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上 第21课《孟子》二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导学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八上 第21课《孟子》二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导学案(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281.0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7-11-13 14:43:0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1世纪教育网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17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课文同步导学案课题:21 《孟子》二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师寄语: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预 习 案【知识链接】一、走进作者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邹(现在山东邹城)人,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他是继孔子之后的又一位儒家大师,被推尊为“亚圣”,后世常以“孔孟”并称 他主张实行“仁政”,反对诸侯的武力兼并,反对暴政害民。二、作者为人①孟子是一个讲大义,有气节的人,他坚持“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原则,从不阿谀奉承,趋炎附势。“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表明了他的处世态度。②孟子是一个仁义之人。“仁政”是他一生不懈的追求,他提倡“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等民本思想。③孟子是一个肩担天下的政治家、思想家,他有着“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的宏愿伟志。④孟子还是一个聪明机智、豪爽直率的论辩家。三、课文内容本文通过陈述历史上六个著名人物从卑微到显贵的事例和有关道理,证明了忧患可以使人生存发展,安乐可以使人萎靡死亡的道理,激励人们要有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勇气,要勇于进取,进而获得成功。预习·导学:1.读准字音,记准字形,给加点的字注音。舜( )   孙叔敖( )  畎亩( )傅说( )  鬲( )  奚( )  拂士( )2.记住文中重点词语的词义。发: 畎亩:士:市:空乏:乱:恒过:作:喻:入:出:敌:3.通假字。曾益其所不能:衡于虑:法家拂士:4.词类活用。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所以动心忍性:人恒过:5.一词多义。国恒亡     (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 )去国怀乡 ( )行拂乱其所为   ( )法家拂士 ( )于舜发于畎亩之中 ( )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死于安乐 ( )发舜发于畎亩之中 ( )发于声 ( )家长签字:________________合 作 探 究 案【合作展示】1.把握句中的停顿。(1)舜 发 于 畎 亩 之 中,傳 说 举 于 版 筑 之 间,胶 鬲 举 于 鱼 盐之 中,管 夷 吾 举 于 士,孙 叔 敖 举 于 海,百 里 奚 举 于 市……(2)必 先 苦 其 心 志,劳 其 筋 骨,饿 其 体 肤,空 乏 其 身,行 拂 乱 其 所 为,所 以 动 心 忍 性,曾 益 其 所 不 能。2.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是从哪两个方面论证的?请简述本文的论证思路。合作交流1.第一段开头列举六个历代名臣成才的故事,共同点是什么?2.第一段哪些句子讲述的是一般人的成长历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现在人们常说的哪些话与这个道理相同?3.课文第二段是从哪些方面来说理的?4.本文主要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试作具体分析。检 测 案阅读下文,完成1~2题。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1.简答题。(1)孟子认为一个国家想要避免“亡”的命运,必须具备什么条件?(2)文章第二段,论证“ ”的观点时,只谈到了人的例子,论证“ ”的观点时,只谈到了国家的例子,但这种论证方式也是严密的,这里运用了互文见义的手法。(用原文语句回答)(3)作者说“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的“大任”指什么?“是人”指哪些人?(4)第一段列举了哪六个历史人物的事迹?作者写这些人物有什么作用?2.选择题。(1)下列对选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选文一开始连用六个排比,用事实说明这些人虽出身贫寒,但他们在经受了艰苦磨炼之后,终于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古人大业成,皆自忧患始”和“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能证明孟子“生于忧患”的观点。选文重视人的主观因素,提出“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的观点,这样就把造就人才的主、客观条件都说到了。选文中孟子表明了决定国家存亡的因素和个人能否成就大事业的因素不相同。(2)下面对原文内容和写法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一开始就列举了一系列由卑微到显贵的历史人物为事实论据,然后分析论证,兼之正反对比,最后水到渠成,得出结论。B、本文主要强调艰苦奋斗的生活对人的磨砺作用。标题为文章的“眉目”,本文以论点为题,文章眉目分明,主旨显豁。C、原文第二段从正反两方面论述经受磨炼的好处,从反面讲磨炼激发人的斗志,从正面揭示国家灭亡的原因。D、文章第一段中承上启下的句子是“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其中“是人”指上述六人和与此相似的其他人。 学习目标:1.积累一些文言实词、虚词,背诵并默写短文。2.熟读课文,借助注释,了解大意。3.了解孟子其人和他所处的时代,理解孟子的政治主张。学习重点: 1.积累一些文言实词、虚词,背诵并默写短文。2.熟读课文,借助注释,了解大意。学习难点: 了解孟子其人和他所处的时代,理解孟子的政治主张。教师复备栏或学生笔记栏:
参考答案
预 习 案
预习·导学:
1.舜(shùn)  孙叔敖(áo)  畎亩(quǎn)
傅说(yuè)  鬲(ɡé)  奚(xī)  拂士(bì)
2.发:起,指被任用。
畎亩:田地。
士:狱官。
市:集市。
空乏:财资缺乏。
乱:违背;扰乱。
恒过:常常犯错误。
作:奋起,指有所作为。
喻:了解,明白。
入:在国内。
出:在国外。
敌:匹敌,相当。
3.曾益其所不能:通“增”,增加。
衡于虑:通“横”,梗塞,不顺。
法家拂士:通“弼”,辅佐。
4.苦其心志:使……痛苦,使动用法。
劳其筋骨:使……劳累,使动用法。
饿其体肤:使……饥饿,使动用法。
空乏其身:使……资财缺乏,使动用法。
所以动心忍性:使……惊动,使动用法;使……坚韧,使动用法。
人恒过:犯错误,犯过失,名词作动词。
5.国恒亡(国家)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国防)
去国怀乡(国都)
行拂乱其所为(违背)
法家拂士(同“弼”辅佐)
于舜发于畎亩之中(从)
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给)
死于安乐(在)
发舜发于畎亩之中(起,被任用)
发于声(显现,显露)
合 作 探 究 案
【合作展示】
1.(1)舜/发于/畎亩之中,傳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2)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21教育网
2.中心论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作者从个人,国家两个方面加以论证,文章先谈造就人才的问题,以六个出身低微,经过种种磨难而终于身负“大任”的人物为例来说明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同时又重视人的主观因素,提出“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的观点,从两方面说明人要有所作为,成就大业,就必须在生活,思想,行为等方面经受一番痛苦的磨炼。接着由个人说到国家,指出决定国家存亡的因素和个人能否成就大业的因素相仿,最后归纳出论点。21cnjy.com
合作交流
1.他们都是经历了一段艰难困顿的生活之后才发愤而成就一番大事业的,他们都经历过艰苦的磨炼,都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2
2.“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告诉我们“逆境出人才”的道理,“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等与之相同。com
3.第二段先提出人要有所作为,成就大业,还要重视人的主观因素,提出“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的观点,接着由个人说到国家,指出决定国家存亡的因素和个人能否成就大业的因素相仿,最后推出论点。2·1·c·n·j·y
4.排比和对比。对于同一论题,多角度多层次地加以阐述,行文如江河直下,一泻千里,使文章富有气势,例如第①自然段中的排比,最后一自然段中的对比。
检 测 案
1.(1)内有法家拂士,外有敌国外患。
(2)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3)“大任”指治理天下的任务。“是人”指前面叙述的六个人,又不限于他们,还包括其他能担任“大任”的人。
(4)第一段列举了舜、傅说、胶鬲、管夷吾、孙叔敖、百里奚这六个历史人物的事迹。文章写他们的作用:以六人的事迹为例证,为下文“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的理论奠定事实基础。
2.(1)D (2)C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