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33张PPT。美苏争霸第四节:紧张对抗中的缓和与对话了解七八十年代美苏等国由紧张对抗到谋求缓和对话的背景和过程,指出从中得到的启示。(一)赫鲁晓夫谋求苏美合作①经济上:
②军事上:
③外交上:通过政府的强力调控,经济增长速度大大高于同期的美国。
大力发展军事工业,打破美国的核垄断,在某些方面一度处于领先地位。
苏联广泛交友,支持亚非拉人民的反殖斗争,扩大了影响。思考策略:如果要分析苏美合作的背景,你觉得应该从哪些角度入手?当事双方的角度:苏、美1、20世纪五六十年代苏美合作的背景苏联角度①美国在国际上到处插手,负担沉重;财政赤字猛增,国内矛盾激化,实力有所下降。
②战后,西欧、日本的经济恢复,要求摆脱美国的控制,美国地位遭到挑战。
美国角度20世纪五六十年代苏美合作的背景的目标?
苏联-谋求与美国合作,共同主宰世界。美国-巩固世界霸主的地位
2、苏联方面有哪些谋求合作的行动?(1)1956年,在苏共二十大上,赫鲁晓夫提出“和平共处、和平竞争、和平过渡”的主张。
(2)签订对奥合约,结束四大国对奥地利的占领
(3)1956年,赫鲁晓夫应邀访美,与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举行戴维营会谈。
3、紧张的表现:1962年向古巴秘密运输导弹,引发古巴导弹危机,结果以苏联撤除在古巴的导弹而告终。
思考:从美苏谋求合作行动的情况来看,20世纪五六十年代,美苏关系特征是怎样的?既紧张又缓和“戴维营精神” 1959年9月,赫鲁晓夫应邀访美。与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举行了戴维营会谈,会谈虽未取得实质性成果,但两国最高领导人战后的首次会晤产生了“戴维营精神”式的美苏缓和。
美国实际上承认了美苏同为超级大国的事实。 思考:从古巴导弹危机的结果来看,我们可以得到什么信息?二、尼克松主义1、什么是尼克松主义?
是美国全球政策及其处理盟友全面关系的总方针。包括以下内容:
(1)美国将恪守它的一切条约义务。
(2)如果美国的盟国或对美国以及对整个地区安全“至关重要的国家”受到威胁时,美国将提供援助。
(3)美国将不再承担保卫世界自由国家的全部责任,当事国国内安全和军事防务问题逐渐主要由当事国自己来负责。
2、提出:
(1)时间:1969年7月
(2)地点:关岛
战略收缩二、尼克松主义3、为什么美国会这样的对外主张?
①美国在资本主义世界中的经济地位明显下降。
②其扩张战略受到国内外的广泛谴责,国内的反战运动此起彼伏。
③美国与盟国的关系日趋紧张,矛盾重重。
4、目的?
设法在不危及西方安全和美国国家利益的前提下,实行全球战略收缩,借助美国以外的力量牵制苏联,保住美国的霸权地位。
从杜鲁门主义到尼克松主义,反映了什么问题? 杜鲁门主义实施时,美 凭借其在强大的经济军事实力,取得了资本主义世界霸主地位,确定了战后美国以欧洲为重点的全球性进攻战略。 尼克松1970年提出的对外政策,它反映了美国对外战略的重大调整,从战略进攻转为战略防御,处于守势。是美国霸权地位衰落的产物和表现,反映了美国对外战略从战略进攻转为战略防御如何评价尼克松主义?(1)尼克松主义是美国力量衰退过程中的产物,在一定程度上延缓和美国的衰退过程。(背景)
(2)其目的是维护美国的霸权利益,但在实际运行中无法解决海外力量与继续维护霸权利益之间的矛盾。(目的)
(3)为以后美国对外政策提供了新的出发点。一定程度上改善了美国不断恶化的国内和国际环境。(积极作用)
(4)盟友关系未得到太大改善,没有改变美苏继续在全球范围展开争夺的局面。(消极作用)三、美苏“缓和”外交1、背景:
(1)20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美苏实力对比发生了有利于苏联的变化,美国独霸局面不再。
(2)在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中逐渐形成日本、西欧与美国分庭抗礼的格局。
(3)苏联的经济和军事实力增强。
2、双方目的:
(1)苏联方面:在国力增强的情况下,意欲与美国分享世界霸权,积极开展和平外交攻势。
(2)美国方面;在实力削弱之际,为获得喘息的机会,达到和平取胜的目的,开始和苏联接触。里根 美国在欧洲、太平洋、中东以及其他美国疆界之外的地区,有着广泛的义务和安全利益。这就需要美国担当起“强有力的”、“令人信服”的“领导责任”。
——里根1986年对外政策咨文思考:美苏“缓和”了没有?为什么?“星球大战”计划80年代中又提出“星球大战计划”,即“战略防御计划”(SDI),企图凭借美国强大的经济和科技实力,通过这一计划,既大大提高核威慑力量,又带动美国科技经济的发展,还可造成对苏联的技术和经济上的压力,从而拖垮苏联。
星球大战计划使外太空同陆地,海洋,天空一样成为了“第四”战场。激光发射器工作示意图 电磁轨道炮发射粒子束摧毁弹道导弹 苏守:②放松对东欧控制,并最终退出④改善中苏关系③从阿富汗撤军戈尔巴乔夫执政,提出 “新思维”理论①美苏对话(1987年签定<<中导条约>>、1985—1988年签定43个双边协议 1985年上台以后,以“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取代科学社会主义,提倡所谓“民主化”和“公开性”。强调“人类生存高于一切”,核战争“不会有胜利者”,主张把对话作为国际关系实践的基本手段。 3、实质:
反映了美苏两国极力维护两极格局,实行“利益均沾”的企图,但都只是权宜之计,各自的终极目标并未改变。
4、20世纪80年代美苏关系阶段特征:
在对话、妥协中对抗、争夺;
美国占优势
5、从美苏争霸的结果中,能得到什么启示?
和平与发展是时代主题;
国家安全和利益保障根本取决于综合国力,而不仅仅是军事力量。四、国际关系发展的新趋势1、新趋势是什么?
2、表现?原因?
3、20世纪末,国际关系发展总体特征?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逐渐由两级格局向多极化方向过渡。西欧日本第三世界西欧日本俄罗斯20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国际国际局势发展趋势。中国1.实质:美苏争霸实际上是在政治、经济、军事、科技等综合国力上的对抗,是美苏推行全球霸权主义政策,推行强权政治,争夺世界霸权。美苏争霸的实质和影响2.影响 针对训练 赫鲁晓夫曾坦率地告诉美国记者:“我们都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如果我们为和平而联合起来,那么就不会有战争。”说明( )
①苏联想与美国合作,共同主宰世界
②赫鲁晓夫放弃竞争,争取美国支持
③美苏消除了分歧和隔阂
④美苏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两个国家A.①②④ B.②④
C.①④ D.③④
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析能力。 ②③不符合史实,排除,从“如果……战争”可判断①④正确。要点轻巧突破针对训练1 对20世纪60~80年代美苏关系的概括,较为全面的是( )
A.苏联不断加强对外扩张,美苏争夺世界霸权
B.美苏对峙,互有攻防,双方争夺世界霸权
C.美国采取强硬政策
D.美苏争夺全球战略优势,军备竞赛不断升级解析:选B。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抓住题干中的时间范围是60年代到80年代,根据所学知识60年代古巴导弹危机,说明当时优势在美国一方,到70年代,苏联在勃列日涅夫当政时期双方有所缓和,到80年代,戈尔巴乔夫“新思维”外交,苏联转攻为守,美苏关系升温。故B项最全面,双方为争夺霸权,不同时期互有攻守。在美苏争霸的不同阶段,各自对中国采取的政策,并分析其原因?第一阶段:美国孤立和反对中国,原因是它敌视社会主义的中国,对新中国的发展壮大感到恐惧和不安。 苏联推行霸权主义政策,造成中苏关系恶化,原因是双方意识形态方面的分歧和苏联企图控制中国。第二阶段:美国同中国实现关系正常化,原因是当时在美苏争霸中,美国处于守势,对外战略进行了重大调整。 苏联加紧对中国进行压制和军事威胁,以致酿成中苏边境的武装冲突,中苏国家关系严重恶化。第三阶段:美国同中国的关系时好时坏,特别是在美国台湾等问题上矛盾突出,其原因是美国仍没有放弃霸权政策。 苏联与中国实现关系正常化,原因是国民经济军事化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1 2 3 4 5 1 2 3 4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