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愚公移山》教案20171007
长汀四中 傅钦华
教学目的
了解文言文表疑问的几种句式;正确解释下列词语:加、亡、且、焉、诸、以。
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分析愚公和智叟这两个人物的形象特点。
理解课文深刻的寓意。
教学重点
积累文言文常用的词语,培养语感;理解课文中运用对比、衬托的手法突出人物形象的写法。
理解本文的时代意义。
教学难点
培养多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
理解神话结尾的作用,体会“京城氏之子”“跳往助之”这一细节的作用。?
教学课时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一、导入新课
(播放江涛唱的《愚公移山》歌曲)?同学们,歌中唱的愚公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愚公移山》一文的主人公。历经千百年了,但愚公精神还被人们广为传唱,当然也有人认为“愚公精神可佳,但是做法很蠢。出入不方便,为什么不修路,不搬家,而一定要移山呢?”你认为哪种说法好,带着问题我们走进文本。21cnjy.com
二 、体裁、出处和作者
体裁和出处
《愚公移山》是一则长期在民间流传的寓言,保存在《列子·汤问》篇里。《列子》相传是战国时期郑国人列御寇著。寓言是一种文学体裁。寓言,就是把一定的道理寄托在故事之中,情节比较简单,篇幅较小,寓意深刻而含蓄。21·cn·jy·com
列御寇
列御寇,战国前期思想家,是老子和庄子之外的又一位道家思想代表人物,与郑缪miù公同时。其学本于黄帝老子,主张清静无为。www.21-cn-jy.com
三、朗读课文,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了解课文大意。
查字典,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
惩chéng 塞sè 迂yū 曾céng 荷hè 箕畚jī běn
孀shuāng 龀chèn 叟sǒu 匮kuì 亡wú 厝cuò
朗读课文。
教师范读,学生试读、齐读,也可听课文录音,朗读??时注意正音。
朗读停顿的指导。??关于句中的停顿。句中的停顿,按朗读时感情表达的需要或换气的需要可适当作短暂的停顿,但要以词或短语为单位,以不念破句为?标准。如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子孙荷担者”是一个短语,中间不能?停顿,如果停顿了就破坏了短语义的完整,这就叫念破句。【来源:21·世纪·教育·网】
分角色朗读,理解对话双方的语气:第三段(写愚公驳斥智臾的错误观点。)
四、理清文章结构层次?
第一部分(1):写太行、王屋二山的面积、高度和地理位置。意在衬托移山的艰难。愚公要移山,山越高大,移山的任务越艰巨愚公的品质也就越突出。这是故事的背景,为下文愚公移山埋下伏笔。www-2-1-cnjy-com
第二部分(2):写愚公主张提出移山,家里人提出运土方案,率领几人便马上开始行动。
第三部分(3):写愚公对智叟的驳斥,这是情节的发展。愚公和智叟的对话是全文的核心,愚公坚信可以移山。智叟目光短浅,阻止愚公移山。 2-1-c-n-j-y
第四部分(4):写天帝被愚公的诚心感动了,派神将山背走了,愚公的愿望实现了。
五、解读文本
解读第1自然段
原文:(略)。
学生参考课文注释,试翻译课文
教师点拨、纠正
译文(略)。
问题探究
第一段介绍太行、王屋二山的面积、高度、位置有什么作用??
讨论并明确:
愚心移山的艰巨性。
解读第2自然段
原文:(略)。
学生参考课文注释,试翻译课文
教师点拨、纠正
译文(略)。
问题探究
愚公移山的原因、目的、方法分别是什么??请用原文回答。
讨论并明确:
愚公移山的原因是: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迁也;
愚公移山的目的是: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愚公移山的方法: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愚公这一壮举是否得到家人或邻里的赞同?从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来?
讨论并明确:
“杂然相许。”““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对“其妻献疑”一句理解?
讨论并明确:
文中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一句语气关切、担心且非常委婉,这里提出移山的困难,目的不是为了阻止愚公移山,而是提醒愚公及其全家人正视移山的困难,并且设法克服困难,从而以另一个侧面仅衬出愚公意志的坚决。她的问话语气与智叟那充满讥笑和责难的语气截然不同,这一点应加以体会。
为什么单单写一个孀妻遗男的参与?
讨论并明确:
写此事有两个作用:
表明愚公此举之得人心,开山劳作之艰辛,愚公一行之坚毅,“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以此之孀妻弱子“助之”与后面河曲智叟“笑止”作鲜明对比,寓托作者褒贬之意。
六、课后作业
完成“思考探究”一、二、三。
完成补充练习一、二。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一、复习旧课
学生背诵第1-2段;
如何理解“其妻献疑”一句?
二、解读文本
解读第3自然段
原文:(略)。
学生参考课文注释,试翻译课文
教师点拨、纠正
译文(略)。
问题探究
智叟的笑和质疑与愚公妻子的献疑有什么不同?在文中各有什么作用?
讨论并明确:
这两个人物所说的话,表面上有相似之处,但目的全然不同。愚公之妻是关心:讲真话,提问题从献疑的角度说的:“以君之力”带有关心的语气,语气较轻,“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清气较轻,说的是她的真实想法。但她并不反?对移山,所以接着就提出移山过程中必须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焉置?土石?”智臾则显然是讥笑和责难愚公,阻止愚公移山:“甚矣,汝之不?惠”是很严厉的责备口气,?“残年余力”又显得十足的轻视,“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是有意挖苦讥笑和嘲讽,“其如土石何”反问语气很重,在智叟的眼里愚公完全是一个愚蠢至极、不可救药的老头。嘲笑愚公无能了反衬其目光短浅。因此,这两句语气不同。21教育网
这两个人物对故事情节的发展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前者的“献疑”,引起全家人讨论运
土的问题,导致移山行动的开始;后者的“笑而阻之”,引出愚公的反驳,从而自然过渡到神话结尾。
同样是面对移山这件事,为什么愚公和智叟会有截然不同的看法呢?这样看来,愚
公和智叟到底哪个人聪明,哪个愚笨呢?那么,作者在人名前加上“愚”和“智”有何用意?
讨论并明确:
“愚公”不“愚”表现在:他决定毕力平险,挖山不止,认为这是造福子孙后代的大事。
这反映了他目光长远,有勇气。他认为子孙无穷,山不加增,高瞻远瞩,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实为明智之举,是大智若愚。故事的结尾,终于感动了天帝,将山搬走。移山的成功地说明愚公不“愚”。 “智叟”不“智”表现在:他认为愚公“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这是用静止的眼光看问题,说明他目光短浅,老于世故,实则愚蠢。作者这样命名,不仅加重了对比的色彩,而且具有讽刺效果,突出了愚公的形象。 在命名上特意将两个人物颠倒过来,不仅对比鲜明,而且有深刻的讽刺意。 寓言只是用假托的故事,就某一点来晓喻一个道理,决不能以今天的科学技术进步来看待愚公的“愚”和智叟的“智”,也不能以今天提倡的“巧干”来要求愚公。2·1·c·n·j·y
解读第4自然段
原文:(略)。
学生参考课文注释,试翻译课文
教师点拨、纠正
译文(略)。
问题探究
本文以神话结尾,有什么作用?
讨论并明确:
神话不同于迷信,在生产力极不发达的条件下,人们只能通过具有超人力量的神来帮助人类征服自然,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神灵的出现使结尾具有浪漫主义色彩。
故事的结局是天神帮助愚公移走了两座大山。这样的安排是否有损愚公的形象?
讨论并明确:
不会损害愚公的形象。一是这个神话结尾,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借助神的力量实现愚公的宏伟抱负,反映了古代劳动人们的美好愿望,这与封建迷信有本质区别。二是因为正是愚公的决心和行动感动了天帝,天帝才派遣力神二子背走二山,这衬托了愚公的形象,使之更加丰富,这是对愚公精神的肯定和赞扬。21·世纪*教育网
三、人物形象分析
愚公:
目光长远,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积极奋斗,不怕困难,不怕牺牲。 ?
智叟:
目光短浅,以静止的观点看问题,对困难采取冷漠逃避。
四、总结
在挖山过程中有哪些困难?
“方七百里,高万仞”山本身高大无比。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路途遥远。
“北山愚公,年且九十”“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始龀,跳往助之”人老又少。
“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工具简陋。
河曲智叟劝阻,讥笑。
概括故事的寓意:
讨论并明确:
表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坚韧不拔的毅力和顽强改造大自然的精神。??
概括《愚公移山》的主题。讨论并明确:
愚公移山的成功反映了我国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也说明了要克服
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不懈的道理。
五、分析本文塑造人物形象的特点。
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
正面描写——愚公语言、行动
侧面烘托——山高、路远,操蛇之神惧、帝感其诚(体会作用)
鲜明对比手法
愚公——智叟
京城氏——智叟
愚公妻——智叟
六、语言现象
通假字
始一反焉。(“反”通“返”,返回。)
甚矣,汝之不惠。(“惠”通“慧”,聪明。)
河曲智叟亡以应。(“亡”通“无”,没有。)
一厝朔东。(“厝”通“措”,放置。)
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指”通“直”,一直。)
无陇断焉。(“陇”通“垄”,高地。)
词类活用:?
吾与汝毕力平险(险,形容词活用为名词,险峻的大山。)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箕畚,名词活用为状语,用箕畚。)
面山而居(面,名词用为动词,面向着。)
聚室而谋曰(聚,使动用法,使... ...聚,相当于:“把... ...召集在一起”。)
古今异义:
指通豫南 古义:直,一直 今义:手指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古义:乃,并 今义:曾经
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古义:草木 今义:毛发
河阳之北 古义:山之南,水之北 今义:太阳
达于汉阴 古义:山之北,水之南 今义:阴天
一词多义
①年且九十(将近)
且
②且焉置土石(况且)
①其土石如何(加强反问语气??那么多)
其
②惧其不已??(?代词,他)
①且焉之土石(哪里?)
焉
②始反一焉(?语气助词?)
①汝心之固(顽固)
固
②吾义固不杀人(本来)
①今亡亦死(逃走)
亡
②河曲智叟亡以应(通“无”,没有)
①面山而居(表修饰)
而
②聚室而谋(表承接)?
①跳往助之(代词,他?)
之 ②虽我之死(?助词,协调音节作用?)
③以君之力(?助词,的?)
特殊句式
判断句式
有肯定判断和否定判断,译为“……是什么”和“……不是什么”。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判断句)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判断句,兼介词结构后置)
省略句式
有的省略主语,有的省略宾语,有的省略介词等等,翻译时要补出来。
(太行、王屋二山)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愚公)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倒装句式
按照现代汉语的常式是主-谓-宾顺序,但有的文言句有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等情况,翻译时要按现代汉语的顺序。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甚矣,汝之不惠 (谓语前置) (汝之不惠,甚矣/你太不聪明了)
且焉置土石? (疑问代词“焉”提前)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定语“荷担者”后置)
告之于帝。(状语“于帝”后置。)
被动句
帝感其诚。 (天帝被他的诚心所感动。)
七、课后作业
完成“积累拓展”四、五、六。
完成补充练习三、四。?
板书设计
交代故事背景
认识自然
愚 愚公开始移山(开端) 克服困难
公 征服自然
移 愚公驳斥智叟(发展) 改造自然
山
愚公成功移山(高潮、结局)
愚公:目光长远,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积极奋斗,不怕困难,不怕牺牲。
人物形象
智叟:目光短浅,以静止的观点看问题,对困难采取冷漠逃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