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承天寺夜游》
一、整体解读
《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的一篇小品文,写于苏轼被贬黄州期间。全文仅84个字,却运用记叙、描写、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创造了一个清冷皎洁的艺术世界,传达了作者豁达乐观的心境。本文语言简练而又极富表现力,可以说是写景抒情的精品,对于陶冶情操、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来说,本文是学生学习的典范。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开头一句“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 看似交代时间和叙事,平淡无奇,然后在平易中蕴藏波澜。下句波澜接着而来:“月色入户,欣然起行”。“解衣欲睡”是倦怠无兴致,“欣然起行”却活跃兴致高。这两句一伏一起,一沉闷一活跃,文章顿显波澜。而造成这种转换的契机则是“月色入户”。为什么月色入户能使作者披衣而起,兴致顿增呢?可能有两个原因:一是苏轼对大自然特别是对月光有一种特殊的感情,在他留下的诗文中有相当数量的咏月佳句,如“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等可证明。二是由于贬斥之中的孤独和无聊,他企图在大自然的美景中排除纷忧,获得慰藉;在月的世界中来寻求一种污浊的官场和喧闹的尘世所没有的静谧的心境和纯洁的氛围。21·cn·jy·com
元丰二年七月,苏轼被罗织罪名,逮捕下狱,经弟弟苏辙等多方营救才算保住了脑袋。同年十二月被贬往黄州,虽然给了个检校水部员外郎黄州团练副使的头衔,实际上是作为政治犯交地方官监管,不准签署文件,处理公务,甚至连行动自由也受到限制。一个人独处定惠院内,友人不敢来往,生活上也很窘迫。这也就是在文中所说的“念无与为乐”。诗人的一切都被剥夺,只有清风明月才属于他。www.21-cn-jy.com
接下去,作者写他在月下寻友。张怀民,他不但与苏轼遭遇相同,也是被贬谪到黄州,而且襟怀也相似。张怀民到黄州后寓居在承天寺,并在寺旁筑一亭,苏轼题名为“快哉亭”,苏轼的弟弟苏辙还写了篇《黄州快哉亭记》,在记中他称赞张怀民“不以谪为患,窃会计之余功,而自放山水之间”,可见他是个寄情于山水、不以贬谪为念的旷达之人。因此苏轼引为同调,在此月白风清之夜,作者去承天寺寻张怀民,而“怀民亦未寝”。这个“亦”字大有讲究:首先,它暗暗证实,张怀民确与苏轼同调;其次,作者与张怀民是“心有灵犀一点通”的;再次,作者未寝,张怀民亦未寝,这为后面的“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结论做了铺垫。行文曲折又前后照应,在此可见一斑。21教育名师原创作品
以上是叙事,写作者由夜寝而见月,由见月而起兴,由起兴而寻人。以下转入写景,当然景中亦有情。
作者写月色用了十八个字:“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这历来被誉为写月色的绝唱。其一,处处有月又处处不提月。三句之中没提一个月字,但给人的感觉却是月光无处不在。这个澄澈的月的世界,完全是靠喻体来完成的。其二,比喻能摆脱陈俗的旧套。它与视觉、错觉、悬念、联想结合起来,给人耳目一新之感。一般人写月色,总是说月色如水,这虽很准确,但显得陈旧。苏轼同样把月光喻成水,但却是一种视觉错觉:庭院如积水,而且还是一种澄澈得近乎空明的积水。这本身就比单纯说月光如水显得生动。然后作者再加以联想:有水就会有水生植物藻、荇,而且这些藻荇还交错在一起。那么这些藻荇怎么跑到院内来了呢?作者在一番设疑后再一句点破:“盖竹柏影也。”这种悬想设疑之法不但把竹柏的影子写得生动而逼真,而且还暗示那是无处不在的月色,确实无比精妙。其三,动静相合,给月色增添十分诗意。“积水空明”,这是一种静谧之美;“藻荇交横”,这是一种动态摇曳之美。动静结合,给我们勾画出了一个淡雅而又具有风韵的诗化的透明世界。只有在这个世界中,作者才摆脱了迁谪的压迫感,才从类似拘囚的狭小天地中解放了出来,才能达到物我两忘、天地共存的境界。
文章最后一段,写作者在空明月色中对人生哲理的领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连续两次发问,目的是引出下面的结论:“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这句话是全文的点睛之笔,它是作者对人生哲理的领悟和月色感觉的集结。“但少闲人”的内涵很丰厚,表面上看,他似乎是说自己与怀民因遭贬斥,无所事事,故多闲暇,才会有这闲情逸致来夜赏明月;实际上它是对碌碌人生的否定和庸庸官场的鄙视,也是对宦海浮沉的解脱和受诬遭贬的排遣。作者实际上是在告诉我们,只有摆脱杂念的缠绕,有着一副旷达的胸襟,才能领略这风清月白的自然之景,才能交融在这表里澄澈的透明世界中。这就是作者对人生哲理的领悟,也就是这篇散文的“文眼”所在。
二、学情解读
学生经过一年的学习,对于文言文的阅读与学习已初步形成了一定的学习方法,但对文言文阅读分析还不够到位,特别是情景交融、借景抒怀的文言文,在学法上还要加强指导。因而,这一课的教学既有学生自主探究的一面,又有教师具体指导的一面。
,根据教材、学情特点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疏通文意,识记常见的文言词语。
2.欣赏文中清幽宁静的意境,学习借景抒情的方法。
3.结合文章的创作背景,品读“闲人”含义,体会作者乐观旷达的胸怀。
记承天寺夜游
教学目标
1.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内容,识记常用的文言词语。
2.诵读、品味文章描写月色的语句,体会其清幽宁静的意境。学习借景抒情的方法。
3.结合文章的创作背景,品读“闲人”含义,体会作者乐观旷达的胸怀。
教学重点、难点
1.分析文章的景色描写并体味其意境。
2.理解闲人含义,体会作者旷达的心境。
教学方法
朗读法 问题导入法 质疑法 讨论法
教学流程
一、导入
1.有一位文人,他一生担任过30个官职,遭贬17次,坐过130天监牢。然而,他一生豁达乐观,晚年贬谪海南,这已是十足的流放。而此时,他年事已高,疾病缠身,且不适应那里的气候。于是他平静地为自己打造了棺木,掘好了坟墓。他是?
他就是北宋豪放派词作代表苏轼。他的一生给我们留下了许多传世佳作。面对赤壁的滔滔江水,他豪迈奔放的说:“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面对青春的一去不复返,他积极乐观的说:“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今天就让我们穿越时空的隧道,回到公元1083年10月12日的夜晚,和这位大文豪作一次心灵的交流吧。让我们共同学习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www-2-1-cnjy-com
二、预习检查
1.苏轼:字____,号________,____(朝代)四川眉山人,与其父_____、其弟_____,并称“三苏”,为“唐宋八大 家”之一。他工诗擅词,散文汪洋恣肆,另精通书画。有“雄视百代”的称誉。2-1-c-n-j-y
2.写作背景:
本文是苏轼于元丰六年(1083年)黄州贬所所作,名义是团练副使却有职无权,无事可做。写本文之时,他在黄州贬所已近四年,但苏轼的心胸却“很坦然”。累遭贬谪,仍然乐观,旷达。并不“悲伤憔悴”。另一方面,他有志用此,并不甘愿做“闲人”。因贬得“闲”,便“自放于山水之间”,虽在赏明月,观竹柏,自乐其乐,但并不得意,因此他的自适也包含了失意情怀的自我排遣。(也可适当位置补充) 2·1·c·n·j·y
3.朗读课文:正音、节奏
遂 suì 寝qǐn 藻zǎo 荇xìng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21*cnjy*com
三、疏通字句
(一)词语疏通
1.教师检查词语 欣然 念 户 遂 寝 相与 空明 盖 但 耳
2.小组释疑词语(将不懂的词语在小组内交流)
(二)疏通句子
1.教师抽查
①念无与为乐者。 译:想到没有可以交谈取乐的人。
②庭下如积水空明。译:庭院中的月光像一泓积水一样清澈透明。
③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译:水中水藻,荇菜纵横交错,原来是那绿竹和翠柏的影子。
④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译:只不过缺少有像我们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⑤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译:月色撒满庭院,如同积水充满院落,清澈透明,水中水藻、荇菜交叉错杂,原来那是竹子、柏树的影子。
⑥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译:哪个夜晚没有月色?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只不过少有像我们这样的闲人罢了。21教育网
2.学生质疑(针对预习不懂的句子向全班同学提出疑问,大家一起解决)
3.全文翻译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解开衣服想要睡觉时,月光照进门里,我高兴地起来走到户外。想到没有可以交谈取乐的人,于是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张怀民也没有睡觉,我们一起在院里散步。月光照在庭院中如水一般清明澄澈,水中的藻荇交错纵横,原来是竹子和松柏的影子。哪一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子和松柏?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四、结构梳理
(一)从题目读出了那些信息?
小结:“记”表明是游记,“承天寺”表地点,“夜”表时间,“游”表事件。课文就是写苏轼和张怀民夜游承天寺的事情。21·世纪*教育网
(二)苏轼和张怀民夜游承天寺的行踪?作者的写作思路是?
小结:行踪:起行——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步(中庭)
思路:欲睡→起行→寻张怀民→相与步于中庭→绘景→抒怀
(三)课文的结构是灵动的,那层次咋样?
1.学生思考并划分
2.教师引导并小结:可以有几种划分方法。依据叙事、议论抒情分成两个部分;依据叙述、描写、抒情分三个部分;还可分分四层,事情的起因是起;发展是承;笔锋一转,一个特写镜头是转;合,用抒情议论收束全文。【来源:21cnj*y.co*m】
三层分法:
第一层,记事,交代了赏月散步的时间、原因。
第二层,写景,写了月下庭中景物。
第三层,抒情,抒发了对于月光、竹柏、疏影的感触。
五、阅读课文,探寻美点。
(提示:学生阅读全文后,可在全文中寻找美点,也可在教师设定板块内寻找。)
赏析点: 字词 意境 修辞 写法(动静结合 正侧描写) 人格
(一)美在对月色的描写。特写镜头,写月色而不露痕迹。
1.这组画面由哪几种景物组成?(学生回答)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分析此句妙在何处?(学生先简要分析,教师引导总结)
学生分析:这个句子写得美,句中没有出现一个“月”字,但又处处写“月”。
他的表达非常高妙。没有直接说竹柏影子透过月光投在地上,是那样的漂亮,而是先说庭下像水一样的清澈,可见月光的清澈透明。最后点一下,这是竹柏的影子啊!一种比较轻微的惊叹在里面。【来源:21·世纪·教育·网】
他把竹柏影比喻成“藻荇”。“交横”一词写出了影子的繁密错综,很有韵味,又烘衬出了周围环境的宁静。
教师引导:这个句子每一个地方都写了月,都写了月色,都写了月色的美丽,但是,他没有用一个“月”字,这就是作者的高妙之处。【出处:21教育名师】
“积水空明”,给人以一池春水的静谧之感;“藻、荇交横”,则具有水草摇曳的动态之美;整个意境静中有动,动而愈见其静。“积水空明”是就月光本身作形容,“藻、荇交横”则以竹柏倒影来烘托。两句之间,有正写侧写之分,收点染并用之妙,从而创造出一个冰清玉洁的透明境界。21cnjy.com
这个透明的境界,映照出作者光明磊落、胸无尘俗的襟怀。
教师总结:此句描写运用比喻的修辞,将澄澈的月光比成积水,用交错相生的水草比喻竹柏的影子。虚实相生,相映成趣。“积水空明”写出了月光的清澈透明,“藻、荇交横”写出了竹柏倒影的清丽淡雅。作者用高度凝练的笔墨,点染出了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版权所有:21教育】
(二)美在“闲人”的意味。(难点——由浅入深分三层次完成赏析)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是本文的点睛之笔。
一层:苏轼并不是“没事做”的闲人。书上注释“闲人”是“清闲的人”的意思,也就是“没什么事做的人”。 但苏轼并不是“没事做”的闲人,请读下面资料:
资料补充:苏轼以犯人身份贬黄州,无薪俸,故租50亩荒地经营。有诗曰:“不令寸土闲,饥寒未知免。”“去年东坡拾瓦砾,自种黄桑三百尺。今年刈草盖雪堂,日炙风吹面如墨。”又有“自笑平生为口忙”之句。21*cnjy*com
师总结:大家看,苏东坡要养活一家老小,好象很忙啊。要开荒种地,要种黄麻桑树,还要造房子,为糊口奔忙。——这里的“闲人”不是“没事做”的意思。
二层:“闲人”可理解为“有闲情雅致”的人。
请从课文中找找依据:
证据一: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月色入户,欣然起行。——1083年12月24日晚上8 、9点钟,冬季的夜晚看月
证据二: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文如其人,只有情趣高雅之人才有能描绘出如此幽静澄澈的意境宛如清丽的水墨山水
证据三:朋友的为人 志不同道不合者不与为伍,只有心灵相通 情趣意志者才可一起欣赏美景 一起走过人生——张怀民: 1083年贬黃州,初寓居承天寺。张怀民虽屈居主簿之类的小官,但心胸坦然,绝不挂怀于贬谪之事,公务之暇,以山水怡情悅性,处逆境而无悲戚之容,是位品格清高超逸的人。
三层:闲人还有抑郁不得志的悲凉。
苏轼“闭门书史丛,少有凌云志” ,他才华横溢,有济世之志,极力主张政治改革,但对王安石变法的激进之处持有不同意见,元丰三年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相当于县公安局大队长),不得签署公文,实际上是个挂名的闲职。身份近似于流放。对于一个文化人,没有比精神上的孤独无告更痛苦的了。那阕著名的“卜算子” 道尽了这种孤寂悲凉的精神遭遇: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教师总结:
“闲人”即清闲的人。这里并非指闲极无聊,无所事事的人,而是包含着复杂的意味。
首先:“闲人”指具有闲情雅致的人。作者为自己的行为而自豪,表现了他自我排遣的达观。
其次:“闲人”包含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表现了他仕途失意的落寞。作者在政治上有远大的抱负,但是被一贬再贬,流落黄州,在内心深处,他又何尝愿意作一个“闲人”呢?赏月“闲人”的自得只不过是被贬“闲人”的自慰罢了。(提示:从消极和积极两个方面答。)
(三)美在情感的波澜。(教师引导学生找出情感点)
请揣摩下列句子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1.月色入户,欣然起行。(欢欣、喜悦)
2.念无与为乐者。 (低沉、失落 )
3.怀民亦未寝 ,相与步于中庭(兴奋、惬意) 。
4.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自我排遣的达观、被贬的悲凉)
作者“解衣欲睡”的时候,“月色入户”,于是“欣然起行”,月光难得,不免让人欣喜。可是没有人和自己共同赏月,只好去找同样被贬的张怀民,这里面有多少贬谪的悲凉与人生的感慨呀!诗人在漫步中领略月光的美好,在漫步中思索人生的哲理。我们可以体会到作者鄙弃人世的喧扰,爱在清寂中追求心灵的宁静和纯洁的境界。两人漫步中庭,又是悠闲的。自比“闲人”,则所有意味尽含其中。表达的感情是微妙而复杂的,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都包含其中。
(四)美在结构的灵动。(参考上文层次结构划分)
(五)美在语言的精致 (抓住一字一词赏析)
1.一个完整的故事竟是用80多个字表现出来的,可见语言的精致。
2.这个“水”字用得好,本来就可以直接说“藻荇交横”,但“水中藻荇交横”给我们一种澄澈的、透明、轻柔的感觉,而且和前面的“积水空明”照应起来。
3.“怀民亦未寝”的“亦”,因为这个“亦”字,显出了苏轼和张怀民是心灵相通、志同道合的朋友。两个都是被贬谪的人,两个人的心情也许都是很复杂。
4.“月色入户”的“入”字,用拟人手法给人以动感,更加生动和形象地写出了月光。
一个“入”字用得好。给一个寂寞的人、失意的人一种温暖的感觉。
5.“盖竹柏影”的“盖”字用得好。庭中的美景原来是竹柏的影子,给人一种沉浸月色美景之中然后恍然大悟之感,更增添了韵味。
六、拓展阅读,丰富内涵。
(一)拓展课文,明月之诗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北宋·王安石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唐·张九龄
举杯邀明月, 对饮成三人。——唐·李白
(二)拓展课文,谈谈“我眼中的苏轼”
1.学生结合课文和资料畅谈
2.教师总结结束全课
公元1069年34岁的他被贬杭州,我欣赏他“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的高洁情操,欣赏他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的淡定;公元1080年45岁的他被贬黄州,我欣赏他宁愿做“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的孤鸿,也不愿随波逐流,我欣赏他 “一蓑烟雨任平生;也无风雨也无晴”的从容豁达,笑对人生;公元1094年59岁的他被贬惠州,我欣赏他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的早把他乡为故乡的恬淡从容,欣赏他热爱生活,笑对磨难的坚贞。公元1100年在奉诏离开海南岛的时候写到:“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我欣赏65岁的他打算终老海南的宠辱不惊……
他频遭贬谪,一生历典八州,身行万里,走过无数穷山恶水,却都如处天堂,他说:此心安处是吾家。他被无数小人中伤下狱,朋友背叛,同道反目,见识了人间万千丑态却说:“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是好人。”
苏轼,冠绝千古,让我们也像苏轼一样“一蓑烟雨任平生”,有豪情 有柔情 有韧性地处世,淡薄名利,有一个诗意人生。
板书设计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事 夜游承天寺
景 皎洁 清澄 宁静
情 欣然 苦闷 豁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