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3张PPT)
第 2 节
一、人类目前观测到的宇宙
1.宇宙是物质的
时空
物质
运动
宇宙
运动着的物质将时间和空间结合在一起就成为我们所说的宇宙。
地球的形状与大小
两极略扁,赤道略鼓的球体
一、地球
赤道半径是6378千米,周长约为4万千米,两极方向的半径比赤道半径短21千米
1、地球的形状:
2、大小:
二、太阳
离地球最近的恒星,直径约为140万千米,表面温度约6000℃,中心温度约为1500万℃。日地距离约为1.5亿千米。常见的太阳活动:太阳黑子、耀斑、日饵等。
太阳黑子:周期约为11年。(多少和大小往往作为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
两千多年前,古希腊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认为:“地球位于宇宙的中心,整个宇宙由环绕着地球的七个同心球壳组成,太阳、月亮、行 星和恒星分别处在不同的球壳上,它们都围绕地球做完美的圆周运动。”这样,空 间的位置是绝对的,地球的地心就是宇宙的中心,而每个物体都有它的天然位置。 亚里士多德把宇宙空间分为“月上”和“月下”两部分、天上的物体就在天然位置上, 它们随天球做圆周运动,月下和地面附近物体的天然位置是地心,它们之所以做落体运动,是因为它们还没有到达自己的天然位置。
亚里士多德的地心说
托勒密的宇宙体系——地心说
托勒密认为,地球处于宇宙中心静止不动。从地球向外,依次有月球、水星、金星、太阳、火星、木星和土星,在各自的圆轨道上绕地球运转。
哥白尼与“日心说”
1543年,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在临终时发表了一部具有历史意义的著作——《天体运行论》,完整地提出了“日心说”理论。这个理论体系认为,太阳是行星系统的中心,一切行星都绕太阳旋转。地球也是一颗行星,它上面像陀螺一样自转,一面又和其他行星一样围绕太阳转动。
太阳系的形成与地球的起源
人类认识太阳系的历程
1.最早用肉眼观测到的是金星、水星、火星、木星和土星。
2.公元1609年,意大利科学家加利略发明了天文望远镜后,人们才撩开太阳系神秘的面纱.
3.1781年,英国科学家威廉赫歇耳发现了天王星.
4.1846年法国的勒维耶与英国的亚当斯发现了海王星.
5.1930年,美国的汤博发现了冥王星.
6.20世纪50年代,航天探测器的运用,是人类对太阳系的认识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
水星
金星
地球
火星
天王星
木星
土星
海王星
冥王星
小行星带
太阳系中的一些固体小块闯入地球大气层时,与大气摩擦燃烧而划亮夜空的现象,称为流星。
哈雷彗星是最著名的彗星,绕地球公转的周期是76年
太
阳
系
太阳
太阳系的中心,质量占99.86%
九大行星
水、金、地、火
类地行星
木、土
巨行星
天、海、冥
远日行星
彗星
彗核、彗发、彗尾
流星体 、流星、流星群、陨石等
太阳系的组成
读图 “太阳系示意图”
1.谈谈你对太阳系的认识
a.太阳系的中心是太阳,它集中了太阳系 99.86%的质量.
b.太阳系各天体的运动是按照一定轨道有规律的绕太阳公转的,各天体的排布是有规律的.
2.说一说按照与太阳由近及远顺序,依次写下九大行星的名称.
3.体积最大的两颗行星是什么,它们最显著的特征是什么?
水、金、地、火、木、土、天、海、冥
土星、木星。它们心为固体外为大气层,并且都有光环
包括的行星 距日远近 表面温度 质量 体积 密度 卫星数 有无光环 组成物质
类地行星 水
金
地
火 近 高 小 小 大 无
或
少 无 中心有铁核,金属元素含量高
巨行星 木
土 中 中 大 大 小 多 有 氢、氦、氖
远日行星 天王海王冥王 远 低 中 中 中 少 有
或
无 氢、甲烷
18世纪,天文学家对太阳系的研究中,发现许多行星的运动有一些共同的特点。
太阳系的九大行星绕太阳公转方向和太阳自转方向一致,九大行星绕太阳公转的平面大多接近同一平面。
结论:
这些行星公转的特点如果与太阳系形成有关,就可以作为推论太阳系形成的依据
“康德——拉普拉斯星云说”
太阳系是由一块星云收缩形成的,先形成的是太阳,然后,剩余的星云物质进一步收缩演化,形成地球等行星。
理论依据:
九大行星绕日运行的特征
同向性—公转方向与自转方向相同
共面性—公转轨道平面大多接近于同一平面
轨道的近圆性
太阳系的形成——星云说
星云:是由气体和尘埃物质组成的巨大云雾状天体。直径大多十几光年
人们把宇宙中星际气体、尘埃和粒子流等物质叫做“星际物质”。 星际物质在宇宙空间的分布并不均匀。在引力作用下,某些地方的气体和尘埃可能相互吸引而密集起来,形成云雾状。人们形象地把它们叫做“星云”。
太陽系的形成
一.50亿年前原始太阳星云因万有引力作用而收缩凝聚
太陽系的形成
二:凝聚的星云,绕着中轴旋转,形成中间增厚的大园盘
三:继续旋转,盘面形成几个同心圆的圆环
太陽系的形成
四:中心部份质量较大形成恒星----太阳
圆环部分形成一顆顆行星及卫星
太陽系的形成
太 阳 系 家 族 诞 生了 !
关于太阳系的形成还有哪些学说?
伽利略(Galileo Galilei,1564-1642),意大利物理学家、天文学家和哲学家,近代实验科学的先驱者。
1590年,伽利略在比萨斜塔上做了“两个铁球同时落地”的著名实验,从此推翻了亚里斯多德“物体下落速度和重量成比例”的学说,纠正了这个持续了1900年之久的错误结论。
伽利略著有《星际使者》、《关于太阳黑子的书信》、《关于托勒玫和哥白尼两大世界体系的对话》和《关于两门新科学的谈话和数学证明》。 为了纪念伽利略的功绩,人们把木卫一、木卫二、木卫三和木卫四命名为伽利略卫星。 人们争相传颂:“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伽利略发现了新宇宙”。
1609年,伽利略创制了天文望远镜(后被称为伽利略望远镜),并用来观测天体,他发现了月球表面的凹凸不平,并亲手绘制了第一幅月面图。1610年1月7日,伽利略发现了木星的四颗卫星,为哥白尼学说找到了确凿的证据,标志着哥白尼学说开始走向胜利。借助于望远镜,伽利略还先后发现了土星光环、太阳黑子、太阳的自转、金星和水星的盈亏现象、月球的周日和周月天平动,以及银河是由无数恒星组成等等。这些发现开辟了天文学的新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