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年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课件:专题三 第一课 顺乎世界之潮流 (共55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17-2018年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课件:专题三 第一课 顺乎世界之潮流 (共55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50.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民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7-11-18 14:34:4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55张PPT。专题三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第一课
“顺乎世界之潮流” 近代民主思想的演进,既不是一江长流,也不止一个洪峰,而是以一个接一个思潮的涨落相继出现的。
——陈旭麓  一个懂得尊重思想的民族,才会诞生伟大的思想。一个拥有伟大思想的国家,才能拥有不断前行的力量。
——《大国崛起》一、“睁眼看世界” 雾里看花 “直到清初编纂的《明史》,能够明白列举的欧洲国家还只有4个……在《明史》的初稿中,意大利是写成欧罗巴的。虽然后来改了过来,但把意大利当成整个欧洲。”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中国在世界民族之林中所处的被动局面,不是开始于鸦片战争,而是从郑和航海以来已见端倪了。”(陈旭麓) “在心态的后面,是几千年小农生产所维系的自然经济。自然经济不仅提供了产品,而且也生产和再生产出闭塞。” 道光二十年(1840),英国人已经出兵,鸦片战争马上就要开始,林则徐给道光皇帝上了这样一个奏折:
  该夷无他技能,不独一兵可以手刃数敌,即乡勇平民竟足以致其死命。况夷人异言异服,眼鼻毛发皆与华人迥殊,吾民齐心协力,歼除非种,断不至于误杀。 “咭(英吉利)距内地水程,据称有七万里,其至内地,所经过者几国?”
“该女主年甫二十二岁,何以推为一国之主?”
“该国制造鸦片卖与中国,其意但欲图财,抑或另有诡谋?”道光帝 “在两年多时间里,中国调动了十多万军队,先后有一名总督、两名提督、七名总兵、两名都统以及数千名士兵死于战争。但英国远征军的战死人数据英方统计却不足百人。”1、新思想萌发的背景(1)清朝的腐朽(2)西方的侵略(3)经世致用思想的影响2、代表人物及思想(1)林则徐——近代睁眼看世界第一人 “中国官府,全不知外国之政事,又不询问考求,故至今中国仍不知西洋。”“惟林总督行事全与相反”。
——《海国图志》编《四洲志》等书 “中国之物,番人最重者,无若茶与大黄,非此二物,则病胀满而不治。”(林则徐)(2)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 是书何以作?曰为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款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
——《海国图志·序》 “不善师外夷者,外夷制之;善师四夷者,能制四夷。”“夷之长技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 据统计,当时国内有士绅百万余人,有能力读此书的也多达三百多万人,然而却很少有人认真地阅读和领会书中的深刻内涵。相反,许多守旧的朝廷官吏的骂声却扑面而来,更有甚者主张将《海国图志》付之一炬,在他们眼中这无疑成了一本大逆不道的书籍。遭到无端非议的《海国图志》最终在国内的印刷数仅有千册左右。
——周英杰《<海国图志>的孤寂与荣光》 1851年,中国一艘商船驶入日本长崎港,照例查检违禁品,翻出3部《海国图志》。这些书最终都被幕府官员和学者买去。此后几年,《海国图志》仍不断偷渡日本,计有15部,有的“被官方征用”,有的流入市场,到1859年,同样一部书价格涨了3倍。 佐久间象山(日本著名维新思想家)在读到《海国图志》“以夷制夷”的主张后,不禁拍案感慨:“呜呼!予与魏,各生异域,不相识姓名,……而其所见亦有暗合者,真可谓海外同志矣!”在魏源思想的引导下,佐久间象山在思想上实现了从排斥西方人到发展与西方的关系的重大变化,他主张从全球的形势出发思考日本的方略。 2007年是魏源逝世150周年,岳麓书社准备再版魏源《海国图志》。岳麓书社的发行人员在网络上征集《海国图志》再版的宣传语: 小鱼儿:
开新思想之先河,前无古人
创师外夷之长技,后有来者
哭泣的雨:
开中国之眼界,扬华夏之新风
回眸一笑:
《海国图志》150年前便是一本好书3、新思想萌发的意义(1)具有启迪作用(2)促使“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想的形成◆拉开了中国近代思想解放的帷幕   从民族的历史看,鸦片战争的军事失败还不是民族致命伤。失败以后还不明了失败的理由,力图改革,那才是民族的致命伤。……可惜道光、咸丰年间的人没有领受军事失败的教训,战后与战前完全一样,麻木不仁,妄自尊大。直到咸丰末年,英、法联军攻进了北京,然后有少数人觉悟了,知道非学西洋不可。所以我们说,中华民族丧失了二十年的宝贵光阴。
——蒋廷黻《中国近代史》 4、洋务思想 移花接木(1)代表:洋务派(2)思想主张:师夷长技以自强中体西用   “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
——李鸿章(3)实践:洋务运动 守卫祖宗之法常同民族主义、爱国之情连在一起,不合理的东西被合理的东西掩盖着,从而获得强大的舆论力量。因此,“中体西用”实际上为中国走上近代化之路凿开了一条缝隙,虽不能除旧,但布新之功亦不能抹杀。 甲午兵败,瓜分豆剖,既宣告洋务运动破产,也证明“中体西用”思想不足以救时弊。此战给中国思想界带来的冲击怎么估量都不为过。 一位战争的亲历者说:“海军所有章程,除衣冠语言外,均当仿照西法,万不得采择与中国合宜者从之,不合宜者去之。盖去一不合宜,则生一私弊。” 奕?说:“中国之败,全由不西化之故,非鸿章之过。”二、维新变法 昙花一现1、背景(1)民族危机严重(2)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3)洋务运动的失败2、代表人物及思想(1)康有为:维新变法第一人 “距今(1984年)九十年前,几乎中国所有赞成维新的人,都把康有为当作自己思想上的领袖和导师;也几乎所有主张守旧的人,都把他骂作洪水猛兽,乱臣贼子。”
——钟书河《走向世界:中国人考察西方的历史》康有为主观上想减少维新变法的阻力;
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不充分导致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弱小;
与康有为的个人经历、学问素养有一定关系。 孔子是旧中国的思想中心。抓住了孔子,思想之战就成功了。皇帝是旧中国的政治中心,所以康有为的实际政治工作是从抓住皇帝下手。
——蒋廷黻《中国近代史》 “中国重君权,尊国制。猝言变革,人必骇怪,故必先言孔子改制,以为大圣人有此微言大义,然后能持其说。”(皮锡瑞)(2)梁启超:舆论界天之骄子四岁习四书;六岁受五经;八岁学为文;九岁能千言;十二岁中秀才;十七岁中举人;随即改学西学,师从康有为;二十三岁任《时务报》主编;二十五岁成为维新运动核心人物。周邦虽旧,其命维新 ——《诗经》
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易经》 “法者,天下之公器也;变者,天下之公理也。大地既通,万国蒸蒸,日趋于上,大势相迫,非可阏制。” “君权日益尊,民权日益衰”,变法“必自天子降尊始”。 “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 在当时的外国人眼中“梁启超是中国罕见的高洁志士,是热心策划北京政府根本改造的士大夫”。 戊戌变法失败之后,当时在中国逗留的伊藤博文对日本驻中国公使林权助说:“姓梁的这个青年是个非凡的家伙啊!真是个使人佩服的家伙……救他吧,而且让他逃到日本吧!到了日本我帮助他。梁这个青年对于中国是珍贵的灵魂啊!” 此后这个年轻人在日本和欧美流亡期间,往往被当作中国新的政治和知识上的领袖来接待。当时梁启超26岁。 (3)谭嗣同:为变法流血第一人誓杀尽天下君主,使流血满地球,以泄万民之恨。
势不得不酌取西法,以补吾中国古法之亡。 “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4)严复:中国启蒙思想第一人 “真正了解西方文化,又能洞悉中国病原所在。”(郭廷以)《法意》——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
《原富》——亚当·斯密《国富论》
《权界论》——密尔《论自由》
《天演论》——赫胥黎《进化论与伦理学及其他论文》 《天演论》出版以后,不上几年,便风行全国,竟作了中学生的读物了。……在中国屡次战败之后,在庚子辛丑耻辱之后,这个“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的公式确是一种当头棒喝,给了无数人一种绝大的刺激。几年之中,这种思想像野火一样,延烧着许多人的心和血。“天演”、“物竞”、“淘汰”、“天择”等等术语都渐渐成了一班爱国志士的“口头禅”,还有许多人爱用这种名词做自己或儿女的名字。 (胡适)3、影响
吾辈今日得稍有世界知识,其源泉乃康、梁二先生之赐。是二先生维新觉世之功。
——陈独秀的感慨 一批一批的中国人接受了进化论;一批一批的传统士人在洗了脑子之后转化为或多或少具有近代意识的知识分子。就其历史意义而言,这种场面,要比千军万马的厮杀更加惊心动魄。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指导变法、传播民主、思想启蒙 严复先生《天演论》,当时犹如惊蛰之春雷响彻神州大地,多少人读之有如醍醐灌顶之感。吴玉章、胡适、鲁迅、陈独秀、李大钊、郭沫若、毛泽东等人都深受影响。曹聚仁先生曾说,他在20年中读过500种以上名人回忆录,其传主(即回忆录的主人公)差不多都看过《天演论》,可见影响之深广。
——陈文振《追思严复先生》 我读五四以后那些值得我们注意的文化大师传记的时候,发现几乎没有一个人不说自己曾经在年轻的时候,受到过梁启超深深的影响。……除了知识分子队伍之外,梁启超还影响了一般的民众,只要是粗通文墨的人,在那个时代,很少有人没有受到过梁任公他的思想的影响。所以中国尽管没有出现一个象法国或者欧洲其他国家一样的启蒙运动,但是已经有了启蒙宣传家,那就是梁启超。
——余秋雨的感慨 有学者统计,1861—1900年间,意识并深深忧虑于“变局”的人不少于37位,而慷慨激昂反对西学并诉诸文字的士大夫恐怕不止于此的50倍或者100倍。 我民族的历史走进那清末戊戌年代,已积重难返。我们的国家机器已全部锈烂,无法修复。我们的社会亦已至癌症末期;病入膏肓,医药罔效。
——唐德刚《晚清七十年》三、走向共和 柳暗花明 共和政治的基本含义:国家和政府是公共的,而不是私人的,国家和政府应当为公共利益而努力,而不应当为私人利益而奋斗。共和政治的另一个基本含义:国家各级政权机关的领导人不是继承的,不是世袭的,也不是命定的,而是由自由公正的选举产生的。因而,公正而自由的选举,是判断一个国家是否真正实行共和政治的又一基本准则。1、背景(1)民族危机加深(2)清政府的腐朽(3)民族资本主义发展(4)改良运动失败2、代表人物章太炎邹容今日幸颐和,
明日幸北海,
何日再幸古长安?
亿万民膏血全枯,
只为一人歌庆有。五十割交趾,
六十割台湾,
七十更割辽东地,
廿余省版图渐蹙,
预期万寿祝疆无。 我中国今日欲脱满洲人之羁缚,不可不革命;我中国欲独立,不可不革命;我中国欲与世界列强并雄,不可不革命;我中国欲长存于二十世纪新世界上,不可不革命;我中国欲为地球上名国、地球上主人翁,不可不革命。 革命者,天演之公例也;革命者,世界之公理也;革命者,争存争亡过渡时代之要义也;革命者,顺乎天而应乎人者也;革命者;去腐败而存良善者也;革命者,由野蛮而进文明者也;革命者,除奴隶而为主人者也。3、主要思想暴力推翻清政府,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4、同盟会成立 19055、革命派与改良派的论战 两派都代表资产阶级利益;在发展资本主义经济、挽救民族危机、反对封建专制体制、建立资本主义民主政治体制等方面,两派思想是一致的。方式、目标不同:革命还是改良;立宪还是共和。6、影响(1)促进民主思想传播(2)推动民主革命爆发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成立 「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就有拼命硬干的人,就有为民请命的人,就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鲁迅
鸦片战争时期,魏源批评当时“御诸内河不若御诸海口,御诸海口不若御诸外洋”的海防主张,认为“守外洋不如守海口,守海口不如守内河”。魏源的主张反映了这一时期
A.海禁思想被远洋开拓思想所取代
B.洋务派开始着手海防建设
C.有识之士主张学习西方海防模式
D.清朝海军实力远逊于列强
(D)1893年,驻外公使薛福成在《出使日记》中写道:“总理衙门大臣萃毕生之全力以经理交涉事务者,殆鲜其人。或以官高挂名,或以浅尝自喜;或骤出骤入,听其自然。一闻《海国图志》《瀛寰志略》两书之名,尚有色然以惊者。”这主要反映了
A.中外交涉事务的减少
B.顽固派对洋务的抵制
C.立宪思想传播的困境
D.洋务专业人才的匮乏
(D)1876年,郭嵩焘出使海外期间常写信给李鸿章,报告日本派到西洋的留学生不限于机械一门,学政治、经济的都有,劝其扩大留学范围。他的这些言论引起了士大夫们的谩骂,有人说他是“汉奸”。结果,出使不到两年他就回国了。这说明
A.李鸿章的洋务思想日趋保守
B.郭嵩焘对西方体制过于推崇
C.郭嵩焘的主张超越主流思想
D.清廷的对外政策发生了变化
(C)康有为在《新学伪经考》中认为,被奉为儒家经典的古文经实系伪造。1891年该书刊印后风行国内,但很快遭到清政府禁毁。这主要是因为该书旨在
A.揭露历史真相 B.引介西方理论
C.倡导变法维新 D.颠覆孔孟学说
(C)在清末的学堂里,学生经常聚看、传阅不同政见的书报,其中“余维欧美之进化,凡以三大主义:曰民族、曰民权、曰民生”;“变法之本,在于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应该分别出自
A.《民报》、《时务报》
B.《民报》、《天演论》
C.《天演论》、《时务报》
D.《海国图志》、《天演论》
(A)清末的文章《狮子吼》中说:法国革了几次命,终成一个民主国,都是受这《民约论》的赐。明末清初我中国亦有一个卢骚(卢梭)——黄宗羲,他写的书已包含民约之理,比《民约论》出书还要早几十年哩。以上情形体现了
A.卢梭的思想受到黄宗羲的深刻影响
B.《民约论》是法国革命的思想源头
C.以中学比附西学是清末西学东渐的常见现象
D.卢梭与黄宗羲的思想有类似之处
C项3分,B、D项1分,A项0分近代中国在不同时期学习西方的侧重点各有不同,五四运动之前大致经历了从“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文化三个层面的变化。这种变化主要缘于
A.对西学认知的程度
B.社会变革进程的需求
C.政府推行西学的力度
D.传统文化势力的强弱
(B)1892年,维新思想家宋恕提出“欲更官制、设议院、改试令,必自易西服始”。康有为在奏议中也不止一次提及“易服”。维新派如此重视易服的主要原因是
A.改制中易服更易推行
B.意在营造改制的社会氛围
C.中国需改变对外形象
D.长袍马褂代表了守旧势力
(B)史学家陈旭麓指出,19世纪40年代、60年代和90年代是中国社会从古代到近代变革过程中前后相接的三个历史环节。贯穿这三个历史环节的主题是
A.反抗封建专制与建立君主立宪的统一
B.批判传统与全面引进西方文化的统一
C.发展资本主义与建立民主共和的统一
D.反抗西方侵略与学习西方文化的统一
(D)1870年清朝大臣崇厚出访法国。他受邀参观巴黎下水道工程后,觉得曾被无数法国人踩在脚下,这是法国政府的蓄意羞辱。事实上,法方为了展示城市建设成果,只安排贵宾参观此工程。同一天,还有两位来自巴西的王子也应邀参观。对此,今人解读最接近史实本质的是
A.崇厚没有理解法国政府的用意
B.崇厚希望“师夷长技以制夷”
C.崇厚对外情茫然无知
D.崇厚自认为受了“胯下之辱”,有失身份C项3分,A、D项1分,B项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