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旅游业被称为“朝阳产业”的原因是
A.在20世纪50年代才开始出现 B.能满足人们精神消费的需求
C.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 D.旅游业正由发达国家转移到发展中国家
【答案】1.C
2.“旅游一动百业兴”体现旅游活动的作用是
A.满足人类的需求 B.促进经济的发展 C.扩大交流 D.保护环境
【答案】2.B
【解析】2.“旅游一动百业兴”,说明旅游业可以带动住宿、餐饮、交通运输、邮电通信、金融贸易等第三产业的发展,促进农副产品加工、建材、交通机械等工业部门的发展。
3.国内旅游活动的作用主要体现在
A.可以缩小地区间的经济差异 B.可以丰富文化生活、健体、治病
C.是回笼货币、稳定市场的重要途径 D.能够满足人们各种商业活动的需求
【答案】3.C
【解析】3.旅游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发展国内旅游业是回笼货币、稳定市场的重要途径。
4.下列有关旅游活动对经济发展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A.国际旅游业在世界范围内造成了国民收入的再分配,增加了旅游客源国的外汇收入
B.发展入境旅游业是回笼货币、稳定市场的一个重要途径
C.发展旅游业是解决社会就业的一条重要途径
D.现代旅游业的发展,使不同地区间的人们彼此增进了了解,扩大了交流
【答案】4.C
【解析】4.国际旅游业增加了旅游接待国的外汇收入;发展国内旅游可回笼货币;D项的叙述不属于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5.西双版纳地区,很多宾馆、旅社、摊点的服务人员讲英语,说明
A.英语是国际工作语言 B.旅游活动可以扩大文化交流
C.傣族人偏爱英语 D.西南地区靠近印度,受英语扩散影响
【答案】5.B
6.“我爷爷小的时候,常在这里玩耍,高高的前门,仿佛挨着我的家……”这首2012年春晚上李谷一演唱的《前门情思大碗茶》唱出了北京“胡同文化”的深厚文化底蕴。“胡同游”吸引了大批外国旅游者,其积极影响主要是
A.提供大量就业机会 B.促进国民素质提高
C.提高我国人民生活质量 D.促进文化交流
【答案】6.D
【解析】6.北京“胡同文化”底蕴深厚,国外旅游者的大批到来极大地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
旅游对环境保护的促进作用日渐明显,“绿色”“惠民”成为旅游市场发展的主流方向。据此完成7—8题。
7.下列对旅游促进环境改善作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A.广西漓江地区的环境治理,最大的动力是旅游业的发展
B.环境污染罚款是旅游环境保护资金的主要来源
C.旅游设施建设是旅游环境保护的重要内容,不会对环境产生危害
D.旅游规划开发中,必须将经济效益放在首位
8.目前,许多地方提出了“绿色旅游”的口号,主要是针对
A.对背景环境的破坏 B.对文物古迹的破坏
C.环境污染问题 D.冲击正常社会秩序
【答案】7.A 8.C
9.观光农业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旅游业与农业交叉的新兴产业。它既是农业生产的一部分,又具有旅游业休闲娱乐、提供旅游服务的功能。发展观光农业的意义有
①有利于扩大农业经营范围 ②有利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③便于大量销售农产品 ④避免环境污染 ⑤加强城乡交流,促进科技兴农
A.①③⑤ B.①②④ C.②③⑤ D.①②⑤
【答案】9.D
【解析】9.观光农业是在传统农业基础上出现的新型农业,利于扩大农业经营的范围,也利于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观光农业的主要游客应是城市居民,利于城乡交流。故选D。
由于埃及局势动荡导致中国游客大幅减少,2014年仅为5万人左右。2015年1月7日,埃及旅游部门官员在开罗表示,目前埃及安全形势趋于稳定,期待更多中国游客在新的一年到埃及旅游。据此完成10—11题。
10.埃及的开放对我国旅游者的重要意义是
①丰富和积累文化知识 ②扩大就业机会 ③扩大交流 ④促进经济发展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 D.①②④
11.埃及向中国游客开放,对其经济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表现为
①可以增加外汇收入 ②可以回笼货币,稳定市场 ③扩大就业 ④扩大文化交流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
【答案】10.C 11.D
国家旅游局2016年2月14日发布,2016年春节假日期间,全国共接待游客3.02亿人次,比上年同期增长15.6%;实现旅游收入3 651亿元。据此回答12—13题。
12.中国的“假日经济”得以迅速发展的重要原因是
A.中国铁路运输的多次提速 B.中国人民消费结构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C.改革开放后人民的收入不断提高 D.新建了许多旅游景点以吸引旅游者
13.假日旅游活动产生的主要作用是
A.增加国家外汇收入 B.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
C.促进生态环境的保护 D.满足人们生存的物质需求
【答案】12.C 13.B
【解析】12.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促进了“假日经济”的迅速发展。
13.假日旅游可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A、C项不符合题意,D项应为旅游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
以下四幅图表现的是我国部分少数民族的民俗、节庆活动。据此完成14—15题。
14.以下文化特色旅游项目与其民族对应正确的选项是
A.①—壮族 B.②—藏族 C.③—苗族 D.④—彝族
15.文化特色旅游项目发展对旅游接待地文化环境的不利影响主要表现为
A.不同民族和文化接触增多,增加了一些社会、民族偏见
B.在原来民俗文化的基础上经整合而创新了一些新的文化特色旅游项目
C.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融合,民族文化的特色与吸引力下降
D.民俗、节庆、宗教活动作为旅游项目来开发,其本身的传统文化价值有所下降
【答案】14.A 15.D
16.当前最热门的旅游为“乡村游”。下列关于乡村游的叙述,正确的是
A.对背景环境无影响 B.对文物古迹的破坏严重
C.加速农村经济发展 D.不属于生态旅游
【答案】16.C
【解析】16.“乡村游”是一种新兴旅游,主要是为了体验农村生活的旅游,虽然对象不是文物古迹,也会带来一些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但整体上属于生态旅游的一部分,具备带动经济发展的作用。
下图是我国厦—漳—泉(厦门、漳州、泉州)区域旅游景区与重要旅游资源分布示意图。现有旅游线路L1(厦门—马洋漂流—温泉度假村—野山谷生态乐园—厦门)和旅游线路L2(厦门—鼓浪屿—清源山—大地土楼群—厦门)。据此回答17—18题。
17.旅游线路L1的主题可定为
A.闽南文化之旅 B.世界遗产之旅 C.探险之旅 D.生态之旅
18.厦—漳—泉西部土楼群发展旅游的意义有
①改善这一地区的基础设施条件 ②促进海峡两岸交流 ③加强民族融合 ④保护世界文化遗产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17.D 18.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