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紧张对抗中的缓和与对话 学案(含答案) (3)

文档属性

名称 四 紧张对抗中的缓和与对话 学案(含答案) (3)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26.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民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7-10-12 12:24:3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四 紧张对抗中的缓和与对话
学习目标:了解20世纪七八十年代美苏等国由紧张对抗到谋求缓和对话的背景和过程,指出从中得到的启示。
1.重点:美苏缓和的三个阶段;美苏缓和外交的启示。2.难点:美苏缓和外交中双方对外战略的问题。
教材整理1 赫鲁晓夫谋求苏美合作
1.背景
(1)赫鲁晓夫调整对外战略:力争同美国平起平坐,共同主导世界格局。
(2)美苏实力变化
①苏联:实力进一步增强,缩短了与美国的差距。
②美国:面临着巨大的内外压力,实力有所削减。
2.表现
(1)缓和
①1956年,在苏共二十大上,赫鲁晓夫提出和平共处、和平竞赛和和平过渡的主张。
②在外交上,签订对奥和约,结束了四大国对奥地利的占领,并与联邦德国建交。
③1959年,赫鲁晓夫应邀访美,与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举行戴维营会谈。
(2)紧张:1962年,苏联向古巴秘密运输导弹,引发了古巴导弹危机。
教材整理2 尼克松主义
1.背景
(1)1969年1月20日,尼克松就任美国第37任总统。
(2)美国在资本主义世界中的经济地位明显下降,其扩张战略受到国内外的广泛谴责,国内的反战运动此起彼伏。
2.含义
尼克松在历年的国情咨文中,把新政策延伸为全球政策以及处理与其盟友全面关系的总方针,即“尼克松主义”。
3.内容
(1)美国将信守它的一切条约义务。
(2)如果美国的“盟国”或对美国以及对整个地区安全“至关重要的国家”受到威胁时,美国将提供援助。
(3)美国将不再承担保卫世界自由国家的全部责任。
4.实质
是在不放弃美国“全球责任”的同时,要求其他国家分担更多的责任。
5.表现
(1)美国以“伙伴关系、实力和谈判”作为外交的主要手段,积极推行多极均势外交。
(2)尼克松主政时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改善美国的国际政治环境。
①使越南战争实现“越南化”,缓解了国内困境。
②在中美共同努力下,改善了双方关系。
③把战略重点转向苏联,采取较为灵活的态度谋求与苏“对话”。
④重新调整与西欧和日本的关系。
教材整理3 美苏“缓和外交”
1.背景
从20世纪60年代末开始,美国与苏联的力量对比发生了有利于苏联的变化。
2.表现
(1)美苏两国首脑频频互访和举行会谈,签署了一系列文件,保证尽力避免军事冲突,防止核战争,用和平手段解决争端。
(2)美苏关系中的经济色彩逐渐增强。
(3)20世纪80年代中期,美苏开始新的缓和局面。
①美苏两国签署了一系列双边协议。
②美国对苏联加强了“和平”与人权攻势,期望“不战而胜”。
3.评价
(1)美苏缓和外交反映了美苏两国极力维护两极格局,实行“利益均沾”的企图。
(2)美苏缓和只是权宜之计,各自的终极目标并未改变。
(3)两国在对话、妥协的同时,也把对抗、争夺推向了世界各地。
[课中思考] 美苏缓和对世界局势产生的影响是什么?
【提示】 ①促进了东西方正常的国际交流。在缓和过程中,美苏签订了许多经济与贸易协定,有利于世界经济的发展。
②改善了国际政治环境,有利于重大国际问题的解决。虽然两国在对话过程中,柏林问题、核裁军问题等都没有取得实质性的进展,但是提供了解决问题的构想和沟通对话的途径。
③加强了西欧、日本和第三世界在国际事务中的作用,为世界的多元化奠定了基础。美苏在缓和外交中,都极力与其他国家进行交流与合作,改善自己的国际形象,争取更多的国家支持。虽然这样的交流是有限的,但有利于改善对抗中的紧张关系。
教材整理4 国际关系发展的新趋势
1.美苏国力和国际地位下降
(1)美国
①全球性扩张给美国造成沉重的经济负担,两次世界性能源危机对美国经济的发展产生巨大冲击。
②美苏争霸使美国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日趋衰退,造成其收支失衡。
③美国强行推行其价值观遭到了世界人民的反对。
(2)苏联
①在世界各地进行了与自身综合国力不相称的扩张,耗费了大量财力和人力,使其国民经济不堪重负。
②长期的军备竞赛导致整个国民经济结构严重失调。
③与美国在全球展开争夺,干涉他国内政,加深了与西方的矛盾,引起了第三世界国家的不满,在国际舞台上日益孤立。
④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各国对苏联的离心倾向不断增强。
2.日本和西欧的崛起
(1)原因:随着日本和西欧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它们开始谋求在国际事务中更多的发言权。
(2)表现
①西欧积极实行以经济联合促进政治联合,争取用“一个声音说话”。
②日本努力改变在国际关系中“经济巨人”“政治侏儒”的形象,尽力摆脱美国的控制。
3.第三世界力量的发展
(1)1955年“万隆会议”的召开,标志着第三世界的兴起,并成为反殖、反霸斗争的重要力量。
(2)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综合国力不断提高,进一步增强了维护世界和平的力量。
[课中思考] (1)美苏缓和的真正目的是什么?
【提示】 极力维护美苏两极格局,同时也是为了获得喘息的机会,为下一轮的竞争做好准备。
(2)你认为出现国际关系发展新趋势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提示】 美苏国力和地位呈现下降趋势。日本、西欧的崛起。第三世界的兴起,团结反殖反霸。
(3)中国对万隆会议的成功召开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
【提示】 在万隆会议上,周恩来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讨论了亚非国家共同关心的国际问题和亚非国家发展问题,增强了亚非各国的团结与合作。
知识网络
史论要旨
1.20世纪五六十年代,赫鲁晓夫逐步调整对外战略,谋求苏美合作,力争在新的基础上,同美国平起平坐,共同主宰世界。2.20世纪70年代,美国在经济地位相对下降的情况下,提出了“尼克松主义”,实行战略收缩,力图保住美国的霸权地位。3.美苏缓和外交反映了两国极力维护两极格局,实行“利益均沾”的企图,两国在对话、妥协的同时,也把对抗、争夺推向世界各地。
探究点 美苏争霸




史料一 1961年9月5日,赫鲁晓夫同美国记者苏兹贝格谈道:美国和苏联“都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如果我们为和平联合起来,那就不会有战争。那时,如果有某个疯子想挑起战争,我们只要用手指吓唬他一下,就足以使他安静下来”。
史料中“美国和苏联……那就不会有战争”是中心句。
史料二 杜鲁门说:“我相信,这是美国外交政策的转折点,它现在宣布,不论在什么地方,不论直接或间接侵略了和平,都与美国安全有关。”——《战后世界历史长编》
根据史料中“杜鲁门”“都与美国安全有关”可知,美国二战后推行“杜鲁门主义”。
史料三 尼克松说:“……二、如果某个核大国威胁我们某个盟国自由……我们将提供保护。三、在涉及其他形式的侵略场合,我们将根据条约的义务,在被要求时提供军事的、经济的援助。但我们指望直接遭受威胁的国家承担为本身防务提供人力的主要责任。”他还说:“过去25年已经发生了非常巨大的变化。”——《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政治和国际关系》
根据“尼克松”“在被要求时提供军事的、经济援助”“为本身防务提供人力的主要责任”可知,美国实施了尼克松主义。
【史料应用】
(1)根据史料一,分析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苏联的外交策略。
【提示】 和美国平起平坐,共同主宰世界。
(2)根据史料二、三回答,美国实施了什么外交政策。
【提示】 史料二:杜鲁门主义;史料三:尼克松主义。
(3)对比史料二、三,指出美国的对外政策的变化并分析变化的原因。
【提示】 变化:由战略进攻转为战略防御。
原因:经济陷入困境;国内反战和平运动高涨;霸主地位动摇。
【史论拓展】 美苏争霸的实质、影响
(1)实质:美苏争霸实际上是在政治、经济、军事、科技等综合国力上的对抗,是美苏推行全球霸权主义政策,推行强权政治,争夺世界霸权。
(2)影响
总体上看
美苏两国各有得失
对美国
①在争霸中对外扩张,把世界很多地区纳入其势力范围,使美国势力大大增强;②在争霸中消耗了大量国力,也使美国经济发展后力不足
对苏联
①在争霸中,积极发展国力,特别是军事力量,使苏联成为唯一能与美国抗衡的国家,使其国际影响大大增强;②使苏联国内经济比例严重失调,社会主义遭受极大挫折
对世界
①两强相争使世界长期不得安宁;②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彼此势均力敌,都不敢轻易动武,在近半个世纪里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
阅读下面材料:
材料 20世纪60年代初,苏联以保卫古巴的名义在古巴秘密部署中程导弹。苏联认为,导弹运进古巴不会被美国发现,即使被发现也不会做出反应。美国判断苏联不会在境外部署核武器。
苏联的部署很快就被美国发现。美国政府内有人主张轰炸导弹基地,认为驻古苏军没有核弹头,不会进行军事反击。实际上驻古苏军拥有核弹头162枚,随时准备反击。
美国政府宣布其武装部队处于最高戒备状态,并采取相对缓和的封锁拦截等措施。对此,苏联态度强硬,拒绝美国要求,表示将最猛烈地回击美国的进攻。战争一触即发。
拦截极易发生军事冲突,导致战争。美国国防部长指示部队“要尽可能避免发生战争。但是,我们还是必须为此做好准备”。而苏联船只在靠近美军隔离线时停止航行或掉头。
双方通过多种渠道频繁接触,寻找解决方案。最终,赫鲁晓夫同意撤除在古巴的导弹,要求美国保证不发动对古巴的军事进攻等作为交换条件。美国接受了苏联的建议,双方达成协议。
——麦克纳马拉《回顾——越战的悲剧与教训》等
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古巴导弹危机发生的原因。
(2)根据材料,概括说明美苏化解这一危机的方法。
【规范解答】 第(1)问,要结合美苏争霸的第一阶段中两国的对外政策及冷战的基本特征进行思考,特别是要说明苏联对外政策的改变所带来的影响。第(2)问,认真阅读,分析材料,从中筛选出“相对缓和”“多种渠道频繁接触”等有效信息,并进行归纳整理即可。
【答案】 (1)美苏以武力为后盾在全球范围内争夺霸权;美国占据优势,苏联力图改变力量对比;双方对对方的判断失误。
(2)对危机采取有节制的反应;避免发生军事冲突导致战争;保持接触,探索化解危机的有效途径;达成必要的妥协。
1.以下涉及美苏争霸的内容不符合历史事实的是(  )
A.美苏关系的演变是一个较长的过程
B.战后美苏之间一直没有直接交战
C.美苏之间的争夺是综合国力之间的较量
D.军备竞赛加快了苏联经济的发展速度
【解析】 美苏之间的军备竞赛拖垮了苏联经济,故D表述明显错误,符合题意。
【答案】 D
2.1969年尼克松担任美国总统后,对美国对外战略进行重大调整(  )
A.标志着美国放弃了世界霸权政策
B.其根本目的仍是维护美国的霸权地位
C.表明美国的扩张重点在亚洲
D.表明美国由战略收缩转向战略进攻
【解析】 1969年尼克松设法在不危及西方安全和美国国家利益的前提下调整美国的全球战略和外交政策,由此可见其根本目的仍是维护美国的霸权地位。
【答案】 B
3.下图“阳台对话”向世界传递的信息是(  )
1973年,勃列日涅夫与尼克松在白宫阳台上亲切交谈
A.古巴导弹危机结束 
B.美苏关系趋于缓和
C.冷战格局全面终结
D.多极化世界的来临
【解析】 古巴导弹危机结束于1962年,与图片无关,排除A项;冷战格局全面结束是在苏联解体后,排除C项;多极化趋势与图片没有关系,排除D项;从“亲切”二字可以看出美苏关系趋于缓和。故选B项。
【答案】 B
4.第三世界的兴起有力地冲击了两极格局,其兴起的标志是(  )
A.“万隆会议”的召开
B.日本的崛起
C.中国的改革开放
D.欧洲的复兴
【答案】 A
5.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81年秋,以美国前国防情报局局长格雷厄姆和美国氢弹之父泰勒为首的数十名科学家向里根进言,提出了一份题为《高边疆:国家生存的战略》的研究报告,认为:利用现有的和潜在的技术可在21世纪建立确保美国安全的战略防御系统,从而夺取对苏冷战的全面优势。“星球大战计划”首先是加速国防科技发展、夺取军事优势的计划。
材料二 “星球大战计划”的另一主要目的是激化竞争,将苏联拖入更高层次的军备竞赛,最终将其拖垮。经过多年的冷战和美苏大规模的军备竞赛,苏联的经济结构已严重失衡。……但是,美国的“星球大战计划”出笼后,前苏联又被迫大幅度增加军费……
材料三 70年代……美国科技界一批很有潜力的技术尚未得到充分开发,为了加速高技术的产业化进程,并以此作为新的发展动力,推动处于“滞胀”中的美国经济摆脱困境,里根政府想到了“以高技术计划盘活政治、经济格局”的高招。……实践证明,“星球大战计划”在美国国民经济的重要领域,如航天、能源和计算机等领域的应用极大地刺激了美国经济好转。
请回答:
(1)结合材料分析星球大战计划得以实施的根本动力。
(2)结合以上两则材料分析美国进行“星球大战计划”还有哪些目的?
(3)美国这一政策的实施对当时美苏两国有何影响?
(4)结合上述三则材料和有关历史知识分析“星球大战计划”提出的历史背景。
(5)结合“星球大战计划”对美苏争霸结果的影响,谈谈它们对当前中美关系有何启示。
【解析】 前四问在解答时一定要注意结合当时的国际环境。当时美苏争霸的局面已经形成,世界局势并不安宁,美国为取得对苏联的战略优势而采取“星球大战计划”,一方面可以增强自己的国力,另一方面可以发展自己的军事科技,同时也可以在军备竞赛中拖垮苏联经济,达到自己不战而胜的目的。第(5)问从其经验与教训角度来分析启示。
【答案】 (1)第三次科技革命。
(2)推动美国经济发展,拖垮苏联经济。
(3)带动了美国经济的发展;长期以来给苏联经济造成沉重的负担。
(4)20
世纪
70
年代以来,苏联已在战略核武器方面赶上美国;里根政府提出所谓的新“遏制”战略,对苏采取强硬政策,展开新一轮的以质量和科技为核心的军备竞赛。
(5)坚持和平崛起,不称霸;坚持科教兴国战略,抢抓科技的制高点,努力发展高科技;要从国情出发,实事求是。(任答两点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