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试时间:40分钟,总分:50分)
班级: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
座号:____________
得分:____________
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有误的一项是(3分)
A.泅(qiú)水
茶峒(dòng)
氽(tǔn)着
饱蘸(zhàn)
B.鞶(pán)鼓
糍(cí)粑
嗤(chī)笑
呜喇(lā)
C.眺(tiào)望
脖颈(jìng)子
悖(bèi)时
洞穴(xué)
D.翘(qiào)起
狂吠(fèi)
欺侮(wǔ)
角隅(yú)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C项,“颈”为多音字,在这里应读“gěng”。
2.下列词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3分)
A.竹杆 流泻 含糊 怡然自得
B.花轿 渡船 粗鄙 甘拜下风
C.撑船 摇橹 粽子 兵慌马乱
D.葫芦 刚砂 山峦 左睇右盼
【答案】B
3.下列语句中,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每只船可坐十二个到十八个桨手,一个带头的,一个鼓手,一个锣手。
B.翠翠一面注意划船,一面心想:“过不久爷爷总会找来的。”
C.(翠翠)故意说:“我记不得,我记不得,我全记不得!”其实她那意思就是“你这个人!我怎么记不得?”
D.翠翠跑还家中去取小小竹子做的双管唢呐,请祖父坐在船头吹“娘送女”曲子给她听。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标点符号。D项,“娘送女”是曲子的名称,应用书名号。
4.依次填入下面句中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擂鼓打锣的,多坐在船只的中部,船一划动便即刻蓬蓬铛铛把锣鼓很单纯的敲打起来,为划桨水手
下桨节拍。一船快慢既不得不靠鼓声,故每当两船竞赛到
时,鼓声如雷鸣,加上两岸人呐喊助威,
使人想起小说故事上梁红玉老鹳河时水战擂鼓种种
。凡是把船划到前面一点的,必可在税关前领赏,一匹红、一块小银牌,不拘缠挂到船上某一个人头上去,都显出这一船合作努力的光荣。
A.调理 剧烈 便 情形
B.调节 激烈 便 情景
C.调节 剧烈 又 情景
D.调理 激烈 又 情形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调节:从数量上或程度上调整,使适合要求。调理:①调养,调护。②
5.下列语句中画横线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沈从文有着丰富的“乡下”经验,这就使边地生活和民间文化成了他创作的最重要的源泉,尤其是沅水,在沈从文创作生涯中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
B.小说精心设计了主要情节发生的时节——端午和中秋,充分营造了具有地域色彩的民俗环境和背景,
这一切生成了一个美轮美奂的湘西世界。
C.小说结尾写到作为小城标志的白塔在渡船老人死去的那个夜晚轰然坍塌,预示了一个田园牧歌神话的必然终结。
D.沈从文笔下的边城是湘西乡土地域文化的一个缩影,它虽然具体而微,但能帮助我们懂得地域特征是中国历史中的一股社会力量。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A项,“举足轻重”,只要脚移动一下,就会影响两边的轻重。指处于重要地位,一举一动都足以影响全局。B项,“美轮美奂”形容新屋高大美观,也形容装饰、布置美好漂亮。此处用错对象。C项,“田园牧歌”泛指田园生活。D项,“具体而微”指事物的各个组成部分大体都有了,不过形状和规模比较小。
6.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且句意明确的一项是(3分)
A.沈从文以“乡下人”的主体视角审视当时城乡对峙的现状,批判现代文明在进入中国的过程中所显露出的丑陋,这种与新文学主将们相悖的观念丰富了现代小说的表现范围。
B.“湘西”所能代表的健康、完善的人性,是一种“优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这正是沈从文的全部创作所要负载的内容。
C.文化界流传,1988年诺贝尔奖评审委员会已经决定文学奖的获得者是沈从文。沈从文与诺贝尔文学奖失之交臂的原因是因为诺贝尔奖只颁授给在世的人。
D.沈从文创作的小说主要有两类,一类是以湘西生活为题材,一类是以都市生活为题材。前者通过都市生活的腐化堕落,揭示都市自然人性的丧失;后者通过描写湘西人原始、自然的生命形式,赞美人性美。
【答案】B
7.
对下列各语段所运用的描写方法的判断,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我要坐船下桃源县过洞庭湖,让爷爷满城打锣去叫我,点了灯笼火把去找我。”这是翠翠的心理描写,表现其天真纯洁的性格。
B.“月光如银子,无处不可照及,山上篁竹在月光下皆成为黑色。身边草丛中虫声繁密如落雨。间或不知道从什么地方,忽然会有一只草莺‘落落落落嘘!’啭着它的喉咙,不久之间,这小鸟儿又好像明白这是半夜,不应当那么吵闹,便仍然闭着那小小眼儿安睡了。”这是环境描写,为祖孙俩夜晚讲故事渲染安宁静谧的气氛。
C.“爷爷,你说唱歌,我昨天就在梦里听到一种顶好听的歌声,又软又缠绵,我像跟了这声音各处飞,飞到对溪悬崖半腰,摘了一大把虎耳草,得到了虎耳草,我可不知道把这个东西交给谁去了。我睡得真好,梦的真有趣!”这是翠翠的心理描写,表现了她的纯洁天真,对美好爱情的憧憬。
D.“翠翠,梦里的歌可以使你爬上高崖去摘那虎耳草,若当真有谁来在对溪高崖上为你唱歌,你预备怎么样?”这是爷爷的语言描写,表现祖父对孙女的爱情的关心,即为孙女婚事操心的细致周到。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的描写手法。C项,属于语言描写。
8.文学意象种类繁多,意味隽永。作家或因成功塑造一个事物而独具特色,或因植根于地域文化而自成一派,或因深刻反映一个主旨而崇高伟大。作家与意象有着不解之缘。请参照示例,以“沈从文——边城”为对象,拟写一副对联。要求:①结合课文内容,作家可不出现,但意象要点明;②不超过30字。(5分)
【答案】示例
湘西边城上演唯美爱情,纯朴人性构筑精神家园。
【解析】本题考查对联式仿写。对联写作上要做到词性相同,结构一致;对应工整,音韵协调;内容相关,意境完美。本题从所给例句看,“曲径”“荷塘”“月夜”都是朱自清《荷塘月色》的意象,对联内容均是从课文内容提炼而来,所以拟写“沈从文——边城”时也可参照例句,立足《边城》的内容,加以提炼概括。注意格式上要符合对联的要求。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12分)
把命交给你
纪富强
八年前,芙蓉街发生过一起灭门血案,关老九因宅基地纠纷,夜间持斧头闯入邻居家行凶。那是芙蓉街有史以来最惨的凶案,也是民警老安一辈子的污点。
八年前,局里照顾患有股骨头坏死的老安,将他从乡下派出所调到老城区芙蓉街一带当片儿警。
老安很知足。芙蓉街虽地处老城区,暂住人口鱼龙混杂,摸排起来耗费精力,可好歹离家近,就诊方便,还和家人多了些团圆时间。
可老安万万没想到,在他上岗的第二个月,凶案就发生了。
那么大的案子,当时震惊了整个县城。老安也蒙了。他刚来,跟关老九还不熟,巧的是案发前两天他还去关家走访过。对于凶案没能预察,老安脱不了责任。而且案发后关老九一直在逃,社会反响很不好,上头若再不给个处分,老安自己都觉得脸上挂不住了。
可等处分真的来了,老安又觉得实在太沉重了。既扣票子又扣荣誉,竟连党性也被质疑了。
后来,有同事开导他:“算了,想开些吧,关老九那晚喝了酒,心理扭曲,三十多岁的人了,买不起楼娶不起媳妇,好不容易在旧宅基地上划出块地方盖房,还让邻居加盖的东屋挤占了过道,他平时从没反映过,那晚纯属冲动犯罪,换谁也阻止不了!”
老婆也不止一次劝慰他:“天底下有些事就该着发生,这就是命,只要工作没丢怕啥,这日子还得往下过呢。”
话是这么说,可从此以后,老安在芙蓉街就像变了一个人。起早贪黑,干活儿玩儿命,整天拖着条病腿斜着身子在芙蓉街上穿行,像跟谁赌气似的,没两个月就将情况吃了个透,没半年就调解了近百起纠纷,还帮扶了两个困难户,救过三条人命,警务室里挂满了红灿灿的锦旗。
一晃,八年过去了。
八年间,芙蓉街已从过去古色古香的矮房陋巷,变成了破败不堪、钉子户密集的棚户区。
八年间,这里换了四届局长,老安也换了七任上司,但他自己却始终像芙蓉街这张油毡上的一枚图钉,深深地扎根,渐渐地生锈,成为街上理所当然又似乎亘古不变的一分子。
八年间,老安获得过不少荣誉,当年的处分早已随风远去,唯独不变的是老安一如既往的干劲儿和他心中的那一口气。
对于老安的玩儿命,一开始纳闷生气的是老婆,后来最能理解的还是老婆。老婆近来有一次问他:“芙蓉街都卖给外地人了,马上就要整体拆迁,你还打算老死在这儿?”老安听了,就一句话:“真要走,我的警务室最后搬!”
老安的话音刚落,外面起了一阵大风,街面上哗啦啦掉落一地树叶。北方的冬天来了。
冬天一来,老安就会隔三岔五接到左家的电话。左家就俩人,都是女的,一个8岁,一个80岁。奶奶患有严重哮喘,一到冬天就犯,孙女会用手机。这次是半夜打过来的。
老安匆匆赶来,见老人晕倒在地,孙女也哭哑了嗓子。他急忙将老人抱回床上,然后用力掐人中,一会儿老太太醒了。
离开左家时,天色未亮。老安肚子饿,也想给左家买些吃的,就径直往街心走。那里亮着盏灯,有家米粉店,门开得早。
街上阒寂无人,狗都在寒风里销声匿迹了。老安哈着两手走到店门口,突然愣了一下——店里已经有一位顾客,像极了一个人,关老九。
那人忽一抬眼,“噌”地站起来,带翻了桌前的碗筷。
老安下意识地低头摸枪,可片儿警的腰间只有一副手铐,未等他抬起头就感觉被人猛地抱住,像被挤在了一堵石墙上。
那人身高一米九,浑身蛮力。而老安身高一米七,拖着病腿,精瘦羸弱。老安被箍得动弹不得,拼尽了力气也挣脱不开,眼看就要气绝晕眩。
这时,老安忽觉对方的脑袋重重地压落下来,随后耳朵里传来一句令他这辈子都匪夷所思的话:“别动!我把我的命,交给你。”果然是关老九。
说完,关老九忽然松开两臂,将手臂蜷到背后,转过身去。
老安赶紧掏出手铐,直到用力铐牢了对方,一双手还是抖的,头上的汗珠滴在门槛上,在静寂的夜里,摔得啪啪直响。
老安只身擒拿灭门凶手的消息立即在局里引起了轰动,人人都赞叹他深藏不露、智勇双全。其实,老安比谁都恍惚,凶手是怎么被抓到的?自己给关老九搜身时发现他还带着匕首!
审讯是刑警的事了。过了很久,老安才有机会打听到,关老九被捕的那一夜是他八年来第一次回家,他娘告诉他,这些年都是老安一直照顾自己,她已经把老安当成自己的儿子了。
老安还听说,关老九已经在贵州有了老婆和闺女。
听着这些,老安的心起起落落,一时很难说清心中憋着的那口气,是在还是不在了。
(原文有删改)
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小说一直强调“八年”这个时间段,先交代“八年前”发生的凶杀案,然后写“八年间”老安的处境、做法,以时间为叙事线索,强调了时间之长和老安的坚持。
B.小说交代芙蓉街是老城区、暂住人口鱼龙混杂的背景,暗示了发生关老九杀人凶案的在所难免,目的是为老安没有预察犯罪开脱。
C.小说两次提到老安的警务室,第一次主要表达对老安一心为百姓的赞美之情,第二次再次强调老安要与芙蓉街共进退的决心,这两处有关警务室的描写,刻画了老安一心为民的形象。
D.小说结尾很有意蕴:“起起落落”表现老安抓捕关老九后的后怕,因为一旦关老九奋起反抗,后果将不堪设想;“是在还是不在了”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
【答案】C
2.小说开篇、中间同事开导老安以及结尾处在米粉店等三次写关老九的有关事情,分别表现了什么意图?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4分)
【答案】①小说开篇写关老九是芙蓉街有史以来最惨的凶案的凶手,交代故事发生的具体原因,表现了关老九的凶恶和老安因为此案有了一辈子的污点。②同事开导老安的话,交代了关老九犯罪的真实原因是冲动犯罪,说明芙蓉街发生凶杀案不能全怪老安的失察,老安受到如此的处分有点儿重。③在米粉店中老安遇到关老九,小说通过描写关老九的外形表现关老九的强悍,以此对比老安的羸弱,点明关老九是心甘情愿接受法律的处罚。
【解析】本题考查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分析文章结构、探究作者创作意图等的能力。三次提到涉及关老九的不同内容,与情节结构和相关人物形象特点等有关。比如开篇写关老九,主要是交代凶案发生的具体原因和大致经过等;同事提到关老九,主要是劝慰老安,同时交代关老九的相关情况;最后描述从被发现到被捕的全过程,主要通过对比写关老九的强壮和老安的羸弱,体现关老九放弃逃脱的机会而选择主动被擒,是因为他被老安关心照顾自己的母亲的行动感动,甘心接受法律的制裁等。
3.请结合文本简要探究小说题目“把命交给你”体现的意蕴。(5分)
【答案】①表现了关老九的感恩之情和自愿接受法律处罚的思想。因为老安一直照顾着关老九的母亲,并且关老九的母亲已经把老安当成了自己的儿子,关老九为了感恩甘愿让老安把自己抓起来去接受法律的惩罚。②刻画了老安一心为民、有执着精神的形象特征。题目中的“你”也可以指芙蓉街的人们以及关老九。老安把全身心都交给了芙蓉街的人们,认真工作;老安十分关心罪犯关老九的母亲,也想着有朝一日能够抓住关老九,一洗自己没能及时预察关老九犯罪的耻辱。③设置悬念,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把命交给你”具有悬疑性质,营造了神秘的气氛,能够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④表达了人与人之间要相互关爱的主题。因为邻居加盖东屋挤占过道引发血案,这是不能相互理解、关爱、忍让使然;因为老安对关老九母亲无微不至的关爱,关老九主动现身,服法。这些都体现了人与人之间要相互关爱的主题。
名师点睛1.不同角度,科学探究。探究是一种能力,如果题干中有明确的探究角度,则按题干要求作答;如果题干中没有明确要求探究角度,则要从内容、结构、人物塑造、表现手法、情感主旨等方面考虑,选择合适的角度,分析相关的文本材料,做到自圆其说。具体来看:?(1)对小说标题的探究,要从标题本身的内涵、标题与小说情节结构的关系、标题对人物塑造的作用、标题对情感主旨的作用等角度进行分析。(2)对小说主旨的多维解读,要从不同的角度归纳出不同的主旨。(3)对结尾效果的不同看法的探究,首先要亮明自己对作者结尾艺术的态度,然后判定作者的结尾手法是什么,最后从小说内容、人物塑造、情节结构、主旨表达等方面论证分析这种结尾艺术的作用与效果(或不足),以证明自己的观点。(4)对情节(或段落)安排是否合理的探究,首先要亮明自己的观点,然后从小说的主要内容、人物塑造、主旨表达、手法运用等方面阐述这种情节安排是否科学合理。?2.观点鲜明,自圆其说。一定要借助文本材料或相关事例(理论)等对观点进行证明。或用“文本+观点”,或用“事例+观点”,或用“理论+观点”,或用“文本+现实+观点”的形式进行证明。3.看分答题,分点阐述。一般来看,8分的题至少要答出3点理由,表述要做到观点明确、提纲挈领、层次清晰、分析合理、语言通畅、书写工整、字数合宜等。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12分)
无疾而终
周大新
瞎爷并不是全瞎,瞎爷的右眼还凛凛睁着,放出箭一样的光。
瞎爷的左眼瞎在他九岁那年。一场高烧之后,瞎爷忽然向他爹娘报告:我的左眼看不见了!两位老人一惊,忙过来用手在他左眼前晃,那只左眼果然像坏了的钟摆一样一动不动。
未料爹娘哭得正伤心时,他慢腾腾开了腔,说:“爹,娘,哭啥?应该笑才对!这场病不是才弄坏了我一只眼?总比两只眼都弄坏了要好吧?”听了这番话,两位老人当即惊住,后想想也在理,遂止住了眼泪。
瞎爷于是继续往高处长。
瞎爷的家境不好,爹娘无力供他读书,但又想让他识些字,便求了相邻的一家富户,让他每日去那家的塾馆里旁听私塾先生讲课。可只听了一年,那家便不让他再去。理由是他记性太好,和那富户家的孩子相比,很显出那家孩子的笨来。爹娘于是就叹息自家的穷。他说:“娘,你甭伤心。你们已经生法送我去读了一年书,我如今也已经识了些字,我总比那些一天书没念、一个字不识的孩子强吧?”
爹娘听了,觉得也是,便不再自怨自艾,心情恢复如初。
瞎爷长到娶亲的年纪,因为瞎了一只眼,媒婆们很少上门,这让他的爹娘很是着急。一日,邻居七娘来,说从鲁山那儿逃荒到北庄的一家人,想嫁女儿,而且提的条件很低,只要男方家里有吃的就行。只是那姑娘嘴唇有些毛病,先天豁。瞎爷听见后,劝爹娘,说:“能娶到这样一个媳妇就不错了,和世上那么多光棍汉比比,咱还不是好到了天上?”爹娘一听儿子这话,觉得也真有道理,高高兴兴地做起公公婆婆来。
瞎爷和豁唇媳妇的感情很好,婚后六年就生了五个女儿。几个女儿虽然生下来就没吃过什么好东西,可到底也慢慢地长大了,而且一个个也都长得水灵灵漂亮亮的。豁唇奶常常望着她那一群身子丰满健壮的女儿在心上诧异:这些孩子们身上的养分都是从啥子地方吸来的?是从那些野菜、红薯和照得见人影的稀粥里吗?
有女百家求,媒婆们开始上门了。瞎爷噙着旱烟袋,很是自豪地坐那儿听媒婆们介绍着一个个求娶的人家,最后为大女儿娥娥选定了一个做木工活的小伙。瞎爷跟大女儿说:“不论到啥年代,木匠总有活儿做,你跟这小伙子过一家,包你这辈子再饿不了肚子!”
瞎爷说的还真没错,那木匠小伙手艺好,又勤快,四乡里不断有人请他去做活儿。活儿做完,人家总要送上一袋半袋苞谷抵工钱。这样一年下来,家里总要积攒不少粮食,做了媳妇的娥娥从此便再也不用过那种吃糠咽菜的日子了。不过,有一点瞎爷没有料到,就是木匠小伙的脾气特暴躁,动不动就打骂老婆,常常为一点小事就动手动脚,直把娥娥打得鼻青脸肿跑回娘家来。
瞎爷对娥娥说:“依我看呐,你的命还算好哩!木匠小伙比起那些识文断字知道心疼老婆的女婿是差了一些。不过,天底下比他还差的女婿可多的是,就说南庄水枝她女婿吧,那人天天去赌场里赌,有时把棉袄都赌输了……”一席话说得娥娥低下了头。第二天,娥娥就收拾了一下,又回了婆家。
日子不知不觉过去了一堆又一堆,瞎爷也显出老了。豁唇奶小丈夫几岁,这时便替瞎爷张罗“老屋”——棺材。可是宅子上没有大树,家里也无多余的钱去买好的木材,豁唇奶只好买来一堆槐木。槐木这东西不大适宜做棺材,不经沤,可是便宜。豁唇奶把木头买来,让大女婿来做。
大女婿砰砰啪啪地又砍又锯,忙了几天,总算把棺材做起来了。可这棺材实在说不上排场漂亮,邻居的老人们看后都摇头,豁唇奶也愧疚得很。不料瞎爷看后却很满意,他拍着豁唇奶的肩头说:“这棺材比起富豪大家们的上等柏木棺是差些,可比起那些穷得根本买不起棺材、尸体用草席卷的人,不是要好得很吗?我日后睡到里边总也可以少了日晒水浸吧?好,好!”
听完这席话,豁唇奶的心里轻松多了。
瞎爷是在七十二岁的那年冬天去世的。瞎爷的死属于正常的老死,死前没有发现什么病。瞎爷临死前,听到老伴在床头哀哭,还用极微弱的声音劝道:“哭啥?我已经活了七十二了,比起那些活八九十岁的人,我不算高寿,可比起那些活到四五十岁就死的人,我不是好多了吗?……”
瞎爷死时神色安详,两个眼角还有笑容留着……
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小说题目“无疾而终”很有意蕴,一方面体现了作者愿天下人都幸福快乐的美好祝愿,另一方面也很好地表现了做人要知足常乐、要学会随遇而安的主题。
B.文章开篇写瞎爷不是全瞎有总括全文的作用,特别是“右眼还凛凛睁着”表现了瞎爷具有敏锐的观察力,“放出箭一样的光”体现了瞎爷的智慧和精明。
C.瞎爷、豁唇奶的几个女儿都健壮、漂亮,二人也为之骄傲,但大女儿在性格上有点柔弱,没有主心骨,什么事情都听父母的,挨了丈夫的打也没有脾气。
D.小说用瞎爷的木匠女婿来衬托瞎爷,瞎爷与豁唇奶感情好,这都得益于瞎爷的好脾气,作者以此告诫人们要像瞎爷一样爱自己的家人。
【答案】A
2.瞎爷的父母是如何表达对瞎爷的爱的?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和分析。(4分)
【答案】①对瞎爷瞎一只眼感到无限的悲伤。②请求相邻的富户让瞎爷去塾馆旁听私塾先生讲课。③为瞎爷的婚事着急,为瞎爷娶媳妇。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题,要注意把握瞎爷的父母对瞎爷做的事情,然后筛选相关信息。比如听到瞎爷说自己的左眼看不见东西后,他们哭得很伤心;等到瞎爷年长些,他们就央求邻居让瞎爷去旁听私塾先生讲课;为瞎爷娶不到媳妇感到着急等。
3.在每件事情上瞎爷说的话都大致相似,这种写法有什么作用?结合小说具体内容说说你的看法。(5分)
【答案】①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瞎爷是一个能够劝慰别人、知足常乐的人,小说不断地强化这些内容,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②强化瞎爷的思想和生活理念。无论遇到怎样的困境,瞎爷总能够劝慰别人随遇而安,凡事都往好处想。③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通过不同场景下瞎爷相似的话来表现瞎爷的性格特征,并以此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④表现作者对瞎爷思想的赞同,希望人们都能够像瞎爷一样积极乐观地看待自己的生活。瞎爷劝慰别人的话大致都是相同的,体现了作者对瞎爷这些话的认可,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瞎爷思想的赞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