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人类对和平的追求 学案(含答案) (2)

文档属性

名称 三 人类对和平的追求 学案(含答案) (2)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01.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民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7-10-13 14:49:2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三 人类对和平的追求
学习目标:1.了解联合国的产生及其在维护世界和平中的主要活动。2.了解世界保卫和平大会、《罗素—爱因斯坦宣言》、20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反战运动等史实,分析战后世界人民反战和平运动高涨的原因、特点和意义。
1.重点:《罗素—爱因斯坦宣言》和20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的反战运动。2.难点:对和平内涵的理解。
教材整理1 风雨兼程联合国
1.酝酿
(1)背景:法西斯给人类带来的深重灾难,昭示着创建新的国际组织来维护世界和平的重要性。
(2)过程
①1941年的《大西洋宪章》最早提出这一设想。后来苏联也提出了类似的想法。
②1942年1月1日,中、美、英、苏等26国代表在华盛顿签订了《联合国家宣言》,第一次正式使用“联合国”一词。
③1945年4月25日,在美国旧金山,数十个国家的代表举行会议,讨论建立联合国的相关事宜。
2.成立
1945年6月26日,来自50个国家的代表签署了《联合国宪章》,同年10月24日起生效,联合国正式成立。
3.宗旨: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制止侵略行为、促成国际合作等。
4.原则
(1)各会员国主权平等、不得干涉别国内政、和平解决国际争端等。
(2)联合国安理会在一切实质性问题上,都遵守大国一致原则。
5.发展历程
(1)1946年,建立原子能委员会,探讨对原子能的控制。
(2)1960年,第15届联大通过《给予殖民地国家和人民独立宣言》,加速了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
(3)1974年,第六届特别联大通过的《建立新的国际经济秩序宣言》,有利于发展中国家经济的独立和发展。
(4)1978年,成立裁军谈判委员会,裁军领域取得可喜进展。
(5)1981年,联合国通过《关于防止核浩劫宣言》,震慑了企图发动核战争的战争贩子。
(6)1988年,联合国维和部队获得诺贝尔和平奖。
6.中国与联合国
(1)1945年,中国成为联合国的创始会员国和安全理事会的常任理事国。
(2)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被台湾的蒋介石集团占据。
(3)197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得到恢复。
教材整理2 世界保卫和平大会的召开
1.世界保卫和平大会
(1)背景
①冷战的兴起导致国际形势十分紧张,战争随时可能爆发,严重威胁着世界和平。
②社会主义国家和爱好和平的国际进步人士的推动。
(2)第一届
①召开:1949年4月,在巴黎和布拉格两地同时举行。
②宗旨:团结一切要求裁减军备、争取国际安全、禁止核武器以及缓和国际紧张局势的人,共同保卫世界和平。
③结果
a.通过了《世界保卫和平大会宣言》《告世界人民书》等文件,选出了常设委员会。
b.1950年3月,发表了关于禁止使用核武器的《斯德哥尔摩宣言》。
(3)第二届
①召开:1950年11月,在波兰的华沙召开。
②内容
a.通过了《告全世界人民的宣言》,要求停止朝鲜战争、禁止核武器和裁减军备。
b.决定组成世界和平理事会进行经常活动。
③影响:1951年2月,柏林会议通过了《要求五大国(中、苏、英、美、法)缔结和平公约的宣言》,掀起了全世界范围内的和平签名运动。
2.《罗素—爱因斯坦宣言》
(1)背景:核武器的巨大破坏力引起一些科学家的不安。
(2)发表:1954年12月,英国数学家罗素发表题为《氢弹》的演说,之后草拟了一份宣言,征求科学家签名,爱因斯坦同意签名。
(3)内容:呼吁“学会用新的方式来思考”,用和平方法解决争端,号召和平使用科学技术,避免人类自身的灭亡。
(4)影响
①它表达了科学家们反对核战争和呼吁世界和平的美好愿望。
②一些著名科学家和知名人士定期举行集会,推动裁军和禁止使用核武器的事业,对世界和平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课中思考] 怎样理解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
【提示】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提高的结果,又为生产力进一步提高创造了条件。但是现代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它一方面给人类带来丰富的物质财富,极大地改善了人们的生产条件和生活条件,促进了社会的变革,从而促进了社会的民主与和平等。另一方面,它带来了资源的浪费、环境的破坏、人们物欲的增长、人与人财富的争夺而引发战争;另外,科技不仅创造财富,同时也制造杀人武器,如核武器的出现。因此,要使科学技术真正成为造福人类的工具,我们要不断深入思考,认真反思,更多地去关注人类的命运与前途,更好地利用科技。
教材整理3 世界人民的反战运动
1.背景
美苏冷战使世界笼罩着战争的阴影,严重威胁着世界的和平与安全。
2.表现
(1)早期世界人民的反战运动
①在美国威胁使用核武器的背景下,出现了三次大规模的和平签名运动。
②美苏日益加剧的军备竞赛和核试验,促成了1955年《罗素—爱因斯坦宣言》的发表,出现了一批固定的和平组织。
③1955年,亚非新兴国家在赫尔辛基举行反战世界大会,呼吁裁减军备和核武器。
④1961年,第一次不结盟国家首脑会议通过了《不结盟国家首脑和政府宣言》和《关于战争的危险和呼吁和平的声明》。
(2)20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的反战运动首先在大学校园掀起,波及社会各个阶层。
(3)20世纪80年代初期,西方国家出现了以反对美苏争霸和反对核竞赛为中心内容的反战运动,并迅速遍及全球。
3.影响
(1)牵制了美苏军备竞赛,特别是美苏之间的核军备竞赛。
(2)使和平观念深入人心,强化了人们的反战意识。
(3)壮大了世界保卫和平的力量,抑制了局部战争的扩大和升级。
教材整理4 人们心目中的和平
1.背景
(1)二战后,各国人民在反对各种战争的同时,致力于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2)在人类追求和平与发展的过程中,霸权主义、强权政治严重阻碍着全人类的发展。
(3)美国一手主导建立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抑制了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发展,使它们仍处于受剥削、受压榨的地位。
2.斗争
(1)石油输出国组织利用石油武器进行反帝、反殖、反霸斗争。
(2)签订《海洋法公约》,捍卫国家海洋资源。
(3)加强南南合作,进行南北对话。
(4)加强联合国的作用,增加发展中国家在联合国的发言权。
3.影响
打破了西方国家在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垄断,削弱了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影响,维护了世界和平。
知识网络
史论要旨
1.联合国由于在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方面作用重大,成为当今世界最具普遍性、最有影响力、规模最大和最重要的国际组织。2.世界人民反对战争、渴望和平的运动有效地遏制了侵略战争的爆发,为世界和平做出了贡献。3.反对战争、珍爱和平已经成为世界各国人民的共识,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战争因素的滋长。4.当今世界为了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就必须争取早日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探究点 联合国




史料一 联合国成立以来头三十年的成就,尚可予人深刻印象……但它在普遍裁军方面却一事无成。它也未能制止苏美之间日益增长的摩擦,而这种摩擦肯定是对国际和平的威胁……然而,可以推断,联合国由于提供权宜的解决办法和讨论各种牢骚的讲坛,有助于防止两个巨人的迎面冲突。结果,种种危机愈演愈烈,成为剧烈的争吵,但未形成毁灭世界的大规模的祸殃。
两个省略号把史料分成三部分,第一部分指出了联合国的成就,第二、三部分分析了联合国的不足及积极作用,史料对联合国的成就进行了客观的评价。
史料二 联合国宪章确定的宗旨和原则,对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已经成为公认的国际关系基本准则,必须得到切实遵循。应该鼓励和支持以和平方式,通过协商、谈判解决国际争端或冲突,……发展事关各国人民的切身利益,也事关消除全球安全威胁的根源。没有普遍发展和共同繁荣,世界难享太平。——胡锦涛在联合国成立60周年首脑会议上的讲话
史料的关键信息是“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或冲突”“发展”。
【史料应用】
(1)史料一是如何评价联合国的?你是否赞同这种观点?
【提示】 联合国在成立后的30年中,没有也不可能消除美苏矛盾,但在防止美苏发生大规模战争冲突方面发挥了一定作用。赞同。
(2)根据史料二,指出应如何实现联合国的宗旨。
【提示】 在联合国框架下,和平协商、共同发展、加强合作,维护世界和平。
【史论拓展】 联合国成立的背景及其意义
(1)背景
①国联的教训。一战后建立的国联,对法西斯的侵略没有起到抑制作用,没有成为维护和平的有力工具,反而成为资本主义列强推行霸权的工具。二战的爆发宣告了它的破产。
②维护战后世界和平与安全的需要。战争给人类带来的毁灭性灾难,激发了人们反对侵略战争、要求世界和平的强烈愿望。二战后的世界迫切需要创建一个新的国际组织以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避免世界大战的悲剧重演。
③大国之间相互制约的需要。各大国出于自己的国家利益和现实利益的考虑,都对战后国际安全机构十分重视,并提出了各自的设想,希望最大限度地维护自己的利益。
(2)意义
①建立联合国是战时盟国集体智慧的产物。它适应了时代进步的客观需要,体现了各国人民渴望消除战争劫难的强烈愿望,反映了人类渴望和平、平等、合作和繁荣的美好理想。
②联合国的诞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成果,是反法西斯联盟合作的结晶。
③联合国的建立是战时盟国实行平等协商原则的胜利,体现了各国和平相处的精神。
④联合国的成立促进了世界各国之间的交往,有利于中小国家和第三世界国家在国际舞台上发挥作用、伸张正义。
(2015·海南高考)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国际联盟盟约规定:各缔约国为促进国际合作,并保证其和平与安全起见,特允承诺不从事战争之义务,维护各国间公开、公正、荣誉之邦交,严格遵守国际公法之规定;国际联盟大会有权处理属于国联行动范围以内或影响世界和平的任何事项,大会的决议,除盟约另有规定者外,均需出席大会的成员国一致通过;行政院由五个常任理事国和四个非常任理事国的代表组成,有权处理属于国联行动范围以内或影响世界和平的任何事项,行政院的决议,除盟约另有规定者外,均需出席行政院会议的理事国一致通过,如发生盟约所禁止的战争时,行政院可就制裁提出建议。
——于琳琦《国际联盟的历程》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国际联盟与联合国宗旨的共同之处。
(2)与联合国相比较,国际联盟在组织和表决程序方面存在哪些缺陷使其宗旨难以实现?
【规范解答】 第(1)问据材料中国际联盟规定“各缔约国为促进国际合作,并保证其和平与安全起见,特允承诺不从事战争之义务”和联合国的宗旨分析得出两者都主张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国际合作和各国友好关系,防止战争。第(2)问,从组织方面看,据材料中“国际联盟大会有权处理属于国联行动范围以内或影响世界和平的任何事项”、行政院“有权处理属于国联行动范围以内或影响世界和平的任何事项”得出大会和行政院职能分工不清,不利于解决问题;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国际联盟成立后被英国和法国控制,美国、苏联长期没有加入国联,这不利于国联在国际上的影响,而联合国一开始就是由大国参加,有自己的军队“联合国军”,国际联盟没有自己的军队,不利于其维护世界和平的行动。从程序方面看,据材料中国际联盟“大会的决议,除盟约另有规定者外,均需出席大会的成员国一致通过”“行政院的决议,除盟约另有规定者外,均需出席行政院会议的理事国一致通过”可知加大了决策和执行的难度,故导致国联的宗旨难以实现。
【答案】 (1)共同之处: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国际合作和各国友好关系,防止战争。
(2)组织方面:美、苏等大国长期没有加入国联,削弱了国联的影响力;大会和行政院职能分工不清,影响解决问题的效率;没有直接指挥的军事力量,无法有效展开维护行动。
程序方面:国联大会的决议需要一致通过,造成决策困难;行政院决议需一致通过,没有强制执行决议的权力,缺乏执行力。
1.国际联盟和联合国分别是两次世界大战后建立的两个最大的国际组织,它们的共同之处是(  )
A.均为帝国主义世界大战的产物
B.初期均为美国所操纵
C.成员国都包括了所有大国
D.都宣称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
【解析】 国际联盟是帝国主义世界大战的产物,但联合国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产物,故A项错误。联合国初期被美国所控制,但国联被英法所控制,故B项错误。美国没有参加国际联盟,故C项错误。只有D项是二者的共同点。
【答案】 D
2.促使第一届世界保卫和平大会召开的原因是(  )
①两次世界大战的浩劫促使人民反思战争的教训
②冷战的兴起 ③朝鲜战争的爆发 ④核武器毁灭性的破坏力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解析】 朝鲜战争爆发于1950年6月,第一届世界保卫和平大会召开于1949年4月。
【答案】 C
3.硝烟散尽,反思长存。在世界人民反战和平运动不断高涨的形势下,1950年召开了第二届世界保卫和平大会。这次大会(  )
A.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发表了《罗素—爱因斯坦宣言》
C.决定成立世界和平理事会
D.确立了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
【解析】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在1953年周恩来接见印度代表团时提出的,与题干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1955年7月9日,英国著名哲学家罗素在伦敦公布了由他亲自起草、包括爱因斯坦在内的其他10位著名科学家联名签署的《罗素—爱因斯坦宣言》,与题干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1950年召开了第二届世界保卫和平大会决定成立世界和平理事会,故C项正确;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首先提出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90年代被世界广泛认同,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
【答案】 C
4.为改变现状,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发展中国家进行了持续不断、规模宏大的斗争。这些斗争不包括(  )
A.石油输出国组织,利用石油进行斗争
B.签订公约,捍卫国家海洋资源
C.加强南北合作,进行南南对话
D.增加发展中国家在联合国的发言权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A、B、D三项均符合题意,C项不符合题意,因为发展中国家进行的是南南合作和南北对话。
【答案】 C
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48年在法国、德国、意大利、波兰建立了保卫和平的组织。1949年4月在巴黎和布拉格召开了第一届世界保卫和平大会,有72个国家的代表参加,选出了常设委员会,大大推动了世界和平运动的发展。1950年3月,世界保卫和平大会常设委员会发表了《斯德哥尔摩宣言》,要求无条件禁止原子武器,并开展了签名运动。半年中签名的达5亿人。许多国家建立了全国性的保卫和平委员会。1950年11月在华沙召开第二届世界保卫和平大会,大会决定成立世界和平理事会。
材料二 美国于1965年8月向日内瓦18国裁军委员会提出一项防止核武器扩散条约草案。同年9月,苏联也向联大提出一项条约草案。1966年秋天,苏美两国开始秘密谈判并于1967年8月24日向18国裁军委员会提出了“不扩散核武器条约”的联合草案,1968年3月11日美苏又提出联合修正案。1968年6月12日,联大核准该条约草案。1970年3月5日,《不扩散核武器条约》正式生效。1996年9月10日,联合国大会以158票赞成、3票反对、5票弃权的压倒多数票通过了《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该条约是一项旨在促进全面防止核武器扩散、促进核裁军进程,从而增进国际和平与安全的条约。
(1)根据材料一,分析指出战后和平运动的主题及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二战后初期和平运动高涨的原因。
(2)相比材料一,材料二在防止核战争方面有何新变化?简要分析出现这些变化的原因。
【解析】 第(1)问把握材料一中的关键词“世界保卫和平”“无条件禁止原子武器”等即可归纳主题,特点可从参与国家的广泛性、参与过程的民主性、组织性等方面归纳;从二战的影响、战后初期的现状等分析原因。第(2)问把握材料中的美国、苏联、联合国等几个国际力量主体分析即可。
【答案】 (1)主题:禁止核武器,保卫世界和平。特点:广泛性、民主性、组织性。
原因: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二战后初期核军备竞赛的发展。
(2)变化:美苏等大国的积极推动;以联合国为舞台。
原因:美苏等大国不愿看到更多国家拥有核武器;联合国构成的变化;世界各国人民的推动;和平成为时代主题。(答出其中两点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