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年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课件:专题三 第二课 新文化运动 (共56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17-2018年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课件:专题三 第二课 新文化运动 (共56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民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7-11-18 14:30:3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56张PPT。第二课
新文化运动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成立1912年2月12日宣统帝正式下诏退位1912年3月10日袁世凯在北京正式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序 曲  那是宣统四年,大清完了。好日子终于来到了,但还是有很多不合时宜的现象出现……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1、背景 中国的不富不强就因为清政府存在,只要把清政府一推翻了,中国便立地可以由第四等的弱国一跃而成为世界第一等的国家。这是支配着当时青年脑中的最有力的中心思想。
——郭沫若《反正前后》,1930年第3版 陈天华:推翻清专制以后,“中国人的能力不但可以恢复,而且可以在最短时日内恢复;一旦恢复,即可享有西方民族现在享有的完全的权利。”“中国醒悟之后,发愤自雄,五年小成,七年大成。”
——《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1)北洋军阀尊孔复古逆流——直接原因 从1912年起,各地纷纷成立各种名目的尊孔复古组织,如孔教会、孔道会、孔社、宗圣会、读经会等。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康有为的孔教会。 “中国数千年来,立国根本在于道德。……近自国体变更,无识之徒,误解平等自由,逾越范围,荡然无守,纲常沦弃,人欲横流,几成土匪禽兽之国。……本大总统躬膺重任,早作夜思,以为政体虽取革新,而礼俗要当保守。……九月二十八日为旧历秋仲上丁,本大总统谨率百官,举行祀孔典礼。”(1914年9月) 民国初年,北京《中华新报》曾登了一则新闻,有一女子唐氏19岁,许配张家,还未嫁过门,未婚夫就死了,为了做烈女,唐氏选择自杀殉夫,历尽了喝符灰水、吞金、上吊、投河及三次绝食,最后服用砒霜结束了年轻的生命。 在当时的情况下,尊孔复古,就是恢复封建时代的礼仪和制度,而这些礼仪和制度,和封建君主制是紧密相连的,所以,尊孔复古实质就是复辟帝制。(2)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 辛亥革命以后,袁世凯复辟帝制,使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认识到我们中国多数国民口里虽然不反对共和,脑子里实在是装满了帝制时代的旧思想,如今要巩固共和,非先将国民脑子里所有反对共和的旧思想,一一洗刷干净不可。
——陈独秀 据北京政府农商部的统计,历年向其注册的工业公司,在1914年8月以前,共146个,资本额为41148205元;而自1914年8月至1920年,六年多一点的时间,新注册的工业公司即达272个,资本额为117434500元。
——彭明《五四运动史》(3)民国初年(一战期间),民族资本迅速发展  近五十年来,中国人渐渐知道自己的不足了……第一期,先从器物上感觉不足……第二期,是从制度上感觉不足……第三期,便是从文化根本上感觉不足……革命成功将近十年,所希望的件件都落空,渐渐有点废然思返,觉得社会文化是整套的,要拿旧心理运用新制度,决计不可能,渐渐要求全人格的觉醒。
——梁启超《五十年中国进化概论》 辛亥革命之后的巨大希望,同民国初年的中国社会的黑暗产生了巨大的落差,巨大的落差就产生了巨大的浪潮,于是就有了新文化运动。
——陈旭麓2、兴起(1)序幕:1915年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新青年》) “青年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动,如利刃之新发于硎,人生最可宝贵之时期也。青年之于社会,犹新鲜活泼细胞之在人身。新陈代谢,陈腐朽败者无时不在天然淘汰之途,与新鲜活泼者以空间之位置及时代之生命。人生遵新陈代谢之道则健康,陈腐朽败之细胞充塞人身则人身死;社会遵新陈代谢之道则隆盛,陈腐朽败之分子充塞社会则社会亡。”
——陈独秀《敬告青年》(2)代表: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3)指导思想:民主与科学(4)活动中心:北京大学 蔡元培到校后,在就任的演说中说:“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诸君须抱定宗旨,为求学而来。”  “我不为名,不为利,为的是改变中国的国民性。我不去整顿谁去呢?” “拿世界各国的大学校长来比较,牛津、剑桥、巴黎、柏林、哈佛、哥伦比亚等等,这些校长中,在某些学科上有卓越贡献的不乏其人;但是,以一个校长身份,而能领导那所大学对一个民族、一个时代,起到转折作用的,除蔡元培而外,恐怕找不出第二个。” ——杜威(美)没有蔡元培,北大就不成其为北大;
没有北大,蔡元培也不成其为蔡元培  当时有人攻击北大教师胡适等人“覆孔孟,铲伦常”,“尽废古书,行用土语为文字”,是“叛亲蔑伦”,要求北大校长蔡元培予以裁断。 蔡元培: “北大者,为囊括大典,包罗万众之最高学府。”“无论何种学派,苟其言之成理,持之有故,尚不达自然淘汰之命运者,虽彼此相反,而悉听其自由发展。” 兼容并包,思想自由 (蔡)多次拜访(陈独秀),他去陈的住处拜访陈时,因陈习惯晚睡晚起,他就耐心地坐在门口的一只小板凳上,等待着年龄小他一轮的陈独秀醒来…… 蔡元培先后聘请了只有前清秀才学历的陈独秀为文科学长,只有中专学历的梁漱溟为北大教师,只有相当于大专学历的鲁迅为教师。 辜鸿铭——清末怪杰、一代怪才
“到中国可以不看紫禁城,
不可不看辜鸿铭” “生在南洋,学在西洋,婚在东洋,仕在北洋” 13个博士学位9种语言6国使节翻译梁漱溟十八岁中学毕业
十九岁闭门自学佛典
二十三岁著《究元决疑论》
二十四岁被蔡元培聘为北大哲学系教师罗家伦钱钟书画家沈嘉蔚著名的油画《宽容》,后易名《北大钟声》二、新文化运动的内容1、提倡科学与民主,反对愚昧与专制科学:自然科学及科学观点,更是一种广义上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一种与迷信、盲从、愚昧相对立的崇尚实证的理性精神。民主:西方的民主制度和民主思想。 “科学之兴,其功不在人权说下,若舟车之有两轮。” “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要拥护那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要拥护那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旧艺术、旧宗教。要拥护德先生又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 “西洋人因为拥护德、赛两先生,闹了多少事,流了多少血,德赛两先生才渐渐从黑暗中把他们救出来,引到光明世界。”“若因为拥护这两位先生,一切政府的压迫、社会的攻击笑骂,就是断头流血,都不推辞。” “吾宁忍过去国粹之消亡,而不忍现在及将来之民族,不适世界之生存而归削灭也。……其不能善变而与之俱进者,将见其不适环境之争存,而退归天然淘汰已耳!”(陈独秀) “孔子者,历代帝王专制之护符也。宪法者,现代国民自由之证券也。专制不能容于自由,即孔子不当存于宪法。”
——李大钊《孔子与宪法》

“一个中国人,特别是一个受过教育的中国人,如果背叛了名誉法典,抛弃了忠君之道,即孔子国教中的名分大义,那么,这样就丧失了民族精神、种族精神的中国人,就不再是一个真正的中国人。”
——辜鸿铭《中国人的精神》 孔教与共和乃绝对两不相容之物,存其一必废其一。……盖主张尊孔,势必立君,主张立君,势必复辟,理之自然,无足怪者。
——陈独秀《复辟与尊孔》

余之抨击孔子,非抨击孔子之本身,乃抨击孔子为历代君主雕塑之偶像的权威也;非抨击孔子,乃抨击专制政治之灵魂也。
——李大钊《自然的伦理观与孔子》 “吾国非宗教国,吾国人非印度、犹太人,宗教信仰心,由来薄弱。教界伟人,不生此土。即勉强杜撰一教宗,设立一教主,亦必无何等威权,何种荣耀。”
——陈独秀《驳康有为致总统总理书》 “孔子者,数千年前之残骸枯骨也。宪法者,现代国民之血气精神也。以数千年前之残骸枯骨,入于现代国民之血气精神所结晶之宪法,则其宪法将为陈腐死人之宪法,非我辈生人之宪法也。”
——李大钊《孔子与宪法》旧道德:“三纲五常”为核心的儒家传统道德新道德:男女平等、个性解放等有关人权自由的西方资产阶级道德思想2、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忠、孝、贞节三样,却是中国固有的旧道德,中国的礼教、纲常、风俗、政治、法律,都是从这三样道德演绎出来的;中国人的虚伪、利己,缺乏公共心、平等观,就是这三样旧道德助长成功的;中国人分裂的生活,偏枯的生活,一方无理压制一方盲目服从的社会,也都是这三样道德教训出来的;中国历史上、现社会上种种悲惨不安的状态,也都是这三样道德在那里作怪。”
——陈独秀《调和论与旧道德》 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好,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 。
——鲁迅《狂人日记》 胡适不仅是大学问家,一生获得了35个博士头衔,还是个“绝对尊重”夫人的标兵。夫人江冬秀,是位大字不识几个的小脚女人,却极具“灵性”,颇能“拿人”。实践出真知,胡适在发妻的历练、打磨、训诫之下“从一而终”,并总结出男士应该做到的“三从四德”:太太的命令要服从,太太上街、打麻将要随从,太太发错了脾气要盲从;太太购物要舍得,太太发火要忍得,太太生日要记得,太太化妆要等得。一时传为佳话。 3、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一曰,须言之有物。二曰,不摹仿古人。三曰,须讲求文法。四曰,不作无病之呻吟。五曰,务去烂调套语。六曰,不用典。七曰,不讲对仗。八曰,不避俗字俗语……”
        ——胡适《文学改良刍议》 “文学革命至气运,酝酿已非一日,其首举义旗之急先锋,则为吾友胡适。”
——陈独秀《文学革命论》 “一、要有话说才说话。二、有什么话说什么话;话怎么说就怎么写。三、要说我自己的话,别说别人的话。四、是什么时代的人,说什么时代的话。”
       ——胡适《建设的文学革命论》   “……余甘冒全国学究之敌,高张文学革命军大旗……旗上大书特书吾革命军三大主义:曰,推倒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国民文学;曰,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的、立城的写实文学;曰,推倒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
“今欲革新政治,势不得不革新盘踞于运用此政治者精神界之文学。”
        ——陈独秀《文学革命论》  两个黄蝴蝶,双双飞上天。不知为什么,一个忽飞还。 剩下那一个,孤单怪可怜。 也无心上天,天上太孤单。
(胡适,1917年《新青年》)灯闪着,
风吹着,
蟋蟀叫着,
我坐在床上看书。
月亮出了,
风熄了,
我应在院中唱歌。
——溥仪 吾真真不能忘汝也。回忆后街之屋……为吾与汝双栖之所。初婚三、四月,适冬之望日前后,窗外疏梅筛月影,依稀掩映。吾与汝并肩携手,低低切切,何事不语?何情不诉?及今思之,空余泪痕。又回忆六、七年前,吾之逃家复归也,汝泣告我:“望今后有远行,必以具告,我愿随君行。”吾亦既许汝矣。<与妻诀别书>三、对新文化运动的评价1、性质: 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思想文化运动,辛亥革命在思想文化领域的延续2、意义(1)反封建的思想解放运动,有利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2)促进民众觉醒,推动五四运动 冲决一切现象之网罗,发展其理想之世界,行之以身,著之以书,以真理为归,真理所在,毫不旁顾。前之谭嗣同,今之陈独秀,其人者魄力雄大,诚非今日俗学所可比。
——毛泽东《湘江评论》 毛泽东说:“当我在师范学校做学生的时候,我就开始读这一本杂志。我特别爱好胡适、陈独秀的文章。他们代替了梁启超和康有为,一时成了我的模范。”“有很长一段时间,每天除上课、阅报以外,看书,看《新青年》;谈话,谈《新青年》;思考,也思考《新青年》上所提出的问题。” 北大中文系学生杨振声说:《新青年》“象春雷初动一般,……惊醒了整个时代的青年。他们首先发现自己是青年,又粗略地认识了自己的时代,再来看旧道德,旧文学,心中就生出了叛逆的种子。一些青年逐渐地以至于突然地打碎了身上的枷锁,歌唱着冲出了封建的堡垒”。 1913年江苏第一师范学校招考生徒,在300多名应试者中,崇拜孔子者157票,崇拜孟子者61票,占三分之二强,颜渊、王阳明、朱熹、程颐等儒家人物也都有人崇拜。崇拜孙中山的有17票。 1924年,北京大学校庆25周年纪念的一份民意测验中,题为“你心目中国内或世界大人物,是哪位?”结果如下(总数为1000票):(3)全面的文化转型运动3、局限:对传统文化的批判片面(全盘否定) 北京女子高师学生程俊英说:《新青年》等“这些刊物,成为我级必不可少的读物。有的同学把《新青年》从第一期读到最后一期,这使我级文风一变,再也不写堆砌词藻、空疏无物之古文了”。 鲁迅:“汉字不灭,中国必亡”。陈独秀:“中国文字既难传载新事新理,且为腐毒思想之巢窟,废之诚不足惜”。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钱玄同认为“惟有将中国书籍一概束之高阁一法”,才能避免“中毒”。 “祖宗之所遗留,圣贤之所垂教,政府之所提倡,社会之所崇尚,皆一文不值也。”(陈独秀) “中国书虽有劝人入世的话,也多是僵尸的乐观,外国书即使是颓唐和厌世的,但却是活人的颓唐和厌世。我以为要少—或者竟不看中国书,多看外国书。”(鲁迅)一个白话学堂门口的楹联:
白话通神,红楼梦,水浒,真不可思议
古文讨厌,欧阳修,韩愈,是什么东西学堂里还有一间“毙孔堂”,堂前也有一副楹联:
禽兽真自由,要这伦常何用
仁义太坏事,须从根本打消 他们对于现状对于历史,对于外国事物,所谓坏的就是绝对的坏;所谓好的就是绝对的好。
——毛泽东《反对党八股》尾声,。......?人们的好日子来了!1919年3月,《申报》报道一名参议院议员指责北京大学某教授“有离经叛道之鼓吹”。这是指该教授
A.抨击尊孔复古 B.抨击军阀统治
C.提倡科学精神 D.提倡民生主义
(A)在中西文化论战中杜亚泉称:中国固有文明“正足以救西洋文明之弊,济西洋文明之穷。”陈独秀则称:“若是决计革新,一切都应该采取西洋的新法子,不必拿什么国粹、什么国情的鬼话来捣乱。”两者的共同之处在于
A.都主张全盘接受西方文明
B.都通过文明比较重新定位传统文化
C.都对西方文明有一定的了解
D.都深切感受到西方文明带来的冲击
B项3分,C、D项1分,A项0分一位学者评价说:“当时知识分子不但没有全盘反传统,而且使不少被尘封或淹没了的传统重现光芒。例如,不登大雅之堂的白话小说,成了中国文学史的重要内容;作为传统文化的民间文学,第一次真正进入了大学的学术殿堂。”这一观点认为新文化运动
A.反对旧道德崇尚现代文化
B.混淆了先进与落后的界限
C.充分肯定了文言文的价值
D.存在对旧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D)从鸦片战争到新文化运动,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经历了曲折的历程。整个过程体现了近代中国
A.学习西方就是对封建制度的不断否定
B.学习西方是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动力
C.内忧外患交织促进了学习西方的深化
D.发展资本主义是学习西方的主要目的(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