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19张PPT。第一单元
1 消息二则
第一课时 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毛 泽 东
钟山风雨起苍黄,
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
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
不可沽名学霸王。
? 天若有情天亦老,
人间正道是沧桑。
????这首诗是毛主席为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所作,表现了人民解放军的英雄气概。历史告诉我们,中国革命的胜利是经过长期革命战争战胜强大的敌人取得的。今天,我们学习的是毛泽东为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亲自撰写的两篇新闻,题目分别为《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毛泽东(1893年12月26日-1976年9月9日),字润之(原作咏芝,后改润芝),笔名子任。湖南湘潭人。诗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1949至1976年,毛泽东担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领导人。作者简介:背景资料 1949年初,淮海、辽沈、平津三大战役结束,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全国取得胜利已成定局。但国民党反动政府依然负隅顽抗,在对长江防线经过三个半月的苦心经营之后,于4月20日悍然拒绝签订《国内和平协定》。
1949年4月21日,毛主席和朱德总司令立即发布了“向全国进军”的命令,人民解放军于该日凌晨发起了渡江战役。
1949年4月22日夜,毛泽东同志又撰写了这两则全面报道前线最新战况的新闻稿。 鄂 ( )豫( )绥靖( )
阻遏( )泄气( )
溃退( )歼灭( )管辖( )
锐不可当( )上当( )
要塞( )瓶塞( )
阻塞( )堵塞( )-y&su! z^ -xi- ku# ji`n xi1d`ngd3ngs3i s- s`i
s-检查预习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把握新闻主要内容。★听读教师范读课文,注意体会文章的情感。★试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出气势,明确朗读要领。 ★从两则新闻中,任选一则,自由朗读课文,在文章中圈点批注新闻的六要素,整体把握新闻内容。提示: 读新闻要抓住记叙的六要素,即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分别指出两则新闻的六要素。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时间: 1949年4月20日夜至21日。地点:芜湖、安庆之间。人物:人民解放军。事件发生的原因:解放军渡江解放全中国 。经过与结果:我军万船齐放,直取对岸。不到二十四小时,三十万人民解放军即已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现正向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诸城进击中。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时间: 1949年4月20日夜起至4月22日22时。地点: 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一千余华里的长江战线。人物: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事件发生的原因: 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人民解放军为打倒以蒋介石为首的反动派,解放全中国而发起渡江战役。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中路军 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渡过三十万人。
西路军 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起开始渡江,地点在九江、安庆段,至二十二日二十二时止,三十五万人民解放军渡过三分之二,已占领广大南岸阵地,正向南扩展中。东路军 与西路军同日同时发起渡江作战,所有预定计划,都已实现。至二十二日二十二时止,已大部渡过南岸,余部二十三日可以渡完。经过与结果:★把握两则新闻的主题。思考交流主题:两则新闻记述了正义战争的胜利,所报道的渡江战役,是中国人民解放战争战略进攻阶段具有关键意义的胜利,是通过长期革命战争战胜强大的敌人取得的。它的胜利是人民的胜利,正义的胜利。我们坚信,正义必将战胜邪恶!★再读课文,体会文章的主旨与气势。
小结:
《消息二则》所报道的渡江战役都是中国人民解放战争战略进攻阶段具有关键意义的胜利。学习这两则新闻,使我们了解了历史,看到正义战争的威力,认识到中国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两则新闻气势磅礴,语言准确简明,感彩鲜明,给我们留下很深刻的印象。希望同学们把今天所学习的知识运用到今后的生活中去,用心体验、感受、思考周围的世界,开阔视野,提高认知水平。
布置作业★观看今晚的《新闻联播》,选择感兴趣的新闻,概括出六要素。★再读课文,试理清文章的结构。谢谢课件27张PPT。 第一单元
1 消息二则
第二课时★观看今晚的《新闻联播》,选择感兴趣的新闻,概括出六要素。★回顾上节课作业新闻发布会按要求叙述所感兴趣新闻的主要内容。合作探究,理清两则新闻的结构新闻文体的主要特点:一是事实说话。正如陆定一同志所说的“新 闻的定义,就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 (《我们对于新闻学的基本观点》) 二是迅速及时。迅速,是指它能很快地向读者(或听众、观众)传播;及时,是指快而得当,适合需要。★了解新闻的有关知识三是简明扼要。简明,就是既简洁又明白;扼要,就是准确地把握住事物的重要点。另外,还有一点值得大家注意的是:高潮在前。写消息时,通常把最主要、最新鲜、人们最关心的事实写在前面,把比较次要的内容写在后面,形成所谓“倒金字塔”式的结构。新闻的基本结构: 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标题:是整篇新闻的眼睛,具有简明、概括的特点。它可以是只有一个主标题,也可以是多行标题。多行标题包括:主标题、引题、副标题。主体:是主要部分,对导语中已披露的新闻要素作进一步的阐释和拓展。背景和结语有时可以暗含在主体中。导语: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新闻的基本事实或主题,给读者以总体印象。 ★找出《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这则消息的导语、主体﹑结语。导语: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主体:渡江战斗于二十日午夜开始,地点在芜湖、安庆之间。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长江风平浪静,我军万船齐放,直取对岸,不到二十四小时,三十万人民解放军即已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现正向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诸城进击中。结语:人民解放军正以自己的英雄式的战斗,坚决地执行毛主席朱总司令的命令。★理清《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的结构,并探讨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1. 默读课文,画出新闻的结构。
2.读出新闻的结构。标题——导语——主体 要想迅速了解新闻的主要内容,就要看标题。要比较详细地了解新闻的内容,就要看导语。要更为细致地了解新闻的内容,就要看主体。
标题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导语渡江概况冲破敌阵横渡长江主体中路军首战告捷西路军所向无敌东路军战绩辉煌3.探究新闻的结构。(1)标题中的“百万”是实数,还是虚数?明确:“百万”是实数。中路军三十万,西路军、东路军各是三十五万。看来,“真实性”是新闻的生命。(2)导语从哪几方面总领了全文?明确:导语是开头两句:“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长阵,横渡长江。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这一导语从渡江作战兵力、战线(即渡江领域)、战况三个方面总领全文。(3)文章主体部分分几个层次?是怎样衔接在一起的?明确:主体部分可分三个层次,分述中路军、西路军、东路军渡江作战情况。第二层开头说时间,“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起”,与第一层开头“二十日夜起”相并列。第二层末的议论说到战犯汤恩伯二十一日到芜湖督战:“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弱点只存在于南京、九江一线。”接着以嘲讽汤恩伯的口吻说:“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这一句在二、三层之间起了一个承上启下的衔接作用,由“西路军”很巧妙很自然地转入“东路军”。
(4)三路大军为什么不以地点为序从东往西,或从西往东来写?采用现在的顺序有什么考虑?
明确:
文章报道的顺序遵循的是时间顺序。因为中路渡江最早,结束渡江也最早,因而把它安排在最前面。西路和东路虽然同为二十一日下午开始渡江,但它们的顺序也不能掉换,因为西路和东路战斗大致相同,所欲抵抗均较微弱,紧接在一起来介绍,行文自然而且方便。品析新闻语言★品析文中富有感彩的词语,用“从……我听出了……”的句式说话。明确:从“百万大军”,我听出了排山倒海、摧枯拉朽、无坚不摧的气势。
从“一千余华里”,我听出了战线的广大。
从“冲破敌阵,横渡长江”,我听出了人民军队所向披靡的辉煌战绩。
从“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中的“均是”,我听出了胜利的豪情。
从“不料”我听出了对敌军的嘲讽,对我军神勇如天兵的赞扬。
……★通过揣摩语言,把握新闻语言准确、精练的特点。1.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渡过三十万人。
(“突破”“渡至”能否换成“越过”“到达”?把“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换成“共”好不好?)
2.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
(红字的句子换成“结果就在二十一日那一天” 好不好?)思考,
交流第1题可以从词语含义的差异上体会它们不同的表达效果。“突破”表明有敌军防守,我军歼灭或击溃守敌,冲破敌阵。用“越过”表现不出经过战斗。“渡至”比“到达”含义丰富,有横渡与到达两层意思,且文字简洁有力。“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时间明确,且含渡江迅疾、作战顺利之意。用“共”字不能表达这些意思。
明确: 第2题可从语句的感彩入手。“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有嘲讽意味,嘲讽汤恩伯过高估计东面防线的稳固性,过低估计人民解放军的战斗力。如果换成“结果就在二十一日那一天”,就会毫无感彩,且与上一句“二十一日”重复。请同学们另找一些语句,品味新闻语言准确、精练、鲜明生动的特点。合作探究,试比较两则新闻的异同提示:可从写作背景、目的、内容、方法、语言等方面来比较。相同:
大背景相同:都是写渡江战役。
目的相同: 鼓舞士气,指明方向, 争取进一步的胜利。
主旨相同: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中国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不同:
具体写法不同:《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以记叙为主;《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以记叙和议论为主。
构思特点不同:《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概述南渡长江这一过程,简明扼要;《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总括千里战线,分步叙写,多而不杂。
语言风格不同:《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语言形象、优美,如:“摧枯拉朽”“纷纷溃退”“风平浪静”“万船齐放”等;《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语言精练、简洁,如:“冲破”“突破”“扩展“溃退”“微弱”“泄气”“丝毫”“巩固”“不料”“顽强”“激战”“一切”“控制”“封锁”“切断”等。 通过本课的学习,大家掌握了新闻的基本知识,对于今后我们更好地阅读新闻报道,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希望大家从今天开始,养成阅读新闻的习惯,并在阅读中熟练地找出其中的5“W”和1“H”。 课堂总结 根据所学的知识,自己动手写一则身边的新闻,报道开学至今学校或班上某人、某事或某项活动。布置作业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