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人教版地理必修三课件:4.2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 课件(共46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17-2018学年人教版地理必修三课件:4.2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 课件(共46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17-10-13 09:58:3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46张PPT。第二节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人教版地理3(必修)——以我国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例城市化与工业化1.城市化、工业化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
2.城市化与工业化相互之间的关系

3一般发展中国家如何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
工业化与城市化是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是两股相互促进的力量,区域工业化必然带来城市化,城市化反过来又会促进工业化通过优惠政策,鼓励少数有条件的区域率先推进工业化与城市化,以带动相邻区域以至全国其他地区工业化与城市化。
如珠江三角洲地区)就是我国改革开放以后,得益于优惠政策而迅速推进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地区之一。
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位置和范围(9个地级市)知识结构一.对外开放的前沿
80年代之前:基础薄弱
现在:我国主要的工业基地之一
我国四大工业基地
辽中南工业基地
京津唐工业基地
沪宁杭工业基地
珠三角工业基地
分布特点:北重、中综、南轻 复习:工业区位因素分析
自然条件:位置、土地、水源
经济因素:农业基础、原料、燃料、市场、交
通、劳动力、技术
社会因素:政策、个人偏好、工业惯性、社会协
作条件、国防安全需要、社会需要、历史条件
环境因素:主要用于微观布局 1.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
读图读书:
时间?
三次产业结构变化?
工业内部结构变化?
产业转移:
发达国家和地区
的什么产业转移到发
展中国家? 2.国家的对外开放政策
优惠政策,吸引外资
3.良好的区位条件
南部沿海、
毗邻港澳、靠近
东南亚
发挥劳动力
与土地丰富廉价
的优势
接受港澳产
业扩散,发展出
口贸易第75页“阅读”
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广交会) 4.全国最大的侨乡之一
广东、福建是侨乡最集中的两个省。
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第二产业比重不断下降,
第三产业比重不断上升劳动力和资源型产业不断下降,技
术和知识密集型产业比重不断上升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业在世界其他地区寻找新出路珠三角的
工业化和
城市化侨乡
优势投资、
招商、
引资优于其
他地区
吸引外资获得许
多优惠
政策国家
对外开
放政策发挥劳动力丰富、
地价低廉的优势接受港澳
产业的扩散大量出口商品,参
与广泛的国际分工良好的区位条件第72页“活动”
1.
2.由问题1的分
析我们得知,珠江三
角洲在20世纪80年代
后才具备、全国其他地区很长时间内不拥有的条件只有一项:对外开放政策,这是本地区工业化、城市化发展较快的关键性因素。(学会如何找出关键性的因素)
当时国家为什么优先选择这个地区实施改革开放?
因为这儿的区位优势和历史、人文环境。
这再一次说明,环境(自然和社会)的各个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
3.(略)二.工业化与城市化的推进
从图中可以判断,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工业化进程以____年为界,呈现出两个发展阶段。
判断依据:
工业产值增
幅的明显差异。
思考:为什么19
90年前后珠江三角洲
地区工业总产值的增
长差异如此明显呢?
第一阶段以劳动
密集型产业为主导产业(1990年以前);
第二阶段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成为主导产业(1990年以后)。1990第一阶段(1979-1990)工业基础薄弱矿产资源贫乏劳动力丰富劳动密集
型产业附加值低政策、侨
乡优势资金、技
术、设备生活消费
品加工厂改革开
放初期外商投资
规模小吸引外资额
增长较慢工业增
加值增
长较慢 此图说明珠江三角洲经济最主要的特点是“外向型”(尤其在工业化早期)。
在本地完成加工、组装后,大批产品经过香港等地的转口贸易供应国际市场。第二阶段(1990以后)政策优势
不明显经济发展
带动工资
水平提高劳动力成
本低的优
势也丧失劳动密集型
产业不能支撑
地区工业化
进一步发展全国最大电子
信息产业基地发展高新
技术产业产业
升级世界经济全球化、信息化,发达
国家与地区新一轮产业结构调整 尽管众多优势条件(政策、廉价劳动力、土地价格等)逐渐丧失,但初级阶段多年的积累已经使得珠江三角洲地区的经济实力大为增强。这是保证本地区顺利实现产业升级的一个重要条件。 工业化加快城市化进程。 1.工业发展带动服务业发展,工业和服务业的发展也会吸纳大量的______,促使过剩的__________向______
______转化,同时吸引外地人口的流入,这是______的一个表现。
2.另外,工业和服务业的发展还促使__________扩大、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完善,这些都是促进城镇化发展的有利因素。劳动力农业劳动力非农业劳动力城市化非农业用地第78页“阅读”
东莞的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
1.起步:“三来一补”(来料加工、来图来样加工、来件装配和补偿贸易)
2.发展优势:①地理位置优越;②著名的侨乡
3.抓住两次机遇:
(1)在改革开放初期,东莞抓住香港地区产业向外转移的机遇,大量引进港资,发展“三来一补”。经过十几年的发展,东莞完善了能源、通信、厂房等基础设施配套建设,优化了投资环境,促进了农村工业化和城乡一体化的发展。
(2)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恰逢台湾产业开始大规模向祖国大陆转移,东莞又一次抓住机遇,大量引进台资的电脑资讯产业项目,促进了产业结构的升级。第79页“活动”
珠三角模式:利用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与侨乡的优势,得益于对外开放政策,吸引外资企业进驻,推动本地区工业化发展,进而推动城市化。
苏南模式:依靠“内向”型经济起步,通过发展乡镇企业与非农产业,推动农村的工业化和城市化。乡镇企业的发展是这一模式的核心和主体。
温州模式:是一个自下而上由农民自发推动的,以个体私营企业这主体、以发展小商品起步的发展模式。其核心和主体是私营经济和个体经济。
德宏模式:因边境贸易发展而促进城市化。
东北模式:建国后伴随我国重工业基地的建设和工业体系的完善而逐步推进的,带有浓厚的计划经济色彩。三.问题与对策
问题:
产业升级面临困难
城市建设相对落后
生态环境问题日趋严重
产业基础、科技实力、人才队伍、腹地狭小等缺陷并不是刚刚出现的,只不过在改革开放初期“优惠政策”所造成的“孤岛效益”掩饰了它们的存在。在我国日益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下,过去对个别地区倾斜等特殊优惠政策,将逐步为建立在统一公平基础上的产业政策所取代。 对策:
产业结构调整
构建大珠江三角洲城市群
加强规划与管理
第81页“阅读”
深圳的出路何在
设想一:深港一体化;
设想二:珠江三角洲东岸整合发展;
设想三:建立区域性产业金融中心;

◆如何联合或依托临近区域,整合优势资源,扩大发展空间;
◆如何明确功能,重新定位,合理分工,突出特色。练习:
深圳在改革开放以前还是一个人烟稀少的边陲小镇,设立特区后,短短二十多年的时间,就发展成为一个大都市。
1.深圳迅速发展的主导因素是
A.地理位置 B.政治因素
C.交通 D.科技因素
2.我国加入WTO以后,成为影响深圳发展的新的主要因素是
A.环境 B.旅游 C.交通 D.科技BD第82、83页“活动”
长江三角洲
地区城市的协调
发展
在珠江三角
洲地区,城市化
是伴随大批遍地
开花的侨资工厂
而起步并逐步推
进的。与此不同
的是,长江三角
洲地区的城市化
是上海的对外扩
散而不断发展的。 长江三角洲
地区发展的有利
条件:
自然条件
(气候、地形、
河流等)
市场腹地
基础雄厚
交通条件等 1.长江三角
洲地区城市的等
级规模比较合理,
不同等级的城市
有其不同的定位,
能够实现各级城
市之间的合理分
工,发挥城市群
的整体优势。 2.长三角城
市的等级规模是
以上海为中心,
以南京、杭州为
二级城市中心,
兼顾辐射、扩散
其他城市;珠三
角城市以广州和
深圳作为区域中
心。长三角是单
核模式,而珠三
角是双核模式。
(鲁:济南和青
岛,闽:福州和
厦门) 3.可以从两方面综合考虑,一是上海所拥有的强大的经济实力、盛誉中外的城市品牌和年均增长率始终保持两位数增长的良好发展势头,可为长三角周边地区的联动发展带来众多的经济实惠
和创作巨大的发展商机。
二是上海作为长三角
乃至全国的经济中心城市,
对周边地区的发展具有辐
射、扩散、示范和带动的
核心作用与服务作用,从
而形成以上海为技术龙头,
带动周围其他地区的经济
共同发展。 4.南京自身可以依靠江苏,腹地很大,不用完全依靠上海。
首先要解决自身的
经济发展中出现的问题,
提高对外开放的力度和
水平,鼓励中小企业的
发展,积极带动郊区县
的发展,打破“二元经
济”的格局。其次要积
极开展长三角的产业分
工与协作,促进南京制
造业的产业升级。再次
要加快与长三角的区域
市场整合。 5.长江三角
洲城市群、珠江
三角洲城市群、
京津唐城市群无
论在科技、文化、
制度等方面都有
不同的优势,要
根据各城市的特
点,发挥自己的
区位优势,关键
是突出长三角的
窗口示范性,京
津唐的高科技性,
珠三角的外向型
经济。我国十五大城市圈
(1)北京城市圈:世界遗产数量最多的城市圈,天津滨海新区是未来国家重点的投资发展区域。
(2)沈阳城市圈:重工业城市最集中的城市圈,沈阳城市圈是东北老工业基地改造的最关键区域,关系到未来整个东北经济发展的兴衰成败。
(3)哈尔滨城市圈:以石油工业、煤炭工业、机械工业为主导的城市圈,哈尔滨城市圈也是中国最大的商品粮生产区域。
(4)郑州城市圈: 历史文化名城最集中的城市圈,洛阳、开封、安阳三大古都均在郑州城市圈内,郑州城市圈居民生活和收入水平在中部处于偏低水平。(5)济南城市圈:以国有大型企业经济为主导的城市圈,但现阶段济南城市圈居民生活和收入水平在沿海地区处于偏低水平。
(6)徐州城市圈:沿海地区经济整合难度最大的城市圈,徐州城市圈目前以重工业为主导。
(7)上海城市圈:中国最发达、最成熟的城市圈,上海城市圈的生产总值居全国十五大城市圈首位,上海浦东新区为中国经济发展的引擎和中国的金融中心。
(8)福州城市圈:中国侨汇收益最大、最具发展潜力的城市圈,福州城市圈毗邻台湾,是一个机会与矛盾并存的区域,现阶段以轻工业和服务业为主导。
(9)武汉城市圈:武汉城市圈是中部崛起的最关键区域,关系到未来中部经济发展的兴衰成败。
(10)长沙城市圈:中部地区居民生活和收入水平最高的城市圈。(11)香港城市圈:中国居民收入最高的城市圈,香港城市圈外向型加工工业高度发达。
(12)南宁城市圈:中国与东南亚各国商贸最密切的城市圈。
(13)重庆城市圈:西部地区最发达的城市圈,重庆城市圈具有极强的旅游竞争力,现阶段重庆直辖市为西部经济发展的龙头。
(14)西安城市圈:西安城市圈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现阶段西安城市圈具有较强的文化竞争力。
(15)乌鲁木齐城市圈:中国与中亚各国商贸最密切的城市圈,乌鲁木齐城市圈目前总体经济实力是十五大城市圈中最薄弱的,但具有很强的资源竞争力。
20世纪90年代以来长三角地区崛起珠三角地区产业
基础、科技实
力、人才队伍处
于劣势,国内
腹地范围较小外商投资区位
由追求低成本
转向市场规模外资企业由
珠三角地区
迁往长三角及
国内其他地区珠三角地区产业升级
动力减弱 上图直观地反映了长三角对珠三角的冲击。
左图:珠三角和长三角所吸纳的国际直接投资总和占全国一半以上;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长三角的国际直接投资持续增长,并逐渐超过珠三角。
右图:珠三角的外向型经济特征很明显,但正在缓慢发生转变;而长三角的外贸依存度在10年内迅速增长。
珠三角地区的城市化过程,是伴随着该地特殊的经济发展相对自发地快速推进,缺乏宏观而理性的规划。城市人口和城市
数量迅速增加城市规模
急剧膨胀城市规划、建设
和管理严重滞后城市规模结构
不合理,城市间
缺乏分工合作城市竞争力明显下
降,引发居住、交
通、教育和治安管
理等一系列问题能源、交通、工矿
企业的迅速发展“三废”排放量
大、处理量小环境问
题严重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大气污染水污染噪声污染耕地锐
减,土
壤肥力
下降森林减
少,水
土流失
严重酸雨危
害严重水质性
缺水噪声扰民,
生存环境
质量下降产业结构调整:
以产业基础较好的广州市为基地,发展石化、钢铁、汽车、造船等原材料工业和装备制造业,以此推动地区的产业升级。构建大珠江三角洲城市群:
珠江三角洲地区各城市在积极努力,加强相互分工与合作(避免恶性竞争),构建以香港、广州、深圳为核心的大珠江三角洲城市群。大珠江三角洲的构建理念,有利于在更大范围内整合和共享资源,增强整个地区的综合竞争力。
“泛珠三角”又叫“9+2”,“泛珠三角”计划是指沿珠江流域的广东、福建、江西、广西、海南、湖南、四川、云南、贵州9个省(区),加上香港和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在内的11个地区合作,共谋发展。“9+2”合作发展已是大势所趋
◆ 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地缘和文化上的相对接近,内地华南、西南九省区的历史往来早已呈“白热”之势;
◆ 内地各省(区)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劳动力资源;
◆ 毗邻港澳的广东,改革开放先行一步,有资金、技术、信息、人才、市场等方面的优势,与周边省(区)在经济上有很强的互补性;
◆ 随着区域合作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广东与周边八省(区)在交通、能源、旅游和劳务等方面的合作也越来越频繁。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的特点
◆区域内有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这就要求合作在最大程度上具备兼容性和灵活性;
◆区域横跨东、中、西三大经济地带,有着巨大的经济落差,这就要求最大程度地体现互惠互利,在合作过程中探索利益分配的最佳方式;
◆该区域的合作也必须最大程度地体现发展的多样性,从而达到产业分工。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的意义
泛珠三角区域横跨中国的东部、中部和西部三大地带,加强这一区域的合作,可以使劳动力和资源由中西部向沿海地区流动,产业则由沿海地区向中西部转移,对于促进大珠三角产业升级,带动华南、中南、西南的经济发展,促进内地与香港、澳门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的顺利实施,带动内地特别是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的西部地区经济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加强规划管理:
该地区各城市制定了发展规划,加强了交通、通信、环保等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污染的治理。
对于外来人口加强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