3日,德国最高统帅部颁布了《关于武装力量一致准备战争的训令》。
波兰在和英法结盟后,在德国进攻的威胁下,波兰统帅部也制定了代号为“西方计划”的对德作战计划。由于在人数和装备上大为逊色于德军,波兰为抵抗侵略仅能出动39个步兵师,11个骑兵旅,3个山地步兵旅,2个装甲摩托化旅,近80个民防营。计有轻型坦克220辆、超轻型坦克650辆、4300门火炮和迫击炮,407架飞机。波兰海军编有16艘战斗舰艇和辅助船只,总兵力为约100万人,最高司令官为斯米格威-罗兹元帅。
9月1日凌晨4点45分,德军投入了160万人、2
000多架飞机和2
800辆坦克的强大兵力对波兰发起突然袭击,出动空军摧毁波兰各主要机场和通信、交通枢纽。预先开到波兰沿岸的德军“石勒苏益格-荷尔肆泰因”号战列舰炮击费斯泰尔普拉塔半岛,波军卒不及防,500架一线飞机来不及起飞就被摧毁在地面,无数的火炮、汽车以及辎重来不及撤退即被炸毁,交通枢纽及指挥中心被破坏,部队陷入混乱。地面部队以装甲部队和摩托化部队为先导,从几个方向迅速突破波军防线。
9月3日上午9时,英国对德国发出最后通牒,要求德国在上午11时之前提供停战的保证,否则英国将向德国宣战,随后法国也发出类似通牒,期限为下午5点,德国置之不理。德第4集团军从波美尼西亚地域向海乌诺姆进攻,突破波军“波莫瑞“集团军防御,并于9月4日推进至维斯瓦河附近,德第3集团军从东普鲁士突击,夺取姆瓦瓦,并于9月7日进至纳雷夫河。“南方”集团军群向塔尔努夫、克拉科夫、彼得库夫、罗兹展开进攻,波军“罗兹”“克拉科夫”“喀尔巴阡”三个集团军的抵抗被击溃,波兰“普鲁士”集团军未完成集结就投入战斗,结果被歼灭。9月8日,德军“南方”集团军群的先遣兵团已经逼近华沙。海军只有5艘潜艇和3艘驱逐舰突围成功,驶向英国和瑞典,其余全部被德国航空兵炸沉或在格丁尼亚被俘。
波兰政府再三请求盟国给以支援。根据协定,英法应以航空兵为主力对德军实施突击,并以法军为主力向德国西部边境实施进攻。但盟军并没有采取任何坚决的行动。法军仅于9 日向萨尔布吕肯发起象征性进攻,但根据盟军最高会议的决定,这一进攻在12日就停止了。英法军队始终都是消极的,他们这样的做的目的就在于唆使德国去进攻苏联,其实这样做他们反倒先被德国所攻击。德军依靠机械化部队迅速向波兰腹地推进。“北方”集团军群进攻谢德尔采、布列斯特,从东面向华沙迂回。“南方”集团军群继续消灭在桑河和维斯瓦河之间的波军集团,向卢布林实施突击,从南面进攻华沙。波军“波兹南”集团军在库特诺地域实施的反突击阻止了德第8集团军的进攻,但没能改变总的形式,9月15日,德军占领卢布林并逼近布列斯特。9月16日,“南方”集团军群在弗沃达瓦地域于“北方”集团军群会师,对波军主力的包围圈已经形成。
9月16日波兰政府撤往罗马尼亚,早已同德国商量好瓜分波兰的苏联,借口波兰政府已不复存在,撕毁《苏波互不侵犯条约》而出兵波兰。9月7日清晨,苏联白俄罗斯方面军和乌克兰方面军分别在科瓦廖夫大将和铁木辛哥大将的指挥下,越过波兰东部边界向西推进。9月18日,德苏两军在布列斯特-里托夫斯克附近会师。19日,190000波军向苏军投降。9月25日,德军开始炮击华沙周围的要塞、重要据点和补给中心,26日,德空军开始轰炸华沙,27日华沙守军停止抵抗。28日,华沙守军司令向德第8集团军司令拉斯科维兹上将签署了投降书,华沙陷落。10月6日,波兰的战斗行动结束。
此战,波军死亡66300人,伤133700万人,被德军俘虏69.4万人,被苏军俘虏21.7万人(含投降数),10万人逃至邻国。德军死亡10600人,伤30300人,失踪3400余人。战争中,德军首次成功地实施"闪击战",显示了坦克兵团在航空兵协同下实施大纵深快速突击的威力,对军事学术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德国在实施武装力量的动员与展开措施中,采取了先机制敌的方针。德国武装力量对波兰的军事行动说明,预先组建的陆军和空军集团出其不意的实施密集突击,有着显著的作用。在战争过程中,坦克和空军显示了巨大的力量,为了突破敌军防御,首次使用了快速重兵集团——坦克军、坦克师和摩托化师,与航空兵密切协同作战。出现了以快速重兵集团在防御纵深对敌人实施迂回和合围的机动条件。这样能扩大战役进攻纵深,提高战役速度。
【合作探究1】德国对波兰发动突然袭击,仅仅27天就波兰迅速灭亡。那么波兰迅速灭亡的原因:
①波方:部署不当;装备和战术思想落后;
②德方:蓄谋已久,准备充分,军事力量强大,采用“闪电战”,战术先进;
③英法:在西线对德国“宣而不战”,致使波兰孤立无援;
④苏联:苏军趁火打劫,占领了东部地区。
二、法国的沦陷:
1、北欧战役:德国占领丹麦、挪威(1940年4月)
德国占领波兰后,并没有像英法所希望的那样,立即进攻苏联,而是加紧准备进攻西欧各国。为了保障进攻西欧时北翼的安全,希特勒决定先侵占北方的丹麦和挪威。
丹麦、挪咸和瑞典对于英法和德国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丹麦位于波罗的海和北海之间,扼海上要冲;挪威地处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西北部,德国一旦占领这两个国家就可以限制英国舰队在大西洋和波罗的海的行动,德军舰艇可畅通无阻地进入北海和大西洋,保障瑞典的铁矿砂安全运抵德国(德国每年消耗1500万吨铁矿砂,其中llOO万吨要取道挪威从瑞典进口)。德国法西斯经过一番密谋策划之后,便向中立国家丹麦和挪威开刀。
1940年4月9日凌晨,丹麦人还在睡梦之中,德国的轰炸机突然出现在哥本哈根上空。同时,集中在德丹边境的德军突然向丹麦发起进攻。德军的登陆部队也从丹麦的西兰岛、弗思岛;法耳斯特岛等战略要地登陆。德国公使当天清晨向丹麦国王提出了最后通碟。年已古稀的国王克里斯蒂安十世急忙召开内阁会议,经过激烈争论
后接受了德国的最后通牒,并命令已打了几枪的卫队放下武器。当日上午8时,丹麦人在广播中听到“丹麦已接受德国保护”的惊人消息时,都感到莫名其妙而不知所措。就这样,德国只用了4个小时便占领了丹麦。
在进攻丹麦的同时,德军空降兵和登陆兵在挪威沿岸的奥斯陆、克里斯蒂安桑、斯塔万格和拉尔维克等地空降和登陆。当德国舰队入侵首都奥斯陆附近的港湾时,驻守奥斯卡斯炮台的挪军战士猛烈开火,并从岸上发射鱼雷,打沉打伤德舰数艘,特别是击沉了德国舰队的旗舰——崭新的“布吕歇尔”号重巡洋舰,使1600名德军官兵葬身鱼腹,并活捉了泅水逃命的德国舰队司令奥斯卡·
孔末茨将军和另一名将军,迫使舰队的残部暂时撤退。但在同一天(4月9日),德军空降部队占领了奥斯陆。挪威王室、政府人员和议会议员匆匆乘专车撤离首都。挪威军队虽进行了顽强抵抗,但是兵力和武器均处于劣势,弱不敌强。
挪威国王哈康七世和政府成员通过电台发表广播,号召挪威军民奋起抗击侵略者。德国公使又于4月11日奉命发出急电,要求再见国王,遭拒绝。于是德国法西斯当晚出动飞机,轰炸国王和政府的驻地。但就在德机空袭之前,国王和政府已转移,所以安然无恙。此后,挪威国家领导人又跋山涉水,转移到西海岸的翁达尔斯内斯,并组织起分散在各地的挪军,进行顽强抵抗。
6月7日,挪威国王和政府人员乘军舰流亡伦敦。一部分挪咸商船开入英国港口避难,以后在大西洋的海运中发挥了作用。6月lO日德军占领了挪威全境。在德军刺刀的保护下,吉斯林组成了卖国政府。
在整个挪威战役中,德军共伤亡5700人,损失驱逐舰lO艘、巡洋舰3艘、潜艇4艘;英法和挪威的军队共伤亡5000余人。英国损失航空母舰l艘、巡洋舰1艘、驱逐舰7艘,法国损失驱逐舰1艘。
2、西线攻势:德国攻占荷兰、比利时(1940年5月)
1940年5月10日,德国对荷兰发动进攻。大量的伞兵潮水般从侧翼包围了遍布荷兰的运河及水路。5月13日,王后威廉明娜逃往英格兰,5月14日,鹿特丹被德国空军夷为平地(1000多人死亡,2.5万座房屋被摧毁),5月15日,荷兰投降。
德国在同一天还发动了对比利时的进攻。85名德国工兵乘滑翔机从空中扫射,占领了埃本—埃尔马,1000名守卫者随时准备抵御坦克的进攻。此外,德国袭击者还装扮成比利时士兵,占领了主要桥梁。5月28日,国王利奥波德命令比利时军队向德军投降。
【备课资料】德国进攻法国的“黄色方案”与“曼施坦因方案”
1939年9月,纳粹德国占领波兰之后,就对西欧虎视眈眈,并开始策划进攻西欧诸国的作战计划。10月9日,希特勒下达了进攻西欧的第六号指令,德国陆军总司令部随即开始制定代号为“黄色方案”的进攻计划,该计划实际上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德军“施里芬计划”的翻版,计划规定由位于北面的B集团军群(总司令弗雷多·冯·包克)担任主攻,从比利时中部突破后自北面包围盟军主力。而位于南面的伦斯德指挥的A集团军群,则将穿过阿登山脉的山林地带担任助攻。1940年1月10日,德军总参谋部一名携带着该计划的军官因座机迷航而在比利时境内迫降,该计划因此落入英、法之手。德军A集团军群参谋长曼施坦因认为“黄色方案”已经泄密,如果继续执行,战略突然性也就无从谈起,因此建议改为以阿登山区为主要突击方向。其基本设想是:利用强大的坦克部队经过比利时南部和卢森堡,直抵色当,突破该区内的马其诺延长防线,直插大西洋海岸而将法国一分为二。在请教了坦克专家古德里安后,他确定大规模的坦克集群能够顺利通过阿登山口。他的这一建议遭到了陆军总参谋长哈尔德等一批高级将领的反对,但却得到了希特勒的大力支持。1940年2月24日,德军最高统帅部正式采纳了曼施坦因的建议,经过修改后的作战计划规定,德军主力将翻越阿登山区,攻击荷兰、比利时、卢森堡和法国北部,然后再从西、北两方向进攻巴黎。在法国精心构筑的马奇诺防线正面德军,则组织佯攻,牵制当面之敌,等到主力攻占巴黎,并推进至该防线侧后时,再发起进攻,与主力前后夹击,聚歼当面法军。1940年5月9日“曼施坦因计划”被付诸行动。由于英法等同盟国方面仍死抱德军会沿着第一次世界大战时的老路进攻的观念不放,按照“D”字计划进行防御,即同盟军的防御重点仍放在左翼。而在右翼,则只留下几个战斗力较差的法国师,把守“不可逾越的阿登山脉”各路口处和前进道路上的要地。就这样,“曼施坦因计划”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战役第一阶段德军就消灭了法军近三十个师。
3、敦刻尔克撤退(1940年5月):为盟军日后反攻保存了大量的有生力量。
敦刻尔克大撤退(代号:发电机计划)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在1940年5月,英法联军防线在德国机械化部队快速攻势下崩溃之后在敦刻尔克这个位于法国东北部靠近比利时边境的港口城市进行当时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军事撤退行动。
5月20日,德军装甲部队切断了的英法联军与其南翼法军的联系,英法联军三个集团军约四十个师被包围在法、比边境的佛兰德地区。随后德军抵达英吉利海峡沿岸,联军被压缩在宽50公里的敦刻尔克周边滨海地区。24日,希特勒出于保存装甲部队实力等原因,命令从侧后包围联军的德“A”集团军群停止前进,把围歼任务交给空军和从正面进攻的“B”集团军群,从而贻误战机。
5月26日英国海军下令代号为“发电机”的撤退行动。任命多佛尔港司令B.H.拉姆齐海军上将为撤退行动总指挥。英国、法国、比利时和荷兰共派出各种舰船861艘,其中包括渔船、客轮、游艇和救生艇等小型船只。撤退开始后,德军加强地面进攻,并从空中和海上攻击英法运输船队。英法联军顽强抗击,在英空军掩护下经九昼夜奋战,将33.8万余人(其中法军12.3万人)撤至英国。6月4日,德军占领敦刻尔克,4万余名法军被俘。此役,盟军损失惨重:英军丧失全部重装备、物资50万吨、舰船243艘,其中驱逐舰6艘被击沉、19艘受伤。短短10天时间,这支前所未有的“敦刻尔克舰队”把33万大军从死亡陷阱中拯救出来,为盟军日后的反攻保存了大量的有生力量,创造了二战史上的一个奇迹。敦刻尔克的意义就在于,英国保留了继续坚持战争的最珍贵的有生力量。正如丘吉尔在6月4日向议会报告敦刻尔克撤退时所说:“我们挫败了德国消灭远征军的企图,这次撤退将孕育着胜利!”
4、法国的败亡:1940年6月22日投降;北部由德国占领;西南由贝当组建卖国的“维希政府”;戴高乐在英国组织流亡的“自由法国”运动。
1940年6月德国侵占巴黎后,法国即将战败时,一战英雄贝当任副总理,要挟总理雷诺让位,向德国投降,其本土被分裂为占领区和自治区。1940
年6月22日法国同德国签订《贡比涅停战协定》后,“政府”迁至法国中部的维希,7月10日胁迫国民议会通过废黜第三共和国、成立“法兰西国家”,贝当出任国家元首,标榜“劳动、家庭、祖国”,进行“民族革命”。
1944年8月盟军(含自由法国第7集团军)从法国南部登陆法国后,维希政府迁往德国的希格马林根,次年垮台。不少的维希政府官员与成员在战后受到法国政府的通缉与囚禁,赖伐尔战后被处死刑,贝当原本判处死刑,后因为一战战功之故被戴高乐特赦,改判无期徒刑,被囚禁在大西洋中岛屿的一个要塞中至病故。
戴高乐则成为法国抵抗运动的核心。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戴高乐在法国第5军任坦克旅旅长,1940年5月任第4装甲师准将,他提出了针对德国闪电战战术建设机械化部队的建议,但没有受到重视。在法国沦陷时,戴高乐坚决要求抵抗德国侵略者,但在当时的法国政府中,他孤立无援。同年6月6日任国防部副国务秘书,主张抵抗纳粹德国的进攻,后拒绝在德法停战协定上签字。德军占领巴黎后出走英国。贝当政府对戴高乐将军“叛国”进行缺席审判,徒刑从4年直至死刑。1940年6月18日戴高乐第一次在伦敦向法国发表广播演说,呼吁同胞在他的领导下继续抗战。6月25日,创建并领导法兰西民族委员会(后改称自由法国政府,法兰西民族解放委员会)。1944年8月25日巴黎解放,后3天回到巴黎,任临时政府主席兼国防部长。1945年5月,德国投降,戴高乐以法国临时政府的名义,和盟军一起接受德国投降。1945年9月,法国全民公决,屏弃第三共和国,第四共和国成立。11月,被议会选举为临时政府总理,组成新的临时政府。1946年1月,辞去临时政府总理职务。1958年9月,全民公决通过新宪法,第五共和国成立。12月,当选共和国总统。1964年,西方阵营中首个与新中国建交的国家。1966年,宣布法国退出北约军事组织,只保留政治组织资格。1969年4月,宣布停止执行共和国总统职权,隐居科龙贝。1970年11月9日,在科龙贝病逝。
【合作探究2】号称世界强国(欧洲第一)的法国,为什么只一个多月就迅速亡国呢
①根本原因:长期绥靖政策的推行,使法国国内民心沮丧,士气低落,严重影响了军队的战斗力。
②主要原因:军事思想落后(忽视航空兵和装甲部队的作用,无视两次世界大战之间军事技术和战术思想的进步;军事理论落后,根本没有跳出一战中阵地战、防御战的圈子,迷信阵地战和马奇诺防线;)
③客观原因:德军蓄谋已久,准备充分;战术正确。意大利趁火打劫。
三、不列颠之战(1940年7月~9月):
1、丘吉尔上台:1940年5月,丘吉尔接替张伯伦出任英国首相,领导英国单独同德国作战。
温斯顿·伦纳德·斯宾塞·丘吉尔爵士(1874年11月30日—1965年1月24日),政治家、演说家及作家以及记者,1953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曾于1940-1945年及1951-1955年期间两度任英国首相,被认为是20世纪最重要的政治领袖之一,带领英国获得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
1939年9月德国入侵波兰后,丘吉尔任张伯伦政府的海军大臣,积极组织援助挪威的战役。1940年5月10日继张伯伦任首相,并兼国防大臣,立即把全国经济纳入战时轨道。3天后丘吉尔首次以首相身份出席下议院会议,发表了著名的讲话:“我没有别的,只有热血、辛劳、眼泪和汗水献给大家……你们问:我们的目的是什么 我可以用一个词来答复:胜利,不惜一切代价去争取胜利,无论多么恐怖也要争取胜利,无论道路多么遥远艰难,也要争取胜利,因为没有胜利就无法生存。”下议院最终以381票对0票的绝对优势表明了对丘吉尔政府的支持。
6月4日丘吉尔在下院通报了敦刻尔克撤退成功,但是也提醒“战争不是靠撤退打赢的。”之后丘吉尔就发表了大概是二战中最鼓舞人心的一段讲话:“我们将战斗到底。我们将在法国作战,我们将在海洋中作战,我们将以越来越大的信心和越来越强的力量在空中作战,我们将不惜一切代价保卫本土,我们将在海滩作战,我们将在敌人的登陆点作战,我们将在田野和街头作战,我们将在山区作战。我们绝不投降,即使我们这个岛屿或这个岛屿的大部分被征服并陷于饥饿之中——我从来不相信会发生这种情况——我们在海外的帝国臣民,在英国舰队的武装和保护下也会继续战斗,直到新世界在上帝认为适当的时候,拿出它所有一切的力量来拯救和解放这个旧世界。”
丘吉尔政府拒绝德国的诱和,坚持对德作战,同时争取美、苏作为同盟者参战。为了保卫不列颠群岛,亲自视察海防、空防设施。他支持沦陷国家开展抵抗运动,支持沦陷国家的流亡政府。
2、战役计划:“海狮计划”
德国法西斯进攻英国本土的作战行动代号为“海狮计划”。
总的战略意图是:在从拉姆斯格特到怀特岛以西的广阔战线上,进行一次突然的军事行动;以部署在挪威、荷兰、比利时和法国的3000架飞机去摧毁英国的防御体系,在空战中消灭英国空军,并用火力压制住英国海军,夺取制空、制海权,然后派25到40个师登陆作战,一
举占领英国。
计划规定:在8月5日前后开始对英国进行空中攻势,然后根据空中攻势的结果决定登陆日期。因此,“海狮计划”成败的关键将取决于空中战役的结果。希特勒把全部希望寄托在空军司令戈林身上。根据希特勒的指示,戈林组成了攻击英国的空军集团。该集团由第2、第3、第5航空队组成,分别部署在法国西北部、比利时、荷兰、丹麦和挪威,从而形成了对英国的半月形攻击态势。该集团共拥有各类作战飞机3500余架,其中战斗机1400余架,轰炸机1600余架,各型预备飞机400余架。而当时英国本土防空力量只有战斗机约800架,高炮2000余门。德军无疑拥有绝对的数量优势。
戈林向希特勒宣称,他的空军“只需4天时间,就可像进攻波兰那样战胜英国”。
然而,戈林忽视了英国巨大的战争潜力。不列颠之战开始不久,英国航空工业随即加紧了作战飞机的生产,仅8月份就生产各类飞机1600架,其中歼击机600余架;而且英国拥有本土防卫作战的有利条件,飞行员没有被捕的风险。
9月17日,希特勒无奈地宣布:无限期推迟“海狮计划”。就这样,经过一场以弱胜强的空中格斗,“海狮计划”彻底破产了。
3、轰炸重点:军事设施(机场)→伦敦等城市
1940年8月13日,德国出动1485驾飞机,频繁轰炸英国的机场、雷达站及其他军事设施。英勇的英国空军奋力迎击,在激烈的空战中,双方损失惨重。24日德军将领在分析前几天的对英作战情况后,决定将轰炸重点放在被称为“扇形站”的英军地面机场指挥中心上,这一战术很快收到效果,伦敦周围的7个“扇形站”中的6个被炸毁,英军整个通讯系统处于崩溃边缘。到9月6日,在连续12天的激烈空战之后,英国共损失飞机450余架,1/4的飞行员伤亡,英军的战斗力大幅下降。
1940年8月25日,为了振奋英军斗志,英国空军派出81架轰炸机准备空袭德国本土,主要目标是德军机场和工业基地。但那天天气不好,空中云厚雾浓,有几架轰炸机迷失了航向,糊里糊涂地飞到柏林上空投下了炸弹。自从战争爆发以来,一直沉浸在所向披靡的胜利气氛中的德国首都遭到空袭,受了损失,丢了面子,希特勒恼羞成怒,决心报复,也把矛头指向了伦敦。英军这几个轰炸机组返航后,由于炸错了目标,受到严厉的训斥,甚至准备军法处置。这时发现,后继而来的德机轰炸目标已转向伦敦等主要城市。结果前线机场的压力大大减轻了。满身创伤、疲惫不堪的英国空军得到了宝贵的喘息机会,进行休整和补充。战后曾有人风趣的说,正是由于这几个机组迷航中的轰炸,拯救了英国空军,为粉碎德国的“海狮计划”立下了大功。那一时期,虽然伦敦、考文垂、伯明翰、曼彻斯特、利物浦、普利茅斯等几个大城市都沉浸在一片火海中,受到严重损失。但是,作为战争有生力量的英国空军却保存了下来,并很快恢复了战斗力,重创了德军,捍卫了英国,一直坚持到最后,取得了战争的胜利。
4、结果与影响:粉碎了德国“空中闪电战”计划,希特勒入侵英国计划第一次未能得逞,使德国重蹈东西两线作战境地。
不列颠战役是人类战争史上首次空战战争,证明了战略性的大规模空袭将直接影响战争的进程,显示出制空权在现代化战争中的重要地位,并证明了防空的战略意义。
由于不列颠战役的胜利,英国得以保存下来,而英国的坚持抗战,把德军拖入了致命的长期持久战,而且成为日后英美反攻欧洲大陆的跳板,使德军陷入了两面作战的困境。可以设想,如果不列颠之战中德军获胜,那很快就会实施登陆,只要德国陆军登上英伦三岛,英国就将彻底失败,以后即使美国参战,要想横渡大西洋收复欧洲大陆,简直是梦呓!接下去德军再全力进攻苏联,整个二次大战的历史就将全部改写,因此,不列颠之战绝对是战争的转折,随着德军飞机的纷纷坠地,就已经埋下了日后纳粹德国失败的伏笔!
不列颠空战是世界战争史上规模最大的空战,双方共投入了数以千计的轰炸机和战斗机,鏖战了10个月。德国共出动飞机4.6万架次,向英国投弹6万吨,造成英国军民伤亡近9万人,100多万栋房屋被破坏。英军损失了915架飞机和414名飞行员,德军损失了1733架飞机和6000多名飞行员。但英国始终没有屈服,这也迫使希特勒在没有把不列颠完全逐出战争之前,即先回头来对付苏联,重走两线作战的老路。
活动3【练习】选择题练习
针对训练
二战之前,中国、埃塞俄比亚、西班牙等国都发生了反抗法西斯侵略的局部战争,但未能遏制二战的爆发。下列对这一结局出现原因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三国力量弱,且各自为战
B.英、法等西方大国推行缓靖政策
C.德、意、日法西斯结成了同盟
D.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束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