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选择题
1.下列有关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影响的表述正确的是
A.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没有影响
B.人类活动对群落的影响都是破坏性的
C.人类活动往往使群落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方向和速度进行演替
D.人类可以任意的对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加以控制
【答案】C
【解析】人类可以破坏森林、填湖造地,也可以封山育林、治理沙漠。所以,人类活动往往使群落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方向和速度进行演替。
2.下列关于群落演替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弃耕的农田不会出现群落演替
B.在一定的条件下,不毛之地也有可能长成森林
C.在森林遭受火灾后的地段上重新形成森林,是次生演替的一个例子
D.“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反映的是一种次生演替现象
【答案】A
3.下列群落演替中,属于初生演替的是
A.某地海底火山爆发形成了一个新岛,后来又逐渐长出了很多植物
B.河流因为堵塞而成为沼泽,上面长出了新的植物
C.弃耕后的农田长出杂草,几年后又长出多年生植物
D.西双版纳热带雨林遭到严重砍伐后,很快又长出新的植物
【答案】A
【解析】初生演替是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次生演替是指在原来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故A项正确,B项、C项、D项错误
4.四川大地震中形成了几十个堰塞湖,今后堰塞湖的演替属于
A.初生演替
B.先是初生演替,后为次生演替
C.次生演替
D.先是次生演替,后为初生演替
【答案】C
5.东北东部山地的阔叶红松林受破坏之后,形成一片空地,叫作“林窗”,这时候最先进入的往往是杨树、白桦等。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周围的红松林会慢慢在这片区域生长繁殖并逐渐替代杨树和白桦重新成为林地中的优势种。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杨树、白桦在受破坏的空地上生长繁殖引起的群落演替属于初生演替
B.红松林重新取代杨树和白桦的结果说明红松林在竞争中处于优势
C.在群落演替的初期,不存在种群间的竞争关系
D.在群落演替的过程中,群落的物种组成不会发生变化
【答案】B
【解析】初生演替是指原来从没有过植被,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因此杨树、白桦在受破坏的空地上生长繁殖引起的群落演替属于次生演替;在演替过程中红松林之所以能取代杨树和白桦是由于红松林在竞争中处于优势;在群落演替初期,杨树与白桦会因为争夺阳光、水分、无机盐等资源而发生竞争;在群落演替的过程中,群落的物种组成一般会越来越丰富。
【名师点睛】群落演替的方向和结果分析
(1)群落演替的方向
①自然条件下,群落的演替一般朝着物种多样化、群落结构复杂化、生态功能完善化的方向发展。
②最终的演替结果主要由演替地所处的气候条件决定。如在干旱的荒漠地区很难形成森林。
(2)群落演替的结果
①能量:总生产量增加,群落的有机物总量增加。
②结构:生物种类越来越多,群落结构越来越复杂。
③稳定性:演替是生物和环境反复相互作用,发生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不可逆的变化,使抵抗力稳定性越来越高。
6.一块甘蔗田弃耕几年后,形成了杂草地,下面有关该过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此过程属于初生演替,最终一定能演替成为森林
②此过程属于次生演替,最终不一定能演替成为森林
③该杂草地物种丰富度要高于甘蔗田
④该杂草地动物没有分层现象,所以该群落没有垂直结构
⑤动植物在杂草地中都有分层现象,群落有垂直结构
A.①④⑤
B.②③⑤
C.②③④
D.①③⑤
【答案】B
7.下列关于群落演替的说法错误的是
A.在群落演替过程中,群落的物种构成不断地发生着改变
B.群落演替的根本原因在于群落内部,不受外界因素的影响
C.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主要区别是演替的起始条件不同
D.在群落演替过程中种群总数开始是逐渐增多而后趋于稳定
【答案】B
【解析】群落演替是指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因此在演替过程中,群落的物种构成不断地发生着改变,A项正确;群落演替是生物和环境反复相互作用,发生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不可逆改变,因此演替受外界因素的影响,B项错误;初生演替是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次生演替是指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如能发芽的地下茎)的地方发生的演替,所以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主要区别是演替的起始条件不同,C项正确;在群落演替过程中,通过种内或种间竞争,优势物种定居并繁殖后代,劣势物种被排斥,相互竞争过程中共存下来的物种,在利用资源上达到相对平衡,使群落结构更加完善,即在群落演替过程中种群总数开始是逐渐增多而后趋于稳定,D项正确。
8.某山区的坡地被破坏,当狂风暴雨侵袭时,局部山坡发生了山体滑坡,在较短的一段时间,该处出现了新的生物群落。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该群落的丰富度可能比较低
B.该群落中的生物多为草本植物,有垂直结构
C.该群落形成过程中先出现的生物最可能是地衣
D.若有人类活动,则该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可能有变
【答案】C
【解析】发生山崩处的群落的物种丰富度比较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差,抵抗力稳定性低,A正确;破坏的群落中多为草本植物,还存在地被植物,如苔藓等,说明还存在垂直结构,B正确;裸岩上进行的是初生演替,最先出现的生物是地衣,该群落形成过程属于次生演替,C错误;人类活动往往使得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D正确
9.如图表示两个群落演替过程中物种丰富度的变化,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甲可表示在火灾后森林上进行的演替
B.甲中①②处的物种组成相同
C.甲的演替速度比乙快、历时短
D.若气候条件适宜,甲、乙均可演替成森林
【答案】B
10.某研究小组正在对一池塘进行研究。下列有关该池塘群落的分析,正确的是
A.该池塘群落中物种组成是区别其他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
B.该池塘群落只存在垂直结构不存在水平结构
C.研究该群落不需要了解“池塘中的优势种群是哪种生物”
D.在自然环境条件稳定的情况下,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不变
【答案】A
【解析】群落与群落之间区别的重要特征是群落中物种的组成,A正确;池塘群落中不仅有垂直结构也存在水平结构,B错误;研究群落需要了解群落中的优势种群和物种组成等,C错误;在自然环境条件稳定的情况下,人为因素也能影响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D错误。
11.南方某地的常绿阔叶林曾因过度砍伐而遭到破坏。停止砍伐一段时间后,该地常绿阔叶林逐步得以恢复,下表为恢复过程中依次更替的群落类型及其植物组成。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演替阶段
群落类型
植物种类数/种
草本植物
灌木
乔木
1
草丛
34
0
0
2
针叶林
52
12
1
3
针、阔叶混交林
67
24
17
4
常绿阔叶林
106
31
16
A.该地常绿阔叶林恢复过程中,群落演替的类型为次生演替
B.与针叶林相比,草丛阶段的动物分层现象较为简单,丰富度低
C.该地能恢复到第四阶段说明人类活动未影响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
D.常绿阔叶林得以恢复的原因与土壤条件、植物种子等的保留有关
【答案】C
12.如图表示群落演替过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乱石窑裸地到针阔混交林群落的演替是次生演替,与人工砍伐后的阔叶林上发生的演替方式相同
B.在灌木植物群落中,地衣和草本植物在竞争中均被淘汰
C.杂木植物群落的物种丰富度大于阔叶林群落
D.上述演替中,光照是重要的影响因素
【答案】D
替,在整个的演替过程中,光照都是一个很重要的影响因素,D正确。
二、非选择题
13.云杉是优良的木材树种,云杉林是我国西部和西南部高山针叶林中的一个主要森林群落类型。如图是一个云杉林群落被砍伐后所发生的几个变化阶段示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采伐消退”过程说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复生”过程对于生物群落的变化来说属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云杉林被采伐后所发生的变化方向和速度是受许多因素影响的,其中来自群落内部的因素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自外界环境的因素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各举两例)
(4)新生的云杉林和采伐前的云杉林不完全一样了,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2)次生演替
(3)种子的数量和散布、生物繁殖
人类活动、气候变化
(4)演替需要的时间长,期间环境条件会发生变化,而且容易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
【解析】该题考查的是在人类活动的影响下云杉林发生的次生演替现象。群落演替过程既受到来自群落自身因素的影响,如植物种子的数量及散布、种间关系、种内关系、生物繁殖和迁徙等,也会受到来自外界环境的干扰,如人类活动、气候变化、地壳运动等。由于受这些内外因素影响,导致新生云杉林与原云杉林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别。
14.小叶章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入侵某苔原生态系统后形成斑块。科研人员采用样方法对小叶章入侵斑块进行群落调查,结果如下表:
植物种类
高度(cm)
生长型
对照
轻度入侵
中度入侵
重度入侵
高山乌头
20~40
多年生草本
+
藜芦
50~100
+
毛蕊老鹳草
30~80
+
大白花地榆
50~80
+
+
小叶章
60~90
+
+
+
牛皮杜鹃
10~25
灌木
+
+
+
笃斯越桔
10~15
+
+
(1)调查时,科研人员要在小叶章入侵斑块
选择若干个1m1m的样方,统计样方内的植物
、株数、高度等信息,通过记名计算法统计出整个群落中植物的_________。以相邻的本地牛皮杜鹃群落为对照组进行研究分析。
(2)随着入侵程度的加深,灌木逐渐消失,多年生草本植物种类明显
,植株的高度_________。
(3)小叶章不同入侵程度下,群落的
空间结构发生明显变化,表明小叶章入侵会使群落发生演替,这种群落演替的类型为
。
【答案】(1)随机
种类
丰富度
(2)增多
增加
(3)垂直和水平
次生演替
15.下图表示某地从裸岩演替到森林的过程,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请回答:
裸岩阶段→地衣阶段→A→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
(1)图中所示过程属于________演替,其中A表示________阶段。在该演替的过程中,生态系统的__________稳定性增强。
(2)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灌木逐渐取代了草本植物,其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
(3)森林阶段有些啄木鸟虽然外形相似但不是同一个物种,支持这一判断最重要的依据是自然条件下,这些啄木鸟之间存在着__________。
(4)森林阶段中植物有明显的分层现象,形成群落的__________,而森林中的动物也有类似的分层现象,原因是群落中植物为动物创造了多种多样的__________和__________。
【答案】(1)初生
苔藓
抵抗力
(2)灌木较为高大,能获得更多的阳光
(3)生殖隔离
(4)垂直结构(空间结构)
栖息空间
食物条件(顺序可颠倒)
(1)裸岩上发生的演替为初生演替,A阶段是苔藓阶段,在演替过程中,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增强。(2)灌木逐渐取代了草本是因为灌木较为高大,能获得更多的阳光。(3)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是生殖隔离。(4)群落中生物的分层现象是群落的垂直结构,动物的垂直结构取决于它的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