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3专题7生态环境的保护(基础测试)
(满分100分,60分钟完成)
班级 姓名 总分
一、单选题(60分,每题2分)
1.控制人口增长的主要原因是( )
A. 生物多样性下降 B. 各地普降酸雨
C. 可利用的资源和空间有限 D. 臭氧减少
2.下列关于我国人口现状与前景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我国人口急剧增长的主要原因是出生率较高和逐渐降低的死亡率
B. 我国人口发展正处于低增长率、低增长量的态势
C. 计划生育是我国采取的控制人口增长的政策
D. 人口发展的最终目标是实现人口与经济、社会、环境和资源的协调发展
3.下列关于人口增长过快可能直接引发环境问题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森林砍伐过多导致植被破坏 B. 自然资源消耗过多造成生态恶化
C. 粮食生产不能满足需求 D. 工业生产加剧环境污染
4.为了防止空气污染,保护美丽的天空,下列做法错误的是( )
A. 使用清洁能源代替煤和石油 B. 积极植树造林,防治扬尘污染
C. 焚烧落叶和垃圾 D. 工业废气处理后再排放
5.中国是个人口大国。下列关于中国人口问题的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近几年“北上广”人口数量不断增多,其主要原因是出生率的增加
B. 国家禁止通过技术手段鉴定胎儿性别,目的为防止人为干扰性别比例
C. 目前国家全面放开“二胎政策”,目的是调整中国人口的年龄结构
D. 某地区的人口密度受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迁出率共同作用的影响
6.下列关于人类与环境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生物圈是地球表面不连续的一个薄层
B. 酸雨中所含的酸主要是硫酸和硝酸
C. 生物多样性就是指物种多样性
D. 控制人口数量的关键是控制出生率
7.近年来,很多国家的研究人员试图通过生物技术,将植物所含的有机物加工为生物柴油(主要成分为碳氢化合物和醇类化合物),部分代替化石燃料。这种做法有助于缓解能源危机同时也可能缓解( )
A. 温室效应 B. 臭氧层破坏
C. 酸雨 D. 水体富营养化
8.下列各项中,不属于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造成影响的是( )
A. 自然资源的危机 B. 加剧了环境污染
C. 耕地退化,土地资源丧失 D. 火山爆发、地震灾害
9.下图为2010年日本、中国、印度三国的人口年龄图解,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
A. 日本人口老龄化较为严重
B. 印度死亡率相对较高
C. 中国人口问题已得到完全解决
D. 年龄组成直接决定种群的数量变化
10.下面是反映人与环境关系的三种模式图(如图所示),请分析下列对“环境容量”的理解错误的是( )
A. 环境容量是指生态系统对人口的承载能力
B. 随着生产的发展,环境容量在不断加大
C. 人类可以局部的改造环境,但却不能使人口数量超越环境容量
D. 生物圈的稳态是人类生存的前提和人类改造自然的基础
11.下列不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的是 ( )
A.控制人口过快增长,使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B.大力开展退耕还林、还草、还湖,变草原放牧为圈养等,以保护生物多样性
C.对濒危动植物进行就地保护和易地保护
D.禁止利用生物技术对珍稀动植物进行保护和利用
12.下列有关人口增长与环境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目前人口数量已经超出了地球环境容纳量
B.生物种群消长规律完全适用于人口增长情况
C.技进步能解决因人口增长过快导致的资源短缺问题
D.人口过度增长与自然灾害频繁发生有密切联系
13.每年的7月11日被定为“世界人口日”,人口问题越来越受社会的重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按生态原理,世界人口增长应该表现为“S”型曲线增长
B.实行计划生育政策,能有效地控制人口过快增长的原因是人口出生率降低
C.2020年,人口总数要控制在14.5亿以内是我国人口发展的目标之一
D.若地球环境对人类种群的容纳量()为110亿,则全球人口的最适数量为110亿
14.海洋酸化是继“温室效应”之后又一由CO2过量排放而引起的全球性环境问题。海洋酸化会影响到大多数海洋生物的生理、生长、繁殖、代谢与生存,最终可能导致海洋生态系统发生不可逆转的变化。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大力植树造林、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是缓解温室效应的重要途径
B. 海洋酸化与人体内C02过多引起内环境酸碱度下降的原理相同
C. 增加海洋中消费者或分解者的数量可以缓解海洋酸化
D. 海洋酸化既影响生物个体的生存,也影响了生物多样性
15.下列有关湿地生态系统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保护湿地生物多样性有利于维持该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B. 在群落水平上研究湿地,需要确定其范围和边界
C. 弃耕水稻田中的群落演替属于次生演替
D. 湿地蓄洪防旱的作用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
16.棉铃虫对棉花、玉米、大豆、花生和蔬菜等作用有严重危害。Bt棉花体内合成的一种蛋白质晶体能杀死棉铃虫幼虫。研究人员发现:单独种植Bt棉花和将Bt棉花与多种其他作物混合种植皆能降低棉铃虫的数量,但随着种植年份的增加,混合种植区域棉铃虫群的抗性基因频率显著低于单独种植Bt棉花区域。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棉铃虫与上述多种作物之间存在着信息传递
B. Bt棉花和混合种植的作物之间存在着竞争关系
C. 混合种植将导致棉铃虫抗性基因的突变频率显著降低
D. 种植Bt棉花可以减少农药使用造成的环境污染
17.下列有关生态原理或规律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群落中不同种群间竞争的结果常表现为在种群数量上相互抑制
B. 精耕稻田与弃耕稻田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有差异
C. 森林生态系统具有调节气候的作用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
D. 蜜蜂通过跳圆圈舞向同伴传递蜜源信息属于物理信息
18.有关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 物种多样性的减少,使自然界丧失了许多宝贵的基因
B. 就地保护是保护生物多样性最为有效的措施,而迁地保护是就地保护的重要补充
C. 掠夺式地开发和利用是我国生物多样性减少的主要原因
D. 对于珍稀濒危物种,除特殊需要经过批准外,禁止一切形式的猎采和买卖
19.下列关于人类与环境的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生物圈是地球表面的一个连续的薄层
B. 尽管今后各国都在实施人口控制和家庭生育计划,但是人口还会继续增长
C. 大幅度地植树造林不能从根本上消除由于CO2过多造成的温室效应
D. 野生生物的多样性可以为人类提供广泛的选择余地,以应付未来世界的变化
20.下列有关温室效应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大气中二氧化碳增加会通过温室效应影响地球的热平衡
B. 二氧化碳分子能吸收地球的反射热,使地球升温
C. 20世纪以来,地球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增加的主要原因是人类的滥砍滥伐
D. 地球变暖引起大气环流气团向两极推移,改变全球降雨格局,使农业生产能力下降
二、非选择题(40分,每格1分,个别2分)
26.(7分)近年来的人们研究发现油漆船体的油漆中的有机锡可释放入海,对多种生物造成毒害。有关该污染物的部分研究如下,请回答:
(1)较低浓度的有机锡能抑制软体动物雌性个体的雌性激素合成,这些雌性个体的繁殖功能有何变化? 。该污染物通过 (途径)的富集可能对鱼类、鸟类甚至人类造成危害。
(2)有机锡污染导致某海域一种鱼的年龄组成发生改变如下图,请预测该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 。如果这种鱼刚迁入时的种群数量为a,每繁殖一代种群数量比原来增加m倍,若在无生存斗争条件下繁殖n代以后,这种鱼的种群数量为______
(3)某海域受有机锡污染后,部分海藻以及多种软体动物的生物量显著下降,个别物种消亡,而沙蚕等多毛纲动物变为优势类群。这是在 水平上研究的结果。
(4)以上资料表明,如果有机锡长期污染将会导致生物多样性 (填上升,不变或下降),从而降低生态系统的 稳定性。
27.(8分)每年的7月11日被定为“世界人口日”,人口问题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的重视。右图表示三种可能的人口增长曲线。请回答:
(1)16世纪以来,世界人口增长表现为图a曲线,人口剧增带来的严重后果有__________
(2分)
如果这种现状不能得到有效改善,人口增长趋势终将表现为图中____________曲线。
(2)按生态原理,世界人口增长应该表现为图中____________曲线,该曲线与a曲线产生差别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若地球环境对人类种群的容纳量()为110亿,则全球人口的最适数量为____________。
(3)为缓解人口增长带来的世界性粮食紧张状况,人类可以适当改变膳食结构。若将(草食)动物性与植物性食物的比例由1∶1调整为1∶4,地球可供养的人口数量是原来的____________倍(能量传递效率按10%计算,结果精确到小数点后两位数字) 。
(4)我国现阶段实行计划生育政策,提倡晚婚晚育,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这一政策能有效地控制人口增长过快的趋势,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8.(9分)在一些营养丰富的水体中,有些蓝藻常于夏季大量繁殖,并在水面形成一层蓝绿色且有腥臭味的浮沫,这种现象称为水华。水华会引起水质恶化,严重时耗尽水中氧气而造成鱼类的死亡。人工生物浮床技术能起到净化水质、防治水华的作用。下图为人工生物浮床的模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严重的水华往往会引起沉水植物的死亡,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 。人工生物浮床技术能起到净化水质、防治水华的作用,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____ 价值。?
(2)浮床上的植物与蓝藻之间存在____关系。若想防治水华,可以选择种植能富集____(填“N”“P”或“”,可多选)的植物使生态系统修复,经生态修复后,生物______将会升高。已知凤眼莲能富集Cu、Hg,采收后______(填“适合”或“不适合”)做家畜饲料,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若在水域内种植挺水植物并投放鲢鱼、草鱼等植食性鱼类,可在一定程度上修复由于水华造成的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改变。上述措施发挥的作用:①利用了挺水植物与浮游藻类的______关系,制约浮游藻类的数量;②植食性鱼类可以________,制约浮游藻类的数量。
29.(7分)五缘湾湿地公园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示范公园,被称为“厦门的绿肺”.它孕育着多种生物,岸边生长着木槿、银合欢等旱生植物,浅水区生长着蒲草、芦苇等挺水植物,深水区生长着苦菜、黑藻等沉水植物.公园内还生活着黑天鹅、野鸭等水鸟和多种昆虫以及啮齿类动物。
(1)在湿地的不同地段分布着不同种类的植物,构成了群落的_________结构。
(2)湿地中的腐生细菌和真菌属于生态系统成分中的_______,它们能将动物粪便、动植物残体分解成无机物供植物再利用,这体现了生态系统具有________________功能。
(3)湿地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能够较长时间保持相对稳定,这是因为它具有较强的________能力,该种能力的基础是________机制.从生态系统的结构分析,决定该种能力大小的因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湿地在调节气候、蓄洪防旱等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_______价值。
30.(9分)研人员对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金花茶所处生态环境开展调查研究工作,首先对三处原始林群落(A、B、C)进行了物种丰富度的调查,然后对23年前被破坏后的恢复群落和未受干扰的原始林群落不同植被类型的生物量进行了研究,结果如下表所示:
物种丰富度(种)
生物量(g/m2)
植被类型
A群落
B群落
C群落
D群落
E群落
乔木层
22
23
20
3.5
1.3
灌木层
27
21
31
39.2
8.7
草本层
26
33
15
65
15
(1)调査群落中植物的物种数可采用样方法进行调查,取样的关键是_________,取样的方法有______ 。若要调査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常采用______________方法进行调査。结果显示A、B、C三个群落物种丰富度最髙的为_________群落,区分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是群落的______________。
(2)研人员采用样方法收获D、E群落全部植物后,按照_________分类后,测定生物量,从上表结果分析,代表恢复群落生物量的是________________群落。
(3)金花茶的发现填补了茶家族没有金黄色花朵的空白,具有极髙的观赏价值,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_________价值。建立国家自然保护区对物种的保护措施属于_______________。
(满分100分,60分钟完成)
班级 姓名 总分
一、单选题(60分,每题3分)
1.控制人口增长的主要原因是( )
A. 生物多样性下降 B. 各地普降酸雨
C. 可利用的资源和空间有限 D. 臭氧减少
【答案】C
【解析】人口数量急剧膨胀,人类消耗的各种资源会越来越多,对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和社会环发展产生的影响也会越大,而可利用的资源和空间有限的,因此为了保证人类与自然和谐发展,必须控制人口增长,故选C。&
2.下列关于我国人口现状与前景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我国人口急剧增长的主要原因是出生率较高和逐渐降低的死亡率
B. 我国人口发展正处于低增长率、低增长量的态势
C. 计划生育是我国采取的控制人口增长的政策
D. 人口发展的最终目标是实现人口与经济、社会、环境和资源的协调发展
【答案】B
3.下列关于人口增长过快可能直接引发环境问题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森林砍伐过多导致植被破坏 B. 自然资源消耗过多造成生态恶化
C. 粮食生产不能满足需求 D. 工业生产加剧环境污染
【答案】C
【解析】砍伐森林过多,林地面积锐减是人口增长引发的环境问题之一,A不符合题意;人类消耗过多资源,使许多资源变为废物进入环境,造成环境污染,这也是人口增长引发的环境问题之一,B不符合题意;粮食短缺并不是人口增长直接引发的环境问题,C符合题意;工业生产加剧环境污染是人口增长过快引发的环境问题之一,D不符合题意。
4.为了防止空气污染,保护美丽的天空,下列做法错误的是( )
A. 使用清洁能源代替煤和石油 B. 积极植树造林,防治扬尘污染
C. 焚烧落叶和垃圾 D. 工业废气处理后再排放
【答案】C
5.中国是个人口大国。下列关于中国人口问题的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近几年“北上广”人口数量不断增多,其主要原因是出生率的增加
B. 国家禁止通过技术手段鉴定胎儿性别,目的为防止人为干扰性别比例
C. 目前国家全面放开“二胎政策”,目的是调整中国人口的年龄结构
D. 某地区的人口密度受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迁出率共同作用的影响
【答案】A
【解析】近几年“北上广”人口数量不断增多,其主要原因是迁入率的增加,A项错误;国家禁止通过技术手段鉴定胎儿性别,目的为防止人为干扰性别比例,B项正确;目前国家全面放开“二胎政策”,目的是调整中国人口的年龄结构,应对老龄化问题,C项正确;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直接决定种群密度,D项正确。
6.下列关于人类与环境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生物圈是地球表面不连续的一个薄层
B. 酸雨中所含的酸主要是硫酸和硝酸
C. 生物多样性就是指物种多样性
D. 控制人口数量的关键是控制出生率
【答案】C
【解析】A. 生物圈的范围:以海平面为标准来划分,生物圈向上可到达约10千米的高度,向下可深入10千米左右的深处,厚度为20千米左右的薄层,A正确;B. 酸雨中所含的酸主要是硫酸和硝酸,B正确;C. 生物多样性就是指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C错;D. 控制人口数量的关键是控制出生率,D正确。故选C符合题意。&
7.近年来,很多国家的研究人员试图通过生物技术,将植物所含的有机物加工为生物柴油(主要成分为碳氢化合物和醇类化合物),部分代替化石燃料。这种做法有助于缓解能源危机同时也可能缓解( )
A. 温室效应 B. 臭氧层破坏
C. 酸雨 D. 水体富营养化
【答案】C
8.下列各项中,不属于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造成影响的是( )
A. 自然资源的危机 B. 加剧了环境污染
C. 耕地退化,土地资源丧失 D. 火山爆发、地震灾害
【答案】D
【解析】人口增长过快,会消耗大量的自然资源,造成自然资源的危机,A项错误;人口增加和经济发展,使污染物的总量增大,大量工农业废弃物和生活垃圾排放到环境中,影响了环境的纳污量以及对有毒、有害物质的降解能力,加剧了环境污染,B项错误;人口增长,导致非农用地增加、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土壤污染等,进而引发耕地退化,土地资源丧失,C项错误;火山爆发、地震灾害,均属于自然灾害,与人口增长无关,D项正确。&
9.下图为2010年日本、中国、印度三国的人口年龄图解,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
A. 日本人口老龄化较为严重
B. 印度死亡率相对较高
C. 中国人口问题已得到完全解决
D. 年龄组成直接决定种群的数量变化
【答案】A
【解析】由图分析可知日本中年龄大的占的比例最高,属于衰退型,说明人口老龄化严重,故A正确。印度年幼比例较高,属于增长型,应是死亡率相对较低,故B错误。中国人口属于稳定型,但不能说明人口问题都得到完全解决,故C错误。年龄组成是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但不是决定,故D错误。&
10.下面是反映人与环境关系的三种模式图(如图所示),请分析下列对“环境容量”的理解错误的是( )
A. 环境容量是指生态系统对人口的承载能力
B. 随着生产的发展,环境容量在不断加大
C. 人类可以局部的改造环境,但却不能使人口数量超越环境容量
D. 生物圈的稳态是人类生存的前提和人类改造自然的基础
【答案】B
11.下列不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的是 ( )
A.控制人口过快增长,使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B.大力开展退耕还林、还草、还湖,变草原放牧为圈养等,以保护生物多样性
C.对濒危动植物进行就地保护和易地保护
D.禁止利用生物技术对珍稀动植物进行保护和利用
【答案】D
【解析】控制人口过快增长,使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A正确;大力开展退耕还林、还草、还湖等,以保护生物多样性,满足后代人的需求能力,B正确;对濒危动植物进行就地保护和易地保护,以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持生态平衡,C正确;利用生物技术对珍稀动植物进行保护和利用才是符合可持续发展原则,而非禁止,D错误.
12.下列有关人口增长与环境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目前人口数量已经超出了地球环境容纳量
B.生物种群消长规律完全适用于人口增长情况
C.技进步能解决因人口增长过快导致的资源短缺问题
D.人口过度增长与自然灾害频繁发生有密切联系
【答案】D
【解析】目前全球人口数量还没有超出地球的环境容纳量,A错误;人是生态系统中的一员,生物种群消长规律可用于人口增长规律,但不完全适用;B错误;不可再生的资源是无法通过技来解决的;C错误;人口的过度增长导致资源被过度利用和环境的破坏,使自然灾害频繁发生,D正确。&
13.每年的7月11日被定为“世界人口日”,人口问题越来越受社会的重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按生态原理,世界人口增长应该表现为“S”型曲线增长
B.实行计划生育政策,能有效地控制人口过快增长的原因是人口出生率降低
C.2020年,人口总数要控制在14.5亿以内是我国人口发展的目标之一
D.若地球环境对人类种群的容纳量()为110亿,则全球人口的最适数量为110亿
【答案】D
14.海洋酸化是继“温室效应”之后又一由CO2过量排放而引起的全球性环境问题。海洋酸化会影响到大多数海洋生物的生理、生长、繁殖、代谢与生存,最终可能导致海洋生态系统发生不可逆转的变化。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大力植树造林、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是缓解温室效应的重要途径
B. 海洋酸化与人体内C02过多引起内环境酸碱度下降的原理相同
C. 增加海洋中消费者或分解者的数量可以缓解海洋酸化
D. 海洋酸化既影响生物个体的生存,也影响了生物多样性
【答案】C
【解析】缓解温室效应的重要途径是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同时大力植树造林,A正确;海洋酸化与人体内C02过多引起内环境酸碱度下降的原理相同,都是由于酸性物质增加引起的,B正确;增加海洋中消费者或分解者的数量会产生更多的酸性物质,进而加重海洋酸化,C错误;海洋酸化既影响生物个体的生存,也影响了生物多样性,D正确。
15.下列有关湿地生态系统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保护湿地生物多样性有利于维持该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B. 在群落水平上研究湿地,需要确定其范围和边界
C. 弃耕水稻田中的群落演替属于次生演替
D. 湿地蓄洪防旱的作用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
【答案】D
16.棉铃虫对棉花、玉米、大豆、花生和蔬菜等作用有严重危害。Bt棉花体内合成的一种蛋白质晶体能杀死棉铃虫幼虫。研究人员发现:单独种植Bt棉花和将Bt棉花与多种其他作物混合种植皆能降低棉铃虫的数量,但随着种植年份的增加,混合种植区域棉铃虫群的抗性基因频率显著低于单独种植Bt棉花区域。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棉铃虫与上述多种作物之间存在着信息传递
B. Bt棉花和混合种植的作物之间存在着竞争关系
C. 混合种植将导致棉铃虫抗性基因的突变频率显著降低
D. 种植Bt棉花可以减少农药使用造成的环境污染
【答案】C
【解析】Bt棉花体内合成的一种蛋白质晶体能杀死棉铃虫幼虫,棉铃虫与上述多种作物之间存在着信息传递,A正确;Bt棉花和混合种植的作物之间由于竞争阳光等既存在着竞争关系,B正确;混合种植时不导致抗性基因的突变率发生改变,只是改变了选择的条件,C错误;种植Bt棉花可以杀死棉铃虫幼虫,减少农药使用造成的环境污染,D正确。&
17.下列有关生态原理或规律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群落中不同种群间竞争的结果常表现为在种群数量上相互抑制
B. 精耕稻田与弃耕稻田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有差异
C. 森林生态系统具有调节气候的作用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
D. 蜜蜂通过跳圆圈舞向同伴传递蜜源信息属于物理信息
【答案】D
18.有关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 物种多样性的减少,使自然界丧失了许多宝贵的基因
B. 就地保护是保护生物多样性最为有效的措施,而迁地保护是就地保护的重要补充
C. 掠夺式地开发和利用是我国生物多样性减少的主要原因
D. 对于珍稀濒危物种,除特殊需要经过批准外,禁止一切形式的猎采和买卖
【答案】C
【解析】任何一个物种或一个生物个体都保存着大量的遗传基因,因此物种多样性的减少,会使自然界丧失了许多宝贵的基因,A正确;就地保护是保护生物多样性最为有效的措施,而迁地保护是就地保护的重要补充,B正确;我国生物多样性面临威胁的原因中生存环境的改变和破坏是主要原因,C错误;对于珍稀濒危物种,《中国自然保护纲要》中规定,要严格保护,除特殊需要经过批准,禁止一切形式的猎杀和买卖,D正确。
19.下列关于人类与环境的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生物圈是地球表面的一个连续的薄层
B. 尽管今后各国都在实施人口控制和家庭生育计划,但是人口还会继续增长
C. 大幅度地植树造林不能从根本上消除由于CO2过多造成的温室效应
D. 野生生物的多样性可以为人类提供广泛的选择余地,以应付未来世界的变化
【答案】A
【解析】生物圈是地球表面不连续的一个薄层,包括地球上的一切生物及适合其生存的环境,A正确;尽管今后各国都在实施人口控制和家庭生育计划,但是人口还会继续增长,B正确;从根本上消除由于CO2过多造成的温室效应还应该控制人们对化石燃料燃烧释放的CO2的量,C正确;D正确;故选A.
20.下列有关温室效应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大气中二氧化碳增加会通过温室效应影响地球的热平衡
B. 二氧化碳分子能吸收地球的反射热,使地球升温
C. 20世纪以来,地球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增加的主要原因是人类的滥砍滥伐
D. 地球变暖引起大气环流气团向两极推移,改变全球降雨格局,使农业生产能力下降
【答案】C
二、非选择题(40分,每格1分,个别2分)
26.(7分)近年来的人们研究发现油漆船体的油漆中的有机锡可释放入海,对多种生物造成毒害。有关该污染物的部分研究如下,请回答:
(1)较低浓度的有机锡能抑制软体动物雌性个体的雌性激素合成,这些雌性个体的繁殖功能有何变化? 。该污染物通过 (途径)的富集可能对鱼类、鸟类甚至人类造成危害。
(2)有机锡污染导致某海域一种鱼的年龄组成发生改变如下图,请预测该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 。如果这种鱼刚迁入时的种群数量为a,每繁殖一代种群数量比原来增加m倍,若在无生存斗争条件下繁殖n代以后,这种鱼的种群数量为______
(3)某海域受有机锡污染后,部分海藻以及多种软体动物的生物量显著下降,个别物种消亡,而沙蚕等多毛纲动物变为优势类群。这是在 水平上研究的结果。
(4)以上资料表明,如果有机锡长期污染将会导致生物多样性 (填上升,不变或下降),从而降低生态系统的 稳定性。
【答案】(1)繁殖功能下降 食物链(2)由增长型变成衰退型,种群数量下降 a×(1+m)n(3)群落 (4)下降 抵抗力
【解析】(1)雌激素能促进生殖器官发育和第二性征,雌激素减少,抑制雌激素的合成,其繁殖功能会下降。胸腺是T细胞成熟的地方,胸腺萎缩后T细胞无法成熟,数量减少,而T细胞参与全部的细胞免疫和大多数的体液免疫,故会失去全部细胞免疫以及部分体液免疫。污染物是通过食物链的富集作用而积累的。
(2)由头可知污染前幼年个体所占比例多,是增长型,而污染后幼年比例较少属于衰退型,该种群密度会是下降的,种群数量也是下降。对这种鱼来说,繁殖一代后原来个体还存在,个体总数应为a×(1+m);繁殖n代以后,鱼的种群数量为a×(1+m)n。
(3)群落是一定区域内所有生物的统称,该变化涉及到多种生物,应属于群落水平上的研究结果。
(4)由题意可知有机锡污染后物种丰富度下降,营养结构变得简单,从而使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下降。
27.(8分)每年的7月11日被定为“世界人口日”,人口问题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的重视。右图表示三种可能的人口增长曲线。请回答:
(1)16世纪以来,世界人口增长表现为图a曲线,人口剧增带来的严重后果有__________
(2分)
如果这种现状不能得到有效改善,人口增长趋势终将表现为图中____________曲线。
(2)按生态原理,世界人口增长应该表现为图中____________曲线,该曲线与a曲线产生差别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若地球环境对人类种群的容纳量()为110亿,则全球人口的最适数量为____________。
(3)为缓解人口增长带来的世界性粮食紧张状况,人类可以适当改变膳食结构。若将(草食)动物性与植物性食物的比例由1∶1调整为1∶4,地球可供养的人口数量是原来的____________倍(能量传递效率按10%计算,结果精确到小数点后两位数字) 。
(4)我国现阶段实行计划生育政策,提倡晚婚晚育,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这一政策能有效地控制人口增长过快的趋势,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环境污染(环境破坏、生态破坏)、资源短缺(生物多样性降低、可耕地减少) c (2)b 环境阻力(资源或空间有限) 55亿 (3)1.96 (4)延长世代长度(延长繁衍一代的时间),减少新生儿个体数,降低人口出生率
28.(9分)在一些营养丰富的水体中,有些蓝藻常于夏季大量繁殖,并在水面形成一层蓝绿色且有腥臭味的浮沫,这种现象称为水华。水华会引起水质恶化,严重时耗尽水中氧气而造成鱼类的死亡。人工生物浮床技术能起到净化水质、防治水华的作用。下图为人工生物浮床的模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严重的水华往往会引起沉水植物的死亡,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 。人工生物浮床技术能起到净化水质、防治水华的作用,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____ 价值。?
(2)浮床上的植物与蓝藻之间存在____关系。若想防治水华,可以选择种植能富集____(填“N”“P”或“”,可多选)的植物使生态系统修复,经生态修复后,生物______将会升高。已知凤眼莲能富集Cu、Hg,采收后______(填“适合”或“不适合”)做家畜饲料,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若在水域内种植挺水植物并投放鲢鱼、草鱼等植食性鱼类,可在一定程度上修复由于水华造成的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改变。上述措施发挥的作用:①利用了挺水植物与浮游藻类的______关系,制约浮游藻类的数量;②植食性鱼类可以________,制约浮游藻类的数量。
【答案】(1) 沉水植物缺乏光照和氧气 间接 (2)竞争 N和P 多样性 不适合 Cu、Hg等重金属沿食物链传递并会在高营养级生物体内积累,造成危害 (3) 竞争 捕食藻类
【解析】(1)严重水华时,由于沉水植物在水体的底层,会缺乏光照和氧气而大量死亡,人工生物浮床起到净化水质,防治水华的作用,属于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
(2)浮床上的植物和蓝藻之间竞争阳光等,所以浮床的植物与蓝藻之间存在竞争关系;若想防治水华,可以选择种植能富集N和P的植物使生态系统修复,经生态修复后,生物多样性将会升高。由于凤眼莲能富集Cu、Hg,Cu、Hg等重金属沿食物链传递并会在高营养级生物体内积累,造成危害,因此凤眼莲不合适做饲料。
(3)在发生水华的水域内种植挺水植物并投放鲢鱼、草鱼等植食性鱼类,可以利用挺水植物和浮游藻类的竞争关系和植食性鱼类捕食藻类关系来制约浮游藻类的数量,这可在一定程度上修复该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
29.(7分)五缘湾湿地公园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示范公园,被称为“厦门的绿肺”.它孕育着多种生物,岸边生长着木槿、银合欢等旱生植物,浅水区生长着蒲草、芦苇等挺水植物,深水区生长着苦菜、黑藻等沉水植物.公园内还生活着黑天鹅、野鸭等水鸟和多种昆虫以及啮齿类动物。
(1)在湿地的不同地段分布着不同种类的植物,构成了群落的_________结构。
(2)湿地中的腐生细菌和真菌属于生态系统成分中的_______,它们能将动物粪便、动植物残体分解成无机物供植物再利用,这体现了生态系统具有________________功能。
(3)湿地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能够较长时间保持相对稳定,这是因为它具有较强的________能力,该种能力的基础是________机制.从生态系统的结构分析,决定该种能力大小的因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湿地在调节气候、蓄洪防旱等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_______价值。
【答案】 (1) 水平 (2) 分解者 物质循环 (3)自我调节 负反馈调节 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食物)的复杂程度 (4)间接
30.(9分)研人员对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金花茶所处生态环境开展调查研究工作,首先对三处原始林群落(A、B、C)进行了物种丰富度的调查,然后对23年前被破坏后的恢复群落和未受干扰的原始林群落不同植被类型的生物量进行了研究,结果如下表所示:
物种丰富度(种)
生物量(g/m2)
植被类型
A群落
B群落
C群落
D群落
E群落
乔木层
22
23
20
3.5
1.3
灌木层
27
21
31
39.2
8.7
草本层
26
33
15
65
15
(1)调査群落中植物的物种数可采用样方法进行调查,取样的关键是_________,取样的方法有______ 。若要调査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常采用______________方法进行调査。结果显示A、B、C三个群落物种丰富度最髙的为_________群落,区分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是群落的______________。
(2)研人员采用样方法收获D、E群落全部植物后,按照_________分类后,测定生物量,从上表结果分析,代表恢复群落生物量的是________________群落。
(3)金花茶的发现填补了茶家族没有金黄色花朵的空白,具有极髙的观赏价值,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_________价值。建立国家自然保护区对物种的保护措施属于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随机取样 五点取样和等距取样 取样器取样 (2)B 物种组成 (3)植被类型 E 直接 就地保护
必修3专题7生态环境的保护(能力提升)
(满分100分,60分钟完成)
班级 姓名 总分
一、单选题(50分,每题2分)
1.在协调人口与环境的关系方面,我国政府都采取了哪些措施( )
①植树造林,退耕还林、还草、还湖,防治沙漠化 ②在牧区开垦耕地,围湖造田
③监控、治理江河湖泊及海域的污染 ④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 ⑤推进生态农业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③④⑤ D.①②③④⑤
2.下列有关环境污染和破坏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造成温室效应的主要原因是煤、石油、天然气的大量燃烧;
②造成臭氧层空洞的主要原因是人们大量使用了氟利昂等制冷剂;
③酸雨形成的主要原因是森林被大量破坏;
④造成水体富营养化、藻类大量繁殖,主要是由于有毒物质在生物体内的积累和浓缩.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 D.②③④
3.开展人口普查可以了解人口现状。预测某地人口发展趋势的主要依据是 ( )
A.人口数量 B.人口密度 C.性别比例 D.年龄组成
4.现在世界上面临的五大问题:人口膨胀、资源短缺、能源危机、粮食不足、环境污染。要解决这五大问题,关键是要解决( )
A.粮食问题 B.人口问题 C.环境问题 D.资源问题
5.生态环境是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以及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因素。近日,我国各地反复无常的雾霾就给人们的生活带来许多影响,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生态环境问题具有区域性,仅靠个人努力即可解决
B.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就是国家经济高速的发展
C.保护生物多样性就是保护生态系统多样性
D.人类活动超出环境承载能力是造成雾霾等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
6.下列与生物多样性有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把沼泽地改造成农田种植多种农作物有利于增加生物多样性
B. 动植物和微生物及它们拥有的全部基因构成了生物多样性
C. 群落演替的过程中的生物多样性会逐渐降低
D. 森林对水土的保持作用属于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
7.下列关于我国人口增长与环境关系的认识,正确的是( )
A.我国现有的人口已经超过了我国自然环境的人口环境容纳量
B.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人们的各种消费水平不断提高,人口增长会对生态环境造成更大的压力
C.我国自然资源丰富,人口增长过快,消耗了大量的自然资源并不影响生态环境
D.人口快速增长有利于解决我国在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8.下面是反映人与环境关系的三种模式图,请分析下列对“环境容量”的理解错误的是( )
A.环境容量是指生态系统对人口的承载能力
B.随着生产的发展,环境容量在不断加大
C.人类可以局部地改造环境,但是人口数量不会最终超越环境容量
D.生物圈的稳态是人类生存的前提和人类改造自然的基础
9.为解决粮食和环境问题,、有效、合理的途径是( )
A.利用废弃的重金属矿区栽培饲料作物
B.利用小麦、玉米生产的酒精来替代石油作燃料
C.把沼泽地改造成农田,种植多种农作物
D.培育具有高光合效率的农作物新品种
10.梅托斯于1970年提出了一个“人口膨胀﹣→自然资源耗竭﹣→环境污染”模型(如图).根据模型分析,人口激增不会导致( )
A. 土地资源利用过度,不能继续加以使用,导致粮食产量下降
B. 自然资源因世界人口激增而发生严重枯竭,工业产品的产量也随之下降
C. 环境污染严重,进一步加速了作物的减产,人口大量死亡乃至停止增长
D. 人口膨胀、自然资源耗竭和环境污染呈现恶性循环,最后导致地球毁灭
11.某同设计了如下三个实验装置,在适宜的温度、光照条件下放置一段时间,可得到的结论是( )
①甲、乙对照可验证水体富营养化与水体中含大量的N、P等矿质元素有关
②甲、丙对照可验证生活污水导致水体富营养化
③乙、丙对照可验证生活污水中的有机质被微生物降解后,产生大量的N、P等矿质元素
④甲、乙、丙对照可知,生活污水的排放是水体富营养化的唯一因素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12.研究者对分布在喜马拉雅山东侧不同海拔高度的358种鸣禽进行了研究,绘制了该地区鸣禽物种的演化图表(部分)及其在不同海拔分布情况的示意图(图中数字编号和字母代表不同鸣禽物种的种群)。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 种群①内部个体间形态和大小方面的差异,体现了遗传多样性
B. 在②③④⑤四个物种中,亲缘关系最近的物种是②、③
C. 种群分布区域扩大有利于在⑥⑦原种群之间形成地理隔离
D. 不同海拔高度的选择有利于不同种群的基因频率朝相同方向演化
13.下图是苏南某地利用人工湿地处理城市生活污水的部分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和污水有机物中的化能
B. 湿地周边植物随地势高低分布不同,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
C. 该人工湿地具有蓄防旱功能,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
D. 该人工湿地的构建运用了物质循环再生等原理
14.最近,人们在广西某地发现了可能是现代栽培水稻祖先的万年野生稻,它们不但抗病、抗虫害能力特别强,一穗可达千粒果实,而且可与现有栽培水稻杂交,其杂交子代在长势、生活力、适应性和产量等性状上优于双亲。技工作者一方面加强对该濒危野生稻的保护,另一方面试图通过杂交、转基因等方式来对现有栽培水稻进行品种改良,提高栽培水稻的抗逆性和产量。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栽培稻是野生稻经长期自然和人工选择形成的,与野生稻存在生殖隔离
B. 保护濒危野生稻的方式有多种,最好的方式是迁地保护并建立种子库
C. 通过杂交育种的方式改良现有栽培水稻,可增大栽培水稻的基因库
D. 通过转基因的方式来改良现有栽培水稻,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潜在价值
15.如图是某自然水域中草履虫种群增长的曲线,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草履虫的环境容纳量是600只
B. 当草履虫数量达到环境容纳量后,其自然增长率一直为0
C. 影响草履虫数量增长的因素是资源和空间有限
D. 在10天后,若草履虫因为其天敌而发生数量变化,则这种变化是负反馈调节的结果
16.以下关于生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生态系统中生产者都是植物
B.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也存在负反馈调节
C.群落的空间特征包括均匀分布、集群分布和随机分布
D.易地保护是保护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措施
17.中国女家屠呦呦获2015年诺贝尔生理奖或医奖。她从植物黄花蒿中提取的青蒿素用于治疗疟原虫(单细胞动物)感染导致的疟疾挽救了数百万人的生命。下列论述不正确的是( )
A.利用植物组织培养的方式,可以实现青蒿素的大规模生产
B.染色体变异是疟原虫产生可遗传变异的来源之一
C.疟原虫寄生在寄主体内,从生态系统的成分上来看,可以视为分解者
D.在植物黄花蒿中提取青蒿素治疗疟疾,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使用价值
18.下列有关“多样性”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DNA的多样性决定了蛋白质的多样性
B.生态系统多样性包括生物多样性
C.物种的多样性有利于生态系统的相对稳定
D.生物多样性与自然选择有关
19.生物多样性热点区域是指在一个相对较小的区域内有特别多的物种存在。—般说来,含有1500种以上本地植物物种的区域才有资格被评为生物多样性热点区域,我国的中南部山地就是全球25个生物多样性热点区域之一。选用植物作为热点区域标志,这是因为( )
A.植物既容易调查和鉴定,又是其他生物类群多样性的基础
B.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总量
C.植物光合作用是二氧化碳从无机环境进人生物群落的唯一途径
D.植物种类数决定了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20.下列关于草原生态系统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草原上对于缓解相邻地区的沙尘天气具有一定作用,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
B. 研人员经常使用标志重捕法对对草原上蝗虫的幼虫跳蝻进行调查
C. 草原遭受严重的火灾破坏后,需要经过初生演替才能恢复原来的样子
D. 火灾后,在草原的演替过程中,其生物种类、数量及有机物含量的都在不断增加
二、非选择题(40分,每格1分,个别2分)
26.(9分)研究发现,每升天然水中含0.01 mg汞或者0.1 mg的杀虫剂,就会对人体造成危害。某研究小组开展了某湖泊中环境问题的研究,他们首先选取了该湖泊中5种不同的生物A、B、C、D、E,并对其进行消化道内食物组成的分析;然后又请当地湖泊研究所的专家对这5种生物体内2种污染物的含量进行了测定,如下表所示。分析回答有关问题。
(1)表中生物可能形成的食物链()为_______________,河蚌(B)和水蚤(E)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___,食物链上相邻物种的某些个体行为与种群特征为对方提供了大量的有用信息,这说明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若C中的能量不变,将B的食物比例由C∶E=1∶1调整为2∶1,能量传递效率按10%计算,该生态系统传递给B的能量是原来的________倍。
(3)图为该湖泊生态系统参与碳循环的示意图,甲、乙、丙、丁代表生态系统的4种成分,丁指的是生态系统中的________________,其主要来源除图中所示过程外,还有________________;图中以CO2形式流动的是________(填序号);该生态系统中丙的成分为________。
(4)分析上表,针对这一湖泊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你将提出什么样的保护或改善建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7.(8分)家利用某群落中的大、小两种鬣蜥进行实验。实验中,两年气候干旱,鬣蜥的食物短缺;另两年气候湿润,食物极为丰富。实验过程及结果如下(每组都有一定数量的大、小鬣蜥):
实验设置
结 果
干旱
A组:不做处理
B组:将大鬣蜥移走
小鬣蜥的体重、种群密度比A组明显增加
C组:将小鬣蜥移走
大鬣蜥的存活率比A组略有增加
湿润
D组:不做处理
E组:将大鬣蜥移走
小鬣蜥的体重、种群密度比D组差别不大
F组:将小鬣蜥移走
大鬣蜥的存活率比D组差别不大
(1)从干旱年份A组、B组的实验结果分析,推测大、小两种鬣蜥的种间关系可能是 ;再将C组与A组比较后,可以排除两种鬣蜥间有
关系。
(2)从湿润年份D组、E组的实验结果分析,可知出现E组结果的原因是 。根据气候条件分析,A、D两组中小鬣蜥种群密度较大的是 组;所在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较强的是 组,原因是 。
(3)从实验过程来看,同一个种群的值 (是∕不是)固定不变的。
(4)除了上述实验外,人类可以砍伐森林、捕杀动物,也可以封山育林、建立人工群落,对群落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这说明人类活动 。
28.(9分)回答下列关于草原生态系统的问题。
(1)草原上不同地段上分布着种类和密度不同的牧草,在水平方向上它们通常呈_________________分布。草原上的植被能防风固沙、保持水土,对于缓解相邻地区的沙尘天气有一定的作用,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______________价值。
(2)蝗灾已成为草原农牧业生产的重大危害之一。图甲示研究者对草原上四种主要蝗虫密度对牧草产量 (牧草产量=牧草补偿量-蝗虫取食量)影响的实验结果;图乙为农业部门对某次“亚洲小车蝗”的爆发和防治过程中种群密度的调查结果。
①由图甲可知,该实验的因变量是______________,甲图为研究者依据实验结果建立的_____________模型。当狭翅雏蝗密度小于5头/m2时,牧草产量增加,原因是______________,说明蝗虫只有达到一定量才会导致危害,因为生态系统具有______________。
②若图乙是对蝗虫的幼虫跳蝻进行调查所获得的结果,则该调查采用的方法是____________。由图乙可知,农业工作者在图中__________点进行了农药防治,随农药使用次数的增多防治效果变差;图中________点是引入害虫的天敌进行生物防治,利用生物间的____________关系,使防治效果持久而稳定;从种群特征考虑,致使“亚洲小车蝗”的数量在e→f点变化的直接原因是______________。
29.(7分)夹河湿地曾是烟台城市周边最大的湿地生态系统,回答下列问题。
(1)研究生态系统时,在种群水平上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种群的____________和空间特征。
(2)研究者在夹河湿地区域设置20个样地,在样地中利用____________法进行植被数量调查,利用该方法调查关键要做到____________。调查中要记录样地中每个物种的高度,利用记名计算法统计样地内的物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满分100分,60分钟完成)
班级 姓名 总分
一、单选题(60分,每题3分)
1.在协调人口与环境的关系方面,我国政府都采取了哪些措施( )
①植树造林,退耕还林、还草、还湖,防治沙漠化 ②在牧区开垦耕地,围湖造田
③监控、治理江河湖泊及海域的污染 ④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 ⑤推进生态农业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③④⑤ D.①②③④⑤
【答案】C
2.下列有关环境污染和破坏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造成温室效应的主要原因是煤、石油、天然气的大量燃烧;
②造成臭氧层空洞的主要原因是人们大量使用了氟利昂等制冷剂;
③酸雨形成的主要原因是森林被大量破坏;
④造成水体富营养化、藻类大量繁殖,主要是由于有毒物质在生物体内的积累和浓缩.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 D.②③④
【答案】C
【解析】①温室效应是由于大气中二氧化碳能够升高引起的气温升高,主要原因是煤、石油、天然气的大量燃烧,①正确;②臭氧层空洞是由于大量使用和释放氟利昂等气体组成的,②正确;③酸雨形成的主要原因是二氧化硫等气体的大量排放,③错误;④水体富营养化、藻类大量繁殖主要是由于N、P等元素的大量排放,④错误.所以①②正确.*
3.开展人口普查可以了解人口现状。预测某地人口发展趋势的主要依据是 ( )
A.人口数量 B.人口密度 C.性别比例 D.年龄组成
【答案】D
【解析】年龄组成的作用是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规律,故D正确。
4.现在世界上面临的五大问题:人口膨胀、资源短缺、能源危机、粮食不足、环境污染。要解决这五大问题,关键是要解决( )
A.粮食问题 B.人口问题 C.环境问题 D.资源问题
【答案】B
【解析】现在世界上面临的五大问题:人口膨胀、资源短缺、能源危机、粮食不足、环境污染,均是由人口过度增长引起的。因此,要解决这五大问题,关键是要解决人口过度增长的问题,B项正确,A、C、D三项均错误。*
5.生态环境是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以及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因素。近日,我国各地反复无常的雾霾就给人们的生活带来许多影响,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生态环境问题具有区域性,仅靠个人努力即可解决
B.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就是国家经济高速的发展
C.保护生物多样性就是保护生态系统多样性
D.人类活动超出环境承载能力是造成雾霾等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
【答案】D
6.下列与生物多样性有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把沼泽地改造成农田种植多种农作物有利于增加生物多样性
B. 动植物和微生物及它们拥有的全部基因构成了生物多样性
C. 群落演替的过程中的生物多样性会逐渐降低
D. 森林对水土的保持作用属于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
【答案】D
【解析】A、把沼泽地改造成农田会破坏当地生物的多样性,A错误;B、动植物和微生物及它们拥有的全部基因构成了基因多样性,B错误;C、群落演替的过程中的生物多样性会逐渐增加,C错误;D、森林对水土的保持作用属于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D正确.
7.下列关于我国人口增长与环境关系的认识,正确的是( )
A.我国现有的人口已经超过了我国自然环境的人口环境容纳量
B.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人们的各种消费水平不断提高,人口增长会对生态环境造成更大的压力
C.我国自然资源丰富,人口增长过快,消耗了大量的自然资源并不影响生态环境
D.人口快速增长有利于解决我国在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答案】B
【解析】A、我国现有的人口还没有超过我国自然环境的人口环境容纳量,A错误;B、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人们的各种消费水平不断提高,而人口增长造成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加剧,因此人口增长会对生态环境造成更大的压力,B正确;C、我国人口虽然还没有超过我国自然环境的人口环境容纳量,但已经对环境造成了很大的影响,C错误;D、人口增长并不利于解决我国在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要解决我国在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需要人与环境的和谐发展,D错误.*
8.下面是反映人与环境关系的三种模式图,请分析下列对“环境容量”的理解错误的是( )
A.环境容量是指生态系统对人口的承载能力
B.随着生产的发展,环境容量在不断加大
C.人类可以局部地改造环境,但是人口数量不会最终超越环境容量
D.生物圈的稳态是人类生存的前提和人类改造自然的基础
【答案】B
9.为解决粮食和环境问题,、有效、合理的途径是( )
A.利用废弃的重金属矿区栽培饲料作物
B.利用小麦、玉米生产的酒精来替代石油作燃料
C.把沼泽地改造成农田,种植多种农作物
D.培育具有高光合效率的农作物新品种
【答案】D
【解析】A、为解决粮食和环境问题,不能利用废弃的重金属矿区栽培饲料作物,因为这样容易导致重金属发生生物富集作用,引起人和动物重金属中毒,A错误;B、能利用小麦、玉米秸秆生产的酒精来替代石油做燃料(即生物柴油),但不能用小麦、玉米的种子来生产酒精,因为这样反而浪费粮食,B错误;C、不能把沼泽地改造成农田,因为这样减小了湿地的面积,破坏了生态系统的稳态,C错误;D、通过培育具有高光合效率的农作物新品种,能够提高粮食产量,D正确.*
10.梅托斯于1970年提出了一个“人口膨胀﹣→自然资源耗竭﹣→环境污染”模型(如图).根据模型分析,人口激增不会导致( )
A. 土地资源利用过度,不能继续加以使用,导致粮食产量下降
B. 自然资源因世界人口激增而发生严重枯竭,工业产品的产量也随之下降
C. 环境污染严重,进一步加速了作物的减产,人口大量死亡乃至停止增长
D. 人口膨胀、自然资源耗竭和环境污染呈现恶性循环,最后导致地球毁灭
【答案】D
11.某同设计了如下三个实验装置,在适宜的温度、光照条件下放置一段时间,可得到的结论是( )
①甲、乙对照可验证水体富营养化与水体中含大量的N、P等矿质元素有关
②甲、丙对照可验证生活污水导致水体富营养化
③乙、丙对照可验证生活污水中的有机质被微生物降解后,产生大量的N、P等矿质元素
④甲、乙、丙对照可知,生活污水的排放是水体富营养化的唯一因素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答案】A
12.研究者对分布在喜马拉雅山东侧不同海拔高度的358种鸣禽进行了研究,绘制了该地区鸣禽物种的演化图表(部分)及其在不同海拔分布情况的示意图(图中数字编号和字母代表不同鸣禽物种的种群)。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 种群①内部个体间形态和大小方面的差异,体现了遗传多样性
B. 在②③④⑤四个物种中,亲缘关系最近的物种是②、③
C. 种群分布区域扩大有利于在⑥⑦原种群之间形成地理隔离
D. 不同海拔高度的选择有利于不同种群的基因频率朝相同方向演化
【答案】D
【解析】导致种群内部生物个体间形态和大小方面的差异的根本原因是:基因的差异或基因中脱氧核苷酸序列差异,体现了遗传多样性,A正确;据图分析,分支越向后,亲缘关系越近,因为②、③是由最近的同一祖先进行而来的,故②③④⑤四个物种中,亲缘关系最近的是②③,B正确;种群分布区域的扩大,可能导致⑥、⑦的生活环境不同,逐渐形成地理隔离,C正确;生活在不同海拔高度的种群,产生的突变和基因重组不同,由于生活的特定环境的选择不同,经过长期的地理隔离,使种群的基因频率朝不同方向演化,D错误。*
13.下图是苏南某地利用人工湿地处理城市生活污水的部分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和污水有机物中的化能
B. 湿地周边植物随地势高低分布不同,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
C. 该人工湿地具有蓄防旱功能,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
D. 该人工湿地的构建运用了物质循环再生等原理
【答案】B
【解析】结合题意分析图形可知,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和污水有机物中的化能,A正确;湿地周边植物随地势高低分布不同,属于群落的水平结构,B错误;该人工湿地具有蓄防旱功能,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C正确;该人工湿地的构建运用了物质循环再生等原理,使城市生活污水中的物质参与该系统的物质循环,D正确。
14.最近,人们在广西某地发现了可能是现代栽培水稻祖先的万年野生稻,它们不但抗病、抗虫害能力特别强,一穗可达千粒果实,而且可与现有栽培水稻杂交,其杂交子代在长势、生活力、适应性和产量等性状上优于双亲。技工作者一方面加强对该濒危野生稻的保护,另一方面试图通过杂交、转基因等方式来对现有栽培水稻进行品种改良,提高栽培水稻的抗逆性和产量。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栽培稻是野生稻经长期自然和人工选择形成的,与野生稻存在生殖隔离
B. 保护濒危野生稻的方式有多种,最好的方式是迁地保护并建立种子库
C. 通过杂交育种的方式改良现有栽培水稻,可增大栽培水稻的基因库
D. 通过转基因的方式来改良现有栽培水稻,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潜在价值
【答案】C
15.如图是某自然水域中草履虫种群增长的曲线,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草履虫的环境容纳量是600只
B. 当草履虫数量达到环境容纳量后,其自然增长率一直为0
C. 影响草履虫数量增长的因素是资源和空间有限
D. 在10天后,若草履虫因为其天敌而发生数量变化,则这种变化是负反馈调节的结果
【答案】D
16.以下关于生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生态系统中生产者都是植物
B.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也存在负反馈调节
C.群落的空间特征包括均匀分布、集群分布和随机分布
D.易地保护是保护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措施
【答案】B
【解析】生态系统中生产者主要是指绿色植物,此外还有能进行化能合成作用的生物,如硝化细菌,A项错误;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也存在负反馈调节,负反馈调节在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B项正确;种群的空间特征包括均匀分布、集群分布和随机分布,C项错误;就地保护是保护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措施,D项错误。*
17.中国女家屠呦呦获2015年诺贝尔生理奖或医奖。她从植物黄花蒿中提取的青蒿素用于治疗疟原虫(单细胞动物)感染导致的疟疾挽救了数百万人的生命。下列论述不正确的是( )
A.利用植物组织培养的方式,可以实现青蒿素的大规模生产
B.染色体变异是疟原虫产生可遗传变异的来源之一
C.疟原虫寄生在寄主体内,从生态系统的成分上来看,可以视为分解者
D.在植物黄花蒿中提取青蒿素治疗疟疾,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使用价值
【答案】C
18.下列有关“多样性”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DNA的多样性决定了蛋白质的多样性
B.生态系统多样性包括生物多样性
C.物种的多样性有利于生态系统的相对稳定
D.生物多样性与自然选择有关
【答案】B
【解析】DNA控制蛋白质的合成,其结构的多样性决定了蛋白质的多样性,A正确;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B错误;物种的多样性有利于生态系统的相对稳定,C正确;生物多样性的产生是环境选择的结果,因而与自然选择有关,D正确。
19.生物多样性热点区域是指在一个相对较小的区域内有特别多的物种存在。—般说来,含有1500种以上本地植物物种的区域才有资格被评为生物多样性热点区域,我国的中南部山地就是全球25个生物多样性热点区域之一。选用植物作为热点区域标志,这是因为( )
A.植物既容易调查和鉴定,又是其他生物类群多样性的基础
B.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总量
C.植物光合作用是二氧化碳从无机环境进人生物群落的唯一途径
D.植物种类数决定了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答案】A
【解析】选用植物作为热点区域标志是因为植物既容易调查和鉴定,是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也是其他生物种类多样性的基础,A正确;所有生态系统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一般都是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总量,B错误;二氧化碳从无机环境进人生物群落途径还有化能合成作用,C错误;植物种类数只是会影响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决定生物多样性的原因是自然选择和共同进化,D错误。
20.下列关于草原生态系统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草原上对于缓解相邻地区的沙尘天气具有一定作用,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
B. 研人员经常使用标志重捕法对对草原上蝗虫的幼虫跳蝻进行调查
C. 草原遭受严重的火灾破坏后,需要经过初生演替才能恢复原来的样子
D. 火灾后,在草原的演替过程中,其生物种类、数量及有机物含量的都在不断增加
【答案】D
二、非选择题(40分,每格1分,个别2分)
26.(9分)研究发现,每升天然水中含0.01 mg汞或者0.1 mg的杀虫剂,就会对人体造成危害。某研究小组开展了某湖泊中环境问题的研究,他们首先选取了该湖泊中5种不同的生物A、B、C、D、E,并对其进行消化道内食物组成的分析;然后又请当地湖泊研究所的专家对这5种生物体内2种污染物的含量进行了测定,如下表所示。分析回答有关问题。
(1)表中生物可能形成的食物链()为_______________,河蚌(B)和水蚤(E)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___,食物链上相邻物种的某些个体行为与种群特征为对方提供了大量的有用信息,这说明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若C中的能量不变,将B的食物比例由C∶E=1∶1调整为2∶1,能量传递效率按10%计算,该生态系统传递给B的能量是原来的________倍。
(3)图为该湖泊生态系统参与碳循环的示意图,甲、乙、丙、丁代表生态系统的4种成分,丁指的是生态系统中的________________,其主要来源除图中所示过程外,还有________________;图中以CO2形式流动的是________(填序号);该生态系统中丙的成分为________。
(4)分析上表,针对这一湖泊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你将提出什么样的保护或改善建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
捕食和竞争 能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2)1.375(3)非生物的物质或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库 化石燃料的燃烧 ①②⑤⑥ 分解者
(4)防止重金属离子、杀虫剂等有害物质进入水体(其他合理答案也可)
27.(8分)家利用某群落中的大、小两种鬣蜥进行实验。实验中,两年气候干旱,鬣蜥的食物短缺;另两年气候湿润,食物极为丰富。实验过程及结果如下(每组都有一定数量的大、小鬣蜥):
实验设置
结 果
干旱
A组:不做处理
B组:将大鬣蜥移走
小鬣蜥的体重、种群密度比A组明显增加
C组:将小鬣蜥移走
大鬣蜥的存活率比A组略有增加
湿润
D组:不做处理
E组:将大鬣蜥移走
小鬣蜥的体重、种群密度比D组差别不大
F组:将小鬣蜥移走
大鬣蜥的存活率比D组差别不大
(1)从干旱年份A组、B组的实验结果分析,推测大、小两种鬣蜥的种间关系可能是 ;再将C组与A组比较后,可以排除两种鬣蜥间有
关系。
(2)从湿润年份D组、E组的实验结果分析,可知出现E组结果的原因是 。根据气候条件分析,A、D两组中小鬣蜥种群密度较大的是 组;所在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较强的是 组,原因是 。
(3)从实验过程来看,同一个种群的值 (是∕不是)固定不变的。
(4)除了上述实验外,人类可以砍伐森林、捕杀动物,也可以封山育林、建立人工群落,对群落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这说明人类活动 。
【答案】(1)竞争和捕食 捕食(2)食物充足,大小两种鬣蜥间的竞争较弱 D D 其生物种类多,营养结构更复杂(3)不是(4)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
28.(9分)回答下列关于草原生态系统的问题。
(1)草原上不同地段上分布着种类和密度不同的牧草,在水平方向上它们通常呈_________________分布。草原上的植被能防风固沙、保持水土,对于缓解相邻地区的沙尘天气有一定的作用,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______________价值。
(2)蝗灾已成为草原农牧业生产的重大危害之一。图甲示研究者对草原上四种主要蝗虫密度对牧草产量 (牧草产量=牧草补偿量-蝗虫取食量)影响的实验结果;图乙为农业部门对某次“亚洲小车蝗”的爆发和防治过程中种群密度的调查结果。
①由图甲可知,该实验的因变量是______________,甲图为研究者依据实验结果建立的_____________模型。当狭翅雏蝗密度小于5头/m2时,牧草产量增加,原因是______________,说明蝗虫只有达到一定量才会导致危害,因为生态系统具有______________。
②若图乙是对蝗虫的幼虫跳蝻进行调查所获得的结果,则该调查采用的方法是____________。由图乙可知,农业工作者在图中__________点进行了农药防治,随农药使用次数的增多防治效果变差;图中________点是引入害虫的天敌进行生物防治,利用生物间的____________关系,使防治效果持久而稳定;从种群特征考虑,致使“亚洲小车蝗”的数量在e→f点变化的直接原因是______________。
【答案】(1) 镶嵌 间接 (2)①牧草产量 数 牧草补偿量大于蝗虫取食量 自我调节能力(抵抗力稳定性) ②样方法 a、b、c、d e 捕食、寄生 出生率小于死亡率
的天敌进行生物防治,利用生物间的捕食、寄生关系,使防治效果持久而稳定。从种群特征考虑,致使“亚洲小车蝗”的数量在e→f点逐渐减少的直接原因是出生率小于死亡率。
29.(7分)夹河湿地曾是烟台城市周边最大的湿地生态系统,回答下列问题。
(1)研究生态系统时,在种群水平上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种群的____________和空间特征。
(2)研究者在夹河湿地区域设置20个样地,在样地中利用____________法进行植被数量调查,利用该方法调查关键要做到____________。调查中要记录样地中每个物种的高度,利用记名计算法统计样地内的物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随着政府治理力度加大,夹河水质得到了明显的改善,诸多生物纷沓而至,其___________稳定性增强。为保护湿地的生物多样性,我国已建立多个湿地自然保护区,这属于___________保护。
(4)如今夹河两岸景色宜人,每天有很多市民在此进行休闲和锻炼,这体现了夹河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的___________价值。
【答案】(1) 数量特征 (2) 样方 随机取样 丰富度 (3)抵抗力 就地 直接
30.(7分)生态浮床技术是净化富营养化水体的有效措施之一。研究人员以豆瓣菜(茎叶类栽培蔬菜)制作生态浮床,研究其对江苏某地区不同季节富营养化水体的净化效果,得到下图所示结果。回答下列问题:
(1)水体富营养化的直接原因是_____________,该地区湖泊曾因水体富营养化造成__________严重爆发发,引起水质严重污染和恶化,形成水华。
(2)生态浮床净化水体的主要原理是_____________ 。
(3)根据实验结果分析,该地区在_____________(季节)使用豆瓣菜生态浮床系统净化富营养化水体,能够获得更好的生态和经济效益,主要依据是① 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 。
(4)上面的研究结果还不能体现利用生态浮床在净化营养化水体方面的优势,理由是_______________ 。
【答案】(1) N、P等元素大量增加 蓝藻 (2)浮床植物能吸收水体中的无机盐从而净化水体 (3)春秋季 春秋季(气温22℃左右)豆瓣菜对水体去氮率最高 与其它栽培温度相比,22℃左右栽培的豆瓣菜茎杆粗壮,品质好 (4) 缺少不用浮床处理的对照组实验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