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教育网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17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12课《唐诗五首》第1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 唐诗五首 单元 第三单元 学科 语文 年级 八年级
学习目标 1、诵读诗歌,领略律诗的韵律之美。2、结合相关背景,领会诗歌主旨,体会诗人的情感。3、了解律诗起承转合的结构特点,借以分析诗歌,领会诗人谋篇布局之精巧。4、体会诗歌的意境,积累优美的诗句。
重点 1、结合相关背景,领会诗歌主旨,体会诗人的情感。2、体会诗歌的意境,积累优美的诗句。
难点 1、结合相关背景,领会诗歌主旨,体会诗人的情感。2、了解律诗起承转合的结构特点,借以分析诗歌,领会诗人谋篇布局之精巧。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同学们,有句俗语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 ( http: / / www.21cnjy.com )做诗也会吟。”这句话说明了熟读背诵是学习诗歌行之有效的方法,也充分评价了唐诗重要的意义和功用。的确,唐诗是中华民族最珍贵的文化遗产之一,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精华,千百年间,万口传诵,造就了祖国丰厚的文化底蕴,哺育了一代又一代人。这节课我们走近唐诗,感受唐诗的诗情画意。板书课题《唐诗五首》。 感受唐诗的魅力。 由唐诗的重要意义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出示学习目标 请大家齐读这节课的学习目标,带着学习目标进行这节课的学习活动。1、诵读前两首诗歌,领略律诗的韵律之美。2、结合相关背景,领会诗歌主旨,体会诗人的情感。3、了解律诗起承转合的结构特点,借以分析诗歌,领会诗人谋篇布局之精巧。4、体会诗歌的意境,积累优美的诗句。 齐读学习目标。 明确学习目标,增强学生听课的目的性,提高课堂效率。
展示课前自学 同学们,课前你自主学会了哪些知识?还有哪些 ( http: / / www.21cnjy.com )疑问呢?现在,请大家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展示你们的自主学习成果吧!一个小组展示一个知识点,其他小组根据展示情况进行补充或纠正。教师点拨下面重点知识:1、文体常识唐诗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唐代的古体诗,主要 ( http: / / www.21cnjy.com )有五言和七言两种。近体诗也有两种,一种叫做绝句,一种叫做律诗。绝句和律诗又各有五言和七言之不同。古体诗对音韵格律的要求比较宽:一首之中,句数可多可少,篇章可长可短,韵脚可以转换。近体诗对音韵格律的要求比较严:一首诗的句数有限定,即绝句四句,律诗八句,每句诗中用字的平仄声,有一定的规律,韵脚不能转换;律诗还要求中间四句成为对仗。古体诗的风格是前代流传下来的,所以又叫古风。近体诗有严整的格律,所以有人又称它为格律诗。唐诗分为几个派别:山水田园诗派,代表人物:王维、孟浩然。边塞诗派,代表人物:高适、岑参、王昌龄。浪漫诗派,代表人物:李白。现实诗派,代表人物:杜甫。律诗各联:一首律诗每两句为一联,共四联。第一联(第1,2句)称“首联”(或起联)第二联(第3,4句)称“颔(hàn)联”第三联(第5,6句)称“颈联”第四联(第7,8句)称“尾联”(或结联)。2、作者名片《野望》作者:王绩(约58 ( http: / / www.21cnjy.com )9—644),字无功,号东皋子,唐代诗人。隋末举孝廉,除秘书正字。不乐在朝,辞疾,复授扬州六合丞。时天下大乱,弃官还故乡。唐武德中,诏以前朝官待诏门下省。贞观初,以疾罢归河渚间,躬耕东皋(今宿州五柳风景区),自号“东皋子”。性简傲,嗜酒,能饮五斗,自作《五斗先生传》,撰《酒经》、《酒谱》,注有《老》、《庄》。其诗近而不浅,质而不俗,真率疏放,有旷怀高致,直追魏晋高风。《黄鹤楼》作者:崔颢(704—754) ( http: / / www.21cnjy.com ),汴州(开封)人。《旧唐书 文苑传》把他和王昌龄、高适、孟浩然并提,但他宦海浮沉,终不得志。开元十一年进士。天宝中为尚书司勋员外郎。少年为诗,意浮艳,多陷轻薄;后来的边塞生活使他的诗风大变,风骨凛然,雄浑奔放。有《崔颢集》。最为人称道的是他那首《黄鹤楼》,据说李白为之搁笔,曾有“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的赞叹。3、掌握字音ɡāo xǐ yǐ dú wēi 东皋 徙 倚 驱犊 采薇 hào qī mù崔颢 萋萋 日暮4、质疑问难说说你有什么疑问?其他小组的同学或者进行回答,或者补充答案、修改答案。不能解决的问题,努力在后面的学习中寻找答案哟! 以小组为单位展示课前自主学习的成果。识记有关唐诗的文学常识。识记作者介绍。记重点字词的读音。提出课前自学时的问题,集体尽量合作解决。 督促学生的课前自学,展示学生自主学习成果,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为课堂学习打下坚实基础。识记文学常识,拓展知识。理解作者生平,为知人论世做铺垫。为后面的学习做铺垫。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习《野望》 一、激发兴趣,导入古诗同学们,我们如 ( http: / / www.21cnjy.com )果沿着诗歌史的顺序, ( http: / / www.21cnjy.com )从南朝的宋、齐、梁、陈一路读下来,读到隋末唐初诗人王绩的《野望》时,便会有一种奇妙的感觉,好像从珠光宝气的贵妇堆里突然走出来一位荆钗布裙的村姑,她那不施脂粉的朴素美深深打动你的心。我们首先学习这首《野望》。二、感受韵律之美同学们,这首诗是王绩的代表作,也是 ( http: / / www.21cnjy.com )现存唐诗中最早的一首格律完整的五言律诗。请同学们认真听课文朗诵录音,然后大声朗读这首诗,注意读准字音、停顿和重读,初步感受这首诗的思想感情。1、播放朗读录音。2、交流这首诗的朗读节奏。 ( http: / / www.21cnjy.com )3、反复诵读这首诗,体会这首诗的韵律之美体现在什么地方?点拨:从韵律方面说,这首诗的颈联、颔联、尾联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韵脚分别是“晖”“归”“薇”,押“ui”韵。从声律方面说,这首诗平声和仄声交替使用,每句都有三个节拍,除第一句以外,其余节拍一样,使诗歌有抑扬顿挫之美。从对仗方面说,这首诗的“颔联”“颈联”对仗,形成对偶句,使诗句音节匀称,增添了声音的美感。三、理解诗句意思同学们,这首诗是什么意思呢?请大家结合课文旁批进行自主探究,然后我们进行PK赛,看谁回答的又快又准确。1、理解重点字词的意思。东皋:地名,今属山西万荣。作者弃官后隐居于此。皋,水边地。薄暮:傍晚,薄,接近。徙倚:徘徊。落晖:落日的余光。犊:小牛,这里指牛群。禽:泛指猎获的鸟兽。相顾:相视;互看。采薇:采食野菜。据《史记· ( http: / / www.21cnjy.com )伯夷列传》,商末孤竹君之子伯夷、叔齐在商亡之后,“不食周粟, 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后遂以“采薇”比喻隐居不仕。2、结合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的意思。诗句: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译文:傍晚时分站在东皋纵目远望,我徘徊不定不知该归依何方。诗句: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译文:层层树林都染上秋天的色彩,重重山岭披覆着落日的余光。诗句: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译文:牧人驱赶着那牛群返还家园,猎人带着诸多猎物回归家园。诗句: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译文:大家相对无言彼此互不相识,我长啸高歌真想隐居在山冈!根据答题情况评选出优胜小组。四、体会诗歌意境同学们,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意境?表达了怎样的情感呢?请大家再次诵读诗歌,结合下面问题理解表达作者表达的感情。1、首联“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点拨:第一句的“东皋”点 ( http: / / www.21cnjy.com )明地点,“薄暮”点明时间,“望”字领起中间两联的写景。第二句呼应起尾联,表现出哀伤的情感,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表现了作者在现实中找不到知音、得不到赏识的苦闷、怅惘的心情。2、发挥想象说一说,颔联“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描绘了怎样一幅景象?点拨:日暮时分,站于东皋极目远望,视野 ( http: / / www.21cnjy.com )十分开阔。黄叶纷飞,层林尽染,到处是一片秋色。落日西沉,红霞映天,余晖铺洒在每一座山头上,天地被渲染得一派静穆安详,这是多么宁静、开阔、美丽的画面啊!3、颈联“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为我们刻画了一个什么样的场景?点拨:放牧的人赶着小牛走在回家的小路上 ( http: / / www.21cnjy.com ),打猎的人牵着马,马上驮着猎物也回去了。牧人与猎马的特写,带着牧歌式的田园气氛,使整个画面活动了起来。与颔联一起宛如一幅山家秋晚图。小结:这首诗写的是山野秋景。颔联写 ( http: / / www.21cnjy.com )总写秋色,是静景、远景,颈联写牧人与猎马,是动景、近景。这四句诗宛如一幅山家秋晚图,光与色,远景与近景,静态与动态,搭配得恰到好处,营造了优美的意境。五、品味诗歌感情1、结合全诗内容思考诗人“长歌怀采薇”的原因是什么?点拨:通过诗句“徙倚欲何依”看出诗人在现 ( http: / / www.21cnjy.com )实生活中辗转漂泊,彷徨苦闷,找不到精神归宿,通过诗句“相顾无相识”看出作者又没有真正的知己,所以只得“长歌怀采薇”,即放声高歌,追怀伯夷、叔齐那样的隐逸高士,引为神交密友。2、请同学们结合诗人生平和全诗内容,说说你对这首诗思想感情的理解。出示作者生平:王绩,隋末举孝廉,除秘 ( http: / / www.21cnjy.com )书正字。不乐在朝,辞疾,复授扬州六合丞。时天下大乱,弃官还故乡。唐武德中,诏以前朝官待诏门下省。贞观初,以疾罢归河渚间,躬耕东皋。点拨:诗歌首联“徙倚”二字,点明作者徘徊无依的孤独心境。领联和颈联写的都是恬淡自然的田园景物,但因作者心绪的原因,都染上了一层忧郁、孤独和清冷的色彩。诗歌尾联抒发感情,田园生活的静溢和安闲冲淡不了诗人的忧郁,他感觉自己并不能融人这诗一般的田园山水,只好向先贤那里寻找慰藉。诗人的彷徨、孤独和苦闷,可能是因为仕途的不得志,感觉前途渺茫,所以他三仕三隐,寄情于诗酒。 了解古诗。听录音,然后大声朗读词。反复诵读这首诗,体会这首诗的韵律之美体现在什么地方。结合注释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然后进行PK赛。翻译诗句的意思。诵读诗歌,探究下面的问题。发挥想象,描述这一句话表现的画面。发挥想象,描述场景。结合全诗内容进行分析。了解作者的生平,结合诗句理解作者抒发的感情。 激发学习兴趣。体会诗的朗读节奏。理解诗歌的格律之美。理解词语的意思,为理解诗句意思做铺垫。理解诗句的意思。反复诵读中体会意境。培养学生想象的能力,体会诗的意境。理解诗句的内容。指导学生知人论世理解诗歌的情感。
学习《黄鹤楼》 一、激发兴趣,导入古诗同学们,黄鹤楼位 ( http: / / www.21cnjy.com )于湖北省武汉市 ( http: / / www.21cnjy.com )长江南岸武昌蛇山峰岭之上,始建于三国时代吴黄武二年(公元223年),距今已有1780多年历史,素有“天下江山第一楼”之美誉。历代文人墨客到此游览,留下不少脍炙人口的诗篇。传说李白登黄鹤楼,有人请李白题诗,他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今天,我们来学习让李白敛手的一首诗:《黄鹤楼》二、感受格律之美同学们,这首诗虽不协律,但音节浏亮而不 ( http: / / www.21cnjy.com )拗口。信手而就,一气呵成,成为历代所推崇的珍品。请同学们认真听课文朗诵录音,然后反复诵读这首诗,读出节奏与韵味,感受这首诗的格律之美。1、播放朗读录音。2、交流这首诗的朗读节奏。 黄鹤楼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3、反复诵读这首诗,体会这首诗的韵律之美体现在什么地方?点拨:从韵律方面说,这首诗的首联、颈联、颔 ( http: / / www.21cnjy.com )联、尾联的韵脚分别是“楼”“ 悠”“ 洲”“愁”,押“ou”韵。另外,双声、叠韵和叠音词或词组的多次运用,如“黄鹤”、“复返”等双声词,双声词组,“此地”,“江上”等叠韵词组,以及“悠悠”、“历历”、“萋萋”等叠音词,造成了此诗声音铿锵,清朗和谐,富于音乐美。三、理解诗句意思同学们,这首诗是什么意思呢?请大家结合课文旁批进行自主探究,然后我们进行PK赛,看谁回答的又快又准确。1、理解重点字词的意思。昔人:指传说中的仙人。乘:驾。去:离开。空:只。悠悠:闲静的样子。历历:清晰的样子。萋萋:形容草木长得茂盛。乡关:故乡。烟波:烟霭笼罩江面。2、结合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句的意思。诗句: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译文:仙人早已乘着黄鹤飞去,这里只剩下了黄鹤楼。诗句: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译文:黄鹤一去不再回返,千百年来只有白云在此飘浮。诗句: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译文:晴日里汉阳一带的树木历历可见,芳草碧绿长满鹦鹉洲。诗句: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译文:黄昏中看不到远方的家乡,烟雾笼罩的长江更激起思乡的哀愁。根据答题情况评选出优胜小组。四、体会诗歌意境同学们,诗人崔颢来到了黄鹤楼,望着巍峨瑰丽的黄鹤楼,他有什么感受?这首诗描绘出怎样的意境呢?请大家反复诵读诗句,回答下面的问题:1、请你发挥想象,用优美的语句描述诗句的一个画面。点拨:如,“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金碧辉煌的黄鹤楼在阳光的照射 ( http: / / www.21cnjy.com )下愈发显得宏伟与壮丽。登临此楼,仰望长空,一碧如洗,唯有白云千朵,悬浮于天地之间,没有一丝杂色,就是那样不沾烟火气地洁白,没有目的,没有方向,悠悠地飘荡。胸中的一切仿佛都被荡涤而去,怎么不令人油然而生清寥孤寂之感。“睛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在温暖阳光的照耀下,汉水平原黄鹤楼四周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树木显得格外分明,给人一种生机勃勃的感觉,在风的吹动下,那披着绿衣的生灵也会慢慢地跳起舞来,显得那样快乐活泼。再向黄鹤楼的东北角望一望,那仿佛是一个世外桃源。在那个美丽的鹦鹉洲上,鲜嫩的芳草长得极其茂盛,让人情不自禁想伸出手去抚摸,闻着它,似乎也正散发着一股淡淡的芳香。“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太阳渐渐向西方坠落,远处辛勤工作的人, ( http: / / www.21cnjy.com )已收好农具准备回家。想想自己,还在遥远的旅途之中,江上的雾气波涛,更使人感到路途的的迷茫,真不知何时才可走完这迷茫的路途啊。看看天,看看地,哪儿是我的家,我的家又在哪儿 天色渐渐暗下来了,心中的归思,怎一个愁字了得 2、这首诗具有气象恢宏、色彩缤纷的绘画美,你能体会到吗?点拨:首联描绘了黄鹤楼的近景,隐含着此楼 ( http: / / www.21cnjy.com )枕山临江,峥嵘缥缈之形势。颔联描绘了黄鹤楼的远景,表现了此楼耸入天际、白云缭绕的壮观。颈联直接勾勒出黄鹤楼外江上明朗的日景。尾联间接呈现出黄鹤楼下江上朦胧的晚景。诗篇所展现的整幅画面上,交替出现的有黄鹤楼的近景、远景、日景、晚景;相互映衬的则有仙人黄鹤、名楼胜地、蓝天白云、晴川沙洲、绿树芳草、落日暮江,形象鲜明,色彩缤纷。全诗在诗情之中充满了画意,富于绘画美。小结:这首诗从楼的命名之由来着想,借传说落笔 ( http: / / www.21cnjy.com ),然后生发开去。说仙人跨鹤“一去不复返”,就有岁月不再、古人不可见之憾;仙去楼空,唯余天际白云,悠悠千载,正能表现世事茫茫之慨,具有虚实结合的意境美。五、品味诗歌感情作者要通过这首诗表达怎样的情感呢?请大家反复诵读诗句,回答下面的问题:1、《黄鹤楼》一诗是怎样将神话传说与眼前景物融为一体的?抒发了诗人什 么样的情感?点拨:《黄鹤楼》前两联,均是先写神话 ( http: / / www.21cnjy.com )传说,再写眼前景物的格局,虚中有实,抚今追昔,写出诗人对世事变化难以逆料的感慨;以神话传说起笔,则增添了黄鹤楼的神异色彩,大大丰富了诗歌的内容。首联从神话传说落笔,起笔高远,回到现实情境,又仿佛黄鹤从天而降一样,神妙莫测,鬼斧天工。颔联先写黄鹤之杳然不见,在远望天际,寻觅黄鹤踪影之时,顺势转换为对天际白云的描绘,转换自然,毫无痕迹。从句中两个“空”字,可以体会到诗人吊古伤今,无限怅惘的情感。2、“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运用怎样的表现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感情?点拨:这两句诗情景交融。傍晚之时,太阳 ( http: / / www.21cnjy.com )已下山,站在黄鹤楼上对着一片苍茫的暮色,全然看不到家乡在何处,望着江上弥漫的烟波,更加使人忧愁。“日暮”的苍茫、“烟波”的迷蒙,与怅然的乡愁交织,由景生情,融情于景,表达出作者的思乡之情。3、五六句写看到的繁荣景象,而七八句却写冷清的思乡之情,运用了什么手法?点拨:反衬手法,传达出诗人深重的漂泊感以及对故乡的思念。六、体会结构之美同学们,这首诗符合律诗起承转合的结构特点,你能探究出来吗?以小组为单位合作探究。点拨:从律诗的起、承、转、合来看,这首诗很有章法。元代杨载论颔联紧承首联时说:“此联要接破题(首联),要如骊龙之珠,抱而不脱。”论颈联之“转”说此诗转折处,境界上与前联截然异趣。叙昔人黄鹤,杳然已去,给人以渺不可知的感觉;忽一变而为晴川草树,历历在目,萋萋满洲的眼前景象,这一对比,不但能烘染出登楼远眺者的愁绪,也使文势因此而有起伏波澜。末联以写烟波江上日暮怀归之情作结,使诗意重归于开头那种渺茫不可见的境界,这样能回应前面,如豹尾之能绕额的“合”,也是很符合律诗法度的。 了解黄鹤楼的知识。听录音,然后大声朗读词。反复诵读这首诗,体会这首诗的韵律之美体现在什么地方。结合注释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然后进行PK赛。翻译诗句的意思。诵读诗歌,发挥想象,用优美的语句描述诗句的一个画面。结合全诗内容进行分析。结合诗句理解作者怎样将神话传说与眼前景物融为一体的,抒发了怎样的感情。小组交流,表达的情感。小组合作探究。 激发学习兴趣。体会诗的朗读节奏。理解诗歌的格律之美。理解词语的意思,为理解诗句意思做铺垫。理解诗句的意思。培养学生想象的能力,体会诗的意境。理解诗歌的画面美和优美的意境。指导学生理解诗歌的手法。深入分析诗歌表达的情感。培养合作探究能力。
课堂练习 1、《野望》的首句“东皋薄暮望”,说明了野望的地点:_____,时间:_____。 点拨:东皋 傍晚2、《黄鹤楼》中表明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点拨: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3、《黄鹤楼》:以写景出名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点拨: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4、读诗回答问题。野望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请从“景”与“情”关系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点拨:诗歌颔联妙在融情于景。诗中描写了漫山遍野,树叶枯黄,更兼残阳尽染的萧瑟衰败景象,景中寄寓了诗人孤独、落寞的情怀。 学生进行抢答赛。 及时巩固课堂所学,加深记忆。
课堂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唐诗的一些 ( http: / / www.21cnjy.com )知识,知道了唐诗的形式、结构、格律等方面的知识,学习了两首唐诗,感受到唐诗在格律、意境、情感等方面有独特的魅力,学会了运用反复诵读、知人论世,发挥想象等学习古诗的方法。希望我们掌握这些方法,课下认真学习后面的三首唐诗,继续体会唐诗的魅力。 认真思考,总结课堂笔记。 梳理课堂学习内容,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
板书设计 唐诗五首 ( http: / / www.21cnjy.com ) 记录在笔记本上。 突出课文重点,引导学生系统梳理课堂知识点,有利于掌握课文内容。
( http: / / 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21世纪教育网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12课《唐诗五首》第1课时同步练习
一、基础题。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徙倚( ) 驱犊( ) 采薇( ) 萋萋( ) 日暮( )
2.解释下列字词。
徙倚:( )
落晖:( )
相顾:( )
悠悠:( )
萋萋:( )
乡关:( )
3.给下面的诗句划分朗读节奏。
①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②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4.文学常识填空。
(1)唐诗的形式有五言和 两种。近体诗有严整的格律,所以有人又称它为 诗。
(2)律诗共四联,分别叫做 、 、 、 。
5.补充完整下面的诗句。
(1)东皋薄暮望, 。
(2)相顾无相识, 。
(3) ,芳草萋萋鹦鹉洲。
(4) ,烟波江上使人愁。
二、阅读理解题。
(一)阅读下列诗歌答题。
野望
王绩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1.说一说首联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
2.从动静和写景顺序的角度赏析中间两联。
3.诗人在诗中流露了怎样的感情?
(二)阅读下列诗歌答题。
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1.诗歌的一、二两联和尾联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不同?
2.下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开头四句以传说落笔,巧借今昔变化,气势雄浑,感情真挚。
B.后四句想象天晴时登楼眺望,由渺不可知的感受转到晴川草树的景象。
C.尾联用烟波浩渺的长江烘托作者的思绪,与开头意境相应,情融景中。
D.此诗起、承、转、合,出神入化,文思如行云,富于变化,历来被推崇为题黄鹤楼的绝唱。
3.想象“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展现的画面,用生动的语言进行描绘。
参考答案
一、基础题。
1.xǐ dú wēi qī mù
解析:本题是考查对字音的把握,我们结合字典填写正确字音即可。
2.徙倚:徘徊。
落晖:落日的余光。
相顾:相视;互看。
悠悠:闲静的样子。
萋萋:形容草木长得茂盛。
乡关:故乡。
解析:本题是考查对字词意思的理解,我们结合注释及工具书进行理解。
( http: / / www.21cnjy.com )
解析:本题考查对古诗朗读节奏的划分, ( http: / / www.21cnjy.com )在诗词曲中朗读节奏,可从音节或意义来划分。按音节划分的话,古诗中四言诗的节奏以“22”为主,五言诗的节奏以“221”“212”居多,七言诗则以“2221”“2212”居多,四言诗每句为两个节拍,五言诗每句大多三个节拍,七言诗每句则多为四个节拍。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4.(1)七言 格律
(2)首联 颔联 颈联 尾联
解析:根据自己的文学积累填写即可。
5.(1)徙倚欲何依
(2)长歌怀采薇
(3)晴川历历汉阳树
(4)日暮乡关何处是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诗句默写,我们背诵起诗句然后默写出来,注意不要写错字。
二、阅读理解题。
(一)
1.第一句的“东皋”点明地点,“薄暮” ( http: / / www.21cnjy.com )点明时间,“望”字领起中间两联的写景。第二句呼应起尾联,表现出哀伤的情感,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表现了在现实中找不到知音、得不到赏识的苦闷、怅惘的心情。21教育网
解析:本题考查首联在全诗中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作用,我们结合首联的内容和全诗内容进行分析。首联“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从内容上看,第一句写出了“望”的地点、时间,第二句写出了全诗的感情基调,表现出苦闷、怅惘的心情。从结构上看,“望”字领起中间两联的写景。
2. 颔联写总写秋色,是静 ( http: / / www.21cnjy.com )景、远景,颈联写牧人与猎马,是动景、近景。这四句诗宛如一幅山家秋晚图,光与色,远景与近景,静态与动态,搭配得恰到好处。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句描写手法的辨析,我们结 ( http: / / www.21cnjy.com )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是静止的景色,是从远处看的,所以是静景、远景。“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描写的是运动的景物,是从进出看的,所以是动景、近景。21cnjy.com
3.首尾两联抒情言事,中间两联写景,借景抒情,表现了百无聊赖的彷徨心情和在现实中孤独无依、只好追怀古人的落寞心绪。21·cn·jy·com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情感的理解,我们结合诗句 ( http: / / www.21cnjy.com )内容进行分析。通过诗句“徙倚欲何依”看出诗人在现实生活中辗转漂泊,彷徨苦闷,找不到精神归宿,通过诗句“相顾无相识”看出作者又没有真正的知己,所以只得“长歌怀采薇”,即放声高歌,追怀伯夷、叔齐那样的隐逸高士,表达出诗人的彷徨、孤独和苦闷。www.21-cn-jy.com
(二)
1.一、二两联表达的是寂寞、惆怅,尾联表达的是思乡之情。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我们结合诗句 ( http: / / www.21cnjy.com )内容进行分析。《黄鹤楼》前两联,写出诗人对世事变化难以逆料的感慨;从句中两个“空”字,可以体会到诗人吊古伤今,无限怅惘的情感。尾联的“日暮”的苍茫、“烟波”的迷蒙,与怅然的乡愁交织,由景生情,融情于景,表达出作者的思乡之情。2·1·c·n·j·y
2.B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句内容的理解,B项说法错误,“后四句想象天晴时登楼眺望”不正确,后四句为实写之景。【来源:21·世纪·教育·网】
( http: / / www.21cnjy.com )
解析:本题是发挥想象,描述诗句的画面,只要根据内容想象的合理即可。
( http: / / 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67张PPT)
《唐诗五首》第1课时
2017部编版 八年级上册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导入新课
同学们,有句俗语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这句话说明了熟读背诵是学习诗歌行之有效的方法,也充分评价了唐诗重要的意义和功用。的确,唐诗是中华民族最珍贵的文化遗产之一,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精华,千百年间,万口传诵,造就了祖国丰厚的文化底蕴,哺育了一代又一代人。
21jycn.com
21世纪教育网
导入新课
这节课我们走近唐诗,感受唐诗的诗情画意。板书课题《唐诗五首》。
出示学习目标
诵读前两首诗歌,领略律诗的韵律之美。
结合相关背景,领会诗歌主旨,体会诗人的情感。
了解律诗起承转合的结构特点,借以分析诗歌,领会诗人谋篇布局之精巧。
体会诗歌的意境,积累优美的诗句。
1
2
3
4
21jycn.com
21世纪教育网
展示自学成果
同学们,课前你自主学会了哪些知识?还有哪些疑问呢?现在,请大家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展示你们的自主学习成果吧!一个小组展示一个知识点,其他小组根据展示情况进行补充或纠正。
21jycn.com
21世纪教育网
文体常识
唐诗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唐代的古体诗,主要有五言和七言两种。近体诗也有两种,一种叫做绝句,一种叫做律诗。绝句和律诗又各有五言和七言之不同。古体诗对音韵格律的要求比较宽:一首之中,句数可多可少,篇章可长可短,韵脚可以转换。近体诗对音韵格律的要求比较严:一首诗的句数有限定,即绝句四句,律诗八句,每句诗中用字的平仄声,有一定的规律,韵脚不能转换;律诗还要求中间四句成为对仗。古体诗的风格是前代流传下来的,所以又叫古风。近体诗有严整的格律,所以有人又称它为格律诗。
展示自学成果
唐诗分为几个派别:
山水田园诗派,代表人物:王维、孟浩然。
边塞诗派,代表人物:高适、岑参、王昌龄。
浪漫诗派,代表人物:李白。
现实诗派,代表人物:杜甫。
展示自学成果
21jycn.com
21世纪教育网
律诗各联:一首律诗每两句为一联,共四联。
第一联(第1,2句)称“首联”(或起联)
第二联(第3,4句)称“颔(hàn)联”
第三联(第5,6句)称“颈联”
第四联(第7,8句)称“尾联”(或结联)。
展示自学成果
作者名片
《野望》作者:王绩(约589—644),字无功,号东皋子,唐代诗人。隋末举孝廉,除秘书正字。不乐在朝,辞疾,复授扬州六合丞。时天下大乱,弃官还故乡。唐武德中,诏以前朝官待诏门下省。贞观初,以疾罢归河渚间,躬耕东皋(今宿州五柳风景区),自号“东皋子”。性简傲,嗜酒,能饮五斗,自作《五斗先生传》,撰 《酒经》、《酒谱》,注有《老》、《庄》。其诗近而不浅,质而不俗,真率疏放,有旷怀高致,直追魏晋高风。
展示自学成果
作者名片
《黄鹤楼》作者:崔颢(704—754),汴州(开封)人。《旧唐书 文苑传》把他和王昌龄、高适、孟浩然并提,但他宦海浮沉,终不得志。开元十一年进士。天宝中为尚书司勋员外郎。少年为诗,意浮艳,多陷轻薄;后来的边塞生活使他的诗风大变,风骨凛然,雄浑奔放。有《崔颢集》。最为人称道的是他那首《黄鹤楼》,据说李白为之搁笔,曾有“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的赞叹。
展示自学成果
东皋 徙倚 驱犊 采薇
xǐ yǐ
dú
gāo
崔颢 萋萋 日暮
hào
qī
wēi
展示自学成果
掌握字音
mù
21jycn.com
21世纪教育网
质疑问难
说说你有什么疑问?其他小组的同学或者进行回答,或者补充答案、修改答案。不能解决的问题,努力在后面的学习中寻找答案哟!
21jycn.com
21世纪教育网
学习《野望》
讲授新课
同学们,我们如果沿着诗歌史的顺序,从南朝的宋、齐、梁、陈一路读下来,读到隋末唐初诗人王绩的《野望》时,便会有一种奇妙的感觉,好像从珠光宝气的贵妇堆里突然走出来一位荆钗布裙的村姑,她那不施脂粉的朴素美深深打动你的心。我们首先学习这首《野望》。
激发兴趣,导入古诗
同学们,这首诗是王绩的代表作,也是现存唐诗中最早的一首格律完整的五言律诗。请同学们认真听课文朗诵录音,然后大声朗读这首诗,注意读准字音、停顿和重读,初步感受这首诗的思想感情。
感受格律之美
感受格律之美
播放朗读录音。
1
交流这首诗的朗读节奏。
野望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感受格律之美
2
反复诵读这首诗,体会这首诗的韵律之美体现在什么地方?
从韵律方面说,这首诗的颈联、颔联、尾联的韵脚分别是“晖”“归”“薇”,押“ui”韵。从声律方面说,这首诗平声和仄声交替使用,每句都有三个节拍,除第一句以外,其余节拍一样,使诗歌有抑扬顿挫之美。从对仗方面说,这首诗的“颔联”“颈联”对仗,形成对偶句,使诗句音节匀称,增添了声音的美感。
3
感受格律之美
同学们,这首诗是什么意思呢?请大家结合课文旁批进行自主探究,然后我们进行PK赛,看谁回答的又快又准确。
理解诗句意思
21jycn.com
21世纪教育网
理解重点字语的意思。
1
理解诗句意思
东皋:
薄暮:
徙倚:
落晖:
地名,今属山西万荣。作者弃官后隐居于此。皋,水边地。
傍晚,薄,接近。
徘徊。
落日的余光。
理解重点字语的意思。
1
理解诗句意思
犊:
禽:
相顾:
采薇:
相视;互看。
采食野菜。据《史记·伯夷列传》,商末孤竹君之子伯夷、叔齐在商亡之后,“不食周粟, 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后遂以“采薇”比喻隐居不仕。
泛指猎获的鸟兽。
小牛,这里指牛群。
结合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的意思。
2
理解诗句意思
诗句: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译文:
傍晚时分站在东皋纵目远望,我徘徊不定不知该归依何方。
结合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的意思。
2
理解诗句意思
诗句: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译文:
层层树林都染上秋天的色彩,重重山岭披覆着落日的余光。
结合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的意思。
2
理解诗句意思
诗句: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译文:
牧人驱赶着那牛群返还家园,猎人带着诸多猎物回归家园。
结合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的意思。
2
理解诗句意思
诗句: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译文:
大家相对无言彼此互不相识,我长啸高歌真想隐居在山冈!
热烈祝贺优胜小组!
理解诗句意思
同学们,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意境?表达了怎样的情感呢?请大家再次诵读诗歌,结合下面问题理解表达作者表达的感情。
体会诗歌意境
首联“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
第一句的“东皋”点明地点,“薄暮”点明时间,“望”字领起中间两联的写景。第二句呼应起尾联,表现出哀伤的情感,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表现了作者在现实中找不到知音、得不到赏识的苦闷、怅惘的心情。
体会诗歌意境
1
日暮时分,站于东皋极目远望,视野十分开阔。黄叶纷飞,层林尽染,到处是一片秋色。落日西沉,红霞映天,余晖铺洒在每一座山头上,天地被渲染得一派静穆安详,这是多么宁静、开阔、美丽的画面啊!
体会诗歌意境
发挥想象说一说,颔联“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描绘了怎样一幅景象?
2
放牧的人赶着小牛走在回家的小路上,打猎的人牵着马,马上驮着猎物也回去了。牧人与猎马的特写,带着牧歌式的田园气氛,使整个画面活动了起来。与颔联一起宛如一幅山家秋晚图。
体会诗歌意境
颈联“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为我们刻画了一个什么样的场景?
3
小结:
这首诗写的是山野秋景。颔联写总写秋色,是静景、远景,颈联写牧人与猎马,是动景、近景。这四句诗宛如一幅山家秋晚图,光与色,远景与近景,静态与动态,搭配得恰到好处,营造了优美的意境。
体会诗歌意境
结合全诗内容思考诗人“长歌怀采薇”的原因是什么?
品味诗歌感情
通过诗句“徙倚欲何依”看出诗人在现实生活中辗转漂泊,彷徨苦闷,找不到精神归宿,通过诗句“相顾无相识”看出作者又没有真正的知己,所以只得“长歌怀采薇”,即放声高歌,追怀伯夷、叔齐那样的隐逸高士,引为神交密友。
1
请同学们结合诗人生平和全诗内容,说说你对这首诗思想感情的理解。
品味诗歌感情
出示作者生平:
王绩,隋末举孝廉,除秘书正字。不乐在朝,辞疾,复授扬州六合丞。时天下大乱,弃官还故乡。唐武德中,诏以前朝官待诏门下省。贞观初,以疾罢归河渚间,躬耕东皋。
2
品味诗歌感情
诗歌首联“徙倚”二字,点明作者徘徊无依的孤独心境。领联和颈联写的都是恬淡自然的田园景物,但因作者心绪的原因,都染上了一层忧郁、孤独和清冷的色彩。诗歌尾联抒发感情,田园生活的静溢和安闲冲淡不了诗人的忧郁,他感觉自己并不能融人这诗一般的田园山水,只好向先贤那里寻找慰藉。诗人的彷徨、孤独和苦闷,可能是因为仕途的不得志,感觉前途渺茫,所以他三仕三隐,寄情于诗酒。
学习《黄鹤楼》
讲授新课
同学们,黄鹤楼位于湖北省武汉市长江南岸武昌蛇山峰岭之上,始建于三国时代吴黄武二年(公元223年),距今已有1780多年历史,素有“天下江山第一楼”之美誉。历代文人墨客到此游览,留下不少脍炙人口的诗篇。传说李白登黄鹤楼,有人请李白题诗,他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今天,我们来学习让李白敛手的一首诗:《黄鹤楼》
激发兴趣,导入古诗
21jycn.com
21世纪教育网
同学们,这首诗虽不协律,但音节浏亮而不拗口。信手而就,一气呵成,成为历代所推崇的珍品。请同学们认真听课文朗诵录音,然后反复诵读这首诗,读出节奏与韵味,感受这首诗的格律之美。
感受格律之美
播放朗读录音。
1
交流这首诗的朗读节奏。
黄鹤楼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感受格律之美
2
21jycn.com
21世纪教育网
反复诵读这首诗,体会这首诗的韵律之美体现在什么地方?
从韵律方面说,这首诗的首联、颔联、颈联、尾联的韵脚分别是“楼”“ 悠”“ 洲”“愁”,押“ou”韵。另外,双声、叠韵和叠音词或词组的多次运用,如“黄鹤”、“复返”等双声词,双声词组,“此地”,“江上”等叠韵词组,以及“悠悠”、“历历”、“萋萋”等叠音词,造成了此诗声音铿锵,清朗和谐,富于音乐美。
3
感受格律之美
同学们,这首诗是什么意思呢?请大家结合课文旁批进行自主探究,然后我们进行PK赛,看谁回答的又快又准确。
理解诗句意思
理解重点字语的意思。
1
理解诗句意思
昔人:
乘:
去:
空:
悠悠:
历历:
萋萋:
乡关:
烟波:
指传说中的仙人。
驾。
离开。
只。
闲静的样子。
清晰的样子。
形容草木长得茂盛。
故乡。
烟霭笼罩江面。
结合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的意思。
2
理解诗句意思
诗句: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译文:
仙人早已乘着黄鹤飞去,这里只剩下了黄鹤楼。
结合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的意思。
2
理解诗句意思
诗句: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译文:
黄鹤一去不再回返,千百年来只有白云在此飘浮。
结合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的意思。
2
理解诗句意思
诗句: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译文:
晴日里汉阳一带的树木历历可见,芳草碧绿长满鹦鹉洲。
结合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的意思。
2
理解诗句意思
诗句: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译文:
黄昏中看不到远方的家乡,烟雾笼罩的长江更激起思乡的哀愁。
热烈祝贺优胜小组!
理解诗句意思
21jycn.com
21世纪教育网
同学们,诗人崔颢来到了黄鹤楼,望着巍峨瑰丽的黄鹤楼,他有什么感受?这首诗描绘出怎样的意境呢?请大家反复诵读诗句,回答下面的问题:
体会诗歌意境
请你发挥想象,用优美的语句描述诗句的一个画面。
如,“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金碧辉煌的黄鹤楼在阳光的照射下愈发显得宏伟与壮丽。登临此楼,仰望长空,一碧如洗,唯有白云千朵,悬浮于天地之间,没有一丝杂色,就是那样不沾烟火气地洁白,没有目的,没有方向,悠悠地飘荡。胸中的一切仿佛都被荡涤而去,怎么不令人油然而生清寥孤寂之感。
体会诗歌意境
1
请你发挥想象,用优美的语句描述诗句的一个画面。
“睛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在温暖阳光的照耀下,汉水平原黄鹤楼四周的树木显得格外分明,给人一种生机勃勃的感觉,在风的吹动下,那披着绿衣的生灵也会慢慢地跳起舞来,显得那样快乐活泼。再向黄鹤楼的东北角望一望,那仿佛是一个世外桃源。在那个美丽的鹦鹉洲上,鲜嫩的芳草长得极其茂盛,让人情不自禁想伸出手去抚摸,闻着它,似乎也正散发着一股淡淡的芳香。
体会诗歌意境
1
请你发挥想象,用优美的语句描述诗句的一个画面。
“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太阳渐渐向西方坠落,远处辛勤工作的人,已收好农具准备回家。想想自己,还在遥远的旅途之中,江上的雾气波涛,更使人感到路途的的迷茫,真不知何时才可走完这迷茫的路途啊。看看天,看看地,哪儿是我的家,我的家又在哪儿 天色渐渐暗下来了,心中的归思,怎一个愁字了得
体会诗歌意境
1
首联描绘了黄鹤楼的近景,隐含着此楼枕山临江,峥嵘缥缈之形势。颔联描绘了黄鹤楼的远景,表现了此楼耸入天际、白云缭绕的壮观。颈联直接勾勒出黄鹤楼外江上明朗的日景。尾联间接呈现出黄鹤楼下江上朦胧的晚景。
体会诗歌意境
这首诗具有气象恢宏、色彩缤纷的绘画美,你能体会到吗?
2
诗篇所展现的整幅画面上,交替出现的有黄鹤楼的近景、远景、日景、晚景;相互映衬的则有仙人黄鹤、名楼胜地、蓝天白云、晴川沙洲、绿树芳草、落日暮江,形象鲜明,色彩缤纷。全诗在诗情之中充满了画意,富于绘画美。
体会诗歌意境
小结:
这首诗从楼的命名之由来着想,借传说落笔,然后生发开去。说仙人跨鹤“一去不复返”,就有岁月不再、古人不可见之憾;仙去楼空,唯余天际白云,悠悠千载,正能表现世事茫茫之慨,具有虚实结合的意境美。
体会诗歌意境
《黄鹤楼》一诗是怎样将神话传说与眼前景物融为一体的?抒发了诗人什 么样的情感?
品味诗歌感情
《黄鹤楼》前两联,均是先写神话传说,再写眼前景物的格局,虚中有实,抚今追昔,写出诗人对世事变化难以逆料的感慨;以神话传说起笔,则增添了黄鹤楼的神异色彩,大大丰富了诗歌的内容。首联从神话传说落笔,起笔高远,回到现实情境,又仿佛黄鹤从天而降一样,神妙莫测,鬼斧天工。颔联先写黄鹤之杳然不见,在远望天际,寻觅黄鹤踪影之时,顺势转换为对天际白云的描绘,转换自然,毫无痕迹。从句中两个“空”字,可以体会到诗人吊古伤今,无限怅惘的情感。
1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运用怎样的表现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品味诗歌感情
这两句诗情景交融。傍晚之时,太阳已下山,站在黄鹤楼上对着一片苍茫的暮色,全然看不到家乡在何处,望着江上弥漫的烟波,更加使人忧愁。“日暮”的苍茫、“烟波”的迷蒙,与怅然的乡愁交织,由景生情,融情于景,表达出作者的思乡之情。
2
五六句写看到的繁荣景象,而七八句却写冷清的思乡之情,运用了什么手法?
品味诗歌感情
反衬手法,传达出诗人深重的漂泊感以及对故乡的思念。
2
同学们,这首诗符合律诗起承转合的结构特点,你能探究出来吗?以小组为单位合作探究。
体会结构之美
从律诗的起、承、转、合来看,这首诗很有章法。元代杨载论颔联紧承首联时说:“此联要接破题(首联),要如骊龙之珠,抱而不脱。
品味诗歌感情
叙昔人黄鹤,杳然已去,给人以渺不可知的感觉;忽一变而为晴川草树,历历在目,萋萋满洲的眼前景象,这一对比,不但能烘染出登楼远眺者的愁绪,也使文势因此而有起伏波澜。末联以写烟波江上日暮怀归之情作结,使诗意重归于开头那种渺茫不可见的境界,这样能回应前面,如豹尾之能绕额的“合”,也是很符合律诗法度的。
课堂练习
1、《野望》的首句“东皋薄暮望”,说明了野望的地点: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__ 。
东皋
傍晚
课堂练习
2、《黄鹤楼》中表明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点拨: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3、《黄鹤楼》:以写景出名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课堂练习
4、读诗回答问题。
野望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问题:
请从“景”与“情”关系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
21jycn.com
21世纪教育网
课堂练习
诗歌颔联妙在融情于景。诗中描写了漫山遍野,树叶枯黄,更兼残阳尽染的萧瑟衰败景象,景中寄寓了诗人孤独、落寞的情怀。
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这两首唐诗。
2、预习后三首唐诗,自主探究诗歌抒发的情感。
21jycn.com
21世纪教育网
课堂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唐诗的一些知识,知道了唐诗的形式、结构、格律等方面的知识,学习了两首唐诗,感受到唐诗在格律、意境、情感等方面有独特的魅力,学会了运用反复诵读、知人论世,发挥想象等学习古诗的方法。希望我们掌握这些方法,课下认真学习后面的三首唐诗,继续体会唐诗的魅力。
唐诗五首
五言 七言
首联 颔联
教学目标
板书设计
格律
田园景物
律诗 绝句
颈联 尾联
野望
彷徨、孤独和苦闷
黄鹤楼
近景 远景
日景 晚景
情景交融
思乡之情
21jycn.com
21世纪教育网
谢 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有大把优质资料?一线名师?一线教研员?赶快加入21世纪教育网名师合作团队吧!!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http://www.21cnjy.com/zhaosh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