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82张PPT。芦渎中学 李 红第二章 生物与环境复习课 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种群和群落生态系统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如光、水、温度等生物对环境的适应与影响:如保护色、拟态、蚯蚓松土等种群生物群落种群概念种群特征种内关系群落概念和类型群落分层现象种间关系生态系统的概念和类型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系统的成分、食物链和食物网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碳、氧循环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自动调节能力、自然因素、人为因素学习层次:
宏观微观种群生活在一定区域内的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在一定自然区域内生活的所有生物的总和一个群落和它所生活的环境中的非生物因素一起,组成了一个统一的整体群落生态系统种群1种群2种群3………群落非生物因素生态系统种群、群落、生态系统之间的关系一.种群的特征
种群数量
出生率 种群密度 死亡率
年龄组成 性别比例 种群特征(1)概念:单位空间内(面积或体积中)个体的数量称为种群密度。 (个/m2、km2、m3)1、种群密度——描述生物种群数量的一种方法注意:不同于种群的大小(是指种群内个体数量的多少)2、年龄结构
(1)概念:一个地区或国家不同年龄人口的组成情况,就是人口的年龄结构。人
口
金
字
塔每一横条代表什么?每一横条的长短代表什么?
年龄组
横条的长短代表该年龄组男性和女性人数的多少或比例的大小
预测人口变化趋势议议在畜牧养殖中,控制性别比例的意义!因为人们为了获得蛋、奶等禽畜副产品而选择控制性别比,使雌性比雄性多。
3、年龄组成
(1)概念:是指各年龄段的个体数目。(2)类型3、出生率和死亡率
出生率>死亡率:种群中个体的数量
死亡率>出生率:种群中个体的数量
增加减少
种群数量的变化种群
数量出生迁入死亡迁出 光学显微镜各结构的功能放大倍数连接目镜和物镜调节焦距调节焦距提握镜身支持镜身稳定镜身使光线射入物镜光线通过调节光线强弱放玻片标本固定玻片标本 放大倍数调换物镜步 骤:安放对光放片调焦观察注意三个先后:1.先低倍、后高倍2.先粗调、后细调3.先下降、后上升显微镜成像特点:倒立、放大的虚像
左右相反.上下颠倒显微镜的放大原理微型钟表在显微镜下,指针按 时针旋转顺如何尽快使物象移到视野中央?如上图物象在视野的下方,若要移至中央,则装片应向 移动装片移动方向与视野中物象移动方向相反若要把物象往视野上方移动,则装片应向 移动下方(即镜臂方向)下方操作技能1、影响数量的因素:
2、增长特点:观察酵母种群空间、食物、温度、氧气等。
慢-快-慢,不能无限增长(有最大值)
二、生物群落(community)
(一)概念:在一定生活环境中的所有生物种群的总和叫做生物群落,简称群落.1.一定自然区域内全部生物(动、植物、微生物)2.各种生物相互之间具有直接或间接 关系的.3.群落划分是人们根据自然状况和研究需要决定的;
可大可小.4.区别“不同类型的生物群落”主要依据是生物种类组成个个体数量;
分层现象乔木层灌木层草本植物层上:各种昆虫、鸟类
中:树栖兽类、鸟类
下:昆虫、蜘蛛、蛇、小型鸟和兽类
地下:蚯蚓等分层现象,保证群落在单位空间内充分利用自然条件
1.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生态因素:环境中影响生物的形态、生理
和分布等的因素叫生态因素。
非生物因素光温度水(水、土、光、气、热)阳生物因素种群内的同种个体和群落内的不同生物.1、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A、阳光对影响植物的形态阴生植物延龄草 常见的夜行性动物阳光对动物的生活习性也有影响猫头鹰和蝙蝠 D、阳光对动物的影响阳光对动物体色有影响鱼的身体的背面颜色较深,腹面却是白色,
这就与阳光的照射有关系 温度会影响生物的形态结构沙漠狐极地狐(请留意沙漠狐和极地狐的耳朵有何不同。) 同一种类的哺乳动物,
在寒冷地区生活的个体,其体型都比较大,
但是尾、耳朵、鼻端等都较为短小,
这样可以尽量减少身体的表面积,减少热量的散失 水影响陆生生物的分布干旱的沙漠,生物种类稀少,
雨量充沛的热带雨林,动物种类繁多。2.生物对生物的影响生物因素 在生物群落中的生物个体,都受到周围其他生物的影响,同时自己也成为影响其他生物的一个重要生态因素农田里的小麦之间
争夺阳光、养料
和水分 两只雄鹿为
争夺配偶
而争斗 大蝌蚪吃小蝌蚪种内斗争的意义
(1)对失败的个体是有害的,甚至死亡。
(2)对于种的生存是有利的,使同种内生存下来的个体得到充分的生活条件,或后代优良些。捕食:一种生物以他种生物为食的种间关系。一方受利,另一方致死。
共生:指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双方均能得利的种间关系。
寄生:一种生物生活于他种生物的体表或体内,从其体内获取营养,使对方受害但不致死(或不迅速致死)的一类种间关系。
竞争 :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由于争夺资源(食物、养料、阳光、水分等)、空间等而发生斗争的现象种间关系豆科植物供给根瘤菌有机养料,根瘤菌将空气中的氮转变为含氮的养料,供豆科植物利用。 菟丝子寄生在大豆上 菟丝子的细齿就像是微形吸水器,把它所需的糖、水、矿物质等都从被它寄生的主人那里抽到自己体内。而它自己呢,没有叶子,根本不能自立谋生。
翠鸟吃鱼相思鸟吃种子熊猫吃竹子农田里的水稻和杂草(稗)
之间争夺阳光、养料和水分 生活在同一草原上的
羚羊和马之间争夺食物 意义: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 讨论区1、种内关系中有捕食关系吗?
如某些动物肚子饿时会吃自己的孩子,
这应该是什么关系?种内斗争下图中的3图分别表示两种生物种群随时间推移而发生的数量变化。那么,甲、乙、丙3图表示的关系依次是 (??? )
A.竞争、捕食、共生 B.共生、捕食、竞争
C.竞争、共生、捕食 D.捕食、竞争、共生 B3、生物对环境适应 1、适应的普遍性:
每一种生物都具有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和生活方式。
1、植物对环境的适应2、动物对环境的适应生活在干旱地区的动植物
都有它们独特的形态结构以
适应其生活的环境。
如:生活在沙漠中的植物往往有粗壮的茎储水,
叶子很小,甚至特化为刺(如仙人掌) 2、动物对环境的适应结构组成上外形上 许多动物在外形上都具有明显的适应环境的特点,有很多生动有趣的现象如: 。 保护色、警戒色、拟态( 1)( 2)角羚驯鹿野兔北极熊北极狼雪兔雪兔叶蝉稚鸡绿色 蝗 虫避役适应的相对性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只是一定程度上的适应,并不是绝对的、完全的适应。生物对环境的影响(生物不能改变环境)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1.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2.生物对生物的影响
3.生物对环境的适应.(相对适应)
4.生物对环境的影响(生物不能改变环境)
练习:1、各种生物对非生物因素的要求不相同,沙漠地区的植物一般都有发达的根系,造成这一特点的非生物因素是:( )
A、阳光 B、温度 C、水分 D、土壤
2、我们萧山种植的小麦都是在初冬播种的冬小麦,如果改为春季播种,则所有的小麦都不能抽穗结实,这主要是由于哪个因素的影响所致:( )
A、水分 B、温度
C、光照 D、土壤中氮肥过少CB观察蛇的生活环境!想一想……蛇的生活环境中有哪些因素呢?1、概念一个生物群落及其生活环境中的非生物因素一起组成的一个生态系统 一片森林、一块草地、一块农田、严格湖泊、一条河流、甚至一个村庄或城镇等都可以看成是一个生态系统。 一、生态系统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生物圈生态系统的类型生态系统的类型海洋生态系统淡水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其他生态系统陆地生态系统水域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分布在较湿润的地区,动植物种类繁多,有“绿色 水库”之称
陆地上最复杂、最稳定的生态系统为什么说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1、生物圈定义:包括地球上的全部生物以及它们所生活的环境中的非生物因素。2、生物圈范围大气圈底部:地面以上10千米岩石圈表面:地面以下2~3千米水圈大部:水面以下12千米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例3、以枯木和粪便等腐朽物质为食的甲虫、白蚁、粪金龟子、蚯蚓等动物属于 A、生产者 B、初级消费者 C、次级消费者D、分解者生态系统结构生态系统成分食物链和食物网例1:在一阴湿山洼的草丛中,有一堆长满苔藓的腐木,其中聚集着蚂蚁、蜘蛛、老鼠等生物,它们共同构成一个A、生态系统 B、生物群落 C、种群 食物网例2:在一个处于平衡状态的人造封闭生态系统内,要使其中的动物能较长时间存活,必需提供( ) A、O2 B、CO2 C、足够的有机物 D、太阳能(主要成分)绿色植物(异养生物)例4:细菌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按营养功能分,属于 A、生产者 B、分解者 C、消费者(必不可少的成分)思考:若把大鱼缸看成一个体系,其内的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之间是什么关系?水族箱中的植物和鱼的生存都离不开水,而水中的二氧化碳和氧气的含量也会随植物和鱼的生理活动而变化。植物为草食性鱼类提供了食物,而鱼的排泄物又为植物提供了生活所需要的养料。由此可见,水族箱中的生物与非生物之间是彼此联系、相互影响的、缺一不可。1、草原上的这些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是怎样的?把它们的关系用箭头表示出来?分析与思考?2、在这个环境中,生物要生存,还需要哪些条件?还需要阳光、水、空气、土壤和适宜的温度,如果没有这些非生物因素,草原上的任何生物都无法生存3、为了防止鸟吃草籽,用网把一部分草场罩起来,会出现什么新的问题?结果导致加罩区的草场昆虫的大量繁殖,造成草的叶子几乎被虫子吃光了。 生物与环境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我们把这个整体叫做生态系统。小结:食物链和食物网----以食物关系建立1.营养级: 食物链中的一个个环节称营养 级,它是指处于食物链同一环节上所有生物的总和。
2.书写食物链方法
起点是绿色植物,箭头由被食者指向捕食者
3.食物链实质:是物质和能量传递的通道生产者生产者次级消费者次
级
消
费
者
初级
消费者初级
消费者三级
消费者四级消费者分解者草兔狐蛇鹰共5条食物链,这些食物链相互联成网状最长的食物链是:
草?鼠?蛇?鹰 生态系统功能—— 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一)、能量的传递(从绿色植物把太阳能固定在体内后开始的,并沿着食物链或食物网的各级营养级递减传递,最后以呼吸热的形式逸散。)1、生态系统中,
能量流动的来源是:太阳能
能量流动的起点是:生产者
能量流动的途径(渠道)是:食物链、食物网
能量流动的终点是:热能散失(呼吸热形式) 次级
消费者分解者(微生物和腐生生物)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全过程能量流动是单向的、逐级递减的
(传递效率为10%~20% ) 初级
消费者总结 从能量传递过程看,流经生态系统的
能量就是绿色植物所固定的全部太阳能,这些能量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的各个环节传递,可见生产者是消费者和分解者获得能量的源泉,是生态系统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思维训练1.为什么肉类食品的价格比小白菜价格高?根据林德曼能量流动的“十分之一定律” 如:D中的鱼类体重增加1kg,
所需浮游植物1000kg单向流动、逐级递减(传递效率为10%-20%)
生物能量金字塔:在某一生态系统
1平方米的面积上:
生产者(植物) 36 922千焦;
消费者Ⅰ(草食动物) 6178千焦;
消费者Ⅱ(肉食动物) 280千焦;
消费者Ⅲ(肉食动物) 25千焦。 生态系统中,
各营养级的生物总数也有类似的关系(二)、物质流动以碳元素为例大气中的CO2分解者循环光合作用生产者1.图中固氮途径有:__固氮、__固氮和__固氮。
2.上图说明组成生物体的一些基本化学元素在生物和无机环境之间是可以____。氮是怎样循环的?雷电 人工 生物循环的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1、概念:
在生态系统中,组成生物体的______等化学元素,在____与_____之间可以反复地出现和循环。
由于生物圈的物质循环带有全球性又叫生物地球化学循环。CHONPS生物无机环境全球性.反复出现.循环运动二、物质循环(组成生物体的一些基本元素,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反复循环运动。)1、生态系统中:各成分间的物质循环无机环境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化学物质
(CO2、O、N和其他物质)消费者分解者生产者.光能.读图:能量流动:
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有何联系和不同?观察这个生态系统中的生物 思考:1、食物网中食物链是互不相关的?2、假如蛇的数量大量减少,哪些生物的数量可能发生变化?发生怎样的变化?2、假如鹰的数量大量减少,哪些生物的数量可能发生变化?发生怎样的变化?1)从总体上看,在一个生态系统中,植物多于草食动物,草食动物多于肉食动物。
2)如果大量捕杀鹰,蛇因为没有了天敌和竞争者,数量会增多,兔、鼠少了天敌,数量开始时增加,但由于受到蛇、狐的控制,数量又减少下来。草的数量变化:开始随着兔、鼠的增加而减少,后来随着兔、鼠的减少又恢复数量。最后整个系统的生物数量处于一个平衡状态。如果大量捕杀蛇,鼠少了一个天敌,但它还受到狐、鹰的控制,因此,数量也不会发生大的变化,其他生物如兔、狐、鹰、草的数量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
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虽然不断在变化,但是一般情况下,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比例是相对稳定的。这种现象叫做生态平衡四、生态平衡含义(略)
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能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的相对稳定的能力---生态系统的稳定性1、生态系统的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的种类和数量保持相对稳定。
(结构上的平衡)2、具有比较稳定的食物链和食物网。
(功能上的平衡)3、生态系统的各个成分之间,物质和能量的输入和输出之间保持相对的平衡。
(输出和输入物质数量上的平衡)生态系统稳定性的特征生物种类越多,成分越复杂、食物网复杂,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的渠道多。2、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生态系统内部具有一定的保持和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叫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的大小---取决于生态系统中成分的多样性(多样性导致稳定性)
生态系统的成分越多,结构越复杂,能量流动
和物质循环的途径越复杂,这个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就越强、越稳定。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都有一定的限度,如果人为或自然因素的干预超过了这个限度,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就会被破坏。意
义Yes!No!保持生态平衡,才能从生态系统中获得持续稳定的产量,利于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人类可以在遵循生态平衡规律的前提下,建立新的生态平衡,使生态平衡朝着更有益于人类的方向发展。影响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因素:1、自然因素2、人为因素(1)特点:频率不高,分布有局限性和特定性。*人为因素对生态平衡的影响:(1)破坏植被引起生态平衡的破坏。(2)食物链破坏导致生态系统平衡的破坏。(3)污染物质对生态系统的危害。*2、人为因素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影响生态因素的破坏是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共同作用,人为因素可导致自然因素的强化。
三门峡大坝出水口处的水质污染十分严重(2005年1月9日摄,新华社发) 3、环境保护:*措施:A、自然保护B、环境污染的监测和防治1)十大林业生态体系建设工程(以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实现资源可持续利用为主要目标)2)建立自然保护区是自然保护的重要手段(建立环境污染监测机构,贯彻“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2、右图是一个农田生态系统的食物网内各种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示意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该食物网中有 条食物链。
(2)如果将该生态系统中每一个环节中的所有生物分别称重,在一般情况下数量最大的应该是 。
(3)该食物网中的各类生物间,具有竞争关系的是 、 。
(4) 科学家研究发现,洪涝灾害可以使次年蛇的数量急剧减少,由此容易出现 大量增多而使农作物受害。3农作物害虫和田鼠食虫鸟和蛙田鼠2.右图表示生态系统
的能量流动,请据图回答,
1)将各营养级的名称依次写在图中:
A.______B.______C.______D.______
2)图中a1代表______。 3)图中a2代表______。
4)a3<a2的原因是______。
5)从生态系统能量传递效率上看,一个营养级的能量,流到下一个营养级只有______。因此,一个食物链一般不能超过______。
答案:(1)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三级消费者;(2)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3)从第一营养级流动到第二营养级的能量;(4)初级消费者呼吸作用消耗了大部分的能量,只有10%-20%的能量传递给次级消费者,所以a3<a2;(5)10%-20%,五个营养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