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系的形成与地球的诞生[下学期]

文档属性

名称 太阳系的形成与地球的诞生[下学期]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浙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06-02-23 10:40:00

文档简介

(共55张PPT)
6.1.2 太阳系的形成与地球的诞生
永远膨胀下去,不断地扩大
或者会塌缩而在大挤压处终结
宇宙持续膨胀中,那么宇宙的将来呢?
宇宙是_________和其中存在的各种天体以及_________的总称。宇宙是__________。它处于不断的_____和_____中。
宇宙中有上千亿的_____,平均每一星系又约有上千亿的_____及________。
各类天体
弥漫物质
弥漫物质的
运动
发展
星系
恒星
广漠空间
宇宙起源的证据是       (  )
 A.哈勃定律 B.旧约“创世纪”
 C.盘古开天辟地的神话 D.女娲补天的传说
宇宙诞生于          (  )
 A.公元4004年以前 B.上下不过五千年
 C.38亿年前左右 D.150亿年前
A
D
为什么我们每次看到的太阳总是 东升西落 呢?
而大地又是静止不动的
人们选地球为参照物时,地球是静止的,太阳是运动的。当地球以一定的速度绕地轴自西向东运动,则太阳是自东向西运动,所以人们以为太阳东升西落
两千多年前,古希腊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认为:“地球位于宇宙的中心,整个宇宙由环绕着地球的七个同心球壳组成,太阳、月亮、行 星和恒星分别处在不同的球壳上,它们都围绕地球做完美的圆周运动。”这样,空 间的位置是绝对的,地球的地心就是宇宙的中心,而每个物体都有它的天然位置。 亚里士多德把宇宙空间分为“月上”和“月下”两部分、天上的物体就在天然位置上, 它们随天球做圆周运动,月下和地面附近物体的天然位置是地心,它们之所以做落体运动,是因为它们还没有到达自己的天然位置。
亚里士多德的地心说
托勒密的宇宙体系
——地心说
地球是宇宙的中心,太阳和其他天体都是绕地球转动的。
哥白尼的宇宙体系
哥白尼与“日心说”
1543年,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在临终时发表了一部具有历史意义的著《天体运行论》,完整地提出了“日心说”理论。
太阳是宇宙的中心,地球和行星都是绕太阳转动的。
哥白尼的日心说
  1543年,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在临终时发表了一部具有历史意义的著作——《天体运行论》,完整地提出了“日心说”理论。这个理论体系认为,太阳是行星系统的中心,一切行星都绕太阳旋转。地球也是一颗行星,它上面像陀螺一样自转,一面又和其他行星一样围绕太阳转动。
日心说把宇宙的中心从地球挪向太阳,这看上去似乎很简单,实际上却是一项非凡的创举。哥白尼依据大量精确的观测材料,运用当时正在发展中的三角学的成就,分析了行星、太阳、地球之间的关系,计算了行星轨道的相对大小和倾角等,“安排”出一个比较和谐而有秩序的太阳系。这比起地心说,不仅在结构上优美和谐得多,而且计算简单。更重要的是,哥白尼的计算与实际观测资料能更好地吻合。因此,日心说最终代替了地心说。
在中世纪的欧洲,托勒密的地心说一直占有统治地位。因为地心说符合神权统治理论的需要,它与基督教会所渲染的“上帝创造了人,并把人置于宇宙中心”的说法不谋而合。如果有谁怀疑地心说,那就是亵渎神灵,大逆不道,要受到严厉制裁。日心说把地球从宇宙中心驱逐出去,显然违背了基督教义,为教会势力所不容。为了捍卫这一学说,不少仁人志士与黑暗的神权统治势力进行了前仆后继的斗争,付出了血的代价。意大利思想家布鲁诺,为了维护日心说,最终被教会用火活活烧死;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也因为支持日心说被宗教法庭判处终身监禁;开普勒、牛顿等自然科学家,都为这场斗争作出过重要贡献。
这一论断已经被各种间接证据证实,比如过去10年中,天文学家通过间接手段在太阳系外发现了近150颗行星,它们所在的恒星系统与太阳系类似。
哥白尼“日心说”的关键在于它否认了地球是宇宙的中心,科学地阐明了天体运行的现象,为认识地球的起源奠定了基础。
当然,科学的发展表明,太阳也不是宇宙的中心,太阳系只不过是宇宙大家庭中的普通一员。
2005年4月4日德国天文学家最近利用“斯皮策”红外望远镜,第一次捕捉到太阳系外行星的图像,直接证明了太阳系外有行星围绕恒星运行的推测。被拍照的这颗行星还很年轻,质量是木星的两倍,环绕它所在的“GQ卢皮”恒星运行一周需要约1200年,两者之间的距离是太阳与地球距离的100倍以上。这一与太阳系类似的天体系统距我们约400光年
1.谈谈你对太阳系的认识
①太阳系的中心是太阳,它集中了太阳系99.86%的质量.
②太阳系各天体的运动是按照一定轨道有规律的绕太阳公转的,各天体的排布是有规律的.
2.说一说按照与太阳由近及远顺序,依次写下九大行星的名称.
水、金、地、火、木、土、天、海、冥
3.体积最大的两颗行星是什么?
土星、木星。并且都有光环
宇宙认为是爆炸产生的,那么太阳系是如何形成的?
太阳系的成员有哪些?
太阳、行星及其卫星、小行星、彗星、流星和
星际物质等构成的天体系统
18世纪,天文学家对太阳系的研究中,发现许多行星的运动有一些共同的特点。
太阳系的九大行星绕太阳公转方向和太阳自转方向一致,九大行星绕太阳公转的平面大多接近同一平面。
结论:
这些行星公转的特点如果与太阳系形成有关,就可以作为推论太阳系形成的依据
关于太阳系的起源有多种学说,最主要的有两类:
一类是星云说,认为太阳系是由一个旋转着的星云在收缩过程中逐渐形成的,18世纪的康德—拉普拉斯学说就属于星云学说。
另一类是各种“灾变说”, “灾变说”认为,地球等行星的物质是因为某种偶然的巨变(如另一颗恒星走近或碰到太阳)而从太阳中分离出来的。“灾变说”由于缺乏证据而逐渐被抛弃,20世纪中期以来兴起的新星云说则得到公认。
“康德—拉普拉斯星云说”
什么是星云?
星云是由极其稀薄的气体和尘埃组成的,形状很不规则,似云雾状的天体。
太阳系是由一块星云收缩形成的,先形成的是太阳,然后,剩余的星云物质进一步收缩演化,形成地球等行星。
星云说内容
太陽系的形成
一.50亿年前原始太阳星云因万有引力作用而收缩凝聚
太陽系的形成
二:凝聚的星云,绕着中轴旋转,形成中间增厚的大园盘
三:继续旋转,盘面形成几个同心圆的圆环
太陽系的形成
四:中心部份质量较大形成恒星----太阳
圆环部分形成一顆顆行星及卫星
太 阳 系 家 族 诞 生了 !
太阳系的形成经历了三个阶段:
(1)星云的压缩
约在50亿年前,银河系中存在一团云状的缓慢转动的弥漫星际气尘——“太阳星云”,星云的质量是现在的太阳的1.2一2.0倍。由于其它天体的引力扰动或邻近超新星爆发的冲击波,原太阳星云在自身的引力下开始坍塌收缩,开始收缩时的横宽约为2光年。
(2)原太阳和星云盘的产生
在收缩过程中,随着星云内部质点碰撞的次数和猛烈程度的增大,云团中心的密度不断增大,原太阳星云大量引力势能转化为热能,使星云内部温度不断升高。它较稠密的核心部分不断压缩,很快收缩成一个气体大球,先是坍缩为原始太阳,然后按照恒星演化历程,成为一颗主序星——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见的太阳。周围旋转的尘粒和气体原子则绕着它公转,形成一个薄盘。由于气体有一定膨胀压力,而尘埃之间碰撞所引起的向外扩散却很小,摩擦碰撞使它们带静电而更容易聚积成团。
尘埃碰撞粘合成大颗粒,尘埃颗粒向星云盘的赤道面集中,进一步碰撞。这个过程不断进行,直到形成大团块,这些由自身引力维系的团块就被称为星子。星子有大有小,其典型尺度与小行星相仿,其中一部分成为今天的小行星和彗核,另一部分则继续碰撞合并。
(3)行星的形成
这些星子中有些相互碰撞增大,成为行星的胚胎,称为行星胎,行星胎进一步吸积周围的物质最终成为行星。
水星
金星
地球
火星
天王星
木星
土星
海王星
冥王星
小行星带
水星
金星
地球
火星
木星
土星
天王星
海王星
冥王星和它的卫星
光环的组成
——由许多小石块和小冰块组成
太阳系中的一些固体小块闯入地球大气层时,与大气摩擦燃烧而划亮夜空的现象,称为流星。
哈雷彗星是最著名的彗星,绕地球公转的周期是76年



太阳
太阳系的中心,质量占99.86%
九大行星
水、金、地、火
木、土
天、海、冥
彗星
彗核、彗发、彗尾
流星体 、流星、流星群、陨石等
体积最大的两颗行星.
它们为固体外为大气层,
并且都有光环
人类认识太阳系的历程
1.最早用肉眼观测到的是金星、水星、火星、木星和土星。
2.公元1609年,意大利科学家加利略发明了天文望远镜后,人们才撩开太阳系神秘的面纱.
3.1781年,英国科学家威廉赫歇耳发现了天王星.
4.1846年法国的勒维耶与英国的亚当斯发现了海王星.
5.1930年,美国的汤博发现了冥王星.
6.20世纪50年代,航天探测器的运用,是人类对太阳系的认识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
“地心说”的核心是:___是宇宙的中心,太阳和其它天体都绕着它转动.
地球
“日心说”的核心是:___是宇宙的中心,地球和行星都绕着它转动.
太阳
“星云说”认为:太阳系是由____收缩形成的,先形成的是__,然后剩余的星云物质进一步收缩演化形成地球等行星。
一片星云
太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