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是怎样呼吸的(第1课时)教学设计
一、课题:八年级科学第四册第二章第四节 生物是怎样呼吸的(第1课时)(浙教版)
二、课标要求:
1、初步建立起人体是与外界环境不断进行物质交换的开放系统的观念。
2、注意引导学生认识结构与功能的一致性;进一步提高观察能力,鼓励学生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有关现象,并解决实际问题。
3、描述人体呼吸系统的结构和气体交换过程,了解呼吸作用为人体内能量的利用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4、了解人体呼吸系统的卫生保健知识,形成健康的生活模式,提高戒除不良嗜好(吸烟)和远离毒品的自觉性。
5、活动建议:观察动物肺泡切片,了解肺泡气体交换功能的结构基础。
三、教学设计思想(理论与方法):
1、生物学的知识通常采用直观性教学原则。因而本课采用多媒体、图片、模型、体验实验,增强教学的直观性。
2、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是课堂互动的关键。因而采用问题模式,偿试体验等激发学习兴趣及求知欲。通过图片、模型等,使学生学会处理信息的基本方法。
3、根据“建构主义学习”和“协作学习”的理论,培养学生的思维和推理能力。因而重视推理过程,加强知识的连贯性、严密性、系统性。针对问题,进行实验、分析,掌握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采用分组讨论,充分挖掘学生潜能,加强小组合作意识。
四、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通过对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成分比较,认识空气中氧气对生物体生命活动的意义。2、了解人体呼吸系统的结构和气体交换过程。
能力目标 1、通过对图表的观察和模型原理的理解,培养学生对信息的处理、分析、归纳和推理能力,锻炼科学、严密的思维。
情感目标 1、通过对人体呼吸过程的分析、理解,大大激发学生对人体生命活动等自然现象、自然规律的好奇心和求知欲。2、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进一步了解空气对生物的重要性,从而增强环保意识。
五、教学流程图
六、教学过程:
程序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引入课题 提出体验问题:每位同学尽力吸一口气,屏气不呼气,看谁最长时间不换气? 学生实验体验,估测不换气的时间,从中认识到呼吸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比较吸入气和呼出气的成分 1、组织学生读图,读图表2、幻灯展示将P66图2—37的数据制成的图表3、幻灯展示题目:明显减少的气体是 ,明显增加的气体是 ,基本不变的是 。 读图分析吸入空气与呼出气体成分比较。分析数据,处理数据,得出结论。完成填空
提出问题读图探究 1、问题:为什么人呼出的气体中含有较多的二氧化碳而氧气却减少?2、人体的气体交换在呼吸系统内进行。组织学生读P67图,说出人的呼吸系统由哪些器官组成?结合生活实际,说说这些器官分别有什么作用?3、幻灯片展示呼吸系统图片加强巩固4、简单介绍呼吸系统的卫生保健 学生思考,产生求知欲望。读图、讨论、分析、思考。形成健康的生活模式,提高不沾不良嗜好(吸烟)和远离毒品的自觉性。
小结 呼吸系统的组成、结构和功能 呼吸道:气体进出肺的通道肺:气体交换的场所2、幻灯片有序展示肺泡的图片,得出肺泡的结构特点:有利于气体交换。3、引导学生认识结构与功能一致性 学生讨论、总结、回答
知识应用 用嘴呼吸和用鼻呼吸有什么区别?痰是怎样形成的?能随地吐痰吗? 学生讨论、得出结论。
提出问题观察模型切身感受 1、通过呼吸系统怎样完成吸气与呼气的过程?2、组织学生实验:将左手按在胸前,尽力吸气和呼气,感受胸骨和肋骨的移动情况,感受胸腔体积的变化。思考胸腔内气压怎样变?3、吸气、呼气的原理是什么?(展示模型、让学生总结出呼气和吸气的原理,老师适当点拔)4、播放呼吸运动的flash动画、mpg视频 实验体验、感受呼吸过程中胸骨和肋骨的移动及胸廓大小的变化。观察,动手推、拉模型。分析思考,总结呼、吸原理及过程。
呼吸肌 1、问题:胸骨和肋骨为什么会移动?2、介绍呼吸肌:膈肌和肋间肌的活动 学生思考、分析,认识呼吸的活动
归纳小结呼吸运动过程 1、组织学生读P68表格2、呼吸运动过程:膈肌和肋间肌收缩→胸腔体积增大→腔内气压小于大气压,吸气。膈肌和肋间肌舒张→胸腔体积减小→腔内气压大于大气压,呼气。 读表格、分析、小结
外界与肺之间的气体交换 1、呼吸运动与气体交换的关系:呼吸运动实现了外界与肺的气体交换。2、气体交换过程:外界 肺泡,结果肺泡内氧气浓度升高。3、气体交换原理:胸廓内外的气压差。 学生思维、推理,将所学知识点归纳成有连贯、有系统、有规律的知识段
本课总结 本节所学:1、人吸进来的气体和呼出去的气体成分的差异2、呼吸系统的各器官名称及功能3、肺泡的结构特点与功能的关系4、呼吸运动的过程5、外界与肺泡之间的气体交换 学生分小组讨论,举手说出本节所学到的知识,对本课知识还有哪些疑问
练习作业 布置课堂练习和课外作业 思考完成作业
七、教学反思:
1、 本课时内容有较多的辅助教具,有效有目的地选择好教具,使各种教具有序不乱地呈现,至关重要。
2、 由于实验室有较完备的呼气和吸气模型,配套光盘有呼吸运动动画,本人收集有呼吸系统及呼吸过程的视频,所以讲解呼吸系统和呼吸运动都易于完成。
3、 教具效果明显:呼吸运动模型(动态操作)的使用不仅解决了呼吸系统的器官组成的解释和功能的讲解,而且直观地让学生知道了呼吸运动的具体过程。呼吸运动的动画使用也使学生直观形象地加深呼吸运动与胸廓大小的关系。
4、 本节内容需2课时完成,本课时是第一课时。从课本内容看,气体交换的三个过程只用一个示意图简单地展示,但配套的练习册如《科学作业本》中的练习涉及到交换过程、交换原理、交换结果等,《精讲精练》中甚至还出现了动脉血和动脉血的知识点,如果照课本简单讲解,学生理解不透,课后难以完成作业,如果分析透切,课堂时间很紧,复习小结及练习反馈的时间也不多。
八、点评
整个设计主题十分明确,思路清晰,结构完整,表述流畅。理念上将传统的直观性教学和新型的体验学习、建构学习、协作学习等融为一体。选用的教学策略都为学生的学服务,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让学生按照自己的基础和习惯、水平和能力去体验、观察、思考、推理等自主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得出科学结论。方法上采取多种手段,从多方面各个角度调动学生全身心参与学习过程,让每一个学生都主动参与体验,寻找科学知识。教师起到一个“引导者”“促进者”的作用。内容新颖生动,课堂结构合理。因此本教学设计为每个孩子创设了一个自我发展、自我展现的空间,让课堂变为师生、生生间交流、对话的互动的课堂。
CO2
O2
气体交换:外界与肺泡间的气体交换
呼吸系统的结构及各器官的功能
吸入气和呼出气成分的比较
气体交换的动力:呼吸运动
生物是怎样呼吸的
学生体验:吸气不呼气
结束
反馈教学效果
模型、动画、视频
学生讨论本课收获及疑问
基础知识练习
读图
图片、模型CAI
读图
图表
图形、图表
气体交换的原理和过程
学生体验
小结本节所学
PAGE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