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60分,40分钟完成)
班级 姓名 总分
一、单选题(30分,每题3分)
1.草→兔子→狐狸→狼为某草原上的一条食物链,下列关于该食物链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该食物链中兔子是初级消费者、第一营养级
B. 兔子产生的粪便不属于兔子的同化量,而是草的固定量
C. 根据能量金字塔可知,处于塔尖的狼,其个体体内的能量少于兔子个体体内的能量
D. 狐狸捕食一只兔子,则该兔子体内的能量全部流向狐狸
【答案】B
【解析】在该食物链中草是第一营养级,兔子是第二营养级,是初级消费者,A错误。兔子产生的粪便中的能量是上一个营养级的同化量,即草的同化量,B正确。能量流动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但这是在营养级之间,而狼个体体内的能量可能会大于兔子个体体内的能量,因为狼的个体较大,C错误。狐狸捕食一只兔子,该兔子体内的能量也不是全部流向狐狸的,因为有些不能被狐狸消化吸收,D错误。
2.下列有关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如果用鸡粪来养猪,则猪正常可以获得鸡同化能量的10% -20%
B. 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能量就从非生物环境流入生物群落
C. 兔子同化能量等于“自身呼吸消耗、自身生长发育繁殖、被分解者利用、传给下一营养级、未被利用”之和
D. 生态系统的能量是伴随物质而循环利用的
【答案】B
3.某同学绘制了如图所示的能量流动图解(其中W1为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生产者固定的总能量可表示为(A1+B1+C1+A2+B2+C2+D2)
B.由第一营养级到第二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D1/W1
C.流入初级消费者体内的能量可表示为(A2+B2+C2)
D.图解表明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答案】C
向流动、逐级递减,D正确。
4.下图所示为某人工松林18年间能量流动情况的调查统计(单位略),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
A.“能量Q”是指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
B.无需人工能量投入该松林就可维持其稳定性
C.18年间该松林中分解者获得的总能量是285×1010
D.动物的存在加快了人工松林的物质循环
【答案】D
【解析】图中“能量Q”是生产者用于自身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从图中信息可知,从生产者到动物的能量传递效率极低,要维持该生态系统的稳定应人工补充能量;分解者获得的能量中还有来自动物的能量;生态系统中消费者的存在能加快物质的循环。
5.如图是某湖泊的能量金字塔,下列相关描述不正确的是 ( )
A.a、b、c、d分别表示不同的营养级
B.a、b、c、d之间形成一条a到d的食物链
C.a、b、c、d的大小分别表示不同的营养级所得到的能量
D.a、b、c、d的大小变化体现了能量流动逐级递减的特点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相关知识,处于不同营养级的生物不一定位于一条食物链上,这一点是解答本题的关键。能量金字塔是依据单位时间内不同营养级生物获得的能量绘制而成的, A、C正确。由于能量流动是逐级递减的,营养级越高的生物获取的能量越少,D正确。营养级是指食物网中处于同一营养级的所有生物,而不是一条食物链中不同营养级的生物,B错误。
6.下图是麻风树林中两个营养级的能量流动图解,已知麻风树同化的总能量为N,方框中字母代表能量。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从麻风树输入下一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B/N
B.D是指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
C.B是第二营养级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
D.该图解中不包含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答案】C
入下一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B/N。该图解中涉及了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没有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7.下图是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图解,N1~N6表示能量数值,下列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
A.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N2,由初级消费者流向蜣螂的能量为N6
B.能量由第一营养级传递给第二营养级的传递效率为N4/N2×100%
C.N5的去向之一是用于初级消费者的生长、发育和繁殖
D.生产者呼吸过程中化学能转变为热能和ATP
【答案】C
【解析】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生产者固定的总能量N2,由生产者流向蜣螂的能量为N6,A错误;能量由第一营养级传递给第二营养级的传递效率为(N4-N6)/N2×100%,B错误;初级消费者同化的能量有一部分用于初级消费者的生长、发育和繁殖,一部分通过细胞呼吸以热能形式散失,一部分被次级消费者摄入体内,C正确;生产者呼吸过程中化学能转变为热能和ATP中活跃化学能,D错误。
8.在如右图所示的食物网中,假如猫头鹰的食物有2/5来自于兔子,2/5来自于鼠,1/5来自于蛇,那么猫头鹰若增加 20 g体重,最少需要消费植物( )
A.600 g B.900 g
C.1600 g D.5600 g
【答案】B
9.下图为生态系统中部分能量流动情况示意图,①②③④⑤⑥各代表一定能量,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从能量关系来看①=②+⑤
B.⑥都属于初级消费者的同化量
C.分解者获得的能量最少
D.③/②代表初级消费者流入次级消费者的能量传递效率
【答案】D
【解析】从能量关系来看①>②+⑤,①中还包括生产者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所以A错误;据图分析,⑥都属于初级消费者的同化量,所以B;分解者获得的能量多少不能判断,所以C错误;③是次级消费者同化的总能量,②是初级消费者同化的总能量,则③/②代表初级消费者流入次级消费者的能量传递效率,所以D正确。
10.下图为某湖泊生态系统的生物关系(a~d示能量数值),下列各项叙述错误的是( )
A. 流经该湖泊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a
B. 图中d包含第二营养级所排粪便中的能量
C. 生产者流向初级消费者的能量传递效率为b/a×100%
D. 某有毒物质污染湖泊,次级消费者体内积累的有毒物质往往比生产者多
【答案】B
二、非选择题(30分,每格2分)
11.(18分)图1为某湖泊生态系统的能量金字塔简图,其中Ⅰ、Ⅱ、Ⅲ、Ⅳ分别代表不同的营养级,m1、m2代表不同的能量形式.图2表示能量流经该生态系统某一营养级的变化示意图,其中a~g表示能量值的多少.请据图作答:
(1)从生态系统的结构来看,图3中未表示出的成分有 、 。图1中,m1、m2表示的能量形式分别为 、 。
(2)图2中,若A表示图1中营养级Ⅱ所摄入的全部能量,则B表示 ,C表示 。若图1中营养级Ⅰ所固定的太阳能总量为y,由营养级Ⅰ、Ⅱ间的能量传递效率是 (用图中所给字母的表达式表示)。
(3)由图2可以总结出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主要特点是 。
(4)若图1中营养级Ⅰ、Ⅱ、Ⅲ各有一种生物甲、乙、丙,构成食物关系如图3.其中,甲能量中比例为a的部分直接提供给丙,则要使丙能量增加XkJ,至少需要消耗甲的能量 kJ(用所给字母的表达式表示)。
【答案】(1)分解者 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太阳能 热能(2)营养级Ⅱ所同化的能量 用于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 (3)单向传递,逐级递减(4)
【解析】(1)图3是食物网,只有生产者和消费者两种成分,图中未表示出的成分有分解者、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图1中,m1表示进入该生态系统的能量光能,m2是指在生态系统食物链各营养级散失的能量热能.
(4)假设至少需要消耗甲的能量为b,则丙从甲→丙途径获得的能量为b×a×20%,丙从甲→乙→丙途径获得的能量为b×(1﹣a)×20%×20%,根据题干中的条件可知:b×a×20%+b×(1﹣a)×20%×20%=X因此b=kJ
12.(12分)1883年8月7口,印度尼西亚喀拉喀托火山爆发,炽热的岩浆滚滚而出,所到之处生物全部死亡,成了一片裸地。几年之后,地面上长出了小草,形成了草丛。经历了一百多年后的今天,已发展成生机勃勃的一片森林。回答下列相关问题:
(1)与草丛相比,森林的动物分层现象明显复杂,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用样方法调查森林下层草丛中某种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时,需要进行随机取样,这样做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
(2)研究发现,恢复初期后的生态系统中只有三个营养级,其碳循环和能摄流动的关系如下图所示,其中a、b、c、d等表示不同的生理过程和相应的能量数值。
①从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分析,B属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初级消费者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可用代数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示。图中的d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由能量流动的逐级递减特点可知,___________(填字母)中的生物最可能成为濒危物种。
【答案】 (1) 森林中植物群落的垂直结构进为复杂 减少误差和主观因素的影响(2) ①第二营养级 ②a2-b2 分解者呼吸作用释放的能量 ③ C
【解析】(1)根据题干信息分析,火山爆发后恢复到山爆发前的过程,属于次生演替,体现了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恢复力稳定性。
③由能量流动的逐级递减特点可知,C处于的营养极最高,获得的能量最少,所以C中的生物最可能成为濒危物种。
一、能量在营养级之间流动过程
【知识点讲解】
1.能量流动过程图解
(1)能量的太阳能。
(2)起点:从生产者固定太阳能开始。
(3)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所固定的全部太阳能。
(4)渠道:食物链和食物网。
(5)能量转化:太阳能→有机物中的化学能→热能(最终散失)。
(6)流动形式:有机物中的化学能。
(7)散失途径:呼吸作用,包括各个营养级自身的呼吸消耗以及分解者的呼吸作用。
(8)能量散失的形式:以热能形式散失。
2.能量在营养级之间流动过程图解
(1)摄入量、同化量、粪便量三者之间的关系是摄入量=同化量+粪便量。
(2)在各营养级中,能量的三个去路:①通过呼吸作用以热能的形式散失;②被下一营养级生物利用;③被分解者利用。
(3)概括能量流动的特点
①单向流动:能量只能沿着食物链由低营养级流向高营养级。
②逐级递减:相邻两个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约为10%~20%。
3.能量传递效率的计算公式
相邻两个营养级的传递效率=×100%。
4.生态系统中同化量和摄入量的比较
同化量为每一营养级通过摄食并转化成自身有机物的能量,摄入量是消费者摄入的能量,同化量=摄入量-粪便量。消费者产生的粪便中的能量,不属于该营养级同化的能量,它实际上与上一营养级的遗体、残骸一样,属于未被利用的那部分能量。
5.能量传递效率与能量利用效率的比较
能量传递效率:能量在沿食物链流动的过程中,逐级减少,若以“营养级”为单位,能量在相邻两个营养级之间的传递效率约为10%~20%。其计算公式为能量传递效率=(下一营养级同化量/上一营养级同化量)×100%。
能量利用效率:通常考虑的是流入人体中的能量占生产者能量的比值,或流入最高营养级的能量占生产者能量的比值,或考虑分解者的参与,以实现能量的多级利用。在一个生态系统中,营养级越多,在能量流动过程中消耗的能量就越多,因此食物链越短,能量利用效率越高;同时,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类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抵抗力稳定性越强,能量利用效率越高。
【典型例题】
下图表示生态系统中各营养级能量的类型和去向(d表示该营养级未被利用的能量)。有关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 图中a1、a2可表示生产者与消费者的呼吸量,但所占比例不符
B. 生态系统中能量传递效率为(a2+b2+c2+d2)/(a1+b1+c1+d1)
C. 消费者从生产者获得的能量数值可用b1表示,且此部分能量存在于有机物中
D. 在食物链中,各营养级获得能量的方式及能量的用途相同
【答案】D
途不完全相同,如生产者是通过光合作用和化能合成作用利用光能或化学能将无机物变为储存能量的有机物,而消费者通过捕食获得储存能量的有机物,D错误。
【变式训练】
(2016新课标Ⅲ卷.5)我国谚语中的“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体现了食物链的原理。若鹰迁入了蝉、螳螂和黄雀所在的树林中,捕食黄雀并栖息于林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鹰的迁入增加了该树林中蝉及其天敌的数量
B. 该生态系统中细菌产生的能量可流向生产者
C. 鹰的迁入增加了该生态系统能量消耗的环节
D. 鹰的迁入增加了该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方向
【答案】C
二、生态系统中能量传递的相关计算
【知识点讲解】
在解决有关能量传递的计算问题时,首先要确定相关的食物链,理清生物在营养级上的差别,能量传递效率为10%~20%,解题时注意题目中是否有“最多”、“最少”、“至少”等特殊的字眼,从而确定使用10%或20%来解题。
1. 设食物链A→B→C→D,分情况讨论如下:
(1)已知D营养级的能量为M,则至少需要A营养级的能量=M÷(20%)3;最多需要A营养级的能量=M÷(10%)3。
(2)已知A营养级的能量为N,则D营养级获得的最多能量=N×(20%)3;最少能量=N×(10%)3。
2.在食物网中分析:
如在A→B→C→D中,确定生物量变化的“最多”或“最少”时,还应遵循以下原则:
(1)食物链越短,最高营养级获得的能量越多。
(2)生物间的取食关系越简单,生态系统消耗的能量越少,如已知D营养级的能量为M,计算至少需要A营养级的能量,应取最短食物链A→D,并以20%的效率进行传递,即等于M÷20%;计算最多需要A营养级的能量时,应取最长的食物链A→B→C→D,并以10%的效率进行传递,即等于M÷(10%)3。
3.在食物网中,某一营养级同时从上一营养级的多种生物按一定比例获取能量,则按照单独的食物链进行计算后再合并。
【典型例题】
由于“赤潮”,一条4kg的杂食海鱼死亡,假如此杂食性鱼的食物有1/2来自植植株,1/4来自草食性鱼类,1/4来自以草食性鱼类为食的肉食性鱼类。能量传递效率按20%计算,该杂食性鱼从出生到死亡,共需海洋植物( )
A. 28kg B. 280kg C. 16kg D. 160kg
【答案】D
【解析】根据题意可以构建食物网,如下图:
因此该杂食性鱼从出生到死亡,共需海洋植物10+25+125=160kg,故选D。
【变式训练】
(2015福建卷.4)下图为某人工鱼塘食物网及其能量传递示意图(图中数字为能量数值,单位是J.m-2.a-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该食物网中最高营养级为第六营养级
B.该食物网中第一到第二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25%
C.太阳鱼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为1357J.m-2.a-1
D.该食物网中的生物与无机环境共同构成一个生态系统
【答案】B
【解析】图中最长食物链: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幽蚊幼虫→太阳鱼→鲈鱼,所以最高营养级为第五营养级;A错误。该食物网第一到第二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两者同化量的比值,即(4200+3780)/31920=25%;B正确。太阳鱼的同化能量除去自身呼吸作用消耗部分外,其他用于生长发育繁殖,本题只有太阳鱼和下一个营养级鲈鱼的同化量,无法计算出太阳鱼呼吸作用消耗量;C错误。生态系统由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共同组成,食物网中的生物只包括了生产者和消费者,少了必要成分分解者;D错误。
三、生态金字塔
【知识点讲解】
不同的生态金字塔能形象地说明各营养级与能量、生物量、数量之间的关系,是定量研究生态系统的直观体现。
类型
项目
能量金字塔
数量金字塔
生物量金字塔
含义
各营养级固定的总能量
每一营养级生物个体的数量
每一营养级现存生物的总质量
形状
特点
呈正金字塔形
一般呈正金字塔形
一般呈正金字塔形
分析
能量流动的过程中总是有能量的消耗散失
一株大树上,鸟、虫、树的数量金字塔的塔形会发生倒置
浮游植物的个体小,寿命短,又不断被浮游动物吃掉,所以某一时间浮游植物的生物量(用质量来表示)可能低于浮游动物的生物量
【典型例题】
如图所示的能量金字塔,第一营养级中只有一小部分能量流人第二营养级,其原因之一是( )
A. 与消费者不同,生产者不需要更多的能量
B. 第一营养级的能量部分以热能的形式散失
C. 第二营养级比第一营养级有更多的食物
D. 在金字塔塔尖的生物不需要这么多能量
【答案】B
【解析】每个营养级都会进行呼吸作用以热能的形式散失部分能量,每个营养级剩下的能量还有一部分被分解者利用,只有一小部分能量流向下一个营养级,因此在能量金字塔中,第一营养级中只有一小部分能量流人第二营养级,故选B。
【变式训练】
如图表示某一生态系统的能量金字塔,其Ⅰ、Ⅱ、Ⅲ、Ⅳ分别代表不同的营养级,E1、E2代表能量的形式。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Ⅰ和Ⅳ是实现物质循环的关键生态成分
B.该图所示的食物网中只有1条食物链:Ⅰ→Ⅱ→Ⅲ→Ⅳ
C.E1表示的能量主要是通过光合作用所摄入的能量
D.能量可在食物链中循环利用
【答案】C
四、生态农业
1.概念:运用生态学原理,保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应用现代科技建立起来的多层次、多功能的综合农业生产体系
2.特点:原料→产品→原料→产品(无废料生产)
3.原理:能量的多级利用和物质循环再生
【典型例题】
根据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桑基鱼塘”生态系统与普通水稻生态系统相比实现了能量多级利用
B. 水产养殖业,为充分利用能量,应以能食多种动物的鱼类为养殖对象
C. 营养级越高的生物种群体内积累的有毒物越多,所获得的能量越少
D. 人工鱼塘生态系统中消费者同化的能量往往大于生产者所固定的大阳能
【答案】B
【变式训练】
下面是某生态农场生产流程示意图,据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能量经过多级利用,实现了生态系统能量的良性循环
B.由于食物链延长,能量逐级损耗,系统总能量利用效率降低
C.当蚯蚓利用食用菌杂屑并将其同化为自身的有机物时,能量就从第三营养级流入第四营养级
D.每一环节都获得产品,循环利用了农业有机废弃物,提高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
【答案】D
【解析】生态系统能够实现物质循环,而能量是不能被循环利用的,A项错。生态系统各营养级之间能量传递效率为10%~20%,通过人类的活动,可以调节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提高生态系统的能量利用效率,获得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故B项错、D项正确。蚯蚓在生态系统中属于分解者,故C项错。
【课堂小结】
1.在辽阔的蒙古大草原上发生着如图所示的捕食关系,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 猫头鹰与食虫鸟的种间关系为捕食和竞争
B. 草原生物群落只有水平结构无垂直结构
C. 除了图中所示成分外,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中还缺少的是分解者
D. 若猫头鹰的能量1/2来自兔,1/2来自食虫鸟,则其增重10克,至少需要消耗草750克
【答案】D
(10×1/2÷20%÷20%)+(1×1/2÷20%÷20%÷20%)=750克,D项正确。
2.下列表示生态系统中处于第二营养级的生物,其能量流动的过程图解,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图中粪便量属于生产者经光合作用所固定的太阳能
B.呼吸作用以热能形式散失的能量占同化量的比例较小
C.流入下一个营养级的能量占摄入量的10%~20%
D.从图示可知,能量在营养级之间不具有单向流动的特点
【答案】A
【解析】粪便属于该营养级未同化的能量,其能量来自生产者的同化量,故A正确;每一个营养级的能量,大部分以热能的形式散失,故B错;能量传递效率是相邻两营养级同化量之比,大约是10%~20%,故C错;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故D错。
3.下表为某河流生态系统的四个营养级的能量。其中属于次级消费者的是:( )
营养级
a
b
c
d
能量(×105J·m-2)
141.10
15.91
871.27
0.88
A.a B.b C.c D.d
【答案】B
【解析】在生态系统中,营养级越高,占有的能量越少,因此表中的四种生物可以构成一条食物链:c→a→b→d,其中属于次级消费者的是b,故B正确。
4.下图为一草原食物链能量流动简图,植物、食草动物、食肉动物同化的能量分别用B1、B2、B3表示。下列对能量大小关系的判断正确的是( )
①A2=B2 ②(B1-B2)>(A2-E2) ③B1=C1+D1+B2 ④B1>(B2+B3)
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①④
【答案】C
5.下表表示对某水生生态系统营养级和能量流动情况的测定结果,表中A、B、C、D分别表示不同的营养级,E为分解者,Pg表示生物同化作用固定的能量总量,Pn表示生物贮存的能量(Pn=Pg-R),R表示生物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单位:102 kJ/m2·a)。下列分析中,错误的是( )
A.该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是B→D→A→C
B.能量从第三营养级传递到第四营养级的传递效率约为5.7%
C.从能量输入和输出角度看,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并未增加
D.生物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是某营养级能量流动的主要去向
【答案】C
【解析】分解者不参与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根据各生物同化作用固定的能量总量可知,该食物链是B→D→A→C,故A正确;传递效率是相邻两营养级同化量之比,即第三营养级传递到第四营养级的传递效率为:0.9/15.9×100%=5.7%,故B正确;输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即870.7;输出生态系统的能量是各种生物的R值,即13.1+501.3+0.6+79.1+191.4=785.5,输入大于输出,该生态系统的能量增加,故C错;每一营养级的同化量,主要去路是通过自身呼吸作用消耗,故D正确。
6.科学家对某草原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进行研究,获得下表数据,不考虑未利用的能量。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营养级
Ⅰ
Ⅱ
Ⅲ
Ⅳ
分解者
从上一营养级固定的能量(kJ)
141.0
15.9
0.9
221.7
呼吸消耗的能量(kJ)
501.2
79.1
13.2
0.5
192.6
A.该生态系统从第Ⅱ营养级到第Ⅲ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11.28%
B.第Ⅰ营养级固定的太阳能总量是863.9 kJ
C.生态系统的能量不能循环流动
D.该生态系统遭受火灾后,发生的群落演替属于次生演替
【答案】B
确;火灾后的草原上发生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故D正确。
7.科学家R.L.Smith研究了不同种类动物的能量变化情况,部分结果如下表所示。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能量数值(千卡·m-2·a-1)
动物种类
摄取量(I)
同化量(A)
呼吸量(R)
生产量(P)
收割蚁(植食)
34.50
31.00
30.9
0.10
小蜘蛛(肉食)
12.60
11.90
10.00
1.90
盐沼蝗(植食)
3.71
1.37
0.86
0.51
黄鼠(植食)
5.60
3.80
3.69
0.11
A.收割蚁只有不到1%的同化量用于自身生长发育等生命活动
B.占盐沼蝗摄入食物63%的未同化量可被分解者所利用
C.黄鼠的生长效率(P/A)较低的原因是呼吸消耗的能量较多
D.表中几种动物同化效率(A/I)不同是因为能量传递效率不同
【答案】D
8.下图为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图解的部分示意图,①②③④⑤各代表一定的能量值,下列各项中正确的是( )
A.②可表示该生态系统的次级生产量
B.次级消费者粪便中的能量属于①中的部分能量
C.流经人工饲养的高密度鱼塘的总能量是该生态系统生产者固定的总能量
D.从能量关系看②≥③﹢④
【答案】B
【解析】②可表示该生态系统的次级消费者同化量而不是生产量,A错误;次级消费者粪便中的能量属于①初级消费者中的部分能量,是未被消化和吸收的部分,B正确;由于人工饲养的高密度鱼塘的生产者少,固定的总能量不能满足需要,要大量补充能量,C错误;由于能量的传递率只有10%-20%,所以从能量关系看②>③﹢④,而不可能等于,D错误;答案是B。
9.图表示某农田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情况,其中箭头表示能量流动方向,数字为同化能量数值,单位为J/(cm2·a)。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流经该农田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900 J/(cm2·a)
B.图中第一营养级到第二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15%
C.E生物在该食物网中处于最高营养级
D.图中B和C的种间关系为竞争
【答案】C
10.下图表示能量沿食物链流动过程,下列有关叙述中正确的组合是( )
①在能量传递过程中,大部分能量以热能的形式散失
②鸟类排泄物中的能量最初来自树叶的光合作用,最终全部被分解者的呼吸作用以热能形式散失
③树叶中只有0.045%的能量被鸟同化
④虫与鸟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约为3%
A. ①④ B. ②③ C. ①③ D. ②④
【答案】A
项正确,B、C、D项错误。
11.图甲是某草原生态系统中碳循环模式图,图中ABCD表示生态系统的成分,图乙为其中部分营养结构.请据图回答:
(1)图甲中过程①表示 ,图乙中的生物对应图甲中哪些成分 (用字母表示).
(2)若草固定的总能量为6.8x109kJ,食草昆虫和鼠摄取的总能量是1.3×108kJ,则人最少能获得能量 kJ.
(3)若蛇取食鼠的比例由调整到,从理论上分析,改变取食比例后蛇体重增加1kg,人比原来多增重 kg.(能量传递效率按20%计算)
(4)该草原曾发生过火灾,但此后又慢慢恢复,这属于群落的 演替.从生态系统的角度分析,这体现了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这种能力的大小取决于 的复杂程度,基础是 .
【答案】(1)光合作用和化能合成作用 DB(2)5.5×107(3)1(4)次生 营养结构(食物链或食物网) 负反馈调节
【解析】(1)过程①表示光合作用和化能合成作用,把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转化成糖类等有机物,图乙中只有生产者和消费者,对应图甲中的D、B.
(2)草固定的总能量为6.8×109kJ,食草昆虫和鼠同化的总能量是1.3×108kJ,则人最少能获得能量(6.8×109 kJ×20%﹣1.3×108)×10%=5.5×107.
(3)该题如果考虑人与蛇的竞争关系,则若蛇的增重则人肯定减重.这显然不是题意.那就猜测题意是
(4)该草原曾发生过火灾,但此后又慢慢恢复,这属于群落的次生演替,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的大小取决于营养结构(食物链或食物网)的复杂程度,基础是负反馈调节.
12. 图1是一个由5种生物组成的食物网;图2所示为桑基鱼塘农业生态系统局部的能量流动,图中字母代表相应能量。据图回答以下问题:
(1)图1中丙是_______消费者,属于第__________营养级。若图1中的乙大量减少,则短期内丙的数量会__________。
(2)若图1食物网中戊摄食丁和丙的比例为3:1,丙摄食的两种生物所占比例相等,则戊每增加10 kg生物量,按10%的能量传递效率计算,需要消耗生产者_____________kg。
(3)图2中的C可表示桑树___________的能量,蚕的同化量可表示为______________(用图中字母表示),桑树到蚕的传递效率是___________(用图中字母表示)。将蚕沙(粪便)投入鱼塘供给鱼食用,蚕沙中的能量属于第______营养级所含的能量。
【答案】(1) 初级、次级 2、3 增加 (2)2125 (3)用于桑树自身生长、发育、繁殖等生命活动 A1+B1+C1+D1 (A1+B1+C1+D1)/A (或(A1+B1+C1+D1)/(B+C)) 一
【解析】(1)图1种是食物网,食物链是从生产者为起点,所以甲是生产者,丙可以是初级消费者也可以是次级消费者,分别属于第二、第三营养级。如果图1种乙大量减少,因为丙少了一个竞争者,虽然乙也可以为甲提供食物,但能量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所以在短时间内丙的数量会增加。
(2)若图1食物网中戊摄食丁和丙的比例为3:1,丙摄食的两种生物所占比例相等,则戊每增加10 kg生物量,按10%的能量传递效率计算,需要消耗生产者10×3/4×10×10+10×1/4×1/2×10×10+10×1/4×1/2×10×10×10=2125千克。
(3)图2中的C可表示桑树用于自身生长、发育、繁殖等生命活动的能量,图中的B是桑树呼吸作用散能量,所以蚕沙中的能量属于第一营养级桑树所含的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