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3 第二章第1节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练习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3 第二章第1节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练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64.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17-11-09 18:03:1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时间:60分钟 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
我国西北内陆地区干旱的自然特征原因多样,干旱本身就包含荒漠化的潜在威胁。据此回答1~2题。
1.西北地区的地形特点是(  )
A.以山地、盆地为主,三山夹两盆
B.东部是高原,西部高山与盆地相间分布
C.贺兰山是最高大的山脉,南北走向且位于中部
D.内蒙古高原跨半干旱、干旱区,横贯本区东西
2.下列关于西北地区自然条件对荒漠化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多雨年促进了土地荒漠化的进程
B.山地丘陵区裸露的地表有利于风沙活动
C.大风日数多且集中,为风沙活动提供了条件
D.气候因素对于荒漠化的发展起决定性作用
【解析】 第1题,西北地区东部是内蒙古高原,西部高山与盆地相间分布,三山夹两盆。第2题,地面有深厚疏松的沙质沉积物,大风日数多且集中;干旱少雨加速了荒漠化进程。
【答案】 1.B 2.C
甘肃省武威市民勤县现已成为我国沙尘暴四大源地之一。读表及图,完成3~4题。
年份
石羊河年均径流量108
m3
流入民勤年均径流量108
m3
1957
13.31
4.64
2000
13.03
0.98
3.民勤绿洲水资源最充沛的季节是(  )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4.导致近50年来,民勤绿洲迅速退化的根源在于(  )
A.全球变暖,石羊河水量明显减少
B.流域内用水量增加,上游来水减少
C.大量地表径流在沙漠地区下渗
D.草原破坏使地表径流减少
【解析】 第3题,由图可知,石羊河为一条内流河,其河流补给主要是来自祁连山的冰川融水,故水源最充沛的季节应在夏季。第4题,从表格中数据可以看出,石羊河年均径流量从1957年到2000年并无明显变化,因此导致民勤绿洲迅速退化的原因应主要是流域内用水量增加。
【答案】 3.B 4.B
下图为我国部分地区荒漠化状况图。读图,回答5~6题。
5.图示区域荒漠化加剧的主要原因有(  )
①过度放牧 ②环境污染加剧 ③地处西北内陆,降水稀少 ④过度农垦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6.下列对图中荒漠化扩展及治理措施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华北大部分地区受到荒漠化的威胁
B.荒漠化正向东、向北推进
C.土地荒漠化的扩展与冬季风有关
D.在绿洲内部采取封沙育草等工程措施进行治理
【解析】 第5题,内蒙古高原荒漠化的主要原因是过度放牧,内蒙古高原和东北地区交界处荒漠化的主要原因是过度农垦。第6题,图中荒漠化推进的方向是由西北向东南,因此与冬季西北风有关。封沙育草是针对绿洲边缘地带的荒漠化所采取的生物工程措施。
【答案】 5.D 6.C
下图中的①②③④为四个不同地区,读图回答7~8题。
7.立足于农业可持续发展,最适合农牧结合发展的地区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8.下列描述符合①②③④四地区实际情况的是(  )
A.①地区水土流失严重,大力植树种草
B.②地区洪涝灾害严重,加强水利工程建设
C.③地区土壤盐碱化严重,大水漫灌可缓解该问题
D.④地区土地荒漠化严重,退耕还牧
【解析】 第7题,根据各地区所处的温度带和年降水量可知,③地位于暖温带半湿润和半干旱地区的交界处,这里最适合农牧结合发展。第8题,由图可知,①地区位于热带少雨地区,不易出现水土流失;②地区位于亚热带降水丰富地区,降水集中且多暴雨,易出现洪涝灾害,应加强水利工程建设;③地区位于半湿润、半干旱地区,大水漫灌会加重土地的盐碱化;荒漠化多发在干旱半干旱地带;④地区位于中温带,但降水丰富,不可能有严重荒漠化,也不适合发展牧业。
【答案】 7.C 8.B
读我国南方某地区不同坡度地形比例图(图甲)和能源消费结构图(图乙),回答9~10题。
      甲            乙
9.从材料中推断,本地区主要的环境问题是(  )
A.大气污染        B.水土流失
C.土地荒漠化
D.水污染
10.解决本地区上述环境问题的主要途径是(  )
①开发小水电 ②封山育林禁止采伐 ③用矿物燃料替代薪柴、秸秆等生物能 ④进行炉灶革新,提高能源利用率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解析】 第9题,由图甲可知该地区的平地所占面积较少,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从图乙可知该地居民能源消费以薪柴为主,因此砍伐树木较多;结合两图信息可推断该地区的环境问题主要是水土流失。第10题,解决水土流失问题需要恢复已破坏的植被,当地植被破坏的主要原因是能源消费结构以薪柴为主,因此合理开发利用当地能源资源,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可减少对薪柴林的砍伐,是解决当地水土流失的主要途径之一。②③不具有可行性,可排除。
【答案】 9.B 10.C
读我国西部各省区土地及草地退化状况比较图,完成11~12题。
1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甘肃沙漠化占土地总面积比例最大
B.内蒙古水土流失的面积与宁夏一样大
C.西北各省区沙漠化的自然原因主要是干旱
D.云南、贵州两省水土流失严重的人为原因主要是过度放牧
12.保护和恢复西部的生态环境,可采取的措施有(  )
①把生态建设放在首位 ②提高沿途城镇的天然气使用率,减少对林草的开发 ③生态重点地区实行严格的退耕还林还草政策 ④从根本上减少对自然资源的开发以保护生态环境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解析】 第11题,由图可以看出,新疆地区土地沙化面积最大;内蒙古和宁夏水土流失占土地总面积比例大致相同;西北地区位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区,气候干旱,形成大面积荒漠;云南、贵州两省水土流失严重的人为原因是破坏植被。第12题,由于西部地区生态环境脆弱,因此应把生态建设放在首位,保护植被,减少对薪柴林的破坏,实行退耕还林还草政策,提高天然气的使用率。我国目前能源消费仍以煤、石油、天然气为主,无法从根本上减少开发。
【答案】 11.C 12.A
二、综合题(共40分)
13.(18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黄土高原是世界主要的水土流失区。据中科院黄土高原综合考察队遥感调查计算,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面积约45万平方千米,其中土壤侵蚀强度大于1
000吨/平方千米的面积约29万平方千米。
材料二 下图为黄土高原局部地区示意图。图中黑色柱状部分代表不同省份土壤侵蚀强度大于500吨/平方千米的侵蚀面积。
(1)指出黄土高原土壤侵蚀面积的空间分布特征。
(2)分析山西省土壤侵蚀面积较大的自然原因。
(3)比较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在防治水土流失作用中的差异。
【解析】 第(1)题,描述土壤侵蚀面积的空间分布特征,首先需要明确图中各省的地理位置和名称,然后根据图例判断数量差异,并将位置与数量特征结合,总结分布特征。第(2)题,分析土壤侵蚀的自然原因应考虑气候、地形、土壤等因素。第(3)题,比较具体措施的差异应考虑水土的运动特点,结合不同措施对水土运动的具体影响分析。
【答案】 (1)山西、陕西、甘肃土壤侵蚀面积大;而内蒙古、宁夏、河南土壤侵蚀面积小。
(2)山西黄土覆盖面积大,属于典型的黄土高原区,黄土土质疏松,遇水易流失;山西降水量较大且集中,多暴雨等。
(3)工程措施:如修建水库等,可短期、直接地防治水土流失;生物措施,如植树种草,可长期、间接地涵养水源、保持水土。两者配合,才能取得较好的效益。
14.(22分)西辽河流域面积约13万km2,平均年降水量为375
mm。随着人口的增长和农牧业的发展,其环境问题日益严重。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西辽河流域在全国的位置及其水系示意图”。
材料二 “1995~2005年西辽河流域各土地利用类型数量的变化图”。
(1)西辽河属于________(内、外)流河。西辽河流域的过渡性位置决定了其生态环境十分脆弱,试举例说明西辽河流域的过渡性位置。
(2)西辽河流域地处我国________重要林业生态工程地带,该工程对改善环境最显著的作用是什么?
(3)请描述1995~2005年,西辽河流域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情况,并分析造成这种转变的主要原因。
(4)分析西辽河流域农业生产过程中可能引发的环境问题。
【解析】 第(1)题,根据西辽河的地理位置可作出判断。第(2)题,西辽河流域处于我国“三北”防护林地带,该防护林主要起到防风固沙、保护农田的作用。第(3)题,该地区土地类型的变化可以通过材料二图示看出,其变化原因主要分析社会经济因素的变化。第(4)题,通过上述变化可以看出该地存在破坏草地、过度开垦等人为活动,可能造成水土流失、土地沙化等生态问题。
【答案】 (1)外 半湿润区与半干旱区过渡地带;温带森林带与温带草原带的过渡地带;季风气候与温带大陆性气候的过渡地带。
(2)“三北”防护林 防风固沙、保护农田。
(3)耕地、林地、建设用地增多;草地、未利用土地、水域减少。 人口增长,粮食需求增加,把大量草地和未利用土地开垦为耕地。
(4)过度砍伐,造成森林破坏,水土流失;过度放牧,破坏草原;过度开垦,土地沙化;不合理排灌,造成土地次生盐碱化;农业用水量增大,造成水资源短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