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试时间:50分钟,总分:70分)
班级: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
座号:____________
得分:____________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1.关于淋巴液的叙述,错误的是
A.淋巴液属于细胞外液
B.淋巴液和血浆中都有淋巴细胞
C.淋巴液最终汇入血浆参与血液循环
D.淋巴液中的蛋白质含量高于血浆中的
【答案】D
【解析】淋巴液是内环境的一部分,属于细胞外液,A正确;淋巴液通过淋巴循环进入血液循环,淋巴液中的淋巴细胞进入血浆中,B正确;淋巴液通过淋巴循环进入左右锁骨下的静脉,汇入血浆参与血液循环,C正确;淋巴液中的蛋白质比血浆中的蛋白质含量低,D错误。
2.在下列物质或过程中,一般不会在人体内环境中出现的是
①血红蛋白
②葡萄糖
③解旋酶
④二氧化碳
⑤唾液淀粉酶
⑥甲状腺激素
⑦乙酰胆碱(一种神经递质)
⑧尿素
⑨肝糖原
A.①③④⑥
B.①③⑤⑨
C.①③⑤⑦
D.③⑤⑧⑨
【答案】B
淀粉酶不出现在内环境中,⑤正确;甲状腺激素通过体液运输起作用,可以出现在内环境中,⑥错误;乙酰胆碱可以分泌到突触间隙,突触间隙的液体属于内环境,⑦错误;尿素通过内环境运输到相应器官排出体外,⑧错误;肝糖原存在于细胞内,不可能出现在内环境中,⑨正确。
3.发生在人体内环境的生理过程是
A.唾液淀粉酶催化淀粉分解
B.胰岛素与特异性受体的结合
C.剧烈运动时产生乳酸
D.mRNA经酶催化分解成核苷酸
【答案】B
【考点定位】内环境的组成。本题考查内环境的组成,要求考生识记内环境的组成,明确内环境就是细胞外液,消化道、呼吸道、生殖道等都是直接与外界相通,不属于内环镜,并根据题干要求,选出正确的答案,属于考纲识记层次的考查。
【名师点睛】内环境主要由组织液、血浆、淋巴等细胞外液组成。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需要注意的是消化道、呼吸道、生殖道等都是直接与外界相通的,不属于内环镜。
4.下图是人体肝脏局部内环境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①某人长期摄入蛋白质过少,会引起C液增加
②结构2的细胞所处的内环境为淋巴
③发生过敏反应时,结构1的通透性可能会升高
④A液成分包括激素、血红蛋白、尿素、CO2等物质
A.①④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答案】C
5.下列各项中,可视为物质进入内环境的实例的是
A.小红将酸奶饮入胃中
B.病人点滴生理盐水
C.氧进入血液中的红细胞中
D.洗澡时耳中进水
【答案】B
【解析】胃直接与外界相通,不属于内环境,A错误;病人点滴生理盐水进入血浆,属于内环境,B正确;氧进入血液中的红细胞里,为细胞内液,不属于内环境,C错误;耳与外界相通,不属于内环境,D错误。
6.下图为人体体液中物质交换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①、②、③依次为淋巴、血浆、组织液
B.激素可以存在于②中
C.①与②、④相比含有较多的蛋白质
D.正常情况下,蛋白质水解酶不会存在于①中
【答案】A
【解析】血浆与组织液相互渗透,组织液与细胞内液相互渗透,组织液形成淋巴,淋巴经淋巴循环返回血浆,因此,①为血浆,②为组织液,③为细胞内液,④为淋巴,A项错误;激素通过体液运输,可以存在于②(组织液)中,B项正确;①(血浆)与②(组织液)、④(淋巴)相比含有较多的蛋白质,C项正确;①含有大量的血浆蛋白,而蛋白质水解酶会催化血浆蛋白水解,因此,正常情况下,蛋白质水解酶不会存在于①中,D项正确。
7.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血浆成分渗出毛细血管就成为组织液
B.组织液渗入毛细血管就成为血浆
C.组织液渗入毛细淋巴管就成为淋巴
D.淋巴渗出毛细淋巴管壁就成为组织液
【答案】D
【考点定位】内环境各成分的关系
8.下列不可能通过人体内环境进行的生理过程是
A.膝跳反射活动
B.吸收氧气,呼出二氧化碳
C.艾滋病病毒的增殖
D.抗体和抗原的特异性结合
【答案】C
【解析】膝跳反射活动是通过两个神经元细胞完成的,其中两个神经元之间的突触间隙为组织液,属于内环境,A正确;细胞从内环境吸收氧气,将二氧化碳排到内环境中,B正确;艾滋病病毒没有细胞结构,其增值必须发生在活细胞内,不属于内环境,C错误;抗体和抗原的特异性结合发生在血浆、组织液等内环境中,D正确。
9.根据体内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模型来判断下列相关说法中正确的是
A.在图中① ⑤处应当用双箭头表示的有①④⑤
B.血浆蛋白、葡萄糖和呼吸酶均属于内环境成分
C.组织液、淋巴和血浆在含量及成分上完全相同
D.神经系统与内分泌系统不参与图中所示的物质交换过程
【答案】A
【解析】内环境与外界环境间可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组织液和细胞内液、组织液和血浆间可相互渗透,故在图中①~⑤处应当用双箭头表示的有①④⑤,A正确;呼吸酶位于细胞内,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B错误;组织液、淋巴和血浆在成分上基本相同,但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C错误;神经系统与内分泌系统起调节作用,故间接参与图中所示的物质交换过程,D错误。
10.下列物质中,都可以在血浆中找到的是
A.甲状腺激素、氧气、尿素、小分子蛋白
B.氨基酸、麦芽糖、二氧化碳、钠离子
C.消化酶、钙离子、脂肪、葡萄糖
D.呼吸氧化酶、脂肪酸、尿酸、胆固醇
【答案】A
【解析】人体的血液是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的;血浆含有91%~92%的水分,7%的血浆蛋白,1%~2%为其它物质。其他物质中,有葡萄糖、氨基酸、脂肪、酶、激素、维生素、尿素和无机盐等。A中甲状腺激素、氧、尿素属于其他物质;小分子蛋白质属于血浆蛋白;符合题意;B中麦芽糖是二糖,必须在消化道水解成单糖后才能进入内环境中;不符合题意;C中消化酶在消化道内,属于外界环境;不符合题意;D呼吸酶在细胞内,不在血浆中,不符合题意。
【考点定位】血浆的成分
11.如图中A、B代表人体内的物质,①②③④代表体液。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若组织细胞为胰岛细胞,则饥饿时①比④处血糖浓度高
B.若组织细胞为脑细胞,则①比④处CO2浓度高
C.若组织细胞为骨骼肌细胞,则B
可代表乳酸
D.若组织细胞为垂体细胞,则A
可代表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答案】A
【解析】若是胰岛细胞,胰岛细胞的代谢需要消耗葡萄糖,所以④处的血糖高于①处,A错误;若组织细胞为脑细胞,通过新陈代谢,产生的二氧化碳增多,①比④处CO2
浓度高,B正确;若是骨骼肌细胞,细胞进行无氧呼吸产生乳酸,进入血液,B
可代表乳酸,C正确;下丘脑产生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通过血液的运输,可作用于垂体,D正确。
12.下列过程发生在人体内环境中的是
A.神经递质与受体结合
B.葡萄糖氧化分解产生丙酮酸
C.氨基酸分子脱水缩合
D.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答案】A
【解析】神经递质和受体结合发生在突触间隙,属于内环境,A正确;葡萄糖氧化分解产生丙酮酸是呼吸作用的第一阶段,发生在细胞质基质内,不属于内环境,B错误;氨基酸脱水缩合反应只能在细胞内的核糖体上发生,不属于内环境,C错误;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传导发生在神经细胞上,不属于内环境,D错误。
13.下列关于细胞外液理化特性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细胞外液的理化特性包括渗透压、酸碱度和温度三个主要方面
B.细胞外液渗透压的大小取决于溶液中溶质微粒的数目
C.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与无机盐、蛋白质含量有关
D.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以上来源于Na+、K+
【答案】D
【考点定位】内环境的组成;内环境的理化特性。本题考查内环境稳态的意义,理解内环境的理化性质是解题的关键。
【名师点睛】内环境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等。内环境稳态的实质是内环境的成分和理化性质都处于动态平衡中,理化性质包括渗透压、酸碱度和温度。
14.关于人体内环境中pH调节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人体血液的pH通常在7.35 7.45之间
B.血液中乳酸过多时,就会与NaHCO3发生反应,生成乳酸钠和H2C03
C.血液中Na2C03过多时,就与H2CO3结合形成NaHC03
D.pH的相对稳定是在神经一体液的调节下独立完成的
【答案】D
【解析】人体血液的pH通常在7.35~7.45之间,A正确;血液中乳酸过多时,就会与NaHCO3发生反应,生成乳酸钠和H2CO3,B正确;血液中的Na2CO3过多时,就与H2CO3结合形成NaHCO3,过多的碳酸氢盐可以由肾脏排出,C正确;pH的相对稳定是血液中的缓冲物质直接调节的,同时也需要神经—体液调节,D错误。
15.人体内的血浆、组织液和淋巴三者间的物质联系正确的表达是
【答案】C
【考点定位】内环境的组成
【名师点睛】内环境及其各组分之间的关系
①内环境的概念: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叫做内环境,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
②各组分之间的关系如图所示: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共40分)
16.(6分)如图是人体细胞直接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示意图,A、B、C、D表示的是结构,①、②、③、④表示的是液体,请回答下列问题:
(1)为了维持细胞正常的生命活动,细胞外液的渗透压、酸碱度和温度等要维持相对稳定状态,细胞外液渗透压主要来源于____________和Cl-,血浆pH的正常范围是____________。
(2)人体③的量与①②④部分的总量相比,更_______________(填“多”或“少”)。
(3)①、②、③、④中,O2浓度最高的是_______________,CO2浓度最高的是____________。
【答案】(6分,除标明外,每空1分)(1)Na+
7.35~7.45
(2)多
(3)①
③(2分)
【解析】(1)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主要包括温度、酸碱度和渗透压等,细胞外液的渗透压主要由Na+和Cl-来维持;血浆pH的正常范围是7.35~7.45;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2)细胞内液多于细胞外液,约占体液的2/3。(3)氧气和二氧化碳的运输方式是扩散,扩散是从高浓度向低浓度的运输,氧气的运输方向是由血浆进入组织液,然后进入组织细胞,因此①、②、③、④中,O2浓度最高的是①血浆;二氧化碳是由组织细胞产生的,由组织细胞运输到组织液,由组织液在运输到血浆,因此①、②、③、④中CO2浓度最高的是③组织细胞。
17.(6分)如图是人体肝脏组织局部结构模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A液、B液和C液三者共同构成了肝脏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这个液体环境为________。B液和C液成分的主要区别是________________。
(2)CO2总是从肝细胞扩散出来,进入毛细血管,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健康人肝细胞中能进行转氨基作用,例如丙酮酸经转氨酶催化形成丙氨酸。对于肝脏有严重炎症的病人,通常测定病人____________(A液/B液/C液)中转氨酶的含量。
【答案】(6分,除标明外,每空1分)(1)内环境
B液中蛋白质含量高
(2)肝细胞呼吸作用产生CO2,浓度高于血浆(2分)
(3)B液(2分)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内环境成分的关系,判断内环境成分之间关系的依据为:血浆和组织液间为双箭头,淋巴为单箭头,且来自于组织液,回到血浆。
18.(9分)下图是体内细胞与内环境的关系示意图。请回答
(1)编号②表示___________,③表示___________,④表示___________,②③④统称为___________。
(2)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必须保持相对稳定,细胞才能进行正常的生命活动,其中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处于动态平衡之中,其理化性质的三个主要方面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
(3)毛细血管管壁细胞生活的具体内环境是________(填标号);毛细淋巴管壁细胞生活的具体内环境是________(填标号)
【答案】(9分,每空1分)(1)血浆
组织液
淋巴
内环境
(2)渗透压
酸碱度
温度
(3)②③
③④
【解析】(1)分析图形可知,图中①表示组织细胞,②表示血浆,③表示组织液,④表示淋巴,A→B表示血流方向;②、③、④统称为内环境,是体内细胞生存的液体环境。(2)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必须保持相对稳定,细胞才能进行正常的生命活动,其中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处于动态平衡之中,其理化性质的三个主要方面包括渗透压、酸碱度和温度。(3)毛细血管管壁细胞生活的具体内环境是血浆和组织液,毛细淋巴管壁细胞生活的具体内环境是淋巴和组织液。
19.(6分)根据下面人体体液分布及物质交换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水从消化道进入A,即过程b以________________的方式进行运输。
(2)人体细胞赖以生存的内环境包括图中的________________(只写字母)。
(3)A中的代谢废物的排出途径除图中表示的外,还应有________________。A和B的交换是通过________________(填结构名称)进行的。
(4)抗利尿激素主要影响图中的________________过程(答小写字母)。
【答案】(6分,除标明外,每空1分)(1)自由扩散
(2)ABD
(3)汗液的分泌
毛细血管壁(答“毛细血管壁细胞”也可)
(4)d(2分)
20.(13分)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若某人长期营养不良,血浆中蛋白质减少,会引起图甲中[
]_________中的液体增多,其结果将会引起________,其水的来源为__________(填字母)。
(2)图乙中⑦内的液体约占人体体液的_____________;④与①⑥成分上的主要区别在于④中含有较多的__________;①④⑥合称为_______________,④的渗透压大小主要与___________的含量有关,③的具体内环境是__________________。
(3)血液中的氧被组织细胞利用经过的途径为(用图中的数字表示)________,共穿过_________层膜结构,CO2浓度最高的为图乙中的[
]______。
(4)某人喝大量的食醋后是否会引起内环境中的pH明显下降?____________________,原因是乙图中④内存在着____________________物质。
【答案】(13分,每空1分)(1)B
组织液
组织水肿
C、A
(2)2/3
蛋白质
细胞外液(内环境)
无机盐、蛋白质
组织液和血浆
(3)⑤→④→③→⑥→⑦
6
⑦组织细胞
(4)不会
缓冲
某人喝入大量的食醋后不会引起内环境中pH明显下降,因细胞外液中含有缓冲物质,食用酸性物质后,可与缓冲物质中的碱性物质反应,从而使pH基本不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