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36张PPT。程颢程颐朱熹陆九渊王守仁1程颢程颐程颢程颐程颢程颐程颢王守仁程颐程颢朱熹王守仁程颐程颢朱熹王守仁程颐程颢陆九渊朱熹王守仁程颐程颢陆九渊朱熹王守仁程颐程颢 1 右图是素有“天下书院之首,海内书
院第一”美称的白鹿洞书院的图片。书院
位于江西九江庐山五老峰南麓的后屏山
之阳,南唐升元年间,李勃隐居白鹿洞,
正式被辟为书馆,称为白鹿学馆。宋仁
宗五年,改成“白鹿书院”,但不久即废。直到著名理学家朱熹重修学院后,白鹿书院才扬名国内,“一时文风士习之盛济济焉,杉杉焉”。它与岳麓书院一样,成为宋代传习理学的重要基地。宋明理学儒学的困境与儒学复兴运动理学的发展创立:北宋五子
成熟:南宋朱熹
发展:陆王心学客观唯心主义主观唯心主义背景: 知识·梳理1江 南 春
唐?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
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
多少楼台烟雨中。
此诗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佛 教 兴 盛白马寺创建于东汉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是佛教传入我国后第一座由官府建造的寺院,所以历来被尊为中国佛教的“祖庭”和“释源”,有“中国第一古刹”之称。白马寺(河南洛阳) 在外来佛教传入的同时,中国的本土宗教道教也在东汉时期形成。东汉末年,神仙方士之说、阴阳五行之说与道家学说的某些部分杂糅起来,形成了道教。道教的传播 “三教”是指:儒教、佛教、道教。“三教合一”不是儒教、佛教、道教合为一体,而是一种相互吸纳、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关系。三教图背 景:一、儒学的困境与儒学复兴运动
思考?(4)宋代相对宽松的文化政策的推动(3)儒学复兴运动的发展(1)佛道传播,儒学出现危机(2)三教合一,儒家思想深受佛道哲学影响儒学的复兴和理学的创立先声: 韩愈:儒家的仁义是最高的道,提出了儒家的“道统”思想。 李翱:必须从“性命之源”的高度来理解孔子之道。唐朝中后期——北宋继往开来:①推崇尊王攘夷,认为唐朝政治的弊端是不尊重儒家的纲常伦理,把政治失败归结为思想的迷乱。
②主张要巩固中央集权,实现长治久安,必须以唐为鉴,复兴儒学。
③文化上;强调“华夷之变”,将佛教和道教视为夷狄之教。(为复兴儒学创造条件)儒学复兴运动的发展: 理学是儒、道、佛三家融合的产物,是儒学从佛道中汲取了有益的内容,完成了更为理论化、思辨化的过程。理学的形成标志着儒家思想的成熟。(目的)儒(根本)理学是一种既贯通宇宙自然和人生命运,
又继承孔孟正宗,并能治理国家的新儒学。道、佛 “理学”一词,早在宋代就被用来概括当时的儒学。朱熹和二程都说过“理”。程颢曾说过:“吾学虽有所受,‘天理’二字却是自家体贴出来。”“理”因此成为二程哲学的核心,宋明理学也就从此得名。二程兄弟所谓的“理”,既是指自然的普遍法则,也是指人类社会的当然原则,它适用于自然、社会和一切具体事物。这就把儒家传统的“天人合一”思想,用“天人一理”的形式表达了出来,中国上古哲学中“天”所具有的本体地位,现在开始用“理”来代替了,这是二程对中国哲学的一大贡献。理学产生的背景(了解): 理学的产生,出于儒学家革除时弊,拯救文化,整顿人心,重树人伦与儒家价值,重建儒学道德形而上学的主观努力。理学适应了唐末以来重建伦理纲常的需要。同时,宋朝建立,农业、手工业得到迅速恢复和大规模发展,在此基础上,科学文化的进步尤其引人注目。理学对自然及社会规律的思考,正是宋代科学文化发展的必然结果。宋代学者大胆抛弃汉唐学者师古泥古的学风,敢于疑经改经,相互辩论,相互启发,独立思考,大胆立论,讲注义理,为理学的产生提供了一个相对宽松的思想环境。北宋五子与理学的创立:基本思想特征: 把儒家的忠、孝、节、义上升到天理的高度,形成一套囊括天人关系的严密思想体系——理学(新儒学)思想来源:儒学+佛教思想+道教思想 邵雍朱熹周敦颐程颐程颢 周敦颐: 结合《周易》解释《太极图》,建构了包括万物、人类和道德等万事万物的衍生规律,把人与天地万物的本原合而为一,从而为“理”生万物的理论提供了依据。邵雍:重新排列《周易》的六十四卦,试图揭示宇宙规律,进而解释人类命运。 成就:周敦颐和邵雍率先运用系统的思辨,自觉地将宇宙的自然结构与人的精神结构融合起来,以寻找其统一的本原,为理学的建立开辟了道路。 张载:①张载对理学的创立贡献巨大。
②有人认为他开创了理学中的“气学”一派,是理学中唯物主义的杰出代表。
③在理论上,张载严格区分了天、道、性、心等概念,准确地表达了理学的基本宗旨和精神。 二程:①确定了理学的最高范畴“天理”,从而使理学获得了理论的典型形态。②天理的核心就是“仁”,修养的最高境界就是“仁”。仁者不但能化韧于无形,而且能获得高度的主体自由和极大的精神满足,这就是“孔颜之乐”。程颢程颐程颢程颐程颢 一天,杨时同游酢一起向程颐请教学问,却不巧赶上老师正在屋中打盹儿。于是两人静立门口,等老师醒来。一会儿,天飘起鹅毛大雪,越下越急,杨时和游酢却还立在雪中,直到程颐一觉醒来,才赫然发现门外的两个雪人!程颐深受感动,更加尽心尽力教杨时,杨时不负重望,终于学到了老师的全部学问。 宋朝理学的集大成者,是继孔孟之后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儒学思想家。眼珠子,鼻孔子,朱子高于孔子。眉先生,胡后生,后生长于先生。(二)理学的成熟1.代表人物:
2.理论来源:3.主张和成就:(1)理气关系论:①理先于气②理离不开气 ③万物皆有理,这就是太极(唯心论)“理是万物的本源” (2)理学的修养论:a、把握理的方法—“慎思明辨、格物致知”(①以本体为基础的关于个人学习、实践的学问。②区分教育的两个阶段:小学和大学,强调学习积累、循序渐进)。b、三纲五常就是天理“存天理,灭人欲”。③强调仁是人的爱心和道德价值的终极源泉。④仁者境界不仅是追求精神自由,还应有强烈的社会责任心 。 (强调:仁;核心是正君心)朱熹(集大成者)二程+张载1 朱熹的思想 材料一 未有天地之先,毕竟也只是理,有此理,便有此天地;若无此理,便亦无天地,无人无物,都无该载了!有理,便有气流行,发育万物。
——《朱子语类》 “理”是世界的本原——理学核心思想 材料二 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
——《朱文公文集》
材料三 所谓天理,复是何物?仁、义、礼、智岂不是天理?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岂不是天理?
——《四书章句集注》 天理即“三纲五常”,就是儒家的道德伦理和等级秩序 材料四 凡一物上有一理,须是穷致其理。知者吾之所固有,然不致则不能得之;而致知必有道,故曰致知在格物。
——《二程遗书语录》方法论:格物致知 材料五 人之一心,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未有天理人欲夹杂者。去其气质之偏,物欲之蔽,以复其性,以尽其伦。
——《朱子语类》存天理,灭人欲三纲五常4.影响:P15
(1)朱熹在历史上被誉为一代儒学大师,仅次于孔孟
(2)他的思想作为官方正统儒学,影响后世六七百年之久。
(3)对维护专制主义政治制度起了重要作用。(3)社会政治理论: (4)为《四书》注解,成为理学的经典著作道统论为依据的社会实践理论 (三)理学的发展——心学A、强调学问的目的在于
做人,即明白做人的道理,
并努力实行。
B、主张扫除细枝末节,直
奔主题心学的基本特征:(三)理学的发展——心学1.陆九渊——“发明本心”(1)简介:南宋人,是心学的开创者 (2)思想:①核心命题是“心即理也”,意思是本心即天理② “物欲”和“意见”是人心之弊,所以要将其剥落、扫除他不是用逻辑的思辨来论证这个命题,而是用自己的体验来予以印证。陆九渊批评朱熹的理学过于“支离”,说了很多,却不能使人树立起对儒学价值的坚定信念。因此,他反对埋首书册,主张于人生日用处直接体悟,“发明本心”,以作为自己安身立命之地,这叫“先立乎其大者”。故将其学称为心学。 (3)影响:陆九渊的思想具有很大的冲击力,在当时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并深刻影响了后世的思想体系。 ①人心是世界万物的本源:“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 (主观唯心论的宇宙观)
②学以至圣的修养关键,在于 “致良知”。 人天生具有良知,因此天理就在自己心中,不必外求,只要克服私欲、回复良知就能成为圣贤。为了遏止伪善流行,他特别强调“知行合一”。(人固有的善性)3.王守仁——“阳明心学”(进一步发展) (1) 简介:阳明先生,明代人,是心学的集大成者,建立里系统的心学理论。(2)思 想:1①标志着重建儒家信仰的理论任务已完成
②理学的重心转向了在儒家信仰支配下的生命实践(3)意 义:1、积极:
塑造中华民族性格特征: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道德;自我节制、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凸显人性的庄严。(长幼有序,怜贫恤寡,勤俭节约,恪守本分等)
2、消极:用三纲五常维系封建专制制度,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影 响:共 同 点:1、内容相同:都是儒学的表现形式,都继承了孔孟“仁”“礼”的思想,都认为世界本原是“理”。2、影响相同:有助于统治者维护专制统治;压制、扼杀人的自然欲求;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了积极影响。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异同12、把握“理”的途径不同:
程朱理学主张用“格物致知”的方法去认识
和把握“理”;
陆王心学提出求“理”就是进行内心的反省,
克服私欲,回复良知就能成为圣贤。不 同 点:1、对世界本原的具体认识不同:
程朱理学认为世界本原是外在的“理”;
陆王心学认为世界本原是内在的“心”,认为
本心是“理”。〖小结〗
本节主要内容
儒学的复兴――理学的创立――理学的成熟――理学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