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第3节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下学期]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章第3节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下学期]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7.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浙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06-06-02 11:38: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2章第3节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班级 姓名 学号
A卷
1. 在一个成分复杂的生态系统中,对保持生态平衡起决定作用的是( )
A、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B、生产者 C、消费者 D、分解者
2.为了生产和生活的需要,无节制地乱砍乱伐森林,带来的严重后果是( )
A、造成大范围的水体流失,但植被可以再生长起来
B、水旱灾害频繁、气温波动幅度增大的异常天气现象
C、植物数量锐减,但动物的数量不受大的影响
D、树木砍伐后可以重新长出,故不会严重影响
3.下列水体中自净能力最差的是( )
A、池塘 B、海洋 C、湖泊 D、江河
4.下列生态系统中,调节能力最强的是 ( )
A.草原生态系统 B.池塘生态系统 C.农田生态系统 D.森林生态系统
5.下列关于生物圈的说法正确的是
A.生物圈是指地球上生物生存的全部环境的总称
B.生物圈包括大气圈、水圈、岩石圈
C.生物圈包括地球上的所有生物及其生存的全部环境
D.生物圈是指生活在地球上的所有生物的总和
6.为了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绿色消费逐渐兴起。你认为下列与消费有关的行为中,不符合绿色消费要求的是( )
A.将使用后的废旧电池集中起来,统一处理 B.在郊游时,应自备凉开水,少购买包装饮料 C.多使用一次性制品,如一次性饭盒、纸杯等
D.把还能书写的纸张收集起来,以便能继续使用
7.据测定,某森林覆盖率高的小溪流域,在干旱季节其水流量较无林小溪流域高4倍左右,这个事实说明森林能够
A净化空气 B涵养水源 C防风固沙 D过滤尘埃
8.下列关于生态平衡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在处于生态平衡的生态系统中,各种成分不会发生变化 B.一个生态系统的生态平衡能力大小,取决于生态系统有没有自动调节能力 C.就目前而言,造成生态平衡破坏的主要因素是自然灾害 D.人生活在地球上,也受生态平衡规律的
9.2003年浙江省提出了建造“生态省”的口号,计划经过10多年的建设,绿化浙江全境,大力发展生态经济,将浙江变成全国的生态大省。下列关于此举措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能大大提高我省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 B.能更好地实现我省的可持续发展战略C.从当前来看,建成生态省只要重视植树造林就够了 D.能促进未来我省人和环境的更协调发展
10.我国是世界上荒漠化比较严重的国家之一。根据下面不同地表的水土流失情况(降雨量346mm),你认为哪类地表最有利于防治荒漠化?
地表类型 林地 草地 作物地 裸地
水土流失量(kg/亩) 4 6.2 238 450
A.林地 B.草地 C.作物地 D.裸地
11.数百年前,我国的黄土高原有茂密的森林和辽阔的草原,后来却变成了荒山秃岭。造成这种变迁的主要原因是( )
A.寒流长期侵袭,动植物冻死 B.火山爆发和地震
C.长期旱灾,动植物枯死 D.过度开发,生态平衡破坏
二、简答题
12.影响或破坏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因素有 和 。如在2004年12月发生在东南亚的空前大海啸,使当地的生态环境遭受严重破坏,这属于 因素的作用,而伊拉克战争给当地造成生态环境的破坏就属于 因素的作用。
三、活动探究题
13.我市的某乡镇有一池塘,塘中生活着丰富的水生植物和多种鱼虾。池塘附近办了一家印染厂后,池塘里的水生植物和多种鱼虾相继死亡。试探究水生植物和多种鱼虾相继死亡的原因。(1)提出问题: ;
(2)建立假设: ;
(3)设计探究实验方案

(4)针对此种情况,你想对企业家们提出什么合理化建议?
B卷
14.实施西部大开发,要切实搞好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大力开展植树种草,治理水土流失,防治土壤沙化等。
(1)根据生态因素分析,要在沙漠地区种植植物,改善西部地区生态环境,必须首先解决的非生物因素是 ;
(2)“退耕还林还草”的生态学原理是为了提高生态系统的 ;
(3)保护环境,保持生态平衡的关键是保护 (填“动物”“植物”“细菌”);
(4)专家认为,生态林不应是单一林,种树应多样化,乔木树下应有灌木,灌木下应有草,实行乔、灌、草结合,其原因是 ;树种多样化可以引鸟回林,同时也能减少病虫害的发生。请你写出植物、鸟、昆虫之间的食物链: ;
(5)植树种草能调节气候的原因很多,请你说出其中的两个原因。
参考答案:1-5:BBADC 6-11:CBDCAD 12.自然因素 人为因素 自然因素 人为因素 13.略 14.(1)水 (2)自动调节能力 (3)植物(4)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种类越多,生物成分越复杂,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越强。植物——昆虫——鸟(5)可以从蒸腾作用和光合作用等角度进行分析。
绍兴三中 吕秋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