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大战的新阶段 课后练习(含答案解析) (1)

文档属性

名称 三 大战的新阶段 课后练习(含答案解析) (1)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12.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民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7-10-13 08:11:4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大战的新阶段
课后练习
一、选择题
1
1937年11月,德、意、日三国签署《反共产国际协定》,三国签署该协议的根本目的是(  )
A.以反共来换取英、法、美的支持
B.企图消灭本国的共产党
C.打击共产国际和苏联
D.以反共为幌子,扩大侵略势力
2希特勒说:“利用布尔什维主义的幽灵来遏制凡尔赛诸国,要使他们相信,德国是反对赤祸的决定性堡垒。这是我们度过危机、摆脱《凡尔赛和约》和重新武装的唯一方法。”为此德国采取的措施是(  )
A.签订《苏德互不侵犯条约》
B.签订《布列斯特和约》
C.签署《反共产国际协定》
D.签署《慕尼黑协定》
3德、意、日三国轴心正式形成的标志是(  )
A.《德意议定书》的签订
B.德日《反共产国际协定》签订
C.意大利加入《反共产国际协定》
D.《慕尼黑协定》的签订
4漫画《葬礼》反映的是博克、古德里安、伦德施泰特等战败的德国高级将领,抬着上面写有“德军不可战胜的神话”的棺材,在寒冬的苏联大地上狼狈溃退的场景。由此判断该场景最有可能出现在(  )
A.不列颠之战后
B.莫斯科保卫战之后
C.苏德战争爆发后
D.太平洋战争爆发后
5苏德战争与太平洋战争爆发的相同点是(  )
A.都是绥靖政策的必然结果
B.都有利于反法西斯战争的转折
C.直接决定法西斯轴心国的失败命运
D.都是法西斯军队实施的突然袭击
6
1940年,英美等国对日本实行贸易禁运,禁止向日本出口钢铁、石油等战略物资,主要原因是(  )
A.日本在东南亚的扩张严重损害了英美在这一地区的既得利益
B.日本发动太平洋战争打击美国的企图日益明显
C.日本占据了原美英在东南亚的市场
D.美英等国彻底放弃了绥靖政策
7标志着第二次世界大战达到最大规模的事件是…(  )
A.德国进攻波兰,英法对德宣战
B.德国对英国发动猛烈的空袭和潜艇战,即不列颠之战
C.德国突袭苏联,苏德战争爆发
D.日本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
8丘吉尔在1941年6月22日发表广播演说:“俄国的灾难就是我们的灾难,也是英国的灾难,我们要给俄国和俄国人民一切可能的援助。”这表明(  )
A.英国早就想帮助苏联
B.英国改变了对苏联的根本立场
C.英苏面对着共同的敌人
D.丘吉尔变成了苏联利益的维护者
9二战爆发前,英法对德国武装干涉西班牙采取了“不干涉”政策;1938年9月,英法同德意共同签订《慕尼黑协定》,宰割捷克斯洛伐克;1939年德军突袭波兰,英法对德国宣战,但出现“奇怪战争”;1942年初,中、英、美、苏等26国签署《联合国家宣言》。对上述历史现象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
①英法自始至终推行绥靖政策 ②英、法、德、意曾一度结成法西斯同盟压迫弱国 ③英法在二战爆发前反对德意法西斯侵略 ④英法对德宣战标志着绥靖政策的结束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10美国二战期间的外交政策由“中立”到放弃“中立”,再到与反法西斯国家结盟的变化,说明(  )
A.美国的外交政策反复无常
B.美国以自身利益为出发点制定外交政策
C.美国一贯维护世界和平
D.意识形态是美国制定外交政策的重要依据
11罗斯福说德日“把不帮助轴心国家的一切民族和国家都当作全体轴心国的共同敌人,这就是他们简单、明确的总路线。所以,只有类似的总战略才能抗衡它”。罗斯福所说的“类似的总战略”是指(  )
A.美国通过“租借法案”帮助被轴心国侵略的国家
B.美英发表《大西洋宪章》,结成共同反对纳粹暴政的联盟
C.美国对日本和德国等轴心国宣战
D.所有对轴心国作战的国家结成世界反法西斯联盟
12
1941年签署的《大西洋宪章》中,英美两国宣布“两国不追求领土或其他方面的扩张”,“不同意未经本民族同意的领土变迁”,“尊重各民族自由选择政府形式的权利”,对上述主张的正确评述是(  )
①英美彻底放弃了殖民扩张的政策 ②反映了反法西斯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望 ③英美暂时放弃了同苏联对抗的政策 ④成为建立反法西斯联盟的共同基础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13
1942年中、美、英、苏等26国在华盛顿签署了《联合国家宣言》,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联盟正式建立。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表明(  )
①意识形态不同的国家可以联合共同应付人类面临的挑战 ②世界是进步的,和平、民主的潮流不可抗拒 ③英美等国对待苏联的立场发生根本变化 ④坚持资本主义民主制度的国家是反法西斯的决定性力量
A.①②③
B.②④
C.①②
D.③④
二、非选择题
14历史图片是人类历史某一时期社会生活的真实记录和缩影。观察下列图片:
材料一
1941年11月29日,苏联女英雄卓娅在德军的绞刑架前留下的最后一句话是:“你们不可能绞死所有苏联人。”
1941年11月7日,莫斯科照常举行红场阅兵式,极大地鼓舞了苏联人民争取胜利的信心。
(1)材料一中的图片信息共同反映了什么问题?用史实说明产生的影响。
材料二
罗斯福和丘吉尔发表《大西洋宪章》
反法西斯国家签署《联合国家宣言》
(2)材料二中的两幅图片反映出的信息是什么?简述产生的历史影响。
15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帝国为了完成自存自卫,在不辞对美(英荷)作战的决心下,拟于10月下旬以向南方扩张为目标,完成战争准备。
(2)与此同时,帝国与美英尽量采取各种交流手段,努力贯彻帝国的要求。
——1941年《日军御前会议决定:帝国国策实行要点》
材料二 1941年8月,丘吉尔建议罗斯福发表一个照会,其内容应当有:“日本向太平洋西南地区的任何程度的进一步推进,将会造成美国政府被迫来采取反措施,甚至导致美国和日本发生战争的局势。”
罗斯福私下对此的反应是:“他要我支持他……我不得不一次又一次地拒绝他的恐吓日本的坚决要求,因为我在尽一切可能不给日本人有进攻我们的任何借口。”
材料三 1941年12月8日(东京时间),日本联合舰队突然袭击美国海军基地珍珠港,美国太平洋舰队几乎全军覆没,损失十分惨重。日本举国欢呼,美国上下愤怒,全世界为之震惊。对于如此突然重大的事件,美英政府的领袖们反应如何呢?罗斯福总统得知此事后感到十分“欣慰”,当天晚上很有兴趣地翻阅了自己心爱的集邮册,心情比前一段时间平静得多,愉快得多。丘吉尔首相得知此事的当夜提前就寝,美美地睡了一觉,这也许是对德宣战以来最安稳的一觉。
材料四 1941年12月8日《罗斯福致国会请对日宣战咨文》:“昨日对檀香山群岛之进攻,使美国海陆军遭到严重损失,多数美国人生命已不幸丧失……余兹请国会宣布1941年12月7日遭受日本蓄意非法袭击后,合众国与日本帝国之间,已有战争状态存在。”
请完成:
(1)依据材料一、二,说明1941年美日双方关系如何。
(2)材料二中丘吉尔建议的目的是什么?罗斯福为什么要拒绝丘吉尔的建议?
(3)分析材料二、四,说明罗斯福对日态度有何变化。原因何在?
(4)结合材料分析罗斯福、丘吉尔为何作出材料三中的反应。
参考答案
1.D 解析:“反共”仅仅是幌子,扩大侵略势力是其根本目的。
2.C 解析:注意材料中的关键信息“利用布尔什维主义的幽灵”,由此可知德国打着反共产国际的幌子扩大侵略,与此相对应的措施是签署《反共产国际协定》。
3.C 解析:意大利加入《反共产国际协定》,标志着三国轴心正式形成。
4.B 解析:首先注意,棺材上面写有“德军不可战胜的神话”,也就是德军被打败。在不列颠之战中,德国的图谋只是没有得逞,而并没有被打败。还要抓住关键信息“苏联大地”。不列颠之战使希特勒的侵略计划第一次受挫;莫斯科保卫战打破了德国陆军不可战胜的神话,宣告了德军“闪电战”的破产。
5.D 解析:苏德战争和太平洋战争与绥靖政策并无直接联系,故A项表述错误。B项错在“转折”二字上,这两场战争与反法西斯战争的转折没有必然的联系。C项错在“直接”二字上,它并没有直接决定法西斯国家的失败命运。只有D项是两场战争的共同点。
6.A 解析:注意当时的形势,日本在东南亚地区发动了一系列的侵略行动,这些行动严重损害了英美等国的既得利益,由此引发了英美等国的抵制。故A项符合题意。
7.D 解析:本题解题的关键在于搞清限定语——“最大规模”。结合四个选项所列事件的时间,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进程进行分析。日本偷袭珍珠港的时间最晚,而太平洋战争的爆发也使二战达到了最大规模。
8.C 解析:英苏两国都面临着法西斯国家的进攻和威胁,面对着共同的敌人,因此它们要联合作战。
9.D 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判断,上述四种说法都不正确。
10.B 解析:解答该题应用政治学常识,一国外交政策的调整是以其国家利益为前提的。
11.D 解析:材料显示出当时世界最主要的矛盾是法西斯的侵略与反法西斯国家和人民的矛盾。针对当时法西斯国家的结盟,反法西斯国家和人民只有加强团结,组成反法西斯联盟,这正是罗斯福所说的“类似的总战略”,故选D项。
12.B 解析:随着苏德战争的爆发,法西斯国家日益威胁着人类的安全,这就为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成立提供了条件。②③④均是对材料的正确评价;①表述错误,故选B项。
13.C 解析:英美反苏的根本立场并未因结成反法西斯联盟而改变,故③错误;苏联是反法西斯战争的决定性力量之一,故④错误。排除含有③④的选项即可。
14.参考答案:(1)苏联人民誓死保卫国家,反抗法西斯侵略的坚定信心和高昂的斗志。1941年秋到1942年初,苏联人民英勇地进行了莫斯科保卫战,取得了胜利,打破了德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2)英美及世界人民逐步联合起来,共同反抗法西斯侵略,世界反法西斯联盟建立。不同社会制度、不同种族、不同宗教的国家集合到反法西斯的大旗下,极大地鼓舞了各国人民的斗志,增强了反法西斯的力量,从根本上扭转了国际力量对比的不利局面,为最终打败法西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需要从两幅图片反映出的斗争精神来分析。第二小问可以举1941~1942年苏德战场上发生的重大战役。第(2)问应注意两张图片的共同主题: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其历史影响结合教材知识回答即可。
15.参考答案:(1)日本准备对美作战,美国尽量不给日本进攻自己的借口。
(2)让美国为维护英国的利益,做好同日本交战的准备。罗斯福不愿仅仅为英国的利益而招致日本的进攻。
(3)由尽量避免对日作战到主张对日作战。美国因珍珠港事件而群情激愤,这就为罗斯福提供了促请国会对日宣战的机会,珍珠港事件使他意识到只有加入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才能维护美国的根本利益。
(4)珍珠港事件会激发美国民众的参战热情,所以从长远来看对美国有利,因而罗斯福“十分‘欣慰’”;而美国的参战会直接减轻英国的压力并加速战争胜利的步伐,这符合英国的利益,所以丘吉尔睡得很好。
解析:第(1)问可结合太平洋战争的背景思考。第(2)问从英美的国家利益角度思考。第(3)问抓住“态度变化”分析概括。第(4)问应从太平洋战争的影响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