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试时间:50分钟,总分:70分)
班级: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
座号:____________
得分:____________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1.人体对内环境稳态起调节作用的系统是
A.消化系统和呼吸系统
B.循环系统和泌尿系统
C.内分泌系统和循环系统
D.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
【答案】D
【解析】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因此人体对内环境稳态起调节作用的系统是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A、B、C三项均错误,
D项正确。
2.由于胎儿要从母体获得大量的蛋白质等营养物质,故会造成孕妇身体浮肿。下列浮肿与孕妇身体浮肿的原理不一样的是
A.过敏引起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导致的组织水肿
B.营养不良引起的组织水肿
C.有蛋白尿的肾炎患者出现的组织水肿
D.局部代谢旺盛导致的组织水肿
【答案】D
3.关于动物内环境稳态的叙述,错误的是
A.免疫调节对维持内环境稳态具有重要作用
B.人喝醋后,血浆中的pH不会明显下降
C.剧烈运动后,乳酸在血液中的含量先增后减
D.运动后水分排出较多,此时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
【答案】D
【解析】机体主要依赖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维持内环境稳态,因此免疫调节对维持内环境稳态具有重要作用,A正确;由于血浆中含有缓冲物质H2CO3/NaHCO3,可起到缓冲作用,所以人喝醋后,血浆中的pH不会明显下降,B正确;剧烈运动后,由于无氧呼吸,乳酸在血浆中含量先增加,后和缓冲物质结合而减少,C正确;运动后水分排出较多,此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D错误。
4.关于“生物体维持pH稳定的机制”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
A.盐酸和氢氧化钠都有腐蚀性,应避免其与皮肤和眼睛接触
B.每组实验完成后,都必须将烧杯充分洗净,才可倒入等量的另一种实验材料
C.从加入酸或碱后的变化来看,生物材料更像缓冲液
D.根据所得实验数据,画pH变化曲线时,一般以pH为横轴,以加入的酸或碱的量为纵轴
【答案】D
5.下列关于内环境及其稳态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人体剧烈运动后大量乳酸导致血浆pH明显下降
B.T细胞既参与体液免疫也参与细胞免疫过程
C.人体内环境稳态的失调与外界环境无关
D.内环境渗透压下降会引起人体尿量减少
【答案】B
【解析】由于血液中有缓冲物质的存在,所以人体剧烈运动后血浆pH保持相对稳定,A错误;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过程中都有T细胞的参与,B正确;人体对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是有一定限度的,当外界环境变化超过这一限度时,内环境稳态就会失调,C错误;内环境渗透压下降会引起人体尿量增加,D错误。
6.人体内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称为内环境,内环境的稳态是细胞生活所必需的。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渗透压的稳定遭到破坏,必然会引起细胞代谢紊乱
B.pH和温度的稳定,都给酶正常发挥催化作用创造了条件
C.免疫系统识别并清除异物、外来病原微生物也是维持内环境稳态的机制
D.内环境稳态是在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共同作用下维持的,体液调节占主导地位
【答案】D
7.下列有关人体内环境稳态及其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A.当内环境稳态失调时,细胞的代谢活动都会减弱
B.HIV主要攻击B淋巴细胞,导致免疫功能严重缺损
C.静息电位时,神经细胞膜内K+通过协助扩散排出细胞外
D.吞噬细胞能特异性识别侵入体内的不同抗原,再呈给B或T细胞
【答案】C
【解析】当内环境稳态失调时,细胞的代谢活动也可能会增强,如甲状腺功能亢进的患者,A项错误;HIV主要攻击T淋巴细胞,导致免疫功能严重缺损,B项错误;神经细胞内的K+浓度明显高于膜外,静息电位时,神经细胞膜内的K+借助离子通道蛋白、以协助扩散的方式排出细胞外,C项正确;吞噬细胞能识别侵入体内的不同抗原,再呈递给B或T细胞,但不具有特异性,D项错误。
8.如图表示三种海蟹在其他环境条件一定时,实验条件下,不断改变海水盐度,它们血液浓度的变化情况(已知海水的浓度约为0.5
mol/L),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①在较低浓度的海水中才能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是甲
②无法判断甲、乙、丙调节内环境相对稳定能力的强弱
③调节内环境相对稳定能力最弱的是乙
④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能力最强的是丙
A.①③④
B.①③
C.③④
D.②
【答案】A
【解析】生理学家把正常机体在神经系统和体液的调节下,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状态,称为内环境的稳态。随着海水浓度的改变,血液的浓度变化越小的,说明调节内环境的能力越强,反之就越弱。乙种海蟹随着海水浓度的升高,血液浓度呈直线上升,调节内环境相对稳定能力最弱,甲在海水浓度低时还能维持血液浓度,但稍微高一点就不能调节稳定了,故调节能力其次。丙在海水浓度低于正常海水浓度(已知海水的浓度约为0.5
mol/L)时,基本能够维持平衡,说明丙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能力最强,A正确。
9.内环境稳态是维持机体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人体内环境的成分有血糖、生长激素、抗体等
B.血浆中的蛋白质含量减少会导致组织水肿
C.内环境中发生的丙酮酸氧化分解能为细胞提供能量
D.内环境稳态遭到破坏将引起细胞代谢紊乱
【答案】C
【点睛】关于“内环境稳态的调节”应掌握以下几点:
(1)实质:体内渗透压、温度、pH等理化特性和化学成分呈现动态平衡的过程;
(2)定义:在神经系统和体液的调节下,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状态;
(3)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4)层面:水、无机盐、血糖、体温等的平衡与调节;
(5)意义: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10.健康体检现在已经成为一种时尚,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自己的身体健康。在血液生化六项检查的化验单上,每种成分的参考值(即正常值)都有一个变化范围,对此,不正确的理解是
A.内环境各种化学成分的含量不是恒定的,而是在一定范围内波动的
B.内环境稳态是一种动态的、相对的稳定
C.因年龄、性别等个体差异而导致内环境的成分存在着差异
D.化验结果会有误差,应当把误差考虑在内
【答案】D
【解析】内环境稳态是一种动态的、相对的稳定,内环境各种化学成分的含量不是恒定的,而是在一定范围内波动的。因年龄、性别等个体差异而导致内环境的成分存在着差异。
11.在大地震中被埋在废墟下的伤员,保持内环境的稳态能加大生存机会。对内环境稳态起调节作用的机制是
A.消化系统和呼吸系统
B.循环系统和内分泌系统
C.泌尿系统和神经系统
D.神经—体液—免疫调节
【答案】D
12.下列有关人体内环境稳态及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A.冬天人在户外产生冷觉属于反射
B.血红蛋白、抗体、激素均可存在于内环境中
C.发烧患者在体温恢复正常的过程中,体内产热量小于散热量
D.人体内各种化学成分保持稳定,机体就处于稳态
【答案】C
【解析】冬天人在户外产生冷觉,是由于冷觉感受器受到刺激产生的兴奋,通过有关传入神经传向大脑皮层所致,没有经过完整的反射弧,因此不属于反射,A项错误;抗体、激素均可存在于内环境中,但血红蛋白不属于内环境中的成分,因为血红蛋白存在于红细胞内,B项错误;发烧患者,若体内的产热量小于散热量,则体温会降低,恢复至正常水平,C项正确;稳态是指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的状态,因此人体内各种化学成分保持稳定,机体不一定就处于稳态,D项错误。
13.正常情况下,转氨酶主要分布在各种组织细胞内,以心脏和肝脏中含量最高,在血浆中含量很低。当某种原因使细胞膜通透性增高或因组织坏死细胞破裂后,可有大量转氨酶进入血浆。这项事实可作为下列哪项结论的证据
A.内环境是不稳定的,其稳态是不存在的
B.内环境的生化指标能反映机体的健康状况,可作为诊断疾病的依据
C.稳态的动态变化将不利于机体的正常代谢
D.内环境的稳态不受细胞代谢过程的影响
【答案】B
【解析】内环境的稳态是一个动态平衡过程,A错误;根据题目信息可知,内环境的生化指标能反映机体的健康状况,可作为诊断疾病的依据,B正确;稳态的动态变化有利于机体的正常代谢,C错误;细胞代谢过程也会影响内环境的稳态,如乳酸含量高可使酸碱度略有下降,D错误。
【名师点睛】对细胞外液渗透压、酸碱度和温度的深入理解是解答此类问题的关键。(1)溶液的渗透压:指溶液中溶质微粒对水的吸引力,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以上来自钠离子和氯离子。(2)正常人血浆的pH为7.35~7.45,接近中性,这种稳定性与碳酸氢根离子和磷酸氢根离子等有关。(3)细胞外液的温度一般维持在37
℃左右,这是一个适宜体内酶发挥催化作用的温度。
14.下列关于内环境及其稳态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内环境即细胞外液,细胞外所有部分都属于内环境
B.内环境稳态的实质是内环境的渗透压、温度和
pH
保持不变
C.小肠绒毛上皮细胞生活的内环境为组织液和消化液
D.内环境的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答案】D
【点睛】辨析与内环境有关的3个易错点:
(1)血液≠体液,血浆≠内环境:体液包括细胞外液(内环境)和细胞内液,细胞外液主要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而血液包括血浆和血细胞。所以血液并不全是体液,血浆只是内环境的一部分。
(2)体内液体环境≠内环境:一切与外界相通的管腔、囊腔(如呼吸道、消化道、膀胱、子宫等)及与外界相通的液体(如尿液、泪液、汗液、消化液等),均不属于内环境。
15.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及其稳态的叙述,正确的是
A.葡萄糖自由扩散从消化道进入内环境
B.内环境的温度随气温变化而变化
C.H2C03/NaHC03对血浆pH相对稳定有重要作用
D.人体的内环境即体液
【答案】C
【解析】葡萄糖以主动运输方式从消化道腔中进入小肠上皮细胞,再通过协助扩散进入内环境,A错误;人为恒温动物,人的体温不会随气温的变化而变化,B错误;由于机体中含有H2CO3/NaHCO3、NaH2PO4/Na2HPO4等缓冲物质而使pH稳定在7.35~7.45,C正确;体液包括内环境和细胞内液,D错误。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共40分)
16.(9分)下图是胰腺组织局部结构模式图,请据图回答:
(1)A液为__________,B液为
__________,C液为__________,三者共同构成了胰腺组织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这个液体环境称为_________________。
(2)C02不从毛细血管进入胰腺组织细胞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正常人B液的pH通常维持在_____________之间,肺气肿呼吸不畅,会使内环境的pH变___________,此时直接起调节作用的是血液中的___________缓冲物质。
(4)胰腺组织细胞内酶促反应的进行需要的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9分,每空1分)(1)组织液
血浆
淋巴
内环境
(2)毛细血管内CO2的浓度低于胰腺组织细胞中CO2的浓度
(3)7.35~7.45
小
H2CO3/NaHCO3
(4)内环境稳态
【解析】分析题图:图示为胰腺组织局部结构模式图,其中A液为组织液,是组织细胞直接生存的环境;B液为血浆,是血细胞直接生存的环境;C液为淋巴,是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直接生存的环境。(1)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A液为组织液,B液为血浆,C液为淋巴;三者共同构成了胰腺组织细胞生胞无氧呼吸产生较多的乳酸,同时二氧化碳不能及时排出,进而使内环境pH下降。(4)胰腺组织细胞内酶促反应的进行需要的外界条件是适宜的温度、pH等,是内环境的稳态。
17.(6分)我国对“神舟”号飞船进行了大量的科学研究,下表A、B、C项是航天员在实际训练过程中测量的三项生理指标。请分析回答问题。
A项
进食后(小时)
0.5
1
1.5
2
2.5
血糖浓度(mg/dL)
110
120
100
90
95
B项
测量时间(时)
6
9
12
15
18
体温(℃)
36.7
36.8
37.0
37.2
36.9
C项
测试物
胃液
唾液
血液
肠液
胰液
pH
0.9~1.5
6.8
7.4
7.7
8.0
(1)上述三项指标中,基本正常的有________________。(填字母)
(2)正常人血浆pH通常在7.35~7.45。下列几组物质中,对维持血浆pH的稳定有重要作用的是__________。
A.KCl/NaOH
B.NaH2PO4/Na2HPO4
C.KCl/NaCl
D.H2CO3/NaHCO3
(3)从表中C项可看出:不同消化液的pH存在明显差别,这反映了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6分,每空2分)(1)A、B、C
(2)B、D
(3)不同消化酶的最适pH不同
【解析】表中给出了血糖浓度、体温、pH的测量结果,没有给出相应的参考值范围,就需要加强记忆,将平时记住的正常值与测量结果进行比较。(1)分析表中数据可知,血糖水平在80~120
mg/dL这个正常范围内波动,体温在24小时内始终接近37.0
℃,不同消化液的pH也在正常范围之内。(2)维持血浆pH的稳定靠的主要是缓冲对NaH2PO4/Na2HPO4、H2CO3/NaHCO3。(3)不同酶对酸碱度的要求是不一样的,所以不同消化液的pH存在差别。
18.(8分)如图为内环境稳态与各系统的功能联系示意图。据图在下列横线上填写适当内容。
(1)图中食物、水和无机盐,经①__________系统处理后才能进入循环系统,最后由肛门排出的是②__________。
(2)呼吸系统可以吸入③__________,排出④__________。从图中可以看出,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之间的气体交换,至少需要__________系统和__________系统的参与。
(3)由泌尿系统排出的是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物质。
(4)人体细胞要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必须要通过⑤__________才能完成。
【答案】(8分,每空1分)(1)消化
未被吸收的物质
(2)O2
CO2
呼吸
循环
(3)有机废物、水和无机盐
(4)内环境
19.(8分)下图为体内细胞与内环境之间的物质交换示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此图表示细胞与周围环境的关系,其中组成内环境的是_____________(填标号),毛细血管管壁细胞生活的具体内环境是_____________(填标号),毛细淋巴管管壁细胞生活的具体内环境是_____________(填标号)。
(2)组织细胞生命活动所需的氧是如何从毛细血管到达细胞的_____________
(用图中标号表示)。
(3)血浆、组织液和淋巴三者之间既有密切关系,又有一定区别。一般情况下,②与③成分上的主要区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8分,除标明外,每空2分)(1)②③④(2分)
②③
③④
(2)⑤→②→③→①(2分)
(3)②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③中蛋白质的量较少(2分)
①组织细胞。(3)血浆与组织液的主要区别是血浆含有较多的蛋白质。
20.(8分)如图表示人体体液之间的部分关系,请回答下列问题。
(1)淋巴细胞的内环境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①~⑥的相互关系中,物质交换是单向的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图中体液分为细胞内液与细胞外液两大类,含量多的是________________;过程b由________________(填激素)促进;机体代谢情况发生变化,最易于通过检查血浆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反映。
(3)如表所示为部分体液中主要成分含量:
成分
血浆
组织液
细胞内液
阳离子
Na+
142
145
12
K+
4.3
4.4
139
Ca2+
2.5
2.4
<0.001(游离的)
Mg2+
1.1
1.1
1.6(游离的)
总计
149.9
152.9
约152.6
阴离子
Cl-
104
117
4
24
27
12
、
2
2.3
29
总计
130
146.3
45
蛋白质
14
0.4
54
其他
5.9
6.2
53.6
总计
299.8
305.8
305.2
由表中数据可知,两大类体液的渗透压________________(填“相同”或“不同”),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代谢过程中,当各种酸性或碱性物质进入血液时,在________________等离子的作用及神经—体液的调节下,主要通过肺和肾将多余的酸性或碱性物质排出体外。
【答案】(8分,每空1分)(1)淋巴、血浆
①③
(2)细胞内液
胰高血糖素(和肾上腺素)
物质成分及理化性质
(3)相同
细胞内液与细胞外液中的溶质量大体相当
、、
过程的激素有胰高血糖素(和肾上腺素),因为这类激素在调节血糖平衡方面均能使血糖升高。机体代谢主要由细胞内众多复杂的化学反应组成,其代谢物质可通过细胞膜进入内环境,并改变内环境的物质成分和理化性质,故若要了解机体代谢情况是否发生变化,最易于通过检查血浆的物质成分及理化性质来反映。(3)分析表中数据可知,两大类体液的渗透压基本相同,原因是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中的溶质量大体相当。血浆中调节pH相对稳定的缓冲对是H2CO3/NaHCO3和NaH2PO4/Na2HPO4,在代谢过程中,当各种酸性或碱性物质进入血液时,在缓冲对的作用及神经—体液的调节下,主要通过肺和肾将多余的酸性或碱性物质排出体外,以维持pH的相对恒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