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版】2017-2018年高中历史选修3全册过关检测与课时作业(打包40份,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民版】2017-2018年高中历史选修3全册过关检测与课时作业(打包40份,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1.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民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7-10-26 15:05:06

文档简介

1.若为下图所示历史漫画拟定标题,较为合适的是(  )
A.反目成仇,势成水火
B.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C.同室操戈,相煎何急
D.冰释前嫌,共克时艰
解析:选A。漫画中右边的人物为斯大林,而左边的烟斗上写着“杜鲁门计划”并且在和斯大林对抗。由此分析四个选项,A项较为合适。
2.有学者这样评析马歇尔计划:美国政府为了石油公司的利益,努力迫使欧洲经济从以煤为基础转变为以石油为基础,这样就可使煤炭资源丰富而石油短缺的欧洲国家更多地依赖于美国。这说明马歇尔计划(  )
A.改变了世界能源结构
B.以援助来控制西欧经济
C.以控制石油为核心
D.恢复和发展了西欧经济
解析:选B。考查马歇尔计划。把握关键信息“更多地依赖于美国”结合马歇尔计划的实质即可判断选择B项。
3.
“即使有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与斯大林有歧见,罗斯福总是希望通过外交途径和对国际事务的谅解与苏联打交道,而未见世面的杜鲁门则往往鲁莽地采取好战和不合外交常规的办法。”下列属于杜鲁门“好战”行为的是(  )
A.建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B.提出马歇尔计划
C.迫使苏联从古巴撤走中程导弹
D.发表“铁幕演说”
解析:选A。根据所学,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建立于1949年;马歇尔计划是援助西欧的经济计划;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发生时美国总统是肯尼迪;“铁幕演说”是丘吉尔发表的。
4.
“阻止共产党的可能是面包和选票,而不是子弹。”此观点说明了二战后美国在西欧实行的重要政策是
(  )
A.进行反共反苏的舆论宣传
B.实施马歇尔计划
C.建立北约组织
D.实行军事援助
解析:选B。“面包和选票”表明美国主要是借助经济手段而非军事手段来“阻止共产党”。而马歇尔计划就是利用经济手段来控制西欧,进而达到遏制共产主义的目的。一、选择题
1.两伊战争和伊拉克入侵科威特战争爆发的相同因素是(  )
A.领土争端        
B.宗教矛盾
C.债务争端
D.民族矛盾
解析:选A。本题考查比较历史问题的能力。A项属于两次战争共同的因素,而B、D两项均只符合两伊战争,C项只符合伊拉克入侵科威特的战争。
2.20世纪70年代末,伊拉克萨达姆政权支持伊朗反对派活动的直接原因是(  )
A.双方对边界线的划分产生分歧
B.双方因石油问题产生矛盾
C.霍梅尼向伊拉克输出伊斯兰革命
D.伊朗在制造恐怖事件,炸伤伊拉克副总理
解析:选C。边界、民族、宗教问题是两国长期存在的问题,是造成双方冲突的主要原因,而1979年,霍梅尼在伊朗建立政教合一政权后,企图对外输出伊斯兰革命,并将伊拉克作为首要目标,伊拉克采取的反击措施则是支持伊朗的反对派活动。
3.两伊战争中,两方互有攻守,当伊朗进攻时,为扫清前面的地雷,伊朗成千上万的少年怀着能升入天堂的梦想,冒着伊拉克炮火,冲进布雷区,被称为“肉弹”。这说明了伊朗少年(  )
A.具有大于畏的革命精神
B.具有一种战争狂热
C.具有一种极端宗教狂热
D.爱国主义精神大发扬
解析:选C。本题旨在考查学生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理解辨析问题的能力。解题关键信息是“升入天堂的梦想”,表明伊朗少年的行为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
4.1990年8月2日,伊拉克突袭科威特,3日占领科威特全境,随后,伊拉克宣布同科威特“合并”。伊拉克的这一举动(  )
①践踏了国际法的基本准则
②是在美苏争霸的大背景下发生的,与冷战有关
③属于地区性的霸权扩张和武装侵略事件
④是一个地区性的军事大国单独向世界秩序的挑战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解析:选C。海湾危机发生于雅尔塔体制即将瓦解之际,因而它不具备美苏争霸的背景,而是表现为一个地区性的军事大国单独向世界秩序的挑战,故②错误。
5.标志着高技术局部战争登上世界军事舞台的战争是(  )
A.朝鲜战争
B.越南战争
C.两伊战争
D.海湾战争
解析:选D。海湾战争中美国运用了高科技手段,标志着高技术局部战争开始登上世界军事舞台。
6.在海湾战争中,多国部队实施了“沙漠风暴”和“沙漠军刀”行动。关于上述行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同时进行
B.“沙漠风暴”行动侧重于地面攻击,“沙漠军刀”侧重于空中打击
C.“沙漠风暴”行动侧重于空中打击,“沙漠军刀”侧重于地面攻击
D.战争的第一阶段实施的是“沙漠军刀”行动,战争的第二阶段实施的是“沙漠风暴”行动
解析:选C。根据战争史实判断,C项说法是正确的。在海湾战争中,美国先是发动空袭,后出动地面部队,两次行动是分开进行的,据此可判断A、B、D表述错误。
7.美国在海湾战争、伊拉克战争中使用的“战斧”式巡航导弹一枚就价值100万美元,相当于一个普通美国人20年左右的收入。这最能说明
(  )
A.美国的富有
B.战争是一种巨大的消耗
C.美国武器价格昂贵
D.普通美国人收入低
解析:选B。本题考查说明历史现象和证明历史观点的能力。导弹的昂贵说明现代战争是消耗战,拼得是经济实力。故B项最符合题意。它同时也能说明美国的富有,但这不是问题的主要方面。C项也仅仅是一种表面现象,D项说法和材料没有关系。
8.海湾危机和海湾战争说明的实质问题是(  )
A.世界将走向战争,永不停止
B.局部战争的出现是经济发展的结果
C.说明冷战的结束
D.说明世界两极体制正在走向崩溃,新的世界政治格局尚未建立,国际格局的失衡将引发新的冲突和动荡
解析:选D。注意海湾危机和海湾战争发生的时间,正好处于两极格局即将解体之际,这一时期国际格局暂时失衡必然会引发一轮新的冲突。故D符合题意。A、C说法明显不符合史实,B没有看到问题的本质且表述本身有误。
二、非选择题
9.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海湾战争是二战以来继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以后的第三次大规模战争,也是冷战结束之际的一次局部战争。
材料2:美国前国防部长切尼在1991年2月7日对众议院的讲话中指出:“指引美国在战后成功地执行战略的基本原则不会变。正如海湾危机所表明的那样,对于国际社会来说,在代表共同利益发挥集体力量方面,美国的领导是不可缺少的。”
材料3:前南斯拉夫战乱不已,迫使大批人民流离失所,沦为难民。据估计,到1992年10月,滞留在前南斯拉夫境内的难民达180万,另外还有40余万难民涌向临近的欧洲国家。
请回答:
(1)如何区别冷战与“热战”?材料1中的三次战争与二战的区别是什么?结合材料2分析海湾战争的性质。
(2)海湾战争和前南斯拉夫地区的战乱说明了什么?两极格局结束后,世界形势总趋势如何?
(3)你对世界的前景持何看法。
解析:本题考查二战后的冷战与“热战”及当今世界形势的总趋势。第(1)问冷战与“热战”的区别在于是否直接诉诸战争;二战后的三次战争为局部战争;海湾战争的性质要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进行具体分析。第(2)问的第一小问实则要求回答两极格局结束后局部战争爆发的原因。第二小问应从大局概括当今世界形势的总趋势。第(3)问为开放性题目,可以发表自己的见解,但一定要符合社会主流观点。
答案:(1)是否诉诸战争(武力)。区别:海湾战争等三次战争均为局部战争。海湾战争是一场性质特殊的战争,它既含有惩罚地区霸权主义的正义性,又包含着美国企图独霸世界的非正义因素,正如材料2中所说的要保持美国牢固的领导地位。
(2)说明在两极格局下,被东西方矛盾掩盖的地区冲突和民族冲突加剧。总趋势是走向缓和,明显呈现缓和与紧张、和平与动荡并存的局面。
(3)世界多极化的趋势不会逆转,但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和平与发展仍是世界的主流。
?
教材答疑·名师指津
???             
一、学习思考(教材P119)
 科技进步与现代战争有什么关系?
提示:随着生产力和科技的进步,现代战争越来越具有高科技性,常规武器越来越向高科技方向发展。高科技和大量威力巨大的杀伤性武器用于战争,其危害越来越大,在战争中占有科技优势的一方对战争的发展方向和规模等方面控制性越来越强;而现代战争的爆发,客观上推动了科技的进步。高科技在现代战争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刺激了各国在军事上对高科技的研发,以提高本国军事上的高科技含量。
二、自我测评(教材P120)
 提示:(1)财产遭损失、环境被破坏、生命受威胁,使社会动荡不安。(2)战争破坏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使民族矛盾更为激化。(3)现代战争是在科技大发展的条件下进行的,跟传统战争相比带来的危害更严重,破坏性更大。(4)客观上也促进了科技的进步,促使社会认识到发展教育和科技的重要性。(5)现代战争的巨大破坏性发人深省,从而也使世界人民进一步认识到和平的价值。
三、材料阅读与思考(教材P120)
 提示:美国凭借强大的科技实力,大力发展高科技武器,力图获得超常的军事打击能力。由于美国超强的军事能力,使世界多极化和单极化的斗争从幕后走到了前台,诉诸武力越来越可能成为美国建立单极格局的主要手段。美国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成为世界动荡不安和局部战争频频发生的主要根源,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成为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最主要的任务。1.中东地区是民族纠纷和冲突频发的“多事之地”。造成这一状况的因素有(  )
①宗教信仰的多样性 ②民族成分复杂 ③多样化的文化传统 ④大国插手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②③④
D②③④
解析:选C。①②③④都是造成中东地区纷争的因素。
2.下列关于1947年联合国大会关于中东地区决议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有利于阿拉伯国家
B.公正合理
C.英国继续在巴勒斯坦实行委任统治
D.有利于犹太国家
解析:选D。由于美国的干涉,决议结果有利于犹太国家,引发阿拉伯国家不满,导致第一次中东战争。
3.20世纪以来,阿以之间共爆发了五次中东战争。其中前四次中东战争对中东国家产生的最深远影响是(  )
A.阿以双方矛盾加剧
B.美苏大国介入增加了中东问题的复杂性
C.中东走上和平进程的道路
D.阿以双方得以相互理解与承认
解析:选C。本题考查说明历史现象和证明历史观点的能力。注意题干的要求是深远影响,第四次中东战争后,阿以双方走上了和平谈判的道路,这是对中东地区最深远的影响。故C项符合题意。
4.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下列国家和地区出现的分裂局面至今未解决的是
(  )
①两德分立
②巴以分治
③朝鲜分裂
④印巴分治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解析:选C。1990年两德重新统一,根据蒙巴顿方案,1947年印、巴分立,虽然至今仍有种种矛盾,但已不存在印巴重新统一的问题。( http: / / www.21cnjy.com )
1.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欧洲战场的重心有三次转移,其顺序是(  )
A.南线→东线→西线
B.东线→西线→东线
C.西线→东线→西线
D东线→南线→东线
解析:选C。本题考查基础知识。一战
( http: / / www.21cnjy.com )爆发后,在西线,1914年8月德军侵入比利时、法国,战争转入相持阶段;其后,在东线,俄军进攻东普鲁士,东线也转入相持状态。1916年,德军又把重点转向西线。
2.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沿
( http: / / www.21cnjy.com )着双方战壕的许多地方,一种“自己活也让别人活”的体系逐渐发展起来,双方都清楚,自己无法将对方从战壕中轰打出来。基于这种共识,双方形成一种默契,既不炮轰厕所,也不在早餐时发动进攻。这种情况最不利于(  )
A.英国
B.法国
C.德国
D.美国
解析:选C。一战时期,德国面临两线作战,基本战略是速战速决打败敌人,材料反映出当时双方陷入持久的阵地战,这种情况无疑对德国是最不利的。
3.德意志帝国《装甲兵之歌》:“
( http: / / www.21cnjy.com )如果我们为命运女神所抛弃,如果我们从此不能回到故乡,如果子弹结束了我们的生命,如果我们在劫难逃,那至少我们忠实的坦克,会给我们一个金属的坟墓。”
诗中所提到的坦克首先出现在下列哪个战役中(  )
A.凡尔登战役
B.库尔斯克会战
C.索姆河战役
D.马恩河战役
解析:选C。本题主要考查基础知识的再认再现能力。在索姆河战役中,英国第一次使用了坦克作战。
4.下列图片是一战时各国的征兵宣传海报,下列各国参加战争的共同目的是(  )
 
 
A.争夺殖民地和世界霸权
B.争夺欧洲大陆霸权
C.维护世界和平和民主
D.为了转嫁国内的经济危机
解析:选A。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性质是帝国主义战争,参战的大国都是为了争夺殖民地和世界霸权,故此A项符合题意。(时间:45分钟,分值: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4分,共40分)
1.1919年美国总统威尔逊带着“十四点”计划,参加了巴黎和会,西方一评论家说:“威尔逊的原则征服了欧洲……”威尔逊的原则能征服欧洲的最主要原因是(  )
A.美国的综合实力已经超过欧洲各国
B.人们厌战,渴望和平
C.美国操纵的“国联”在欧洲影响深远
D.“十四点”计划较好地维护了欧洲的利益
解析:选B。第一次世界大战给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战后人民渴望和平、反对战争的情绪增长,而美国总统威尔逊的“十四点”计划刚好迎合人民的愿望。
2.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下列哪些欧洲国家的版图同战争以前相比有所扩大(  )
①德国  ②法国
③俄国 
④意大利
A.①②④
B.②③
C.②④
D.②③④
解析:选C。结合史实分析各国的版图变更情况。一战后法国和意大利的版图有所扩大。
3.列宁曾指出:“靠《凡尔赛和约》来维系的整个国际体系、国际秩序是建立在火山口上的。”下列各项能够证明这一点的是
(  )
①其主要条约导致战败国强烈的复仇主义情绪
②它在处理领土问题上根本未履行民族自决的原则
③它无视被压迫民族的利益,导致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
④美国在该体系中并未谋得利益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
D.②④
解析:选C。本题考查论证和探讨历史问题的能力。列宁的话指出了凡尔赛体系的不稳定性,这主要是由于《凡尔赛和约》的不合理规定造成的。而①③正是这些不合理规定导致的后果。②的表述不符合史实,④的表述和凡尔赛体系的不稳定性没有必然联系。故①③能够证明列宁的观点。
4.下列有关山东问题的由来,排列正确的是(  )
①袁世凯几乎全部接受日本提出的“二十一条”
②日本继承德国在山东的特权
③德国派舰队强占胶州湾
④日本归还中国山东主权
A.①②③④
B.②④①③
C.③①②④
D.③②①④
解析:选C。解题时通过回顾课本知识运用首位判断法和中间判断法:由③发生在1897年,时间最早,应在C、D两项中选择,又由①发生在1915年,②发生在1919年而确定其正确答案。
5.巴黎和会、华盛顿会议被称为“上一轮争夺的总结,下一轮争夺的开始”。下列表述不能准确反映此结论的是(  )
A.在解决中国问题上,美日矛盾尖锐
B.在军备控制问题上,美日矛盾尖锐
C.在处置德国问题上,英法矛盾尖锐
D.在争夺世界霸权问题上,英日矛盾尖锐
解析:选D。A项中美国要打破日本在一战中暂时独霸中国的局面,日本受到压抑而不满;B项中美日争夺亚太地区霸权,军备上美与英并肩而压制日本;C项正确;D项在巴黎和会上,关于山东问题英日达成协议,在华盛顿会议上,英日有一定的矛盾,但美英争夺世界霸权是主要的矛盾,英日之间矛盾较缓和,故选D项。
6.下列关于国际联盟及其相关活动的表述,正确的是(  )
A.美国是常任理事国之一
B.德国一度成为成员国
C.国联是第一个世界性的国际经济组织
D.《非战公约》是在国联的倡导下签订的
解析:选B。美国没有参加国联,故A项错误。国联是第一个世界性的国际政治组织,故C项错误。《非战公约》的主要倡导者是法国和美国,故D项错误。
7.右图为有关国际联盟的漫画。画中的兔子说:“我没有实际的进攻装备,我只能以我双眼的力量来震慑它。”这幅漫画说明的本质问题是(  )
A.国际联盟是旨在维护世界和平的国际机构
B.国际联盟的成立加剧了地区冲突
C.国际联盟不能有效地维护世界和平
D.国际联盟面临解散的危机
解析:选C。由材料中的“以我双眼的力量”反映了国联的无力和无奈,不能有效发挥作用,选C项。A项符合史实但与材料本意不符;B、D两项不符合史实。
8.《洛迦诺公约》缓解了欧洲安全问题,最主要的原因是(  )
A.建立了以法国为首的安全同盟
B.维持边界现状并和平解决争端
C.各大国同意德国加入国际联盟
D.法国与德国间的关系得到改善
解析:选B。《洛迦诺公约》主张维持各国领土现状并和平解决一切争端,有利于整个欧洲的安全,故B项符合题意。
9.美国认为《非战公约》的签订是美国外交的胜利,主要原因是该公约(  )
A.由美国领导签订
B.使美国攫取了世界霸权
C.使美国掌握了“和平的领导权”而又不承担任何义务
D.使美国担负起维护欧洲各国和平的历史重任
解析:选C。美国签订《非战公约》的初衷是避免卷入欧洲纠纷和提高美国的国际地位。《非战公约》的签订实现了美国的愿望,但是公约并没有强大的约束力,不需要美国承担任何义务。据此分析,C项符合题意。
10.20世纪20年代国际关系的主要特点是(  )
①战胜国之间的关系趋于紧张 ②战胜国与战败国之间的关系有所缓和 ③欧美国际关系相对比较稳定 ④赔款问题和欧洲安全问题成为热点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解析:选B。一战后签订的一系列条约,使得无论是战胜国之间,还是战胜国与战败国之间的关系都暂时相对缓和、稳定,所以①不符合史实。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题,每题20分,共60分)
1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小心点!俄国布尔什维克已经革命成功,德国的革命烈火正在熊熊燃烧,整个欧洲的反叛情绪在高涨……别把德国逼到布尔什维主义那边去!
——劳合·乔治
材料2:这不是和平,这是20年的休战。
——(法)福煦
材料3:我们初来巴黎时,对即将建立的新秩序满怀信心;离开时,则已觉悟,新秩序不过是比旧秩序更加纠缠不清。
——一位参加巴黎和会的代表
材料4:凡尔赛体系使世界十分之七的人口陷于被奴役的地位。这些奴隶遍及全世界,受英国、法国和日本等一小撮国家的宰割。正因为如此,靠《凡尔赛和约》来维系的整个国际体系、国际秩序是建立在火山口上的。
——列宁
(1)有人认为上述四则材料都是在《凡尔赛和约》签署后当时人们进行的评论。你是否赞同这个说法?为什么?
(6分)
(2)材料1中人物的观点对巴黎和会的结果有何影响?
(6分)
(3)材料2、3、4中的人物都认为凡尔赛体系是一个什么样的体系?他们得出相似结论的依据何在?
(8分)
解析:第(1)问实际上要求辨析劳合·乔治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说这番话的。从“别把德国逼到布尔什维主义那边去”可以看出,这是英国在警告法国不要把德国逼得太紧,否则一旦引发德国革命,英法利益也得不到保障。据此判断,这句话就不是在《凡尔赛和约》签署后说的。第(2)问要根据协约国在巴黎和会上所作出的让步进行分析。第(3)问实际上要求回答凡尔赛体系下存在的种种矛盾,这些矛盾最后必然导致凡尔赛体系的崩溃。
答案:(1)不赞同。理由:巴黎和会上,法国主张彻底削弱德国,重建法国在欧洲大陆的霸权,但英国极力阻止。德国有可能爆发布尔什维主义革命是其反对法国过分削弱德国的重要说辞,只能是在会议期间陈述。如果是会后再说,则不起任何作用。
(2)法国做了一定程度的让步,不再坚持过分削弱德国。
(3)脆弱的、不稳定的、掠夺性的、国际关系新秩序。原因:凡尔赛体系下战胜国与战败国、战胜国之间、协约国与苏俄之间、帝国主义与殖民地半殖民地之间的矛盾不但没有消除,反而更加激化。建立在此等基础上的体系是不稳定的。
1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巴黎和会上,美国主张吸收世界各国和战败的德国加入这一国际联盟组织,各会员国应相互保证“领土完整和政治独立”,如果发生领土争端,“国联”有权干预,“国联”应负责处理战败国的殖民地问题。
材料2:《国联盟约》规定:“国联”的主要机构是全体代表大会和行政院,每个会员国,包括自治领都拥有一票。
材料3:西方一评论家说:“威尔逊的原则征服了欧洲,《国联盟约》无疑是他努力的一座纪念碑,但是新大陆的政治是否与旧世界一样尚不可知。威尔逊的理想征服了欧洲,他是否能征服美国呢?”
材料4:威尔逊签署了和约后,带病在美国作了1万千米的旅游,到处兜售他的国联方案,直到1919年10月中风,半身瘫痪,但参议院就是不买账,参议院共和党领袖洛奇说:“美国不能为了维护世界和平而削弱自己,不能使我们的主权从属于别的国家。我们必须首先考虑到美国。”在1920年3月最后表决中,参议院以53:28的多数否决了参加国联的议案。
——以上材料均摘自《国际关系史》
(1)据材料1,美国主张建立国联的目的何在?
(2分)
(2)材料2中有关规定对哪国有利?为什么?
(6分)
(3)据材料4,你如何理解材料3的内容?
(6分)
(4)据上述材料,分析围绕国联产生的矛盾和斗争的实质。(6分)
解析:第(1)问要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一战后美国的意图是控制国联,称霸世界。第(2)问据材料信息可知对英国最有利。原因从英国的自治领最多,在国联的票数最多,利于控制国联等分析。第(3)问对比两个材料,可以得出结论:威尔逊的计划因为未能控制国联遭到失败。第(4)问斗争实质从各自的利益争夺不难看出都为争夺世界霸权。
答案:(1)控制“国联”,特别是联合各小国与英法抗衡以达到称霸世界的目的。
(2)英国。英国有最多的殖民地(自治领),依此掌握了“国联”的支配权。
(3)由于美国控制“国联”的目的没达到,加上美国孤立主义传统,威尔逊遭到了失败。
(4)争夺世界霸权。
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非战公约》由序言和正文组成。正文共3条。第1条规定,各缔约国谴责用战争来解决国际争端,并在相互关系中放弃以战争作为执行国家政策的工具。第2条规定,各缔约国之间可能发生的一切争端或冲突,不论其性质或起因如何,只能用和平方法来解决。
材料2:《非战公约》虽然冠冕堂皇地宣称“放弃战争”,但对当时为世人所瞩目的裁军问题丝毫没有涉及,对于破坏公约的国家也没有制定制裁的措施。
材料3:对于这样一个抽象的《非战公约》,各帝国主义列强还各有各的解释和保留条件。如美国宣称,每个国家“有权决定情况是否需要诉诸战争以实行自卫”。
(1)根据材料1概括《非战公约》的原则。(6分)
(2)据材料2,你认为《非战公约》有何缺陷?(6分)
(3)材料3中列强的“保留条件”实质是什么?
(2分)
(4)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对《非战公约》地位的评价。(6分)
解析:第(1)、(2)问根据材料1、2直接概括提炼即可。第(3)问“保留条件”意指列强有权根据实际情况决定是否诉诸战争,体现了大国强权的政治色彩。第(4)问评价应持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从积极意义和局限性两个方面分析。
答案:(1)规定了和平解决国际争端或冲突的原则。
(2)没有涉及世人瞩目的裁军问题,没有制定制裁违约国的措施,对维护和平、制止战争发挥的实际作用大打折扣。
(3)体现了大国强权的政治色彩。
(4)《非战公约》第一次正式宣布在国家关系中放弃以战争作为国家政策,和平解决国际争端,从而限制了国家的战争权,在国际法上奠定了“侵略战争是国际犯罪”的法律基础。但《非战公约》存在着严重的缺陷,它未能制止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一、选择题
1.拉尔夫·达伦道夫在1998年写道,20世纪“在相当大程度上为各种分裂所主宰,导致热战冷战不断,但20世纪同时也是一体化的起源”,全球化开始“主导人们的生活、想象和恐惧”,人们不得不“从全球的角度去思考,以回应这一全球化的现实”。达伦道夫在这里强调的是,20世纪(  )
A.民族矛盾逐渐缓和    
B.国家之间对抗激烈
C.全球巨变令人忧虑
D.世界联系日益密切
解析:选D。本题考查世界经济全球化的相关知识。关键信息:但20世纪同时也是一体化的起源,全球化开始“主导人们的生活、想象和恐惧”,人们不得不“从全球的角度去思考,以回应这一全球化的现实”。A项无从体现;B、C在一定程度上有所体现,但并不是题干所强调的,正确选项为D。
2.2009年,国际著名的投资家和金融学教授吉姆·罗杰斯说:“现在的中国越来越像资本主义,而美国反而变得越来越社会主义。”这一结论的主要依据是(  )
A.20世纪90年代后两国关系显著改善
B.不同经济模式相互借鉴和影响
C.全球化背景下利益休戚相关
D.两国的政治经济联系日益密切
解析:选B。本题考查现代世界经济的发展。二战后至今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不断调整经济政策,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中国自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实行改革开放,经济上逐渐发挥市场的作用,逐渐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是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经济模式相互借鉴、创新的结果。
3.有学者指出,“资本主义的逻辑最终必然到达全球范围,它从16世纪在欧洲诞生到今天已经真正达到全球范围”,“整个世界都是在这个单一的我们称之为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社会分工架构之内运作的”。这位学者实际上是强调(  )
A.资本主义在全球化过程中的核心作用
B.经济全球化同科技革命紧密联系
C.各国政治经济体制日益融为一体
D.经济全球化以全球的市场经济为基础
解析:选A。本题考查经济全球化。从材料“整个世界都是在这个单一的我们称之为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社会分工架构之内运作的”可以获得信息。经济全球化是以资本主义国家为主导的,资本主义在全球化过程中起核心作用。
4.有学者认为:“西方是经济全球化最大的赢家,第三世界却可悲地扮演着输家角色。”
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
①经济全球化加剧了社会的贫富分化
②经济区域化阻碍了全球化的实现
③经济全球化加强了西方国家的经济优势
④发展中国家必须全面实现西方化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①③
解析:选D。②经济区域化与经济全球化之间的关系是辩证地;发展中国家应因势利导、趋利避害。
5.一学者这样写道:“(经济全球化时代)富国尽管受到新的竞争的巨大压力,毕竟日子好过得多……穷国自己又怎样呢?……我们必须养成一种持怀疑态度的信仰,避免教条,善于听和善于观察,努力明确目的并使之逐渐完善,选择更好的手段以促其实现。”该学者认为“穷国”面对全球化应该持有的态度是(  )
A.排斥、抵制
B.怀疑、选择
C.顺应、理性
D独立、自强
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材料的能力,并且注重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如何面对全球化及其带来的传统安全与非传统安全问题。由学者观点可知其对反对全球化的人们持怀疑态度。而积极、理性、行动、正义才是我们的目标,也应当是当前国际外交的行为准则。
6.观察下图,抵御和消除图片中现象的根本途径是(  )
A.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B.消除贫富差距
C.走和平与发展之路
D消灭霸权主义
解析:选C。根据图片信息可知,这是20世纪出现的全球性问题,和平与发展是抵御和消除这些威胁的根本途径。
7.每个时代,都有它特定的时代主题。在世界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时代的主题由“战争与革命”转变为“和平与发展”,在这样的时代中(  )
A.世界不会再有动荡不安的局势
B.国家利益和意识形态冲突趋向缓和
C.发达国家主宰着当今世界一切事务
D发展中国家完全处于不利地位
解析:选B。本题考查说明和证明历史现象和历史观点的能力。当今世界总体趋势趋于缓和,但局部的冲突和矛盾依然存在,故A项错误。世界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不断加强,发达国家不可能主宰世界一切事务,发展中国家在世界政治经济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故C、D两项错误。只有B项表述正确。
8.目前,不少人已经认识到贫富差距的扩大是影响社会政治稳定的重要因素,贫困会导致冲突。这表明(  )
A.战乱和冲突是经济发展的重大障碍
B.和平与发展是彼此联系而又相互影响的
C.和平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本条件
D.整个世界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形势依然严峻
解析:选B。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南北贫富差距扩大影响着和平与稳定的世界性问题。可见,和平与发展是彼此联系而又相互影响的,故选B。
二、非选择题
9.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据统计,最近五年中,全世界贫困人口从10亿增加到13亿,目前仍以每年2
500万人的速度增加,在发展中国家,现有1/3的人处于赤贫之中。其中,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地区处于绝对贫困状态的人口比例,已从25年前的38%上升到目前的43%,更为严重的是,巨额债务压得许多非洲国家喘不过气来。
材料2:当代经济实力对比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南北国家实力相差悬殊,占全球人口不到1/5的发达国家,拥有世界生产总值的3/4,而占全球人口4/5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仅拥有不到1/4的世界生产总值。
材料3:
请回答:
(1)据材料1分析发展中国家面临什么问题。
(2)材料2反映了什么问题?对世界和平与发展有何影响?
(3)材料3对解决材料1、2出现的问题是否有帮助?解决问题的关键是什么?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理解材料及分析概括历史问题的能力。第(1)问概括材料1即可;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2回答,第二小问主要答出不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影响即可;第(3)问首先判断出图片反映的是南北对话,然后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回答。
答案:(1)贫困人口增加,债务沉重。
(2)问题:世界的发展很不平衡,广大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的贫富差距不但没有缩小,反而在扩大。
影响:富国与穷国的悬殊差别,成为各国共同发展的严重障碍,也是危害世界和平的潜在因素。
(3)有帮助,南北对话有利于解决世界发展不平衡问题。关键是建立和平稳定、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
教材答疑·名师指津
???             
一、学习思考
1.列举你所知道的跨国公司,并谈谈跨国公司在世界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教材P131)
提示:(1)跨国公司:中国中粮、中石化、联想、海尔;美国惠普、肯德基、麦当劳、必胜客、沃尔玛;法国家乐福;德国西门子、麦德龙;瑞士雀巢;日本松下、三菱、三井;韩国大宇、现代、三星、LG等。其投资项目主要涉及能源、交通、港口、通信、汽车零部件、电子、医药、建材、造纸、化工等领域。
(2)跨国公司的作用:跨国公司是指在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同时进行经营活动的公司企业,它包括母公司及其在国外设立的分公司,是世界经济中集投资、贸易、金融、服务等功能于一身的特殊主体。跨国公司推动了国际分工的深化,促进了产业结构的调整,客观上发挥了合理的资源配置者的功能,有利于各国经济和世界经济的发展。但跨国公司也有一定的消极作用,在现存的国际经济秩序下,它强化了发达国家的资本优势和技术优势,加深了南北矛盾。一些跨国公司甚至凭借强大的实力,操纵弱小国家的经济命脉,插手他国内政,影响社会稳定。
2.请简要概括“和平”与“发展”的关系。(教材P134)
提示:“和平”与“发展”是相辅相成的。和平是世界各国共同发展的前提条件,是发展的重要保证,和平推动了发展;而各国的共同发展则是保持世界和平的重要基础,发展促进了全球的和平。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成为当今世界形势发展的总趋势,在和平稳定中谋求发展已成为当今世界的头等大事。
二、史学争鸣(教材P133)
 提示:由于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实力不同,获益最大的是社会生产力高度发达的西方发达国家。要解决这一问题,必须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推动世界经济全球化走向更高的水平。
三、自我测评(教材P135)
 提示:(1)世界贸易增长速度加快。(2)世界各国的生产日趋国际化。(3)各国的经济联系日趋紧密。(4)科学技术以及经济管理制度更加国际化。(5)跨国公司的迅速增加和扩大。(6)经济区域发展集团化趋势加强。
四、材料阅读与思考(教材P135)
 提示:经济全球化有利于促进各国之间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形成优势互补,推动世界经济的发展。但经济全球化也有负面影响,主要表现为世界贫富差距拉大、金融风险加大以及对发展中国家经济安全的冲击等。经济全球化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中国的对策是:①坚定不移地实行改革开放政策,改善投资环境;②进一步深化改革,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③完善对本国金融市场和经济运行的监督和管理,防范经济风险。④进行经济结构的调整,促进科技创新,增强综合国力;⑤加强与世界各国的合作与对话,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1.在苏联某部电影中,有这样几组场景:敌方第六集团军在猛烈炮火掩护下突入市区,激烈的巷战开始;但敌方始终不能占领全城,最终敌方将领保罗斯率残部投降。该电影反映的是哪一次战役(  )
A.莫斯科战役    
B斯大林格勒战役
C.中途岛战役
D阿拉曼战役
解析:选B。应抓住题干中的“敌方第六集团军”“巷战”“保罗斯率残部投降”等信息。
2.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各个战场中,反法西斯力量最先转入战略进攻的是(  )
A.苏德战场
B.太平洋战场
C.北非战场
D.西欧战场
解析:选B。本题间接考查中途岛海战、斯大林格勒战役等重大战役的时间。中途岛海战发生于1942年6月,它是太平洋战场的转折点。而其他三个战场的转折晚于太平洋战场,故正确答案为B项。
3.1944年6月,美英盟军在法国诺曼底登陆(如右图),开辟了欧洲第二战场,这实践了(  )
A.德黑兰会议决议
B.开罗会议决议
C.波茨坦会议决议
D.雅尔塔会议决议
解析:选A。本题间接考查了德黑兰会议的内容。德黑兰会议决定在欧洲开辟第二战场,以缓解苏联的压力。故A项为正确答案。
4.雅尔塔会议的基本精神是(  )
A.彻底击败德国
B.彻底击败法西斯轴心国
C.彻底消灭德国军国主义和法西斯主义
D.建立联合国
解析:选C。本题考查雅尔塔会议的主要内容。在雅尔塔会议通过的决议中,最重要的是对战后德国的处理。故雅尔塔会议的基本精神是彻底消灭德国军国主义和法西斯主义。1.下面是1921年西欧各国工业生产指数(以1913年为100)。
图中的数据主要说

(  )
A.一战使西欧的工业生产严重下降
B.德法实力与英国难以抗衡
C.一战后英国工业生产超过了德国
D.一战对德国打击很小
解析:选A。本题考查阅读理解图表材料并得出历史结论的能力。注意图中三个国家数据的共同特点:都比一战前有所减少。这说明一战使西欧普遍衰落了,工业生产都明显下降。故A项符合题意。
2.威尔逊认为:“我们应当以资本供给世界,而谁以资本供给世界,谁就应当管理世界……”下列各项体现了这一思想的是
(  )
A.放弃中立,参加一战
B.召开华盛顿会议
C.签订《凡尔赛和约》
D.提出“十四点和平纲领”
解析:选D。本题主要考查一战后美国的对外政策。从威尔逊的话中不难看出,美国凭借强大的经济实力妄图称霸世界,为此美国提出了“十四点计划”。故此D项最能体现威尔逊的外交思想。
3.《凡尔赛和约》中未能最后解决的问题是
(  )
A.德国边界问题
B.殖民地问题
C.德国军备问题
D.赔款问题
解析:选D。《凡尔赛和约》明确规定,德国必须向协约国集团提供赔偿,但具体赔偿总额与方式需要由巴黎和会以后专门成立的赔偿委员会来确定。故《凡尔赛和约》未能最后解决赔款问题。
4.华盛顿会议通过的《四国条约》抑制了日本,但日本认为自己也有收获,主要是(  )
A.日本建立了与美国的战略合作关系
B.日本在太平洋地区的利益得到列强的承认
C.日本取得了对中国的独占权
D.日本通过此条约获得了更多的权益
解析:选B。根据《四国条约》的内容可知,《四国条约》拆散了英日同盟,但使日本第一次取得了同欧美列强平等的地位,日本在太平洋地区的利益得到列强的承认,因此B项正确。(时间:45分钟,分值: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
1.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阅兵式隆重举行,28响礼炮鸣响,游行群众高声欢呼“毛主席万岁”,中国人民终于“翻身解放、当家做主”。
下列认识中不正确的是(  )
A.“28响礼炮”象征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的28年艰苦卓绝的斗争
B.“毛主席万岁”饱含对领导自己翻身解放、当家做主的共产党人的无限尊敬
C.开国大阅兵见证了新中国的诞生,谱写了民族崛起的序曲
D.新中国的建立是中国近百年来取得的第一次反对帝国主义的重大胜利
解析:选D。中国近百年来第一次取得反对帝国主义的重大胜利是抗日战争的最终胜利,故D项认识错误,符合题意。
2.《中国的法治建设》中指出:“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开启了中国法治建设的新纪元。”对此材料中“新纪元”理解正确的是
(  )
A.在法律上确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原则
B.确立了国家根本政治制度
C.制定了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D.确立了依法治国的基本方针
解析:选A。注意题干材料中的关键信息“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确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原则,故选A。B、C两项是1954年宪法确立的;D项为全国人大九届二次会议确立的,皆排除。
3.美国学者约翰·奈斯比特在他的著作《中国大趋势》一书中反复强调,民主的含义就是“人民说了算”、“人民是统治者”、“民主意味着人民统治国家”。下列选项中最能反映这一观点的是(  )
A.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D.依法治国的方略
解析:选C。现代中国的政体是人民民主专政,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实现人民当家做主的根本政治制度,故C项正确。A、B、D三项虽是新中国民主与法制建设的内容,但不是最佳选项。
4.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长期共存的原因在于(  )
①无产阶级政党可以同资产阶级结成统一战线
②双方有长期团结合作的历史
③各民主党派已成为致力于社会主义事业的党派
④各民主党派可以发挥对共产党的监督作用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解析:选D。本题考查新中国成立后的政治。①说法错误,1956年以后资产阶级作为一个阶级已被消灭;从抗日战争时期起各民主党派与中国共产党就有合作的历史,新中国成立后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有益的建议,故②③正确;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提出“互相监督”的方针,体现了④。
5.列宁说:“一个民主国家必须承认各地区的自治权,特别是居民的民族成分复杂的地区和专区的自治权,这种自治区同民主集中制一点也不矛盾;相反地,一个民族成分复杂的大国只有通过地区的自治才能够实现真正民主的集中制。”据此,我们可以认识到新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  )
①促进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 ②保证了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
 ③实现了少数民族的高度自治 ④促进了民族地区的社会进步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解析:选A。新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并不是少数民族的高度自治,排除含有③的选项。
6.右图所示“结婚证”反映了
(  )
①“结婚证”深深打上时代烙印 ②结婚有法可依 ③“阶级斗争”影响到国民个人生活 ④法律制度完全遭到破坏
A.①②③④
B.②③
C.①④
D.①②③
解析:选D。“结婚证”本身就是对法律的说明,它是《婚姻法》的体现,因此②表述正确,而④表述与史实不符;再由结婚证中的毛主席语录可知①③是正确的。
7.电影《秋菊打官司》中叙述:女主人公秋菊不愿接受乡里的调解,在把自家产出的红辣椒满车地运到集市上去卖,得到足够盘缠后,一直往县里、市里申诉,最后,打人的村长败诉,秋菊赢了官司。秋菊打官司能够打赢,说明该故事反映的历史时期大致处于(  )
A.20世纪50年代初
B.20世纪70年代末
C.“文化大革命”初期
D.20世纪80年代中期
解析:选D。从材料表述可判断此情节应发生在改革开放以后,因为我国在改革开放以后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法规,才使得民告官有了法律保障,秋菊打赢官司说明了这一点。而四个选项中只有D项属于改革开放以后,故正确选项为D项。
8.下图产生的最重要的作用是
(  )
A.为依法治国奠定了基础
B.立法工作得到加强
C.推动了民主建设的开展
D.提高了公民的法律意识
解析:选A。题干强调的是“最重要”,图片展现的是我国已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其最重要的作用就是为依法治国奠定了基础,故选A项。B、D两项都是作用,但不是最重要的,皆排除。
9.从将法仅当作统治和控制社会的工具,提升到将法作为一种价值理念和治国方略的高度,标志着中国共产党执政方式和治国方略的历史性转变。下列文献中明确提出这一理念的是(  )
A.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B.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C.1980年《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
D.199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
解析:选D。1999年全国人大九届二次会议通过宪法修正案,把“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写进《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五条第一款,正式把这一治国方略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定下来。
10.“忽然遭世变,两别泣不休,相相人已远,海角天涯梦,结发夫妻尤似梦,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战祸何时终?”这首诗最可能出自
(  )
A.抗战老兵
B.台湾老兵
C.老红军
D.老知青
解析:选B。从“相相人已远,海角天涯梦,结发夫妻尤似梦”可知诗句作者与亲人从此分离,难以相见。这首诗反映了作者渴望和亲人团聚的心情。A、C与“海角天涯梦”不符;D项与“结发夫妻尤似梦”“人间战祸何时终”不符。
11.在以下图片展览中,不可能出现的是
(  )
A.香港人民的政治经济生活
B.澳门人民的精神文明建设
C.台湾的民主法制建设成就
D.港澳与大陆的经济文化交流
解析:选C。注意图片中的文字“‘一国两制’成功实践”,台湾还未在“一国两制”方案下回归大陆,因此台湾的民主法制建设成就不可能出现在图片展览中,故选C。香港、澳门都已回归,A、B、D三项可能出现在展览中。
12.有学者认为,当代中国已“不再是单一的社会主义国家,而是包括了资本主义制度在内的混合型国家”。该学者提出这一观点的主要依据最可能是
(  )
A.《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的制定
B.经济特区的设立
C.多种所有制经济的发展
D.外国资本的大量进入
解析:选A。经济特区的设立、多种所有制经济的发展以及外国资本的大量进入都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制定或采取的政策或措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明确规定,在一个中国国家内,香港实行资本主义制度,这正是题干材料中该学者观点的主要依据。
二、非选择题(每题20分,共40分)
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今天下大小事务,皆朕一人亲理,无可旁贷。若将要务分于他人,则断不可行。所以无论巨细,朕必躬自断之。
——(清)康熙帝
(1)据材料1概括清朝政治体制的特点并指出其弊端。
(4分)
材料2:毛泽东说:“民国元年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在那个时期是一个比较好的东西;当然,是不完全的、有缺点的,是资产阶级性的,但它带有革命性、民主性。”
(2)据材料2并结合所学知识,怎样理解《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带有革命性、民主性”?
(4分)
材料3:第一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
第二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年)
(3)据材料3,说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体现了怎样的原则?其根本目的是什么?
(4分)
(4)综合上述材料,简要谈谈你对我国政治制度发展的认识。
(8分)
解析:第(1)问考查君主专制的特点和消极影响。根据材料1可知封建君主专制的特点是皇权至上。其弊端是容易产生政治腐败,阻碍社会进步。第(2)问考查《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意义,“革命性”指从法律上彻底否定了君主专制;“民主性”指确立了民主共和制。第(3)问根据材料3可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体现的原则是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根本目的是保证人民当家做主。第(4)问谈对我国政治制度发展的认识即可。
答案:(1)特点:皇权至上。
弊端:易产生政治腐败,阻碍社会进步。
(2)革命性和民主性:从法律上彻底否定了君主专制,确立了民主共和制。
(3)原则: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
根本目的:保证人民当家做主。
(4)认识:从专制到民主;在探索中不断发展完善;必须符合本国国情;只有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人民才能当家做主。
1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在这欢度新年的时刻,我们更加想念自己的亲骨肉——台湾的父老兄弟姐妹。我们知道,你们也无限怀念祖国和大陆上的亲人。这种绵延了多少岁月的相互思念之情与日俱增。自从一九四九年台湾同祖国不幸分离以来,我们之间音讯不通,来往断绝,祖国不能统一,亲人无从团聚,民族、国家和人民都受到了巨大的损失。所有中国同胞以及全球华裔,无不盼望早日结束这种令人痛心的局面。
——全国人大常委会《告台湾同胞书》
(1979年1月1日)
材料2:从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台湾同胞来大陆探亲、访友、观光或者来做生意和进行学术文化交流活动的已有近800万人次,其中1995年达133万人次,占台湾出境人数的1/3。大陆去台湾探亲和进行学术文化交流人员也有7
000多人次。
材料3:胡锦涛强调,解决台湾问题的核心是实现祖国统一,目的是维护和确保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追求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全体中华儿女的幸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以和平方式实现祖国统一最符合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中华民族根本利益,也符合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的时代潮流。我们一定要以最大诚意、尽最大努力争取祖国和平统一。
——在纪念《告台湾同胞书》
发表3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
材料4:(中新网2009年10月12日电)澳门《新华澳报》12日刊出署名文章说,马英九今年“双十讲话”充满实事求是的精神。他承认一年多来两岸合作范围日益扩大,善意与互信逐步累积,未来利于两岸人民福祉的工作等待开展,又指出两岸间的差距与疑虑有其历史因素,不可能一步跨越,旦夕消弭,急不来。这可被视为是对胡锦涛去年底纪念《告台湾同胞书》发表三十周年座谈会上六点重要讲话的非正式回应。虽然马英九迄今仍未有公开、正面地予以回应,但其实其前五点正在落实进行中。
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试述《告台湾同胞书》发表的国际国内背景。
(6分)
(2)据材料2归纳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两岸关系进展的主要表现,并分析其原因。(6分)
(3)依据材料3,概括说明新形势下大陆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立场。(4分)
(4)依据材料4,说明台湾当局如何看待两岸关系。(4分)
解析:本题结合当前两岸关系的新发展,依据《告台湾同胞书》这个主题,考查30年来两岸关系的曲折发展过程。第(1)问,注意从国内、国际两个角度回答,联系到“1979年”这个时间信息,可以很容易联想到改革开放和中美关系正常化;第(2)问,首先从材料中提炼出两岸关系发展的表现,然后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原因;第(3)、(4)问,直接从材料中提取答案。
答案:(1)国内: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我国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国际:中美关系正常化并建立外交关系,有利于台湾问题的和平解决。
(2)表现:台海两岸民间往来、贸易发展、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原因:“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两岸人民血脉相连;两岸的共同利益需要和努力等。
(3)实现国家和平统一,维护和确保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4)一方面两岸合作范围日益扩大,善意与互信逐步增加;一方面两岸还存在历史问题与现实差距。1.二战后初期,英法等西欧国家沦落为美国的小跟班。英法等国唯美国马首是瞻的根本原因是(  )
A.美国拥有世界上最强大的常规军事力量
B.布雷顿森林体系形成
C.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头号强国
D.美国是唯一拥有原子弹的国家
解析:选C。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决定其国际地位,二战后,美国成为头号资本主义经济强国,西欧各国在经济上都要看美国的脸色,故只能唯美国马首是瞻。
2.下列各项不符合二战后初期美国状况的是(  )
A.确立了自己在资本主义世界中霸主地位
B.确立了自己在全球的霸主地位
C.把苏联和东欧国家看作其称霸的最大障碍
D.制定了称霸全球的战略
解析:选B。二战后初期美国制定了自己全球称霸的外交政策,但当时并没有确立自己在全球的霸主地位,并把苏联和东欧国家看作是自己称霸的最大障碍。
3.雅尔塔体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产物,是社会主义国家和资本主义民主国家共同反对法西斯国家胜利的成果。雅尔塔体制形成的基础是(  )
A.反对法西斯主义
B.谋求和平、民主
C.美苏实力均势
D.两大阵营的对立
解析:选C。本题考查理解历史事实,分析历史结论的能力。雅尔塔体制是美苏两分天下的体系,故应建立在两国实力相对均势的基础之上。C项符合题意。
4.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形成了凡尔赛体系,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形成了雅尔塔体系。这两个体系的相同之处不包括(  )
A.大国根据实力划分势力范围
B.宗旨是维护和平与安全
C.都是公正合理的国际关系体系
D.在一定程度上制止了军国主义的复活
解析:选C。本题考查辨别历史事物的能力。凡尔赛体系是建立在宰割战败国的基础之上的,雅尔塔体系是以美苏两国为主导的两分天下的体系,带有大国强权政治的色彩,故都不是公正合理的国际关系体系。C项表述明显错误。1.波兰在德国的进攻下迅速灭亡的原因有(  )
①德国军队装备精良,战术先进
②英法继续推行绥靖政策
③波兰军队装备陈旧,战术落后
④意大利趁火打劫,攻打波兰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解析:选C。①②③是波兰迅速灭亡的原因,④的叙述不符合史实,选C项。
2.下列关于《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与英、法的绥靖政策相同点的说法,不恰当的是(  )
A.都损害了弱小国家的利益
B.都具有“中立”自保的性质
C.其结果都加速了战争的爆发
D.都具有对外扩张的特点
解析:选D。英、法的绥靖政策是在牺牲弱小国家利益的情况下推行的,而《苏德互不侵犯条约》是苏联面对德国法西斯推行的一种中立做法,也损害了弱小国家的利益,两者都加速了二战的爆发。A、B、C三项正确,D项错误,符合题意。
3.在近现代历史上,法德两国之间多次发生战争。在战争过程中,法国遭受最严重失败是(  )
A.反法同盟战争
B.普法战争
C.第一次世界大战
D.第二次世界大战
解析:选D。本题主要考查分析比较问题的能力。注意关键词“最严重失败”,二战期间的1940年,希特勒占领法国,法国亡国,这是法德历次战争中法国最严重的失败。
4.观察右边的漫画,此漫画尖锐地指出:存在于欧洲其他国家中的如桥墩般的五种“力量”——懦弱、背叛、恐慌、腐败、讹诈在战争初期“支撑了”希特勒军事侵略的野心和脚步。希特勒的军事讹诈和进攻第一次没有得逞的是(  )
A.进攻波兰
B.进攻北欧
C.进军法国
D不列颠之战
解析:选D。希特勒入侵英国本土的“海狮计划”没有得逞,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以来其图谋第一次没有得逞。( http: / / www.21cnjy.com )
1.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呈现许多新变化,其特点不包括(  )
A.资本主义进入到垄断阶段
B.世界基本上被瓜分完毕
C.对外扩张的目的是开拓海外市场
D.列强之间对殖民地的争夺已结束
解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对知识的再认再现
( http: / / www.21cnjy.com )能力。A、B、C三项都与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的特点相符,而列强之间因为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对殖民地的争夺日益激烈,而并非结束。
2.
“一战”前德国军国主义和极端民族主义泛滥的根本原因是(  )
A.德国的军国主义传统和民族传统
B.德国民众受到了舆论的欺骗
C.德国统治者对外扩张的强烈要求
D.两大军事集团的敌对和竞争
解析:选C。注意结合德国的具体情况分析问题
( http: / / www.21cnjy.com ),根本原因应当从德国统治者的角度去考虑,正是德国统治者对外扩张的强烈要求,才会导致德国军国主义和极端民族主义泛滥。
3.1914年,萨拉热窝刺杀事件发生后,欧洲各国的媒体都进行了连篇累牍的报道(如下图)。这一事件引起广泛关注是因为(  )
①欧洲各国都十分关注巴尔干形势
②许多国家要利用该事件大做文章
③采用刺杀手段引起了欧洲各国人民的愤怒
④巴尔干地区的矛盾错综复杂,引人关注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解析:选D。刺杀斐迪南大公是塞尔维亚民族主义者的重大行动,具有一定的正义性,它不可能引起欧洲人民的普遍愤怒,故③不正确。
4.下列有关到20世纪初才出现世界性战争的原因,表述不正确的是(  )
A.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形成
B.科学技术为世界性战争提供了必要手段
C.少数大国成为拥有全球性利益的大国
D.欧洲开始衰落
解析:选D。第一次世界大战主要在欧洲进行,使欧洲遭到严重削弱,开始走向衰落。一、选择题
1.右图是巴黎和会的会场。巴黎和会上解决的最主要问题是
(  )
A.成立联合国
B.武装干涉苏俄
C.维护欧洲的和平
D.处置战败的德国
解析:选D。本题主要考查基础知识的再认再现能力。巴黎和会是一次战胜国宰割战败国的分赃会议,其主要议题就是处置战败国。
2.“烧毁柏林,吊死对方每个将领,并索要莱茵河畔的大片土地。”提出这一强烈要求的应是参加巴黎和会的哪国代表(  )
A.英国
B.法国
C.美国
D意大利
解析:选B。材料反映的要求实际是削弱甚至肢解德国,这是法国在巴黎和会上的首要目标。
3.在1919年巴黎和会上,主要战胜国经过几个月的讨价还价,最后签订了对德和约。和约签订前,德国曾试图对该和约作有利于本国的修改,但遭拒绝,因此不得不(  )
①承认奥地利独立并不得与其合并
②实行普遍义务兵役制
③接受美英等国对其实行分区占领
④支付协约国大量赔款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选B。根据《凡尔赛和约》的内容判断,①④正确。
4.《国联盟约》规定:“殖民地及领土于此次战争之后不复属于从前统治该地之各国,而其居民尚不可自立于今世特别困难状况之中,则应适用下列之原则:即将此等人民之福利及发展视为文明之神圣任务。”为实现这一神圣任务,国联认为最合适的途径是(  )
A.民族自决
B.集体安全
C.维护和平
D.委任统治
解析:选D。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国联盟约》规定将德国殖民地由国际联盟实行委任统治,实质上是把殖民地交由英、法、日等国实行殖民统治。
5.美国首先提出建立国际联盟,后来却没有参加,原因是(  )
①英法等国和美国有矛盾
②美国国内的阶级矛盾空前尖锐
③《凡尔赛和约》未能满足美国的要求
④《凡尔赛和约》否定了“十四点”计划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解析:选B。美国的外交政策是由其国家利益所决定的,美国没有参加国联的根本原因在于《凡尔赛和约》不符合美国的利益,美国没有达到参加和会的最初目的。而导致这一结局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英法联合反对美国攫取战后世界领导权的计划。因此,①③的内容是正确的。②④的内容本身就不符合史实。
6.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英国首相劳合·乔治曾表示:“英国宁愿耗尽它最后一个金币,也要保持对美国或其他任何国家的海军优势。”华盛顿会议上,把他的这种愿望化为泡影的是(  )
A.《四国条约》的签订
B.《五国条约》的签订
C.《九国公约》的签订
D.《中日协定》的签订
解析:选B。在华盛顿会议上,通过《五国条约》,美国在海军军备上取得了与英国相等的地位,使劳合·乔治的愿望化为泡影。
7.在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上,有关中国山东问题的解决,其结果有很大的差别。造成这种差别的直接因素是(  )
A.中国人民是否坚决斗争
B.中国代表是否坚持原则立场
C.美英两国对日态度是否变化
D.日本侵略的目标是否变化
解析:选C。从所给四个选项来看,A、B两项明显不是直接因素,因为无论是巴黎和会还是华盛顿会议,中国代表一直坚持收回德国在山东攫取的一切权利的原则立场,中国人民一直进行着坚决斗争,同时日本一直想在中国攫取更多权利的侵略目标也没有变化,故D项也不是直接原因。C项正确,日本在亚太地区特别是在中国的不断扩张,威胁到了英美在华利益,英美反对日本独占中国,所以对日本施加了压力,从而使山东问题得以解决。
8.华盛顿会议与巴黎和会的共同之处是
(  )
①是帝国主义列强重新瓜分世界的会议
②侵犯了中国主权,损害了中华民族的利益
③由少数大国操纵会议
④暂时调整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关系
A.①③
B②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解析:选D。本题主要考查比较历史事物的能力。由教材知识可知①②③④的表述都是华盛顿会议与巴黎和会的相同点,故均正确。
二、非选择题
9.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巴黎和会上,法国总理克里孟梭坚持要求萨尔盆地归并法国。对此,英国首相劳合·乔治说:“你可以把德国的殖民地剥夺,把它的军队减到仅够警察的力量,把它的海军减到五等国家的地位,但结果还是平等的……为了(防止德国报复)这些理由,所以我们坚持反对超出必要的范围把德国人民从德国的统治下割给别国。”
——《国际关系史》
材料2:巴黎和会上,法国要求向德国索取的赔款总额,比整个法国的财产还多得多。美国坚决反对这种无限勒索、杀鸡取卵的做法,主张既要维持德国经济运转在一定水平之上,又要索取适量的赔款。
——《历史教学》
材料3:当威尔逊将其“十四点”计划带到巴黎兜售时,劳合·乔治讽刺地说:“这位充满理想主义的总统真把自己当作一个传教士,他的任务是拯救欧洲困苦的异教徒。”克里孟梭说:“威尔逊谈起话来像个基督耶稣,做起事来,却像个劳合·乔治。”
——《历史教学》
请完成:
(1)劳合·乔治对法国总理的要求表示反对的原因是什么?结果如何?
(2)美国反对法国提出的对德国赔款的“无限勒索”的原因有哪些?
(3)扼要分析巴黎和会期间,英、法、美三国矛盾斗争的特点。
解析:本题三则材料反映了巴黎和会上英、法、美三个主要的帝国主义国家之间为了各自的利益矛盾异常尖锐的情况。第(1)问应联想到英国传统的“大陆均势”政策。第(2)问应联想到美国在德国的经济利益。第(3)问主要分析英、法、美三国矛盾斗争的特点。在处置德国方面英美联合反对法国,在欧洲事务中,英法联合反对美国插手欧洲事务。
答案:(1)不愿意德国被过分削弱和法国过于强大,这是英国传统的“大陆均势”政策。双方最后妥协,法国取得萨尔煤矿开采权,萨尔地区由国联代管15年。
(2)经济崩溃的德国无力偿还美国的战债和投资,同时法国的强大不利于美国的世界霸权计划。
(3)英美联合反对法国过分削弱德国妄图称霸欧洲大陆的计划,英法联合反对美国插手欧洲事务。
?
教材答疑·名师指津
???             
一、学习思考
1.美国纽约成为新的世界金融中心带来了什么影响?(教材P26)
提示:在经济上,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头号经济强国,对其他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和世界市场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其经济繁荣背后的深刻矛盾与危机成为引发世界性经济危机的重要因素。在政治上,美国攫取战后世界领导权的野心膨胀,企图以其经济优势攫取世界霸权。
2.为什么苏俄没有被邀请参加巴黎和会?(教材P27)
提示:(1)防止对付俄国的计划受阻,列强为更好地攫取俄国及其周边地区的经济和战略利益。
(2)列强出于意识形态对立的考虑,害怕革命,十分仇视新生的社会主义制度,认为新生政权没有资格派代表参加。
(3)因苏俄在大战结束之前就与德国签订了《布列斯特和约》,引起了协约国的不满。
3.希特勒后来是如何煽动民族复仇情绪的?(教材P29)
提示:一战后,战胜国强加给德国的《凡尔赛和约》使德国人的民族自尊心受到损害。希特勒利用“反对凡尔赛,反对民族压迫”的口号,煽动民族仇恨和复仇主义情绪。
4.美国总统威尔逊将国联盟约称做“兄弟和友爱的宪章”。你是否同意他的观点?请说明理由。(教材P29)
提示:不同意。从国联的任务来看,表面上是为了“促进国际合作,保证国际和平与安全”,实际上是巩固战后凡尔赛体系所形成的资本主义世界的新秩序,是帝国主义列强在国际关系中维护其既得利益的工具;从盟约的规定来看,对发生争端的会员国,它并没有实际的制裁行为,委任统治事实上也只是殖民统治的变种;从国联的主要机构看,国联常任理事国的位置始终被几大强国占据,而小国处于不平等的地位。综上所述,国联不可能达到国与国之间兄弟般的友爱与和平。
5.国际联盟的成立有什么积极意义?(教材P30)
提示:国联是世界上第一个具有普遍性的国际组织,也是世界上第一个政治性的国际组织,国际联盟在维持国际和平与安全,促进各国之间的国际合作方面起过一定的积极作用,也为联合国的建立奠定了基础。它的出现标志着世界人民反战运动的兴起。
6.除了国内孤立主义势力的反对外,美国没有加入国联的原因还有哪些?(教材P30)
提示:国联的成立并未使美国获得多少实际利益,也未实现美国对战后世界的领导;英法的排挤;威尔逊的下台。
7.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远东和太平洋地区的国际关系格局有怎样的变化?(教材P31)
提示:一战前,在远东、太平洋地区争霸的有英、德、日、美、法、沙皇俄国等国。一战后,远东和太平洋地区的国际关系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俄国十月革命后,新生的苏维埃国家同旧俄的帝国主义政策决裂,不再介入远东事务;德国战败,退出了在这一地区的角逐;法国集中力量以巩固它在欧洲大陆的地位,对远东和太平洋地区无力顾及。因此,美、英、日三国成了这一地区竞争的主角,尤以日、美矛盾最为突出,中国则是它们争夺的重点。
8.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和平为什么被称做“火山上的和平”?(教材P33)
提示: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是帝国主义国家关系的一次重大调整。它的建立是战后初期列强之间实力对比发生重大变化的结果。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暂时确立了帝国主义在欧洲、远东和太平洋地区的关系,客观上维护了世界形势的相对稳定,有利于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但它并不是真正的和平,该体系只是列强调和相互间利益关系及剥削和压迫广大落后国家和地区的体系,它不但没有消除战胜国与战败国之间的矛盾,还在战胜国对势力范围的再分配中造成了各大国之间的深刻矛盾,正是由于各国不能从根本上协调彼此之间的矛盾,因此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和平被称为“火山上的和平”。
二、自我测评(教材P33)
 提示:在巴黎和会上,法国想大大削弱甚至想肢解德国,英国则奉行传统的“大陆均势”政策,反对过分削弱德国,英法之间产生矛盾。美国想操纵国联称霸世界遭到英法反对,美国同英、法产生矛盾。美国在巴黎和会上企图凭借其强大的经济实力,实现统治全世界的野心,同英国力图保持霸权、继续扩大殖民地的意图发生矛盾,英、美矛盾成为主要矛盾。
三、材料阅读与思考(教材P33)
 提示:政治上,法意两国为了攫取霸权,任意制裁甚至肢解德国,夺取德国的殖民地,必然会激起德国民众的愤恨,甚至会出现德国革命向苏俄模式发展。经济上,法意要求巨额赔款,会对德国经济造成不利的影响,将极大冲击欧洲经济的正常发展。国际关系上,法意如果分别获得欧洲大陆和地中海地区的霸权,必然会加深与欧洲其他国家的矛盾,从根本上破坏了欧洲的均势。( http: / / www.21cnjy.com )
1.1937年德意日三国签订《反
( http: / / www.21cnjy.com )共产国际协定》,结成政治同盟;1940年,三国又签署《德意日三国同盟条约》,结成军事同盟。德、意、日法西斯国家进行勾结的主要前提是(  )
A.三国之间不存在矛盾
B.都要求改变现存的世界秩序
C.都将苏联作为主要的对手
D.三国都退出了国联
解析:选B。本题考查辨别历史事物和历史解释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能力。A项表述明显不符合史实,C项表述存在错误,因为意大利和日本并没有把苏联当作主要对手。D项三国退出国联和三国进行勾结并无必然联系。只有B项符合题意。
2.苏德战争与太平洋战争爆发的相同点是(  )
A.都是绥靖政策的必然结果
B.都有利于反法西斯战争的转折
C.直接决定法西斯轴心国的失败命运
D.都是法西斯军队实施的突然袭击
解析:选D。苏德战争和太平洋战争与
( http: / / www.21cnjy.com )绥靖政策并无直接联系,故A项表述错误。B项错在“转折”二字上,这两场战争与反法西斯战争的转折没有必然的联系。C项错在“直接”二字上,这两场战争并没有直接决定法西斯国家的失败命运。只有D项是两场战争的共同点。
3.1940年12月23日,重庆《大公报》报
( http: / / www.21cnjy.com )道:“中央大学艺术科教授张书旂为庆祝美国罗斯福总统第三届联任大典……特制《百鸽图》一巨幅(相赠),甚为精致,蒙委员长赞许,亲题‘信义和平’四字,以颜其额。”此图赠与美方的深层用意应该是(  )
A.争取美国对中国抗战的支持
B.对美国珍珠港遭到袭击表示慰问
C.庆贺世界反法西斯联盟建立
D.感谢美国在开罗会议上支持中国
解析:选A。本题考查抗日战争时期的中美关系。
( http: / / www.21cnjy.com )从材料时间可以看出此时尚未开始太平洋战争,因此B项排除;C项是在1942年建立的;D项是在1943年召开的,均不符合题意。
4.下图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一次战事的发生地。这一事件(  )
A.改变了大战发生后美国的“中立”政策
B.标志着盟国在太平洋战场战略转折完成
C.证明制空权已转移到反法西斯盟国一边
D.导致了反法西斯力量实现更大规模联合
解析:选D。注意图中的瓦胡岛,著名的珍珠
( http: / / www.21cnjy.com )港即在瓦胡岛上。1941年12月7日,日军偷袭珍珠港后,太平洋战争爆发,最终促成了反法西斯同盟的形成。D项为正确答案。美国改变“中立”政策,是在1941年3月,以《租借法案》的出台为代表;B项指的是1942年6月的中途岛海战。(时间:45分钟,分值: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4分,共40分)
1.一位学者认为:“除了西方自由主义的民主制度之外,已找不到足以代替它且具存活能力的其他体系……世界性的意识形态斗争不再存在,代之而起的将是经济流通、无止境地解决技术问题、环境问题以及品味微妙的消费者需求之满足。”上述说法应出现于(  )
A.巴黎公社失败时
   
B世贸组织成立时
C.欧元问世时
D两极格局结束时
解析:选D。苏东剧变,特别是苏联解体是两极格局结束的标志,也是意识形态冲突的美苏冷战结束的标志。
2.2011年5月1日深夜,“基地”组织领导人本·拉登在巴基斯坦被美军击毙。许多国家发表声明,对此表示支持,并强调世界各国应共同打击恐怖主义。由此可以看出(  )
①反恐斗争有赖于国际社会的合作
②恐怖主义成为全球化的主要障碍
③恐怖主义滋生的土壤由此被铲除
④恐怖主义依然是国际社会的公敌
A.①④
B.①②
C.①③
D②④
解析:选A。本题结合时事热点,考查了恐怖主义、反恐的相关知识。②全球化的主要障碍应是国际经济旧秩序;③恐怖主义滋生的土壤是贫穷落后、动荡冲突,仍未消除,故②③排除。许多国家对美军击毙“基地”组织领导人表示支持,并强调加强国际合作共同打击恐怖主义,说明①④正确。
3.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联合国的主要困难同国联一样:在一个自主权国家组成的世界上它能提供一台解决争端的机器,但却不能下令使用这台机器。”这主要说明当今联合国(  )
A.真正起到了遏制战争、维护和平的作用
B.不需要考虑构建遏制战争、维护和平的机制
C.在应对人类所面临的共同重大问题时需要进行适时的调整或改革
D.所有决议都必须经过安理会五大常任理事国首先审议并一致通过
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A过于绝对;B说法不符合联合国创立的宗旨;并非所有决议都经过安理会五大常任理事国审议通过,D错误。故选C。
4.2010年世博会在中国上海举行,下列关于世博会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工业革命是在英国首先发生的,所以1851年在伦敦举办第一届世博会也就理所当然
B.第一届伦敦世博会上,中国商人把他们经营的丝绸在世博会上展出
C.1958年在比利时布鲁塞尔举行的“二战”后第一届世博会的主题用意应是提醒人类已经步入信息时代
D.2010年的上海赋予世博会向世界展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的成果的使命
解析:选C。“二战”之后的第一届世博会主题应与反对战争、倡导和平有关,其主题为科学、文明和人性。
5.二战后存在两种比较突出的现象,一是各类经济组织(如欧盟、亚太经合组织等)举行与经济有关的峰会(如G20峰会)大大增加,二是军事冲突此起彼伏(如伊拉克战争、利比亚战争等)。对此现象理解有误的是(  )
A.经济民主化成为历史潮流
B.强权政治威胁世界和平
C.“一超多强”格局遭受巨大挑战
D.和平与动荡成为当今世界形势的特点
解析:选C。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二战后世界格局和世界形势的变化。当今世界的格局就是“一超多强”。二战后的局部战争有大国插手,反映了强权政治威胁世界和平,局部战争反映了当今世界形势动荡,各类经济组织的建立反映出经济民主化。
6.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家主权正在越来越多地向政府间国际组织转移。比如,向联合国、地区组织转移政治、外交和军事权利,向WTO、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和全球公司转移经济权利。此现象反映了(  )
A.区域集团化趋势加强
B.全球一体化趋势加强
C.政治多极化趋势加强
D.国际组织多元化趋势
解析:选B。本题考查现代世界的全球化。结合题干“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家主权正在越来越多地向政府间国际组织转移”,强调加强世界合作,是全球一体化趋势加强的表现。
7.美国学者贾雷德·戴蒙德在《枪炮、病菌和钢铁》中说:“就整个新大陆来说,据估计在哥伦布来到后的一两个世纪中,印第安人人口减少了95%。……主要的杀手是旧大陆来的病菌。印第安人以前从来没有接触过这些病菌,因此对它们既没有免疫能力,也没有遗传抵抗能力。”从世界发展趋势角度看,它给我们今天最大的启示是(  )
A.病菌是印第安人大量死亡的第一“杀手”
B.高度重视“全球化”进程中的负面影响
C.西方发达国家有责任帮助落后国家脱贫
D.全世界都要加强对“流行疾病”的防控
解析:选B。注意关键信息“从世界发展趋势角度看”,“世界发展趋势”指经济全球化,经济全球化是把“双刃剑”,题干的材料信息表明的是该趋势的负面作用,故选B。
8.当今世界各国面临着一系列与人类共同命运有关的问题,如人口膨胀、疾病蔓延、资源枯竭、生态平衡、粮食匮乏、毒品贩卖等,种种问题在困扰着世界的发展与进步。但是对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具有决定影响的全球性问题是(  )
①和平问题
②恐怖主义活动猖獗
③发展问题
④资源问题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解析:选C。当今世界的主题是和平与发展,②包含在①中,④包含在③中,故选①③。
9.和平成为当今世界主题之一是由于(  )
①世界各国人民渴望和平,反对战争
②核战争的毁灭性后果使某些核大国不敢贸然发动战争
③冷战结束,国际形势趋向缓和
④经济全球化有利于抑制战争
⑤以中国为首的第三世界国家崛起,维护世界和平的力量大大增加
A.①②⑤
  
B.③④⑤
C.①②③⑤
D.①②③④⑤
解析:选D。二战的浩劫使战后和平成为人民的共同愿望,战后经济全球化以及核战争无胜者抑制了新的世界大战。
10.在第29届奥运会开幕式上,中国人民用舞蹈的形式传达出了世界人民要和平、求发展的愿望(见下图)。下列关于和平与发展说法正确的是(  )
A.和平是一国的和平
B.发展是本国的经济发展问题
C.和平是世界范围内的总体和平,发展是世界范围内的繁荣和发展
D.和平与发展已经得到实现
解析:选C。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读图和再认再现历史知识的能力。和平指的是世界范围内的总体和平,发展是世界范围内的繁荣和发展,和平与发展是全球性的发展趋势,还未完全实现。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题,第11题18分,第12题22分,第13题20分,共60分)
11.冷战后关于国际局势的发展有许多不同的看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1996年亨廷顿在《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一书中认为,冷战后,世界冲突的基本根源不再是意识形态,而将是“文明的冲突”。
中华文明和伊斯兰文明同西方的基督教文明有很大的差异性,而未来世界的冲突将是由中华文明与西方文明间的冲突以及伊斯兰文明与西方文明间冲突引起的。
材料2:美国《外交》杂志的编辑认为,亨廷顿的“文明的冲突”是继1947年乔治·凯南提出“遏制”思想之后最富有争议的国际关系理论。(二战后初期,作为美国外交官的乔治·凯南撰文指出,美国对苏联必须有“一种长期的”,“灵活而警惕地运用对抗力量加以遏制”的政策。)
材料3:国际上也有一些知名的学者和政治家对亨廷顿的理论提出了质疑和批评。如福勒认为:“因权力、财富、影响分配不公以及大国不尊重小国引起的世界性冲突大大超过基督教、儒教与伊斯兰教之间的文明冲突。文化是表达冲突的载体,而非原因。”
(1)依据材料,归纳冷战结束前后世界冲突的不同。(4分)
(2)分析指出,材料中两种国际关系理论的相同之处。结合所学,列举美国实施乔治·凯南“遏制”政策的表现。(6分)
(3)依据材料归纳福勒关于世界冲突的观点并简要评价。(8分)
解析:本题考查冷战后的国际局势。第(1)问从材料“世界冲突的基本根源不再是意识形态,而将是‘文明的冲突’”可以轻易地找到答案。第(2)问乔治·凯南的理论塑造了一个敌人:苏联;而亨廷顿的理论是在冷战后制造新的国际冲突找到了理由。美国冷战政策的内容可结合所学知识作答。第(3)问从材料“因权力、财富、影响分配不公以及大国不尊重小国引起的世界性冲突大大超过基督教、儒教与伊斯兰教之间的文明冲突”可以看出福勒的观点,评价该观点可结合所学知识作答,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答案:(1)冷战结束前:意识形态的冲突;冷战结束后:文明的冲突。
(2)相同之处:制造国际冲突。表现: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成立北约。
(3)观点:福勒认为,世界冲突的主要原因在于国家利益及大国对小国的不尊重,而非文明。评价:我认为这种观点是正确的。冷战结束后,发生了许多世界冲突,主要有以美国为首的北约轰炸南联盟、发动阿富汗战争、发动伊拉克战争,武装干涉利比亚等。这些冲突表面看确实是带有文明冲突的痕迹,但实质却是美国在冷战结束后,积极奉行单边主义,推行霸权主义的表现。
1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世界各国不分大小强弱,不论其社会制度如何,是可以和平共处的。各国人民的民族独立自主权利是必须得到尊重的。各国人民都应该有选择其国家制度和生活方式的权利,不应受到其他国家的干涉。
材料2:如果这些原则能为一切国家所遵守,则社会制度不同的国家和平共处就有了保证,而侵略和干涉内政的威胁和对于侵略和干涉内政的恐惧就将为安全感和互信所代替。
——上述两则材料均摘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对
外关系文件集》
材料3:延续近半个世纪的冷战已经结束,国际局势总体上趋于缓和,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正在迅速发展,以信息科技和生命科技为核心的现代科学技术突飞猛进,人类面对着难得的发展机遇。追求和平与发展是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望,也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主题。
——江泽民在联合国千年首脑会议上的讲话
请回答:
(1)材料2中所说的“这些原则”指什么?据材料1、2列出其内容。(8分)
(2)“这些原则”是由谁首先提出来的?(2分)
(3)“这些原则”在处理国际事务中有何意义?(4分)
(4)结合材料3及所学知识思考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的客观前提是什么?它们又是怎样相互联系、彼此促进的?(8分)
解析:第(1)问考查学生阅读材料、提炼信息的能力,可从材料中归纳要点作答。第(2)、(3)问考查学生的记忆能力和再认再现能力,只要正确再认再现即可。第(4)问考查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既要考虑冷战的结束对世界和平趋势的促进作用,又要把握和平与发展的关系。
答案:(1)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2)周恩来。
(3)在国际上产生重要影响,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4)客观前提:冷战结束,国际局势趋于缓和,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现代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和平与发展的关系:维护和平是促进发展的前提,促进发展是维护和平的有力保证,和平离不开发展,发展需要和平,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共同构成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
1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下图为《从太空中看贫富差距》
说明:图上灯火通明的西欧、北美、日本等发达国家和地区与漆黑中的非洲、亚洲等不发达国家和地区形成强烈反差,在全球化过程中,贫富差距进一步加大了。
材料2:1975年,日本千叶市川崎炼铁厂将严重污染的铁矿石转至菲律宾,这个事件在当时的日本被认为是两全其美的好事,污染转移到其他国家,不致危害本国公民,又有充分理由向世人宣称,这是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赚取外汇和工人就业的机会。
——赖余贵《污染转移与生态殖民》
材料3:
请回答:
(1)根据材料2所言,你是否认为这是“两全其美的好事”?为什么?
(6分)
(2)反全球化的示威游行是世贸组织会议常见一景,你如何看待这种现象?
(6分)
(3)根据以上材料,有人欢迎经济全球化的到来,因为他们认为经济全球化是能够带来幸福的“馅饼”;也有人认为经济全球化是“陷阱”。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的看法。(8分)
解析:本题通过大量新材料的设置,创设了一个关于全球化的新知识平台。材料重点体现了全球化带来的贫富分化、环境污染和反全球化运动。回答时要对材料进行分析整合,提取有效信息,还要注意对全球化客观、全面的评价。第(1)问根据材料内容不难得出正确的判断。第(2)、(3)问回答时一定要客观,既要看到全球化带来的好处,又要看到全球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答案:(1)否。这是一个典型的具有代表性的污染转移事件。在全球化过程中,在环境问题引起国内关注的情况下,发达国家将一些重污染的企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
(2)反全球化是与全球化过程中的一系列问题联系在一起的。但从根本上看,全球化的趋势难以改变。人类社会应当更理智地对待全球化,解决全球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3)经济全球化不是天上掉下来的“馅饼”,我们应看到机遇与挑战是并存的。参与全球化的国家日益享受到由经济全球化带来的高质量的物质产品和高素质的无形服务。与此同时,也要当心经济全球化的“陷阱”,因为发达国家经济起飞的发展途径以及近年来发展中国家全球化的实践告诉我们,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应对不好也有可能成为经济发展中的“陷阱”。一、选择题
1.下列关于“犹太复国运动”的评述,不正确的是(  )
A.由散居各地的犹太人发起
B.其目标至今尚未真正实现
C.在巴勒斯坦重建犹太国家
D.得到英、美两国大力支持
解析:选B。“犹太复国运动”由散居世界各地的犹太人发起,主要目的是在巴勒斯坦重建犹太国家,曾经得到英国和美国的大力支持,最终在1948年5月成立了以色列国。
2.“英国对巴勒斯坦地区的委任统治于1948年8月1日前结束,并撤出军队;两个月后在巴勒斯坦地区建立阿拉伯国、犹太独立国和耶路撒冷国际特别政权。”上述第二届联合国大会决议没有实现的是(  )
①英国结束委任统治
②建立阿拉伯独立国
③建立犹太独立国
④建立耶路撒冷国际特别政权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
D②④
解析:选D。当前阿拉伯国家与以色列斗争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巴勒斯坦建国问题和耶路撒冷的归属问题。
3.1948年5月,在以色列建国之际,一些阿拉伯国家的媒体打出了“消灭以色列,把犹太人赶进地中海!”的标题,随即爆发了(  )
A.越南战争
B.柏林危机
C.朝鲜战争
D第一次中东战争
解析:选D。从材料中的时间1948年5月,可排除A、B、C三项;在以色列建国第二天,第一次中东战争爆发,故正确答案为D项。
4.美苏等大国对中东地区的介入使阿以之间的矛盾更加复杂,美苏等大国介入中东地区的主要原因是(  )
A.该地区的动荡威胁了世界和平
B.中东战争违背了联合国的宗旨
C.争夺中东丰富的石油资源
D.中东战争损害了两国利益
解析:选C。本题考查历史解释的能力。美苏等大国介入中东地区,主要是瞄准了这一地区丰富的石油资源。A项属于影响,B项属于问题的表面现象,D项表述不符合史实。
5.阿以矛盾导致中东地区长期动荡,引起国际社会广泛关注。当前在联合国框架下解决阿以矛盾的基本原则是(  )
A.以土地换和平
B.按宗教地区分治
C.大国协商解决
D.联合国托管耶路撒冷
解析:选A。“以土地换和平”是阿以谈判应该遵循的基本原则,即让以色列通过归还它在历次中东战争中占领的阿拉伯人领土,来换取与阿拉伯人的和平相处。这一原则是在1991年10月,西班牙首都马德里有关中东问题的国际会议上确定的。
6.1995年,推动巴以和解的以色列总理拉宾在一次群众集会上被刺身亡。拉宾遇刺说明(  )
A.中东和平之路被迫中断
B中东和平之路的曲折与艰难
C.拉宾的执政违背了以色列人民的意愿
D.阿拉伯国家不希望与以色列和谈
解析:选B。本题考查说明历史现象和证明历史观点的能力。拉宾是一位和平主义者,他的遇刺说明中东和平之路是非常曲折而艰难的。A、C、D三项说法都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
7.英国殖民势力在撤出印度之前,对印度采取“分而治之”的方针,将印度分裂为印度和巴基斯坦两个国家。英国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  )
A.为印度的独立创造条件
B.保持英国在这一地区的影响
C.满足当地人民的自治要求
D防止大规模的宗教冲突
解析:选B。本题考查历史解释的能力。注意英国提出这一方针的背景,英国即将结束对印度的殖民统治,为了继续保持在这一地区的影响,英国故意将印度一分为二,利用印度和巴基斯坦的矛盾来控制这一地区。故B项符合题意。
8.孟加拉国是南亚次大陆的一个新生国家,它成立于(  )
A.第一次印巴战争中
B.第二次印巴战争中
C.第三次印巴战争中
D蒙巴顿方案公布后
解析:选C。在第三次印巴战争中,东巴基斯坦脱离巴基斯坦而独立,成立孟加拉人民共和国。
二、非选择题
9.印度和巴基斯坦是南亚的两个重要国家,印巴关系问题也是当今世界的热点问题之一。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1:《蒙巴顿方案》规定,印巴两个自治领域的划分主要根据英属印度居民的宗教信仰……从《蒙巴顿方案》颁布至1951年,约720万伊斯兰教徒成群结队迁往巴基斯坦;在巴基斯坦的约90万印度教徒也携儿带女迁往印度……加之《蒙巴顿方案》没有明确划分印巴边界,东、西巴基斯坦(东巴基斯坦即现今的孟加拉国)相距遥远,而恒河和印度河流经印巴两国,这又造成印巴边界纠纷问题和河水争端问题。
材料2:印巴分治形势图
(1)印巴冲突的原因有哪些?其根源又是什么?
(2)印巴矛盾为何长期得不到解决?
(3)印巴冲突的升级会造成哪些危害?
解析:二战后,面对蓬勃发展的民族解放运动,英国无法阻挡,但又不甘心彻底失去在印度的殖民利益,于是采取“分而治之”的方针,这是造成当今印巴冲突的历史根源,但是当今印巴冲突的原因还包括宗教矛盾、领土纠纷、水源问题、克什米尔归属问题等;印巴冲突长时期得不到解决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要从国际形势、长期矛盾积怨等方面分析;印巴冲突的升级不仅加剧了南亚地区的动荡,且威胁着世界和平。
答案:(1)宗教矛盾、领土矛盾、水源问题、克什米尔归属问题。根源是英国的“分而治之”的殖民主义政策。
(2)长期积怨很深、外部力量插手、两国动辄诉诸武力。
(3)引起新的军备竞赛,加剧了南亚地区的动荡,威胁着世界和平。
?
教材答疑·名师指津
???             
一、学习思考(教材P114)
 你对中东和平进程的前景有什么看法?
提示: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流,实现中东和平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1991年的马德里中东和会和1993年的巴以和平协议以来的历程已经说明:和平是中东地区及全世界人民的共同愿望,但中东和平进程曲折而漫长。根据近年来的中东局势分析,通往和平的道路将会非常曲折,它需要国际社会的协调、努力和阿以双方的相互谅解。
二、自我测评(教材P116)
 提示:(1)巴以领土争端是中东和平进程的瓶颈。(2)巴以双方间的报复与反报复已形成恶性循环,以色列强硬派领导人采取的强硬政策、巴勒斯坦一些激进组织采取的暴力行动都给和平进程蒙上了阴影。(3)西方大国的中东政策也是中东和平进程受阻的重要原因。如美国极力扶植以色列,打压阿拉伯人。
三、材料阅读与思考(教材P116)
 提示:(1)在分治过程中,印度教徒和伊斯兰教徒的迁徙和仇杀,不仅造成了大批难民,使当地人民的正常生活受到影响,而且使印、巴两国人民心中埋下了互相敌视的种子。(2)原来统一的经济被割裂,从而造成两国经济发展的严重困难。(3)分治导致的克什米尔问题成了印、巴两国长期对立的重要根源。一、选择题
1.1923年鲁尔危机的发生,从实质上看是(  )
A.德国抵制《凡尔赛和约》的结果
B.《洛迦诺公约》不能有效执行的结果
C.英美与法国矛盾尖锐化的产物
D.对凡尔赛—华盛顿体系调整的产物
解析:选A。德国要求延期支付赔款,法国联合比利时出兵鲁尔区,逼迫德国履行赔款义务,从而出现鲁尔危机。
2.一战所带来的巨大灾难不仅教育了人民,也教育了资产阶级政府的政治家,促使他们重新思考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方式和手段。20世纪20年代,欧洲各国处理国际关系的主要方式是
(  )
A.和平方式        
B.武力方式
C.经济封锁
D.外交孤立
解析:选A。本题主要考查20世纪20年代国际关系的特点。在这一时期,由于受到战争的严重打击和人民反战运动的影响,欧洲各国纷纷采取和平方式解决彼此之间的问题,故此A项符合题意。
3.《洛迦诺公约》的签订(  )
①暂时解决了欧洲安全问题
②改善了法德关系
③有利于当时国际关系的稳定
④限制了德国军国主义的复活
⑤提高了德国的政治地位
A.①②③④⑤
B.①③④⑤
C.②③④⑤
D.①②③⑤
解析:选D。本题考查辨别历史事物的能力。可用排除法,《洛迦诺公约》由于提高了德国的国际地位,实际上助长了德国军国主义的复活,故此④的表述明显错误,排除含有④的选项即可。
4.斯大林认为《洛迦诺公约》“孕育着欧洲新战争”,其原因不包括(  )
A.公约实质上是鼓励德国向东扩张
B.使德国重返国际大舞台
C.是帝国主义国家间暂时的妥协
D.公约维护了《凡尔赛和约》规定的领土现状
解析:选D。《洛迦诺公约》维护了《凡尔赛和约》规定的领土现状,这是有助于维护战后世界和平的,并不能说明“孕育着新战争”,故D项不是形成斯大林这一认识的原因。其他三项都在客观上加速了新的战争的爆发。
5.一战结束后,法国在国际舞台上一度非常活跃,参与签订了一系列国际条约和国际文件,但是有的条约和文件不仅没有提高法国的国际地位,反而削弱了法国的国际地位。下列条约中削弱法国在欧洲地位的是(  )
①《凡尔赛和约》
②道威斯计划
③《洛迦诺公约》
④《非战公约》
A.①③
B.③④
C.②③
D.②③④
解析:选C。本题考查对历史概念的理解辨别能力。《凡尔赛和约》和《非战公约》都大大提高了法国的国际地位,而道威斯计划与《洛迦诺公约》分别在经济和政治上削弱了法国的国际地位,抬高了德国的地位。故C项符合题意。
6.在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德国要求重振军备的借口是(  )
A.英国鼓励德国重新武装
B.德国成为国联常任理事国
C.战胜国的裁军仅是口号
D.在军备问题上各国权力平等
解析:选D。洛迦诺会议后,德国试图打破凡尔赛体系的束缚,希望尽快恢复和发展本国的军事实力。德国坚决要求战胜国裁军,当它看到这一要求不可能实现时,就打着权力平等的幌子,要求重振军备。
7.对于《洛迦诺公约》和《非战公约》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两个条约都是在欧洲安全问题上对凡尔赛体系所做的重大调整
B.条约的签订与美国的周旋密切相关
C.条约的签订有利于德国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D.条约的签订保证了欧洲的和平和安全
解析:选A。本题考查辨别、比较历史事物的能力。这两个条约都是在凡尔赛体系形成后签订的,而且对凡尔赛体系进行了局部调整,故A项表述正确。B项只符合《非战公约》,C项只符合《洛迦诺公约》,D项表述不符合史实,因为这两个条约都没有保证欧洲的安全,二战的爆发就是例证。
8.《非战公约》虽未能制止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但它的进步性仍是显而易见的,主要表现在(  )
①限制了国家的战争权
②在国际法上奠定了“侵略战争是国际犯罪”的法律基础
③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审判德、日战犯提供了法律依据
④规定了世人瞩目的裁军问题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解析:选B。①②③均是对《非战公约》进步作用的表述,《非战公约》并没有涉及世人瞩目的裁军问题,故排除含有④的选项。
二、非选择题
9.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缔约各方以他们各国人民的名义郑重声明,他们斥责用战争来解决国际纠纷,并在他们的相互关系上,废弃战争作为实行国家政策的工具。缔约各方同意他们之间可能发生的一切争端和冲突,不论其性质或起因如何,只能用和平方法加以处理或解决。
材料2:英法等列强在签署《非战公约》时,都提出了所谓的“保留条件”。
英国对加入《非战公约》的“保留条件”:关于废弃战争作为国策之工具,使我想提醒阁下注意,世界上有些地区的繁荣与完整,对我们的和平和安全具有特殊而重大的利害关系。英国政府在过去曾极力说明干涉这些地区是不能容许的。保护这些地区不遭攻击对大英帝国来说,是一项自卫措施。必须清楚了解到:英国政府是在明确理解到条约不会损害他们在这方面的自由行动才接受新条约的。
法国对加入《非战公约》的“保留条件”:每个国家都保留有合法的防御权;如果一国破坏了它的不进行战争的保证,则所有其他国家应自动解除义务;条约无论在任何方面都不能抵触法国以前在国联盟约、洛迦诺协定或各项中立条约中所承担的义务。
——以上材料均摘自《非战公约》
请回答:
(1)据材料1概括《非战公约》提出的两大原则,简评其积极意义。
(2)依据材料2回答英法两国参加《非战公约》最主要的“保留条件”是什么?
他们提出的“保留条件”的实质是什么?
而他们各自的借口又是什么?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非战公约》的评价。第(1)问两大原则可从材料1中概括得出结论,积极意义应从理论上加以总结。第(2)问需要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并加以归纳总结。
答案:(1)原则:废弃战争作为实行国家政策的工具,
和平解决国家争端。积极意义:限制了国家的战争权,在国际法上奠定了“侵略战争是国际犯罪”的法律基础,并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成为国际军事法庭审判德、日战犯的重要法律依据。
(2)在必要条件下,放弃履行《非战公约》的义务,发动战争。实质:英法可以视自身的情况决定是否应该诉诸战争,
《非战公约》对他们没有约束力。借口是“自卫”或“防御”。
?
教材答疑·名师指津
???             
一、学习思考
1.鲁尔危机对德国赔款问题产生了什么影响?(教材P35)
提示:鲁尔危机导致法国在德国赔款问题上丧失优势,英、美乘机把解决赔款问题的主动权抓到自己手中。
2.英国采取扶德抑法政策的主要目的是什么?(教材P37)
提示:继续推行其传统的“大陆均势”政策,凭借自己的经济和军事实力,维持欧洲各国之间的相互牵制和争夺,达到维持霸主地位并主宰欧洲的目的。
3.帝国主义国家之间最终无法达成裁军协议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教材P37)
提示:帝国主义的本质就是侵略,就是扩张,列强为了各自的市场和势力范围,根本不可能裁军。之所以提出裁军,主要目的是为了欺骗本国渴望和平的人民,捞取政治资本;利用裁军达到解除竞争对手的军备,发展本国军队力量的目的。这就决定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无法达成裁军协议。
4.《非战公约》是在怎样的国际背景下签署的?(教材P38)
提示:(1)德国军国主义在美国的扶植下,已经重新复活。
(2)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复杂,军备竞赛的规模越来越大,战争的危险与日俱增。
(3)法国在洛迦诺会议之后,国际地位不断下降,国内各政党对政府频频抨击,想通过发动一次和平运动提高国际地位。美国出于它对外政策的需要,利用了法国的这一主张。总之,《非战公约》是一战后在全世界人民反对帝国主义战争、渴望和平的压力下签订的,它是欧洲政治和美国政治交错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5.美国不愿介入欧洲国家间的纠纷,其所遵循的外交原则是什么?(材料P38)
提示:孤立主义原则。
6.《非战公约》有哪些进步性和局限性?(教材P39)
提示:参考本节要点探究·轻巧突破要点二回答。
二、自我测评(教材P40)
 提示:20世纪20年代的国际格局是稳定的,但潜伏着深刻的危机:资本主义经济呈现出不稳定性,国内市场的狭小与盲目扩大的生产之间的矛盾加剧;国际关系中的不稳定因素,主要体现为战胜国之间的矛盾,殖民地、半殖民地同帝国主义列强之间的矛盾等,因此说它是“火山上的短暂稳定”。
三、材料阅读与思考(教材P40)
 提示:《洛迦诺公约》的签订是在欧洲安全问题上对凡尔赛体系所做的一次较大调整。它暂时解决了安全问题,改善了法国与德国的关系,使欧洲的国际关系进入相对稳定时期,为20世纪20年代中后期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继续发展创造了条件。但它只是帝国主义国家暂时妥协的产物,德国是最大的赢家,英国进一步巩固了在欧洲的领导地位,而法国丧失了对德国的制裁权,东欧同盟体系遭到削弱,并将自身的边界安全置于英、意两国的空头保证之下。可见,该公约不能解决《凡尔赛和约》中战胜国同战败国间的根本矛盾,随着它们之间力量对比的变化,妥协开始被新的争夺所代替。一、选择题
1.1936年德国和日本签订《反共产国际协定》的根本意图在于(  )
A.夹击苏联
B.消灭共产国际
C.反对社会主义
D.欺骗英法等国,积蓄力量,准备战争
解析:选D。本题考查辨别历史解释的能力。A、B、C三项都是德日结盟的借口,其真实的用意是为了欺骗英法美等国,而根本目的是为了扩军备战。
2.漫画《葬礼》反映的是博克、古德里安、伦德施泰特等战败的德国高级将领,抬着上面写有“德军不可战胜的神话”的棺材,在寒冬的苏联大地上狼狈溃退的场景。由此判断该场景最有可能出现在(  )
A.不列颠之战后
B.莫斯科保卫战之后
C.苏德战争爆发后
D.太平洋战争爆发后
解析:选B。首先,注意棺材上面写有“德军不可战胜的神话”,也就是意味着德军被打败。在不列颠之战中,德国的图谋只是没有得逞,而并没有被打败。其次,要抓住关键信息“苏联大地”。不列颠之战使希特勒的侵略计划第一次受挫;莫斯科保卫战打破了德国陆军不可战胜的神话,宣告了德军“闪电战”的破产。苏德战争爆发后,德军迅速占领苏联大片领土,所以与题干中的狼狈溃退的史实不符。太平洋战争与日、美有关,而与苏、德无关。故本题选B项。
3.“二战”中某重大事件发生之后,德国元首希特勒感到很欣喜:“现在我们不可能失败了:现在我们有了一个在三千年中从未失败过的盟国。”英国首相丘吉尔也表达了一种解脱的感觉,他对战争形势作出评价:“胜利终究属于我们。”中国最高领导人蒋介石则突然有了一种放松的感觉,破天荒地对副官说:“今天晚上去看戏。”此处“某件重大事件”应该是(  )
A.1940年9月德、意、日三国结成军事同盟
B.1941年6月苏德战争爆发
C.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
D.1942年《联合国家宣言》签署
解析:选C。材料提及的事件,使得当时的交战双方都感到欢欣鼓舞。德国是因为德日同盟因这一事件而更加巩固,英国和中国是因为这一事件把美国拉入了战争,因此多了一个强大的盟友,这一事件只能是太平洋战争的爆发。
4.
苏德战争和太平洋战争相继爆发表明(  )
A.绥靖主义的遗毒仍在肆虐
B.“二战”出现重大转折
C.“二战”的性质由此改变
D.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形成有了坚实基础
解析:选D。苏德战争和太平洋战争相继爆发,第二次世界大战扩大,使苏联和美国卷入了战争。
5.1939年11月,美国国会通过法案,取消禁运条款,允许其他国家在现金购买、运输自理的条件下,购买美国武器。这一法案实际上是(  )
A.美国援助苏联卫国战争的法律依据
B.使西班牙法西斯化的“绥靖政策”
C.美国控制西欧实施全球战略的标志
D.
英国购买美国军火的“特别通行证”
解析:选D。该法案的通过使英国凭借强大的海军可以购买和运输军火。
6.《大西洋宪章》宣称,“尊重各民族自由选择其所赖以生存的政府形式的权利”“各民族中的主权和自治权有横遭剥夺者,两国俱欲设法予以恢复”“使全世界所有人类悉有自由生活,无所恐惧,亦不虞匮乏的保证”。在现代国际文件中,该宪章首次提出的主张是(  )
A.维护世界和平
B.保障民族自决
C.尊重国家主权
D.消除世界贫困
解析:选D。本题通过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发布的文件考查学生调动所学知识的能力。突破口是紧扣题干中“首次提出”这个限定词语。具体解析如下:A,维护世界和平最早见于《凡尔赛和约》,排除;B,保障民族自决最早见于威尔逊的“十四点原则”,排除;C,尊重国家主权最早见于威尔逊的“十四点原则”,排除;D,“亦不虞匮乏的保证”意思是支持落后国家经济发展,这首次体现了消除世界贫困的思想,正确。
7.罗斯福说:“德日把不帮助轴心国家的一切民族和国家当作全体轴心国的敌人,这就是它们简单明确的总体战略。所以,只有类似的总战略才能抗衡它。”罗斯福说的“类似的总战略”是指(  )
A.美国通过租借法案帮助被轴心国侵略的国家
B.美英发表《大西洋宪章》结成共同反对纳粹暴政的联盟
C.美国对日本和德国等轴心国宣战
D.所有对轴心国作战的国家结成世界反法西斯联盟
解析:选D。本题考查考生分析材料和历史问题的能力,应该紧扣“轴心国”“类似战略”等信息。阅读材料可知,“类似战略”指的是美与其他国家结成反法西斯联盟,答案为D项。
8.1942年元旦,26国代表在华盛顿签署《联合国家宣言》。在宣言签字前,确定了美、英、苏、中在前,其他国家按字母顺序排列的原则。这一原则意味着(  )
A.承认四大国在反法西斯联盟中的特殊作用
B.这个联盟实际上被四大国所控制
C.四大国在所有问题上均达成了共识
D.世界反法西斯联盟正式形成
解析:选A。“美、英、苏、中在前,其他国家按字母顺序排列”表明承认四大国在反法西斯联盟中的特殊作用。
二、非选择题
9.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1940年春,法国和荷兰的陷落,使法属印度支那和荷属东印度群岛成为孤立无援的殖民地。英国的地位被严重削弱,只好屈从日本的要求,关闭了中国同海外联系的最后通道——滇缅公路。从来不赞成陆军在大陆冒险的日本帝国海军如今也看准了一个向东印度群岛扩张的机会,以夺取石油、锡、橡胶和奎宁。日军侵略者早已沿着中国的海岸向南推进。1939年初,日军就占领了海南岛。法国失陷后不久,维希政府控制的印度支那当局就同意日本占领法属印度支那的北部。1940年9月,日本和轴心国结成同盟,显而易见,这是警告美国不要干涉欧洲和亚洲的事务。
在美国看来,日军进驻印度支那是个严重问题。1941年7月,当日本宣布维希政府已经同意整个印度支那为其“共同保护领地”时,美国、英国和流亡的荷兰政府予以反对,它们冻结了日本的资产,还禁止从美国、波斯湾和东印度群岛向日本提供石油。
这一步骤加速了最后的危机,日本必须作出抉择:要么获得石油,要么看着它的军事机器停转。10月,近卫内阁总辞职,代之而起的是以东条英机为首相的军事政权。11月,日本特使到达华盛顿,协助野村大使进行恢复石油输出的谈判。这些谈判的破裂直接导致了珍珠港事件。
——(美)E·B·波特《海上力量——世界海军史》
材料2:他们不知道他们的武装部队已遭到外敌造成的美国历史上最屈辱的失败,也不知道那种迫使日本人从事自杀战争的危急情况。美国人民只以为他们受到背信弃义的袭击。愤怒之中,他们忘掉一切党派之争,而辩论起如此长期分裂他们的外交政策来,并决心坚定不移地打赢这场日本人发动的战争。疑虑之苦过去了,现在的问题是全心全意参加战斗。
——(美)阿瑟·林克等《1900年以来的美国史》
请回答:
(1)依据材料1概括指出珍珠港事件爆发的原因。
(2)根据材料2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这一历史事件的影响。
解析:第(1)问珍珠港事件爆发的原因需要从当时制造珍珠港事件的日本以及日本在亚洲的对手美国、荷兰、英国等方面的情况归纳。第(2)问指出珍珠港事件的影响时要从对涉及事件的各方、对地区局势和世界局势等方面来考虑。
答案:(1)原因:法国、荷兰的陷落;英国关闭滇缅公路;日本扩大对印度支那的侵略;美、英、荷对日实行制裁措施。
(2)日本暂时获得太平洋上的制海权;标志着太平洋战争爆发,二战扩大;美国参加二战;加速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
?
教材答疑·名师指津
???             
一、学习思考
1.德、意、日签订《反共产国际协定》的真正意图是什么?(教材P57)
提示:利用“反苏、反共”的叫嚣来迷惑英、法、美等西方帝国主义国家,以掩盖它们对其他帝国主义国家利益的侵犯,避免与它们过早地直接对峙。
2.从军事角度看,苏联在战争初期失利的主要原因有哪些?(教材P58)
提示:(1)战争初期,苏德双方力量对比对苏军不利。德国控制了整个欧洲心脏地带,拥有了强大的经济、军事资源。
(2)《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签订,使苏联没有做好战争准备,致使苏军在战争初期损失惨重。
(3)战前,苏联建立的“东方战线”,侵犯了一些小国的利益,战争初期一些小国反而支持德国。
3.美国在珍珠港事件中遭到惨败的原因主要有哪些?(教材P60)
提示:美国政府对急剧变化的形势作出了错误的判断,始终认为可以与日本达成某种妥协。另外,日本为了欺骗美国政府,一再与美方进行谈判,而且把谈判拖到开战的最后一刻。
4.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美国对法西斯侵略的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它采取了哪些措施一步步介入反法西斯战争?(教材P61)
提示:(1)变化:由“中立”到反对法西斯侵略,参加反法西斯战争。
(2)介入反法西斯战争的措施:①1941年通过《租借法案》。②1941年,罗斯福与丘吉尔发表《大西洋宪章》,表明彻底摧毁纳粹暴政的决心。③1942年签署《联合国家宣言》,保证竭尽全力彻底打败德、意、日三国轴心及其附庸。
二、自我测评(教材P63)
1.提示:1940年春夏之交,德军先后占领丹麦、挪威、卢森堡、荷兰和比利时等国。同时绕过马奇诺防线,侵入法国境内,迫使英法联军进行“敦刻尔克大撤退”。1940年6月法国投降。1940年夏秋之际,日本抛出“大东亚共荣圈”计划。1940年秋,英国取得不列颠之战胜利。1940年秋,法西斯同盟建立。1941年6月,苏德战争爆发。1941年秋至1942年初,莫斯科保卫战。1941年12月7日,日本突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
2.提示:(1)建立过程:1941年3月,美国通过《租借法案》,美、英开始结盟,为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奠定基础。苏德战争爆发后,丘吉尔表示要给予苏联力所能及的一切援助;美国宣布把《租借法案》扩大到苏联,表明苏、英、美在政治、经济和军事领域内正逐步走向联合。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美国相继对日、德、意宣战,直接参加战争。1941年8月,罗斯福与丘吉尔发表《大西洋宪章》,促成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形成。1942年《联合国家宣言》签署,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最终形成。
(2)意义:极大地鼓舞了各国人民的斗志,大大增强了反法西斯力量,为最终打败法西斯和成立联合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材料阅读与思考(教材P63)
1.提示:不追求领土或其他方面的扩张;尊重各民族自由选择其所赖以生存的政府形式的权利;两国在尊重它们的现有义务的同时,力求使一切国家,不论大小、胜败,对于为了它们的经济繁荣所必需的世界贸易及原料的取得俱享受平等待遇;促成一切国家在经济方面最全面的合作;重建和平,使各国俱能在其疆土以内安居乐业,并使全世界所有人类悉有自由生活;放弃使用武力。
2.提示:《大西洋宪章》所确定的民主原则,是战后国际和平与安全组织——联合国的范本和雏形,对战后国际关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http: / / www.21cnjy.com )
一、选择题
1.下表是一战期间各主要参战国伤亡人数占其总人口的比例,对此表解读最正确的是(  )
法国
1∶28
英国
1∶57
德国
1∶32
俄国
1∶107
A.战争中俄国人口伤亡最少
B.战争中法国人口伤亡比例最高
C.战争中德国人口伤亡总量仅次于法国
D.战争中,英国人口伤亡数量比俄国多
解析:选B。本题考查解读图表数据的能力。由表格中各国伤亡人数占其总人口的比例可知,法国人员伤亡率最高。只有B项解读正确。
2.《全球通史》中对一个条约描述如
( http: / / www.21cnjy.com )下:“……放弃了芬兰、乌克兰和高加索部分地区,这使它不仅放弃了波兰和波罗的海沿岸诸省,割让包括6
200万人口和125万平方千米的领土……使新生政权获得宝贵的喘息机会……”该条约是(  )
A.1907年《英俄协约》
B.1918年《布列斯特和约》
C.1918年11月一战停战协定
D.1904年《英法协约》
解析:选B。由题干信息可知该条约
( http: / / www.21cnjy.com )放弃了部分领土和主权,最重要的是“使新生政权获得宝贵的喘息机会”,联系俄国十月革命后的史实可知,符合1918年苏俄与德国签订的《布列斯特和约》。
3.1918年3月,俄国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其主要原因是(  )
A.俄国在战场上的失败
B.俄国兵员和物资供应不足
C.苏维埃政权的建立
D.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为镇压国内人民的反抗
解析:选C。俄国退出一战是在苏维埃
( http: / / www.21cnjy.com )政权建立后,这之前的沙皇政府和资产阶级临时政府都是主张继续进行战争的。故苏维埃政府的建立才是俄国退出大战的主要原因。
4.对于欧洲主要交战国来讲,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场没有胜利者的战争,其主要依据是(  )
A.双方不分胜负
B.不管是战胜国还是战败国都付出了惨重代价,承受了巨大损失
C.协约国和同盟国以停战和谈的方式宣告结束战争
D.战争的结局没有战胜国和战败国之分
解析:选B。本题主要考查分
( http: / / www.21cnjy.com )析历史问题的能力。一战虽然以协约国的胜利宣告结束,但是协约国也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从这个角度来说,一战对于欧洲而言没有胜利者。
5.下列说明一战是一场帝国主义性质的战争的有
(  )
①帝国主义国家参加大战的目的
②大战之前形成的三对基本矛盾
③帝国主义列强在战争中签订一系列秘密协定,划分势力范围
④参加大战的国家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解析:选B。分析战争的性质主要
( http: / / www.21cnjy.com )应看参战国为什么要参加战争,它在战争中都干了些什么,引发战争的主要矛盾对战争的性质也有直接影响。战争的参加国和战争的性质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所以④不符合题意,排除含有④的选项即可。
6.1918年初,第一次世界大战尚未结束,德
( http: / / www.21cnjy.com )国一名中学历史教师奥斯瓦尔德·斯宾格勒发表了震惊世界的历史哲学名著《西方的没落》。联系第一次世界大战对国际格局的影响,“西方的没落”中的“西方”应该是指(  )
A.英国、法国、德国、奥匈
B.英国、法国、德国、美国
C.英国、法国、德国、俄国
D英国、法国、德国、日本
解析:选A。本题考查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第一次世界大战给西欧国家带来灾难,一些国家被削弱,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主要是英、法、德、奥匈等国。
7.一战对世界政治格局的最大影响是(  )
A.削弱了帝国主义力量
B.资本主义国家无产阶级革命运动高涨
C.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局面被打破
D.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高涨
解析:选C。一战后期俄国爆发了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从此出现了两种意识形态的长期较量,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局面。
8.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世界各国人民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和平主义、人道主义思潮普遍兴起。这些反思从本质上反映出(  )
A.人类对和平的渴望
B.战争给人类带来了恐惧
C.人类对友爱的向往
D.人类文明程度得到提升
解析:选D。无论是恐惧战争,还是向往和平,崇尚人道主义,都是人类文明得到提升的重要标志。
二、非选择题
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1914年秋,正当
( http: / / www.21cnjy.com )一个又一个欧洲国家卷入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大屠杀之际,英国外交大臣格雷伯爵评论道:“灯光正在整个欧洲熄灭。”他的评论的确很有道理,而且其正确程度比他当时所能预见的还要大得多。第一次世界大战注定要使格雷伯爵所熟悉的整个欧洲变成废墟。它毁灭了数世纪之久的哈布斯堡、霍亨索伦、罗曼诺夫和奥斯曼等王朝。
材料2:第一次世界大战
( http: / / www.21cnjy.com )是从兴高采烈的群众和开拔的士兵高唱《马赛曲》、《在故乡》或《迪帕雷里》等歌曲开始的。交战双方的军列上都用粉笔写着“圣诞节回家”的题词。所有的民族都满怀信心地期待着一场短暂而又胜利的战争……到这时,欧洲各民族进入了历史上最具毁灭性、最残酷的战争的第四个年头……厌战和失败主义情绪不仅在战壕中出现,而且也在两大阵营的平民百姓当中出现。其中一个最惊人的表现是:1917年7月19日,德国国会以218票对126票通过了《和平协议》。……战壕里的英国士兵在一首诗歌中表达了同样的反战情绪,这首歌中有这样几行:
“我要回家!我要回家!子弹嘘嘘,大炮轰轰,我不想再待在这里。”
(1)材料1中格雷伯爵的评论“灯光正在整个欧洲熄灭”是什么意思?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一战给欧洲带来的影响。
(2)材料2表明一战前期和后期交战双方的情形发生了什么变化?这一变化产生的原因是什么?综合材料1、2谈谈你对一战的认识。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
( http: / / www.21cnjy.com )依据材料1中“它毁灭了数世纪之久的哈布斯堡、霍亨索伦、罗曼诺夫和奥斯曼等王朝”可知“灯光正在整个欧洲熄灭”是指一战对欧洲文明的破坏;第二小问依据所学知识从对欧洲政治地位和政治格局以及对欧洲经济发展等角度回答。第(2)问“变化”依据材料2“兴高采烈的群众和开拔的士兵高唱”到“厌战和失败主义情绪不仅在战壕中出现,而且也在两大阵营的平民百姓当中出现”得出。“原因”依据材料和史实可知是战争给双方造成巨大伤害。“认识”注意综合两则材料之间内在联系回答即可。
答案:(1)意思:欧洲文明的衰落。
影响:大战使欧洲经济遭到严重的破坏,欧洲在世界上的政治经济地位被削弱;摧垮了四大帝国,欧洲政治经济格局发生了重大调整。
(2)变化:从兴高采烈、渴望胜利到普遍厌战、失败主义情绪严重。
原因:一战给双方的士兵和群众造成巨大伤害。
认识:一战不仅破坏了社会进步,而且影响了人们生活,给人们心理造成了巨大的伤害。
?
教材答疑·名师指津
???             
一、学习思考
1.“俄国是帝国主义链条上最薄弱的环节。”你对这句话是如何理解的?(教材P18)
提示: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
( http: / / www.21cnjy.com )垄断组织已在国民经济中起着重要作用,俄国进入了帝国主义阶段。由于其帝国主义带有明显的军事封建色彩,对国外资本的依赖性很大,帝国主义的各种矛盾在俄国表现得特别突出,俄国成为帝国主义链条上的薄弱环节。
2.有人认为《布列斯特和约》是一个丧权辱国的和约。你如何看待这个问题?(教材P18)
提示:这是列宁在不利的国际条件下斗争策
( http: / / www.21cnjy.com )略灵活性的具体体现。(1)从国内看,经过三年多大战的破坏,国民经济已濒临崩溃边缘;粮食、武器等战略物资极端匮乏;人民厌恶战争,渴望和平;反革命分子疯狂反扑,严重威胁苏维埃政权的巩固。(2)从国际形势看,同盟国失败已成必然,但当时德军已逼近首都彼得格勒,危险迫在眉睫。(3)从条约签订的结果看,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因此赢得了喘息时间,集中主要的精力来对付国内的问题。
3.美国参战对欧洲战局带来了什么影响?(教材P19)
提示:使协约国一方力量大为加强,加速了协约国集团的胜利进程。
4.基尔港德国水兵起义有什么意义?(教材P19)
提示:(1)标志着德国11月革命的开始。
(2)促使德皇退位,促成了德军尽快投降,加速了大战的结束。
5.德奥集团战败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教材P20)
提示:同盟国集团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最终失
( http: / / www.21cnjy.com )败,是由经济、军事、国内和国际力量对比等多方面原因造成的。在经济实力方面,德奥集团明显处于劣势;同盟国在军事战略上的失误,表现得十分明显,如施里芬计划的破产;长达数年的世界大战,加剧了交战国内部的各种矛盾,这在同盟国集团各国表现得更为明显。战争后期,同盟国各国普遍发生了革命和起义;国际力量的对比不利于同盟国,战争初期,日本参战,意大利倒戈;在僵持阶段,美国加入协约国作战,进一步增强了协约国的实力。
6.为什么说第一次世界大战对参战各国来说是一场真正意义上的总体战?(教材P21)
提示:第一次世界大战揭示了战争对经济和后方的巨大依赖性。胜利取决于强大的实力。
(1)与同盟国集团相比,协约国集团在物质资源和人力资源方面都占有优势。
(2)英国强大的海军有效地阻止了同盟国从欧洲大陆以外的地区取得资源供应,并保证了协约国的资源供应。
(3)美国的参战进一步增强了协约国的实
( http: / / www.21cnjy.com )力。另一方面,随着飞机、坦克、潜艇、远程大炮等新式武器的开始使用,一战已初具陆海空战场一体化的规模,这对战后各国的军队建设和军事理论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总体战理论、坦克制胜论、空军制胜论、闪电战以及依靠坚固防御工事制胜论等各种军事理论,都是从不同角度总结第一次世界大战经验的结果,充分体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对参战各国来说是一场真正意义上的总体战。
二、自我测评(教材P22)
 提示:结果: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同盟国的失败,
( http: / / www.21cnjy.com )协约国的胜利而宣告结束。影响:(1)战争给交战国人民带来了巨大灾难。(2)大战后兴起了两股巨大的政治力量。(3)欧洲的衰落和美国、日本兴起。(4)一战是一场真正意义上的总体战。(5)一战改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
三、材料阅读与思考(教材P23)
 提示:苏俄的和平计划严厉谴责
( http: / / www.21cnjy.com )一战是帝国主义列强为争夺殖民地、宰割弱小民族而进行的战争,建议双方立即和谈并签订不割地、不赔款的和约,是一个真正的、平等的和平计划。美国和平计划是以其强大的经济实力做后盾,企图在战后攫取世界霸权,夺取战败国更多的殖民地,是一个打着和平幌子的假和平计划。( http: / / www.21cnjy.com )
一、选择题
1.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发展的特点是
(  )
①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加剧
②资本主义世界体系还未形成
③对外经济侵略放缓
④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垄断阶段
A.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④
D①④
解析:选D。本题主要考查一战前的国
( http: / / www.21cnjy.com )际形势,可用排除法。当时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已经形成,故②表述错误。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对外经济侵略加强了,故③表述错误。排除②③即可得出正确答案。
2.在19世纪下半期,西方列强掀起
( http: / / www.21cnjy.com )了瓜分世界的狂潮。至20世纪初,世界已被基本瓜分完毕,但没有一个列强是知足的。它们不“知足”的根本原因是(  )
A.每一个国家都已装备起强大的陆军
B.这些国家的领导人特别贪婪
C.资本主义的发展需要广大的殖民地
D.基督教徒们需要更广阔的传教地域
解析:选C。注意题干的要求“根本原因”,A、
( http: / / www.21cnjy.com )B、D三项都是直接的、表面上的原因,根本原因应该从经济发展的角度来理解。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才是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世界狂潮的内在动力。
3.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法国的克里孟梭疾呼:“我第一是复仇,第二是复仇,第三仍是复仇。”他的“仇恨”起源于(  )
A.普法战争中法国失败
B.普鲁士破坏法国革命
C.德奥同盟针对法国
D.德国挑战法国的霸主地位
解析:选A。法德矛盾主要源于历史上的普法战争。
4.霍布斯鲍姆在《帝国的年代》中说:“1905年之后,国际危机通常越来越诉诸战争威胁来解决。”产生这一现象的主要背景是(  )
A.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和发展
B.英法操纵国际联盟激化矛盾
C.欧洲集体安全体系开始破产
D.美国加强对欧洲事务的干涉
解析:选A。19世纪末20
( http: / / www.21cnjy.com )世纪初,由于资本主义国家间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加剧,资本主义国家间矛盾尖锐,两大军事集团产生,战争威胁不断增加,故A项符合题意。
5.右图是一战之前反映欧洲军备竞赛的漫画“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其中的项庄和沛公分别是(  )
A.美国与英国
B.德国与英国
C.英国与法国
D.法国与俄国
解析:选B。注意结合当时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国际形势,一战前夕,欧洲列强展开了疯狂的军备竞赛,其中德国和英国的竞争最为激烈。德国扩军速度最快,其目的就是同英国争夺世界霸权,故此“项庄”应为德国,“沛公”应为英国。
6.1914年8月2日英德双方谈判时,
( http: / / www.21cnjy.com )德国首相指出:“你们是否要为一张废纸(指保证比利时中立的条约)和我们开战?”英国首相劳合·乔治说:“我们承担着光荣的责任,要保卫一个弱小邻国的独立、自由与领土完整。如果哪些国家说他们只有在条约对他们有利时才守约,我们就不得不使局势变得只有守约才对他们有利。”以上材料反映出英国的真实意图是(  )
A.为维护比利时的中立而对德作战
B.为维护国际公约的尊严而对德作战
C.以武力恐吓德国拖延对德作战时间
D.以武力阻止德国势力的扩张
解析:选D。本题考查阅读分析能力。注意
( http: / / www.21cnjy.com )题干材料中的时间“1914年”,在此之前,面对德国的咄咄逼人之势,英国放弃“光荣孤立”的外交政策,于1904年和1907年分别签订英法协约和英俄协约,三国协约建立起来共同对抗德国。再结合题干材料信息“我们就不得不使局势变得只有守约才对他们有利”,可见英国要以武力阻止德国的扩张。
7.“1914年6月28日,戛弗日
( http: / / www.21cnjy.com )罗·普林西普在这里用子弹表达了我们人民对暴虐的反抗和对自由的向往。”这是后人以塞尔维亚文写在萨拉热窝某纪念馆墙上的文字,另一堵墙上还复制了普林西普的亲笔:“我们热爱自己的人民。”材料中的“我们”应当是指
(  )
A.塞尔维亚民族主义者
B.塞尔维亚政府
C.奥匈帝国民族主义者
D.俄国民族主义者
解析:选A。本题主要考查基础知识的再认再现能力。普林西普是塞尔维亚的民族主义者,所以对奥匈帝国充满了仇恨,才引发了萨拉热窝事件。
8.萨拉热窝事件后,尽管塞尔维亚满足了奥匈帝国的绝大部分苛刻要求,但奥匈帝国仍发动对塞尔维亚的战争。这说明
(  )
A.奥匈帝国难解心头之恨
B.巴尔干地区的矛盾无法调和
C.奥匈帝国以强凌弱、欺人太甚
D.德奥集团发动世界大战的要求十分迫切
解析:选D。根据题干所述情况,一是奥匈帝
( http: / / www.21cnjy.com )国提出了苛刻要求,说明它表面上仍是希望用和平的方式解决问题的;但在塞尔维亚满足了它的绝大部分要求的情况下,它仍向塞尔维亚宣战,说明和平解决是虚,而发动战争是实。
二、非选择题
9.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欧洲列强工业生产在资本主义世界所占的比重(%)
年份
英国
俄国
法国
德国
1880
22.9
7.6
7.8
8.5
1913
13.6
8.2
6.1
14.8
——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
材料2:欧洲列强在20世纪初所占殖民地面积对比(以英国为1)
英国
俄国
法国
德国
1
1/2
1/3
1/11
——《世界近代史参考资料》
材料3:1914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陆海军总人数
请回答:
(1)材料1中,德国工业生产在资本主义世界中所占的比重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材料2中,英、德两国所占殖民地的比重与其经济实力之比是否相符?这种状况会带来什么影响?
(3)材料3中,德国军事实力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对英、德两国关系有何影响?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图表的分析、概括
( http: / / www.21cnjy.com )能力,注意所学知识的迁移运用。第(1)、(2)问注意表格中数据的变化规律。第(3)问注意结合一战前夕帝国主义之间的主要矛盾分析。
答案:(1)20世纪初的德国后来居上,工业实力跃居欧洲第一。
(2)不相符。德国急于按照新的实力对比重新划分世界殖民版图,争夺世界殖民霸权,英德矛盾成为最主要的矛盾,列强之间矛盾日益尖锐。
(3)德国军事实力急剧上升。加剧了两国间的扩军备战,英德矛盾趋于激化。
?教材答疑·名师指津
???             
一、学习思考
1.第一次世界大战为何会成为一场世界性的战争?(教材P5)
提示:(1)第二次工业革命促进了资本主
( http: / / www.21cnjy.com )义经济的迅速发展和资本主义国家间竞争的日益加剧,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相继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它们掀起了一场瓜分世界的狂潮并将世界迅速瓜分完毕,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体系最终形成,世界成为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
(2)由于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平衡
( http: / / www.21cnjy.com ),各国的经济、政治实力处于不断的变动之中,造成各主要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矛盾的变化和发展,从而形成帝国主义争夺世界霸权和重新瓜分世界的斗争。
2.分析法、俄结盟的原因和后果。(教材P6)
提示:1882年,德、奥、意三国同盟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正式建立,使法国感到不安,并与俄国迅速接近。1892年,通过缔结军事协定,法俄同盟正式形成。法俄同盟主要针对三国同盟中的德国,法俄同盟的成立标志着欧洲两大军事集团对峙局面的初步形成。
3.想一想,为什么英德两国军备竞赛的重点是海军?(教材P7)
提示: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国作为世界上
( http: / / www.21cnjy.com )头号殖民帝国主义国家,在世界各个地区都和其他列强发生冲突。19世纪90年代以后,德国从争取称霸欧洲的“大陆政策”转向夺取全球霸权的“世界政策”,无论在贸易上还是在殖民地问题上,都开始成为英国强有力的竞争者。德国加紧扩充海军,已成为世界第二海军强国,英德两国军备竞赛的重点是海军。
4.科学知识既可以造福人类,也可以毁灭人类。你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教材P7)
提示: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是一把“双刃剑”,它为造福人类开辟了广阔的前景,也带来了危及地球生命和人类社会的全球问题。
5.为什么说巴尔干半岛是欧洲的“火药桶”?(教材P8)
提示:19世纪晚期到20世纪
( http: / / www.21cnjy.com )初,俄国和奥匈帝国加紧了对巴尔干地区的争夺。
1908年,奥匈帝国吞并了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而当地斯拉夫人想同塞尔维亚结合起来,共同组成一个南部斯拉夫人的国家,致使奥、塞之间矛盾激化。奥匈帝国不仅要阻止塞尔维亚的扩大,而且企图消灭年轻的塞尔维亚国家;俄国为了对抗奥匈,扩张自己在巴尔干地区的势力,以“援助”南部斯拉夫人为借口,竭力支持塞尔维亚;德国则支持奥匈帝国。这就加剧了两大军事集团在巴尔干半岛的争夺,使其成为各种矛盾的焦点,因此说巴尔干半岛是欧洲的“火药桶”。
二、自我测评(教材P10)
 提示:(1)原因:由于资本主义发展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不平衡,新老帝国主义国家极力争夺霸权和重新瓜分世界,是大战爆发的根本原因。随着向帝国主义过渡,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平衡性加剧,各国经济实力发生变动,美国跃居世界第一,德国跃居世界第二,英国退居世界第三。但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已基本瓜分完毕,于是在欧洲形成了新兴的德国同老牌的资本主义强国英、法、俄争夺霸权,重新分割世界的局面。各帝国主义列强从各自的利益关系出发,结成军事集团、扩充军备,最终导致了一战的爆发。萨拉热窝事件只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导火线。(2)性质: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场帝国主义战争。
三、材料阅读与思考(教材P10)
 提示:英国维护殖民霸主地位与德国“要求在殖民地问题上分得一杯羹”之间矛盾的激化。国家利益是决定一国外交政策的根本依据。(时间:45分钟,分值: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4分,共40分)
1.1929-1932年无疑是一道深谷……如今在思想知识界及政治舞台上,共有三股势力争霸:马克思共产主义是其一,第二种势力则是改良式的资本主义,至于第三条路,就是法西斯路线了。(霍布斯鲍姆《极端的年代》)“三股势力”的典型代表是(  )
A.苏、日、德
B.中、美、日
C.中、美、德
D苏、美、德
解析:选D。题干所述的第一种势力对应的是苏联社会主义,第二种势力对应的是美国罗斯福“新政”,第三种势力对应的是德国法西斯主义。
2.20世纪30年代德日法西斯势力上台,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欧亚战争策源地形成,德日法西斯专政建立过程的相同点是(  )
A.利用经济危机引发的政治危机
B.依靠军部法西斯势力
C.依靠法西斯政党夺取政权
D取缔纳粹党以外的一切政党,建立独裁统治
解析:选A。B项是日本的特点;C、D两项是德国的特点,A项为共同点。
3.20世纪30年代,“凡尔赛—华盛顿体系”面临的最大威胁是
(  )
A.世界经济危机的冲击
B.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
C.苏联综合国力的增强
D.欧、亚战争策源地形成
解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对20世纪30年代的国际关系的记忆能力。此时,意大利、德国的法西斯专政已经建立,战争的欧洲策源地形成;同时,日本也建立了法西斯专政,战争的亚洲策源地形成。这些都对“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构成了很大威胁,所以答案是D项。
4.德国入侵波兰是对绥靖政策的致命打击,许多人提出了疑问:“他们已经扔出了两个‘小孩’,再扔出另一个‘小孩’给‘狼群’以求躲避灾难的政策还能有收益吗?”其中,“两个‘小孩’”指
(  )
A.西班牙和埃塞俄比亚
B.奥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
C.奥地利和波兰
D.波兰和捷克斯洛伐克
解析:选B。本题实际考查英法两国推行的绥靖政策及其后果。英法两国不惜牺牲小国的利益换取自身的安全并企图将法西斯这股祸水引向苏联,在二战爆发前,德国就在英法等国的纵容下先后吞并了奥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材料中的“狼群”指的是法西斯国家,“两个‘小孩’”应为奥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
5.《慕尼黑协定》签订后不久,丘吉尔在英国下院演讲说:“这无疑是西方民主国家向纳粹武力威胁的彻底投降。这种失败不会给英国和法国带来和平和安全,恰恰相反,这将使这两个国家的处境更为软弱和更加危险。”这表明丘吉尔
(  )
①斥责张伯伦的绥靖政策 ②主张制止法西斯侵略
③反对把战争祸水东引
 ④认为绥靖政策是在怂恿侵略
A.①④
B①②
C.②③④
D①②④
解析:选D。本题考查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丘吉尔是坚决反对绥靖政策的,他这段话明显表达了对这一政策的不满,并指出了这一政策必将带来的严重后果。但材料中并未体现出他反对把战争祸水东引,故可排除③。正确答案为D项。
6.1940年9月,德国被迫不定期推迟“海狮计划”,侵略英国的计划未能得逞,主要原因是(  )
①德国既要突袭波兰,又要发动对不列颠的“空中闪电战”
②英国军民同仇敌忾、士气高昂
③英国正确的战略决策和先进技术手段的作用
④德国消耗过重,难以维持对英国的军事打击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分析理解能力。当时①④明显不符合史实,②③关键是结合史实进行理解,由所学知识可知英国军民坚决抗击德国入侵,并且采用了正确的策略,故此②③均符合史实。
7.1941年3月,美国国会通过了《租借法案》,规定美国可在战争期间向反法西斯国家借贷或出租武器、弹药、战略物资,租借的费用可战后清账。该法案的通过(  )
①表明美国已成为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成员国 ②有力地支援了英、苏、中等国家的反法西斯战争 ③表明美国正逐步介入世界反法西斯战争 ④反映出了美国政治家的远见卓识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解析:选B。世界反法西斯联盟建立于1942年初,因此,①的叙述不正确。将含①的选项排除即可。
8.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使德军陷入苏军和英美盟军夹击中的军事行动是(  )
A.西西里岛登陆
B.诺曼底登陆
C.中途岛战役
D阿拉曼战役
解析:选B。本题考查学生基础知识。A项为英美盟军开始对意大利本土进行打击;B项为英美盟军从西欧打击德国法西斯势力,开辟了欧洲第二战场;C项为美日之间的战役,D项为英军在北非同德意军队较量,都不存在与苏军夹击德军问题。因此,正确答案为B项。
9.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反法西斯主要大国之间在军事上既合作又斗争。下列实物中,最能反映这一情况的是(  )
A.一枚铸有苏、美、英国旗和“1944年6月”的纪念币
B.一份“1940-1944年租借法受援国及物资”的清单
C.一本20世纪40年代的中文版《开罗宣言》
D.一张布雷顿森林会议场景的照片
解析:选A。本题考查历史知识的再现与迁移能力。A项应指1944年6月6日的诺曼底登陆,标志欧洲第二战场的开辟,而从1943年德黑兰会议提出开辟第二战场到1944年的开辟正反映了反法西斯主要大国之间在军事上既合作又斗争。B项不涉及军事斗争;C项不存在军事斗争情况;D项与题目无关联。故选A项。
10.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战以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的完全胜利而宣告结束。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根本原因是(  )
A.世界反法西斯国家的团结战斗和世界人民的支持
B.英美等国从根本上放弃反共政策而联合苏联
C.法西斯国家战争消耗太大,无力继续战争
D.美、苏、英等大国的奋勇斗争
解析:选A。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之所以能取得最后胜利,是由于反法西斯国家结成世界反法西斯联盟,互相支持,团结战斗,故本题选A项。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题,每题20分,共60分)
11.在世界大战剧烈厮杀的背后,经济往往扮演着特殊的角色。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1930-1938年大国国防开支(以当时百万美元为单位)
年份
日本
意大利
德国
英国
法国
美国
1930
218
266
162
512
498
699
1933
183
351
452
333
524
570
1934
292
455
709
540
707
803
1935
300
966
1
607
646
867
806
1936
313
1
149
2
332
892
995
932
1937
940
1
235
3
298
1
245
890
1
032
1938
1
740
746
7
415
1
863
919
1
131
——根据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编制
材料2:军火制造不仅提供了想象中的安全,还提供了就业机会。例如,美国的失业人数直到它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开始重整军备时才大大减少。同样,希特勒因实行庞大的重整军备的计划,才迅速解决了他所面临的前所未有的失业问题。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希特勒之所以能最成功地使其国家摆脱经济萧条,是因为他在其国家的备战方面做得最彻底。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3:总的来看,两次世界大战的原因,都是市场经济运行过程的矛盾和运行故障造成的……当关税战、倾销战、货币战和伴随商业角逐的外交战仍不足以达到预期目的的时候,个别国家很可能不惜军事冒险,因此战争不可避免。
(1)根据材料1指出,20世纪30年代世界各主要大国的国防开支呈现怎样的特点?(4分)
(2)结合材料1、2及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30年代上述特点形成的原因。(4分)
(3)材料3中作者对两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提出了什么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二战前市场经济出现的“运行故障”有何具体表现?(6分)
(4)鉴于二战带来的巨大损失,为缓解“市场经济运行过程的矛盾”的需要,二战后初期,西方各主要国家经济政策出现了怎样的调整?国际社会又做了哪些共同的努力?(6分)
解析:第(1)问考查的是对20世纪30年代世界各主要大国的国防开支呈现的特点的理解。根据材料1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可以概括其特点。第(2)问考查的是对20世纪30年代世界各主要大国的国防开支呈现的特点的原因的理解。根据材料1、2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概括即可。第(3)问考查的是对两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及二战前市场经济出现的“运行故障”具体表现的理解。根据材料3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即可回答。第(4)问考查的是对二战后初期,西方各主要国家经济政策出现的调整及国际社会作的共同努力的表现的理解。
答案:(1)特点:国防开支明显增长。德日等法西斯国家增长极为迅猛,美英法等国家增长相对缓慢。
(2)原因:缓解经济危机、刺激生产、扩大就业的需要;各国矛盾加剧,国际形势日益紧张;德日法西斯上台,疯狂扩军备战;美英法等国推行绥靖政策,军备相对放松。
(3)观点:市场经济运行中的矛盾和运行故障所引发。表现:爆发世界性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各国打起关税战、倾销战、货币战,世界贸易剧减;世界货币体系四分五裂,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混乱。
(4)调整:加强政府对经济干预,将政府干预与市场调节相结合。共同努力:建立布雷顿森林体系,稳定世界经济秩序;建立三大世界性经济组织,调整世界经济贸易和金融,加强世界经济体系化和制度化。(如答具体的关贸总协定、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也可)
1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一位死于纳粹之手的神父的墓志铭上写道:“当纳粹要对付共产党时,我不是共产党,所以,我不说话;当纳粹要对付犹太人时,我不是犹太人,所以,我不说话;当纳粹要对付我时,已经没有人为我说话了……”这位神父,为自己的冷漠,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材料2:希特勒要建立大德意志帝国,把所有日耳曼人居住的地方都划归进来。……希特勒幼稚且疯狂地认为“国界既由人们设定,也自然可以由人来更改。”“土地是为有力量占有它的人而存在的,所以不能用和平的方法取得,一定要用拳头!”
——《纳粹德国侵略扩张的文化根源》
(1)二战前哪些国家与这位神父犯了同样的错误,使局部战争最终演变为世界大战?列举其错误。(10分)
(2)概述材料2体现的主要观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希特勒的言论是在怎样的背景下产生的。(10分)
解析:第(1)问要求列举英法等国绥靖政策的表现,可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总结。第(2)问第一小问可从材料中搜寻关键信息加以概括,第二小问要从国内和国际两个方面展开论述。
答案:(1)国家与错误:日本侵占中国东北,英法主导的国联没有对其真正制裁;意大利侵略埃塞俄比亚,国联对其实施有限制裁,听任意大利舰船通过苏伊士运河;西班牙内战爆发后,面对德意法西斯的干涉,英法采取“不干涉”政策,美国实行“中立”政策;德国出兵吞并奥地利,英法等国平静地接受了这一事实;“慕尼黑阴谋”;《苏德互不侵犯条约》。
(2)观点:民族主义;领土要求;武力扩张。背景: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使德国经济遭受巨大打击;《凡尔赛和约》对德国的掠夺激起了德国强烈的民族复仇情绪;纳粹党势力迅速增强。
13.漫画可以形象地再现历史。观察关于二战的图片回答问题。
材料1:二战时期英国的一幅漫画:《三头怪兽》
材料2:漫画上有两个人物:希特勒和斯大林。斯大林对希特勒扑面而来的拥抱欣然接受,但希特勒在拥抱的同时却是笑里藏刀,他在斯大林的背上狠狠地插上了一刀!图中的文字是:“原谅我,同志,但这机会实在太诱人了。”
材料3:漫画为自由女神将象征着世界自由的火炬传递给罗斯福和丘吉尔,寓意由美、英两国共同去传承和维护世界的自由。
(1)材料1中的漫画体现了哪一事件?产生了什么影响?(8分)
(2)结合材料2中的漫画和所学知识评价《苏德互不侵犯条约》。(6分)
(3)结合材料3中的漫画试述这一现象的影响。(6分)
解析:第(1)问结合所学知识三头怪兽是指日本、意大利和德国三个法西斯国家,寓意是法西斯同盟建立。第(2)问注意从对德国和对苏联两个角度进行分析。第(3)问抓住漫画寓意“由美、英两国共同去传承和维护世界的自由”进行分析,同时要结合二战的进程归纳其影响。
答案:(1)《反共产国际协定》签署。法西斯同盟形成,新的世界大战迫在眉睫。
(2)该条约使苏联得以暂时不被拖进战争,而德国免去了两线作战的后顾之忧,得以发动战争。
(3)美国放弃中立政策,世界反法西斯联盟形成。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形成大大壮大了反法西斯国家的力量,改变了双方力量的对比,鼓舞了世界人民反法西斯的斗志,加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进程。1.“历史发展的逻辑可能是极具讽刺意味的:一方面,美国无法放弃借助苏联解体的历史契机图谋世界霸权的野心;另一方面,美国越是想称霸,越是无法实现称霸的梦想,美国称霸的结果只会加速与其他世界强国实现世界权力均衡的进程。”该材料表明(  )
A.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不断加强
B.美国并未放弃霸权政策
C.两极格局结束,单极世界形成
D.美国与世界各强国之间势均力敌
解析:选A。本题考查多极化趋势。从材料信息可知当时苏联已解体,两极格局结束;美国企图建立单极世界,但日益受到各方面的压力,故选A项。B项虽正确但未反映“另一方面”,不全面,C、D两项是错误的。
2.日益猖獗的索马里海盗行为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强烈谴责。目前,已有包括中国在内的美国、俄罗斯、印度、日本等多国政府都已加入打击海盗犯罪之行列。中国海军的护航不能体现的是(  )
A.中国积极履行国际义务的负责任大国形象
B.中国政府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理念
C.中国军队维护国际与地区和平安全的积极态度
D.恐怖主义是当今世界矛盾和冲突的根源
解析:选D。D项表述本身明显错误并且中国海军的护航也不能体现。
3.联合国成立初期一度受到美国的控制,20世纪70年代以后逐渐摆脱了被少数国家操纵的局面,但20世纪90年代末期又遭到美国的挑战。联合国曲折发展的根本原因是(  )
A.苏联从逐渐强大到解体
B.美国一度衰落又重新强大
C.第三世界崛起并逐渐强大
D.国际力量对比的重大变化
解析:选D。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实力膨胀,控制联合国;20世纪70年代,美苏两极格局受到冲击,世界多极化趋势出现,美国实力相对下降,联合国逐渐摆脱了被少数国家操纵的局面。20世纪末,美国作为唯一的超级大国挑战联合国的权威。由此可见,国际力量对比制约着联合国的发展。
4.2011年国际关系领域出现了阿拉伯之春(中东乱局)、伦敦之夏(社会骚乱)、华盛顿之秋(“占领华尔街”)、平壤之冬(金正日逝世)等重大事件,这些事件的背后反映出当今的世界形势呈现(  )
A.缓和与紧张、和平与动荡并存
B.国际恐怖主义泛滥
C.乱象丛生,危机重重
D“一超多强”的局面被打破
解析:选A。考查对当今世界局势的理解。从关键信息“阿拉伯之春”“伦敦之夏”可知当今世界局势是缓和与紧张、和平与动荡并存。1.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战场战事结束的标志是(  )
A.苏军攻克柏林
B.诺曼底登陆成功
C.希特勒自杀身亡
D.德国代表签署无条件投降书
解析:选D。本题考查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德国政府代表签署无条件投降书标志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欧洲战场的战事结束。
2.右图是1945年日本天皇裕仁宣布无条件投降。促使日本法西斯投降的因素有(  )
①苏联参加对日作战
②中国战场的总反攻
③美国向日本投掷原子弹
④日本天皇的软弱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解析:选A。本题考查辨别历史事物和历史解释的能力。可用排除法,日本天皇的软弱并不是日本法西斯投降的原因,可排除含有④的选项。
3.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参与签署或以中国的名义签署的反法西斯文件有
(  )
①《大西洋宪章》
②《开罗宣言》
③《雅尔塔协定》
④《波茨坦公告》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解析:选D。本题考查基础知识的再认再现能力。《大西洋宪章》是美英两国发表的,《开罗宣言》是以中、美、英三国的名义发表的,《雅尔塔协定》是美、英、苏三国签署的,《波茨坦公告》是以中、美、英三国的名义发表的。故此符合条件的文件是《开罗宣言》和《波茨坦公告》。
4.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发展的重要转折点,具有划时代的影响,这主要表现在二战(  )
A.消除了国际秩序中的大国强权色彩
B.促成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
C.终结了帝国主义在世界的殖民统治
D.促进了世界政治经济的制度化进程
解析:选D。本题考查历史知识的理解能力。根据所学可知二战后美苏都有大国强权的做法,故排除A项;促成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是一战,故排除B项;帝国主义在世界的殖民统治终结的标志是20世纪90年代津巴布韦和纳米比亚的独立,故排除C项;二战后联合国的成立和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推动了世界政治经济的制度化进程。故选D项。一、选择题
1.20世纪五六十年代,苏美领导人曾分别谈道:“英国雄狮一声吼而震撼天下的日子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如今,英国已经吓不倒任何国家。它已失去一个帝国,但至今还不知该扮演什么角色。”导致英国从“震撼天下”到“吓不倒任何国家”的主观因素是(  )
A.美国的强大   
B经济实力的削弱
C.苏联的强大
D联合国的成立
解析:选B。注意题干中的限定词“主观因素”。A、C两项是客观因素,D项与题干无关,故B项正确。
2.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法国丧失了作为一流大国的号召力,主要是因为(  )
①经济实力严重衰退
②战争中维希政府的投降行径损害了法国的国际威望
③战争给法国带来了严重的破坏
④海外殖民地全部丧失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解析:选A。二战后初期,经济和国际政治地位的衰落使法国对海外殖民地的控制力减弱,法国被迫放弃一些殖民地的宗主权,但并没有丧失全部的海外殖民地。因此,④的叙述不正确。
3.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布朗因为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确立是以他的祖国为中心而自豪,布朗应是
(  )
A.德国人
B.英国人
C.美国人
D.日本人
解析:选C。依据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以美国为中心的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已经确立进行推断。
4.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形势变化的最大特点是(  )
A.美国经济军事实力独占鳌头
B.欧洲在战争中受到严重削弱
C.国际关系格局演变为美苏两国抗衡
D.苏联成为唯一可以与美国抗衡的军事政治大国
解析:选C。本题考查理解历史事实分析历史结论的能力,也是一道最佳式选择题。二战后国际关系演变的最大特点是美苏两极格局逐步形成,其他三项都是这一特点的具体表现。故此C项符合题意。
5.1944年,美国总统罗斯福说:“吾国因拥有道义、政治、经济及军事各方面之力量,故自然负有领导国际社会之责任,且随之亦有领导国际社会之机会。吾国为本身之最大利益以及为和平与人道计,且在事实上亦未畏缩。”这说明(  )
A.美国以维护世界和平为己任
B.美国准备发起冷战
C.美国公然压制苏联
D.美国渴望领导世界
解析:选D。考查二战后期美国的全球战略。从材料中的“负有领导国际社会之责任”反映美国渴望领导世界,故选择D项。
6.1946年7月,美国代表在联合国原子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提出:世界上的原子能发展和使用,要由一个国际原子发展机构来管制,任何把核燃料用于武器发展的违约行为都将受到严惩。在该机构建立起管制之后,将终止制造原子武器,销毁现存的所有储备。其主要目的是(  )
A.由联合国控制核武器及技术
B.促进各国和平利用核能
C.实现美国垄断核武器及技术
D.避免美苏进行军备竞赛
解析:选C。在1946年7月,世界上只有美国拥有原子弹。美国代表建议成立国际原子能机构,在该机构建立起管制之后,将终止制造原子武器,销毁现存的所有储备。这将导致世界上掌握原子弹技术的只能是美国,其目的不言自明,那就是实现美国垄断核武器及技术。
7.雅尔塔体制的内容包括
(  )
①铲除德、日法西斯势力
②创建联合国
③成立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大阵营
④明确了美英和苏联在欧洲的势力范围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③
D.①②④
解析:选D。根据雅尔塔会议的决议,雅尔塔体制的内容不包括“成立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大阵营”这一内容,故可排除含有③的选项。
8.雅尔塔体制的形成反映了(  )
①大国争夺世界霸权的现象
②国际关系格局中心的转移
③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趋势
④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A.①③④
B.①②③④
C.②③
D①②
解析:选D。解答本题可用排除法,雅尔塔体制奠定了美苏两分天下的政治格局,是两极格局初步建立的标志,故排除③和④。
二、非选择题
9.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杜鲁门继任总统后,继续实现罗斯福的“世界蓝图”。1945年12月29日,在他致国会的咨文中郑重宣布:“胜利已使美国人民有经常而迫切的必要来领导世界了。”
材料2:苏联在反法西斯战争中锻炼出了一支数量最多、战斗力最强、技术装备精良的军队。战争使苏联领土扩大了60万平方千米。领土的扩大在战略上加强了苏联的地位,对于战后世界的安排,苏联希望在长时期内保持国际和平,以便医治战争给苏联带来的严重创伤,恢复并振兴经济。
材料3:还在1943年的德黑兰会议期间,丘吉尔就已意识到“英国是一个多么小的国家”。他曾经这样描绘:“我的一边坐着把一条腿搭在另一条腿上的巨大的俄国熊,另一边是巨大的北美野牛,中间坐着的是一头可怜的英国小毛驴。”……他直截了当地告诉美国总统特使说:“我是总统的忠实副手。”
材料4:在战时盟国的许多会议中从没有法国临时政府的席位,戴高乐对此感到愤愤不平,反复向盟国表示:“1500年来,法国就已习惯于一个大国的地位,要求所有的人,首先是他的朋友们,不要忘记这一点。”
材料5:美国承认并支持中国的大国地位……英国则竭力反对中国的大国地位……苏联当然不愿意看到蒋介石政府强大,但对中国共产党能够战胜国民党也不抱信心。
——以上材料均摘自《世界史·现代史编》
请回答:
(1)二战后美、苏、英、法对外政策的基点是什么?试分析其原因。
(2)二战后国际关系的基本格局是什么?
(3)美、英对待中国的态度为什么不同?苏联的对华政策有何特点?
解析:第(1)问对外政策的基点要从材料中分析归纳,原因要依据材料并结合教材相关知识回答。第(2)问要分析材料并对教材相关知识进行归纳。第(3)问主要考查分析能力,应根据当时的国际形势分析。
答案:(1)美国:称霸世界;苏联:巩固大国地位;英国:依附美国;法国:重返大国地位。原因:美国经济、政治力量大增;苏联军事政治力量加强;英国力量衰弱,企图依附美国以保持其欧洲大国地位;法国受其传统政策影响。
(2)美国成为世界一流强国;西欧被削弱;中国的国际地位提高。
(3)原因:美国为抗衡苏联;英国害怕中国的强大会鼓舞英国殖民地的民族解放运动。特点:苏联对华政策摇摆不定。
?
教材答疑·名师指津
???             
一、学习思考
1.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失去了什么?(教材P78)
提示:德国被世界大战彻底摧毁,失去了所有殖民地以及在世界市场上曾经占有的大部分份额;领土被分割占领,军队被解散;大量资产被没收,许多工厂被摧毁或被拆除用来抵偿战争赔款;整个生产分配系统瘫痪。德国已被排除在大国行列之外,失去了在世界事务中的话语权。
2.想象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欧洲衰败的景象,体会战争带给人类的灾难。(教材P79)
提示:二战后,欧洲各国满目疮痍,工业凋敝,农业歉收,物价飞涨,房屋缺乏,物资短缺,灾害频繁,人民生活极其困难。战争带给人类的是饥饿、贫困、疾病以及对人类心理的巨大冲击。
3.读上面杜鲁门的谈话资料,思考美国想担负什么样的责任。(教材P80)
提示:美国想充当世界领袖,主宰世界命运,称霸全球。
4.雅尔塔体制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世界格局有何影响?(教材P81)
提示:(1)积极影响:雅尔塔体制维护并扩大了集体安全原则,对最后打败法西斯国家、结束战争发挥了巨大作用;倡议建立的联合国促进了国际经济、文化交流,在维护世界和平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2)消极影响:雅尔塔体制是大国之间尤其是美苏之间相互妥协并牺牲他国利益的产物,带有明显的大国强权政治色彩,为战后两极国际政治格局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二、史学争鸣(教材P81)
 提示:对雅尔塔体制应辩证的看待,可结合本节要点探究·轻巧突破要点二进行理解。
三、自我测评(教材P82)
1.A 2.B
四、材料阅读与思考(教材P82)
1.提示:西方国家与苏联联合反法西斯,表现出亲苏姿态。
2.提示:美国反对同盟国共同占领日本,分区管理;力图扩张美国在东亚的势力,压制苏联的渗透。
3.提示:资本主义国家国际政治活动的本质在于追求本国国家利益的最大化;国家间是和平相处还是对抗对立是以国家利益为最高准则的。一、选择题
1.“像希特勒这样法西斯国家的政治生命和军事生命,从它出生那一天起,就是建立在进攻上面的,进攻一完结,它的生命也就完结了。”毛泽东的这番话是针对法西斯德国在下列哪次战役中的失败(  )
A.斯大林格勒战役
B.莫斯科战役
C.柏林战役
D.阿拉曼战役
解析:选A。本题考查解读历史材料获取有效历史信息的能力。注意毛泽东这段话中最后一句“进攻一完结,它的生命也就完结了”,由此可判断这场战役应为德国由进攻转向防御的开端。而斯大林格勒战役是德国由战略进攻转向战略防御的开始,故A项符合题意。
2.1942年,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在两大战场上取得了转折性的胜利,这两大战场是(  )
A.北非战场和太平洋战场
B.中国战场和苏德战场
C.中国战场和太平洋战场
D.苏德战场和北非战场
解析:选A。解题的关键是注意题目中的时间限制,苏德战场的转折出现在1943年,中国战场的转折(大反攻)出现在1945年。
3.德黑兰会议召开时,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形势是(  )
A.苏军在斯大林格勒围歼德军
B.英军在阿拉曼与德国军队激战
C.意大利已宣布无条件投降
D.德军处于盟军的东西夹击之中
解析:选C。德黑兰会议召开于1943年11月。在题目所给的四个选项中,A项发生于1943年初,B项发生于1942年10月,C项发生于1943年9月,D项发生于1944年欧洲第二战场开辟后,因此C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正确答案。
4.2014年6月6日是诺曼底登陆70周年纪念日,下列关于诺曼底登陆计划说法不准确的是(  )
A.其代号为“霸王行动”
B.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两栖登陆
C.由英国的艾森豪威尔指挥
D.加速了法西斯德国的灭亡
解析:选C。本次行动的总指挥艾森豪威尔是美国人,而不是英国人,因此C项说法不准确。
5.观察右图,这是1942年7月7日美国邮政总署发行的一枚邮票。对邮票表达的意义理解正确的是(  )
①邮票上的人物Sun
Yat-sen和Lincoln分别是中美两国“国父”
②邮票设计者将“民族、民权、民生”与“of
the
people,by
the
people,for
the
people”并列,表明中美两国当时有共同目标
③邮票中心突出“抗战建国”的目的是为了美、中两国共同抗击日本法西斯
④邮票设计者将台湾列入中国版图是因为中、美、英发表了《开罗宣言》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②③
D.①④
解析:选C。邮票中的人物分别是林肯和孙中山。①项中被称为美国国父的是首任总统华盛顿,孙中山是中国的国父一说正确。④项中1943年11月中、美、英三国首脑发表《开罗宣言》,明确规定日本侵占中国的领土必须归还,与题干时间不符。
6.《开罗宣言》规定台湾应归还中国;《波茨坦公告》宣布《开罗宣言》必须无条件实施;杜鲁门在1950年声明:美国承认中国对台湾“行使主权”;1950年6月,他又声明“台湾未来地位的决定必须等待……对日和约的签订”。这些表明(  )
①台湾问题一直是美国远东太平洋战略的重要内容
②美国政府一直主张台湾是中国领土的组成部分
③美国历届政府的主张都和中美三个公报一致
④美国政府对台政策的变化违背了国际公约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④
解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把握能力。①④能从材料中得到体现,②表述不符合史实,③是20世纪70年代中美关系改善时的体现。
7.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召开的国际会议中,对世界格局影响最大的是(  )
A.开罗会议
B.德黑兰会议
C.雅尔塔会议
D波茨坦会议
解析:选C。本题间接考查了雅尔塔会议的影响。在二战召开的四次国际会议中,雅尔塔会议是最重要的一次,因为这次会议奠定了战后世界的基本格局。故雅尔塔会议对世界格局的影响最大。
8.美国学者贝尼斯在《外国外交史》中曾说:“雅尔塔实际上等于另一次慕尼黑。”下列史实与之相符的是(  )
A.主张以“国际合作”的方式管理中国东北三省
B.强行割让苏台德地区给德国
C.对部分日本法西斯战犯免予起诉
D.同意苏联提出的参加对日作战的条件
解析:选D。慕尼黑会议是一次以牺牲弱小国家利益来谋取自身利益,带有强权政治色彩的国际会议。雅尔塔会议召开于1945年,A、B、C三项均与该会议无关,均排除。为了使苏联早日参加对日作战,美、英、苏三国首脑签订了雅尔塔秘密协定。苏联承诺欧战结束后的两三个月内,将参加对日作战。作为交换条件,美英承认外蒙古的独立;库页岛南部等岛屿交还苏联;中国的旅顺由苏联海军租用,大连商港国际化;中苏合办中东铁路和南满铁路等。这些交换条件,严重损害了中国主权,体现了大国沙文主义和强权政治的浓厚色彩,实际上是另一次慕尼黑,故选D项。
二、非选择题
9.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到9月中旬,德国人已经打到这座城市(斯大林格勒)的中心,在那里,他们陷入了困境。他们的飞机已将这座城市炸成一片废墟。似乎有悖常理的是,这使德国人不能利用他们的坦克优势……斯大林格勒战役已不是运动战,而变成了“老鼠战”,人们在地下室里、在屋顶上、在小巷、院子和下水道里短兵相接。
……苏军不断前进,占领了越来越多的飞机场,使戈林无法进行空运。德军这时已绝望地陷入困境。由于希特勒的固执,他们将忍受挨饿、受冻和患病的痛苦。1943年2月2日,终于出现了结局……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请回答:
(1)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德军在斯大林格勒战役中失败的原因。
(2)斯大林格勒战役为什么会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
解析:第(1)问要求从材料所述及所学知识中综合归纳德军失败的原因。材料中的信息主要有:“不能利用坦克优势”“无法空运”,说明希特勒低估了苏军的战斗力量及人民的抗战精神,此外,结合教材的表述可以加以综合,归纳出答案。
第(2)问关键在于阐明苏德战场在整个反法西斯战场中的重要地位及作用。
答案:(1)失败原因:①德军过高估计自己的军事实力,低估了对手的力量;②兵力部署过于分散,无法形成重点进攻;③防御的西翼兵力薄弱,给苏联的合围留下了空隙;④后勤供应不足,武器装备受到较大影响;⑤苏联军民英勇不屈的战争精神。
(2)斯大林格勒战役是苏德战场的转折点,德军从此由战略进攻转为战略防御。而苏德战场又是反抗德国法西斯的主要战场,德国是法西斯同盟国的核心力量,苏联抗击着德国法西斯的大部分兵力。因此,苏德战场的转折也是整个反法西斯战场的转折。所以,斯大林格勒战役既是苏德战场的转折点,也是整个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
?
教材答疑·名师指津
???             
一、学习思考
1.希特勒占领斯大林格勒的意图是什么?(教材P64)
提示:德国统帅部为迅速取胜,开始把进攻的重点转移至苏德战场的南翼,企图攻占斯大林格勒和高加索,以切断苏军的石油和粮食补给线。
2.你认为第二战场的开辟有何历史作用?(教材P67)
提示:(1)第二战场的开辟,使盟国武装力量开始从东、西、南三面围攻德国,二战进入了粉碎德国法西斯的最后决战阶段。
(2)开辟欧洲第二战场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事件,有力地支持了苏军的反攻作战,同时也鼓舞了欧洲人民的斗志,加速了德国法西斯的灭亡。
3.雅尔塔会议对战后世界格局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教材P68)
提示:雅尔塔会议既有协调反法西斯同盟的行动,以便尽快打败法西斯的积极作用,又有几个大国牺牲弱小国家利益的强权政治色彩。它改变了西欧少数国家主宰国际事务的局面,代之而起的是美苏两极结构的逐步形成,为战后长达半个世纪的冷战和各种矛盾纷争埋下了隐患。
二、自我测评(教材P69)
1.提示:斯大林格勒是苏联重要的工业城市,又是伏尔加河南北交通的枢纽,是连接莫斯科和盛产石油的高加索地区的交通要道。斯大林格勒战役的胜利使德国从此失去了战争的主动权,被迫转入战略防御,直至灭亡。斯大林格勒战役不仅是苏德战争的转折点,而且是二战的重要转折点。
2.提示:(1)开罗会议:讨论了对日作战和战后远东的处置问题。会后发表《开罗宣言》,明确宣告要将被日本窃取的中国领土满洲、台湾、澎湖列岛等归还中国等。
(2)德黑兰会议:中心议题是关于在西欧开辟第二战场。
(3)雅尔塔会议:主要讨论了处置德国、苏联对日作战、成立联合国等问题。
三、材料阅读与思考(教材P69)
1.提示:沙文主义是具有侵略性的资产阶级民族主义,它宣扬本民族利益高于一切,煽动民族仇恨,主张征服和奴役其他民族。苏联虽是社会主义国家,但它不顾无产阶级国际主义精神和社会主义原则,与美国一起背着中国政府签订秘密协定,同意维持外蒙古现状,保证它在中国东北的铁路、港口等方面的特权,以此作为对日作战的条件。这实质上也是大国沙文主义的表现。
2.提示:美、英在雅尔塔秘密协定中为维护自身利益,希望苏联尽早对日作战,不惜以牺牲中国主权为代价。体现了大国推行强权政治,无视小国、弱国利益。一、选择题
1.有学者认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目的在于重新分配欧洲的权力,而1939-1945年的大战却是意识形态之战。”这里的“意识形态之战”是指
(  )
A.独裁与民主
B封建主义与资本主义
C.资本主义与共产主义
D民族主义和世界主义
解析:选A。本题考查辨别历史事物和历史解释的能力,同时间接考查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性质。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一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而法西斯主义的本质特征之一就是独裁统治。故材料中的“意识形态”指的是“独裁”与“民主”之争。
2.“在苏军泰山压顶般的强大攻势下,德军不再‘效忠元首’,纷纷缴械投降。1945年4月30日中午,苏军已进攻到波茨坦广场。”上述描写的是(  )
A.柏林战役
B.易北河会师
C.匈牙利战役
D.斯大林格勒战役
解析:选A。由题干信息“1945年”可排除D项,由“德军不再‘效忠元首’”和“苏军已进攻到波茨坦广场”可知是柏林战役。
3.下图漫画是著名漫画家华君武的代表作之一《榜样》,描绘了一个日本人在惊讶墨索里尼上绞刑架。对作者做这幅漫画时的背景描述不正确的是(  )
A.美英开辟第二战场,夹击德国
B.东南欧各国人民纷纷起义,打击法西斯侵略者
C.雅尔塔会议召开
D.波茨坦会议召开
解析:选D。波茨坦会议召开于1945年7月,而漫画创作的时间是1945年5月,故D项描述不正确。
4.第二次世界大战正式结束的标志是(  )
A.《波茨坦公告》的发表
B.德国无条件投降
C.日本无条件投降
D.苏军消灭日本关东军
解析:选C。本题考查基础知识的再认再现能力。第二次世界大战完全结束的标志是日本法西斯的无条件投降。
5.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一场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战争的主要依据是
(  )
A.战争的主要一方是为制止法西斯侵略,维护世界和平而进行的战争
B.战争有利于和平主义的潮流
C.战争打击了霸权主义
D.战争是由重新瓜分殖民地和争夺世界霸权而引起的
解析:选A。本题主要考查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性质。判断战争的性质主要应看战争双方的主要目的。因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主要一方是为制止法西斯侵略、维护世界和平而战,故可判断二战是一场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战争。
6.下列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影响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给世界人民带来巨大灾难
B.不同程度地削弱了资本主义各国
C.使国际政治格局发生了根本变化
D客观上推动了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
解析:选B。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使国际政治格局发生了根本变化,西欧列强主宰世界的时代一去不复返。战后美国一跃成为雄踞资本主义世界霸主地位的政治、经济、军事大国,B项太绝对。
7.第二次世界大战促进了社会主义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主要表现在(  )
①社会主义制度越出一国范围
②“二战”期间东欧和亚洲兴起了一系列人民民主国家
③战后殖民体系迅速瓦解
④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力量在战争中得到发展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解析:选B。东欧和亚洲的人民民主国家兴起是在“二战”结束后,应排除有②的选项。
8.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地——波兰维斯特普拉特半岛上有一条巨幅标语:“永远不要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为人类提供的经验与教训有(  )
①法西斯主义就是战争,必须警惕其死灰复燃
②国际统一战线是打击共同敌人的有力武器
③不能出卖、牺牲其他国家的独立、领土和主权来保护自己的利益
④世界和平是不可分割的,爱好和平的各国政府和人民应同心协力、共同维护和平
A.①③
B②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②④
解析:选C。本题考查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经验和教训。上述四个结论中,①③属于二战的教训,②④属于二战的经验,故此①②③④全部符合题意。
二、非选择题
9.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1917年二、三月间,日本分别同英、法、俄、意达成秘密协议:日本支持中国参战,四国应允在战后和会上支持日本继承德国在山东的一切权利。日本自恃有此保证,估计中国参战也不可能收回山东。同时,它还试图以中日为盟国的方式,控制中国的财政与军事。
——《国际关系史·第三卷(1871-1918)》
材料2:1943年1月11日上、下午,分别在华盛顿和重庆缔结了中美新约和中英新约。两个条约都规定,现行中国与美英的条约中,凡授权美英政府或其代表管辖其在华人民之一切条款,均予撤销作废;废除1901年在北京签订的议定书,终止该议定书给予美英的一切权利;交还北平使馆界的行政与管理权;终止美英在上海、厦门公共租界的权利,交还天津、广州英租界;……英国放弃要求中国任用英籍海关总税务司之特权。
——《国际关系史·第六卷(1939-1945)》
请回答:
(1)中国的山东主权在一战后列强是怎样处理的,最后的结局怎样?
(2)两次世界大战中国都参加了,分析有关国家对中国主权的态度不一样的原因。
解析:第(1)问要结合材料1的信息和教材内容,分析归纳一战后欧美列强对中国山东问题的处理,主要结合一战后列强召开的几次重要会议的内容分析。第(2)问要结合两次世界大战的性质及中国在两次世界大战中发挥的作用分析。
答案:(1)巴黎和会上英、法等国同意把德国在山东的全部权益转交给日本;华盛顿会议中国收回山东主权。
(2)①两次战争中中国的地位和作用不一样:一战中中国在战争中作用小、地位低;二战中中国艰苦抗战,牵制大量日军,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
②两次战争的性质不一样:一战是帝国主义的非正义的战争,日本参战的目的是夺取德国在中国山东的特权,英、法、俄、意是日本的协约国;二战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国与美英等国组成世界反法西斯联盟,英美需要中国继续合作抗战。
?
教材答疑·名师指津
???             
一、学习思考
1.在希特勒罪恶的一生中,他的罪行主要有哪些?(教材P70)
提示:建立法西斯政权;“国会纵火案”;迫害犹太人,实行种族灭绝政策;吞并奥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发动一系列“闪电战”,造成生灵涂炭等。
2.波茨坦会议中关于德、日的处置方针对战后两国的管制、改革产生了什么影响?(教材P71)
提示:德国投降后,苏、美、英、法四国对其进行了分区占领。美国试图借助其物力、人力和战略地位为自己的霸权政策服务,逐步对德国采取分裂扶植政策。苏联针对美国分裂德国的计划,也在苏占区采取了一系列对应政策。在两国的争夺下,引发了“柏林危机”。美国利用“柏林危机”所造成的紧张局势,加快了分裂德国的步伐,最终使德国陷于分裂,出现了两个德国对峙的局面。
在日本投降后,美国单独占领日本,对它进行了一次自上而下的民主改革,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波茨坦会议的精神,为日本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
3.查找相关资料,找出日本提出的接受《波茨坦公告》的“唯一条件”是什么。它对战后日本在战争反省问题上的态度产生了什么影响?(教材P72)
提示:日本接受《波茨坦公告》的唯一条件是保存天皇作为一个独立统治者的一切权利,这为战后日本在战争反省问题上的错误态度埋下了祸根。战后在战争反省问题上,日本政府与右翼势力一直不能正确认识与反省侵略战争的历史,反而篡改与歪曲历史,散布谣言,欺骗青少年一代,竭力模糊侵略战争的性质,掩盖侵略罪行,其反动历史观得不到清算。近年来,日本右倾政府多次严重伤害以前曾被日本占领的邻国民众的感情。日本只有正视历史,才能得到包括中国在内的亚洲人民的谅解。
4.中国战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具有什么样的地位?它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进程产生了哪些重要作用?(教材P73)
提示:中国战场是亚洲大陆抗击日本法西斯的主力。从1937年起,中国军民就不屈不挠地与日本侵略者进行英勇的斗争。不仅牵制和歼灭了日军的大量兵力,减轻了美、英等盟国的压力,而且配合了欧洲战场和太平洋战场的战略行动,为反法西斯战争的最后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
二、自我测评(教材P74)
1.提示:波茨坦会议主要讨论了处置德国问题,制定了解除德国全部武装、摧毁一切军事工业和纳粹组织、惩办战犯、实行政治生活民主化等政治经济基本原则。会议还决定尽快组织国际法庭,对战犯进行审判。会议期间,美、英、苏三国首脑还讨论了结束对日作战的条件和有关对日本的战后处置方针,通过了《波茨坦公告》。
2.提示:(1)为战后肃清德国和日本的法西斯主义、军国主义势力和扫除历史上遗留的浓厚的封建主义残余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对战后世界格局产生了深远影响。战后世界开始形成两极格局,新兴独立国家和社会主义力量不断增强,民族解放运动高涨。(3)二战客观上还诱导、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大发展。二战使用了许多新式武器装备,为战后原子能技术、现代空间技术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引起了社会经济、产业结构、生活方式等方面的重大变化。(4)军事思想、军事理论上有很大发展。
三、材料阅读与思考(教材P74)
 提示:不同的态度:二战后,德国彻底反省侵略战争历史,其总统或总理不仅参加各种反法西斯战争的纪念活动,而且还以各种方式对受害者进行赔偿。但日本政府与右翼势力却不能正确认识与反省侵略战争的历史,反而篡改与歪曲历史。例如参拜靖国神社、“教科书事件”等。一、选择题
1.
“华莱士是个彻头彻尾的妥协分子。他想让我们解散武装部队,把我们的原子弹秘密给苏联人,盲目信任克里姆林宫政治局一帮冒险分子。……赤色分子、冒牌货和空谈的亲共人物似乎勾结起来,成了国家的危害。”这则写于20世纪40年代中期的日记的主人最有可能是
(  )
A.丘吉尔
B.爱因斯坦
C.杜鲁门
D.富兰克林·罗斯福
解析:选C。从材料内容分析看,材料明显具有反共产主义的色彩,结合20世纪40年代中期的时间可以判断是与二战后美国冷战政策有关。
2.1947年,美国政府提出了“杜鲁门主义”,主张对苏联采取强硬政策。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
①出台背景为二战后初期,美苏加紧在全球的争夺
②它标志着美苏两国昔日战场盟友关系的破裂
③它成为美国推行冷战政策的标志
④由此促成了“马歇尔计划”的出台和北约组织的建立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解析:选D。二战后,美苏加紧在全球的扩张,美国政府为了遏制共产主义扩张提出了杜鲁门主义,它标志着美苏关系的破裂和冷战的开始,促成了“马歇尔计划”的出台和北约组织的建立。故①②③④都正确。
3.《关于美国援助西欧的政策》中提到:因为经济失调很容易使一切极权主义运动在欧洲社会浑水摸鱼,现在俄国共产主义正要钻这个空子。政策设计人员认为,美国的计划要按照上述目的制定。“美国的计划”的实施(  )
A.标志着两极格局正式形成
B.导致朝鲜战争的爆发
C.有助于恢复西欧经济和遏制苏联
D.使苏联从古巴撤出导弹
解析:选C。关键信息是:“美国援助西欧的政策”所以指的是马歇尔计划,就是帮助西欧恢复经济并以此来遏制苏联。
4.下表为“马歇尔计划资金分配比例”(截至1951年),这反映出马歇尔计划的实质是(  )
输入原料和半制成品
购买粮食、饲料及农业生产资料
输入机械设备、车辆等重工业产品
购买燃料
其他
26%
24%
15%
12%
23%
A.向西欧倾销剩余商品
B.注重西欧工农业生产的恢复
C.稳定欧洲的社会秩序
D.扶植并控制西欧国家
解析:选D。本题为数据表格式选择题,考查根据表格获取和分析信息的能力。由表格数据可知,马歇尔计划资金分配在重工业方面少,结合马歇尔计划属于欧洲经济援助计划,以及美国推行马歇尔计划目的可以得出D项正确。
5.1952年,斯大林在《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中提出:“两个对立阵营的存在所造成的经济结果,就是统一的无所不包的世界市场瓦解了,因而现在就有了两个平行的也是互相对立的世界市场。……应该指出:美国、英国及法国自己促成了这个新的平行的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巩固,当然这不是出于它们的本意。它们对于苏联、中国和没有加入‘马歇尔计划’体系的欧洲各人民民主国家实行经济封锁,想以此窒杀它们。事实上并没有窒杀得了,反而巩固了这个新的市场。”此观点的意图是(  )
A.要体现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
B.加强社会主义阵营的内部联系
C.要顺应近代以来世界历史发展的趋势
D.促进各国的经济交流与发展
解析:选B。本题考查二战后国际格局和学生的分析阅读能力。斯大林指出美国等资本主义国家对其他国家的封锁,意在强调社会主义阵营也应该加强内部联系,强调两大阵营的对峙。
6.“共产党各种好斗的表现——捷克斯洛伐克的政变、柏林的封锁和希腊的连续不断的内战——使西方列强相信,有必要建立一些防御联盟体系……不过,很明显,西欧如果没有美国的援助便不可能得到保护。”这表明西欧(  )
A.参与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B.建立欧洲共同体
C.参与建立北美自由贸易区
D.接受马歇尔计划
解析:选A。根据题干材料中的“共产党各种好斗的表现”“防御联盟体系”“美国的援助”,可知是西欧针对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军事组织,故答案选A项。
7.下列关于两极格局形成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美苏国家利益和意识形态矛盾冲突加剧是两极格局形成的原因
B.雅尔塔体制奠定了两极格局的基础
C.北约的成立标志着美苏两极格局最终形成
D.美苏两极格局取代了传统的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格局
解析:选C。美苏两极格局最终形成的标志应当是华约组织的建立。
8.二战后,两极格局国际关系的突出特征是(  )
A.意识形态分歧,两大阵营对立
B.美居霸主地位,苏在政治、军事上与之抗衡
C.美、苏在政治、经济、军事上势均力敌
D.美、苏抗衡,争夺世界霸权
解析:选A。考查对历史阶段特征的识记、理解能力。战后初期,美苏两极格局国际关系是资本主义阵营和社会主义阵营的对立,故选A。
二、非选择题
9.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从波罗的海的斯德丁到亚得里亚海的的里雅斯特,一幅横贯欧洲大陆的铁幕已经降落下来。在这条线的后面,坐落着中欧和东欧古国的都城……
——丘吉尔的“铁幕”演说
材料2:我认为,美国的政策必须是支持自由国家的人民抵抗少数武装分子,或外来压力的征服企图。我认为我们必须援助自由人民以自己的方式来规划自己的命运。
——杜鲁门1947年3月12日在国会两院联席会议上的讲话
材料3:美国应该尽力协助世界回复至经济健全的常态……美国政府能够尽力缓和局势,协助欧洲走上复兴的道路。
——马歇尔在哈佛大学的演说
材料4:本公约各缔约国……决定联合一切力量,进行集体防御。
——《北大西洋公约》
请回答:
(1)丘吉尔所说的“铁幕”下的国家和地区的社会性质是什么?
(2)从材料2、3可以看出杜鲁门政府分别采取了哪些措施?分别有什么目的?采取这些措施的根本目的又是什么?
(3)四则材料反映出美国在二战后初期采取了什么政策?
(4)针对材料4所反映的情况,苏联采取了什么措施?意味着什么?
解析:本题以二战后初期美苏冷战局面的形成及其影响为主题,考查了学生结合材料信息再认再现所学知识的能力。结合所学知识,准确判断四则材料所指的重大事件,再根据题目要求回答即可。
答案:(1)社会主义。
(2)材料2:实施杜鲁门主义;遏制苏联。材料3:实施马歇尔计划;用经济手段控制欧洲。根本目的:称霸世界。
(3)冷战政策。
(4)于1955年同东欧国家组成华沙条约组织。标志着以美苏为首的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峙局面的形成。
?
教材答疑·名师指津
???             
一、学习思考
1.马歇尔计划为什么要把苏联和东欧包括进来?(教材P86)
提示:美国这样做有三层用意:一是策略上的考虑,杜鲁门主义咄咄逼人的反共调子,曾引起对美国不利的反响,一项包括苏联和东欧在内的“复兴计划”有利于争取欧洲人;二是有助于瓦解或离间苏联和东欧的关系;三是美国深知苏联根本不可能按美国的条件接受马歇尔计划,把苏联和东欧包括进来无非是为了把分裂欧洲的责任推给苏联。
2.马歇尔计划帮助欧洲复兴的真正目的何在?(教材P86)
提示:本题答案开放,鼓励学生畅所欲言,但要言之有理。以下两种答案可供参考:
(1)帮助欧洲复兴:从提出的起因看,欧洲衰败,经济濒于崩溃,需要外援;从内容上看,希望欧洲各国主动向美国提出,便于根据情况给予援助;从范围看,包括了欧洲16国,范围很广;从援助方式看,主要是赠予,达到援助总额的90%;从结果看,欧洲经济得到复兴,并在客观上推动了西欧各国的经济协作,稳定了欧洲的资本主义秩序。
(2)主要是为了控制西欧:援助带有苛刻的条件;援助以实物为主;通过马歇尔计划,美国在西欧建立了毋庸置疑的领导地位,控制了西欧。
3.阅读《北大西洋公约》和《华沙条约》的相关条款,讨论分析这两个条约的实质。(教材P88)
提示:北约是以美国为首的军事政治同盟,是美国称霸世界的工具。华约是为应对北约而产生的,具有军事同盟性质,主要是防御性的。
4.结合我们学习过的知识,思考冷战局势是如何形成的?(教材P89)
提示:(1)二战后,世界大国开始按照二战后期以雅尔塔会议为代表的一系列国际会议所确立的基本原则,重新划分世界版图和势力范围,建立起新的国际关系格局,即雅尔塔体制。
(2)美国总统杜鲁门借“土、希危机”提出杜鲁门主义,苏联采取了相应措施,美苏冷战正式开始。
(3)马歇尔提出欧洲复兴计划,促进了西欧经济的复兴,也使西欧对美国的依赖加深。
(4)1949年,美国组织成立了针对苏联的北大西洋公约组织。1955年苏联组织成立了华沙条约组织。随着北约和华约的成立,美苏两极格局最终形成。
二、自我测评(教材P89)
1.C 2.A
三、材料阅读与思考(教材P89)
1.提示:帮助欧洲复兴经济,稳定欧洲的资本主义秩序。
2.提示:杜鲁门主义已经实施,冷战已经开始。
3.提示:正确。因为马歇尔计划是以经济手段把“复兴”欧洲与遏制苏联结合起来,是杜鲁门主义在经济上的运用。1.朝鲜战争爆发后,中国政府发出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号召。关于朝鲜战争中中国抗美援朝的表述,正确的是(  )
A.是美国全球霸权政策引起的
B.中国人民志愿军解放了朝鲜
C.属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遗留问题
D《朝鲜停战协定》使朝鲜南北开始分裂
解析:选A。本题考查辨别历史事物和历史解释的能力。朝鲜战争和美国的霸权政策有直接关系,故A项表述正确。中国人民志愿军是帮助朝鲜而不是去解放朝鲜,故B项表述错误。C项表述明显不符合朝鲜战争。早在朝鲜战争爆发之前,朝鲜半岛就已经分裂,故D项表述错误。
2.2014年是美国发动侵朝战争64周年,当时朝鲜战争从内战扩大为一场国际性的局部战争的关键因素是(  )
A.美国宣布武装援助韩国
B.以美军为主的“联合国军”干涉朝鲜战争
C.美军把战火烧到中朝边境的鸭绿江畔
D.中国派志愿军抗美援朝
解析:选B。1950年6月朝鲜内战爆发,美国操纵联合国安理会通过决议,于当年7月组成“联合国军”干涉朝鲜战争,美国的麦克阿瑟被任命为总司令,故题干中的关键因素是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干涉朝鲜战争而扩大为一场国际性的局部战争,故选B项。
3.美国在越南推行所谓的“特种战争”是指(  )
A.排挤法国,插手越南事务
B.“用越南人打越南人”的战争
C.直接派“特种部队”进入越南南方
D.将战争由南方扩大到北方
解析:选B。本题考查对历史概念的理解能力。所谓“特种战争”就是“用越南人打越南人”的战争。故此B项符合题意。千万不可望文生义而误选C项。
4.下列对“热战”理解最准确的是(  )
A.“二战”后美苏冷战中的“局部战争”
B.美国发动的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
C.帝国主义和社会主义力量之间的武装冲突
D.美国发动的维护其世界霸权的战争
解析:选A。本题考查学生对概念的理解能力。首先,“热战”的发生是以冷战为背景的,它体现了以美苏为代表的帝国主义和社会主义力量在基本没有发生直接对抗的情况下,小范围发生的局部战争。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是“热战”的两个代表性事例,事例不能替代概念的含义。1.下列关于法国和比利时出兵鲁尔地区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以德国故意不履行战争赔偿责任为借口
B.造成了德国经济的崩溃
C.法国取得了巨大利益
D.法国在国际上陷于孤立
解析:选C。法国、比利时出兵鲁尔不仅支付了庞大的军费开支,而且在国际上陷于孤立。
2.1925年举行的洛迦诺会议讨论的中心问题是(  )
A.欧洲的安全保障问题
B.德国加入国联
C.建立仲裁法庭和国际法院
D.处理鲁尔危机
解析:选A。洛迦诺会议是在法、德矛盾激化的背景下召开的,其目的是缓解法、德矛盾,维护欧洲安全。
3.1928年8月,美、德、法、比、英、意、日、波、捷等15个国家在巴黎作为创始国签署了《非战公约》。到1933年,包括中国在内的六十多个国家或地区加入这个公约。关于《非战公约》的评价不正确的是(  )
A.《非战公约》具有虚伪性的一面
B.《非战公约》包含有以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这一国际法准则
C.《非战公约》对蓄意发动战争的国家具有一定的制约作用
D.《非战公约》可以完全制止战争
解析:选D。本题考查评价历史事物的能力。《非战公约》不可能完全制止战争,D项的说法过于绝对,过分夸大了《非战公约》的作用。故D项符合题意。
4.(2014·济南检测)《非战公约》的签订是一战后维护和平的尝试,但《非战公约》对侵略者没有强大的约束力,这主要是因为(  )
A.《非战公约》对列强根本毫无约束
B.列强各自保留条件,为其以后发动战争埋下了伏笔
C.《非战公约》不尊重和平
D.《非战公约》没有规定和平解决国际争端或冲突的原则
解析:选B。本题主要考查《非战公约》的内容。在《非战公约》签订的同时,帝国主义列强纷纷提出自己的保留条件,这就使得公约对战争的约束力大大削弱。故此B项符合题意。( http: / / www.21cnjy.com )
一、选择题
1.研究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交战双方发现,有处于两线作战的国家。它们是(  )
①英国 ②法国 ③俄国 ④德国 ⑤奥匈帝国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⑤
D④⑤
解析:选D。本题实际考查三条战线上交
( http: / / www.21cnjy.com )战的双方。英法两国只在西线作战,俄国也只在东线作战,德国在东、西两线同时作战;奥匈帝国在东、南两条战线同时作战,故选D。
2.马恩河战役陷入阵地战后,德国参
( http: / / www.21cnjy.com )谋总长小毛奇向德皇报告:“陛下,我们输掉了战争。”这一判断的依据是
(  )
A.英、法、比军队战斗力强
B.施里芬计划破产
C.俄军在东线发动进攻
D.战略主动权转到协约国一方
解析:选D。本题主要考查
( http: / / www.21cnjy.com )分析理解材料的能力。材料中所说“输掉了战争”,应该寻找最关键、最本质的依据。A项不符合史实,B项只是表面现象,C项也不是最本质的因素。只有D项才是最关键的依据。
3.宣告施里芬计划彻底破产的事件是(  )
A.马恩河战役使西线进入旷日持久的相持阶段
B.虽然德军攻入俄境,但俄军也攻入奥地利,双方转入持久的阵地战
C.德军在凡尔登战役中未达到迫使法军投降的目的
D.1915年,德军彻底打垮俄军的计划再次落空
解析:选B。施里芬计划主要
( http: / / www.21cnjy.com )是速战速决,在短时间内打败西线的法军和东线的俄军,但它先在西线形成持久的阵地战,后又在东线形成对峙的局面。至此,施里芬计划宣告彻底破产。
4.1916年世界大战的交战双方都调集重兵于西线的主要意图是(  )
A.打破僵局,进行决战
B.摆脱两线作战的局面
C.迅速地结束战争
D争取中立国的支持
解析:选A。一战中,交战双方都希望在西线打破僵局,因此西线战场具有决定战局的意义。
5.凡尔登战役被称为“凡尔登绞肉机”,索姆河战役被称为“索姆河地狱”,是因为两场战役(  )
A.战役规模巨大
B.双方投入兵力很多
C.持续时间特别长
D.伤亡人数特别巨大
解析:选D。从“绞肉机”、“地狱”的字眼上来判断,战役伤亡人数特别巨大。
6.杰弗里·帕克在《剑桥战争史》
( http: / / www.21cnjy.com )中记载:“1916年……德国试图火速提高军事生产的努力最终却毁灭了它的经济,导致了1918年的崩溃。”在这里作者认为德国在一战中失败的原因是(  )
A.军事战略上的失误
B.国内矛盾的激化
C.工业实力难以支撑其长期战争
D.军事实力不如协约国
解析:选C。由材料中“毁灭了它的经济”这一信息可知,德国的工业生产已难以满足长期战争的需要。
7.1917年5月,美国国会通过一
( http: / / www.21cnjy.com )项法案,要求所有21岁到30岁之间的男子,在可能条件下登记报名到美国军队服役。美国这样做主要是为了(  )
A.适应对德战争的需要
B.解决国内的失业问题
C.稳定国内的社会秩序
D.遏制俄国的激进变革
解析:选A。1917年4月,美国加入协约国集团,对德国宣战。为了适应对德作战的需要,美国急需大量兵力。
8.下图为一战时期法国北部孚日省的中
( http: / / www.21cnjy.com )国劳工营。80多年后,时任法国总统的希拉克曾这样评价说:“任何人都不会忘记这些远道而来的、在一场残酷的战争中与法国共命运的勇士,他们以自己的灵魂和肉体捍卫了法国的领土、理念和自由。”结合上述材料,对中国参战的诸多评价中,你最赞成的是(  )
A.对德宣战导致不少中国劳工丧生
B.对德宣战是段祺瑞政府的错误决策
C.对德宣战客观上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D.对德宣战不利于一战的尽快结束
解析:选C。本题主要考查对历史材料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分析理解能力。客观地说,中国对德宣战对一战的战局没有带来多大的影响,但是对于一个半殖民地国家来说,参加一战并成为一战的战胜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二、非选择题
9.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西线三大战役中交战双方投入和伤亡情况。
战役
双方投入兵力
双方伤亡总人数
马恩河战役
152万人
50多万人
凡尔登战役
100多个师
70多万人
索姆河战役
超过150个师
130多万人
材料2:
 一战中的空战  
    一战中的毒气战
英国坦克
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1所列数据反映的主要问题。
(2)材料2中三幅图片反映的历史现象是什么?对此你有何深层次的思考?
(3)以上述两则材料说明一战期间的主要战场上的战争呈现什么特点?
解析:第(1)问,材料1的表格数据主要
( http: / / www.21cnjy.com )反映了三次战役的规模和特点,分析归纳材料即可得出答案。第(2)问,首先解读材料2的表层信息,三幅图片具体反映了新科技成果应用到战争中去,然后进一步说明科技和战争的关系即可。第(3)问,据题干要求,概括归纳两则材料反映的历史事实即可得出答案。
答案:(1)交战双方投入大量兵力,消耗巨大,伤亡惨重。
(2)一战过程中,飞机用于战争,
( http: / / www.21cnjy.com )毒气战在战争中被采用,坦克等新式武器投入使用。反映了生产力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为战争奠定了物质与技术基础,也使战争变得更加残酷。
(3)战争规模空前,战争异常残酷。
?
教材答疑·名师指津
???             
一、学习思考
1.日本参战的主要目的是什么?(教材P12)
提示:日本参战的目的在于利用西方列强忙于欧洲战争之际,夺取德国在东方的殖民地和势力范围,以称霸东亚。
2.为什么会有凡尔登“绞肉机”这一说法?(教材P13)
提示:1916年2月,德
( http: / / www.21cnjy.com )军向巴黎东部的门户凡尔登发动疯狂进攻,法军在霞飞的指挥下顽强抵抗,使德军攻占凡尔登的计划破灭。该战役的激烈程度达到了大战开始以来的顶峰,双方死亡人数达70多万,因而被称为凡尔登“绞肉机”。
3.日德兰海战的结果和影响是什么?(教材P14)
提示:日德兰海战后,德国并没有扭转海上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被动局面,英国仍然控制着制海权。英国对德国海运的封锁,造成德国物资匮乏;而协约国集团人力、物力资源较为雄厚的优越性开始显现出来,战争形势越来越不利于德奥集团。
4.美国参战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教材P15)
提示:国家利益是决定任何一国外交
( http: / / www.21cnjy.com )政策的根本依据。美国参战的根本原因是为维护其国家的经济和政治利益,即为了获取更多的经济利益和在战后国际事务中发挥主导作用。
二、自我测评(教材P16)
 提示:施里芬计划是德军的东西两
( http: / / www.21cnjy.com )线作战计划。计划是以比利时不作抵抗、法军不堪一击、俄军动员迟缓、英国不会立即参战的假设为前提的,其核心内容是以闪电战在三个月内结束战争。但战争一爆发,德军就陷入了东、西两线同时作战的局面。马恩河战役粉碎了德军速战速决的攻势,战争转入相持阶段,施里芬计划破产。
三、材料阅读与思考(教材P16)
 提示:美国参战绝不“仅
( http: / / www.21cnjy.com )仅是主持正义和维护人类权利”,而是有着更深刻的政治、经济原因。“美国船已被击沉,美国人的生命被夺去”恰好给美国参战提供了借口。因为:(1)国家利益是决定美国外交政策的根本依据。美国独立后,长期奉行孤立主义政策。大战爆发后,美国声称“中立”,借机大发战争横财,增加经济和军事实力,进行战争准备。(2)由于英国对德国海上封锁,美国与同盟国贸易额锐减,而与协约国的贸易额激增,经济利益紧密联系在一起。而德国是美国在拉丁美洲扩张的主要竞争对手。(3)美国担心俄国退出战争,经济利益受损,因此决定参战。(4)大战已近尾声,双方都已精疲力竭,美国此时参战,既可捞取战利品,又有利于战后夺取世界霸权。( http: / / www.21cnjy.com )
1.1918年后半年,德国境内抢劫成风。下图再现了德国士兵守护在一个刚刚遭受抢劫的肉铺前的情景。下列相关的解释,其中不正确的是(  )
A.战争造成了民众生活的困难
B.战争导致了社会秩序的混乱
C.战争提高了军人的社会地位
D.战争扰乱了社会的正常发展
解析:选C。大量抢劫现象的出现,一方面反映
( http: / / www.21cnjy.com )出当时社会秩序的混乱,同时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大批德国民众生活的困难。这表明战争已干扰了德国社会的正常发展。军人守护被抢的肉铺,只反映出军人在履行职责,无法反映出军人社会地位的提高。
2.列宁说:“如果没有战争,俄国也许会过上几年甚至几十年而不发生反对资本家的革命。”对这句话的正确理解是
(  )
A.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俄国十月革命爆发的根本原因
B.没有“一战”就没有俄国的社会主义革命
C.“一战”急剧激化了俄国各种矛盾,推动了革命的发生
D.俄国爆发社会主义革命,必须具备“有战争”这个条件
解析:选C。本题实际考查对材料的准确理
( http: / / www.21cnjy.com )解能力。“一战”并不是十月革命爆发的根本原因,故A项错。B、D两项过分夸大了战争对革命的促进作用,故都是不准确的。只有C项表述最为科学。
3.下列选项与第一次世界大战“催生了新世界”无关的是(  )
A.欧洲经济政治地位大大降低
B.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债权国
C.日本也由债务国变成了债权国
D.受战争影响,民族解放运动走向低潮
解析:选D。“催生了新世界”指一战
( http: / / www.21cnjy.com )使世界面貌发生了变化,影响世界政治格局。一战促进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和民族的觉醒,在十月革命的推动下,战后民族解放运动掀起了高潮,故D项表述错误。
4.1920年9月,《新潮》杂志
( http: / / www.21cnjy.com )载文说:“军国主义打破,旧式的政治组织破产,于是感觉最钝的中国人,至此也觉得仅仅学习西洋的富国强兵、政治法律是没有用的……于是乎谈政议法的声浪稍衰,而社会改造的声浪大盛。”促使当时社会思潮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国际因素是(  )
A.世界经济危机爆发
B.协约国战胜同盟国
C.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确立
D.第一次世界大战暴露了西方文明的弊端
解析:选D。题干材料反映了一战后先进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中国人探索救国道路的视角的变化。“仅仅学习西洋的富国强兵、政治法律是没有用的”实际上反映出当时人们对西方文明的失望,而导致这种变化的原因是D项。1.关于两伊战争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这场战争发生在20世纪80年代
②这场战争共进行了8年
③这场战争的爆发既有领土和宗教派别之争,也有民族之间的纷争
A.②③
B.①②
C.①②③
D.①③
解析:选C。结合所学知识可知①②③均正确。
2.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对战争双方来讲持续时间较长、损失消耗最大的一场局部战争是(  )
A.两伊战争
B.朝鲜战争
C.越南战争
D.印巴战争
解析:选A。从1980年9月到1988年8月近八年的两伊战争使两国人民的生命财产和国民经济遭受了巨大的损失。两伊战争是一场时间超过第二次世界大战、伤亡人数超过朝鲜战争、经济损失超过越南战争的大规模消耗战。
3.右图反映出美国发动海湾战争的
主要目的是(  )
A.为世界自由民主而战斗
B.为维护世界石油秩序而战斗
C.为维护其在海湾地区的利益而战
D.为维护伊拉克的独立而战
解析:选C。美国发动海湾战争是为了维护其在海湾地区的石油及其他利益,并非真正为海湾地区的自由和世界石油秩序而战斗,故A、B两项错误,C项正确,D项不符合史实。
4.1991年的海湾战争是一场高科技条件下的现代战争,从此,高科技战争登上世界军事舞台。高科技战争的表现不包括
(  )
A.电子战
B.信息战
C.海陆空立体、全面作战
D.短兵相接
解析:选D。本题考查辨别历史事物和历史解释的能力。短兵相接明显属于传统战争的表现,故D项符合题意。(时间:45分钟,分值: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4分,共40分)
1.下列不符合19世纪晚期世界历史发展特点的是(  )
A.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迅速,世界连成一个整体
B.帝国主义国家重新瓜分殖民地斗争激烈
C.欧洲开始形成两大军事集团对峙局面
D.英国调整与法、俄的关系,正式结成三国协约
解析:选D。注意题干中的时
( http: / / www.21cnjy.com )间限制:19世纪晚期,A、B、C三项均属于这个时间段,而D项中“正式结成三国协约”是在20世纪初的1907年,不符合题目的时间要求。
2.1896年德皇威廉二世说:“我
( http: / / www.21cnjy.com )们十年前开始实行殖民政策而未有舰队……我们现在有了大量的殖民属地……因为这些殖民属地与英国继续不断地发生或大或小的纠纷……我们的贸易正和英国作生死的斗争……但是在各大洋上航行的挂着我们旗帜的大批商船,在130只英国巡洋舰的面前而我们只有4只来对抗的情形下,是十分不保险的。”对上述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
A.英德矛盾逐渐成为帝国主义间的主要矛盾
B.德国打算与英国进行海军军备竞赛
C.英德争夺的焦点是殖民地和贸易问题
D.德国力图与英国成为海上贸易伙伴
解析:选D。本题考查理解分析
( http: / / www.21cnjy.com )材料并得出正确结论的能力。材料中德国皇帝的意思是德国的海军力量严重不足,已经影响到德国的海外贸易和争霸世界,D项的意思正好与此相反。
3.德意志统一后,为谋求欧洲霸权,其战略重点是离间德国两侧的大国,“时刻警惕他国结盟的噩梦”,但噩梦终究成真。“噩梦成真”主要是指(  )
A.德意结盟
B.法俄结盟
C.英法结盟
D英俄结盟
解析:选B。德国离间它两侧的大国,是担
( http: / / www.21cnjy.com )心它们结盟。法俄结盟对德国极为不利,这使德国处在法国和俄国的夹击之下,在大战中需两线作战,这是德国不愿看到的,故说法俄结盟使德国“噩梦成真”。
4.菲舍尔在他的《称霸世界的利爪》一书中写
( http: / / www.21cnjy.com )道:“……1914年6月的这一事件为德国统治者长期准备的战争提供一个极好的机会……”“这一事件”是指(  )
A.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大公夫妇遇刺身亡
B.英法对德宣战
C.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
D.俄国出兵巴尔干半岛
解析:选A。抓住时间信息
( http: / / www.21cnjy.com )“1914年6月”。“德国统治者长期准备的战争”指第一次世界大战。萨拉热窝事件发生于1914年6月28日,符合题干要求。
5.要了解历史上的重大事件,一个直观的方法是
( http: / / www.21cnjy.com )阅读历史地图。从下边这幅地图中可以看出,德国要想在未来的战争中取胜,应当选择的战略是
(  )
A.速战速决,避免两线作战
B.突袭对手,两面出击
C.积极防御,打阵地战
D.诱敌深入,打运动战
解析:选A。本题主要考查分析历
( http: / / www.21cnjy.com )史地图的能力。从德国的地理位置可以看出,德国处于欧洲中部,两面都是协约国集团,故德国的最佳战略是速战速决,避免陷入两线作战的窘境。
6.1917年,美国加入协约国集团对德宣
( http: / / www.21cnjy.com )战;1918年3月,苏俄与同盟国集团签订《布列斯特和约》,退出帝国主义战争。对上述两件大事的正确分析是(  )
①协约国阵营发生了重大变化
②协约国集团的力量并未因俄国退出而削弱
③实质上都起到了加速战争结束的作用
④美国和苏俄都维护了自己的利益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解析:选D。美国加入协约国和苏俄
( http: / / www.21cnjy.com )退出一战,均是从本国利益出发,都使得协约国集团阵营发生重大变化,加速了战争结束的进程。同时苏俄退出一战,对协约国的力量影响不大,因为此时美国已参加协约国一方作战。据此分析,上述四项全部正确。
7.关于“一战后,以德国为核心的同盟国集团失败的原因”分析正确的是(  )
①经济实力处于明显劣势
②作为非正义一方,失道寡助
③战略上出现重大失误
④内部矛盾尖锐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解析:选C。同盟国失败的原因包括经济实力处于明显劣势、军事战略上出现重大失误、国内矛盾尖锐、国际力量不利等方面,①③④符合题意,故选C项。
8.“一战”沉重打击了英、法的经济,两国的共同点是(  )
①成为债务国
②本土成为主战场,破坏惨重
③工业生产大幅下降
④国际金融中心地位削弱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③
解析:选D。注意题干要求的是共同点,②是法国的特点,④是英国的特点。
9.著名历史学家霍布斯鲍姆在《极端的年代》中说:“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在整个欧洲大陆,旧秩序正受到怀疑。”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有(  )
①美国成为了经济大国
②世界大战带来的创伤
③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
④日本经济的迅速崛起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解析:选B。第一次世界大战
( http: / / www.21cnjy.com )造成的严重灾难和十月革命的影响,导致欧洲无产阶级革命运动高涨,故②③符合题意;美、日经济的崛起与欧洲“旧秩序正受到怀疑”没有直接关系,故排除①④。
10.“在当代革命中,东方各民族为了不再仅仅充当别国发财的对象而参与决定世界命运的时期到来了。”材料反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是(  )
A.欧洲出现了无产阶级革命运动
B.出现了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潮
C.建立了新的国际体系
D.俄国爆发了十月社会主义革命
解析:选B。抓住题干材料中“东方各民族”这一重要信息,可推断出正确答案为B项。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题,每题20分,共60分)
11.阅读以下材料:
材料:“……我们不能容忍任何外国,任
( http: / / www.21cnjy.com )何国外的主神向我们说道:‘怎么办?世界已分割完了!’我们不愿阻挠任何人,但我们也不容许任何人妨碍我们的道路。我们不愿消极地站在旁边……而让他人分割世界。我们不能,也不愿意容忍这样。我们在全世界各地有着自己的利益。如果英国人谈论建造大不列颠帝国,法国人谈论建造新法兰西帝国,俄国人谈论占领亚洲领土,那么,我们要求建造大德意志帝国……”
——德国外长皮洛夫1899年12月在议会的演说
请回答:
(1)皮洛夫发表这篇演说的社会背景是什么?(6分)
(2)材料中的“外国人”“他人”“任何人”所指应该是谁?
(6分)
(3)该演说反映了德国推行了什么外交政策?这将带来什么影响?
(8分)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一战爆发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背景。第(1)问要结合教材中关于德国经济实力上升的表述来回答。第(2)问联系上下文意思来判断应该是德国的竞争对手,而当时德国的主要对手为英法两国。第(3)问需要结合教材知识分析德国的外交政策;而影响要从直接影响和深远影响两方面来作答。
答案:(1)19世纪末,德国的经济迅速发展
( http: / / www.21cnjy.com ),赶上并超过英国而位居欧洲第一位,为此德国统治集团积极要求取得广阔的海外殖民地,重新分割世界,皮洛夫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发表这篇演说的。
(2)主要是指占有广阔殖民地的英国、法国。
(3)德国对外推行侵略扩张、称霸世界的政策。影响:加剧了德国与英国、法国的矛盾,导致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12.阅读材料:
材料:图画说明:这幅德意志皇
( http: / / www.21cnjy.com )帝威廉二世(1888-1918年在位)的头像由6幅画构成。左上图:德军在掠夺平民的财物。德军侵略中立国卢森堡、比利时,进犯法国北部,并对这些地区实施军事占领和掠夺。右上图:德军将协约国士兵杀死在战壕里。德军首先挑起战争,突破协约国防线,企图速战速决,取得胜利。左中图:德军在顽强防守,战争陷入堑壕战。右中图:德军将无辜婴儿刺杀。在号称正义的战争中,他们犯下了种种罪行:枪击平民、处死人质、烧毁房舍、夷平村庄。左下图:德军潜艇击沉商船和民船。1915、1917年德国两度展开“无限制潜艇战”,在北海和大西洋到处攻击协约国及中立国船舰,击沉英、美等国商船多艘。右下图:德军施放毒气。1915年,德军反击法英联军,在第二次伊普尔战役中,
借助风力向英军阵地施放氯气,导致万余名英军伤亡。
请回答:
(1)结合材料,从作战手段、战争性质和影响三个方面分析第一次世界大战。(12分)
(2)结合材料分析该图画的基本用意和立场。(8分)
解析:本题借助一幅图画考查一战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相关历史。第(1)问,要注意题干结合材料的要求,从图画介绍中找出作战手段,从帝国主义之间的斗争及对平民造成的伤害等方面分析一战的性质和影响;第(2)问,注意结合一战的性质来分析。这幅图画集中反映了德国的罪恶,但作为协约国一方也并非正义性的斗争。
答案:(1)作战手段:速决战、堑壕战
( http: / / www.21cnjy.com )、潜艇战和毒气战等。战争性质:帝国主义国家为了争夺殖民地和世界霸权而进行的战争。战争影响:给人类社会带来深重灾难。
(2)这幅图画借助讽刺德国皇帝威廉二世,隐喻德军的野蛮和凶残,反映了协约国的立场。
1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一战期间)美国的亿万富翁
( http: / / www.21cnjy.com )们……发财最多。他们把所有的国家,甚至最富有的国家,都变成了向自己进贡的国家。他们掠夺了数千亿美元……每一块美元都有血迹,都有一千万死者和二千万伤者……所洒下的鲜血。
——列宁《给美国工人的信》
材料2:这场战争既是一个结局,也是一个开端
( http: / / www.21cnjy.com )。世界上较蒙昧的人们决不再仅仅占据他们以前所占据的地方。在这些地方,迟早将出现独立的中国、自治的印度、代议制的埃及、非洲人的而不仅仅是供他人进行商业剥削的非洲。从这场战争中还将出现一个不受侮辱、有权选举、有权工作和有权生存的美国黑人民族。
——美国黑人领袖W.E.B.杜波伊斯(1918年)
材料3:一战爆发时,各交战国军队几
( http: / / www.21cnjy.com )乎所有的运输车辆都是马拖的,卡车只是刚刚开始使用。宣战时,英国陆军部一共只有80辆卡车。马恩河战役最紧张的时刻,法军为尽快封堵战线缺口,竟征调了巴黎的出租汽车载运士兵上前线。德国“施里芬计划”破产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当时的主力是骑兵和步兵,人和马的体力是有限的,无法承担高强度的行军作战。大战期间,汽车的机动性引起人们的关注,四个轮子代替了两条腿,步兵向摩托化转变。
请回答:
(1)材料1说明了什么现象?指出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6分)
(2)“这场战争既是一个结局,也是一个
( http: / / www.21cnjy.com )开端。”根据所学知识分析材料2中所指的这个“开端”的含义及当时促成这一“开端”的有利因素有哪些?(6分)
(3)材料3说明了一战客观上具有哪方面的积极影响?就这一积极影响,请再举一例。(8分)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战争社会的影响
( http: / / www.21cnjy.com )。第(1)问第一小问可从材料中提炼得出,第二小问要结合教材中关于美国对外政策的知识进行分析。第(2)、(3)问实际考查战争给人类社会、科学技术等带来的影响,结合教材知识回答即可。
答案:(1)这场大战造成了巨大的人员
( http: / / www.21cnjy.com )伤亡和财产损失,却给美国带来了巨额利润。
一战爆发后,美国打着“中立”的旗号,借助向交战双方出售军火和物资大肆渔利。
(2)这一“开端”是指殖民
( http: / / www.21cnjy.com )地半殖民地国家和民族的觉醒及解放斗争。有利因素:一战期间,帝国主义暂时放松了对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侵略;这些国家和地区的民族资本主义乘机得到了较快的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力量壮大;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的鼓舞和推动;一战以后,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的力量有所削弱。
(3)说明一战成为了一系列新技术的催化剂。在
( http: / / www.21cnjy.com )战争中,汽车的机动性受到了人们的关注,促进了汽车技术的改进和汽车工业的发展,汽车开始取代马车成为主要的陆上交通工具,同时也提高了陆上军事作战的能力。又如飞机、化工技术等。一、选择题
1.下列图例哪一个是联合国的标志
(  )
解析:选C。A、B、D三项分别是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欧盟的标志,C项才是联合国的标志。
2.
二战后,联合国的成立反映了世界人民的和平愿望,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联合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宣告以维护世界和平为宗旨的国际组织
B.《联合国家宣言》提出了成立联合国的构想
C.联合国大会是唯一有权采取维持国际和平与安全行动的机构
D.除政治外,联合国的活动范围还涉及经济、文化等领域
解析:选D。A项在联合国以前的国联就是保证“和平与安全”的国际组织;B项提出成立联合国的构想是雅尔塔会议的决定;C项混淆了联合国大会与安理会的职能。A、B、C均与史实不符,排除。
3.国际联盟和联合国分别是两次世界大战后建立的两个最大的国际政治组织,它们的共同之处是
(  )
A.均为帝国主义世界大战的产物
B.初期均为美国所操纵
C.成员国都包括了所有大国
D.都宣称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
解析:选D。本题考查比较历史概念的能力。国际联盟是帝国主义世界大战的产物,但联合国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产物,故A项错误。联合国初期被美国所控制,但国联被英法所控制,故B项错误。美国没有参加国际联盟,故C项错误。只有D项是二者的共同点。
4.联合国成立于1945年,是当今世界最大的、最具权威性的国际政治组织。《联合国宪章》是联合国的基本大法,它规定了联合国的宗旨和原则。下列对联合国的宗旨表述最准确的选项是
(  )
①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
②发展各国间的平等友好关系
③促进国际合作
④协调各国行动
A.①② 
B.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解析:选D。本题考查对历史概念的准确理解能力。由教材知识可知①②③④全部符合联合国的宗旨,故D项正确。
5.下列对联合国所起作用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在两极争霸期间联合国一度成为美、苏两国进行政治斗争和政治交易的场所
B.进入20世纪90年代末期,联合国在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方面的权威性受到了挑战
C.20世纪70年代以后,联合国被控制到少数国家手中
D20世纪60年代以后,联合国发生了有利于第三世界的变化
解析:选C。20世纪70年代,第三世界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在联合国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而C项表述错误。
6.经历两次世界大战劫难的世界人民清醒地认识到战争的危害,反战和平意识空前提高。1949年召开的第一届世界保卫和平大会要求(  )
A.销毁并停止制造核武器
B.禁止使用核武器
C.进行全面裁军
D.禁止核能研究
解析:选B。第一届世界保卫和平大会的宗旨是团结一切要求裁减军备、争取国际安全、禁止核武器以及缓和国际紧张局势的人,共同保卫世界和平。由此可知选B。
7.
下图为衔着橄榄枝的和平鸽,它来源于哪位著名画家(  )
A.毕加索
B.齐白石
C.徐悲鸿
D.凡·高
解析:选A。和平鸽是西班牙画家毕加索的作品,他本人也被称为“和平鸽之父”。
8.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美国反战和平运动首先由青年学生拉开序幕,这是因为(  )
A.青年学生思想活跃
B.美国青年民主意识强
C.战争对青年的危害更直接
D.美国青年是和平运动的先锋
解析:选C。青年要服兵役,是战争较直接的受害者。A、B、D三项可结合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美国发动或参与的战争进行比较分析,逐一排除。
二、非选择题
9.
阅读材料:
材料: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国际联盟作为一个国际组织实际上已名存实亡。经过磋商,中、苏、美、英于1944年在美国华盛顿郊区敦巴顿橡树园大厦举行了会议。第一阶段苏联方面主张,“世界警察”应该由美、苏、英三国组成,中国无权列入,理由是中国没有参加会议。美国方面表示“中国作为世界组织的最高理事会的一个成员,就会使这个组织具有世界性,这就有利于把亚洲号召起来,使其效忠于这个组织”。
由于美国政府的一再坚持,中国进入了“世界警察”集团。会议建议将这个组织定名为“联合国”。议案规定了联合国的宗旨和原则,联合国大会、安全理事会、秘书处等主要机构的组织和职权,以及关于维护国际和平及安全和关于国际经济与社会合作的各种安排。
中国在第二阶段会议上除同意前一阶段的议案外,补充3点重要建议:1、在和平解决争端上,国际组织应适当考虑正义和国际法原则;2、大会应承担国际法的编纂和发展的任务;3、经济和社会理事会应扩大到教育和其他文化合作。中国的建议先后取得美、英、苏赞同。会议虽然在常任理事国、安理会的否决权、创始会员国的资格问题上存在分歧,但它通过的议案成为1945年旧金山会议拟订《联合国宪章》的基础。
——摘编自敦巴顿橡树园会议开幕报道
请回答: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联合国建立背景,指出美、苏对中国加入联合国的态度及其目的。
(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补充建议被接受原因并加以简要评价。
解析:第(1)问,从关键词“名存实亡”“各种安排”来归纳联合国的背景。从“苏联方面主张……中国无权列入”“美国政府的一再坚持”可以看出两者的不同态度。由于当时是蒋介石当权,而蒋介石是亲英美的路线,所以两者的不同态度可从各自国家利益和政治目的考虑。第(2)问,从材料“考虑正义和国际法原则”的信心,再回顾中国抗日战争做出的重大贡献来回答原因。评价从中国加入联合国的最主要原因和积极作用来思考回答即可。
答案:(1)背景:二战后期国际联盟失去维护世界和平的作用;为了协调战后国际关系。
态度:苏联排斥中国加入;美国赞同中国加入。
目的:维护各自国家的利益,称霸世界。
(2)原因:中国抗日战争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做出重要贡献;是维护世界和平重要力量。
评价:中国加入联合国是其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决定的,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
?
教材答疑·名师指津
???             
一、学习思考
1.为什么说中华人民共和国是“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而不是加入联合国?(教材P93)
提示:1945年联合国成立时,中国代表在《联合国宪章》上签了字,成为创始会员国和安全理事会常任理事国。后来由于中国的内战,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它成为在国际上唯一代表中国的合法政府。而败退台湾的国民党政府却在外力的帮助下,非法占据联合国的席位。在中国的努力下,在世界上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支持下,联合国通过决议,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2.怎样理解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教材P93)
提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提高的结果,又为生产力进一步提高创造了条件。但是现代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它一方面给人类带来丰富的物质财富,极大地改善了人们的生产条件和生活条件,促进了社会的变革,从而促进了社会的民主与和平等。另一方面,它带来了资源的浪费、环境的破坏、人们物欲的增长、人与人财富的争夺而引发战争;另外,科技不仅创造财富,同时也制造杀人武器,如核武器的出现。因此,要使科学技术真正成为造福人类的工具,我们要不断深入思考,认真反思,更多地去关注人类的命运与前途,更好地利用科技。
3.美国民众的反战情绪为什么如此强烈?(教材P95)
提示:(1)越南战争带来的巨大物质损失,更重要的是给人们带来巨大的精神折磨和人员伤亡。
(2)20世纪60年代美国国内一部分人形成了“新左派”,他们大多是年轻人,对政治社会问题表现出极大的关注与热情。
(3)世界范围的反战运动高涨。
(4)对和平的普遍追求。
4.20世纪80年代,世界和平运动呈现出什么样的特点?(教材P96)
提示:(1)核武器毁灭性的后果以及美苏军备竞赛,对人类的生存发展构成了巨大威胁。因此,反战和平运动更多的是以反核运动为中心。
(2)战后,在社会主义国家和各国共产党的推动下,科学家和知识分子成为反战和平运动的重要力量,随后渗透到社会各阶层。由于美苏在全球范围内的争夺,更由于美苏的核武器足以毁灭地球几十次,全人类都面临着战争和核灾难的威胁。因此,反战和平运动呈现出广泛性和全球性的特点。
(3)随着全球化的发展,战争特别是核战争已是全人类面临的问题。因此,和平运动越来越趋向国际化,并出现与生态运动、环保运动等相结合的趋势。
5.你心目中的世界和平是什么样的?(教材P97)
提示:本题为开放型题目,鼓励学生充分发挥想像力,运用辩证思维做出思考,要言之有理。例如:①没有战争。②没有环境问题(如温室效应)、贫困问题等。③不同社会制度、不同意识形态的人能够和平相处。④国际政治中没有强权政治、霸权主义。⑤尊重各个国家、民族发展自己的文化,延续自身的文明。
二、自我测评(教材P97)
 提示:(1)随着美国侵略战争的扩大,20世纪60年代形成了“新左派”,他们大多是年轻人,对政治、社会问题表现出极大的关注与热情。(2)美国侵越战争失败,社会矛盾激化,导致美国人民掀起了反战运动。(3)反战运动首先在学生中兴起,波及社会各个阶层。(4)采取的形式:游行示威、反对和拒绝征兵、不纳战税、引火自焚、宣讲会等。
三、材料阅读与思考(教材P97)
 提示:(1)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既可造福人类,也能给人类带来超乎寻常的威胁和痛苦。(2)要理性和合理地运用科学技术的成果。(3)关注人类的命运与前途,致力于维护世界的持久和平。一、选择题
1.下列关于当前世界政治格局的表述,正确的是(  )
A.苏联解体后两极格局变成了单极格局
B.第三世界的崛起促成了三足鼎立的局面
C.中国和美国的综合国力远远超过其他国家
D.即便是最强大的美国也无法控制当今世界
解析:选D。苏联解体后,世界格局由两极格局向多极化发展,出现“一超多强”的局面,任何一大国,即便是最强大的美国也无法控制当今世界;欧盟、日本的崛起使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出现了三足鼎立的局面;中国改革开放后综合国力大增,但说中国的综合国力远远超过其他国家是错误的。故A、B、C错误,D正确。
2.1998年,在联合国安理会上中国同意对伊拉克进行武器核查,但在讨论美国提出的动用武力解决核查危机的议案时,投了反对票。这表明中国在新时期(  )
①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外交活动
②积极维护地区稳定和世界和平
③反对同世界大国建立
“伙伴关系”
④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解析:选C。结合所学,中国之所以投反对票是为了维护世界和平,并不是反对和世界大国建立“伙伴关系”,实际上中国和很多世界大国建立了“伙伴关系”。故③错误,①②④均正确。
3.日本外务省次官粟山尚一在《动荡的90年代与日本外交的新展开》中写道:“当今世界20万亿美元的国民生产总值中,美欧各占5万亿美元,日本为3万亿美元……这也是共同分担国际责任的结构比例,要建立国际新秩序,就离不开5∶5∶3的合作”。这表明日本的企图是(  )
A.不愿承担相应的国际责任
B.谋求成为政治大国
C.与美欧进行军事抗衡
D.确立美欧日三足鼎立格局
解析:选B。本题考查说明和证明历史现象和历史观点的能力。经济决定政治。材料表明了日本成为经济大国后正谋求政治上的相应地位。故B项符合题意。
4.为下图选择最恰当的标题是(  )
A.当今世界格局的变化趋势
B当今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C.当今世界格局的两极化趋势
D.当今世界格局的单极化趋势
解析:选A。本题考查当今世界政治格局。根据图上所示,“处于单极趋向与多极趋向之间的游移力量”有可能在“要求单极化趋势的势力”和“要求多极化趋势的势力”两股力量之间,体现了当今世界格局的变化趋势是“一超多强”,其中还有多个力量在“一超”与“多强”中发展。
5.近年来,国际上悄然兴起一股温和之风,“伙伴关系”多现报端,冷战时期那种两极对立、剑拔弩张的气氛,正在为二种“碰撞中磨合”“竞争中协调”的新型国际关系所取代。这种变化表明(  )
A.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已经确立
B.一些大国放弃了战争手段,用温和手段开展外交
C.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各国利益趋同
D.合作比对抗更有利于各国利益的实现
解析:选D。A项不成立,当今世界新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仍未建立;B项说法不能体现材料的实质涵义,只是表象;C项说法错误;D项最符合题意。
6.下列各项中严重干扰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因素有(  )
①霸权主义横行
②贫富差距拉大
③地区冲突不断
④恐怖主义抬头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解析:选D。①和③属于传统安全威胁,④属于非传统安全威胁,②是潜在的安全威胁,均不利于当今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7.联合国自成立以来在防止大规模战争冲突方面虽然发挥了一定作用,但在解决一些重大危机时,往往不被重视,起不到应有的维护世界和平的作用,其原因是(  )
A.在联合国中,广大第三世界国家毫无发言权
B.一些大国为谋求霸权,推行强权政治,无视有关国际公约
C.美国完全操纵了联合国
D.两极格局结束后,缺少超级大国与美国抗衡
解析:选B。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A随着第三世界国家的崛起,第三世界国家在联合国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C错误在于美国“完全操纵”;D两极格局解体后国际关系格局为“一超多强”。A、C、D表述与史实不符,故排除。
8.2000年,联合国举行了“千年首脑会议”,150多个国家的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出席此次历史上规模最大的首脑会议,共同探讨关于人类和平与发展的重大问题。这说明
(  )
①世界和平力量的增长超过战争力量的增长
②世界绝大多数国家都把发展经济、提高综合国力放在首位
③美国仍操纵着联合国
④联合国在维护世界和平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
A.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
解析:选D。随着第三世界的崛起,美国对联合国的操纵逐步失效,所以只要排除含有③的选项即可。
二、非选择题
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尽管作为普遍裁军一个部分的禁用核武器的协议并不提供最后解决的方法,但它还是适合某些重要的目的。……首先,东西方之间的任何协议,就消除紧张局势来说都是有益的。其次,销毁核武器,如果双方都有诚意去这样做了的,就会减轻对珍珠港式突然袭击的那种恐惧。
——《罗素—爱因斯坦宣言》(1955年7月)
材料2:几个世纪以来,许多伟人运用各种道德观念来分析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然而,
非常奇怪的是……世界上数以百万的人们似乎在探索那些新的伦理上的指导方针,好像他们过去从来没用过,或者旧的已经没有用了……在各个地方,人们现在正在新的恐惧的阴影下生活。因为可怕的、全球性的核浩劫的种种后果现在更加显而易见。……毫无疑问,我们正处于动荡的时代,我们需要一种伦理,一种得以生存的伦理。
——1961年5月阿德莱·斯蒂文森在
斯蒂文森基金会启动仪式上的讲话
(1)概括材料1的观点。(不得照抄原文)
(2)据材料1、2,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二战以来,核战争没有爆发的主要原因。
解析:本题考查二战以来的国际形势。第(1)问从材料中提取信息即可。第(2)问需要从雅尔塔体制下的相互制约、联合国的作用、核灾难的危险和世界多极化的发展等方面回答。
答案:(1)观点:东西方签署协议,禁止拥有或使用核武器,反对核战争,维护世界和平。
(2)日本遭受原子弹袭击的惨状;雅尔塔体制下两大军事政治集团的势均力敌;有识之士探索防止核战的途径,如呼吁新的伦理道德的创立;联合国等国际组织的监督;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加强,各国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政治多极化趋势的发展;人类共同利益的出现等。
?
教材答疑·名师指津
???             
一、学习思考
1.在世界政治多极化发展的过程中,有哪几支力量占据主导地位?多极化的发展有什么重要意义?(教材P126)
提示:(1)在世界政治多极化发展的过程中,有美国、欧盟、俄罗斯、中国、日本五支力量占据主导地位。
(2)多极化发展的重要意义: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有利于世界的和平、稳定与发展。在多极化发展过程中,占主导地位的各种力量逐渐形成,它们之间既相互尊重又相互制约的关系,有利于避免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有利于遏制和削弱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有利于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有利于各种文明的相互交流和共同繁荣,有利于实现全人类的和平与发展。
2.在21世纪的今天,威胁人类和平的因素有哪些?(教材P127)
提示:(1)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是威胁人类和平与稳定的主要根源。
(2)恐怖主义是国际和平与安全的主要威胁之一。
(3)传统的民族、种族、宗教矛盾和边界、领土、资源争端仍然存在,导致了一系列局部冲突的发生。
3.如何认识联合国在新世纪的作用?(教材P128)
提示:(1)联合国是当今世界代表性最广泛、影响力最大的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共谋人类和谐发展的国际组织。
(2)在进入新世纪后,联合国对避免新的世界大战爆发,维持世界总体和平局面仍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并得到了各方普遍重视。
(3)联合国在当代国际社会中所起的作用主要表现在:①致力于维护世界和平、防止局势恶化、解决地区冲突、改善全球的自然环境;②加速了世界非殖民地的进程;为发展中国家提供贷款或援助,促进各国经济发展;③致力于反对种族歧视政策,保护妇女和儿童的权益;保护知识产权,促进信息流通等。
4.21世纪的今天,世界和平的重要性究竟体现在哪些方面?试举办一个小型座谈会进行交流。(教材P129)
提示:(开放性题目,答案合理即可)可紧紧围绕世界和平是促进各国共同发展的前提,没有和平就没有发展这一主题,突出将和平与发展作为时代的主题,是建立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的根本前提,实现世界持久和平与共同繁荣仍任重道远。
二、自我测评(教材P130)
 提示:(1)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是威胁人类和平与稳定的主要根源。(2)自“9·11”事件后,恐怖主义已上升为国际和平与安全的主要威胁之一。(3)传统的民族、种族、宗教矛盾和边界、领土、资源争端。(4)军国主义势力对人类和平的威胁。
三、材料阅读与思考(教材P130)
 提示:随着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瓦解,世界政治格局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美国认为会出现“大国群体体系”和“五大力量中心”,邓小平强调“中国算一极”。同时,广大发展中国家总体实力在增强,成为国际舞台上一支不容忽视的重要力量,各类区域性组织的活动也日趋活跃。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有利于世界的和平、稳定与发展。在多极化发展进程中,占主导地位的各种力量逐渐形成,它们之间相互制约,有利于避免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和实现全人类的和平和发展。尽管多极化格局的形成还需要一个长期过程,但已成为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一、选择题
1.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朝鲜半岛出现两个对立政权的主要原因是(  )
A朝鲜人民的选择
B.美苏冷战的结果
C.联合国的决议
D.日本对朝鲜的分而治之
解析:选B。本题考查说明和证明历史现象和历史观点的能力。朝鲜的分裂是大国强权政治的产物,其根源在于美苏两国的对抗。故B项符合题意。
2.朝鲜战争爆发后,联合国安理会之所以通过了指责朝鲜是“侵略者”的决议,主要原因是(  )
A.联合国受美国操纵
B.联合国大会一致通过
C.联合国不能主持国际正义
D.苏联代表未能出席安理会的表决
解析:选A。当时的联合国受美国操纵,为了给美国出兵朝鲜寻找借口和理由,美国操纵联合国通过这种不正常的决议。
3.下面这段文字摘自美国政府关于某场战争停火谈判的立场的备忘录
这次谈判涉及的战争是(  )
A.第二次世界大战  
B中国解放战争
C.朝鲜战争
D越南战争
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从材料中的关键信息“联合国部队”“中国共产党”“国民党”等可总结出应是朝鲜战争。
4.中国在朝鲜战争与越南战争中相同的行动是
(  )
A.向美国宣战
B.派志愿军作战
C.提供援助
D.与被侵略国家结盟
解析:选C。本题考查中国在两场局部战争中的表现。在两场战争中,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又给越南人民以物资援助,总之都采取了援助的行动。
5.《新全球史》中说:“由于没有签署和平条约,这个地区仍然处于卷入新的一轮敌对活动的威胁之中。战争还加剧了南北双方的苦难,使得统一朝鲜的进程更加遥远。”这段话主要说明了朝鲜战争(  )
A.事实上并没有停战
B.给朝鲜人民带来了巨大灾难
C.一直受到美苏争霸的影响
D.加剧了朝鲜半岛的分裂局面
解析:选D。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二战”后由于美苏对朝鲜半岛分区占领,朝鲜内战爆发后,美国又出兵朝鲜。美国虽最终失败,但朝鲜战争不仅给朝鲜人民带来灾难,而且伴随美苏冷战的兴起,影响到了朝鲜半岛的统一。题干材料的落脚点是朝鲜战争“使得统一朝鲜的进程更加遥远”,所以本题正确选项是D。
6.关于美国侵略越南的战争从“特种战争”升级为“局部战争”的表述最准确的是(  )
A.派地面部队到南越参战
B.对越南北方进行轰炸,并增兵南越
C.派顾问直接指挥
D.增兵越南北方
解析:选B。本题考查学生对概念的区分。A项不全面,C项属于“特种战争”的范围,D项则改为对南方增兵。B项表述最准确。故选B。
7.美国在朝鲜和越南进行的战争都是(  )
①利用当地分裂局面插手别国内政
②打着联合国旗号实行侵略
③提供援助并派兵直接参战
④借机对中国进行武力威胁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解析:选D。当时越南和朝鲜都存在两个政权;美国侵朝打着联合国的旗号,而侵越则没有;在这两次战争中美国都提供了援助并派兵直接参战;结合史实可知在这两次战争中美国均借机对中国进行了武力威胁。
8.越南战争在某种意义上说是美、苏两国和两种社会制度的较量,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美苏两国均直接派军参战
B.美苏两国均间接支持交战双方
C.美国直接参战,社会主义国家特别是苏联、中国为越南人民提供了大量援助
D.美苏两国在战场上交战,在意识形态上相互攻击
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再认再现历史史实的能力。越南战争中苏联虽然提供了武器装备等军事援助,但并没有直接派兵参战,而美国直接派遣军队参战,所以A、B、D都是错误的,C符合史实。
二、非选择题
9.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迈克尔·杰克逊以歌舞奇才闻名于世,他的另一面爱好——画画却不为人所知。下图是他生前未曾曝光的简约墨水画。1971年,时值13岁的杰克逊画了这张图,图中他在被轰炸机覆盖的天空下跳舞,并写着:“停止战争”的字样,表达他反对战争的情绪。
材料2:约翰·列侬,英国著名摇滚乐队甲壳虫乐队的成员,摇滚史上最伟大的音乐家之一,甲壳虫乐队的灵魂人物,《Give
Peace
a
Chance》由其创作并演唱,在70年代成为美国反战运动的圣歌。他还拒绝接受英国女皇颁发的奖金,以作为对英国帮助美国的抗议。
请回答:
(1)结合材料1分析,该“战争”指的是什么战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战争的性质、结果及影响。
(2)结合材料2回答,列侬歌曲起到了何种作用?作为英国人而坚定反对越战,你如何理解这一行为?
解析:本题考查越南战争的相关知识。第(1)问,主要结合材料中的“1971年”的时间来判断,该战争应该是越南战争。结合二战后的时代背景来分析越南战争的性质、结果和影响。第(2)问,结合材料分析列侬歌曲的作用;理解从和平是无国界的,人类的反战和平思想是相通的等角度思考。
答案:(1)越南战争。性质:美国在冷战大环境下发动的侵略越南的“热战”。结果:美国战败,被迫签署停战协定。影响:对美国,国力大大削弱,抑制了疯狂扩张的势头,全球战略由进攻转为防御,战略重点由此转向欧洲;对越南,赢得民族独立,并很快完成统一。
(2)作用:宣传和平思想,反对战争,推动了美国的反战和平运动。理解:和平无国界。(或答人类反战和平的思想是相通的也可)
?
教材答疑·名师指津
???             
一、学习思考(教材P111)
 为什么强大的美国会在越南战争中失败?
提示:美国主要是败在越南人民的持久战中。在越南战争中,越南军民在胡志明的领导下,发扬了高昂的爱国主义精神与顽强的斗争精神;另外,中国人民和世界其他国家人民也对越南人民进行了有力的援助,增强了越南人民的斗争力量;美国在越南战争中的失败,再一次说明霸权主义政策不得人心,遭到了包括美国人民在内的世界有正义感的人民的强烈反对。
二、自我测评(教材P111)
 提示:共同点:(1)背景:都是在冷战背景下发生的局部“热战”。(2)发生地区:都发生在亚太地区。(3)爆发的根本原因:都是美、苏为争夺亚太地区霸权导致。(4)结果:美国均付出了高昂代价,但都未能如愿以偿。(5)影响:都一定程度削弱了美国的势力,都给被侵略国造成了极大危害。(6)中国都对被侵略国进行了有力支援。
不同点:(1)朝鲜战争历时3年;越战历时10多年。(2)美国侵入朝鲜是打着联合国的旗号,而对越南基本上是美国独家干涉。(3)战争性质不同:朝鲜战争开始是内战,其后美国干涉具有侵略战争性质;中国参战是保家卫国、抗美援朝。越南战争则是美国发动的侵略战争。
三、材料阅读与思考(教材P111)
 提示:对付苏联,遏制共产主义的扩张;控制朝鲜,并以朝鲜为跳板,扼杀新中国于摇篮中。1.从1930年到1990年,空运的成本已从平均每英里68美分降到11美分,纽约与伦敦之间三分钟的电话费从244美分降到3美分……大量信息数据在全球范围内快速、经济地传递。这从根本上反映了(  )
A.航空、信息技术的发展
B.信息技术发展促成其它行业的革命
C.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D.信息产业成为经济发展的核心
解析:选C。本题考查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随着科技的发展,世界经济之间的联系日益增强和密切,世界日益成为一个整体。各种生产要素在世界范围内流动,经济全球化进一步发展。故应选C项。
2.当代经济全球化的主要承担者和体现者是(  )
A.世界贸易组织   
B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C.跨国公司
D主权国家
解析:选C。跨国公司已成为当代国际范围内生产和资本的主要组织形式以及经济全球化的重要载体。跨国公司的迅速发展,不仅可以加深国际分工,而且可以在国际范围内形成生产要素的最优组合,因此正确答案为C。
3.在当今世界,跨国公司为了实现利润最大化,有选择地向第三世界国家投资。贸易自由化所创造财富的70%被发达国家获得,占世界人口85%以上的100多个发展中国家只获得30%;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年增长速度每下降3%,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速度就有可能下降1%。这种现象反映出(  )
①跨国公司促进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②发展中国家从全球化中获得了一定利益
③国际经济新秩序基本形成
④发达国家是经济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解析:选B。从材料“跨国公司……有选择地向第三世界国家投资”看出①跨国公司促进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占世界人口85%以上的100多个发展中国家只获得30%”可以看出②发展中国家从全球化中获得了一定的利益。“贸易自由化所创造财富的70%被发达国家获得”可以看出④发达国家是经济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国际经济新秩序尚未形成,排除③。正确答案为B。
4.目前有13亿人生活在世界最贫穷的国家,每天人均收入不足1美元,8亿人忍受着饥饿,8
000万人完全不能享受医疗服务,超过2.6亿人不能上学。第三世界国家外债总额达2.5万亿美元。这说明
(  )
①发展问题是当今世界的主题
②发展中国家急需解决自身的发展问题
③外债问题是影响发展中国家发展的主要问题之一
④必须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解析:选B。发展问题仅仅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之一,①表述不完整,所以排除含有①的选项。一、选择题
1.德国进攻波兰之前,英国政治家反复强调:“波兰作为一个殉难者比作为一个主权国家更有利于英国。”英国考虑的是(  )
A.波兰的存亡对英国的利益无关紧要
B.波兰保持独立会打破欧洲大陆均势
C.帮助波兰会大量消耗英国国力
D波兰灭亡后有利于德国进攻苏联
解析:选D。本题考查解读历史材料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二战前夕,英国奉行纵容侵略的绥靖政策,其目的之一是把法西斯这股祸水引向苏联。材料这段话的意思就是用牺牲波兰换取德国进攻苏联。故D项符合题意。
2.
“那里的宁静气氛令人惊讶。驻守在莱茵河畔的炮兵悠闲地观望着德国运送弹药的列车在河对岸来往行驶,我们的飞行员从萨尔区工厂冒烟的烟囱上空飞过也不投掷炸弹。很显然,最高统帅部最关心的是不要打扰敌人。”在战地采访的法国记者多热莱斯描绘的这一情景发生在(  )
A.第一次世界大战持久的阵地战期间
B.德军开进莱茵非军事区时
C.《慕尼黑协定》签订后
D.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
解析:选D。1939年9月德军突袭波兰后,英法对德国宣战,二战全面爆发。但是英法对德宣战后并未在西线对德军发动大规模进攻,而是坐视波兰灭亡。材料反映的是二战爆发初期英法对德的“静坐”的状况。
3.下列名词承载着残酷的历史意蕴,是法西斯势力所犯下的反人类罪行的黑色象征。其中属于“德国制造”的是(  )
①“奥斯威辛集中营”  ②“南京大屠杀”
③“731细菌部队”
④“格尔尼卡大屠杀”
A.①②③
B.①④
C.②③④
D②③
解析:选B。②③是日本制造的暴行,①④是德国制造的暴行。
4.
1939年8月,希特勒私下宣称:“让我们把这一条约(《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看作是确保我们后方的东西吧”,“目前苏联并不危险……只有当我们在西欧的行动自由时,我们才能反对苏联。在以后一两年中,目前的局面将继续存在。”这表明德国签约的首要目的是(  )
A.在未来的战争中免于两线作战
B.在德军突袭波兰时避免与苏军发生冲突
C.首先攻占西欧,为将来进攻苏联做准备
D防止苏联与英法构筑集体安全体系
解析:选A。通过材料中“确保我们后方”、“自由时……反对苏联”等信息,可知德国与苏联签约的目的是为避免在战争爆发后两线作战。
5.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苏联曾经扩展疆域,把国界向西推移了几百千米,建立了所谓的“东方战线”。此事始于(  )
A.德军侵入波兰之际
B.法国被迫投降之际
C.英国遭受空袭之际
D苏德战争爆发之际
解析:选A。在德国入侵波兰后,苏联也出兵占领波兰东部,建立所谓的“东方战线”。B、C、D三项都发生在“东方战线”建立之后。
6.丘吉尔曾这样评价二战中的一次著名战役:“我们不要把这些援救说成是胜利,战争不是靠撤退而赢得的。但是,在这些援救中却孕育着胜利。”你认为这次战役应是(  )
A.不列颠空战
B敦刻尔克战役
C.中途岛海战
D.斯大林格勒战役
解析:选B。根据材料中“援救”“撤退”“孕育着胜利”等信息可判断出该战役是二战中敦刻尔克战役。
7.下列与法兰西第三共和国速亡无关的是(  )
A.法国政府长期执行绥靖政策
B.德军主力绕过马奇诺防线
C.英法对德宣战后,坐失战机
D.法国戴高乐将军流亡英国
解析:选D。法国戴高乐将军流亡英国是法国灭亡以后的事情,故D项符合题意。
8.不列颠之战最为激烈的时刻,丘吉尔说:“在人类发生冲突领域中,从来没有这么多的人如此感激这么少的人。”文中的“这么少的人”是指
(  )
A.英国政府领导人
B.英国广大人民
C.英国海军战士
D英国皇家空军飞行员
解析:选D。丘吉尔上台后,实行抵抗政策。在不列颠空战中,英国军民不畏强暴,皇家空军飞行员是这场空战中的“少数人”,为民众的热情所感染而英勇作战。
二、非选择题
9.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我们对一个在强大邻邦压境下的小国不论抱有多大同情,但总不能仅仅为了它而不顾一切地使整个大不列颠帝国卷入一场战争。如果我们不得不进行战斗的话,那也必须为了比这更为重大的问题。
——张伯伦1938年9月27日的广播讲话
材料2:必须静待敌人进攻,并在由堡垒和壕堑构成的无法突破的延伸线前遏制住敌人。
——英法联军司令的命令
材料3:在英法对德宣战后的一年时间内,没有同德国发生过一次真正的战争,史称“奇怪战争”。
材料4:我们的目的是什么?我可以用一个词来答复:胜利——不惜一切代价去争取胜利;无论多么恐怖也要争取胜利;无论道路多么遥远和艰难,也要去争取胜利;因为没有胜利,就不能生存。
——1940年5月丘吉尔在英国下院的演说
请回答:
(1)材料1所指的是什么事件?最终结局怎样?你认为英国所顾虑的是什么?
(2)材料2中用以遏制住敌人的“延伸线”具体指什么?是否起到了这一作用?
(3)材料1体现的是什么外交政策?结合材料1,分析其实质。材料4与材料1的观点是否相同?为什么?
(4)材料3中的“奇怪战争”与材料1、2有什么关系?造成了哪些严重后果?从中应吸取什么教训?
解析:第(1)问要注意材料1中“1938年9月”这一时间提示,结合教材中德国法西斯在二战前侵略扩张的事例来思考,深入分析英国实行这一政策的原因。第(2)问依据二战期间德国法西斯在西线的进攻,特别是进攻法国的有关史实回答即可。第(3)问包括四个小问,主要是对绥靖政策的实质进行考查,材料4与材料1相比,说明英国已放弃了绥靖政策,英国的对外政策发生根本性变化。第(4)问要注意分析几则材料之间的关系,绥靖政策就是姑息战争、纵容战争的政策,而“奇怪战争”则是其在战争时的具体表现。回答应吸取的教训时,可以结合二战期间英、法遭受德国法西斯侵略的史实来分析。
答案:(1)德国企图割占苏台德等地区,进而吞并捷克斯洛伐克。1938年9月,德国通过《慕尼黑协定》占有了苏台德地区,并于1939年吞并捷克斯洛伐克。英国怕引火烧身,以牺牲捷克斯洛伐克的利益为代价,与希特勒达成妥协,来保证自己的安全。
(2)马奇诺防线。没有起到作用。德军绕过马奇诺防线进入法国境内,并很快迫使法国投降。
(3)绥靖政策。牺牲他国利益来保全自己。不相同。材料1反映了英国推行绥靖政策,材料4反映了丘吉尔要与德国法西斯血战到底的决心。
(4)材料3中的“奇怪战争”是材料1、2中绥靖政策的具体表现。坐视波兰灭亡,失去有利战机,致使英法联军在德军的进攻面前损失惨重,法国投降。任何纵容侵略以达到不可告人之目的者,都将自食其果。
?
教材答疑·名师指津
???             
一、学习思考
1.英、法与波兰订有互助或同盟条约,承诺向波兰提供安全保证。但德国进攻波兰后,英、法为何宣而不战,坐视波兰灭亡?(教材P50)
提示:英、法企图以妥协退让避免战争的爆发,保住自身的既得利益,同时企图祸水东引,诱使德国进攻苏联。
2.苏联签订《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产生了哪些影响?(教材P52)
提示:(1)《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签订,使苏联摆脱了遭受德、日两国两面夹击、陷于孤立无援的危险境地,并给了英、法两国祸水东引的阴谋以沉重打击。苏联利用两个帝国主义集团之间的矛盾,避免首先卷入战争,赢得了短暂的时间来做好战争准备。
(2)《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签订使德国避免了两线作战。苏德条约还附有秘密附加议定书,划分了两国在东欧的势力范围,表现了苏联的大国沙文主义。
3.“西线无战事”说明了什么问题?(教材P53)
提示:“西线无战事”是绥靖政策在战时的体现。英、法两国企图以妥协退让来保住自身的既得利益,同时企图使共产主义和法西斯两败俱伤。
二、自我测评(教材P56)
1.提示:充分利用飞机、坦克的快捷优势,以突然袭击方式克敌取胜,它往往先用飞机猛烈轰炸敌方重要的战略设施,把敌人的飞机炸毁在机场,取得制空权,并使敌人的指挥系统瘫痪。
2.提示:(1)一战后,法国经济由盛转衰。在经济大危机的打击下,二战前法国的工业总产值仅为德国的45.7%。(2)法国政府没有处理好经济危机和军事建设之间的矛盾,军队预算不足,两国军事实力差距较大。(3)一战后,世界军事发生了巨大的变革,而法军的高级将领墨守成规并缺乏对现代战争的了解;与此同时,德军却极为重视军事变革,他们把坦克和飞机组合起来,形成了一种新的作战方式。(4)一战的惨重伤亡使法国形成一种害怕流血、极力避战的和平主义思潮,导致军队缺乏进攻的意识,醉心于马奇诺防线。法国政府对德国的对外扩张实行绥靖政策,缺乏充分的战争准备。(5)面对德军的突然袭击,法国没有形成坚强的统一领导,统治阶层内部分裂,投降派叛国。
三、材料阅读与思考(教材P56)
 提示:张伯伦对德国法西斯采取妥协退让的绥靖政策,并签订了《慕尼黑协定》,助长了德国法西斯的嚣张气焰。后来德国吞并捷克斯洛伐克,突然袭击波兰,挑起二战,英国也遭到了法西斯的进攻,张伯伦推行绥靖政策,最终自食其果。
丘吉尔对德态度强硬,在下院演说中表示只有热血、辛劳、眼泪和汗水,表明对英国的忠诚和把反法西斯战争进行到底的决心。在不列颠之战中,丘吉尔领导英国军民坚持抗战,粉碎了德国的图谋。(时间:45分钟,分值: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4分,共40分)
1.美国总统杜鲁门说:“我深切地感觉到,如果听任南朝鲜沦丧,那么共产党的领袖们就会越发狂妄地向更靠近我们海岸的国家进行侵略。”下列评述正确的是
(  )
A.为此美国悍然挑起了朝鲜战争
B.这标志着杜鲁门主义的提出
C.美国的随后行动导致了朝鲜的分裂
D这种思想体现出了典型的冷战思维
解析:选D。美国总统杜鲁门认为,如果听任南朝鲜继续失败,共产主义就会“越发狂妄地向更靠近我们海岸的国家进行侵略”,所以其主张遏制共产主义,体现了他的冷战的战略思维,故D项正确。
2.以下是进攻朝鲜时联合国军的兵力组成(%)
国家
陆军
海军
空军
其他盟国(除韩国)
9.58
6.66
0.97
美国
50.32
85.89
93.38
通过以上材料可以看出(  )
A.进攻朝鲜更多地体现了美国的意志
B.南朝鲜反对盟军
C.多国军队组成说明战争的正义性
D.朝鲜进行的是非正义战争
解析:选A。从各兵种构成来看,美国占有绝大部分,保证美国对部队的主动权和领导权,以满足其侵略要求。
3.美国历史学家沃尔夫·拉弗贝在20世纪70年代说:“一部美国外交史,冷战绝非是其中值得大书特书的光辉篇章。”可以为这一论点提供依据的首选历史事件是(  )
A.柏林危机
B.古巴导弹危机
C.越南战争
D.中东战争
解析:选C。不“值得大书特书”的肯定是美国外交史中的失败案例,在四个选项中,越南战争是以美国的彻底失败而告终的,是美国外交史上不光彩的一笔。
4.“特种战争”和“局部战争”的主要区别是
(  )
A.战争的性质
B战争的手段
C.战争的目的
D.战争的结果
解析:选B。“特种战争”指的是美国出钱出枪帮助南越军队打击越南南方人民的战争,即“用越南人打越南人”的战争;“局部战争”是指在一定的地区内,使用一定的武装力量而进行的战争。在侵越“局部战争”阶段,美国大规模派兵作战,并对北方实施轰炸。无论是“特种战争”还是“局部战争”,都是美国武装干涉越南的战争,其目的都是妄图称霸越南。
5.巴以双方基本接受了“以土地换和平”的原则,标志着阿拉伯人和以色列人的思想发生了重大变化,这意味着(  )
A.和平是人类生存的根本前提
B.主权神圣不可侵犯
C.为了和平可以出卖主权
D.阿拉伯人承认了以色列
解析:选A。巴以双方长期对土地存在争议,不能简单理解为用出卖主权的方式换取和平。A项最符合题意。
6.据资料统计,印巴分治后的几年中,700多万伊斯兰教教徒背井离乡,从印度迁往巴基斯坦;许多印度教教徒也从巴基斯坦逃往印度。这反映了(  )
①国家分治带来了一股强大的居民迁徙浪潮
②不同宗教信仰的居民之间摩擦和对立严重
③按照宗教信仰原则划分,不利于社会稳定和民族团结,极易导致宗教排斥和对立
④政府组织的有计划的移民活动
A.①②③
B.①②③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解析:选A。从题干材料本身看,它反映出一股强大的居民迁徙浪潮,再进一步思考居民迁徙的原因,不难得出②③也是正确的。④“政府组织的有计划的移民活动”的表述不符合史实。
7.下列关于印巴冲突和两伊战争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都因边界领土纷争而起
②两次战争中美苏都曾直接出兵
③两次战争都体现了美苏对地区事务的插手与争夺
④与宗教问题毫不相关
A.①③
B.②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③④
解析:选A。印巴冲突和两伊战争与宗教问题、领土纠纷及美苏的争夺有关,美苏未直接出兵。
8.下面的战争持续时间在5年以上的包括(  )
①第二次世界大战
②两伊战争
③朝鲜战争
④越南战争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③④
解析:选C。第二次世界大战持续了6年,两伊战争持续了8年,朝鲜战争持续了3年,越南战争持续了14年,所以持续时间在5年以上的战争包括第二次世界大战、两伊战争和越南战争。
9.如果你准备写一本关于海湾战争的书,至少要体现海湾战争的哪些特点(  )
①海湾战争是一场高科技战争
②海湾战争冲击了传统的战争观念
③海湾战争是二战后参战国家最多的一次局部战争
④海湾战争使中东地区的局势稳定下来
A.①②③
B.①②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解析:选A。海湾战争没有改善中东地区的形势,相反,它使该地区形势更加错综复杂,排除含④的选项,故本题选A项。
10.据有关统计材料表明,目前美国向世界上140个国家和地区出售武器和军事技术。在目前世界正在进行的约50场地区冲突中,美国向其中40多场冲突的交战一方或双方提供武器。这些事实告诉我们(  )
①美国对地区冲突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②现代战争的深刻根源在于武器销售
③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是解决和平问题的主要障碍
④美国的行为构成了对和平的严重威胁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解析:选B。武器销售可以推动现代战争的爆发,但绝不是现代战争的根源。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题,每题20分,共60分)
1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从战后到1949年初,苏联先是试图通过托管或其他方式,与美国合作在朝鲜建立一个与苏联保持友好关系的统一的朝鲜政府;与美国矛盾日渐加剧后,又转为加强朝鲜北方的政治、经济力量,并在此基础上促进朝鲜民族的统一,从而保证通过全朝鲜普选建立的统一政府实行对苏友好的政策。
……
自从三八线划定以后,分别受到美苏控制的南北朝鲜就一直处于对立状态,特别是南北双方各自成立了单独的政权机构以后,形势更趋紧张。李承晚和金日成都想通过军事手段解决朝鲜民族的统一问题,三八线附近的摩擦和交火事件不断发生。
——摘自《俄国档案馆的解密文件》
(1)依据材料概括指出朝鲜问题的由来。(10分)
(2)依据材料概括苏联对朝鲜问题的态度发生了什么变化?其根本目的是什么?(10分)
解析:第(1)问朝鲜问题的由来可以从美苏矛盾、朝鲜半岛南北双方的目的来思考。第(2)问变化从第一段材料可以看出,从与美国合作建立统一的朝鲜政府的设想转为加强朝鲜北方的力量,进而实现朝鲜统一。
答案:(1)二战后美苏矛盾加剧;朝鲜半岛南北双方都想通过武力完成统一。
(2)变化:从与美国合作建立统一的朝鲜政府的设想转为加强朝鲜北方的力量,进而实现朝鲜民族的统一。
12.阅读下面两幅图片,回答问题。
图一《生意经》的副标题是:卖伞的渴望下雨,我们当然渴望战争啦!
图二《桥》的副标题是:西方国家向中东地区派出大规模武装力量,与此相对应的是,恐怖分子也向西方国家发起进攻!
(1)图一《生意经》揭示的实质问题是什么?(8分)
(2)根据你的理解,图二《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12分)
解析:解答问题时要注意图片的副标题反映的信息。第(1)问从“我们当然渴望战争”不难看出实质:出售武器获取利润。第(2)问从副标题及图片归纳出作者的思想:恐怖主义存在与西方国家的政策相关。
答案:(1)出售武器是西方国家达到经济目的的重要手段。
(2)一是恐怖主义的存在与发展和西方国家的中东政策有因果关系;二是要消除恐怖主义对人类的威胁,西方国家必须调整其中东政策。
1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1991年1月17日-2月28日,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在联合国安理会授权下,为恢复科威特领土完整而对伊拉克进行战争。战争起因是中东地区战略地位重要,是大国长期争夺的对象,伊拉克违背国际法武装占领科威特全境,并宣布它是伊拉克的第19个省。
材料2:2003年3月20美国和英国不顾俄罗斯、中国、法国等国家的强烈反对,绕过联合国打响了对伊拉克的战争。因为这场战争是美国重整中东秩序的前奏,而重整中东秩序又将是美国重整世界秩序的切入点。美国前国务卿鲍威尔在美国国会的一次讲话中坦言“对伊战争能够重整中东秩序,使之符合美国的利益”。
材料3:观察下面一幅漫画:《联合国——美国:不听话的后果》
漫画说明:
警告牌:小心鲨鱼,别怪我们没有警告过你!
美国:救命啊!
联合国:救命可以,不过我们得先谈谈。
——原载美国《环球时报》2003年9月26日
请回答:
(1)根据材料1、2指出美国、英国两次发动对伊拉克战争的主要异同。(10分)
(2)以上材料反映出两极格局结束后,世界形势呈现怎样的发展趋势?(10分)
解析:本题从1991年联合国授权进行伊拉克战争和2003年美英绕开联合国进行伊拉克战争为命题切入点,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第(1)问结合材料回答两次伊拉克战争的异同。第(2)问要从世界形势的总趋势,美国在国际舞台上到处施威和联合国的作用等方面去分析。
答案:(1)同:①美英都参与对伊作战;②目的都是要加强对中东地区的控制,重建“中东秩序”。
异:①前者得到联合国的授权,后者绕过联合国。②前者主要是制裁伊拉克,后者主要是借口打击恐怖主义。③后者对美国“重整中东秩序”的作用巨大。④前者得到较多世界大国的支持,而后者遭到较多世界大国的反对。
(2)趋势:①世界形势的总趋势是走向缓和,但天下并不太平,明显呈现出缓和与紧张、和平与动荡并存的局面。世界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趋势加强。②美国在国际舞台上到处施威、美国独霸世界的企图遭到包括其他西方大国在内的大多数国家的反对。③联合国在国际事务中的作用有所加强但也受到美国的挑战。( http: / / www.21cnjy.com )
一、选择题
1.德国法西斯势力攫取政权的顺序是(  )
①希特勒出任德国总理 ②借“国会纵火案”取缔异党
③纳粹党成为国会第一大党 ④希特勒成为国家元首
A.①②③④
B①④②③
C.②③①④
D③①②④
解析:选D。本题主要考查基础知识的再认再现
( http: / / www.21cnjy.com )能力。按照教材表述,德国法西斯攫取政权的顺序应是纳粹党成为国会第一大党—希特勒出任德国总理—借“国会纵火案”取缔异党—希特勒成为国家元首。
2.1933年德国颁布的禁止组织新的政党的法律规定:“民族社会主义德意志工人党(纳粹党)作为惟一的政党存在于德国。”这一规定表明
(  )
A.德国是一个由工人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B.德国不容许资产阶级政党的存在
C.纳粹党要独掌国家大权
D.希特勒禁止成立新党,允许旧党存在
解析:选C。本题考查解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能力。解答的关键是正确解读材料的意思。材料表明德国只允许纳粹党存在,由此可知纳粹党实行一党专政,目的是要独掌国家大权。
3.德国法西斯上台的原因与日本的不同之处在于(  )
A.遭到经济危机的打击
B.国内群众运动高涨,阶级矛盾尖锐
C.法西斯势力得到军队与统治阶级的支持
D利用民族复仇情绪
解析:选D。本题考查比较分析问题的能
( http: / / www.21cnjy.com )力。A、B、C三项均为两国法西斯上台的共同原因。而德国由于《凡尔赛和约》的过分苛刻而产生了强烈的民族复仇情绪,这一情绪被法西斯分子所利用,才导致了德国法西斯的上台。故D项符合题意。
4.近代日本政府的一次声明称:“当时
( http: / / www.21cnjy.com ),守卫南满铁路沿线的日军兵力,总计不过一万零四百人,而在其周围有二十二万中国军队。情况突然紧急起来,同时,居住该地的一百万帝国居民也陷于严重的恐慌和不安之中,我军关心这种情况,认为有必要先发制人,以铲除危险的根源。”当时日本“先发制人”的真实背景是(  )
A.日本急于摆脱经济危机的困扰,掠夺中国财富以医治创伤
B.日本制定“基本国策纲要”,要确保日本在东亚大陆的地位
C.蒋介石推出“攘外必先安内”政策,给日本侵华以可乘之机
D.中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促使日本加快侵略步伐
解析:选A。分析题干材料可
( http: / / www.21cnjy.com )知,日本要发动九一八事变。题干实际问的是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的根本原因。日本受到经济危机的沉重打击,需要通过发动对外战争来转嫁危机,答案为A项。B、C、D三项都发生在九一八事变之后。
5.造成1936年埃塞俄比亚沦亡的最主要原因是
(  )
A.国家贫困、武器装备落后
B.缺少国际援助
C.统治者不敢发动群众,指挥失误
D英法等国对意大利采取绥靖政策
解析:选A。本题是一道最佳式选择题,以
( http: / / www.21cnjy.com )上四个选项都是埃塞俄比亚迅速沦亡的原因,但最主要的还是国家贫困及武器装备的落后,其他三项均为次要原因。故A项为最佳选项。
6.1936年8月法国政府声明:“法兰西共和国政府……决心严格避免直接或间接对该国(西班牙)内政的一切干涉。”这表明法国政府(  )
A.充分尊重西班牙的主权
B.支持西班牙的革命力量
C.支持西班牙的反动势力
D.推行纵容侵略的政策
解析:选D。本题考查正确解读历史材料并得出
( http: / / www.21cnjy.com )历史结论的能力。从表面上看,法国声明不干涉西班牙内战,而实质上这种不干涉就是对法西斯德国的纵容,因为德国对西班牙进行了武装干涉,支持佛朗哥叛军。故D项符合题意。
7.毕加索名画《格尔尼卡》反映的主题是
(  )
A.控诉西班牙共和国政府的罪恶
B.控诉英法的不干涉政策
C.控诉法西斯的罪恶
D.控诉西班牙内战的罪恶
解析:选C。本题主要考查辨析历史事物的能力
( http: / / www.21cnjy.com )。可结合必修第三册文化史部分的相关知识进行判断,当时德国法西斯轰炸了西班牙城镇格尔尼卡,给当地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这引起了画家毕加索强烈的不满,才创作了这幅名画。由此可判断C项符合题意。
8.德国法西斯头子戈培尔在他的日记中写
( http: / / www.21cnjy.com )道:“1939年初,元首有个更大的计划。这个计划的实施,是慕尼黑协定的扩大,将使帝国处于更有利的地位。”这个计划是指
(  )
A.吞并奥地利
B割占苏台德地区
C.吞并捷克斯洛伐克
D进攻波兰
解析:选C。本题考查解读历史材料获
( http: / / www.21cnjy.com )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注意材料中的关键信息:“1939年初”和“慕尼黑协定的扩大”。由此可判断这个计划是慕尼黑阴谋实现后的下一行动目标。根据教材知识可知这一目标是吞并整个捷克斯洛伐克。
二、非选择题
9.阅读下列表格:
党派名称
政治态度
大选后在议会中所占席位
1928.5
1930.9
1932.1
1932.7
1933.3
德国社会党
反法西斯
54
77
100
89
81
德国共产党
反法西斯
153
143
121
133
120
德国中央党
中间派
62
68
70
75
74
德国民主党
中间派
25
20
2
4
5
德国人民党
中间派
43
30
11
7
2
德国民族人民党
亲法西斯
73
41
52
37
52
民族社会主义德国工人党
法西斯党
12
107
196
230
288
总席位
491
585
608
608
648
——据日本《新世界》1981年改订版提供的数字
请完成:
(1)根据1928年5月大选后议会中各党派力量对比,概括当时德国政治力量对比的特点。
(2)分析1930年9月大选后各党派力量对比的变化,指出当时德国国内政治形势的基本特点。
(3)1928-1933年间,德国频繁的大选反映出了什么问题?原因何在?结合有关知识分析这一时期纳粹党势力猛增的原因。
解析:回答此题要注意两点:一是材料中各个时间段数字的变化;二是把其变化与当时德国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密切结合起来。
答案:(1)法西斯势力较小,反法西斯力量占绝对优势。
(2)共产党席位下降快,纳粹党席位增长快。反映了德国阶级矛盾尖锐,政治危机严重。
(3)政治危机严重,政局不稳。原因在于经
( http: / / www.21cnjy.com )济危机的沉重打击。原因:打出民族主义招牌,进行欺骗宣传;反法西斯力量没有联合起来共同进行反法西斯斗争;垄断资产阶级的支持。
?
教材答疑·名师指津
???             
一、学习思考
1.德、日两国的法西斯政权在建立方式、政权特点等方面有什么不同之处?(教材P45)
提示:(1)德国依靠纳粹党
( http: / / www.21cnjy.com )夺取政权建立法西斯专政,德国纳粹党通过欺骗性宣传,骗取中下层群众的支持,并讨好军队,与垄断资产阶级勾结,实力大增;日本则是依靠现有的天皇制和军部法西斯势力实现法西斯化。
(2)德国法西斯政权的建立是通
( http: / / www.21cnjy.com )过取缔共产党、社会民主党等政党而建立起来的法西斯纳粹党一党专政。而日本法西斯政权主要是在统治阶级内部斗争中形成的,是在军部与政党内阁以及军部内部的斗争中实现的。
(3)德国法西斯政权的建
( http: / / www.21cnjy.com )立,其针对的目标首先是国内的革命力量。法西斯政权建立起来以后,才走上对外扩张的道路。而日本法西斯政权的建立主要是为了适应对外扩张的需要,日本首先发动侵略战争,并在战争不断扩大的基础上自上而下地建立起法西斯政权。
2.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在东京审判中,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对南京大屠杀是如何认定的?日本右翼势力在南京大屠杀问题上有哪些言论?(教材P47)
提示:(1)远东国际军事法庭认定南京大屠杀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日军暴行中最突出的,对部分战争罪犯进行严惩。
(2)近些年来,日本右翼势力不断否认侵略历史
( http: / / www.21cnjy.com ),否认南京大屠杀,宣扬南京大屠杀是“二十世纪最大的谎言”、“南京大屠杀是虚构的”等。这些言行是为侵略战争开脱,企图重温军国主义旧梦。
3.慕尼黑阴谋的严重后果是什么?
( http: / / www.21cnjy.com )如果英、法等国从一开始就以强硬的态度和措施面对法西斯的挑衅和进逼,第二次世界大战是否可以避免?(教材P49)
提示:(1)慕尼黑阴谋标志着绥靖政策达
( http: / / www.21cnjy.com )到顶峰,是大国主宰小国、牺牲弱小国家利益进行妥协的一次交易,是对国际法和国际关系基本准则的粗暴践踏,为德国侵占整个捷克斯洛伐克和加速发动大规模侵略战争创造了条件。希特勒通过此事件看透了英、法领导人害怕战争的心理,助长了他的侵略气焰;慕尼黑阴谋严重破坏了反法西斯国家的联合。《慕尼黑协定》签订后,苏联建立集体安全的努力已经完全落空,它转而同德国合作,签订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
(2)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危机
( http: / / www.21cnjy.com )是加速二战爆发的重要原因,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埋下的矛盾是二战发生的历史原因。而二战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英、法等国的态度不足以决定二战是否可以避免,但对其进程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影响。
二、自我测评(教材P49)
 提示:(1)欧洲策源地的形成:1
( http: / / www.21cnjy.com )929年爆发的世界性的经济危机对德国冲击尤其严重,魏玛政府显得软弱无力,统治阶级越来越倾向于建立一个独裁政府。希特勒和法西斯组织纳粹党利用经济危机造成的混乱形势,建立了法西斯政权。纳粹党在政治上、经济上、军事上、对外关系上和文化思想上实施了一系列暴行。世界大战的欧洲策源地形成了。
(2)亚洲策源地的形成:日本由于经济基
( http: / / www.21cnjy.com )础薄弱,国内市场狭小,在经济危机的打击下,国内各种矛盾尖锐。法西斯势力乘机发展,通过发动一系列事变和兵变,建立了以军部为核心力量的法西斯政权。对内独裁、对外扩张,积极准备扩大战争。世界大战的亚洲策源地形成了。
三、材料阅读与思考(教材P49)
1.提示:不公正。获得实际好处的是西班牙法西斯分子。
2.提示:出于对共产党和西班牙人民阵
( http: / / www.21cnjy.com )线政府的疑惧、反感并把祸水引向苏联的目的。其结果,西班牙反法西斯力量无法获得应有的物资和军事支援,遭受了严重打击;而西班牙法西斯分子却获得了德、意的大力支持,气焰更加嚣张。这种政策没有带来自身的和平,反而加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