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19张PPT。第一节 自然灾害及其影响1.了解自然灾害的含义及其形成条件。
2.运用材料全面认识自然灾害的影响。
3.阐述自然灾害危害程度地域差异的形成机制。一二一、自然灾害
1.概念:由于自然异常变化造成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社会失稳、资源破坏等现象或一系列事件。
2.形成条件:一是要有自然异变作为诱因;二是要有受到损害的人、财产、资源作为承受灾害的客体。
3.自然灾害发生与否的判断标准:当自然界发生异常变化,无论其程度大小,只要对人类社会和自然资源造成损失就形成自然灾害。
4.自然灾害灾情的大小取决于孕育灾害的环境(孕灾环境)、导致灾害发生的因子(致灾因子)和承受灾害的客体(受灾体)三者的共同作用。一二发生在荒无人烟地区的洪水能构成自然灾害吗?为什么?
提示:不能。因为判断某一事件或过程是否构成自然灾害的标准有两条:一是看是否以自然异变为诱因,二是看是否有承受灾害的客体。发生在荒无人烟地区的洪水虽有自然异变,但该地区没有人类活动,没有承受灾害的客体,因此不能构成自然灾害。一二二、自然灾害的影响
1.灾情大小的衡量标准:人类社会和自然资源的损失。
2.主要影响。
(1)人员伤亡。
自然灾害能给人体造成死亡、伤残等生理伤害,同时还会由于断水、缺粮、失去亲人、无家可归等灾害境遇,造成恐慌、忧愁、痛苦等心理和精神伤害。
(2)财产损失。
①直接经济损失:作物、牲畜、林木、房屋、道路、机场、船舶、厂矿、文物古迹等财产受到损毁。
②间接经济损失:停产停工、交通通信中断等导致物资生产流通、商贸金融、社会结构和管理等方面的损失。间接经济损失通常数倍于直接经济损失。一二图表导读教材P4表1.1“不同灾种的灾情报告样例” 读表时把握以下几点:(1)灾种不同,灾情所采用的指标不同,如干旱可造成经济损失,一般不造成人员的伤亡,而地震和风暴潮不仅能造成经济损失,还能造成人员伤亡。(2)灾种不同,受灾体也不同,如干旱的主要受灾体为农作物及农田,地震的主要受灾体为房屋、桥梁等工程建筑物,风暴潮的主要受灾体为海水养殖场、船只等近海事物。一二(3)自然资源与环境破坏。
①特殊性:资源损失的灾情相对于人员、财产的损失灾情来说具有滞后性和隐蔽性,但影响范围和持续时间往往更广泛和长远。
②不同类型自然资源破坏的差异。一二(4)自然灾害的危害程度存在地域差异。
①不同地区,由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自然灾害的影响是不相同的。
②同一种自然灾害,危害程度也存在着明显的地域差异。
图表导读教材P5图1.8“自然灾害危害程度地域差异的形成原因” 读图可获得以下信息:(1)由于不同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自然灾害的影响是不同的。(2)在灾害强度相同的情况下,经济发展水平高,但防抗灾害能力弱的地区,自然灾害的危害程度就高;经济发展水平低,但防抗灾害能力强的地区,自然灾害的危害程度就低。知识点一知识点二自然灾害与自然异变的区别与联系 【例题1】 冰岛第五大冰川——埃亚菲亚德拉冰盖冰川下一座火山喷发后,火山灰尘横扫欧洲,致使许多机场关闭、航班取消。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有关该次火山喷发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该次火山喷发属于自然灾害
B.冰岛位于亚欧板块和美洲板块张裂地带
C.导致冰岛火山灰蔓延到欧洲上空的气压带和风带为副热带高气压带和西风带
D.这些蔓延的火山灰物质在地球圈层中迁移的顺序是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岩石圈
(2)据观测,火星上常发生火山喷发,喷发的规模远大于地球。火星上的火山喷发是( )
A.自然灾害 B.环境问题 C.自然异变 D.生态问题知识点一知识点二解析:第(1)题,该次火山喷发以自然异变为诱因,有受灾体,因此属于自然灾害。冰岛位于亚欧板块和美洲板块张裂地带,且接近北极圈,受副极地低气压带控制,同时,冰岛位于欧洲的西北部,火山灰蔓延到欧洲上空受到西风的影响;火山活动喷发的火山灰首先进入地球的大气圈,然后它们会作为凝结核随着降水进入水圈,被植物吸收后进入生物圈,最后经沉积、固结成岩等外力作用进入岩石圈。第(2)题,在火星上因为没有受灾体,因此上面的火山喷发不能叫自然灾害,环境问题和生态问题也是相对人类而言的,因而火星上的火山喷发只能是自然异变。
答案:(1)C (2)C知识点一知识点二特别提醒致灾因子并非都是纯粹的自然作用
导致灾害发生的因子简称致灾因子,致灾因子既有纯自然作用的,也有人类活动诱发引起的。如构造运动引起的地震、台风、火山喷发等致灾因子是纯自然作用的;水库蓄水诱发的地震,人为改变山坡形态和破坏植被引起的滑坡、泥石流,过量采伐林木引起的水土流失等都是由人类活动引起的。知识点一知识点二知识点一知识点二自然灾害的影响
1.人员伤亡
(1)自然灾害对人员的伤害。(2)人员伤害的人群差异。
人们在年龄、性别、收入、居住条件、健康状况等方面存在着差异,会导致个人对灾害的应急反应不同,因此,同样强度的灾害发生时,人员伤亡的情况不同。如下图所示。知识点一知识点二2.财产损失 知识点一知识点二3.自然资源与环境破坏 知识点一知识点二4.自然灾害的危害程度存在地域差异
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一方面决定了受灾体的经济含量,另一方面决定了受灾体抵御灾害的能力。这两方面都影响着自然灾害危害程度的高低,具体表现如下图所示。知识点一知识点二【例题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2014年9月27日,位于日本中部的御岳山发生火山喷发,造成57人死亡,6人失踪。
(1)火山灾害孕育于 圈。?
(2)火山喷发能给自然资源和环境带来哪些危害?是否“百害而无一利”?
(3)御岳山和富士山若同时喷发,何处的灾情更严重?为什么?知识点一知识点二解析:火山喷发发生在岩石圈。岩浆毁灭地表事物,气体喷发物对大气质量有影响。火山喷发能形成温泉、矿产,并且火山灰能形成肥沃土壤。富士山和该火山若同时喷发,其灾情的大小应以人类社会和自然资源的损失作为衡量标准。
答案:(1)岩石
(2)危害:摧毁森林、吞没土地、污染大气和水源。火山喷发并非“百害而无一利”,火山喷发也能产生一些矿产资源,形成肥沃的火山灰土等。
(3)富士山。
与御岳山地区相比,富士山地区既是日本经济发达的地区,又是旅游名胜区,人口稠密,资源丰富。虽然防抗灾能力强,灾后恢复速度快,但与御岳山地区相比,其受灾危害程度要大得多。知识点一知识点二课件35张PPT。第二节 主要自然灾害的形成与分布1.列举自然灾害的主要类型。
2.掌握主要气象灾害、地质灾害、水文灾害和生物灾害等的概念,分析其成因和危害。
3.结合地图,掌握主要气象灾害、地质灾害、水文灾害和生物灾害的分布规律和世界上的两大自然灾害带,了解各灾害带的主要自然灾害种类。一二三四五一、热带气旋、干旱、寒潮等气象灾害
大气圈中,高低压的强弱及其控制范围的大小、持续时间的长短和移动路径的不同,都可能引起降水、气温等天气要素的频繁波动,产生突变,从而诱发热带气旋、干旱和寒潮等自然灾害。
1.热带气旋
(1)定义:发生在热带或副热带的深厚的低气压旋涡。
(2)形成条件:广阔的暖洋面;下热上冷的不稳定大气层结。(4)多发地区:热带气旋主要集中在孟加拉湾北部及沿海地区,中国东南沿海、日本和东南亚国家,加勒比海和美国东部海岸。一二三四五飓风和台风有无区别?
提示:飓风和台风其实是一回事,都是指中心附近平均最大风力在12级以上的热带气旋,只是因为发生的地域不同,才有了不同的名称。出现在西北太平洋的强烈热带气旋被称为“台风”,发生在大西洋、加勒比海和印度洋的则称为“飓风”。一二三四五2.干旱
(1)定义:因长时期无降水或降水量少而造成空气干燥、土壤缺水的一种现象。它由较长时间的气候波动或气候异变引起,常与大气在全球范围内的波动有关。
(2)特点:是一种渐发性的自然灾害。
(3)多发地区:降水不稳定的干旱、半干旱地区。非洲、亚洲和大洋洲的内陆地区是世界发生旱灾频率较高的地区,其中非洲是旱灾最严重的地区。一二三四五干旱和旱灾是不是一回事?旱灾有什么特点?
提示:干旱和旱灾是存在差别的,常年降水较少是干旱、半干旱地区的气候特征,而旱灾是某一时期降水比多年平均降水偏少,导致地区经济活动(尤其是农业
生产)、人类生存受到危害的现象。因此,干旱地区不一定发生旱灾,而湿润地区也可能发生旱灾。从受灾体的特征看,在经济发达、人口密度大的地区,干旱更容易酿成旱灾。是否出现旱灾应具备两个条件,可归纳为:一二三四五3.寒潮
(1)定义:是一种大范围强冷空气活动,主要发生在北半球中高纬地区的深秋到初春季节。当冷气团向暖气团方向猛烈冲击时,就爆发寒潮。
(2)特点:势力强大的寒潮天气可影响到低纬度区域,来势迅猛,所经之处短期内气温骤降,并伴有大风、雨雪、霜冻等现象,有时还带来暴风雪、沙暴等恶劣天气。一二三四五二、地震、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岩石圈内部在各种应力相互作用下,能量聚积达到一定程度时就会以各种形式释放。地应力的释放形成了地震等自然灾害;高低起伏的地表在重力作用和外力作用下,形成滑坡和泥石流等自然灾害。
1.地震
(1)概念:地壳中的岩层在地应力的长期作用下,会发生倾斜和弯曲。当积累的地应力超过岩层所能承受的限度时,岩层便会突然断裂或错位,使长期积累的能量急剧释放出来,并以地震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使地面发生震动,成为地震。
(2)震级和烈度:震级是表示地震大小的等级,它与地震释放的能量多少有关,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烈度用来表示地震时地面受到的影响和破坏程度。一次地震可以有多个烈度。烈度与震级大小、震源深浅、震中距、地质构造和地面建筑等有密切关系。一二三四五(3)分布:板块与板块的交界处地壳不稳定,是地震易发区。地中海—喜马拉雅地带和环太平洋地带是世界主要地震带。
图表导读教材P11图1.14“世界主要火山地震灾害带”
该图首先展示了地震带与火山带在空间分布上的一致性。二者都是地壳活动的产物,势必导致相关地质灾害的集中出现。其次该图说明了世界上除了地中海—喜马拉雅地带和环太平洋地带两大地震带外,还有其他的地震带,如印度洋海岭地震带、大西洋中脊地震带等。世界上主要地震带的分布状况:(1)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西起大西洋亚速尔群岛,向东经地中海、土耳其、伊朗、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北部、中国西部和西南部边境、缅甸到印度尼西亚,与环太平洋地震带相接。主要是浅源地震和中源地震,缺乏深源地震。一二三四五(2)环太平洋地震带。分布于濒临太平洋的大陆边缘和岛屿。从南美洲西海岸的安第斯山开始,向南经南美洲南端、马尔维纳斯群岛(福克兰群岛)到南乔治亚岛;向北经墨西哥、北美洲西岸、阿留申群岛、堪察加半岛、千岛群岛到日本群岛;然后分成两支,一支向东南经马里亚纳群岛、关岛到雅浦岛,另一支向西南经琉球群岛、我国台湾、菲律宾到苏拉威西岛,经所罗门群岛、新赫布里底群岛、斐济岛到新西兰。这条地震带集中了世界上80%的地震,包括大量的浅源地震、90%的中源地震、几乎所有深源地震和全球大部分的特大地震。一二三四五2.滑坡和泥石流 一二三四五图表导读教材P12图1.17“泥石流示意” 该图展示了泥石流发生区的地形条件,泥石流的地貌一般可分为形成区、流通区和堆积区三部分。
(1)上游形成区的地形多为三面环山、一面出口的瓢状或漏斗状,地形比较开阔,周围山高坡陡、山体破碎、植被生长不良,这样的地形有利于水和碎屑物质的集中。
(2)中游流通区的地形多为狭窄陡深的峡谷,谷床纵坡坡度大,使泥石流能够迅猛直泻。
(3)下游堆积区的地形为开阔平坦的山前平原或河谷阶地,使碎屑物有堆积场所。一二三四五三、洪涝、风暴潮等水文灾害
水圈包括海洋、河流、湖泊、水库等,水圈中主要有洪水、雨涝、内渍、风暴潮等自然灾害。
1.洪涝
(1)概念:洪涝包括洪水和涝渍两种主要类型。洪水是特大地表径流不能被江河、湖库容纳,水位上涨而泛滥的现象。涝渍是洼地积水不能及时排除的现象,多发生在蒸发弱、排水不畅的低洼地。
(2)分布:从气候因素看,洪涝集中在中低纬度地区,主要是亚热带季风区、亚热带湿润气候区、温带海洋性气候区;从地形因素看,江河的两岸,尤其是中下游地区,是洪水的直接威胁区。低湿洼地容易发生涝渍。一二三四五2.风暴潮
(1)概念:风暴潮多发生在热带气旋或温带气旋与高纬度地带冷暖空气交互影响的地区,是指由于强烈的大风扰动,引起海岸水面异常升高,海水漫溢上陆的现象。
(2)类型及其特点:由台风引起的风暴潮多发生在夏秋季节台风鼎盛时期,特点是来势猛、速度快、强度大、破坏力强,凡是受台风影响的沿岸地区均可能发生;由温带气旋引起的温带风暴潮常出现在春秋季节,增水过程相对平缓,常出现在中纬度沿海地区,以欧洲北海沿岸、美国东海岸以及我国的北方海区沿岸为多。一二三四五洪水和涝渍两种洪涝灾害有何区别?
提示:一二三四五四、病害、虫害和鼠害等生物灾害
1.病害
(1)病害的类型:常见的农作物病害有稻瘟病、小麦锈病、棉花枯萎病、烟草炭疽病等;常见的森林病害有杨树烂皮病、松疱锈病、溶叶病、泡桐丛枝病等。
(2)发生原因:与作物所处的环境有关,气候变异等造成的不良环境使得作物对病害抗性降低;外来病原体入侵也是病害流行的主要原因。
(3)危害:使农作物、树木染病从而枯萎甚至死株,导致大面积农田、森林被毁坏。一二三四五2.虫害和鼠害
(1)虫害。(2)鼠害:重灾区是农田、牧场及森林。
(3)虫害、鼠害大规模发生的原因。一二三四五五、世界主要的自然灾害带
1.全球自然灾害在空间上的带状分布现象,称为自然灾害带。一二三四五2.主要的两大自然灾害带。 一二三四五图表导读教材P16图1.27“世界主要自然灾害带” 该图运用不同的图例显示了不同自然灾害的空间分布规律。首先通过不同颜色的图例的密度看出自然灾害集中分布的两个地带,一是环太平洋沿岸几百千米宽的自然灾害带,二是北纬20°~50°之间的环球自然灾害带。其次要通过不同的图例看各种自然灾害的分布,例如海啸主要分布在环太平洋沿岸几百千米宽的自然灾害带,洪水多分布在北纬20°~50°之间的环球自然灾害带,又以亚热带季风气候区、亚热带湿润气候区、温带海洋性气候区最为集中。最后针对自然灾害带探究自然灾害的自然特征,如链发性、空间上的群聚性等。知识点一知识点二知识点三知识点四热带气旋(台风)的形成条件、结构及天气
1.热带气旋(台风)的形成需具备以下几个条件:(1)广阔的暖洋面,提供热带气旋高温、高湿的空气;(2)对流层风速的垂直切变小,有利于热量聚集;(3)地转参数大于一定值(纬度大于5°的地区),有利于形成强大的低压涡旋;(4)热带存在低层扰动(下热上冷的不稳定大气层结),持续提供水汽。2.台风的结构及天气:由内至外可分为台风眼、旋涡风雨区和外围大风区三部分。知识点一知识点二知识点三知识点四知识点一知识点二知识点三知识点四【例题1】 2014年9月16日23时,台风“海鸥”在越南北部广宁省沿海完成第四次登陆,登陆后势力稍微减弱,但仍维持台风强度,且暴雨强度有所增大。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海鸥”登陆后,风力减弱的原因是什么?
(2)“海鸥”登陆后,暴雨强度增强的原因有哪些?
解析:台风登陆后风力减弱与其摩擦力增加、失去能量来源有关,而暴雨强度增强与地形的抬升和停留时间长有关。
答案:(1)失去能量来源,且受地面摩擦力影响,风力减小。
(2)迎风坡加速气流上升;台风带来的水汽加速凝结,致使暴雨强度增大。知识点一知识点二知识点三知识点四寒潮及其危害
1.寒潮及其影响因素
在冬半年里,高纬地区接受太阳热量很少,北极和高纬地带被大量冰雪覆盖,地表反射率大,气温低,干冷空气在此堆积,形成了密度大的冷气团——极地大陆气团,成为寒潮的发源地。其影响因素如下图所示。知识点一知识点二知识点三知识点四2.寒潮的危害
寒潮以秋末冬初和冬末春初最多,隆冬时反而较少。秋末冬初和冬末春初时强冷空气过程更容易造成大幅度降温。寒潮的危害主要有:强烈降温会使农作物遭受冻害,尤以秋季和春季的寒潮对农作物的危害最大;大风能吹翻船只,摧毁建筑物,破坏牧场;严重的大雪、冻雨可压断电线,折断电线杆,造成通信和输电线路中断,交通运输受阻等。寒潮影响范围大,而且经常多种灾害并发。知识点一知识点二知识点三知识点四【例题2】 下图示意中国1951~1981年地表温度距平与寒潮频次的变化。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判断1951~1981年地表温度距平与寒潮频次之间的关系,并解释原因。
(2)说出寒潮对我国农作物产生危害的主要季节,并分析原因。知识点一知识点二知识点三知识点四解析:第(1)题,读图可知,1951~1981年地表温度距平与寒潮频次大致呈负相关(温度距平越低,寒潮频次越高)。原因是温度低的年份,亚洲高压强盛,冷空气活动频繁,寒潮发生的频次比较高。第(2)题,寒潮对我国农作物产生危害的主要季节是春季和秋季。原因是春季主要为播种季节,秋季主要为收获季节,这两个季节农作物容易受冻减产。
答案:(1)大致呈负相关。温度低的年份,亚洲高压强盛,冷空气活动频繁,寒潮频次高。
(2)春季和秋季。春季为播种季节,秋季为收获季节,农作物容易受冻减产。知识点一知识点二知识点三知识点四震级、烈度、等震线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1.震级与烈度
地震的震级和烈度是描述地震的两个含义不同却又有联系的概念。知识点一知识点二知识点三知识点四2.等震线与烈度
等震线是把地面破坏程度相似的各点连接起来的曲线。在一次地震中,等震线并非以震中为圆心的同心圆形状,即震中距相同的各点的烈度不一定相同,因为烈度不仅与震中距有关,还与震级、震源深浅、地质构造、地面建筑等有关。知识点一知识点二知识点三知识点四【例题3】 下图为“某地某次地震烈度分布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此次地震烈度的排序正确的是( )
A.Ⅹ>Ⅸ>Ⅶ B.Ⅵ>Ⅶ>Ⅷ
C.Ⅷ>Ⅵ>Ⅹ D.Ⅸ<Ⅷ<Ⅶ
(2)图中③处可能为( )
A.一个村庄 B.一座城市
C.一洼池塘 D.一座小山
(3)此次地震不同地震台所测的震级不一致,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一次地震有多个震级 B.离震中距离不同,震级也不同
C.测量误差所致 D.与各地所处的地质构造有关知识点一知识点二知识点三知识点四解析:第(1)题,由图可知,震中的烈度为Ⅹ,由此往外依次递减,即Ⅹ>Ⅸ>Ⅷ>Ⅶ>Ⅵ。第(2)题,③处比周围地区所受的破坏程度大,因而推测其可能为一座城市。第(3)题,震级是表示地震释放能量大小的等级,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测得不同的震级是由测量误差所致。
答案:(1)A (2)B (3)C知识点一知识点二知识点三知识点四滑坡和泥石流的关系 知识点一知识点二知识点三知识点四【例题4】 下图为“我国某区域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对比甲、乙两地,指出泥石流灾害发生概率较大的地点,并说明理由。
(2)若丙地发生泥石流,据图说明可能造成的主要危害。知识点一知识点二知识点三知识点四解析:第(1)题,从图中可以看出,甲地的等高线密集,地形坡度较大,而且位于东南季风的迎风坡,降水多,更容易发生泥石流。第(2)题,根据图中信息可以得出,丙地附近有铁路,而且铁路跨越河流,发生泥石流时可能冲毁铁路;丙处山谷有河流发育,发生泥石流时可能阻塞河道,引起洪水灾害。
答案:(1)甲地。地形坡度较大;位于东南季风的迎风坡,降水多。
(2)冲毁铁路;阻塞河道。知识点一知识点二知识点三知识点四课件26张PPT。第三节 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1.结合实例说明人类活动影响地表环境的稳定程度。
2.结合实例说明人类活动影响受灾体的易损程度。
3.理解人类活动对灾害的“放大”和“缩小”作用。
4.掌握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灾情的变化情况,并能结合实例加以说明。一二三四一、人类活动影响地表环境的稳定程度
1.人类进行生态环境建设,使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可增加环境的稳定性。如修建水库、植树造林等。一二三四2.人类活动导致孕灾环境的稳定性降低。 图表导读教材P18图1.28“某河流修建水库前后径流量的变化” 该图是坐标图,横坐标表示月份,纵坐标表示径流量,用两条曲线分别表示建水库前和建水库后的径流量的变化,从而说明水库具有削峰补枯、调节径流的作用,使径流量更加平稳,减少了汛期发生洪水灾害、枯水期发生旱灾的频率和强度。一二三四二、人类活动影响受灾体的易损程度
1.影响人类自身的易损程度
(1)人口是最脆弱的受灾体:一切灾损中人员伤亡是最重要的,人员伤亡多少是衡量灾情大小的重要标准。
(2)人本身的灾前防范意识、灾中的应急措施、灾后的自救互救行为,影响着人自身的易损程度。一二三四2.影响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易损性
在相同强度的自然灾害下,不同类型的土地利用易损性不同。一二三四3.建设防灾减灾工程可以改变受灾体的易损程度 图表导读教材P20图1.29“深圳某流域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对洪水的影响” 该图采用了对比的形式说明深圳某流域土地利用变化与洪灾强度变化的关系。读图可知,该流域1980~2000年大面积的耕地、林地、灌草地转变为城镇用地,水体、湿地减少,而城镇用地建筑密度加大。同期,土地利用类型发生变化的对应区域的洪水流量明显增大,而林地保留较好的西部地区洪水流量则无大的变化。由此可以看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下洪水流量大小的区别。一二三四三、人类活动对灾情的“放大”和“缩小”
1.人类活动对灾情的“缩小”:社会经济基础雄厚、政治稳定的地区,一般有足够的财力和物力来建设防灾系统,在灾害发生时,能迅速救援,恢复灾区的生产活动,“缩小”灾情影响。
2.人类活动对灾情的“放大”:社会经济基础薄弱、时局动荡、人心失稳的地区,往往减灾不力,“放大”灾害效应,进而导致社会矛盾激化。
3.人类活动对灾情“放大”或“缩小”的最敏感区域,是在自然灾害的高风险区。一二三四图表导读教材P21图1.30“人类活动对灾情的‘放大’机制” 读该图时要图文结合,上下对比。图左侧的联系图是对右侧图的说明,上下图对比说明人类活动在洪水高风险区的变化。该图说明,同样灾害强度下,人类在自然灾害高风险区活动(比如建房、耕地等)强度和范围越大,高风险区的经济密度越大,则灾情“放大”;反之则灾情“缩小”。人类的活动,有可能导致“大灾小害”或者“小灾大害”。一二三四四、社会发展不同阶段的灾情变化
1.地质历史进程中的“灾变”一二三四2.人类历史时期灾情的变化
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人类与自然灾害的关系也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如前所述,人既是活动的致灾因子,又是最易损失的受灾体。它们的关系大致如下图所示。一二三四图表导读教材P22图1.32“自然灾害随社会发展的阶段性变化” 该图用联系框图的方式,显示了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类活动范围和强度增加,受灾体特征、灾情、减灾能力随之改变。沿着横向读图可知道某一项内容随人类社会的发展状况;沿着纵向读图可知道在同一社会历史时期各项内容的状况。可整理成下表。一二三四自然灾害随社会发展的阶段性变化 知识点一知识点二知识点三人类活动破坏植被对自然灾害的影响
人类活动对植被的破坏,一是使地表裸露,造成地表土壤遭受风蚀和水蚀的机会增多,引发沙尘天气和水土流失,增大干旱、洪涝与泥石流发生的概率;二是降低植被的蓄水、保水能力,使地表拦截的径流减少,蒸发量增大,增大干旱与洪涝的危害程度;三是造成侵蚀程度加剧,引发山体结构破坏,诱发山崩、滑坡等灾害;四是加重河床、湖泊的泥沙淤积,降低河道行洪、湖泊蓄洪的能力,增加洪涝的发生概率与危害程度;五是破坏动植物的生存环境,造成物种灭绝加速和生物多样性的减少。【例题1】 近年来,由于海南许多公司和企业疯狂围山圈地种植热带经济作物,肆意占山开垦,使得海南天然林、水源涵养林锐减,水土流失加重,部分地区山体滑坡、河水断流,气象灾害与地质灾害频发,西部沙漠化土地进一步扩展。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毁林会加剧海南哪些地质灾害的发生?
(2)毁林引发的水土流失对水旱灾害的发生有哪些影响?从减少全岛水土流失角度出发,应重点恢复和保护的是什么地区的植被?为什么?
(3)为减弱台风带来的危害,海南应重点加强哪个方向的植被保护?知识点一知识点二知识点三解析:第(1)题,从材料中可知,毁林主要发生在山区,因此可诱发滑坡、崩塌和泥石流灾害。第(2)题,毁林引发的水土流失一方面使山洪发生频率增大,另一方面使河流、湖泊淤积,增加洪涝灾害发生的频率。要减少全岛水土流失,应重点保护全岛水源地的森林,即中部山区。第(3)题,登陆海南的台风多为东南方向,因此应重点保护其东南沿海的植被。
答案:(1)崩塌、滑坡、泥石流。
(2)水土流失一方面使得土层变薄,土壤保水、蓄水能力降低,干旱时会加剧旱情,暴雨时易形成山洪;另一方面,水土流失使得下游河道、湖泊淤积,降低河道行洪、湖泊蓄洪能力,增加洪涝灾害发生的频率。中部山区;中部山区是全岛的水源地。
(3)东南方向。知识点一知识点二知识点三降低受灾体易损程度的措施
不同地区、不同时期的受灾体特性不同,导致同样强度的自然灾害发生在不同地区造成的影响不同,也使得不同社会发展阶段的成灾特点不同。由于受灾体易损性的人为可控性,降低受灾体易损性成为有效和主要的减灾措施。因此,人们可以运用先进的科技,通过一定的工程性和非工程性措施保护受灾体免受致灾因子的损害,或降低损害的程度,还可以在灾害发生之后及时救助,尽量减少损失。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知识点一知识点二知识点三1.通过国家的减灾规划和防灾法律以及公众减灾教育等途径,提高人本身的灾前防范意识。如清楚所住居民楼的防灾紧急通道等。
2.学会灾害中的应急措施。例如洪水的应急措施:①尽量逃向高处,登上坚固建筑的屋顶、大树、山丘和高坡等;②如果不能逃脱,要借助家中的木制家具或尽可能抓住木板、树干等漂浮物,尽量不让身体下沉,等待救援;③警惕和防止被毒蛇、毒虫咬伤以及倒塌电线杆上电线的电击。
3.学会灾后的自救互救。例如,洪水中救助的重点在于互救,因为洪水的发生具有可预报性和一定的滞后性,转移过程中的互救显得尤为重要。
4.建设防灾减灾工程可以改变受灾体的易损程度,从而减轻自然灾害的损失。如提高房屋的抗震强度,提高农作物的抗旱性能,都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小灾情。知识点一知识点二知识点三【例题2】 甲、乙两图分别示意广东省社会经济易损性和防洪标准。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指出图中A地区防洪标准与社会经济易损性的关系,并分析原因。
(2)简述B地区为降低洪水引发的次生地质灾害的危害应采取的措施。知识点一知识点二知识点三解析:第(1)题,根据图例对比甲、乙两图可得出,A地区防洪标准高,社会经济易损性也高。原因可从自然原因和社会经济方面分析。第(2)题,B地位于山区,因洪水可诱发滑坡和泥石流灾害,因此为降低其危害,一方面应增强孕灾环境的稳定性,如生态退耕;另一方面还应降低受灾体的易损性,如修建护坡工程和水库,同时将居民迁出高风险区,可以阻隔灾害与受灾体的直接接触,把灾害降到最低。
答案:(1)关系:A地区社会经济易损性高,防洪标准也高。原因:A地处珠江三角洲,地势低平,排水不畅,发生洪涝灾害的危险度高;人口密集,经济发达,洪灾造成的社会经济损失大;A地社会经济基础雄厚,有足够的财力和物力来建设防灾系统,防洪标准高。
(2)植树造林,生态退耕;修建护坡工程;修建水库;迁出高风险区。知识点一知识点二知识点三人类活动对灾情的“放大”和“缩小”
影响灾情大小的因素主要有灾害种类(强度)、经济发展水平、减灾能力。一般而言,灾害种类(强度)、经济发展水平与灾情呈正相关,减灾能力与灾情呈负相关。如下图所示。知识点一知识点二知识点三1.人类活动影响孕灾环境和受灾体对灾情的“放大”和“缩小” 知识点一知识点二知识点三2.不同地区人类活动对灾情的“放大”和“缩小” 知识点一知识点二知识点三3.高风险区人类活动对灾情的“放大”和“缩小” 知识点一知识点二知识点三【例题3】 读图,完成下列各题。(1)从图甲到图乙受灾体发生了什么变化?
(2)在相同的灾害强度下,甲、乙两图中,灾情较大的是 图。?
(3)图中反映出哪些人类活动“放大”了该区域的灾情?
(4)针对洪水发生的原因,结合区域的特点,人类应怎样合理利用土地以“缩小”灾情?知识点一知识点二知识点三解析:人类活动进入高风险区,会引起受灾体的变化。结合图例可以看出,图乙中农田面积扩大,房屋建筑增多,经济密度明显增大,人类活动进入高风险区就会“放大”区域灾情,迁出高风险区就会“缩小”区域灾情。
答案:(1)在洪水高风险区,农田面积扩大,房屋建筑增多,经济密度明显增大。
(2)乙
(3)在洪水高风险区开辟耕地;在洪水高风险区发展居住用地。
(4)植树造林,恢复林业用地,涵养水源;退耕还湖,增强湖泊的调节作用;迁出行洪区,减少灾害损失。知识点一知识点二知识点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