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册(2017部编) 21 《孟子》二章 富贵不能淫 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八年级上册(2017部编) 21 《孟子》二章 富贵不能淫 课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8-04-27 18:47:5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27张PPT。第21课《孟子》二章
富贵不能淫 人们经常说:“大丈夫说到做到”、“大丈夫行不更名,坐不改姓”,那么是不是只要是男人就可以是“大丈夫”呢?我们现在一起 来看看亚圣孟子对“大丈夫”的阐释。作者简介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邹(现在山东邹城)人,战国时期思想家、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他是继孔子之后的又一位儒家大师,被推尊为“亚圣”,与孔子合称“孔孟”, 他主张实行“仁政”,反对诸侯的武力兼并,反对暴政害民。
《孟子》是记录孟子言行的著作,共七篇。一般认为是孟子编著的。《富贵不能淫》选自《媵文公下》。《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选自《告子下》。作者简介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 ,邹(现在山东邹城)人, 时期 、 学派代表人物之一。他是继孔子之后的又一位儒家大师,被推尊为“ ”,与孔子合称“ ”, 他主张实行“ ”,反对诸侯的武力兼并,反对暴政害民。
《孟子》是记录 的著作,共 篇。一般认为是孟子编著的。《富贵不能淫》选自《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选自《 》。诚:真正,确实。
大丈夫:指有大志,有作为,有气节的男子。
天下熄:指战争停息,天下太平。
焉:怎么,哪里。
丈夫之冠:古时男子二十岁行冠礼,表示成年。
冠:行冠礼
父命之:父亲给以教导。命:教导、训诲。
戒:告诫。    
女家:这里指夫家。女:同“汝”,你
夫子:指丈夫。
正:准则,标准。
诚: 。
大丈夫: 。
天下熄: 。
焉: 。
丈夫之冠: 。
冠: 。
父命之: 。命: 。
戒: 。    
女家: 。女:同“ ”, 。
夫子: 。
正: 。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大丈夫应该)住进天下最宽广的住宅里——仁,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走着天下最正确的道路——义。这里的“广居”、“正位”、“大道”分别指“仁”、“礼”、“义”。
与民由之:与百姓一同遵循正道而行。由:遵循。 独行其道:独自走自己的道路。
淫:惑乱,迷惑。使动用法
移:改变、动摇。使动用法
屈:屈服。使动用法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 这里的“广居”、“正位”、“大道”分别指 。
与民由之: 。由: 。
独行其道: 。
淫: 。使动用法
移: 。使动用法
屈: 。使动用法
    岂不诚大丈夫哉:难道
是焉得为大丈夫乎:这
子未学礼乎:你
往送之门:去、到
往之女家 往:去,到
以顺为正者 顺:顺从 正:原则
独行其道 独行:独自,这里是固守、坚持的意思。 道:原则,行为准则
一、重点字词
1.通假字
往之女家
______通______,意思:____________________。
2.古今异义
丈夫之冠也
古义:__________,今义:女子的配偶。成年男子女汝你3.词类活用
(1)动词的使动用法
①富贵不能淫
原意为:惑乱、迷惑,活用意思为:使……迷惑_。  
②贫贱不能移
原意为:改变、动摇,活用意思为:使……改变_。  
③威武不能屈
原意为:屈服,活用意思为:__使……屈服_。
(2)动词作名词
居天下之广居
原意为:居住,活用意思为:__居所,住宅__。  戒之曰 _____________
必敬必戒 _____________
居天下之广居 _____________
居天下之广居 _____________
是焉得为大丈夫乎 _____________
得志 _____________    (1)戒(2)居(3)得4.一词多义实现告诫谨慎居住居所,住宅能,能够6.文言虚词  丈夫之冠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父命之 _____________
母命之 _____________
妾妇之道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与民由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之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代词,指“男子”代词,指“女子”结构助词,相当于“的”代词,指“大道”,即儒家提倡的“义”(2)是焉得为大丈夫乎   是:______________
焉:______________
(3)以顺为正者 以:______________
为:______________  作为指示代词,这怎么介词,把二、句子翻译
1、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
景春说:“公孙衍和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大丈夫吗?
2、一怒而诸侯惧, 安居而天下熄.
(他们)一生气,诸侯就都害怕;他们安静下来,天下便平安无事。
3、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 孟子说:“这怎么能算大丈夫呢?你没有学过礼吗?二、句子翻译
1、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
.
2、一怒而诸侯惧, 安居而天下熄.

3、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
?4、丈夫之冠也,父 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
男子成年举行冠礼时,父亲训导他;女子出嫁时,母亲教导她,送到门口,告诫她说:“到了你的夫家,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谨慎,不要违背你的丈夫!”
5、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以顺从为原则的,是妇女之道。
6、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大丈夫应该)住进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里,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上,走着天下最正确的道路“义”上。
4、丈夫之冠也,父 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

5、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6、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7、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得志的时候,与百姓一同遵循正道而行;不得志的时候,独自走自己的道路。
8、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富贵不能使他迷惑,贫贱不能使他动摇,武力不能使他屈服。
9、此之谓大丈夫。
这样的人才叫做大丈夫! 
7、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8、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9、此之谓大丈夫。
! 
三、内容理解
1.请简要分析景春心目中的大丈夫形象。
景春心目中的大丈夫,是像公孙衍、张仪那样位高权重,令人望而生畏的当权者。
2.“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和“此之谓大丈夫”句中的“是”和“此”各指代什么?(用原文中的话回答) 
“是”指代“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此”指代“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3.请对比分析孟子所说的“妾妇之道”和“大丈夫之道”的不同。
“妾妇之道”表现为顺从,其本质是在权利面前无原则,如张仪之流,只是顺从秦王的意思;“大丈夫之道”表现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其本质是对内心的仁、义、礼的坚守。
4、孟子认为,大丈夫怎样才能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5、说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现实意义。
这句话彰显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我们每个中国人的行为准则。在现实生活中面对金钱利益的诱惑,不乱其心。在危及国家民族利益的时刻,我们要敢于挺身而出,不怕牺牲,做一个真正的大丈夫。
6、本文写作的目的是什么?
本文论述了大丈夫的优秀品质,“大丈夫”在古代是对有大志、有作为、有气节的男子的尊称。真正的大丈夫应该行得正、站得直、为正义的 理想目标去奋斗。课文练习题
孟子为什么认为公孙衍、张仪不配称“大丈夫”?
孟子认为公孙衍、张仪既没有独立的人格,也没有独立的判断善恶,是非曲直的标准。他们所做的一切无非是迎合君王的喜好,这样的人当然算不上大丈夫。
在孟子心中,什么样的人才能是真正的大丈夫?
在孟子看来,大丈夫要讲究仁德,守礼法,做事合乎道义。无论得志与否,都不能放弃自己的原则。更不为富贵贫贱,威武这些外部因素所迷惑、动摇、屈服。4.中华民族流淌了五千年的历史长河孕育出了无数的“大丈夫”形象,请你列举一位并说说他的相关事迹。 示例:屈原。屈原是楚国贵族,他主张对内举贤能,修明法度,对外连齐抗秦。但是他遭到贵族排挤,被流放沅、湘流域,秦国攻破楚国国都后,屈原投江自杀。屈原忧国忧民,坚持走自己的道义之路,不与其他贵族同流合污,最后以死来证明自己的爱国之心。翻译方法指导:
赋分点:
1、译准词义
2、译准句式(被动句、判断句、省略句、倒装句
3、译准句子语气(陈述、疑问、感叹、祈使)和句间关系(并列、转折、因果等)
原则:字字落实、文从句顺方法:做好“留、补、删、换、调”,一定尽可能直译。
1、留:专有名词、国号、年号、人名、物名、地名、职称、器具、可以照录不翻译。
2、补:在翻译文言文时应补出省略成分。
3、删:删去不翻译的虚词、语气词等。
4、换:翻译时把古词换成今词。
5、调:在翻译时,有些句子(谓语前置、定语后置、宾语前置、介宾结构后置)的词序需要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