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49张PPT。《孟子》二章有关孟子和《孟子》 孟子(前372—前289)战国时思想家、教育家。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人。他是儒家学派的又一位大师,被后人尊其为“亚圣”。他主张仁政,王道。有关孟子和《孟子》 《孟子》一书是孟子及其门人所作,是记录孟子及其弟子思想观点和政治活动的书。他曾游梁,说惠王,不能用;乃见齐宣王,为客卿。宣王对他很客气,可是也始终不用。于是孟子归而述孔子之意,教授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称四书。
何谓大丈夫?
古语有云:
“大丈夫一言既出,驷马难追”
“大丈夫能屈能伸”
两千多年前的孟子对此做过精辟的阐释,今天我们就走近孟子,了解一下他笔下的大丈夫。富贵不能淫1、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2、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 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 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 大丈夫。”
听读朗读1、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2、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 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 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 大丈夫。”
读准字音yǎnxīguànrǔyín富贵不能淫1、诵读本文。(小组内以各种形式读文章,推荐读得好的同学,班级展示)
2、解释文本。(先对照课文自主学习,再进行小组交流,有不明白的问题班级内进行互助学习) 你读我读,疏通文意1、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
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难道读懂文意景春说:“公孙衍和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大丈夫吗?她们一生气,诸侯们都会害怕;他们安静下来,天下便平安无事。”有大志,有作为、有气节的男子真正,确实吗停息2、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
子未学礼乎?孟子说:“这个怎么能够叫大丈夫(有大志、有作为、有气节的男子)呢?”你没有学过礼吗?你怎么,哪里这能有大志、有作为、有气节的男子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
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男子举行加冠礼的时候,父亲教导他;女子出嫁的时候,母亲教导她,送她到门口,告诫她说:成年男子行冠礼教导、训诲助词,不译,主谓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告诫助词,不译,主谓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去、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
以顺为正者, 妾妇之道也。去、到同“汝”,你谨慎丈夫顺从准则,标准‘到了你丈夫家里,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谨慎,不要违背你的丈夫!’把顺从作为准则,是妇人家(遵循)的行为准则。古代文化常识三纲五常
三从四德
妇有七去三纲“三纲”是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要求为臣、为子、为妻的必须绝对服从于君、父、夫,同时也要求君、父、夫为臣、子、妻作出表率。它反映了封建社会中君臣、父子、夫妇之间的一种特殊的道德关系。“五常”即仁、义、礼、智、信,“仁”即爱人、孝悌、忠恕等。“义”指封建道德规范和标准。“礼”是各种封建礼仪、制度和规范。“智”为判别是非之心。“信”系忠诚守信。这些都是用以调整君臣、父子、兄弟、夫妻、朋友等人伦关系的行为准则。
五常三从四德”是为适应父权制家庭稳定、维护父权——夫权家庭(族)利益需要,根据“内外有别”、“男尊女卑”的原则,由儒家礼教对妇女的一生在道德、行为、修养的进行的规范要求。何为三从四德 出自《仪礼·丧服·子夏传》:“妇人有三从之义,无专用之道。故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周礼·天官·九嫔》:“九嫔掌妇学之法,以九教御:妇德、妇言、妇容、妇功。” 三从四德的来历三从: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
四德:妇德、妇言、妇容、妇功。
三从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 女孩子在未出嫁之前要听从家长的教诲,不要胡乱地反驳长辈的训导,因为长辈们的社会见识丰富,有根本性的指导意义;出嫁之后要礼从夫君,与丈夫一同持家执业、孝敬长辈、教育幼小;如果夫君不幸先己而去,就要坚持好自己的本份,想办法扶养小孩长大成人,并尊重自己子女的生活理念。 四德 做女子的,第一要紧是品德,能正身立本;然后是容貌,指出入要端庄稳重持礼,不要轻浮随便。言语,指与人交谈要会随意附义,能理解别人所言,并知道自己该言与不该言的语句。功,治家之道,治家之道包括相夫教子、尊老爱幼、勤俭节约等生活方面的细节。 德、容、言、功搞笑版“三从四德”1、从不洗衣;
2、从不做饭;
3、从不拖地。 化妆要等得;
花钱要舍得; 发脾气要忍得; 生气要哄得 。古代休妻的理由休妻的必备条件有七项,倘具备其中之一,即可弃其妻,使婚姻关系终止。依《大戴礼记?·本命》载:“妇有七出,不顺父母去,无子去,淫去,妒去,有恶疾去,多言去,窃盗去。”妇有七去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 正位,行
天下之 大道;住宅居住(大丈夫应该)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走着天下最正确的道路——义.正确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实现遵循能实现理想的时候,便与老百姓一同遵循正道而行;不能实现理想的时候,便独自走自己的道路。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
能屈,此之谓 大丈夫。”
荣华富贵不能使他迷惑,贫困卑贱不能使他动摇,威武(强权武力)不能使他屈服,这样的人才称得上大丈夫。使...迷惑(惑乱)这使...屈服使...改变(动摇)是,叫从此句中找出三个成语。1.富贵不淫
2.贫贱不移
3.威武不屈成语解说1.富贵不淫:指在金钱、地位面前不迷惑,能保持正直、贞洁的本色。
2.贫贱不移:虽贫穷、低贱,但不改变道德操守或坚定的志向等。也作贫贱不能移。
3.威武不屈:权势、武力不能使之屈服。后指人有骨气,坚贞顽强。1、孟子对大丈夫的阐释,哪三句话能概括其精髓?
2、怎样才能成为大丈夫呢?
3、对比分析孟子的“妾妇之道”和“大丈夫之道”的不同。合作探究1、孟子对大丈夫的阐述精髓是什么?威武不能屈 —威力相逼不能使我卑躬屈膝
贫贱不能移 —家贫位卑不能改变我志向
富贵不能淫——高官厚禄不能乱我心2、怎样才能成为大丈夫呢??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贯彻儒家倡导的仁义礼 )
?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3、对比分析孟子的“妾妇之道”和“大丈夫之道”的不同。“妾妇之道”表现为顺从,本质是在权利面前无原则,如张仪之流,只是顺从秦王的意思;
“大丈夫之道”表现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其本质是对内心的仁、义、礼的坚守。
1、每个人的心目中都有自己大丈夫的标准,肯定珍藏着许多大丈夫的名字,谈谈你所了解的大丈夫形象?请举例说明。
2、“大丈夫”不在于性别,而在于他的高尚的道德品质。请你说说你理想中的新时代的“大丈夫”。
拓展思考1、思考:每个人的心目中都有自己大丈夫的标准,肯定珍藏着许多大丈夫的名字,谈谈你所了解的大丈夫形象?请举例说明。富贵不能淫——文天祥拒绝元朝高官厚禄的收买,英勇就义。
贫贱不能移——朱自清宁可饿死也不吃美国的救济粮。
威武不能屈——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 2、“大丈夫”不在于性别,而在于他的高尚的道德品质。请你说说你理想中的新时代的“大丈夫”。示例: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为国家为民族谋福祉
为个人向善向上追求真善美的修养。
......................................................愿大丈夫的铿锵音韵永远萦绕在你我耳畔愿大丈夫的高尚情操永远流淌在你我心间
你知道孟子的有关故事或语录吗?拓展延伸孟子语录:
1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2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3、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孟子语录:
4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5、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孟子的母亲为了他有一个良
好的学习环境,搬了三次家。 《孟子》的故事孟母三迁拓展延伸孟子故事
孟母三迁
昔孟子少时,父早丧,母仉[zhǎng]氏守节。居住之所近于墓,孟子学为丧葬,[足辟][bi,两字合一]踊痛哭之事。母曰:“此非所以居子也。”乃去,舍市,近于屠,孟子学为买卖屠杀之事。母又曰:“亦非所以居子也。”继而迁于学宫之旁。每月朔[shuo,夏历每月初一日]望,官员入文庙,行礼跪拜,揖[yi,拱手礼]让进退,孟子见了,一一习记。孟母曰:“此真可以居子也。”遂居于此。 昔孟子少时,父早丧,母仉[zhǎng]氏守节。居住之所近于墓,孟子学为丧葬,[足辟][bi,两字合一]踊痛哭之事。母曰:“此非所以居子也。”乃去,舍市,近于屠,孟子学为买卖屠杀之事。母又曰:“亦非所以居子也。”继而迁于学宫之旁。每月朔[shuo,夏历每月初一日]望,官员入文庙,行礼跪拜,揖[yi,拱手礼]让进退,孟子见了,一一习记。孟母曰:“此真可以居子也。”遂居于此。 [白话]过去孟子小时候,父亲就死了,母亲仉氏守节。居住的地方离墓地很近,孟子学了些丧葬、[足辟]踊痛哭这样的事。母亲想:“这个地方不适合孩子居住。”就离开了,将家搬到街上,离杀猪宰羊的地方很近,孟子学了些做买卖和屠杀的东西。母亲又想:“这个地方还是不适合孩子居住。”又将家搬到学宫旁边。夏历每月初一这一天,官员进入文庙,行礼跪拜,揖让进退,孟子见了,一一记住。孟母想:“这才是孩子居住的地方。”就在这里定居下来了。 “孟母三迁”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人的成长,要有一个健康、良好的环境。孟母断织孟子的母亲仉氏经常督促孟子勤奋学习。有一天,孟子从老师子思那里逃学回家,孟母正在织布。她看见孟子就非常生气,拿起一把剪刀,把织布机上的布匹割断了。孟子看了很惶恐,跪在地上请问原因。孟母责备孟子说:“你读书就像我织布一样。织布要一线一线地连成一寸,再连成一尺,再连成一丈、一匹,织完后才是有用的东西。学问也必须靠日积月累,是不分昼夜勤求而得来的。你如果偷懒,不好好读书,半途而废,就像这段被割断的布匹一样变成了没有用的东西。”孟子听了母亲的教诲,深感惭愧。从此以后,孟子专心读书,发愤用功,努力实践圣人的教诲,终于成为一代大儒,被后人称为“亚圣”。
孟母买豚原文
孟子少时,东家杀豚,孟子问其母曰:“东家杀豚何为?”母曰:“欲啖汝。”其母自悔而言,曰;“吾怀娠是子,席不正不坐;割不正不食,胎之教也。今适有知而欺之,是教之不信也。”乃买东家豚肉以食之,明不欺也。[1]
译文
孟子少年时,有一次邻居杀猪,孟子问他的母亲说:"邻居为什么杀猪?"孟母说:"要给你吃肉。"孟母后来后悔了,说:"我怀着这个孩子时,席子摆得不正,我不坐;肉割得不正,我不吃,这都是对他(孟子)的胎教,现在他刚刚懂事而我却欺骗他,这是在教他不讲信用啊。"于是买了邻居的猪肉给孟子吃,以证明她没有欺骗他。一、取信于子.父母对自己说出来的话要负责任,首先不能欺骗孩子,这样以后的话才有权威性.二、以自己不欺骗自己的孩子为例,教育孩子不能欺骗别人.孟子的故事一曝十寒孟子对齐王的昏庸,作事没有坚持性、轻信奸佞谗言很不满,便不客气的对他说:“王也太不明智了,天下虽有生命力很强的生物,可是你把它在阳光下晒了一天,却放在阴寒的地方冻了它十天,它那里还活着成呢!我跟王在一起的时间是很短的,王即使有了一点从善的决心,可是我一离开你,那些奸臣又来哄骗你,你又会听信他们的话,叫我怎么办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