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3 第四单元测试卷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3 第四单元测试卷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03.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17-11-09 08:32:5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四章 区域经济发展(B)
(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
伽师瓜被称为“中国瓜王”“西域珍品”,以果肉丰厚、质细味美名扬天下,自2000年始,伽师县全面启动无污染、无公害“绿色工程”种植伽师瓜,2006年6月,伽师瓜地理标志产品标识被国家质量技术监督检验检疫总局正式批准使用。目前新疆具有地理标志的农产品,还有哈密瓜、吐鲁番葡萄、库尔勒香梨。回答1~2题。
1.图中四地发展瓜果种植业共同的区位优势是(  )
A.充足的光照
B.丰沛的降水
C.肥沃的土壤
D.广阔的平原
2.人们喜爱选购具有地理标志的农产品,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  )
①有赖于公众的认识和积极参与 ②提高消费水平 ③实施清洁生产 ④加强国际协作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③④
下图为“我国商品性农作物基地分布图”,读图完成3~5题。
3.20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建立了一大批商品性农业生产基地,起决定性的区位因素是(  )
A.巨大的市场需求
B.国家政策和措施
C.便利的交通运输
D.农业科学技术
4.N地区盛产长绒棉最有利的自然条件是(  )
A.肥沃的黑土
B.丰富的水源
C.充足的光照条件
D.平坦辽阔的地形
5.图中M地限制农业发展的主导因素是(  )
A.光照
B.水分
C.地形
D.热量
《全国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2003~2007年)》成功实施以后,国家又制定了《全国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2008~2015年)》。据此回答6~8题。
6.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确定的主要依据是(  )
①自然条件好 ②生产规模小 ③产业化基础好 ④劳动力数量大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7.以下各地区与其优势农产品对应一致的是(  )
A.成都平原——苹果、油菜、柑橘
B.南疆地区——棉花、水稻、大豆
C.渭河平原——小麦、玉米、柑橘
D.海南岛——水稻、甘蔗、出口水产品
8.国家实施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的重大意义包括(  )
①是解决我国粮食短缺的惟一选择 ②是保障农产品基本供给的重大举措 ③是增强农产品竞争力的客观要求
④是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有效手段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009年10月20日,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张国宝指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要从振兴农业做起”。并在《关于进一步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若干意见》中也特别强调了对农业的支持。据此完成9~11题。
9.黑龙江省发展绿色农业的主要区位优势是(  )
A.土壤肥沃,气候温暖湿润
B.便利的交通条件
C.农业生态环境较好
D.城市和工矿业发达
10.目前不属于影响黑龙江农业持续发展的问题是(  )
A.耕地面积少,人均耕地不足
B.水土流失严重,土壤肥力下降
C.粮食品种和质量欠佳
D.常受低温冷害的影响
11.黑龙江省是我国最大的商品粮生产基地,享有“北大仓”的美誉。为进一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黑龙江省2009年制定了一项庞大的粮食增产规划。黑龙江省能成为我国最大的商品粮生产基地的原因包括(  )
①耕地面积广阔 ②粮食单产高 ③土壤肥沃 ④劳动力丰富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读珠江三角洲与长江三角洲地区国际直接投资和进口贸易总额所占全国比重的变化,回答12~14题。
12.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
A.2001年,长江三角洲地区国际直接投资额占全国的比重首次超过珠江三角洲地区
B.长江三角洲地区外贸额占全国的比重不断上升,并于2001年左右超过珠江三角洲地区
C.珠江三角洲地区外贸额占全国的比重从1993年起一直呈下降趋势
D.图中所示的变化与外商投资区位选择的变化有关
13.与长江三角洲地区相比,珠江三角洲区位条件不足之处是(  )
①产业基础相对薄弱 ②市场腹地相对狭小
③科技和人才队伍相对薄弱 ④改革开放重心北移
A.①②③
B.③④
C.①④
D.②③④
14.珠江三角洲工业化与城市化的主要动力是(  )
A.外来投资
B.个体私营企业发展
C.乡镇企业发展
D.国有大中型企业的建立
读“我国某地区农业资源利用评价表”(单位:%),回答15~18题。
评价类别
农作物A
农作物B
农作物C
满足程度
热量满足率
22
22
16
水分满足率
79
84
84
土壤养分满足率
84
84
84
社会经济因素满足率
76
29
42
资源利用率
光合潜力利用率
11.3
4.4
4.5
光温潜力利用率
51.0
20.2
29.0
气候潜力利用率
64.2
24.1
34.7
气候—土壤潜力利用率
76.4
28.7
41.4
15.该地区发展农业生产的最主要限制性条件是(  )
A.光照
B.气温
C.降水
D.土壤
16.该地区农业生产的最主要优势条件是(  )
A.气温
B.降水
C.土壤
D.社会经济因素
17.该地区最适合种植的农作物为(  )
A.农作物A
B.农作物B
C.农作物C
D.农作物B和C
18.该地区可能是(  )
A.长江三角洲
B.珠江三角洲
C.松嫩平原
D.河西走廊
广东省将船舶制造业列为本省发展先进制造业的五大重点产业之一,并提出把以广州为主的珠江口地区建设成为全国三大造船基地之一,结合所学知识,回答19~20题。
19.将船舶制造业列为重点发展产业的积极意义在于(  )
A.推动广东省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
B.促进广东省产业结构优化调整
C.缓解广东省能源资源紧缺的状况
D.改善广州市及周边地区的环境质量
20.下列不属于广州建设造船基地的区位优势的是(  )
A.优惠的政策
B.良好的航道和港口条件
C.广阔的市场
D.丰富的能源和原材料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二、综合题(共50分)
21.随着东北三省粮食产量近年来不断提高,东北“粮仓”作为我国粮食市场“稳压器”的作用得到进一步加强。读“东北地区商品粮基地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12分)
(1)A区域是世界范围内纬度较高的水稻种植区,该地区适宜水稻种植的主要自然条件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B区域是玉米的集中产区,被称为中国的“玉米带”。该地区今后应制定怎样的发展策略(多选)(  )
A.扩大生产规模
B.提高机械化水平
C.提高生产技术水平
D.改良品种
(3)C区域曾有“北大荒”之称,建国以后该地区大量开垦荒地,提高粮食产量,成为“北大仓”。但现在“北大仓”却不再开垦荒地,原因是什么?
22.新时期要实现建设“小康社会”及“节约型社会”的目标,应注意区域资源的合理开发和环境的综合治理。读“某区域植被类型分布图及相关资料”,回答问题。(13分)
     
图例
区域
植被类型
人口密度(人/平方千米)
年降水量(毫米)
农业植被
200~400
600~620
杂类草
100~200
——
小灌丛、碱蓬
1~50
380~390
(1)综合图和表格中提供的信息判断本区可能为________地区,并简要分析本区的自然地理特征。
(2)试分析造成图中A、B两区域人口密度差异的自然原因。A区域人口密度________(大或小)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B区域人口密度________(大或小)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目前该区域面临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是__________;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考虑,该地区解决生态问题的主要措施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造成该生态问题的人为原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2分)
(1)分析图示地区发展经济的有利条件是什么?
(2)改革开放以后,珠江三角洲部分地区率先成为对外开放的窗口,原因何在?
(3)在右图所示区域内,香港以自由贸易(转口贸易)和金融服务而成为举世闻名的“自由港”;广州和珠海等地则以制造加工业而闻名。分析该地区的产业分布对本地区经济发展有何积极影响?
24.阅读珠江三角洲经济区产业发展特点与条件的有关图文资料,并回答问题。(13分)
2008年12月17日,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并原则通过《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这标志着,珠三角地区下一阶段的改革发展规划正式纳入国家区域发展战略框架。一个非常重要的机遇期,正在广东面前开启。
30年来,得益于中央的政策优惠,凭借广东人敢想敢拼的劲头,广东率先打破了思想和体制禁锢,率先杀出一条血路,实现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性跨越,书写了一段荡气回肠的历史。
   
(1)20世纪80年代,珠三角的工业为__________密集型产业主导的出口加工型工业,主要工业部门为________工业。
(2)20世纪80年代,珠三角工业发展的有利条件是(双选)(  )
A.当地雄厚的工业基础
B.丰富的矿产资源
C.廉价的劳动力和土地
D.外来资金、设备与技术
(3)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世界新一轮产业结构的调整,珠三角工业发展呈现了以________密集型产业为主导的特点,尤其以________工业部门最为突出。
(4)随着经济快速发展,珠三角GDP迅速增长,珠三角产业结构也发生了变化,具体表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A [图示区域为我国新疆,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瓜果种植的突出优势是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
2.B [提高消费水平不属于可持续发展;加强国际协作主要是针对全球性的环境问题而提出的措施。]
3.B 4.C 5.D [我国商品粮基地建设是国家政策宏观指导的结果。国家政策也是影响农业的重要因素。图中N地区为我国的塔里木盆地,该地深居内陆,降水稀少,充足的光照条件是长绒棉布局的主导因素。我国东北地区纬度较高,热量不足,作物只能一年一熟,低温冻害成为影响农业生产的主要气象灾害。]
6.A 7.D 8.D [第6题,确定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既要考虑自然条件,又要考虑社会经济条件,一般选在自然条件好、生产规模大、区位优势明显、产业化基础好的地区。第7题,苹果为暖温带水果,在成都平原没有分布;南疆地区水资源短缺,不宜发展水稻种植业;柑橘为亚热带水果,不能生长在渭河平原。第8题,国家实施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既能增强农产品的竞争力,促进农民增收,同时又能保障农产品的基本供给;它在一定程度上能解决我国粮食问题,但不是惟一的选择。]
9.C 10.A 11.A [第9题,东北地区开发较晚,人口密度较低,开发中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较小,因而生态环境相对较好,有利于绿色农业的发展。第10题,东北地区耕地面积广大,人均耕地较多。第11题,黑龙江省耕地面积广阔、土壤肥沃、人口密度较小,因而成为我国最大的商品粮生产基地。]
12.D 13.A 14.A [第12题,由图上可以看出国际直接投资额占全国的比重、外贸额占全国的比重在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变化情况,而这种变化主要是由外商投资区位选择的变化引起的。第13题,珠江三角洲地区产业升级面临困境,其主要原因是产业基础相对薄弱、市场腹地相对狭小、科技和人才队伍相对薄弱。第14题,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与城市化的主要动力是外来投资。]
15.B 16.C 17.A 18.C [第15题,热量满足率最多只有22%,远低于水分、土壤养分和社会经济因素的满足率,这是由当地气温低、热量不足造成的。第16题,三种农作物土壤养分满足率达到了84%,说明土壤养分含量高。第17题,资源利用率的各个项目中,农作物A的利用率都远高于农作物B和C,说明当地最适合种植农作物A。第18题,由第15题的分析可知,气温条件是该地区发展农业生产的限制性因素,说明该地区纬度较高或海拔高,再综合土壤养分含量高这一条件可以确定该地区为松嫩平原。]
19.B 20.D [重工业和机械制造业不发达,成为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和城市化进一步推进的限制性因素。珠江三角洲地区以产业基础较好的广州市为基地,发展原材料工业和装备制造业,以此推动地区的产业升级,优化调整产业结构。利用当地良好的航道和港口条件,面向广阔的市场,借助优惠的政策,广州依托当地区优势发展船舶制造业。本区的能源短缺。]
21.(1)夏季高温多雨,日照时间长,土壤肥沃
(2)ABCD
(3)三江平原是我国面积最大的沼泽区,是重要的湿地资源,对于调节气候、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解析 东北地区发展水稻生产有独特优势:夏季高温多雨,且日照时间长,可以满足单季稻的生长需求。三江平原纬度高、蒸发弱,地势低平,排水不畅,有大量沼泽分布,沼泽是重要的湿地资源,有极高的生态环境效益。
22.(1)东北 山环水绕、沃野千里、平原广布。
(2)大 降水多,土壤肥沃,作物高产 小 降水少,地表多流沙,不适宜农牧业的发展
(3)水土流失 退耕还林还草,保持黑土肥力,增施有机肥,秸秆还田,营造防护林等 过度开垦,只种不养,植被破坏等
解析 结合经纬度和农业景观可确定图示区域为东北地区的一部分。该区的自然地理特征主要表现为山环水绕、沃野千里、平原广布。而本区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则是由于自然因素和人为不合理开垦造成的,表现为水土流失、黑土退化严重等。
23.(1)图示为珠江三角洲地区,发展农业生产的水热条件非常优越,农作物可以一年两熟到三熟,珠江水系水网密布,且降水丰沛;三角洲有利的地形条件和比较肥沃的土壤条件;该地区地理位置优越,海陆交通便利。
(2)地理位置上毗邻港澳,具有对外交往的传统。
(3)香港以第三产业闻名,广州、珠海等地以第二产业闻名,可优势互补,相互促进。香港拥有充足的资本和完善的市场机制,可有力地促进经济发展。珠江三角洲地区具有良好的发展条件和空间,如人力资源丰富、自然条件优越、交通便利等。
解析 第(1)题,从自然地理方面分析珠江三角洲地区发展经济的条件。农业是发展经济的基础,地理位置和海陆交通是必要条件。第(2)题,从区位和历史两个方面加以分析。第(3)题,充分利用各区的相对优势,采取分工与合作,实现共赢。
24.(1)劳动 轻纺
(2)CD
(3)技术 电子电器(高新技术)
(4)第一产业比重大幅下降,第二、三产业比重均有上升,尤以第二产业最为明显
解析 本题考查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发展的历程及特点。20世纪90年代以前,珠江三角洲地区依托有利国内外条件和廉价劳动力优势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主要生产生活消费品。90年代以来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在工业化、城市化快速推进的基础上商业、服务业比重迅速上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