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微生物的威胁[下学期]

文档属性

名称 来自微生物的威胁[下学期]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961.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浙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08-12-03 08:04: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34张PPT。 第2节 来自微生物的威胁 一、微生物威胁的历史 19世纪60年代巴斯德(法国著名科学家,发明巴氏消毒法、1884年研制成功狂犬疫苗)提出微生物是引起某种疾病的根源,杀死这些微生物能避免疾病传染的观点 。第2节 来自微生物的威胁 考古学的发现也说明早就存在某些人类病毒病。在古埃及石刻浮雕中一个主要人像就带有患过引起跛足的脊髓灰质炎的标记。 第2节 来自微生物的威胁 第一个记载的植物病毒病的是郁金香碎色病,因为至今荷兰阿姆斯特丹的Rijks博物馆还保存着一张1619年荷兰画师的一幅得病的郁金香静物画。 第2节 来自微生物的威胁 1935年,美国生化学家斯坦利(Stanley)发现烟草花叶病毒的侵染性能被胃蛋白酶破坏,在这一现象的启示下,他几乎磨了上吨重的感染花叶病的烟叶,企图用提酶的方法把病毒提纯出来。他得到了一小匙在显微镜下看来是针状结晶的东西,把结晶物放在少量水中,水就出现乳光了,用手指沾一点这溶液,在健康烟叶上磨擦几下,一星期以后这棵烟草也得了同样类型的花叶病。可见提纯的东西的确是有侵染性的烟草花叶病毒。 第2节 来自微生物的威胁 微生物(microorganism)是存在于自然界的一群体形微小、结构简单、肉眼看不见,必须藉助光学或电子显微镜放大数百倍、数千倍甚至数万倍才能观察到的微小生物。
微生物按结构、组成可分为三大类,即原核细菌型微生物(细菌、支原体、立克次体、衣原体、螺旋体、放线菌)、真核细菌型微生物(真菌)和非细菌型微生物(病毒)。
第2节 来自微生物的威胁 真菌(Fungus)是一大类具有典型细胞核的真核型微生物。菌体由菌丝和孢子组成的多细菌结构,真菌的菌丝和孢子形态各异,是鉴别真菌的重要标志。 第2节 来自微生物的威胁二、来自细菌的威胁
1、细菌的形态结构 细菌在分类上属原核细胞型微生物,是一类具有细胞壁的单细胞微生物,因此一个细菌就是一个细胞。细菌具有相对比较稳定的形态与结构,利用某些实验对其进行检测或鉴定,可以了解并分析细菌的致病性和免疫学特点,也可以指导临床用药以及进行预防消毒。 第2节 来自微生物的威胁 A、有些细菌直接侵入到体细胞内使人致病;
扁桃体炎——链球菌
B、有些细菌不侵入细胞内,而是产生能破坏细胞的毒素使人致病。
破伤风——破伤风细菌产生的破坏神经系统的毒素2、细菌对人体的危害:3、炭疽杆菌引起的疾病人类感染炭疽病的主要途径:
感染炭疽病的症状第2节 来自微生物的威胁4、由细菌引起的常见疾病第2节 来自微生物的威胁5、青霉素 实验结果是:浸有蒸馏水的圆纸片周围没有清晰区,浸有不同浓度青霉素的圆纸片有清晰区,清晰区没有细菌生长,这是因为圆纸片上的青霉素以环形扩散到外面的琼脂,杀死或抑制细菌生长,清晰区的周围长满了细菌,清晰区面积与青霉素浓度成正比。清晰区面积越大,显示青霉素越有效地对抗细菌。 抗生素的机理:在不损伤人体细胞的条件下使细胞的细胞壁变薄,并使细胞破裂。第2节 来自微生物的威胁 病毒的定义:是一类比较原始的、有生命特征的、能够自我复制和严格细胞内寄生的非细胞生物。 二、来自病毒的威胁
1、病毒的定义和特点第2节 来自微生物的威胁病毒的特点:
① 形体微小,具有比较原始的生命形态和生命特征,缺乏细胞结构; ② 只含一种核酸,DNA或RNA; ③ 依靠自身的核酸进行复制,DNA或RNA含有复制、装配子代病毒所必须的遗传信息; ④ 缺乏完整的酶和能量系统第2节 来自微生物的威胁第2节 来自微生物的威胁第2节 来自微生物的威胁2、流感病毒
流感是一种非常常见的传染病,是由病毒(不是一种,而是约1万种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还能引起心肌炎、肺炎、支气管炎等多种并发症。 这种病无论男女老少都有易感性,没有明显的季节性,但多发生于冬春季节,尤其在学校、工厂等集体单位易造成流行 。第2节 来自微生物的威胁 由于流感病毒具有高度传染性,所以极易发生流行,甚至达到世界范围的大流行。我国是流感多发国,而且在1957年以来的3次世界性大流行均起源于我国。   1917-1919年:欧洲爆发流感疫症,导致2,000万人死亡(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死亡人数只是850万人),是历史上最严重的流感疫症。   1957-1958年:1957年2月在中国贵州爆发(病毒可能是在1956年从苏联传来),其后散播至世界各地。全球受影响的人数占总人口的10%至30%,1968-1969年:流感从香港开始,全球的死亡人数达70万人,其中美国就占3万多人。   1976年:新泽西一名青年染上猪流感,引致恐慌会爆发新疫症,于是大规模推行疫苗注射。   1986-1993:世界不同地区发生数宗人类染上猪流感的病案 。第2节 来自微生物的威胁电镜下的流感病毒粒子电镜下看到的新产生的病毒粒子从细胞表面以出芽方式释放第2节 来自微生物的威胁病毒粒子的一种非正常排列 病毒粒子群第2节 来自微生物的威胁 脊髓灰质炎是一种古老的疾病,早在公元前3700年医书上就有此病的记载。二次世界大战后,欧美国家常有流行,直到本世纪50年代末出现疫苗以后,此病才逐渐得到控制。1955年注射用脊髓灰质炎灭活疫苗的研制成功,标志着人类战胜脊髓灰质炎的开始,1961年口服脊髓灰质炎灭活疫苗问世。 第2节 来自微生物的威胁 艾滋病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简称HIV)引起的疾病,在医学上全称为“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Acquired Immune Deficiency Syndrome,AIDS)是一种生存于人的血液之中并能够破坏人体免疫系统,进而使人体失去对其他疾病的抵抗能力,引发不可治愈的感染和肿瘤,最终导致被感染者死亡的病毒。 第2节 来自微生物的威胁 绝大多数染上HIV的患者要经过5到10年的时间才发展成为病人,一般会在发病后的2-3年内死亡。 HIV的传染途径:要说明的是,只有带病毒的血液、精液或阴道分泌物成功进入人体内血管中,才能构成HIV的传播。而与艾滋病人及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的日常生活和工作接触(如握手、拥抱、共同进餐、共用工具、办公用具等)不会感染艾滋病,艾滋病不会经马桶圈、电话机、餐饮局、卧具、游泳池或公共浴室等公共设施传播,也不会经咳嗽、打喷嚏、蚊虫叮咬等途径传播。第2节 来自微生物的威胁 我国自1985年发现首例AIDS以来,HIV感染人数不断上升。截至1999年9月,全国31省、自治区、直辖市报告HIV感染者15,080例,计达4,730万。1998年全世界新增HIV感染者和艾滋病患者580万,平均每天有16,000 其中AIDS 477例,死亡224例。据专家估计,我国实际HIV感染者可能已逾40万。仅1998年,全国共报告HIV感染者3,306例,其中AIDS 136例,静脉吸毒人群中HIV感染者在1994年前仅限于云南省,到1997年已扩散到12个省。
全世界AIDS感染情况:世界范围内已有36,000,000人口成为HIV带毒者或AIDS患者 1,400,000儿童已成为HIV携带者已有将近21,800,000人死于AIDS 2000年有大约3,000,000人死于AIDS第2节 来自微生物的威胁 肝炎是由肝炎病毒引起的疾病,其传染性极强,对人体造成极大的危害和痛苦。引起肝炎的病毒有多种类型,包括甲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A virus, HAV)、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 HBV)、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 virus, HCV)、丁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D virus, HDV)、戊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E virus, HEV)等,分别能够引起甲型、乙型、丙型、丁型、戊型5种肝炎症状。近年又发现有己型肝炎(HFV引起)和庚型肝炎(HGV引起)出现。 第2节 来自微生物的威胁 现代医学认为甲型肝炎是由于感染HAV引起的,其机理目前尚未完全阐明,与乙肝相比,甲肝由于具有发病时间短,对肝脏损伤轻,一般不会转化为慢性。   乙型肝炎是世界范围的病毒性传染病,据估计,全世界有3亿人携带有HBV,而我国就有1.2亿HbsAg阳性携带者。 第2节 来自微生物的威胁 禽流感(Avian influenza)是由A型流感病毒引起的一种禽类感染或疾病综合症,极易在禽鸟间散播,可引致家禽大量死亡,对家禽业带来不可估量的破坏。禽流感为一种人兽共患的烈性传染
病。病禽及其尸体的血液、
内脏、分泌物和排泄物中
均含有病毒,是主要的传
染源。该病通过被污染的
用具、场地、吸血昆虫而
被传播 第2节 来自微生物的威胁 1997年,香港发生全世界第一宗人类受H5型禽流感感染病例,原本只影响鸡的病毒亦令人类患病。香港政府下令屠宰150万只鸡。受影响的人数为18人,其中6人死亡。1997年“禽流感事件”之后,作为香港主要的活鸡供应地,广东蒙受了近10亿元的经济损失。   2002年3月香港爆发了一波可能致命的禽流感,一处养鸡场饲养的鸡7,000只遭扑杀,其因是死于H5型流感病毒。香港2002年2月1日爆发这波禽流感病毒疫情后,已扑杀了860,000只鸡,而为了补偿家禽养殖户的损失则耗费掉政府上亿元的港币。
现有研究表明,人流感病毒和禽流感病毒在新情况下可迅速感染猪,于是就有了这样一个理论:猪起到一种“混合器”的作用,人流感病毒和禽流感病毒在其中发生了重组,这样就出现了含有人流感病毒基因的禽流感病毒,从而这种病毒就能在人群中增殖和传播,因为这种病毒具有不同的血凝素表面糖蛋白,所以人群在这种病毒面前可被认为是免疫空白的。 第2节 来自微生物的威胁 牛海绵状脑病(Bovine Spongiform Encephalopathy,BSE)又称疯牛病,它是一种侵犯牛中枢神经系统的慢性的致命性疾病,是由一种非常规的病毒。 1996年3月20日,英国政府宣布,英国20余名克-雅氏病患者与疯牛病传染有关,引起世界的震惊。为此,英国将疯牛病疫区的1100多万头同群牛屠宰处理,造成了约300亿美元的损失,并引起了全球对英国牛肉的恐慌。现在对于疯牛病的处理,还没有什么有效的治疗办法,只有防范和控制这类病毒在牲畜中的传播。一旦发
现有牛只感染了疯牛病,只能
坚决予以宰杀并进行焚化深埋
处理。但也有看法认为,即使
染上疯牛病的牛只经过焚化处
理,灰烬仍然有疯牛病毒,把
灰烬倒在堆田区,病毒就可能
会因此而散播。 第2节 来自微生物的威胁 口蹄疫是由口蹄疫病毒感染引起的偶蹄动物共患的急性、热性、接触性传染病,最易感染的动物是黄牛、水牛、猪、骆驼、羊、鹿等,黄羊、麝、野猪、野牛等野生动物也易感染此病。本病以牛最易感,羊的感染率低。口蹄疫在亚洲、非洲和中
东以及南美均有流行,
在非流行区也有散发病
例。早在17-19世纪,
德国、法国、瑞士、意
大利、奥地利已有口蹄
疫的流行记载。   第2节 来自微生物的威胁 历史上,1951-1952年在英法爆发的口蹄疫,造成的损失竟高达1.43亿英镑;1967年英国口蹄疫大爆发导致40万头牛被屠宰,损失1.5亿英镑。英、法国等国家爆发口蹄疫后,严重影响到了猪肉的售价。而大量宰杀牲畜后,需要饲养的牲畜已所剩无几,市场对动物饲料的需求大减,造成玉蜀黍和大豆等动物饲料的价格下跌。
患口蹄疫的动物会出现发热、跛行和在皮肤与皮肤黏膜上出现泡状斑疹等症状。恶性口蹄疫还会导致病畜心脏麻痹并迅速死亡。   人一旦受到口蹄疫病毒传染,经过2-18天的潜伏期后突然发病,表现为发烧,口腔干热,唇、齿龈、舌边、颊部、咽部潮红,出现水疱(手指尖、手掌、脚趾),同时伴有头痛、恶心、呕吐或腹泻。患者在数天后痊愈,愈后良好。但有时可并发心肌炎。患者对人基本无传染性,但可把病毒传染给牲畜动物,再度引起畜间口蹄疫流行。 狂犬病是由狂犬病毒引起的人畜共患的传染病。早在1884年, Louis Pasteur就创建了一种疫苗,并救活一个被狂犬咬伤的农民儿子的生命。   世界卫生组织估计:每年约有35,000至50,000死亡病例,并且绝大多数发生在发展中国家。本病广泛地存在于世界各地,所有温血动物都能感染。 感染者发病时呈高度兴奋状态,一旦喝水即引起严重的痉挛等症状,出现恐水现象,故又称“恐水症”(hydrophobia)。
3~5日后,病人转入麻痹、
昏迷状态,最后呼吸、循
环衰竭而死。 人被狂犬
咬伤,应立即清洗伤口,
可用20%肥皂水、去垢剂、
含胺化合物或清水充分洗
涤。清洗后,尽快注射狂
犬病毒免疫血清 。第2节 来自微生物的威胁三、传染病与非传染病
1、传染病和非传染病。
传染病是在一定环境条件下由病原体所引起的,并且能够在人与人之间、人与动物之间或动物与动物之间传播的疾病。传染病具有传染性、流行性和免疫性的特点 。 第2节 来自微生物的威胁 传染病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
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 第2节 来自微生物的威胁病原体:使人或动物发生传染病的生物。传染病的病原体可分为寄生虫和微生物两大类。
传染源:是指能够散播病原体的人或动物。
传播途径:是指病原体离开传染源到达健康人所经过的途径。病原体传播的主要途径有:空气传播、水传播、饮食传播、接触传播、生物媒介传播等。
易感人群:是指对某种传染病缺乏免疫力而容易感染该病的人群。
预防传染病的措施: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者 第2节 来自微生物的威胁区分传染病和非传染病的理由: √ √ √
X X X流感、肝炎、爱滋病、 肿瘤、冠心病、糖尿病、
禽流感 高血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