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标分解】
1.理解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2.运用景观图片和自然带分布图等,分析地理环境地域分异的形成。
【核心突破】
核心要点一
世界陆地自然带
【归纳总结】世界陆地自然带的成因及其与气候类型的关系
陆地自然带
气候类型
成因
纬度位置
海陆位置
大气环流
热带雨林带
热带雨林气候
赤道附近南北纬10°之间
横贯大陆
赤道低压带控制
热带季雨林带
热带季风气候
北纬
10°~25°
大陆东岸
季风环流(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
热带草原带
热带草原气候
南北纬10°到南北回归线之间
大陆中部、西部
赤道低压带和信风带交替控制
热带荒漠带
热带沙漠气候
南北回归线附近
大陆中部、西部
副热带高压带或信风带控制
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地中海气候
南北纬30°~40°
大陆西岸
副热带高压带和西风带交替控制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亚热带季风和季风性湿润气候
南北纬25°~35°
大陆东岸
季风环流(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温带季风气候
北纬
35°~50°
大陆东岸
季风环流(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温带海洋性气候
南北纬40°~60°
大陆西岸
盛行西风控制
湿润的温带大陆性气候
北美大陆温带地区
大陆东岸
受海洋湿润气流影响
温带草原带
温带大陆性气候
中纬度
大陆中部
常年受大陆气团控制
温带荒漠带
亚寒带针叶林带
亚寒带大陆性气候(亚寒带针叶林气候)
北纬
50°~70°
横贯大陆
副极地低压带影响
寒带苔原带
极地气候
高纬度
横贯大陆
极地东风带、极地高压带
极地冰原带
【方法技巧】
1.自然带的水平地域分异规律
自然带和气候类型的分布联系紧密,下面以北半球为例,对比分析如下:
2.自然带的分布并不完全与气候类型相吻合
(1)相同的自然带对应的气候类型不尽相同,如温带落叶阔叶林带对应温带海洋性气候和温带季风气候。
(2)相同的气候类型对应的自然带不唯一,如温带大陆性气候对应的自然带主要为温带草原带和温带荒漠带。
(3)热带沙漠气候对应的自然带不是热带沙漠带,而是热带荒漠带。
【典题探究】
【例1】某位同学对照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图画出了亚洲自然带分布的理想模式图(见下图),以便更好地记忆。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填出图中各自然带名称①_______,②________,③________,④________,⑤________。
(2)图中各自然带,其气候类型在世界各大洲中独有的是________,其形成雨季的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
(3)图示自然带名称相同,而其气候类型不同的数码是________;自然带名称不同,但气候形成原因相同的数码是_____。
(4)没有画出的自然带是________,没有详细画出的自然带分布规律是___________。
(5)在影响自然带的因素中,画此图时没有考虑的因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亚寒带针叶林带
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2)⑥ 夏季盛行从印度洋赤道附近吹来的西南季风,降水丰沛
(3)②④ ④⑤
(4)温带荒漠带 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
(5)洋流、地形起伏、大气环流
【变式精练】
1.关于自然带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冰原带是地球上跨经度最广的自然带
B.热带草原带以非洲和南美洲分布最广
C.温带森林带在南半球分布很广
D.除南极洲外,各大洲都有常绿硬叶林带分布
【解析】南极大陆跨经度360°且几乎完全被冰雪覆盖,属极地冰原带;温带森林带包括亚寒带针叶林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和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四个森林自然带,其中亚寒带针叶林面积最广,分布在北半球,所以温带森林带主要分布在北半球。
【答案】C
2.读理想大陆局部自然带分布图,结合所学知识,回答(1)~(2)题。
(1)图中①地所处的自然带是( )。
A.热带雨林带
B.热带草原带
C.热带荒漠带
D.热带季雨林带
(2)图中①、②、③三地自然条件相比较
( )。
A.②地降水最多
B.只有③地的植被为森林
C.①地年均温最低
D.②、③两地均受暖流影响
【答案】 (1)C (2)A
核心要点二
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归纳总结】
1.地域分异的三大地带性规律
分异规律
形成基础
影响因素
分布规律
特例
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
热量
太阳辐射
沿纬线延伸、沿纬度更替
非洲沿20°E,自南向北自然带的变化
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
水分
海陆分布
沿经线延伸、沿经度更替
亚欧大陆中纬地区从沿海向内陆的变化
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
水热状况
海拔高度
沿山地水平延伸、垂直更替
珠穆朗玛峰垂直自然带,乞力马扎罗山垂直自然带
2.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项
目
内
容
含义
概念
受太阳辐射从赤道向两极递减的影响,地表景观和自然带沿着纬度变化的方向,由赤道到两极作有规律的更替
自然带更替方向
纬度变化的方向,即南北方向
自然带延伸方向
纬线方向,即东西方向
形成
基础因素
以热量为基础
变化趋势
太阳辐射从赤道向两极递减,热量从低纬向高纬递减
分布
显著地区
低纬和高纬地区横穿整个大陆的地带,中纬度在一定范围内东西向延伸、南北向更替的地带
横贯大陆的自然带
苔原带和针叶林带(高纬度),热带雨林带(低纬度)
中纬度
大陆东岸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温带针阔混交林带(低纬→高纬)
大陆西岸
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低纬→高纬)
大陆内部
中部:亚热带荒漠带、温带荒漠带(低纬→高纬)两侧:热带草原带、温带草原带(低纬→高纬)
3.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项
目
内
容
概念
受海陆位置的影响,自然景观和自然带从沿海向大陆内部依次更替
形成基础
水分变化
根本因素
海陆位置差异,导致从沿海向内陆,干湿状况差异大
景观变化
森林带、草原带、荒漠带(沿海→内陆)
自然带更替方向
从沿海向内陆的方向,即东西方向或经度变化方向
自然带延伸方向
经线方向,即南北方向
4.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项
目
内
容
显著地区
高山地区,尤其是低纬度的高山地区
形成原因
从山麓到山顶的水热状况随着高度的增加而变化
垂直带谱
最下面为基带,所有的垂直带有规律的排列
分布规律
共同性
某山地垂直自然带的变化,具有从该地向高纬度地区的纬度地带性变化的类似规律;山麓的自然带基本上与当地水平自然带相一致
差异性
干旱地区,由于迎风坡和背风坡的水分条件不同,同一山地不同坡向的垂直带谱不同,山地朝阳坡自然带数多于背阴坡带数
5.陆地环境因海陆分布、地形起伏等影响具有非地带性分布现象。
6.地带性、非地带性的区别与联系
(1)非地带性因素是叠加在地带性因素之上的,会使地带性分布规律变得不完整、不鲜明。
(2)从宏观上来看,地带性因素对自然带的影响是普遍的、基本的,而非地带性因素对自然带的影响是局部、特殊的。
(3)地带性与非地带性因素的影响不是割裂的,这两种因素是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正因为如此,使得地理环境和自然带的分布既有规律,又有复杂性。
【思考探究】
为什么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在北半球中纬度地区表现较为明显?
【方法技巧】
1.地域分异规律的判断方法
主要看自然带的延伸方向和更替方向。一般来说,东西方向延伸、南北方向更替的是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这种分异最明显的大洲是非洲;南北延伸、东西更替的是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如亚欧大陆中纬度地区从沿海向内陆自然带的变化;从山麓向山顶更替的是垂直地域分异,如喜马拉雅山等中、低纬高山地区自然带的分异。
水平地域分异规律主要包括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和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1)在分析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时可按以下思路进行:
太阳辐射:赤道两极
热量带:赤道两极
植被:赤道两极
土壤:赤道两极
(2)在分析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时可按以下思路进行:
来自海洋的暖湿气流:沿海内陆
降水量:沿海内陆
植被:沿海内陆
土壤:沿海内陆
(3)山地垂直地域分异的判读:
①影响山体垂直自然带谱复杂程度的几个因素
a.山体所在纬度——相同高度的山体,纬度越低自然带谱越复杂。
b.山体海拔——纬度相当的山体,海拔越高自然带谱越复杂。
c.山顶、山麓之间相对高度——相对高度越大,自然带谱越复杂。
②影响山体垂直自然带分布海拔高度的因素
a.山体所在纬度——同类自然带的分布,在低纬的山地海拔高,在高纬的山地海拔低。
b.坡向——同一山体,同类自然带分布阳坡高、阴坡低。
2.歌诀法记忆地域分异规律的表现
赤道两极,热量为基,东西延伸,南北更替。沿海内陆,水分为基,南北延伸,东西更替。垂直分异,水热差异,上下更替,纬低带齐。
3.雪线高度问题
夏季气温小于0℃的地方有永久性积雪,即夏季气温0℃线为山体的雪线。雪线是冰雪带的下限,其高度与纬度、坡向和坡度有关。一般来说,低纬雪线高,高纬雪线低;阳坡雪线高,阴坡雪线低;迎风坡雪线低,背风坡雪线高;陡坡雪线高,缓坡雪线低。
4.垂直地域分异规律的表现
(1)从山麓到山顶的热量差异很大
一般地,海拔每上升100米气温下降0.6
℃。据此可知:从山麓到山顶的自然带分异类似于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下图);纬度越低,相对高度越大,自然带类型越多。
(2)从山麓到山顶的水分状况差异明显
一般来说,从山麓到山顶降水量呈“少—多—少”变化。因此,有些基带在草原或荒漠的高山,由于山地降水增多,可能出现森林带,如天山。
(3)随纬度和坡向的变化,同一自然带在不同地区分布高度不同:
①山体所在纬度——同类自然带的分布,在低纬的山地海拔高,在高纬的山地海拔低。如针阔叶混交林带,在亚热带(台湾玉山)海拔可达2
800米,到暖温带(小五台山)只能到2
000米,而到了中温带(长白山)仅及1
200米。
②坡向——同一山体,同类自然带的分布,阳坡高、阴坡低。
5.世界陆地主要的非地带性地域分异现象及其成因
实际分布的自然现象
形成原因
按理想状态的地带性分布
南美大陆西岸3°S~30°S之间狭长的热带荒漠带
安第斯山脉阻挡海洋水汽的输入
自北向南是热带雨林带(北)、热带稀树草原带(中)、热带荒漠带(南)
秘鲁寒流降温减湿
南美大陆南段东岸形成温带荒漠带(巴塔哥尼亚沙漠)
安第斯山脉阻挡西风气流深入内陆
温带草原(中)、温带落叶阔叶林带(东)
赤道附近的东非高原呈现热带稀树草原景观
海拔高,气温低,降水少,不能形成热带雨林气候
热带雨林带
马达加斯加岛东部的热带雨林带
东部地处东南信风的迎风坡
热带稀树草原带
马达加斯加暖流增温增湿
东南信风来自海洋,暖湿
巴西高原东南部的热带雨林带
成因类似于马达加斯加岛东岸的热带雨林带
热带稀树草原带
南半球缺少寒带苔原带和亚寒带针叶林带
南半球相应纬度带是海洋,没有陆地分布
寒带苔原带(较高纬度)、亚寒带针叶林带(较低纬度)
天山、昆仑山山麓的绿洲
高山冰雪融水使其地表水或地下水丰富
温带荒漠带
非地带性地域分异表现可以总结成“缺失”、“改变”、“约束”、“块状”等几个方面:
(1)“缺失”:由于海陆分布差异的原因,使得某些地区缺失某种陆地自然带,如:南半球上缺失亚寒带针叶林带和苔原带。
(2)“改变”:由于地形的影响使某些陆地自然带的分布发生变化,如:南美洲安第斯山脉南段,西侧是温带森林带,东侧是温带荒漠带。
(3)“约束”:如南北美洲西部沿海地区,自然带分布范围很窄并很长。
(4)“块状”:位于热带荒漠和温带荒漠中的绿洲,如我国新疆的天山和昆仑山山麓的绿洲。
6.纬度地带分异和干湿度(经度)地带分异的区别
受热量和水分条件的影响所形成的陆地自然带在水平方向上虽存在地域分异,但又呈现出明显的规律性,如下表所示:
比较项目
纬度地带分异
干湿度地带分异
影响因素
主导因素
热量(太阳辐射)
水分(海陆位置)
成因分析
太阳辐射从赤道向两极递减
降水从沿海向内陆递减
分异规律
延伸方向
东西方向(或纬线方向)
南北方向(或经线方向)
更替方向
南北方向(或纬度变化的方向)
东西方向(或经度变化的方向)
图示
INCLUDEPICTURE
"E:\\李善英\\2016\\幻灯片\\同步\\创新设计\\地理\\湘教1\\381.TIF"
\
MERGEFORMAT
INCLUDEPICTURE
"E:\\李善英\\2016\\幻灯片\\同步\\创新设计\\地理\\湘教1\\381.TIF"
\
MERGEFORMATINET
典型地区
低纬度和高纬度的低平地区
中纬度地区
典型案例
沿20°E非洲大陆自赤道向南、北自然带的变化:热带雨林带→热带草原带→热带荒漠带→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中纬度(40°N~60°N)亚欧大陆从沿海向内陆的自然带变化:温带落叶阔叶林带→温带草原带→温带荒漠带
【典题探究】
【例2】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自然带B的气候类型是________气候,该气候的形成主要是常年受________控制,自然带A的植被类型是________。
(2)自然带A→B→C的更替体现地理环境由________到________的地域分异,这种地域分异规律是以________为基础的,表现为地表景观和自然带沿着________方向作有规律的更替。
【答案】(1)热带沙漠 副热带高气压带 亚热带常绿硬叶林
(2)赤道 两极 热量 纬度变化
【例3】下图中甲、乙两图分别为沿经线、纬线的地形剖面和自然带分布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甲图中自然带的分布特点是________,体现了自然带的________地域分异规律。
(2)乙图中A表示的自然带名称是________,C→B→A自然带分异现象的主要成因是________。
(3)B山脉为我国重要的自然地理分界线,试列举三例。
【答案】
(1)大致以赤道为界南北对称分布 由赤道到两极 (2)温带草原带 从沿海向内陆降水量逐渐减小
(3)地势第二级阶梯与地势第三级阶梯(或东北平原与内蒙古高原)的分界线;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分界线;内流区和外流区的分界线;4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或半湿润区与半干旱区的分界线);农耕区与畜牲区的分界线;森林带与草原带的分界线。
【变式精练】
下图是我国不同纬度的两座山地垂直自然带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3-4题。
3.甲山A坡缺失2自然带的原因是( )
A.纬度偏高,热量不足
B.降水少
C.历史上人类的破坏
D.光照不足
4.乙山雪线D坡比C坡低的主要原因是( )
A.温度低
B.降水多
C.光照足
D.风力弱
【答案】3.B
4.B
读图,完成5-7题。
5.①地的自然带是( )
A.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B.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C.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D.热带荒漠带
6.从①→②自然景观由森林过渡到草原、荒漠。这种变化属于( )
A.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
B.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
C.垂直地带分异
D.地方性分异
7.决定由直线③→④自然带分异规律的主要因素是( )
A.热量
B.水分
C.高度
D.光照
【答案】5.C 6.B 7.A
8.读下图所示自然景观地域分异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自然景观从①→②→③→④的变化是以
为基础产生的,这种地域分异产生的根本原因是
。
(2)喜马拉雅山南坡复杂的景观变化规律近似于
(A:①→②→③→④
B:③→⑤→⑥)的变化,产生的原因是
。
(3)③为温带落叶阔叶林,而同纬度的⑥为温带荒漠带,这种差异产生的原因
。
【解析】该题考查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的应用。
(1)图中①→④反映了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这是地域分异受太阳辐射从赤道向两极递减的影响而形成的。
【答案】(1)热量
太阳辐射在各纬度分布不均
(2)A
地势越高,气温越低,水热变化大
(3)距海远近不同 2014年8月7日10点59分,厦门大学亚特登山队成功登顶海拔6
168米的雀儿山(位置如下图)。读图,回答1~2题。
1.亚特登山队从厦门出发直至登顶雀儿山,前后大致经过的自然带是( )
A.落叶阔叶林带—高山针叶林带—高山灌丛、草甸、荒漠带—积雪冰川带
B.常绿硬叶林带—针阔混交林带—高山荒漠带—积雪冰川带
C.常绿阔叶林带—高山针叶林带—高山灌丛、草甸、荒漠带—积雪冰川带
D.草原带—高山针叶林带—高山灌丛、草甸、荒漠带—积雪冰川带
2.雀儿山( )
A.各自然带分布范围随季节变化基本不变
B.南坡热量条件好,林带上界比北坡低
C.北坡冰雪带下界因降水量大而海拔低于南坡
D.南坡降水多,但坡度异常陡峻,雪线较北坡高
【答案】1.C 2.D
线升高。
读材料,依据所学知识,完成3~5题。
材料一 跨国自驾游在我国逐渐兴起,一名自驾爱好者在论坛的游记中写道:“这次穿越之旅我将跟随一汽丰田LC200车队,呈C字形行车路线,从北京出发经蒙古国、抵达俄罗斯贝加尔湖,最后从俄罗斯赤塔返回中国满洲里,历时15天,全程5
000余千米……”“……大约有300条河流汇入贝加尔湖……”“……原本生活在北冰洋冰面和海水中的海豹,却在淡水湖中生存下来。现在它叫贝加尔海豹,真是太神奇了……”“……在开车经过贝加尔湖附近地区的几天时间里,我看到了众多的树林……”
材料二 该自驾爱好者的路线图如下图所示。
3.该自驾游线路中( )
A.穿越了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温带落叶阔叶林
B.自驾游的第3天才看到广阔草原
C.大部分时间驾车行驶在平原上
D.贝加尔湖南部地区是俄罗斯人口较集中的区域之一
4.下列有关贝加尔湖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贝加尔湖与北美五大湖成因相同
B.贝加尔湖是咸水湖
C.海豹可能是冰川期时进入湖中的
D.湖水主要补给水源是地下水
5.贝加尔湖所在的北亚地区原始森林保存较好,其主要原因是( )
①地广人稀、自然条件恶劣 ②难以通行、开发较晚
③人们保护自然的意识较强 ④开发的难度较大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答案】3.D 4.C 5.D
信息“海豹生活在北冰洋冰面和海水中”推知C项正确。第5题,俄罗斯北亚地区自然条件恶劣,气候严寒,加之人口稀少,交通线路少,开发森林资源意识很弱;初期,人们并不是优先考虑保护环境,③错误。
下图为非洲和乞力马扎罗山自然带分布图。读图回答6~8题。
6.图中④自然带在非洲大陆南北分布面积差异显著,其主要影响因素是( )
A.地形 B.降水 C.海陆分布 D.洋流
7.图中所示自然带相同的一组是( )
A.①、丙 B.④、乙 C.③、甲 D.②、丁
8.乞力马扎罗山北坡雪线较高的主要原因是( )
A.温度较低
B.坡度较小
C.降水较少
D.纬度较高
【答案】6.C 7.D 8.C
响雪线高度的主要因素是降水,乞力马扎罗山降水少,雪线高,C对。温度较低、坡度较小、纬度较高是雪线较低的原因,A、B、D错。
下图为某大陆沿某一线的年降水量变化示意图。读图完成9~10题。
9.图中甲、乙、丙、丁四地的自然带依次是( )
A.热带雨林带、热带草原带、热带荒漠带、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B.热带雨林带、热带草原带、热带荒漠带、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C.热带雨林带、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热带荒漠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D.热带雨林带、热带草原带、温带荒漠带、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10.甲地降水量丰富的主要原因不包括( )
A.受赤道低气压带影响
B.受地形抬升的影响
C.受暖流增湿作用的影响
D.受东南信风的影响
【答案】9.B 10.A
下图为“亚洲东部某区域陆地自然带分布图”,读图,完成11-12题。
11.图示自然带的分布主要体现了( )
A.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B.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C.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D.非地带性分异规律
12.自然带P在大陆东岸分布纬度较低,其主要原因是( )
A.地形因素
B.洋流因素
C.太阳辐射
D.大气环流
【解析】11.图示自然带的分布是南北方向更替,体现了从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12.自然带P为亚寒带针叶林带,受寒流的影响在大陆东岸分布纬度较低。
【答案】11.A 12.B
下图为“某山峰植被垂直带谱”,读图回答13~14题。
13.该山峰可能位于( )
A.阴山山脉
B.安第斯山脉南段
C.天山山脉
D.阿尔卑斯山脉
14.该山峰针叶林只分布在北坡的原因是北坡( )
A.热量高于南坡
B.降水多于南坡
C.光照多于南坡
D.海拔低于南坡
14.针叶林需要一定水分条件,天山北坡冬季降雪较多。
【答案】13.C
14.B
下图显示中国不同地区山地年降水量从山麓到山顶的变化。读下图,回答15~16题。
15.图中山地年降水量( )
A.随海拔升高而递增
B.与山地气温垂直变化一致
C.最大值所在海拔高度不同
D.垂直变化最大的是山地①
16.山麓景观分别为温带荒漠和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是( )
A.①和②
B.①和③
C.②和④
D.③和④
【解析】
15.读图可知,降水量从山麓到山顶在一定高度上递增,然后会随水汽的减少而递减,排除A项;山地气温应随海拔升高气温降低,每上升100米气温降低约0.6℃,如上图,显然B项错误;分析图可知降水量垂直变化最大的为③不是①。
【答案】15.C
16.B
17.下图是我国不同纬度的两座山的垂直自然带分布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20分)
(1)图中字母所代表的坡向:B表示________(南或北)坡,D表示________(南或北)坡。(4分)
(2)D坡自然带数目多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B坡冰川分布的下限高度较低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分)
(3)与乙山的针叶林相比,甲山的云杉林分布较低,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4分)
(4)甲山A坡没有云杉林,简析其主要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分)
【解析】主要考查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随海拔的变化,高大山脉从山麓到山顶的水热状况差异很大,从而使自然带分布也呈现出垂直分异规律。而这种自然带在某一海拔高度上的分布范围也会由于阳坡和阴坡的热量、水分状况不同而不同。我国位于北半球,山地南坡的热量条件较好,相同的自然带在南坡分布的高度较高,故B表示北坡;乙山是位于我国西南部的喜马拉雅山,该山南坡纬度低、相对高度大,自然带丰富,故D表示南坡。B坡雪线较低,一方面受其纬度高于A坡影响,另一方面也与该坡是迎风坡、降水较多有关。甲山的纬度比乙山高许多,因此甲山的温度条件比乙山差,相同的自然带在甲山分布的高度较低。云杉林在甲山的A坡没有分布,与该处的降水量少有关。
【答案】(1)北 南
(2)纬度较低、相对高度较大 面向北冰洋、大西洋的迎风坡,降雪量大
(3)甲山纬度较高,温度较低
(4)地处亚欧大陆腹地;受周围山地阻挡,海洋水汽难以进入;森林植被生长需要较好的水分条件
18.读下列材料回答有关问题。(20分)
材料1:我国部分区域图。
材料2:我国部分山地自然带及植被分布示意图。
(1)材料1中A是 山脉,B是 山脉,C是 山脉,D是 山脉。(4分)
(2)若材料2中各山地分别属于材料1图中的四座山脉,那么①可能属 山脉;②可能属 山脉;③可能属 山脉;④可能属 山脉。(填字母)
(4分)
(3)①山地中M处植被可能是
( )
(2分)
A.常绿阔叶林
B.高山草原
C.针阔混交林
D.落叶阔叶林
(4)①山地中南坡的森林植被比北坡分布广泛的主要原因是 ,①~④中森林分布状况与此原因相同的还有 。(2分)
(5)②山地南北坡基带存在差异,原因是 。(2分)
(6)②→④→①基带存在明显差异,主要影响因素是 ,三地基带变化体现了 的地域分异规律。(2分)
(7)④→①→③基带也有区别,主要影响因素是
,三地基带变化体现了 的地域分异规律。(4分)
【答案】(1)阿尔泰山 阴山 太行山 秦岭
(2)B D A C (3)C (4)南坡降水丰富 ③④
(5)南北坡基带所处气候类型不同(南北坡基带热量条件不同) (6)热量 由赤道到两极
(7)水分 从沿海向内陆
19.阅读图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2015年1月,北京的李先生参加了“上海—美国”14天12晚的穿越美国六大州自驾游活动。到达美国第一站洛杉矶,李先生就明显感到和自己家乡气候的明显差异;……第十天,观赏了高山湖泊——大盐湖,了解了大盐湖的“前世今生”和湖面、盐度神奇的季节和空间变化……下图示意李先生自驾游路线及大盐湖流域。
(1)李先生到达美国第一站时,李先生家乡和洛杉矶的气候明显差异及原因是什么?
(2)请推测大盐湖盐度的季节和空间变化特点及原因。
(3)李先生自驾游过程中N→Q段,从山地荒漠带出发后又依次经过了哪些自然带?
【答案】(1)李先生家乡(北京)寒冷干燥,洛杉矶温和湿润。李先生家乡北京为温带季风气候,冬季盛行干冷的西北风;洛杉矶为地中海气候,冬季盛行来自海洋的暖湿西风。
(2)大盐湖处于高原山间盆地,地形闭塞,海洋水汽难以到达,降水稀少,以冰川、积雪融水补给为主。春季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水位升高,盐度降低;夏季高山冰雪融水补给,水位升至最高,盐度降至最低;冬季气温低,只有少量地下水补给,水位最低,盐度最高。东南部注入径流多,具有抬高水位、稀释盐度的作用,故盐度西北高、东南低。
(3)高山灌丛草原带、针叶林带、落叶阔叶林带、常绿硬叶林带。
20.下图示意三座山地气候垂直带谱分布。读图,完成下列要求。
(1)对比规弄山南坡和大瑶山南坡山地气候垂直带谱,可得出什么规律?
(2)从热量条件上解释大明山东坡与西坡垂直气候带谱分布差异。
(3)总结三座山地植被类型分布的相似之处。
【解析】第(1)题,通过图示注记可知两山纬度位置相似,大瑶山距离海洋更近;通过图示山地气候垂直带谱,可得同一类带谱宽度和海拔差异。第(2)题,结合大明山图示带谱和位置分布,调用季风气候知识分析带谱分布差异。第(3)题,从图示①、②、③、④气候类型注记和分布位置,可推知主要植被类型分布和垂直变化。
【答案】(1)在相似纬度上,从沿海向内陆,山地气候垂直带谱中同类气候类型的海拔分布高度下限逐渐升高,垂直带谱宽度也略有增加。
(2)大明山位于东部季风区,主要盛行东南季风,东坡是迎风坡,西坡为背风坡,同等热量(温度)分布迎风坡海拔低、背风坡海拔高,因此促使同种气候带海拔东坡较低,西坡较高。
(3)以常绿阔叶林为主,随着海拔升高,植被种类和密度减少。一、选择题(15小题,每小题4分,共60分)
下图示意某地区年均温的分布。读下图,完成下题。
1.樟树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优势树种。图示①②③④四地中,可能有樟树集中分布的是( )
A.①地 B.②地 C.③地 D.④地
【答案】B
下图为25°N~32°N之间某区域遥感影像。完成下题。
2.图示地区主要的陆地自然带是( )
A.荒漠带 B.热带草原带 C.热带雨林带 D.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所给的纬度范围(25°N~32°N),可判断该地区位于北半球,再根据图中的海陆轮廓,可以判断该地区位于北非和西亚,主要的气候类型为热带沙漠气候,因此其自然带主要为热带荒漠带,故选项A是正确的。热带草原带主要分布在热带草原气候区,热带雨林带主要分布在热带雨林气候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主要分布在亚热带季风和季风性湿润气候区,故选项B、C、D是错误的。
林线是指高海拔山地的森林分布上限。下图为根据我国各地山地监测数据以及气象资料模拟的林线高度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3~4题。
3.甲地位于喜马拉雅山东端,林线高于青藏高原其他地区。其主要原因是( )
A.纬度低,气温较高 B.太阳辐射强,气温高
C.地势高,气温低、降水少 D.西南季风影响显著,水热条件好
4.乙地森林多生长在地势较高的区域,而河谷和平地却少有分布,其主要原因是( )
A.冷空气下沉,河谷气温低
B.地势低平,降水较少
C.冻土发育,排水不畅
D.位于背风坡,气候干燥
【答案】3.D 4.C
读图,回答下题。
5.结合上图判断,在澳大利亚,基本符合地带性分布规律的地理现象是( )
A.水系的分布特征
B.地形的东西差异
C.热带荒漠的分布
D.矿产的分布特点
【答案】C
【解析】图中显示了澳大利亚地形、气候、河流和矿产等地理要素。地带性规律只有三种,即: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和山地垂直地域分异规律。水系不但与降水有关,还与地形地势等非地带性因素有关,而地形地势不符合地带性规律,因此A和B选项错误;矿产资源的分布与内、外力作用有关,不具备地带性特点,D选项错误;澳大利亚热带荒漠的形成与副热带高气压带有关,符合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带性规律。本题选C。
6.有文献表述:“地带性就是地球形状和地球的运动特征引起地球上太阳辐射分布不均而产生有规律的分异”,按此理解,下列景观变化属于地带性的是( )
A.非洲西部从赤道向南北出现的森林—草原—荒漠景观
B.阿尔卑斯山从山麓向上出现的森林—草甸—寒漠景观
C.内蒙古自治区从东向西出现的森林—草原—荒漠景观
D.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塔里木盆地出现的荒漠—绿洲景观
【答案】A
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我国东北长白山高山苔原带矮小灌木的冻害反而加剧。调查发现,长白山雪期缩短;冻害与坡度密切相关,而与海拔基本无关;西北坡为冻害高发区。据此完成7~9题。
7.在高山苔原带,与坡度密切相关,而与海拔基本无关的指标是( )
A.大气温度
B.降水量
C.积雪厚度
D.植被覆盖度
8.长白山西北坡比其他坡向冻害高发,是因为该坡( )
A.年降水最少
B.冬季气温最低
C.年日照最少
D.冬季风力最大
9.气候变暖但冻害加剧的原因可能是( )
A蒸腾加剧
B.低温更低
C.降雪期推后
D.太阳辐射减弱
【答案】7.C 8.D 9.C
青藏高原东部及其周边山峰分别经历了1次冰期(末次冰期)、2次冰期和3次冰期,如下图所示。据此完成10~11题。
10.按山峰抬升至冰期时终年积雪高度的先后顺序排列,依次是( )
A.雪宝顶、太白山、果洛山
B.果洛山、雪宝顶、太白山
C.太白山、果洛山、雪宝顶
D.雪宝顶、果洛山、太白山
11.点苍山无现代冰川发育,是因为与末次冰期时相比,点苍山现在( )
A.日照更长
B.气温更高
C.植被更密
D.海拔更低
【答案】10.B 11.B
【解析】第10题,材料中提示经历1次冰期即只经历末次冰期,说明只经历1次冰期的山峰是最晚的,经历3次冰期的山峰是最早的,经历2次冰期的山峰的时间介于两者之间。结合插图可知果洛山经历3次冰期,因此最早,太白山只经历1次冰期(末次冰期),因此最晚,雪宝顶经历了2次冰期,时间上介于其他两座山之间,因此B项正确。第11题,气温越高,越不利于冰川的发育,因而气温高是无现代冰川发育的原因,B项正确;点苍山与末次冰期分布的最低纬度相差不大,因而日照时数差异不大,A项排除;植被分布与有无冰川发育无关,C项排除;海拔在图中无法体现出来,D项排除。
大高加索山脉,全长约1
200千米,最宽处达200千米,山势陡峻,具有完整的垂直景观带谱。最高峰厄尔布鲁士山(海拔5642米)是欧洲第一高峰,位于俄罗斯西南部,地理坐标为北纬43°21′,东经42°26′。据此完成12-13题。
12.大高加索山脉从基带开始的3个垂直自然带依次是
A.常绿硬叶林带—针叶林带—高山灌丛带
B.温带草原带—落叶阔叶林带—针叶林带
C.常绿阔叶林带—高山灌丛带—高山草甸带
D.针叶林带—高山草原带—高山草甸带
13.厄尔布鲁士山高山冰川带的分布类似于
【答案】12.B
13.C
【解析】
13.
厄尔布鲁士山位于亚洲和欧洲的分界线上,这里主要盛行的风向为西南风,因而西侧为迎风坡,降水较多,受降水的影响,雪线西侧比东侧要高,故而C正确。
考点:本题主要考查自然带和山地垂直地带规律。
下图是我国北纬30°植被叶面积指数变化示意图(叶面积指数是指单位土地面积上植物叶片总面积占土地面积的倍数)。读图,回答14-15题。
14.造成我国110°E以东植被叶面积指数大于110°E以西植被叶面积指数的最主要因素是(
)
A.土壤
B.降水
C.冰川
D.海拔
15.与我国100°E以东地区植被叶面积指数变化所反映的地域分异规律最符合的是(
)
A.从新疆出发向东旅行依次看到沙漠,草原和枫叶
B.由刚果盆地向北到地中海沿岸依次看到的自然植被
C.攀登阿尔卑斯山从山麓到山顶看到的美丽景致
D.暑假到塔克拉玛干沙漠游玩见到的点点绿洲
【答案】14.B
15.A
【解析】
考点: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二、综合题(共40分)
16.阅读甲、乙两座山脉的自然带垂直分布示意图,回答问题。
不同地区的气候、土壤、生物等地理要素,随着地理位置和地势的变化呈现出规律性的演变,从而形成纷繁复杂而又有规律的自然景观。
(1)比较甲图和乙图山脉自然带带谱的主要差异,并判断哪幅图的山脉所处纬度位置较低。
(2)概述甲图中各自然带在山脉南、北坡出现的高度的差异,并说明原因。
(3)乙图中,山脉在海拔4
000以上的南、北坡,坡度基本相同,气温大致相当,但南坡的雪线却低于北坡,说明其原因。
【答案】(1)差异:乙图山脉自然带带谱更加丰富;乙图山脉基带为热带雨林带,而甲图山脉基带为落叶阔叶林带;相同类型的自然带,甲图山脉出现的高度比乙图山脉低。(任答两点即可)乙图山脉。
(2)差异:同一自然带出现的高度南坡高于北坡。
原因:该山脉位于北半球,南坡是阳坡,由于阳坡热量较高,因此南坡自然带的海拔高度相对于北坡较高。
(3)该山脉位于南半球,南坡受东南信风带的影响,为迎风坡,降水量较大,因此雪线较低。
17.地理环境特征既有整体性,又有差异性;自然景观的分布既有地带性,也有非地带性。阅读下图,回答问题。
(1)甲、乙两地虽然气候类型相同,但是两地的植被景观却略有差异。从两地全年降水分配差异的角度分析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
(2)丙地虽然远离赤道,但是自然带类型却与甲、乙两地的相同,简析其原因。
【答案】(1)甲地降水年内分配差异较大,7、8、9月多,12、1、2月少;而乙地全年降水均匀,因此造成两地植被景观差异。
(2)该地处于迎风坡,终年受东南信风带来的海洋水汽影响;沿岸有马达加斯加暖流常年流经,因此丙地的自然带类型与甲、乙两地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