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时课题:第一章
第四节
《生物进化的原因》
1课时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通过英国曼切斯特地区的两种桦尺蛾的数量随环境变化而改变的事例,使学生能初步分析生物进化的原因;(重点)
(2)概述自然选择学说,形成生物进化的基本观点;(重点)
(3)概述人工选择;(重点)
(4)总结人工选择和自然选择的区别。(难点)
能力目标
(1)能设法收集生物进化的相关资料。
(2)初步了解生物进化的原因以及生物多样性和适应性形成的原因,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学习生物对环境的适应,让学生了解保护色在人类某些领域的仿生应用,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认识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环保的重要性。
(2)通过对达尔文的认识,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实,热爱科学,献身科学的态度。
教材分析:
本节课内容围绕“生物进化的原因”这一主题设计了三部分内容:(一)实例分析:桦尺蛾体色的变化原因分析;(二)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三)人工选择。其中“自然选择学说”是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核心内容,是桦尺蛾体色变化的根本原因;而通过实例分析可以使很难理解的“自然选择学说”变得容易理解,使学生能够初步形成生物进化的基本观点。
教学方法及学法指导:
本节可从引导学生分析桦尺蛾体色改变的原因入手,强化环境的变化可以引起生物进化的事实,并且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环保教育。教师在介绍生物学家达尔文时,自然地引出自然选择学说,通过分析“长颈鹿进化的原因”,锻炼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课堂采用“自主探究,当堂评价”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参与探究实验活动,科学地分析实验结果,主动获取知识。
课前准备:搜集有关进化论的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及时间安排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创设情景导入新课3分钟
在生活中同学们有没有这样的感触:一旦感冒或者咳嗽刚开始使用一种药物效果很好,但如果持续使用,效果就会越来越差?这是什么原因呢?下面我们来看一个动画
:哪个同学说一下为什么抗菌药的效果会越来越差?为什么病菌会产生抗药性呢?带着这个疑问我们共同走进第四节生物进化的原因
。(板书课题:生物进化的原因)
学生联系自己产生共鸣。学生带着疑问观看动画同学们争先恐后的回答:因为病菌产生了抗药性;出现了超级细菌…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基础讨论得出答案:可能是细菌发生了变异。
创设情景,使学生产生疑问,迅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为学生的探究学习进行了铺垫。又自然而然的引入课题。
明确目标(1分钟)
首先我们看一下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屏幕出示学习目标:1.通过英国曼切斯特地区的两种桦尺蛾的数量随环境变化而改变的事例,能初步分析生物进化的原因;(重点)2.概述自然选择学说,形成生物进化的基本观点;(重、难点)3.概述人工选择,总结人工选择和自然选择的区别。(难点)
学生阅读,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只有明确了目标、有了方向,学生才知道该干什么。
引导探究层层推进6分钟
过渡:为了探讨生物进化的原因,下面我们来看一个具体的实例:英国曼彻斯特地区桦尺蛾品种变迁的过程,18世纪60年代英国开始工业革命以后,给自然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变化。请同学们结合课本18页第一段话和图5.1-14思考:(1)黑色桦尺蛾的出现对于后代的生存有何意义?(2)黑色桦尺蠖的数量由少数逐渐变为多数,而浅色桦尺蠖数量的减少,主要是受什么的影响?(3)你认为英国曼彻斯特地区的浅色桦尺蛾能重新恢复为常见类型吗?如果能,你认为该怎样做?过渡:桦尺蛾类型的变迁实际上就是一个生物进化的过程,由此可见,生物的进化与环境的改变是密切相关的,达尔文把它称之为自然选择。
学生阅读教材18页第一段,结合教材图5.1-14思考问题。理解桦尺蛾颜色变化与环境变化之间的关系。(1)更有利于后代的生存和繁衍(2)周围环境变化。被污染的环境,使得浅色型桦尺蛾容易被鸟类捕食而处于选择劣势,黑色型桦尺蛾具有保护色而处于选择优势。(3)治理环境,减少工厂排出的煤烟,使曼彻斯特地区的自然环境尽量恢复正常。
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探讨,丰富学生知识,进一步引发学习兴趣。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情感教育。
组织交流点拨建构(一)自然选择15分钟
过渡:首先我们来认识一下达尔文(一)自然选择学说1.认识达尔文讲述:关于生物进化的原因,人们进行了长期的探索,提出了各种解释,其中被人们普遍接受的是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过渡:长颈鹿是我们大家非常喜爱的动物,它们也是陆地上最高的动物。可是亿万年前,长颈鹿不都是像今天这么高,它们的祖先有高有矮,那么现在长颈鹿的长脖子怎么来的呢?下面我们以长颈鹿的进化为例,研究什么是自然选择学说。2.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请同学们结合课本20页和图5.1-16思考:(1)达尔文认为,绝大多数生物具有很强的繁殖能力,能够产生大量的后代,那为什么到现在为止物种生存下来的个体数量并没有计算的那么多?(2)长颈鹿的祖先的颈为什么有的长有的短?(3)你认为环境的变化在长颈鹿的进化过程中起到了怎样的作用?(4)尝试分析长颈鹿的长颈形成的原因。3.展示交流,点拨建构资料分析:大象是一种繁殖很慢的动物,寿命一般是100岁。一对大象一生可生6只小象,740~750年后一对大象的后代预计可达到1900万头。通过阅读资料,你知道这是什么现象吗?事实上这种现象会发生吗?为什么?生存斗争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因此,达尔文认为,虽然每种生物都有过度繁殖的倾向;但是,生物的各种生存资源有限,任何生物要想生存,就得为获取足够的食物、空间等而进行生存斗争,所以生存斗争是生物进化的动力。那么,生存斗争会产生怎样的结果?因此同学们能不能总结一下什么是自然选择?长颈鹿的颈从古到今一直都是这样长的吗?这说明生物具有什么特性?短颈的长颈鹿哪里去了?是不是颈长长了,所以变成了现在的长颈鹿?
你认为环境的变化在长颈鹿的进化过程中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哪个同学来解释一下长颈鹿长颈形成的原因?
5、是不是只经过两三代古代的长颈鹿就进化成了现在的长颈鹿了?过渡:矮的长颈鹿不适应环境被淘汰,高的长颈鹿适应环境生存下来,并繁殖后代,有利的变异逐代积累,才进化成现在的长颈鹿。通过以上分析,你们能否解释生物进化的原因?【归纳总结】自然选择的内容4.学以致用下面请同学们用所学的知识解释一下问什么长期使用一种药物效果会越来越差?
学生结合课本和屏幕认识达尔文,知道自然选择学说。学生产生疑问学生带着问题自主学习教材P18
“探究长颈鹿进化的原因”。
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小组长带领组员分析、讨论“导学问题”的答案,发挥合作精神,统一好答案。学生思考,小组间讨论回答:过度繁殖不会发生因为他们要为争夺食物和空间进行生存斗争。同种生物之间不同种生物之间及生物与自然环境的斗争。生: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在生存斗争中,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过程叫自然选择。长颈鹿的祖先的颈有的长有的短,说明生物具有个体差异的特性。在青草缺乏的时期,颈长的能够到高处的树叶能够生存下来,并繁殖后代,这就是——适者生存;那些四肢和颈部都较短的长颈鹿因为无法得到足够的食物,不容易生存下来,无法繁殖后代,被淘汰了。定向选择学生思考概况:(1)过度繁殖(2)生存斗争(生存竞争)(3)遗传和变异(4)适者生存
在引导学生了解达尔文在生物进化上的成就的过程中,并分析获得成功的原因,使学生意识到他严谨的科学态度以及坚持真理的科学精神。加强学生从感性上认识生物进化的原因和过程,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掌握。理解生物进化的原因(遗传和变异及外界环境的变化),了解过度繁殖、生存斗争、遗传变异、适者生存在自然界中的作用。明白自然选择适者生存的自然规律,懂得环境和社会发展与生物生存进化的关系和重要性。
组织交流点拨建构(二)人工选择5分钟
(二)人工选择过渡:春节的时候,同学们有没有在街上看到各种各样的金鱼?喜欢吗?你知道它们是怎样培育出来的吗?请同学们阅读课本21页,并仔细观察图5.1-17思考下列问题:(1)在各种鸡的新品种的形成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什么?(2)各种鸡新品种的培育过程与长颈鹿的进化过程有什么区别?(3)你能再举出培育生物新品种的其他例子吗?出示图片:引导:同学们,象上述这些形态各异的生物一样,按照人的需求和爱好,选择产生新品种的这种选择方式,我们称之为人工选择。哪位同学能说一说什么是人工选择呢?
学生自主学习学生观看图片组织学生讨论交流、汇报学习结果:(1)人的需要和爱好(2)在鸡新品种的培育过程,起决定作用的市人,长颈鹿的进化过程决定因素是自然环境,结果是适者生存(3)各种颜色的菊花、茶花、形态各异的金鱼等学生总结:在生产和生活实践中,人们根据自己的需求和爱好,不断选择和培育新品种生物的过程,叫做人工选择。
从学生身边熟悉、感兴趣的话题问题引入,引发思考,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此部分相对简单,学生自学后基本能总结出问题的答案,教师在这里注意引导就可以了。通过图片展示,问题导学,让学生充分理解人工选择的普遍性。培养学生的概况和总结能力
知识整合迁移应用3分钟
以上就是我们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最后我们通过一个表格来比较一下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及时评价,选出本节课表现比较突出的小组。
学生参考教材P20“相关链接”部分进行分析、交流完成表格。
通过自主、合作学习后,由学生自我总结所学与所思,得出结论性的知识,并能用规范的语言加以描述。要求学生要合上教材叙述,强化知识的识记。
巩固达标7分钟
A类—基础达标:1.生物进化的原因是由于长期的
。其中
是自然选择的内在因素,自然选择的结果是
。2.冬天的雷鸟体色是白色,而夏天它却呈现褐色,这种现象是( )A生物具有保护色 B雷鸟随意改变自己的体色C因为冬天较冷,夏天较热 D夏天阳光较强烈3.金鱼是由鲫鱼演变而来的,其原因是( )A.过度繁殖
B.人工选择 C.自然选择 D.生存斗争B类——链接中考:4.(2012枣庄)小明家一直用某种杀虫剂消灭蚊子,开始效果不错,但长期使用后效果越来越差。对此,下列解释正确的是(
)A.蚊子是活化石,适应能力特别强B.这种杀虫剂使蚊子产生了抗药性的变异C.这种杀虫剂的性能不稳定D.蚊子抗药性的增强是杀虫剂对蚊子不断选择的结果5.(2013年枣庄)有人把原产丹麦和德国的三叶草移到瑞典的南部栽培,这里气候比较寒冷。最初三叶草茎叶的单位面积产量很低,但经过若干年后,产量显著增高,人们对这一事实作出以下几点解释,其中错误的(
)
A.不耐寒的个体被自然淘汰
B.耐寒的个体得以生存繁衍C.这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D.三叶草在生活过程中逐渐适应了新环境C类:6.刚开始使用蚊香的时候,杀蚊子的效果很好,可到后来,效果不明显,请你用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的观点分析此现象。
学生独立自主完成,课堂检测要及时互纠。自然选择
遗传和变异
适者生存2.A3.B4.D5.D6.蚊子有不抗药的,也有抗药的,刚开始使用蚊香时,把不抗药的蚊子杀死,具有抗药性的蚊子保留下来,继续繁殖。经过一代代选择,蚊子普遍具有了抗药性,所以到了后来使用蚊香时效果不明显。
通过练习加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同时培养学生的答题速度和规范。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明确的完成目标。
板书设计:
第四节
《生物进化的原因》
教学反思:
本节课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设疑自然引入本节课知识,使学生产生疑问,迅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为学生的探究学习进行了铺垫,又自然而然的引入课题。桦尺蛾类型的变迁实际上是一种保护色,学生也有一定的知识基础,因此,通过引导学生分析桦尺蛾体色改变的原因,强化环境的变化可以引起生物进化的事实,从而为接下来学习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奠定了基础。
自然选择学说理论在理解上对学生来说可能会有些抽象,因此,我在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究之后,通过具体的事例、图片引导学生理解过度繁殖、生存斗争、遗传变异及适者生存。从而让学生让学生进一步理解、体会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存在的相互作用与平衡关系。最后通过分析病菌抗药性产生的原因让学生知道学习知识的重要性,科学知识能解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