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
题
13
背
影
课
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1.理解积累“交卸、狼藉、簌簌、赋闲、颓唐、琐屑”等词语。2.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体会文中朴素而饱含深情的语言.。3.
仔细体会文中所表现的父子亲情,从而获得有益的人生启示。
重点难点
通过朗读体会文中朴素而饱含深情的语言。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仔细体会文中所表现的父子亲情,。
策略方法
朗读法、师友合作探究法。
教具准备
教学课件
教学时数
2课时
课前导学
1.
了解朱自清的有关资料。
2.
自学生字词:马褂(ɡuà)
搀扶(chān)
交卸(xiè)
奔丧(bēn
sānɡ)狼藉(jí)
赋闲(fù)
迂腐(yū)
栅栏(zhà)琐屑(suǒ
xiè)差使(chāi)
典质(diǎn)
踌躇(chóu
chú)蹒跚(pán
shān)颓唐(tuí)
举箸(zhù)
簌簌(sù
sù)
教
学
流
程
第
一
课
时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交流感知
一、导入新课,检查预习作者以及背景资料。2.生字、生词的读音和释义。二、读课文,整体感知默读课文,并思考下列问题:(1)这篇文章记叙的主要事件是什么?(2)我与父亲是在怎样的背景下见面的?这些背景包含了怎样的情感?
1.导入新课:在我们的记忆中有这样几首永远不老的歌,时时震撼着我们的心灵:在我心中有一座山,险峰万里它最伟岸,爸爸,亲爱的爸爸,你就是我心中的山。父亲是儿那登天的梯,父亲是那拉车的牛;想儿时一封家书千里写叮嘱,盼儿归一袋闷烟满天数星斗。朱自清的《背影》就像这两首歌一样,曾深深地感动过几代人。这是因为,情到深处自然真;这是因为我们生活中,有许多的美好在漫长而短暂、匆忙而平淡中遗失。让我们在赏读《背影》中,学会珍惜,在纷繁复杂的生活中,学会感动。学会珍惜现在所拥有的,去爱我们身边爱着我们的人。
2.组织全班交流预习内容。
1.学生交流作者的写作背景和生平。2.师友互相检查基础知识掌握情况。3.自主思考,然后全班交流。
研读共品
三、研读课文:1.
再读课文,梳理文章结构快速浏览课文,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第二部分(第2~6自然段)第一层(第2、3自然段)第二层(第4、5自然段)第三层(第6自然段)第三部分(第7自然段)品味句子,感悟亮点词语体味“蹒跚地走到铁道边……”一句中“蹒跚”一词的妙处。(2)“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一句中,为什么用“攀”不用“抓”?
教师适时引导,选点精讲,进行学法指导。 “蹒跚”一词很关键,父亲在平地上走路都是蹒跚而行的,可想而知上下月台就更加难了,更加体现了父亲对“我”的爱。因为无物可抓,只能用手按住,然后用力支撑起身体向上“攀”,这需要力量,而一个上了年纪的父亲,这一“攀”是多么地令人揪心啊!
1.师友讨论明确:可用课文原句,也可用自己的话概括
2.全班交流。
总结提高
四、课堂总结1.师友归纳,总结知识:2.总结收获,点拨提升。五、布置作业:1.抄写课后生字词,背诵文下注解。
2.思考课后练习。
教师点评,作重点强调。教师总结提升。
师友共同总结本课的知识点。师友谈收获。学生评选出最佳师友
第
二
课
时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交流感知
复习导入:回顾上节内容,引入本节课内容。二、明确本节课学习目标
提出问题,导入新课
师友回顾交流
研读共品
三、探究学习1.感悟精彩句子(1)“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
(2)“不要紧,他们去不好!”父亲为什么这样说?
2.分析主体形象(1)本文的题目是“背影”,文中一共写了几次“背影”?这几次“背影”各是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的?(2)
跳读课文,找出文中写到了“我”的哪几次流泪。3.分析文章主旨本文的主旨是什么?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教师适时引导教师选点精讲,进行学法指导。
师友讨论共品。
全班交流师友交流,不明白的地方可以请教其他师友
互助释疑
四、交流疑点,互相解答。五、
全班交流,解决疑难。
掌握学情,及时解惑。
师友交流,解决不了的问题在班上提出。
巩固拓展
六、迁移拓展1.细节描写,准确传神。2.语言朴实,饱含深情。
教师出示问题,适时引导
师友相互讨论谈感受。全班交流,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总结提高
七、课堂总结1.师友归纳,总结知识。2.总结收获,点拨提升。八、布置作业:1.完成课后练习
2.
请运用细节描写,写出父亲劳作的艰辛。(150字左右)
教师总结提升布置作业
师友共同总结本课的知识点。师友谈收获。学生评选出最佳师友
板书设计
补充修正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