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孟子二章 课件(38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1.孟子二章 课件(38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95.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7-11-08 09:29:3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38张PPT。︽孟子︾二章 孟 子孟子:名轲,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是继孔子以后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合称“孔孟”,有“亚圣”之称。他生活在兼并战争激烈的战国中期,主张行“仁政”以统一天下,曾游说梁、齐等诸侯国君,均不见用。退而与弟子万章、公孙丑等著书立说,有《孟子》 (现存七篇)一书传世。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记述了孟子的言行、政治主张、哲学主张及个人修养。孟子的政治主张主要是“兼爱”“非攻”,主张和平,反对战争。

<<孟子>>二章富贵不能淫教学目标: 1.学习《富贵不能淫》一文,疏通文意,
2.学习本文类比论证的写法。 3.初步理解“大丈夫” 的含义 。 学习目标:1.检查预习情况,了解作者、作品、背景。
2. 落实掌握生字词情况,读顺课文。
3.落实课文翻译,积累文言知识、名言警句。
4.理清文章论证思路,感受大丈夫的英雄气度。
5.以客观的眼光看待经典,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真正, 确实(他们)一发怒诸侯就会害怕,安静下来就会天下太平。”景春说:“公孙衍、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大丈夫吗?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
孟子说:“这些人哪里算得上是大丈夫呢?你没有学过礼吗?
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
男子行冠礼时,父亲给以训导;女子出嫁时,母亲给以训导,
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
去送她到门口,告诫她说:‘去到夫家,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谨慎,
?
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不要违背丈夫!’把顺从作为准则,是妇女之道。古时男子二十岁行冠礼,表示成年教导、训诲女,同 “汝”,你居天下之广居, 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大丈夫应)住进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走着天下最正确的道路—义。
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能实现志愿,就与百姓一同遵循正道而行;不能实现志愿,就独自走自己的道路。“仁”遵循。独行“礼”“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富贵不能使他惑乱,贫贱不能使他动摇,武力权势
不能使他屈服。
此之谓大丈夫。”
这才叫作大丈夫。惑乱,迷惑。这里是使动用法改变,动摇。这里是使动用法屈服。这里是使动用法1.怎样才能做到有大丈夫之道呢?
2.孟子对大丈夫的阐释,哪三句话能概括其精髓?
讨论交流1.怎样才能做到有大丈夫之道呢?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贯彻儒家倡导的仁义礼 )
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有“用之则行,舍之则藏”的立身处世态度)
《论语. 述而》孔子“用之则行,舍之则藏”
《孟子 .尽心上》“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富贵不能淫———高官厚禄不能乱我心
关羽、文天祥、方志敏
贫贱不能移———家贫位卑不能改变我志向
陶渊明、杜甫、朱自清
威武不能屈———威力相逼不能使我卑躬屈膝
颜真卿、闻一多、刘胡兰
2.孟子对大丈夫的阐释,哪三句话能概括其精髓?

<<孟子>>二章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学习目标:1.复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2.学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正确、流利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3.翻译课文,积累文言词汇、至理名言。
4.分析课文的论证思路,领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课前复习检测:温故知新
1. 孟子名 字 , 时期 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他主张以 统一天下。
2 .《孟子》是一部记录 及其弟子言行的书,现存 篇,南宋教育家 将《孟子》列为四书之一。
3.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开头揭示 ,接着从 两方面分两层进行论证,得出“ ”的结论,进而推出“ ” 的结语。
4. 得“人和”的实质: 。
5. 得“人和”的最佳局面是: 。 轲子舆战国儒“仁政”孟子七朱熹中心论点攻、守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得道天下顺之6.翻译重要语段: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所以说: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依靠划定的边疆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施行仁政的人,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人,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少。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内外亲属都会背叛他。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人都归顺他。凭借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攻打内外亲属都背叛他的人,所以施行仁政的人要么不作战,作战就一定胜利。美国孟加拉斯有一个自然保护区,开始时工作人员让鹿和狼共养,后来怕鹿被狼吃掉,就又把它们分开放养。没有了狼,鹿在“和平安宁”的环境中生活得悠闲自在,他们不再狂奔快跑,体质明显下降了,不久便有许多鹿病死了。人们只得再把狼请回来,不久鹿群又生机焕发、充满活力了。
同学们读了这个故事有什么感想呢?自学指导:自行阅读课文一次,结合课文注释弄清生字词读音。方法指导:
1.读准下列红色字的读音。
舜 畎亩 傅说 胶鬲 百里奚 法家拂士 行拂乱其所为 曾益其所不能
2.注意读准下列节奏。
1)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管夷吾/举于/士,……
2)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
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3)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横于虑/而后作,……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用时:2分钟。读准下列红色字的读音。
舜 畎亩 傅说 胶鬲

百里奚 法家拂士 行拂乱其所为
曾益其所不能
shùnquǎnyuègéxībìfúzēng 第一自然段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
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
百里奚举于市,
古今异义
发 古:
今: 举 古:
今:起,被任用,被起用送出,发生被举荐,被选拔往上托,推举译文:
舜从田野之中被任用,傅说从筑墙的泥水匠中被选拔,胶鬲从鱼盐贩中被举荐,管仲从狱官手中被释放并被录用为相,孙叔敖从隐居的海边被举用为令尹,百里奚从市井中被赎回并选用为大夫,田间、田地筑墙贩卖鱼和盐狱官海滨集市学习指导:辨明“发”与“举”的意思:
理解:
发:起,被任用,被起用。举:被举用,选拔。
点拨:
“发”与“举”意义不尽相同。“发”与“举”既表现了人物由低微向显贵转换的过程,又暗示了人物身分。“舜”为君,是圣人,他的成功,固然与“尧”的赏识有关,但主要的还是他自身的才干与努力的结果,故曰“发”;傅说等人有的是臣,有的是贤人、平民,他们的成功除了自身的努力之外,主要还取决于明主的知遇,故曰“举”。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
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 乱其所为,
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所以将要责任
使命指示代词,这违背词类活用:
苦:
劳:
饿:
空乏:
乱:
动:
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痛苦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劳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饥饿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资财缺乏形容词作动词,使动用法,使……颠倒错乱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惊动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坚韧古今异义:

所以古:用来(通过那样的途径来……)今:表示结果关系的关联词。通假字:曾:通“增” 增加扰乱,
使……颠倒错乱原文: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译文:
所以,上天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样的人,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的体肤经受饥饿(之苦),使他受到贫困(之苦),(用种种)行动去阻碍、扰乱他的事业。(通过这些途径)来使他的内心惊动,使他的性格坚强起来,不断增长他原来所不具备的才干。翻译第二段,注意下列语句的意思:恒过:恒,常。过,犯错误,犯过失。
然后能改:然后,这样以后。 困于心:内心忧困。 衡于虑:思绪堵塞。衡同“横”,梗塞,指不顺。 而后作:而后,这样以后。作,奋起,指有所作为。 征于色:表现于脸色。意思是憔悴枯槁,表现在脸色上。 发于声:意思是吟咏叹息之气发于声音。 而后喻:喻,被人了解。 入则无法家拂士:入,在里面,指国内。法家,守法度的大臣。佛士,辅佐君主的贤士。拂同“弼”,辅佐。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出,在外面,指国外。敌国,敌对的国家。外患,外来侵略的忧患。 人恒 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 拂 士,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常常 奋起,
指有所作为守法度的大臣词类活用
过:
入:
出:
敌:名词作动词,犯过失动词作名词,国内动词作名词,国外名词作形容词,敌对的通假字衡:通横,梗塞,指不顺。拂:通“弼”,辅佐。明白表现译文
一个人常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内心忧困,思虑堵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一个人的想法,只有)从脸色上表现出来,从吟咏叹息声中表现出来,然后才能被人们所了解。而一个国家,内部没有坚持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主的贤士,外部没有敌国外患,这个国家就往往会导致灭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词类活用
生:
死:形容词作动词,使动用法 使……生存发展形容词作动词,使动用法 使……萎靡死亡译文:
这样以后,(人们才会)明白在忧患中可以使人谋求生存,然而在安逸享乐中必将导致灭亡。在自学指导一:自学要求:思考以下问题,并与同桌交流探讨,得出答案。
方法指导:
(1)课文第一段中,作者一共列举了几个人物?这六位人物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2)作者列举这六个人的事例有什么作用?
用时:4分钟(1)课文第一段中,作者一共列举了几个人物?这六位人物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六位。即“舜”“傅说”“胶鬲”“管夷吾”“孙叔敖”“百里奚”。这六个人出身都卑微。(种田、筑墙的、贩卖鱼盐的、犯人、隐居者、奴隶),他们都是经过艰苦的磨练,显露出不同凡人的才干,后来都被统治者一一委以重任,而且干出了一番出色的事业。 (2)作者列举这六个人的事例有什么作用?①为下文“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曾益其所不能”这一著名结论作铺垫。
朗读并理解: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曾益其所不能”的内容。
这段话推断归纳了六个人之所以在事业上能获得成功的原因:艰险的环境,给人以困苦、饥饿、贫困、疲乏、忧虑,然而,也正由于经受了这些磨难,坚定、振奋了人们的意志,使人们在迎战困难、谋求生存的过程中不断增长了才干。
②可作为论据,证明忧患使人有所作为。
( “忧患使人有所作为”是从“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曾益其所不能”中概括出来的)。自学指导二自学要求:判断本文的中心论点,分析第二段的论证思路。
方法指导:
1.判断一下: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是怎样提出来的?
2.第二段是从什么角度进行论述的?
用时:2分钟。1.中心论点:
文章最后一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
提出方式:
先展开论述,后归纳中心论点。2.读第二段,分析第二段是怎样的论证思路: 第二段从个人、国家两个方面,从正反两个角度进行对比论证。先正面论述了人常常处在困境中才能振作精神,努力奋斗,发挥主观能动性,冲出困境而有所作为;然后说到国家,从反面论述国家如果没有忧患,则往往会遭至灭亡,即精神上的溃灭必然会导致物质上的灭亡。最后推出论点。
本段主要运用正反对比论证法,一反一正,为推断出中心论点打下基础。舜
傅说
胶鬲
管夷吾
孙叔敖
百里奚出身卑微,
经过艰苦
的磨练之
后才成就
了不平凡
的事业。------发举故苦其心志
劳其筋骨
饿其体肤
空乏其身
行拂乱其所为
动心忍性
曾益其所不能思想磨练生活磨练行为磨练培养坚强的意志和毅力发展一个人的才能过渡人恒过……而后喻
入则无……国恒亡(正)(反)然后知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举例论证正反对比论证中心论点(个别)--------------------- (一般)------------------------(推论到治国)------------------------(归纳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课内积累:至理名言课外积累:有关“困境”助人成才的名句:
1.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
2.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3.玉不琢不成器/铁不炼不成钢。
西伯拘而演《周易》
仲尼厄而作《春秋》
屈原放逐乃赋《离骚》
左丘失明厥有《国语》
司马迁受宫刑而著《史记》
曹雪芹晚年衣食不保而留《红楼梦》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与“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有关的事例:
1.司马迁忍辱负重,搜集资料,发愤著书,写成不朽之作《史记》。
2.李时珍跋山涉水,尝遍百草,数十年如一日搜集整理,笔耕不辍,写出了药学巨著《本草纲目》。
3.有人做过一个实验,将一只青蛙丢进沸水中,青蛙奋力一蹦跳出来了。将青蛙放入温和的开水中,青蛙乐于呆在其中,温度渐升渐高,青蛙慢慢适应,最后竟被煮死了。这也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写照。没有伟大的意志力,就没有雄才大略。 ——巴尔扎克 困难越大,战胜困难就越荣耀。
——莫里哀
天空黑暗到一定程度,星辰就会熠熠生辉。
——查尔斯·比亚德
在获得无比丰富的生命体验的过程中,如果一帆风顺,那我们将失去一些发自内心深处的无上喜悦,只有穿越黑暗幽深的山谷,到达山顶的时候才会欣喜若狂。
——海伦·凯勒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至理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