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高中地理第一章行星地球训练落实(打包6套)新人教版必修1

文档属性

名称 2017-2018学年高中地理第一章行星地球训练落实(打包6套)新人教版必修1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17-11-06 12:34:49

文档简介

第一章
行星地球
1.3
地球的运动1.3.1
一、选择题
读图,完成第1题。
1.如果该图是从极地上空俯视地球,则甲点位于乙点的(  )
A.东南方 B.西南方
C.东北方
D.西北方
答案:B
解析:由图中的箭头可以判断,该图是从南极上空俯视地球,根据图中的位置,可判断甲点位于乙点的西南方。
读“地球公转的二分二至日图”,回答2~3题。
2.图中字母c所代表的节气名称是(  )
A.春分
B.秋分
C.冬至
D.夏至
3.下列有关我国国庆节前后太阳直射点和地球公转速度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地球位于a到b之间,速度逐渐减慢
B.地球位于b到c之间,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
C.地球位于c到d之间,速度逐渐加快
D.地球位于d到a之间,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
答案:2.D 3.D
解析:第2题,根据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规律,可知图中a、b、c、d对应的节气分别是冬至、春分、夏至、秋分。第3题,当地球位于b→c→d时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位于d→a→b时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
读图,回答4~5题。
4.若图中是地球,则甲、乙、丙、丁四人看到的地球自转线速度最快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5.若某人在乙处观察,此人所见的经纬网为下图中的(  )
答案:4.C 5.A
解析:第4题,地球自转线速度由赤道向两极递减。第5题,乙处位于北半球中纬度地区的上空,可看到北半球的大部和南半球的一小部分;地球自转方向为逆时针方向。
下图是“地球公转的轨道示意图”,图中甲、乙、丙、丁四点将轨道均匀分成四等份。读图,回答6~7题。
6.地球在公转轨道上运动所用时间最少的一段是(  )
A.甲→乙
B.乙→丙
C.丙→丁
D.丁→甲
7.每年的11月11日被称为“光棍节”,这一天也是网购最集中的日子。此时地球在公转轨道的位置距甲、乙、丙、丁四点最近的是(  )
A.甲点   B.乙点
C.丙点   D.丁点
答案:6.A 7.A
解析:第6题,从图中看出P点是地球在近日点附近。甲、乙、丙、丁四点将地球公转的轨道均匀分成四等份,根据图中太阳的位置可以判定甲→乙段地球经过近日点,运动速度最快,用时最少。第7题,11月11日地球在秋分后大约一个半月,故应靠近甲点。
发射地球同步卫星与地球自转的线速度密切相关。据此回答8~9题。
8.从节省燃料的角度考虑,下列发射场中最有利于卫星发射的是(  )
A.拜科努尔(46°N)
B.肯尼迪(28°N)
C.酒泉(40°N)
D.库鲁(5°N)
9.地球同步卫星的绕地公转速度与地面对应点的自转速度比较,它们的(  )
A.角速度和线速度都相同
B.角速度和线速度都不同
C.角速度相同,线速度不同
D.角速度不同,线速度相同
答案:8.D 9.C
解析:第8题,线速度越大,卫星发射时受此因素影响初速度也越大,能节省燃料,故应选择纬度最低、线速度最大的库鲁。第9题,地球同步卫星与地面对应点相比较定位于地面某一点的上空,故二者相比较,角速度相同,线速度是同步卫星大于地面对应点。
据科学考察:火星与地球有着许多相似之处,它的自转周期仅比地球长41分钟,它的自转轴倾角也只比地球的黄赤交角大32分,火星上不仅有类似地球上的季节之分,还可明显地区分出“五带”。据此回答10~11题。
10.火星的自转周期是(  )
A.24时41分
B.23时19分
C.24时37分4秒
D.23时15分4秒
11.太阳在火星表面,直射点的移动范围是(  )
A.23°26′N至23°26′S
B.22°54′N至22°54′S
C.23°58′N至23°58′S
D.23°31′N至23°31′S
答案:10.C 11.C
解析:注意地球的自转周期是23时56分4秒,地球上黄赤交角是23°26′,据此可得出火星的自转周期和黄赤交角。
12.下列关于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地球自转的真正周期是一个太阳日,时间为24小时
B.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一致,均是自西向东
C.地球自转和公转的速度一致,均是匀速运动
D.地球公转的轨道是近似正圆的椭圆,太阳位于中心
答案:B
解析:地球自转的周期依据选择的参考点不同而不同,如果以距离地球较远的同一恒星作为参考点,则一日的时间长度为23时56分4秒,即一个恒星日;如果以太阳作为参考点,则一日的时间长度为24小时,即一个太阳日。地球公转的速度在近日点时较快,在远日点时较慢。地球公转的轨道是近似正圆的椭圆,太阳位于椭圆的一个焦点上。
二、综合题
13.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图1
(1)在图1外侧弧线上添画箭头表示地球自转的方向。
(2)下列四幅图中,能正确表示地球自转方向的是(  )
图2
(3)地球自转一周360°所需要的时间为________,即一个________。
(4)图1A、B、C、D四点中,线速度最大的为________,角速度相同的是________。
答案:(1)标注略(为逆时针方向)。
(2)A
(3)23时56分4秒 恒星日
(4)A A、B、C、D
解析:解题的关键是抓住图中的中心点为北极点、最外圈为赤道这一信息。第(1)题,从北极上空看地球自转方向为逆时针,从南极上空看为顺时针,但都是自西向东。第(2)题,图2A、B、D选项为侧视图,C选项为俯视图。顺着地球自转的方向,东经度数应逐渐增大,根据选项C中经度变化状况可知,该图中心点应为南极,自转方向应为顺时针。第(3)题,地球自转一周360°所需时间为一个恒星日,其时间为23时56分4秒。第(4)题,地球自转的角速度除极点外,其余各点都相同;线速度从赤道向两极递减。
14.根据材料和“地球公转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一位宇航员骄傲地对爸爸说:“爸爸,我已经绕地球转了20圈了。”他爸爸笑着回答:“我比你更了不起,我已经绕比地球更大的太阳转了60圈了,还准备再转二三十圈呢!”
(1)如图,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一致,都是________。
(2)你认为宇航员爸爸的话是真的吗?为什么?
(3)你知道宇航员爸爸的年龄吗?理由是什么?
(4)当地球公转到位置①时,这一天是北半球的________(节气),太阳直射________。
(5)地球公转速度一直在变快的时段是图中的(  )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④→①
答案:(1)自西向东 (2)真的。人随地球绕太阳公转,每年一圈。 (3)
60岁。地球绕太阳公转周期为一年,60圈刚好60岁。 (4)夏至 北回归线
(5)B
解析:①所在位置,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引太阳平行光线判断),是北半球的夏至日。地球绕太阳公转周期为一年。1月初,地球经过近日点附近,从秋分日9月23日前后到冬至日12月22日前后公转速度一直在变快,即②→③时段。第一章
行星地球
1.3
地球的运动1.3.3
一、选择题
读“地球公转示意图”,回答1~2题。
1.当地球公转由D向A运动的过程中,我国出现的文化现象是(  )
A.吃月饼,共庆团圆   B.荡秋千,踏青插柳
C.放鞭炮,守岁迎春
D.望双星,鹊桥相会
2.在地球公转由B向C运动的过程中(  )
A.北半球白昼变长,但短于夜
B.南半球白昼变长,并长于夜
C.北半球黑夜变长,但短于昼
D.南半球黑夜变长,并长于昼
答案:1.B 2.B
下图为“天气网上海某日天气预报的截图”。据此完成3~4题。
3.据图中所示信息,与当日最接近的节气是(  )
A.秋分(9月23日)
B.寒露(10月8日)
C.春分(3月21日)
D.清明(4月5日)
4.当天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和移动方向是(  )
A.南半球,向北移
B.北半球,向北移
C.北半球,向南移
D.南半球,向南移
答案:3.C 4.A
解析:根据图中日出日落时刻,今日昼长为11小时48分,明日昼长为11小时50分,略短于12小时且昼渐长,说明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赤道附近,且正向北移动,位于12月22日至次年3月21日之间。
下图所示的是位于120°E经线上不同纬度三地夏至日的正午太阳高度角。读图回答5~6题。
5.三地的纬度从高到低排序是(  )
A.①②③
B.①③②
C.③②①
D.③①②
6.此日三地昼长从短到长的排序是(  )
A.①②③
B.②①③
C.③②①
D.③①②
答案:5.A 6.C
解析:第5题,夏至日是位于同一条经线北回归线以北各地正午太阳高度最高的一天,正午太阳高度从北回归线向南北两极递减,此时赤道上的正午太阳高度为66°34′,看三地正午太阳高度的角度和方向,三地纬度由高到低的顺序,就是正午太阳高度由小到大的顺序。第6题,夏至日北半球昼长夜短,并且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由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可知,图中三地的纬度由低到高的顺序是③②①,昼长由短到长的顺序也是如此。
读“某地正午太阳高度角年变化折线图”,完成7~8题。
7.根据该地正午太阳高度角年变化规律,判断该地可能位于(  )
A.北温带
B.南温带
C.0°~23°26′N之间
D.0°~23°26′S之间
8.图中C处所表示的这一天,该地(  )
A.夜长最短
B.正午旗杆的影子最短
C.气温最高
D.受太阳活动影响强烈
答案:7.D 8.B
解析:第7题,图中12月22日前后有两次正午太阳高度达到90°,则该地位于回归线附近;图中12月22日的正午太阳高度大于6月22日的度数,则该地位于南回归线附近。第8题,图中C处的正午太阳高度为90°,太阳直射该地,则该地正午旗杆无影长。
9.自3月21日至9月23日,下列现象正确的是(  )
A.北极圈内极昼范围的变化:大→小→大
B.北京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大→小→大
C.北半球夜长的变化:短→长→短
D.地球公转速度:快→慢→快
答案:D
解析:自3月21日至6月22日,太阳直射点从赤道向北移动到北回归线;6月22日至9月23日,太阳直射点从北回归线移动到赤道,故北极圈的极昼范围从小到大,再变小;北京正午太阳高度角先变大,后变小;北半球夜长的变化是先变短,再变长;地球公转的速度先变慢,再变快。
下图为“山东省某地停车场示意图”,箭头①②③代表二分二至日的正午太阳光线。读图,回答10~11题。
10.下列节气,正午时能够遮阳的车位最多的是(  )
A.春分日
B.夏至日
C.秋分日
D.冬至日
11.当太阳光线为③时,该日山东省(  )
A.正处梅雨季节
B.全省草木葱绿
C.一年中日出最晚
D.各地昼夜等长
答案:10.B 11.C
解析:第10题,由于该停车场位于山东省(北半球),在一年中夏至日正午太阳高度最高,冬至日正午太阳高度最低,所以,在夏至日时正午能够遮阳的车位最多。第11题,由上题中的分析可知,图中箭头①代表夏至日,箭头②代表春分日、秋分日,箭头③代表冬至日,故当太阳光线为③时,该日山东省在一年中日出最晚。
杭州(120°E,30°N)某同学对传统的太阳能热水器进行了改造(如下图):将太阳能热水器集热板装在一个大玻璃箱里,并给热水器的支架安装了可以根据每天正午太阳高度而调节集热板倾斜角度(图中θ角)的装置。据此完成第12题。
12.为了充分利用太阳能,应尽可能使每天的正午太阳光线与集热板保持垂直。因此,每年3月21日这一天,图中集热板与地面的夹角θ应为(  )
A.30°
B.45°
C.60°
D.90°
答案:A
解析:太阳光线与地面的夹角即是太阳高度角;正午太阳高度=90°-|直射点纬度±当地纬度|,图示正午太阳高度与θ是互余关系;3月21日这一天,太阳直射赤道,当地正午太阳高度=90°-30°=60°,集热板与地面夹角θ=30°。
黄赤交角是产生四季的原因。黄赤交角并非固定不变,现在约为23°26′,最大时可达24.24°,最小时为22.1°,变动周期约4万年。读“黄赤交角变动时回归线和极圈的变动示意图”,回答13~14题。
13.黄赤交角为24.24°时(  )
A.热带的范围比现在小
B.温带的范围比现在小
C.寒带的范围比现在小
D.极昼和极夜出现的范围比现在小
14.地球上的太阳直射点(  )
①移动周期约4万年
②随着季节的变化而变化
③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
④最小纬度为22.1°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13.B 14.C
解析:第13题,当黄赤交角为24.24°时,即黄赤交角变大时,回归线度数增大,极圈度数减小,回归线与极圈之间(温带地区)范围缩小;南北回归线之间(热带地区)范围扩大;极圈与极点之间(寒带地区)范围扩大;地球上存在极昼和极夜的范围扩大。第14题,黄赤交角是产生四季的原因,同时也影响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范围,即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位置随季节变化而变化,呈现出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周年移动规律,②③正确;太阳直射点移动的周期是一个回归年,4万年是黄赤交角的变动周期,①错;太阳直射点最小的纬度应是赤道,即0°,④错。
15.在每年10月1日至12月1日期间,下列现象的描述正确的是(  )
A.北半球白昼变长,但短于夜
B.南半球白昼变长,并长于夜
C.北半球黑夜变长,但短于昼
D.南半球黑夜变长,并长于昼
答案:B
解析:此时段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且向南移动,所以北半球各地昼短夜长,且昼逐渐变短,夜逐渐变长。南半球各地相反。
二、综合题
16.读“地球光照图”,图中阴影部分表示黑夜,回答下列问题。
(1)此时,北半球的节气为________,日期是________,太阳直射点所在纬线是________。
(2)这一天,①②③④四点中,昼夜等长的是________点,处于极夜的是________点。
(3)此日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最大值的范围是________;最小值的范围是________。
(4)图中①②③④四点自转线速度最大的是________点,②③的角速度关系是________。
(5)此日后,我国昼将变________(长或短),正午太阳高度将变________(大或小)。
答案:(1)冬至 12月22日前后 23°26′S(南回归线)
(2)③ ①
(3)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地区 北半球各地
(4)③ 相等
(5)长 大
解析:(1)图中晨昏线与极圈相切,必为二至日。北极圈内为极夜,则为北半球的冬至日,时间是12月22日前后,此时,太阳直射点在南回归线上,即23°26′S。(2)这一天,①②③④四点中,昼夜等长的是赤道,即③,处于极夜的是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选①地。(3)这一天,太阳直射点在南回归线,所以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最大值的范围是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最小值的是北半球各地。(4)自转线速度自赤道向两极递减,所以图中①②③④四点自转线速度最大的是③,除极点外,全球各地角速度都相等。(5)此日后,太阳直射点北移,我国昼将变长,正午太阳高度将变大。
17.下图为“北半球光照图”,此时地球的公转速度较慢,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所示时期正值北半球的________(节气);图中弧PM是________(晨线、昏线);此时太阳直射点的地理坐标是________。P、Q、M三点的自转线速度从大到小排列依次是________。
(2)该日,Q地的昼长为________小时,日出地方时为________时。
(3)该日东营市(37°N)的正午太阳高度是________。该日之后,东营市的正午太阳高度将________(变大、变小)。
(4)图示日期全球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规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夏至日 晨线 (0°,23°26′N) P、Q、M
(2)18 3
(3)76°26′ 变小
(4)从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第一章
行星地球
1.2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一、选择题
我国古书曾记载有:“公元前28年三月乙未,日出黄,有黑气大如钱,居日中央。”据此回答1~2题。
1.记载中所说的黑气指(  )
A.耀斑  
B.X射线
C.紫外线
D.黑子
2.这种现象发生在太阳的(  )
A.光球层
B.色球层
C.日冕层
D.内部
答案:1.D 2.A
解析:黑气是指太阳光球层上的黑子,并不是因为黑,而是该区域的温度较周围低而显得黑。
对地球来说,太阳是最重要的天体。据此回答3~4题。
3.太阳(  )
A.是一个炽热的气体球,它是宇宙中最大的恒星
B.吸引地球围绕其旋转,构成最低一级天体系统
C.与地球的距离最近时,正值一年中最热的季节
D.辐射能维持地表温度,是地球的主要能量来源
4.下列关于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叙述正确的是(  )
A.黑子每11年出现一次,与自然灾害的发生密切相关
B.耀斑爆发时,会发射强烈电磁波从而干扰大气电离层
C.是地球上水循环、大气运动和生物活动的动力来源
D.释放出高能带电粒子流干扰地球磁场,使全球可见极光
答案:3.D 4.B
解析:第3题,太阳只是银河系中一颗普通恒星;太阳系不是最低一级的天体系统,最低一级的天体系统由卫星和行星组成;太阳与地球最近时是一月初,正值北半球冬季。太阳能够发光发热,太阳辐射能维持地表温度,是地球的主要能量来源。第4题,黑子的发生周期为11年,而非每11年出现一次;黑子是太阳活动的重要标志,黑子活动增强,会导致地球上气候发生变化,增加自然灾害发生的频率。耀斑爆发时,会发射强烈电磁波从而干扰大气电离层。地球上水循环、大气运动和生物活动的动力来源是太阳辐射。在地球上,能见到极光的地区一般只有高纬度区。
下图是“a、b、c三地太阳总辐射量变化示意图”。据图回答5~6题。
5.b、c可能位于(  )
A.赤道附近
B.回归线附近
C.极圈附近
D.极点附近
6.a地可能位于(  )
A.冰岛
B.阿根廷
C.美国
D.新加坡
答案:5.D 6.D
解析:本题组主要考查太阳辐射量的纬度分布差异。a地有两次辐射量最大值,说明处于回归线之间,而且值较大,所以为赤道附近;b、c太阳辐射量为0的时间段大约为半年,应为极点附近。
这次太阳风暴抛射出的大量带电粒子流击中地球磁场,产生强磁暴。当时,不少地方出现了绚丽多彩的极光。据此完成7~9题。
7.只有在日全食或特殊仪器才能看到的是(  )
A.甲、丁
B.乙、丙
C.甲、乙
D.乙、丁
8.除美国外,下列国家组合在一年中最有可能欣赏到极光的是(  )
A.英国、墨西哥
B.加拿大、挪威
C.意大利、西班牙
D.印度、巴基斯坦
9.下列现象是由磁暴产生的是(  )
A.短波通讯出现短暂的中断
B.极光
C.气候异常
D.指南针不能正确指示方向
答案:7.D 8.B 9.D
解析:第7题,图中的甲为光球,乙为色球,丁为日冕。第8题,此时北极地区出现极夜,高纬度地区的加拿大、挪威等可能欣赏到极光。第9题,磁暴现象是高能带电粒子流扰乱地球磁场,而使磁针不能正确指示方向。
下图为19世纪中叶以来太阳黑子数变化示意图。读图并结合有关知识完成10~11题。
10.太阳活动周期约为11年,一般是指(  )
A.地球公转从近日点到远日点所需的时间
B.太阳连续两次直射同一地点所间隔的时间
C.相邻两次太阳活动极大年的平均间隔时间
D.太阳黑子数由最多到最少的平均间隔时间
答案:C
解析:太阳活动周期是指相邻两次太阳活动极大年或相邻两次太阳活动极小年的平均间隔时间。
11.太阳黑子活动增多的年份(  )
A.耀斑频繁爆发
B.两极同时出现极光
C.全球降水增多
D.地球磁场增强
答案:A
解析:耀斑和黑子都具有约11年的周期,当黑子增多时耀斑也会相应增多、增强;两极不可能同时出现极光现象;黑子活动与全球各地年降水量的变化具有相关性,但不一定呈正相关;太阳活动增强时,会扰乱地球磁场,从而产生磁暴现象,因而B、C、D的表述都不正确。
读图,回答12~13题。
12.读上图,有关描述太阳活动与昼夜电离层电子浓度的高度分布特征,正确的是(  )
A.电离层电子浓度最高值出现的高度,白天高于夜间
B.电离层电子浓度,太阳活动强年要大于太阳活动弱年
C.100~200千米处高空电离层电子浓度随高度上升而增大
D.白天,100千米处高空电离层电子浓度在1011cm-3以上
13.美国东部时间2009年9月7日13时40分,包括美国在内的地球朝向太阳的一面的所有地区,高频无线电通信几乎全部中断,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地球大气层中的臭氧层空洞扩大使太阳辐射增强
B.太阳耀斑爆发引起地球大气层的电离层扰动
C.太阳黑子增多造成地球磁场紊乱
D.太阳等天体对地球引力加强
答案:12.D 13.B
解析:第12题,电离层电子浓度最高值出现的高度,白天在200~300
km之间,夜间在300~400
km之间,很明显夜间高于白天,A项错。在夜间,300
km以下地区太阳活动强年和弱年的浓度相同,B项错。在100~200
km高空,电离层电子浓度白天随高度上升而增大,夜间则随高度上升而减小,C项错。第13题,太阳活动中的耀斑爆发,会扰动地球大气层的电离层,从而影响无线电短波通信。
二、综合题
14.根据所给两幅图,回答下列各题。
(1)填注太阳大气层名称:A________,B________,C________。
(2)太阳活动最激烈的显示是________,它出现在太阳大气的________层。太阳活动的主要标志是________。
(3)与世界许多地区降水量的所示变化有关的太阳活动是________,它出现在太阳大气的________层。
(4)从图中可知太阳活动的周期大约是________,它发出的________会扰乱地球上空的________,对________电话及传呼机等通信造成不同程度的干扰和破坏,另外,还将扰乱地球的________。
答案:(1)光球层 色球层 日冕
(2)耀斑 色球 黑子
(3)太阳黑子 光球
(4)11年 强烈射电 电离层 移动 磁场
解析:太阳黑子有的年份多,有的年份少,其变化周期大约是11年,耀斑是太阳活动最激烈的显示,它常随黑子的增多而增多,黑子是太阳活动的主要标志。太阳活动对地球产生了三个方面的影响:对地球气候的影响、对地球电离层的影响、对地球磁场的影响。了解这些基本知识,再回答本题就容易的多了。
15.读“我国部分城市地理纬度与年平均日照时数表”和“我国部分地区年太阳总辐射量分布图”,完成下列问题。
城市地区
年平均日照时数/时
地理纬度(北纬)
南京
2
182.4
32°04′
上海
1
986.1
31°09′
重庆
1
211.3
30°40′
杭州
1
902.1
30°20′
宁波
2
019.7
29°54′
拉萨
3
005.1
29°43′
(1)描述图中年太阳总辐射量为120(kcal·cm-2)的曲线的走向特点,并分析其影响因素。
(2)试绘出昆明至上海年太阳总辐射量分布曲线。
(3)试比较图中台湾岛东、西两侧年太阳总辐射量,并分析原因。
(4)说出表中所列年平均日照时数最长的城市,并分析原因。
答案:(1)东部受纬度的影响呈东西走向,而西南地区受地形地势影响呈南北走向。
(2)图略。
(3)西侧高。 西侧为夏季风的背风坡,降水少,晴天多,日照时间长;东侧反之。
(4)拉萨。 纬度较低,海拔高,空气稀薄,云量少,阴雨天气少。
解析:第(1)题,读图可知120
(kcal·cm-2)年太阳总辐射量曲线的走向特点,这是由我国东部和西部地区地理环境差异,特别是地形差异及其纬度位置决定的。第(2)题,在绘图过程中不仅要把握好一级控制点,还要注意次级控制点,具体绘图过程中可参照等线剖面图的画法进行。第(3)题,台湾岛东、西两侧气候条件的差异使太阳辐射分布具有不同特点。第(4)题,拉萨之所以成为年平均日照时数最长的城市,与其所在的地理位置、地形和气候条件有关。第一章
行星地球
1.3
地球的运动1.3.2
一、选择题
将一盏灯放在桌子上代表太阳,在电灯旁放置一个地球仪代表地球,拨动地球仪模拟地球运动。读图回答1~2题。
1.该实验能够演示的地理现象是(  )
A.昼夜的交替    B.区时的差异
C.运动物体偏向
D.地方时差异
2.判断图中P点所在的是(  )
A.晨线
B.昏线
C.0时经线
D.既不是晨线,也不是昏线
答案:1.A 2.A
解析:第1题,材料中“将一盏灯放在桌子上代表太阳,在电灯旁放置一个地球仪代表地球,拨动地球仪模拟地球运动”,该实验显然演示的是地球昼夜交替的现象。第2题,从图中看,背对电灯一侧为黑夜,P点所在的线是由黑夜到白昼的界线,故该线为晨线。
3.如果用a表示晨线,b表示昏线,下列图中表示正确的是(  )
答案:B
解析:晨线始终是迎着太阳光线移动,昏线则始终是背着太阳光线移动。
4.一位山东潍坊的游客于3月21日清晨到天安门广场参观升旗仪式,天气晴好,当日升旗时间为地方时6时,请问升旗手准备升旗的那一瞬间,游客手表显示的时间是(  )
A.6:00
B.6:16
C.5:44
D.6:06
答案:B
解析:北京时间为120°E的地方时,而北京的地方时是116°E的地方时,当116°E地方时6?00升旗时,北京时间应为6?16。
北京时间8月19日15时40分,某客机平稳地降落在北京首都机场。这架客机于纽约时间8月18日14时19分从美国纽约机场起飞,从北极上空直飞而过,抵达北京。据此回答5~6题。
5.该客机起飞时,北京时间为(  )
A.8月18日2时19分
B.8月19日14时19分
C.8月18日23时19分
D.8月19日3时19分
6.这架飞机起飞时纽约时间为8月18日14时19分,到达北京时为北京时间8月19日15时40分,则飞机的飞行时间为(  )
A.15小时21分
B.14小时21分
C.13小时21分
D.12小时21分
答案:5.D 6.D
解析:第5题,北京时间使用的是东八区的区时,而纽约使用的是西五区的区时,两地相差13个时区,故飞机起飞时的北京时间为8月18日14时19分+13小时=8月19日3时19分。第6题,飞机起飞时北京时间为8月19日3时19分,降落时北京时间为8月19日15时40分,故飞机的飞行时间为12小时21分。
7.一般来说,在北京人们8点上班,在乌鲁木齐人们10点上班,这是因为(  )
A.北京对工作时间的要求比乌鲁木齐长
B.北京比乌鲁木齐天亮晚
C.北京地方时比乌鲁木齐的地方时早2个小时
D.北京在乌鲁木齐的西边
答案:C
解析:我国统一采用北京时间,即北京所在东八区的区时,乌鲁木齐位置偏西,地方时比北京晚,故乌鲁木齐上班时间一般在北京时间10点,其地方时大约8点左右。
读“某地区图”,回答第8题。
8.图中东十一区与东十二区的分界线是(  )
A.172.5°E
B.170°E
C.165°E
D.172.5°W
答案:A
解析:每个时区跨15°,东十一区范围是157.5°E~172.5°E,东十二区的范围是172.5°E~180°。
为避免人们交流中日期的混乱,国际上规定了日期变更线,某校同学在学习中自制如图所示的日期钟。其中,短针代表国际日界线,长针代表零时变更线。根据要求回答9~10题。
9.日期界线长指针变动的原因是(  )
A.地球公转引起
B.地球自转引起
C.太阳直射点移动
D.引起四季变化
10.当地球自转一周时,图中M、N两点处在同一日期内的时间长约达(  )
A.12小时
B.20小时
C.6小时
D.24小时
答案:9.B 10.B
解析:第9题,地球自转引起地方时的变化,造成零时所在经线变化。第10题,M与180°经线相差60°,为4个小时,若M、N恰好处于同一日期,最长可达20小时。
11.下图中甲为河流流向,乙是沿该河AB作的河床剖面图。下列关于该河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该河在北半球
B.该河在南半球
C.该河段河流由北向南流
D.该河段河流由西向东流
答案:A
解析:从图中可知,该河B岸沉积,A岸冲刷,根据流向判断出该河向A岸偏(即向右偏),应当在北半球。再根据所给指向标判断,该河流向为由西北流向东南。
12.下图中虚线箭头表示的是物体原来的受力方向,实线箭头表示受地转偏向力后物体的运动方向。A、B、C、D、E五处箭头所表示的物体实际运动方向,正确的是(  )
A.A、B
B.B、D
C.D、E
D.A、E
答案:B
解析:沿地表水平运动的物体,在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赤道上不偏转。
13.一条东西流向的河流,其上游南岸冲刷厉害,而北岸有沙洲形成,其下游则北岸冲刷厉害,南岸入海处形成河口三角洲。下图与该河流位置和流向相吻合的是(  )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A
解析:同一条河流,上游与下游冲刷的河岸相反,则地转偏向力发生了变化,说明这条河流跨越了赤道,进入另一半球。
二、综合题
14.读“6月22日太阳照射图”,完成下列问题。
(1)从南北半球看,此图所示的是________半球;图中E点的纬度是________。
(2)图中表示________线,图中所示地区是________季。
(3)此刻,图中A、B、C、D四处的地方时是:A________时,B________时,C________时,D________时。
(4)从D点处向E点方向吹出的风,偏向后变成________风。
答案:(1)北 66°34′N
(2)晨昏 夏
(3)6 12 18 24(0)
(4)西南
解析:地球的自转方向是自西向东,在北极上空观察时,地球自转方向表现为逆时针的运动方向,在南极上空观察时,地球自转方向表现为顺时针的运动方向。6月22日为北半球的夏季。观察图形即可判断此半球为北半球。区分了昼半球与夜半球,因此是晨昏线。由图可知,此时为6月22日,晨昏线应与南、北极圈相切,北极圈内出现极昼现象,而E点正好位于与晨昏线相切的纬线圈上,因此,E点的纬度应为66°34′N。根据图中太阳光线直射B所在的经线,因此,B点所在经线为昼半球的中央经线,为12时;D点所在经线为夜半球中央经线,为24(0)时;A点所在经线为晨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经线,为6时;B点所在经线为昏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经线,为18时;从D点吹向E点的风是南风,在北半球做水平运动的物体要向右偏转,因此,偏向后应为西南风。
15.下图中太阳直射甲点。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在图中,旧的一天的经度范围是________,共跨的经度是________度。
(2)乙地的时刻为________时。
(3)甲地向东运动的物体会向________(南、北)偏转,所以,我国长江下游________(南、北)岸的河运港口更容易受泥沙淤塞的影响。
答案:(1)180°向东至60°W 120
(2)4
(3)南 北
16.比较下面四幅图(阴影区为黑夜),完成下列问题。
(1)分别写出图1、图2和图3的晨线并判断赤道上晨线与昏线的经度差。
(2)假设图1中A、C处各有一河流发育,在其水文和水系特征相同的情况下,________处发育的河流________(左岸、右岸)受侵蚀更严重一些。
(3)结合图2信息,分别计算北京的地方时、世界时并说明新一天的范围。
答案:(1)AC、AO、AB。 180°。
(2)C 左岸
(3)14时44分。 7时。 从105°W向东到180°。
解析:第(1)题,结合晨昏线的概念进行判断。第(2)题,结合地球自转方向知,图1位于南半球,河流在流动过程中,左岸受侵蚀严重;纬度越高,受到的地转偏向力影响越大,在河流特征相同的情况下,C处发育的河流受侵蚀更严重。第(3)题,由图2信息知,75°E为12时,北京的地方时为116°E的地方时,世界时为中时区的区时,结合地方时和区时的计算方法可得出结果;新的一天范围为0时所在经线向东到180°经线之间的范围。第一章
行星地球
1.4
地球的圈层结构
一、选择题
1.下列关于地球内部结构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是通过打深井而获得的信息
B.地幔是指莫霍界面到古登堡界面之间的部分
C.地壳是指莫霍界面以上的部分,由液态物质组成
D.地核是指莫霍界面以下的部分,呈熔融状态
答案:B
解析: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是通过地震波而获得的信息;地幔是指莫霍界面到古登堡界面之间的部分;地壳是莫霍界面以上的部分,主要由固态物质组成;地核是指古登堡界面以下的部分,外核可能为液态或呈熔融状态,内核为固态。
2.地壳最薄的地方一般在(  )
A.盆地 B.平原
C.海洋
D.大陆架
答案:C
解析:海洋是地壳最薄的地方。
分析地震波波速的变化以了解地球内部的圈层构造。读下图,完成3~4题。
3.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①地壳;②地幔;③地核
B.在①层中的地震波波速随深度加深而增快
C.甲波由①层进入②层波速急剧上升
D.乙波无法通过地幔
4.图中的X处即为(  )
A.莫霍界面
B.古登堡界面
C.岩石圈与软流层交界
D.内核与外核交界
答案:3.B 4.B
解析:第3题,根据深度和波速的大小、变化可知①为地壳和地幔,②为外核,③为内核;甲波由①层进入②层波速急剧下降;乙波为横波,在地幔中也可通过。第4题,X为地幔和地核的界面,是古登堡界面。
读下图,完成5~7题。
5.该景观图体现出的地球圈层的个数是(  )
A.2个
B.3个
C.4个
D.5个
6.构成该景观的主体要素属于的圈层是(  )
A.生物圈
B.水圈
C.岩石圈
D.地壳
7.该景观的形成过程,充分说明了(  )
A.图中各圈层都是连续而不规则的,且都相互联系
B.图中的各圈层之间存在着物质迁移和能量转化
C.图中的各圈层是独立发展变化的
D.水圈的构成要素中,只有地表水处于不间断的循环之中
答案:5.C 6.B 7.B
2010年3月以来,北大西洋极圈附近的冰岛发生大规模火山喷发,火山灰蔓延使欧洲航空业蒙受重大损失。下图为火山喷发图片。读图,回答8~9题。
8.组成图中山体岩石的矿物直接来自(  )
A.地表
B.地壳上部
C.地壳下部
D.地幔
9.这些蔓延的火山灰物质在地球圈层中迁移的顺序是(  )
A.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岩石圈
B.岩石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
C.水圈、生物圈→大气圈→岩石圈
D.水圈、生物圈→岩石圈→大气圈
答案:8.D 9.A
解析:第8题,组成山体岩石的矿物为岩浆冷凝形成,岩浆来源于上地幔的软流层。第9题,该题已经说明是火山灰在地球圈层中迁移的顺序,而不是从火山灰的来源开始,很显然火山灰漂浮在大气圈中,慢慢会沉降下来,进入到水圈、生物圈,最终沉积到岩石圈。
10.为了探测莫霍界面的情况,在下图中的A、B、C、D四点同时进行地震波的测定,其中最早得到从莫霍界面传来的地震波的地点是(  )
答案:D
解析:地壳厚薄不一,大陆部分较厚,大洋部分较薄,图中四地中D地位于大洋中,故最早得到从莫霍界面传来的地震波的地点是D地。
11.地震发生时,陆地上的居民感觉到(  )
A.先左右摇晃,后上下颠簸
B.先上下颠簸,后左右摇晃
C.只上下颠簸
D.只左右摇晃
答案:B
解析:地震波的传播速度是纵波快、横波慢,先传播到地面的是纵波,表现为上下颠簸;继而传来的是横波,表现为左右摇晃。
12.下列有关莫霍界面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莫霍界面以上的固体外壳为岩石圈
B.莫霍界面在陆地下约17千米
C.纵波和横波通过该界面时传播速度都明显加快
D.莫霍界面是地幔和地核的分界
答案:C
图1表示大气圈、生物圈和岩石圈的某种关系。a为甲、乙间相互作用,b为甲、丙间相互作用。图2为我国内陆某地自然景观。读图,完成第13题。
13.若a形成化石,b形成图2中的景观,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甲表示大气圈
B.乙表示生物圈
C.丙表示岩石圈
D.甲影响丙的演化
答案:B
解析:化石的形成与生物圈、岩石圈有关;图2中的景观为风蚀蘑菇,其形成与大气圈、岩石圈有关,由此可以确定出甲为岩石圈,乙为生物圈,丙为大气圈;生物圈会影响大气圈的演化。
二、综合题
14.下图为“地球内部结构部分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图中A、B、C、D分别代表地球内部的某一部分,请写出各自的名称。
A________,B________,C________,
D________。
(2)F、G分别是地球表层部分的________和________。
(3)E为________面,此面深度在不同地区有何不同?地震波在通过此面时有何特点?这种特点说明了什么?
答案:(1)地壳 上地幔 岩石圈 软流层
(2)大洋 大陆
(3)莫霍界 在大陆部分较深,最深处可达70千米,在大洋处较浅,最浅处不足5千米,陆地部分平均深度33千米,海洋部分平均深度6千米。 特点:在此界面处,纵波和横波的传播速度都明显增加。说明该深度处上下物质成分有改变。
解析:地壳是岩石圈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岩石圈除了包括地壳外,还包括上地幔的顶部(软流层以上),软流层处在上地幔上部。地壳厚度不均,陆地较厚,海洋较薄。因莫霍界面是地壳和地幔的分界线,上下物质成分有异,地震波的传播速度也会改变。
15.读“地球内部圈层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甲、乙是地球内部的两个不连续面,其名称分别是:甲________,乙________。
(2)当A地发生地震时,B、C、D、E、F五个观测点都测到了A地发出的地震波,B点测得地震的震级为8.0级,则E点测得地震的震级为________级。对B、E两点所测到的纵波波速进行比较,波速较快的是________观测点,造成两地波速差异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在图中用斜线画出接收不到横波的区域。
答案:(1)莫霍界面 古登堡界面
(2)8.0 E 纵波在地幔中的传播速度要高于在地壳中的传播速度,AE之间经过了地幔,AB之间没有经过地幔
(3)作图略。(过A点作地核这个小圆的切线,两线之间的地核及其以下部分为接收不到横波的区域。)
16.如图是地震波速度与地球内部构造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A、B表示地震波,其中A表示________波,B表示________波,其判断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图中F处,地震波A完全________,地震波B速度________并继续往深处传播。这说明F面以上的E物质状态为________态,以下的G物质状态为________态。
(3)C层主要由________组成。G层叫________,H层叫________。地球的岩石圈是指________和________。
答案:(1)横 纵 A波传播速度慢,B波传播速度快
(2)消失 突然下降 固 液
(3)各类岩石 外核 内核 地壳 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部分)
解析:左图是地震波由地表向地心传播过程中波速随深度的变化情况(注意左侧的深度),上方横坐标表示地震波速度,图内两条曲线分别表示横波和纵波。地震波在通过同一介质时,波速慢者为横波,快者为纵波。并可根据两种地震波传播过程中速度的变化情况,相互补充,相互印证,推断地球内部不同深度物质、状况的变化。右图是地球内部根据左图作出的判读结果。例如,根据地震波在距离地表平均33千米处波速突然增大,可确定D面为莫霍界面。又根据在2
900千米处,纵波波速锐减,横波完全消失,可确定F面为古登堡界面。F面以下横波不能通过,说明F面以下物质非固态。再根据纵波通过F面以下时的波速(纵波波速与通过介质的密度成正比),说明F面以下物质非气态。那么,既然非固态,又非气态,就只能是液态(实际是在高温高压条件下的熔融状态)。第一章
行星地球
1.1
宇宙中的地球
一、选择题
1.在下图中,火星的位置代号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答案:C
解析:按八大行星轨道距太阳由近及远依次是水、金、地、火、木、土、天王、海王星,所以代表火星位置的是③。故选C。
如右图所示,科学家预测,未来人类可能从地球迁移到相邻的“第二行星家园”。“第二行星家园”的“自转轴”与其公转轨道平面的夹角约为66°01′,自转周期与地球相近,质量约为地球的十分之一,有大气层。据此回答2~3题。
2.和地球相比,“第二行星家园”(  )
A.表面均温更高
B.属于远日行星
C.昼夜温差更大
D.大气层厚度更厚
3.在“第二行星家园”上
(  )
①正午太阳高度变化幅度大于地球 ②存在大气“热力环流” ③昼夜长短变化幅度小于地球 ④可见地球从西方“升起”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答案:2.C 3.A
解析:第2题,考查地球的宇宙环境及判断推理能力。因为质量约为地球的十分之一,所以对周围大气的吸引力不如地球强,所以大气层厚度要薄,大气的削弱作用和保温作用要弱,白天最高温要高,晚上最低温要低;均温要低,昼夜温差更大。第3题,考查演绎推理能力。“第二行星家园”的“自转轴”与其公转轨道平面的夹角约为66°01′,那么“黄赤交角”为23°59′,太阳的直射范围变大了,正午太阳高度变化幅度大于地球,昼夜长短变化幅度大于地球,在“第二行星家园”上有热带和寒带,所以存在大气“热力环流”,④项不确定。
太阳是太阳系的中心天体,地球是太阳系的八颗行星之一。据此完成第4题。
4.地球在宇宙的位置可以描述为(  )
①是地月系的中心天体 ②是太阳系中的一颗巨行星 ③与太阳系中的金星、木星相邻 ④不属于河外星系
A.①②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答案:C
解析:地月系的中心天体是地球;地球属于银河系,不属于河外星系;而地球是太阳系中的类地行星,与金星和火星相邻。故选C。
下图中的“蓝月亮”为科学家用计算机模拟出的银河系中一个可能孕育生命的外星天体,据推测它本身不发光,但该天体上光照良好。据此回答5~6题。
5.“蓝月亮”应属于(  )
A.行星
B.恒星
C.卫星
D.彗星
6.“蓝月亮”上的光照可能来自(  )
A.太阳
B.地球
C.行星
D.恒星
答案:5.C 6.D
解析:第5题,从图中可以看出,“蓝月亮”围绕行星公转,因而属于卫星。第6题,“蓝月亮”本身不发光,其光照应来自能发光的恒星。因为“蓝月亮”是用计算机模拟出的银河系中的一个可能孕育生命的外星天体,因而其光照不可能来自太阳。
7.下列各组行星均属类地行星的是(  )
A.金星、地球、火星
B.水星、木星、土星
C.地球、天王星、木星
D.火星、水星、冥王星
答案:A
解析:根据太阳系八大行星的结构特征,将行星分为三类。类地行星包括:水星、金星、地球、火星;巨行星:木星、土星;远日行星:天王星、海王星。
8.据俄罗斯科学家预测,2036年4月13日一颗小行星将撞向地球。这颗小行星最有可能来自(  )
A.河外星系
B.地月系
C.火星轨道和木星轨道之间
D.巨行星之间
答案:C
解析:小行星最有可能来自太阳系中火星轨道和木星轨道之间的小行星带。
据英国《每日邮报》报道,天文学家发现一颗绕昏暗恒星运转的类地行星,距地球仅40光年。它是一个热气腾腾的“水世界”,体积是地球的6倍。据推测,这个“水世界”同样拥有大气层,且75%的表面区域被水覆盖,但由于温度太高,它无法支持地球型生命的存在。读下表中的数据,结合所学地理知识,回答9~10题。
行星
质量(地球为1)
体积(地球为1)
公转周期
自转周期
赤道面与轨道面之间的夹角
地球
1.00
1.00
1年
23时56分
23°26′
火星
0.11
0.15
1.9年
24时37分
23°59′
9.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存在是地球上存在生命的重要条件之一,下列叙述与地球大气有密切关系的是(  )
A.地球的质量与体积适中
B.地球的昼夜更替周期适中
C.地球与太阳的距离比较适中
D.地球自转周期适中
10.人类首先选择火星作为探索生命起源和进化的行星,是因为火星上的一些地理现象与地球上的相似,主要表现为(  )
①火星和地球一样被厚厚的大气层所包围
②火星上和地球上都有四季变化,且四季的长度一样
③火星、地球自转周期的长度比较适中
④火星、地球与太阳的距离都比较适中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答案:9.A 10.C
解析:第9题,地球作为太阳系中一颗特殊的行星,与其存在适宜的大气、温度、液态水等条件有关,其中地球的质量和体积适中,其引力可以使大量气体聚集在地球周围,形成包围地球的大气层,适宜的温度与日地距离、自转周期适中等因素有关。第10题,分析表中数据可知,火星质量、体积都比较小,产生的引力较小,不可能和地球一样被厚厚的大气层所包围。火星的公转周期为1.9年,四季的长度约是地球的2倍。
下图为“公转轨道相邻的三颗行星相对位置示意图”。读图,回答11~12题。
11.世人对甲星球进行生命探测时首先查找液态水存在迹象,原因是(  )
①存在液态水,说明温度适宜
②有液态水才能形成云雨现象
③液态水可以形成多样的地表形态
④生命起源于海洋,有液态水才可具备此基本条件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12.与甲、乙行星相比,地球具备的生命存在的基本条件之一是(  )
A.适宜的大气厚度和大气成分
B.强烈的太阳辐射和充足的水汽
C.复杂的地形和岩石圈
D.强烈的地震和火山活动
答案:11.D 12.A
解析:第11题,由图可知,甲、乙两行星分别是火星和金星,有液态水是生命存在的前提条件。第12题,与金星和火星相比,地球上适宜生命存在的条件是适宜的温度条件、适合生物生存的大气条件以及液态水的存在。
二、综合题
13.读“太阳系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1)八颗行星中,B表示________,D表示________。按结构特征划分,它们都属于________行星。
(2)从运动特征来看,八颗行星绕日公转有同向性,即都是自________向________,呈________时针方向运动。另外,还具有________性和________性。
(3)若地球在H行星的轨道上运行,则会发生的现象有(  )
A.变为寒冷的“冰球”
B.变为炽热的“火球”
C.大气层将会消失
D.体积将会变小
(4)地球上存在生命物质与其所处的宇宙环境关系密切,此图所反映的有利宇宙环境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地球上存在生命物质的几个自身条件中,此图反映出来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金星 火星 类地
(2)西 东 逆 近圆 共面
(3)A
(4)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使地球处于相对安全的宇宙环境中
(5)有适合生物生存的温度条件(日地距离适中)
解析:第(1)(2)(3)题,八颗行星按结构特征分为类地行星、巨行星、远日行星,运动特征有同向性、共面性、近圆性。地球上的能量来自太阳辐射,如果地球在H行星轨道上运行,因距离太阳太远,地球会变成“冰球”。第(4)(5)题,可根据所学知识归纳总结。
14.根据以下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科学家利用各种办法寻找“地外文明”,在人类发射的宇宙探测器上,携带了“人类信息图”,介绍了人类与地球最基本的情况;还把各民族的经典音乐放在太空中不断播放,以引起其他天体上生物的共鸣;在地球上修建了大容量的电磁波接收装置,用来捕获来自“地外文明”的电磁波……
材料二 设想在距离地球5.28光年的地方有一颗存在生命物质的行星。有一天,地球上某太空信息接收站收到了该行星发来的求救信号:“亲爱的外星朋友,你们好!我们是X星球上的居民,我们的星球将于10年后毁灭,因此我们打算移居外星球。贵星球可以接纳我们吗?”
(1)如果宇宙探测器上要播放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你认为该如何表述?
(2)有人看到材料二中的求救信号高兴地说:“哈哈,银河系中果真还有生命存在。”你认为对吗?为什么?(假设银河系主体部分的直径约10万光年)
(3)有人看到材料二中的信息后悲观地说:“我们不用给X星球上的居民发信号了。”他为什么这样说?(提示:信号用电磁波传递,速度为光速)
(4)若真有“地外文明”,那么该天体应该具备什么条件?
答案:(1)地球位于银河系中的太阳系,是太阳系八颗行星中距离太阳由近及远的第三颗行星。
(2)对,X星球距离地球5.28光年,银河系主体部分的直径约为10万光年。
(3)因为X星球距离地球5.28光年,信息从该星球传到地球已用了5年多的时间,当地球上的信息传到该星球时,时间已是10年以后了,那时该星球已经毁灭。
(4)该天体应具备的基本条件是:充足的水分、恰到好处的大气厚度和大气成分,适宜的光照和温度范围等。
解析:第(1)题,地球的位置可从天体系统等级和在太阳系的具体位置来说明。第(2)(3)题,可以通过计算看一下信息传递需要的时间。第(4)题,若星球存在生命,它所具备的条件就应和地球类似。可参照地球上具有生命存在的条件归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