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60分,40分钟完成)
班级 姓名 总分
一、单选题(30分,每题3分)
1.一块甘蔗田弃耕几年后,形成了杂草地,下面有关该过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 )
①此过程属于初生演替,最终一定能演替成为森林 ②此过程属于次生演替,最终不一定能演替成为森林 ③该杂草地物种丰富度要高于甘蔗田 ④该杂草地动物没有分层现象,所以该群落没有垂直结构 ⑤动植物在杂草地中都有分层现象,群落有垂直结构
A.①④⑤ B.②③⑤ C.②③④ D.①③⑤
【答案】B
【解析】群落演替分为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弃耕甘蔗田上发生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但是否演替成森林群落,还要看是否有充足的雨水条件,②正确;杂草地中的生物种类远多于甘蔗田,其物种丰富度高,③正确,群落的垂直结构是指垂直方向上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⑤正确。
2.下列有关群落演替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群落演替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B.群落演替的过程中种间关系会不断调整
C.初生演替缓慢、时间长,次生演替迅速、时间短
D.群落演替的方向会因为群落内外因素的影响而改变
【答案】A
3.下图表示气候变化对甲、乙生态系统中种群类型数量的影响( )
据图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①甲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一定较乙生态系统强
②甲生态系统中生物群落的营养关系一定较乙复杂
③乙生态系统在S点后一定有新的物种产生
④乙生态系统在S点后一定经历次生演替过程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B
4.关于群落演替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围湖造田活动对群落演替有影响
B.演替过程中群落的物种组成不断变化
C.次生演替的速度比初生演替的速度快
D.弃耕农田上发生的群落演替是初生演替
【答案】D
【解析】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A正确。演替过程中,群落的生物种类、数量及优势种等不断变化,B正确。初生演替是生物种类从无到有、由少到多的过程,演替速度较次生演替慢,C正确。弃耕农田上的演替应为次生演替,D错误。
5.在一段新建公路的边坡(甲)上移栽灌木和草本植物以保护边坡,另一段边坡(乙)不进行移栽,其他实验条件相同,1年后两段边坡的检测结果如下表。下列分析合理的是( )
边坡
处理方式
植被覆盖率(%)
小型土壤动物
土壤有机质(g/kg)
物种数
个体数
甲
种植植物
97
37
260
19.8
乙
不干预
8
9
28
11.9
A.可以推测移栽植物会降低该群落结构的稳定性
B.小型土壤动物的增多是移栽植物的预期结果
C.边坡甲上因没有移栽乔木而不可能自然长出乔木
D.边坡甲上的群落演替会随时间延长而逐渐加剧
【答案】B
【解析】由图表知,移栽植物后,生物的种类增加,能提高该群落结构的稳定性,A项错误,移栽植物后能为动物提供生存环境,故小型土壤动物的增多是移栽植物的预期结果,B项正确;边坡甲上可能会发生次生演替而自然长出乔木,C项错误;群落演替达到一个阶段后即保持稳定,D项错误。
6.下列有关群落演替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初生演替形成的群落内无竞争现象,次生演替形成的群落内竞争现象明显
B.“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描述的也是一种群落演替现象
C.在草本阶段,各种昆虫进入不会影响群落对环境变化的抵抗力
D.群落演替的根本原因在于群落内部,不受外部环境的影响
【答案】B
7.某山区实施退耕还林之后,经数十年的演替发展为森林,下图中甲、乙、丙分别表示群落演替的三个连续阶段中,优势植物种群数量变化情况。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实施退耕还林等措施之后,可增大部分野生动植物种群的环境容纳量
B.甲、乙、丙之间为竞争关系,第3阶段群落具有明显的垂直分层现象
C.演替中后一阶段优势物种的兴起,一般会造成前一阶段优势物种的消亡
D.该过程中,群落的物种丰富度和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会逐渐提高
【答案】C
【解析】由图中曲线可知,实施退耕还林之后,群落主要由原来较单纯的农作物,经过数十年的演替发展为树林,这时群落具有明显的垂直分层现象;该树林中,部分野生动植物种群的环境容纳量肯定会增大,群落的物种丰富度增加,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也会逐渐提高;在三个连续群落演替阶段中,甲、乙、丙依次作为优势种群,但在竞争中,前者被后者替代,由图示可知,这种演替虽然使前一优势物种的数量降至较低水平,却没有造成前一阶段优势物种的消亡。只有C错误。
8.下列群落的演替中,属于次生演替的是( )
A.海底火山喷发形成的新岛,几十年后出现了动植物等生物群落
B.长年覆盖的冰川融化后所暴露的地区,逐渐出现了生物
C.某山地森林大火几年后重新出现了生物群落
D.美国某森林群落是由密执安湖裸露的沙丘经过1000多年演化而来的
【答案】C
【解析】群落的演替是指在生物群落发展变化的过程中,一个群落代替另一个群落的演变现象。群落的演替分为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初生演替就是在一个没有植物覆盖的地面上或原来存在植被,但后来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如裸岩、沙丘、火山岩上发生的演替;次生演替是指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存,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则而ABD均属于初生演替,C属于次生演替。
9.下图表示某地云杉林的形成过程。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该群落的演替属于初生演替,群落结构越来越复杂
B.演替的方向和速度主要与气候、土壤等条件有关,与人类活动无关
C.在群落演替过程中,群落的物种构成不断地发生着改变,④→⑤过程中,云杉逐渐成为优势种
D.在⑤云杉林群落中有明显的垂直结构,没有水平结构
【答案】C
10.某科研小组调查了高原鼠兔有效洞穴密度对某群落中主要植物种群密度的影响,结果如右图所示。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可以采用样方法调查高原鼠兔有效洞穴密度
B.调查结果表明高山嵩草种群属于衰退型
C.随着有效洞穴密度增加小花草玉梅种群密度有增大趋势
D.高原鼠兔种群数量迅速增长会改变该群落的演替速度
【答案】B
【解析】洞穴密度可以用样方法来调查,A正确;由调查结果可知,高原鼠兔有效洞穴密度对高山嵩草影响最小,草种群属于增长型,B错误;由调查结果可知,有效洞穴密度增加,小花草玉梅种群密度在增加,C正确;高原鼠兔种群数量迅速增长会改变该群落的演替速度,D正确。
二、非选择题(30分,每格2分)
11.(14分)南方某地区农田弃耕后,很快就长满了一年生的杂草,后来又出现了灌木。图中曲线b、c表示该群落中的植物物种或个体数的变化。据图分析回答有关问题。
(1)图中发生的群落演替属于___ 演替,___ 阶段更易遭受外来物种的入侵而使占优势的物种发生变化。
(2)图中曲线a可表示该群落所含能量的变化;灌木阶段比草本阶段所含能量多,是因为灌木群落比草本群落的___ _ 更复杂,具有更强的利用___ _ 的能力。曲线b表示___ _ 数;调查该群落中某种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通常要用到___ _ 法,使用该方法时,关键要做到___ _ ,不能掺入主观因素。
【答案】(1)次生 草本(2)垂直结构 阳光等环境资源(或阳光) 植物个体 样方 随机取样
(3)人类的活动会改变群落的演替方向和速度。
12.(16分)科学家利用某群落中的大、小两种鬣蜥进行实验。实验中,两年气候干旱,鬣蜥的食物短缺;另两年气候湿润,食物极为丰富。实验过程及结果如下(每组都有一定数量的大、小鬣蜥):
实验设置
结 果
干旱
A组:不做处理
B组:将大鬣蜥移走
小鬣蜥的体重、种群密度比A组明显增加
C组:将小鬣蜥移走
大鬣蜥的存活率比A组略有增加
湿润
D组:不做处理
E组:将大鬣蜥移走
小鬣蜥的体重、种群密度比D组差别不大
F组:将小鬣蜥移走
大鬣蜥的存活率比D组差别不大
(1)从干旱年份A组、B组的实验结果分析,推测大、小两种鬣蜥的种间关系可能是 ;再将C组与A组比较后,可以排除两种鬣蜥间有 关系。
(2)从湿润年份D组、E组的实验结果分析,可知出现E组结果的原因是
。根据气候条件分析,A、D两组中小鬣蜥种群密度较大的是 组;所在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较强的是 组,原因是 。
(3)从实验过程来看,同一个种群的K值 (是∕不是)固定不变的。
(4)除了上述实验外,人类可以砍伐森林、捕杀动物,也可以封山育林、建立人工群落,对群落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这说明人类活动 。
【答案】(1)竞争和捕食 捕食 (2)食物充足,大小两种鬣蜥间的竞争较弱 D D 其生物种类多,营养结构更复杂 (3)不是 (4)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
一、群落演替的类型
【知识点讲解】
1.群落演替中两种类型的不同点
类型
项目
初生演替
次生演替
起点
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
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方
时间
经历时间漫长
经历时间较短
影响因素
自然因素
人类活动较为关键
实例
裸岩上的演替
森林砍伐地、弃
耕农田上的演替
2、演替并不是“取而代之”:演替过程中一些种群取代另一些种群,是一种“优势取代”而非“取而代之”,如形成森林后,乔木占据优势地位,但森林中仍有灌木、草本植物、苔藓等。
3.在裸岩的演替过程中,首先进入群落的生物是地衣而不是其他生物,原因是地衣可以分泌有机酸,能够加速岩石风化形成土壤的速度。
4. 群落演替的特征
(1)方向:一定的方向性。
(2)能量:群落有机物总量增加。
(3)结构:营养结构变得复杂,物种多样性增加。
5.群落演替的原因
(1)环境不断变化,为群落中某些物种提供有利的繁殖条件,而对另一些物种生存产生不利影响。
(2)生物本身不断进行繁殖、迁徙。
(3)群落内部由于生命活动造成内部环境改变。
(4)种内和种间关系不断发生变化。
(5)人类活动的干扰。
6.群落演替的结果
演替
方向
演替是群落组成向着一定方向、具有一定规律、随时间而变化的有序过程,因而它往往是能预见的或可测的,一般都可以发生演替到森林这一最高阶段
能量
总生产量增加,群落的有机物总量增加
结构
生物种类越来越多,群落的结构越来越复杂
稳定性
演替是生物和环境反复相互作用,发生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不可逆变化,稳定性越来越高
【例题讲解】
(2017?天津卷.7)(12分)大兴安岭某林区发生中度火烧后,植被演替过程见下图
据图回答:
(1)该火烧迹地上发生的是_____演替。与①相比,③中群落对光的利用更充分,因其具有更复杂的_____结构。
(2)火烧15年后,草本、灌木丰富度的变化趋势均为________,主要原因是它们与乔木竞争时获得的_______________。
【答案】(1)次生 垂直 (2)下降后保持相对稳定 光逐渐减少
【解析】(1)火烧后的林地发生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与草本灌木相比,针阔混交林生物种类和数目多,具有复杂的垂直结构,对光能的利用更充分。
(2)据图可知,火烧15年后,草本、灌木丰富度下降后保持相对稳定,主要原因是它们与乔木竞争时获得的光逐渐减少。
【变式训练】
( 2015·浙江卷.5)在沙漠的一个灌木群落中, 某种基于种子繁殖的灌木, 其分布型随着生长进程会发生改变,幼小和小灌木呈集群分布, 中灌木呈随机分布, 大灌木呈均匀分布,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这种改变使群落的水平结构发生变化
B.这种改变是群落演替所引起的结果
C.均匀分布的形成原因主要是种内竞争
D.集群分布主要是由于种子不能远离母株所致
【答案】B
二、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知识点讲解】
1、人类可以砍伐森林、填湖造地、捕杀动物,也可以封山育林、治理沙漠、管理草原,甚至可以建立人工群落。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
2、人类活动有时会有意或无意地将一种新的物种引入到某一群落之中。在适宜的条件下,新物种往往会大肆扩散和蔓延开来,迅速成为优势种,打破原有群落的稳定性,造成生物多样性的丧失,对当地经济、社会造成巨大危害。
【例题讲解】
北京南海子公园历史上是北京最大的湿地,后逐步衰落为环境脏乱差的垃圾场,经过湿地修复、垃圾无害化与景观恢复等,现已建成风景优美的湿地公园。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该湿地中的群落发生了初生演替
B.群落演替是一个群落替代另一个群落的过程
C.垃圾无害化处理说明人类活动能影响群落的演替
D.湿地恢复过程中,物种丰富度不断提高
【答案】A
【变式训练】
(2014·新课标全国Ⅰ卷.30)(11分)请回答关于群落演替的问题:
(1)在光裸的岩石上开始的演替和从森林被全部砍伐的地方开始的演替中,哪个属于初生演替,哪个属于次生演替?
(2)一般来说,若要演替到相对稳定的森林阶段,上述两个演替中次生演替所需的时间短,分析其主要原因。
(3)据调查,近5万年以来,某地区由于气候越来越干燥,森林逐渐被灌丛取代,这也是自然界存在的一种演替类型。近50年来,由于人类过度开垦,导致局部灌丛出现了荒漠化,该现象表明:与该地区具有的自然演替相比,人类的开垦活动使得该地区群落的演替速度 (填“未发生改变”、“变慢”或“变快”),演替的方向 (填“发生改变”或“未发生改变”)
【答案】(1)光裸的岩石上开始的演替是初生演替,森林被全部砍伐的地方开始的演替是次生演替(2)形成森林需要一定的土壤条件,上述次生演替起始时既具备该条件,而从裸岩开始的演替要达到该条件需要漫长的时间 (3)变快 未发生改变
【解析】(1)初生演替是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而次生演替是指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方。所以光裸的岩石上开始的演替是初生演替,森林被全部砍伐的地方开始的演替是次生演替。
(2)形成森林需要一定的土壤条件,上述次生演替起始时既具备该条件,而从裸岩开始的演替要达到该条件需要漫长的时间。
三、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判断
【知识点讲解】
(1)从起点上判断
①初生演替的起点为从没有过植被或原有植被被彻底消灭了的环境。
②次生演替的起点为只是失去了原有植被的环境。
(2)从时间和速度上判断
①经历的时间长、速度缓慢的是初生演替。
②经历的时间短、速度较快的是次生演替。
【例题讲解】
如图表示某地云杉林的形成过程.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该群落的演替属于初生演替,群落结构越来越复杂
B.演替的方向和速度主要与气候、土壤等条件有关,与人类活动无关
C.在群落演替过程中,群落的物种构成不断地发生着改变,④→⑤过程中,云杉逐渐成为优势种
D.在⑤云杉林群落中有明显的垂直结构,没有水平结构
【答案】C
【解析】A、该群落的演替是在保留植物种子和土壤发生的演替,为次生演替,群落结构越来越复杂,A错误;B、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但也属于群落的演替,B错误;C、①→⑤的过程中,乔木逐渐增加,草本植物逐渐下降,其中④→⑤过程中,云杉逐渐成为优势种,C正确;D、在⑤云杉林群落中有明显的垂直结构,也有水平结构,D错误.
【变式训练】
一个废弃鱼塘的演替过程如图所示,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演替的先后顺序:乙→丙→甲→丁
B.生物多样性:丁>甲>丙>乙
C.此演替过程属于初生演替
D.此演替过程属于次生演替
【答案】D
【知识网络】
1.农田被弃耕后,在自然状态下,群落演替的类型和起点分别是( )
A.次生演替、从一年生草本植物开始
B.初生演替、从一年生草本植物开始
C.次生演替、从多年生草本植物开始
D.初生演替、从多年生草本植物开始
【答案】A
2.下列有关群落演替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群落自然演替是一个群落替代另一个群落的过程
B.群落演替过程中种群的基因频率一般不会发生变化
C.在森林遭受火灾后的地段上重新形成森林属于次生演替过程
D.人类活动可以使群落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
【答案】B
【解析】由群落演替的定义知A正确。群落演替过程中种群的基因频率会发生改变;B错误。依据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定义知C正确。人类活动会改变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D正确。
3.某岛屿由海底火山喷发形成,现已成为旅游胜地,岛上植被茂盛,风景优美。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该岛屿不同地段物种组成上的差异是群落水平结构的体现
B.该岛屿形成后最初进行的群落演替属于次生演替
C.旅游可能使岛上的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进行
D.该岛屿一定发生过漫长的群落演替过程
【答案】B
【解析】该岛屿是由火山喷发形成的,故最初发生在该岛屿上的演替是初生演替,B错误;初生演替需要经过漫长的历程,故D正确。人为影响可使演替以不同于自然演替的方向和速度进行,故C正确。
4.在两块条件相同的退化林地上进行森林人工恢复和自然恢复的研究,20年后两块林地的生物多样性均有不同程度提高,其中人工种植的马尾松人工恢复林植物种数为137种,无人工种植的自然恢复林植物种数为226种。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可采用样方法调查林地上植物的种群密度
B.森林恢复提高了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
C.人工恢复林比自然恢复林的植物丰富度低
D.自然恢复林的形成属于初生演替
【答案】D
【解析】对植物种群密度的调查常用样方法,A项正确;森林恢复后,群落的结构变复杂,生产者的种类和数量增加,其固定的太阳能总量提高,B项正确;丰富度是指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与自然恢复林相比,人工恢复林植物种类少,丰富度低,C项正确;题中两块林地的恢复方式都是在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的情况下形成的,属于次生演替,D项错误。
5.在气候条件适宜的情况下,弃耕的农田经若干年后能演替成森林。在此过程中 ( )
A.演替过程属于初生演替 B.群落的结构逐渐复杂化
C.群落优势种无明显变化 D.森林形成后苔藓会消失
【答案】B
6.南方某地的常绿阔叶林曾因过度砍伐而遭到破坏。停止砍伐一段时间后,该地常绿阔叶林逐步得以恢复。下表为恢复过程中依次更替的群落类型及其植物组成。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演替阶段
群落类型
植物种类数/种
草本植物
灌木
乔木
1
草丛
34
0
0
2
针叶林
52
12
1
3
针、阔叶混交林
67
24
17
4
常绿阔叶林
106
31
16
A.该地恢复过程中群落演替的类型为次生演替
B.自我调节能力最强的是常绿阔叶林生态系统
C.针叶林中的动物分层现象会比草丛更复杂
D.表中数据是在植物丰富的区域采用样方法获得的
【答案】D
【解析】该地恢复过程中群落演替因为有土壤条件的存在,其类型为次生演替,故A正确。营养结构较复杂的自我调节能力最强,由表中数据可知应是常绿阔叶林,故B正确。针叶林因为分层现象比草丛更复杂,其动物分层也会比草丛复杂,故C正确。样方法应随机取样,故D错误。
7.有关生物群落演替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群落演替主要有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两种类型,火灾后的草原、过量砍伐的森林、冰川泥地上进行的演替都属于次生演替
B.人类活动可以改变自然演替的方向和速度
C.在生物群落发展变化过程中,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就是群落的演替
D.只要不遭到人类破坏和各种自然力的干扰,群落演替的总体趋势是生物种类越来越多,种间关系越来越复杂
【答案】A
8.某山区坡地生态环境破坏严重,人们根据不同坡度,分别采取保护性耕作、经济林种植和封山育林对其进行了治理。陡坡在封山育林后若干年内,经历了一年生草本、多年生草本和灌木三个阶段,其典型物种①、②、③的种群密度变化如图所示。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
A.c点后,该群落中最终占主导地位的植被类型一定是乔木
B.图中ab阶段,物种②种群密度上升的原因主要是迁入率大于迁出率
C.图中bc阶段,物种②比物种①更能耐受弱光环境
D.图中0a阶段,群落中不存在分层现象
【答案】C
【解析】c点后,该群落如果能演替为森林阶段,最终占主导地位的植被类型是乔木,但山坡水资源较短缺,不一定会演替为森林,故A错误。图中a b阶段,物种②种群密度上升的原因主要是出生率大于死亡率,故B错误。图中b c阶段,因为物种③成为优势种群,对原来的物种②和①遮光较多而物种②比物种①种群密度高,说明物种②比物种①更能耐受弱光环境,故C正确。图中0 a阶段,群落物种丰富度虽然简单,但仍然存在分层现象,故D错误。
9.如图5-11-4表示两个陆生群落的演替过程,请据图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图5-11-4
A.a曲线代表群落的次生演替,b曲线代表群落的原生演替
B.图中C点到D点表示生态系统可能遭到破坏
C.C、E点都可代表顶极群落,演替到平衡状态时的群落类型由气候和土壤条件决定
D.演替的最初阶段由于资源空间充足,各种群的种群数量会呈指数增长
【答案】D
的特性,因为各种群间要受到竞争、捕食等多种关系制约。
10.甲地因森林火灾使原有植被消失,乙地因火山喷发被火山岩全部覆盖,之后两地均发生了群落演替。关于甲、乙两地群落演替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森林阶段对太阳光的利用比灌木阶段更充分
B.若没有外力干扰,甲地可重现森林
C.甲地和乙地发生的演替类型相同
D.甲、乙两地随着时间延长生物多样性逐渐增多
【答案】C
【解析】解:A、森林阶段叶面积指数比其灌木阶段大,对太阳光的利用比灌木阶段更充分,A正确;
B、无论是初生演替,还是次生演替,若没有外力干扰,都可演替到森林阶段,B正确;
C、甲地因森林火灾使原有植被消失,但原有的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甲地发生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乙地因火山喷发被火山岩全部覆盖,植被彻底消失,乙地发生的演替属于初生演替,C错误;
D、演替的最终结果使生物多样性增加,生态系统稳定性增加,D正确.
11.某地的常绿阔叶林因森林大火而遭到破坏,经历一段时间后,该地常绿阔叶林逐步得以恢复。下图为恢复过程中群落演替的不同阶段及其植物组成:
(1)随着时间的推移, 的过程,称为群落的演替。在第I阶段经历了一年生草本植物占优势,到多年生草本植物占优势的过程,在第II阶段,草本和灌木混生,群落内很少有一年生草本植物生长,其原因是 。
(2)该群落演替的类型为 演替,在从I一IV阶段的演替过程中,群落对光能的利用能力
,导致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逐渐提高。
(3)如果人类参与了该群落演替过程.那么人类的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 和 进行。
【答案】(1)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2分)一年生草本植物在争夺阳光和空间等竞争中被淘汰(2分,给分点1:竞争、争夺、剥夺;给分点2:阳光、空间和资源等。两者都有给分)(2)次生 提高(升高,上升,增强) 抵抗力(3)速度 方向(顺序可颠倒)
12.某草原上植被原来由针茅等构成,后来由于放牧、烧荒等原因逐渐变成了由野燕麦、毛雀麦等构成,并且动物和土壤生物的种类也发生了变化。回答下列问题:
(1)该草原群落的空间结构包括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等方面。从演替的类型来看,因放牧、烧荒引起的演替属于_____________演替。
(2)调查土壤小动物丰富度时,不适于选用样方法,原因是许多土壤小动物__________且身体微小。一般采用取样器取样,通过调查样本中小动物__________来推测该草原土壤动物的丰富度。
(3)有一个M只田鼠组成的小种群迁入该草原,由于环境适宜,期该田鼠种群的数量每月以λ倍数增长,理论上t月后种群数量为__________。实际上,田鼠种群难以在较长时间内按此模型增长,是因为当种群密度增大时,种内竞争加剧等原因,使种群的__________降低,__________增高,从而直接导致种群增长变缓。
【答案】(1)垂直结构水平结构次生(2)有较强活动能力种类(3)M.λt出生率死亡率
(3)由于环境适宜,短暂时间内种群会J型增长,随着种群密度的增大,使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升高,种群增长变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