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生物与环境(B卷)
一、选择题;
( )1、下列属于种群的是
A.海洋中的所有生物 B.杭州西湖中的所有鱼类
C.一片森林中的所有植物 D.一块稻田中的所有青蛙和蝌蚪
( )2、一座小山上,生长着许多草、树木、鸟、昆虫、蛇等生物,这些生物统称为
A.生物群落 B.生态因素 C.生态系统 D.生物种群
( )3、沙漠地区的植物,一般都有发达的根系。造成这种特点的非生物因素主要是
A.阳光 B.水 C.温度 D.土壤
( )4、下列表示消费者和生产者的关系的是
A.鸟吃虫 B.虫吃菜 C.细菌分解落叶 D.菜吸收水、肥
( )5、生态系统自动调节能力的强弱,取决于生态系统的
A.区域大小B.生物数量多少C.外来干扰程度的轻重 D.成分的复杂性和生物种类的多少
( )6、生态系统的能量最终来自于A.阳光 B.生产者 C.消费者 D.分解者
( )7、一个生态系统中不能缺少的是
A.生产者与消费者 B.生产者与分解者 C.消费者与分解者 D.消费者与非生物因素
( )8、人工森林比天然森林害虫多,原因是
A.人工森林适合害虫生长 B.人工森林对环境适应性比强
C.人工森林抑制害虫能力差 D.人工森林自动调节能力差
( )9、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之间通过各种关系而彼此联系,其中最主要的是
A.生态关系 B.食物关系 C.物质关系 D.能量关系
( )10、下列破坏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因素中属于人为因素的是
A.地震、火山爆发 B.台风、水灾
C.泥石流、草原过度放牧 D.乱砍滥伐森林、过度捕捞海洋鱼类
( )11、某一生态系统中有绿色植物、细菌、真菌、鼠、蛇、鹰,其中属于消费者的是
A.细菌、真菌 B.绿色植物 C.鹰、细菌 D.鼠、蛇、鹰
( )12、下列关于种群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种群并不是许多生物个体简单相加 B、同一种群内的生物个体可以有大小之分
C、一个种群具有与单独生物个所不具备的特征D、种群密度就是一定区域内所有该种的和
( )13、下列生物和环境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生物都有适应任何生活环境的能力 B.每个生物个体是其他生物的环境因素
C.生物只有适应环境,不能影响环境 D、生物的生活环境是指阳光、大气、水、土壤
( )14、最简单的生态系统,必须具有的生物成分是
A.动物和植物 B.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及生产者
C.生产者和分解者 D.生产者、分解者、消费者
( )15、下列各种生物形成一条食物链,正确的是
A.植物→兔→鹰 B.植物→狼→山羊 C.阳光→青蛙→蛇→鹰 D.兔→狼→细菌
( )16、近年来,北京市冬春季节常发生沙尘天气,成为举办奥运会的不利条件,人们发现沙尘主要来自内蒙古地区,那么形成沙尘现象的起因可能是
A.华北地区气候变化 B.近年我国气候异常 C.毁林开荒造成 D.草原过度放牧
( )17、池塘生态系统中有鱼类、浮游动物、绿色水生植物、真菌等生物,则该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的流动是从哪类生物开始的A.绿色水生植物B.浮游动物C.鱼类D.真菌
( )18、蚯蚓在土壤中活动,可以使土壤疏松并增加土壤肥力,这说明
A.生物可以影响环境 B.生物必须适应环境
C.生物个体间的互助现象 D.生物个体间的竞争现象
( )19、一个湖泊中澡类、水蚤、虾、鲤鱼、莲等各种生物的总和可以看成一个
A.种群 B.生态系统 C.群落 D.食物链
( )20、下列生物的分布、形态和生理受温度影响的是
A.仙人掌叶变成刺 B.蝶类在白天活动
C.柑橘不能在北方栽种 D.人参只能在密林下层生长
( )21、在生态系统的成分中,最主要的是
A.消费者 B.分解者 C.生产者 D.次级消费者
( )22、分解者是一个稳定的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成分,下列哪种生物不属于分解者?
A.乳酸菌 B.酵母菌 C.蚯蚓 D.草履虫
( )23、海洋生态系统中,对海洋生物影响最敏感的非生物因素是
A.阳光、水 B.温度、水 C.水、土壤 D.阳光、温度
( )24、春天,森林中往往生长着许多蘑菇,蘑菇生长的能量直接来自于
A.太阳 B.分解者 C.土壤 D.生产者或消费者
( )25、下列生物可被称为生产者的是A.衣澡 B.草履虫 C.香菇 D.细菌
( )26、人们研究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主要目的,就是设法使能量尽可能多地
A.流向消费者 B.流向对人类有益的部分C.经分解者释放 D.保留在生产者体内
( )27、在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过程中,只有约10%的能量能从上一营养级流到下一营养级,这主要原因是A.下一营养级吃了上一营养级 B.上一营养级因死亡而损失能量
C.上一营养级因各种生命活动而消耗能量 D.下一营养级因生命活动而消耗能量
( )28、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人类的生产活动一定会影响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因此人们一定要限度生产活动
B. 人类的生产活动会破坏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但也可以建立新的稳定性
C. 人类社会工业化表明人类活动肯定对生态系统造成消极影响
D. 森林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有重要作用,因此人们不能砍伐森林
( )29、近年来,我国政府陆续出台有关政策,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实施退耕还林措施,这是因为A、我国耕地数量太多,没有必要拥有过多的耕田
B、长江中下游地区存在乱砍乱伐现象,打破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C、我国现代化建设所需的木材数量太少,急需更多的木材
D、长江中下游地区土壤退化,种粮食不如种树木
( )30、如图是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示意图,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甲是生产者 B、乙是消费者 C、丙是分解者 D、丁是生产者
二、填空题:
31、小明班级内共有男同学30人,女同学20人,则他在班内学生的性别比是________。
32、生活在森林中的各种动物,会随植物群落的分布而出现_______________分布现象。
33、首先提出生态系统概念的英国生态学家斯坦莱强调生物与__________的统一。
34、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____________,它包括了地球上的____________,以及_______。它的范围,上限可达_______千米的高空,下限可达_________千米的海沟底部,或者距地面深达___________千米的岩石圈。
35、如图是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示意图,请你将其中缺少的部分填完整。
36、假如不考虑生物个体的迁入或迁出因素,一个生物种群数量的变化主要取决于_________和____________。
37、在群落中起主导作用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直接、间接地依赖于它。
38、岩石圈致灾因子常见的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39、微生物或少数动物能把植物遗体或遗物中所含的 分解为 ,所以称为分解者。
40、影响生态系统的因素往往分两类,一类是 ,另一类是 ,这两类因素往往 作用, 因素可以导致 因素的强化。
41、为了实现环保保护的目标,必须贯彻实行 的方针。
42、某小湖边建立了一个华工厂,华工厂的废水没经处理就直接排入湖中,然而湖水质量并没有受到影响,这说明 ;后来人们在湖边建立了几十家华工厂,湖水很快发黑变臭,湖中鱼虾绝迹,这说明 。
43、生态系统成分越单纯,生物种类越少,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就越 。
44、如图是一个生态系统的食物网图,请根据图回答:
(1)这个食物网中共有 鹰 条食物链,生产者是 ;
(2)对鹰来说,能量损失最少的食物链是 ;
(3)这个食物网中所列的所有生物可以构成一个 。
45、某村有一个池塘,塘中生长着丰富的水生植物和多种鱼、虾等动物,后来附近办了一家造纸厂,经常把污水排入池塘,结果使池塘水质恶化,各种水生生物先后死亡。
请根据上述情况回答:
(1)池塘的这种变化说明池塘的 遭到破坏。造成这种破坏的原因是:工厂的污水对池塘的影响超过了池塘生态系统的 ;
(2)要使池塘恢复原来的面目,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 ,首先要恢复的生物是 。
三、分析探究题
46、极地狐生活在寒冷的北极,沙漠狐生活在炎热的非洲沙漠地区。由于受非生物因素中的温度影响,它们的外行有明显差异。如图分别是沙漠狐和地狐的头像。请根据头像的特点判断回答:
(1) 图是沙漠狐, 图是极地狐;
(2)主要判断依据是 。
47、小明中午在家里吃了米饭、鱼、青菜、香菇、大豆、猪肉、蛇肉,请年把这些食物的来源生物按生态系统的成分进行分类:
(1)生产者: ;(2)初级消费者: ;
(3)次级消费者: ;(4)分解者:
48、20世纪80年代,美国研究人员在西部沙漠中建造了一个直径数百米的大型全玻璃建筑,建筑内有河流、植物、动物,并有几名科学家进入其中生活,该建筑在实验期间被密封与外界隔绝,科学家以此研究人类迁居外星的可能性。
(1)从生物学角度看,该建筑从整体上可称为一个 ;
(2)该建筑采用全玻璃结构的原因是 ;
(3)你设想几名科学家在其中生活的食物来源是 ,氧气来源是 ;
(4)植物生长需要无机元素如氮、磷、钾等,建筑内啊不断生长,是否会导致土壤中无机元素弊端减少?为什么?
;
(5)实验后期,人们发现建筑内氮气含量生高,最后影响了其中人类的生活,实验最后失败。请你分析一下其中可能的原因,并提出解决的办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D 2、A 3、B 4、B 5、D 6、A 7、B 8、D 9、B 10、D 11、D 12、D
13、B 14、C 15、A 16、D 17、A 18、A 19、C 20、C 21、C 22、D 23、B
24、D 25、A 26、B 27、C 28、B 29、B 30、D 31、1.5:1 32、分层 33、环境 34、生物圈 所有生物 其生活环境中的非生物因素 10 12 3 35、生产者 消费者 36、出生率 死亡率 37、植物 动物 微生物 38、地震 滑坡 泥石流 39、有机物 无机物 40、人为因素 自然因素 共同 人为自然 41、以防为主,防治结合 42、生态系统具有自动调节能力 生态系统自动调节能力有一定限度 43、弱 44、(1)五 草 (2)草→食草鸟→鹰 (3)生物群落 45、(1)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自动调节能力 (2)控制污染源 水生植物 46、(1)乙 甲 (2)沙漠狐耳大可以增加身体表面积,有利于身体散热,以适应炎热气候;极地狐耳小,散热减少,以适应北极寒冷气候 47、(1)米饭 青菜 大豆 (2)猪肉 (3)蛇肉 (4)香菇 48、(1)生态系统 (2)其中植物可以获得太阳能 (3)植物或动物 植物光合作用产物 (4)不会减少,因为在一个稳定的生态系统中,化学元素在生物和无机环境中不断循环 (5)空气中氮气浓度升高可能是生物对氮气的利用能力不足,解决办法可以采用人工雷电固氮或种植具有固氮作用的豆科植物
丁
甲
乙
丙
无机环境
分解者
食草昆虫
青蛙
鹰
食虫鸟
蜘蛛
草
食草鸟
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