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藤野先生》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指导学生学习本文选取典型事例,抓住人物的主要特征刻画人物,突出人物思想品质的写法。
方法与过程:抓住文章两条线索,采用由主到次、由整体到局部的教学思路,首先弄清文章的主要形象藤野先生,然后再领会语言的感彩,体会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了解藤野先生正直热诚,治学严谨,没有民族偏见的的高贵品质;学习鲁迅先生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2·1·c·n·j·y
【教学重难点】
1.掌握本文通过典型事例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
2.体会作者情感,感受师生真情。
【教学过程】
一、聚焦“伟大”
从小学到现在,你们一定有自己难忘的老师,请你用一两句话来评价他(她)。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鲁迅先生写自己老师的一篇散文———藤野先生。(板书标题)www.21-cn-jy.com
(屏显藤野先生图片)藤野先生,是鲁迅青年时在日本仙台学医时的一位老师,二十多年后的鲁迅是怎样评价他的呢? (屏显第37段并齐读)【来源:21·世纪·教育·网】
但不知怎地,我总还时时记起他,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有时我常常想:他的对于我的热心的希望,不倦的教诲,小而言之,是为中国,就是希望中国有新的医学;大而言之,是为学术,就是希望新的医学传到中国去。 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虽然他的姓名并不为许多人所知道。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读完这段话你有没有什么发现? 什么是“伟大”? (品格崇高;才识卓越;超出寻常,令人钦佩敬仰的。)一个普通的医学教授,仅仅两年的师生情谊,况且鲁迅后来也弃医从文,二十多年后为什么说在他“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呢?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 (板书:伟大 )
二、品味“伟大”
先看两人的相识相处。自读 6-23 段。学生思考、讨论:请结合具体词句谈谈,你读到了一个怎样的藤野先生?用“从__________中可以看出藤野先生是一个________的人”句式,试从不同角度不同事例概括。21cnjy.com
全班讨论,教师点拨,总结,板书:生活不拘小节、生活简朴、一丝不苟、严谨、充满尊重、求实精神、无民族偏见……21·cn·jy·com
小结:如果孤立地去看这几件事,就说藤野先生是“伟大”的,还有些不足,还不足以让鲁迅和我们感动,因为这更多的是一个教师,至多是一个好教师的职业本能。 那么,到底还有什么原因呢?www-2-1-cnjy-com
三、感受“伟大”
1.据你的经历,一个人在什么情况下,最感动于别人的帮助呢? (第一, 这个人非常需要帮助;第二,给了这个人最需要的东西。 )21教育名师原创作品
教师补充举例赞美老师“伟大”的文章。魏巍的《我的老师》。作者小时候, 父亲在军阀部队里几年没回来,于是很多孩子就说:“哎哟哟, 你爹回不来了哟,他吃了炮子儿啰! ”“我”真好像父亲死了似的那么悲伤。 这时候蔡老师批评了那些孩子,还写了一封信劝慰作者,说作者是“心清如水”的学生。 于是作者感激地说蔡老师“多么慈爱,多么公平,多么伟大啊! ”。
结论:很多事情都是这样,孤立地看很平常,但是如果有了不平常的发生背景,这件事就变得不平常了。
2.下面我们就来看看鲁迅,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和藤野先生相识、交往的。
在《藤野先生》的前一篇《琐记》中,鲁迅这样写道:“爬上天空二十丈和钻下地面二十丈,结果还是一无所能,学问是‘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了。 所余的还只有一条路:到外国去。 ”他在《〈呐喊〉自序》中写道:“我的梦很美满,预备卒业回来,救治像我父亲似的被误的病人的疾苦,战争时候便去当军医,一面又促进了国人对于维新的信仰。 ”
从材料可以看出,鲁迅去日本是因为在国内已毫无出路,到日本寻求学问。 那么抱定希望远涉重洋到了日本又怎样呢?21*cnjy*com
默读第 1-3 段,思考:鲁迅第一站是日本的首都东京,后来他为什么选择离开,去一个不大的市镇———仙台呢?【来源:21cnj*y.co*m】
明确:通过在东京的两件事:赏樱花、学跳舞,他看到的是清国留学生的不学无术、附庸风雅,到处乌烟瘴气,没有自己想要的学问。21*cnjy*com
哪句话概括地表达了他对东京的态度? (东京也无非是这样。 )
无非,只不过。 “也”字,有照应上一篇的意思,表明作者的失望和焦虑并没有因为到了东京而改变。这句仅仅八个字,先声夺人,一下子道尽了鲁迅内心的极大愤慨、失望、厌恶等复杂而沉重的感情。
“到别的地方去看看,如何呢? ”这岂不就是在极度失望之后再碰碰运气的侥幸和无奈吗?指名读第 4 段,其余思考:你感觉去仙台的路上,鲁迅的心情怎样?
“日暮里”, (1)让人想到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思乡之情,心境落寞凄凉;(2) “日暮途穷”,当时,日本轻蔑地称呼中国为“日落之国”,清朝也确已日暮穷途——忧国忧民。“水户”,是他的浙江老乡客死的地方。 这两个地方会让他很自然地联想到自己渺茫的前途。 从这两个地名来看,他很颓唐很失落,有点“山重水复疑无路” 的味道。【出处:21教育名师】
自读第 5 段,想一想:初到仙台的鲁迅,受到了怎样的优待? 鲁迅的心情怎样?(勾画文中语句) (“不但不收学费,几个职员还为我的食宿操心。” “大概是物以希为贵罢”。 鲁迅认为,日本友人对自己的关心,是出于对弱国国民的同情,而不是尊重。这对于有强烈爱国感情的鲁迅来说,自然感到无限辛酸。说明此事他内心敏感自卑。鲁迅对这种优待的态度是———感谢但并不感动。 )
独处异国他乡, 在失望中苦苦追求的鲁迅,真是到了“山重水复疑无路”的境地。 正是在这样的处境下,藤野先生雪中送炭般地闯入了鲁迅的生活———这又可谓是“柳暗花明又一村”!作者暗示我们:在他的境遇很糟,需要帮助时,藤野先生给了鲁迅最及时最急需的帮助!让我们带着这种感情再去朗读第 37 段。 (齐读)
现在,“伟大”这个词有着落了吗? 我们可能觉得已经够了,但鲁迅先生并没有止笔。
3.再看第 24-31 段,写了两件事:匿名信事件、看电影事件,似乎与藤野先生没有关系。小组边读边思考讨论:这两件事给了鲁迅怎样的刺激? 这和写藤野先生有什么关系? 合作探究。
全班讨论,教师点拨。
“匿名信”和“看电影”事件深深刺激了鲁迅,令他深切体会到弱国子民的屈辱遭遇,使他深刻认识到国人的麻木不仁,进而认识到“医学并非是一件紧要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于是,“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鲁迅改用文字的解剖刀,写下的是医治内心的药方。【版权所有:21教育】
匿名信事件:给藤野先生作了反面的衬托:突出藤野先生热忱、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的高贵品质。
看电影事件:是鲁迅弃医从文和藤野先生分别的直接原因。
4.藤野先生这种无私的关爱和真诚的鼓励,已经是常人所不及的大爱、大善、大美!这样的人格才是“伟大”的,这样的老师才是“伟大”的! 所以鲁迅感激地说:“但不知怎地……虽然它们姓名并不为许多人知道。 ”(齐读第 37 段)21教育网
四、升华“伟大”
1.鲁迅离开仙台后就与藤野先生失去了联系,但他始终没有忘记这位异国恩师。 1935 年,日本一家出版社打算出版《鲁迅选集》,专门去征求鲁迅先生的意见。 鲁迅先生回答:“一切随意,但希望能把《藤野先生》这篇文章选录进去。 ” 2-1-c-n-j-y
2.如果说,我们最初提到“伟大”是模糊的,在解读了两人的交往之后,“伟大”一词开始变得清晰,那么,在弄懂了他们交往的背景之后,“伟大”这个词就是立体的,动人的。它分明让我们感受到,一个曾经怎样的鲁迅,在一个怎样的境遇之下,遇到了一个怎样的藤野先生。 所以鲁迅真诚地说……(再读第 37 段)
五、达标检测
六、结束
二十年后,在寂寞中战斗的鲁迅,从这段温馨的回忆中汲取到无穷的力量。最后,让我们深情朗读课文最后一句话———每当夜间疲倦,正想偷懒时,仰面在灯光中瞥见他黑瘦的面貌,似乎正要说出抑扬顿挫的话来,便使我忽又良心发现,而且增加勇气了,于是点上一枝烟,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 (屏显)21·世纪*教育网
达标检测
1、本文选自鲁迅的散文集_______。
2、阅读理解
解剖学是两个教授分任的。最初是骨学。其时进来的是一个黑瘦的先生,八字须,戴着眼镜,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一将书放在讲台上,便用了缓慢而很有顿挫的声调,向学生介绍自己道:“我就是叫作藤野严九郎的……。”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1)这段文字对藤野先生进行了哪些方面的描写?
(2)这段文字对藤野先生的描写是正面描写?还是侧面描写?
(3)从这段描写中,可以看出藤野先生是个怎样的人?
课件21张PPT。 但不知怎地,我总还时时记起他,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有时我常常想:他的对于我的热心的希望,不倦的教诲,小而言之,是为中国,就是希望中国有新的医学;大而言之,是为学术,就是希望新的医学传到中国去。 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虽然他的姓名并不为许多人所知道。品 味 “伟 大” ——相识相处读第 6-23 段。
请结合具体词句谈谈,你读到了一个怎样的藤野先生?
思考 用“从_________________中可以看出藤野先生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__的人”句式,试从不同角度不同事例概括。感受“伟大”魏巍的《我的老师》:
作者小时候, 父亲在军阀部队里几年没回来,于是很多孩子就说:“哎哟哟, 你爹回不来了哟,他吃了炮子儿啰! ”“我”真好像父亲死了似的那么悲伤。 这时候蔡老师批评了那些孩子,还写了一封信劝慰作者,说作者是“心清如水”的学生。 于是作者感激地说蔡老师“多么慈爱,多么公平,多么伟大啊! ”。结论:很多事情都是这样,孤立地看很平常,但是如果有了不平常的发生背景,这件事就变得不平常了。在《藤野先生》的前一篇《琐记》中,鲁迅这样写道:“爬上天空二十丈和钻下地面二十丈,结果还是一无所能,学问是‘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了。 所余的还只有一条路:到外国去。 ”
他在《〈呐喊〉自序》中写道:“我的梦很美满,预备卒业回来,救治像我父亲似的被误的病人的疾苦,战争时候便去当军医,一面又促进了国人对于维新的信仰。默读第 1-3 段,
思考:
鲁迅到日本的第一站是首都东京,后来他为什么选择离开,去一个不大的市镇———仙台呢?读第 4 段,你感觉去仙台的路上,鲁迅的心情怎样?读第 5 段,想一想:初到仙台的鲁迅,受到了怎样的优待? 心情怎样? 但不知怎地,我总还时时记起他,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有时我常常想:他的对于我的热心的希望,不倦的教诲,小而言之,是为中国,就是希望中国有新的医学;大而言之,是为学术,就是希望新的医学传到中国去。 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虽然他的姓名并不为许多人所知道。24-31 段,写了两件事:匿名信事件、看电影事件。速读思考:这两件事给了鲁迅怎样的刺激? 这和写藤野先生有什么关系?合作探究“匿名信”和“看电影”事件深深刺激了鲁迅,令他深切体会到弱国子民的屈辱遭遇,使他深刻认识到国人的麻木不仁,进而认识到“医学并非是一件紧要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于是,“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鲁迅改用文字的解剖刀,写下的是医治内心的药方。这两件事给了鲁迅怎样的刺激?匿名信事件:给藤野先生作了反面的衬托:突出藤野先生热忱、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的高贵品质。
看电影事件:是鲁迅弃医从文和藤野先生分别的直接原因。 但不知怎地,我总还时时记起他,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有时我常常想:他的对于我的热心的希望,不倦的教诲,小而言之,是为中国,就是希望中国有新的医学;大而言之,是为学术,就是希望新的医学传到中国去。 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虽然他的姓名并不为许多人所知道。升华“伟大”鲁迅离开仙台后就与藤野先生失去了联系,但他始终没有忘记这位异国恩师。 1935 年,日本一家出版社打算出版《鲁迅选集》,专门去征求鲁迅先生的意见。 鲁迅先生回答:“一切随意,但希望能把《藤野先生》这篇文章选录进去。 ” 但不知怎地,我总还时时记起他,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有时我常常想:他的对于我的热心的希望,不倦的教诲,小而言之,是为中国,就是希望中国有新的医学;大而言之,是为学术,就是希望新的医学传到中国去。 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达标检测1、本文选自鲁迅的散文集_______。
2、阅读理解
解剖学是两个教授分任的。最初是骨学。其时进来的是一个黑瘦的先生,八字须,戴着眼镜,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一将书放在讲台上,便用了缓慢而很有顿挫的声调,向学生介绍自己道:“我就是叫作藤野严九郎的……。”
(1)这段文字对藤野先生进行了哪些方面的描写?
(2)这段文字对藤野先生的描写是正面描写?还是侧面描写?
外貌、动作、语言 正面描写 (3)从这段描写中,可以看出藤野先生是个怎样的人?
生活俭朴、博学、诚恳…… 每当夜间疲倦,正想偷懒时,仰面在灯光中瞥见他黑瘦的面貌,似乎正要说出抑扬顿挫的话来,便使我忽又良心发现,而且增加勇气了,于是点上一枝烟,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 教学反思
《藤野先生》是教材里的经典篇目,也是我个人比较喜欢的一篇文章。过去我执教过多次,大多是根据教参、教案,按部就班地教学,但总感觉不太理想,教学设计有时复杂,有时简略,似乎教了很多东西,又似乎什么也没教———千头万绪,未能找到适合自己方式方法,总觉得没能讲出自己心中的那个藤野、那个鲁迅以及那篇文章,有些欠缺。
“细节决定成败”,这是我班前墙上张贴的标语。班级管理管理,由粗放开始向细节转变,教学上也开始关注细节。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再次教授《藤野先生》,心中也颇思量:是按以前的思路讲下去还是找到一条适合自己的路?在查资料时,看到一篇文章,讲的是作品从细处着手。我眼前一亮,大有点“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豁然。与以往不同的,我抓住了“伟大”这个词,围绕“伟大”分析。以前,只是单纯地讲,藤野先生的品质是多么崇高,对鲁迅产生了多么深远的影响,细细想来是多么的肤浅。近段时间,我读了几篇关于日本的文章,文章对日本进行了深刻的分析,指出日本民族弱者歧、强者敬和右翼的本性,这更使我认识到,当年藤野先生精神的可贵。
鲁迅用“伟大”这个词评价藤野先生。藤野先生仅是一位普通的医学教授, 况且鲁迅后来也放弃了从医,时间是二十年后,作者是文学家特别是思想家, 这样的学生对这样的老师一般就是感激,怎么能说是“伟大”呢? 我用还原法。从教材出发,揭示出这个经典作品里“伟大”的特殊性,就成了这节课的教学内容。抓住这个情感的聚焦点展开教学,更符合散文“形散神不散”的文体特点。21教育网
我很赞同这句话:我们的语文课堂,不仅要有温度,更要有深度、高度、广度和厚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