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气污染与保护[下学期]

文档属性

名称 空气污染与保护[下学期]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33.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浙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07-05-10 18:08:00

文档简介

(共42张PPT)
第7节
空气污染与保护
你的感觉怎样?
当空气中某些组分的含量超过了正常含
量,或者空气中进入了正常情况下不存
在的成分或有毒有害物质,从而影响人
的健康和生物的生长发育,或对各种物
质以及对天气和气候产生不良影响时,
这样的空气状态称为空气污染。
一、空气污染:
1、什么是空气污染?
空气有一定的自净能力,在一般情况下能保持清洁新鲜的状态。
空气污染的来源
沙尘暴
火山爆发
工厂烟囱冒出的浓烟
火力发电厂烟尘污染
汽车尾气
定向爆破
B、①氮氧化物
(主要是NO和NO2)
②碳氢化合物等
2、主要的污染物:
光化学烟雾
A、可吸收颗粒
C、①SO2(形成酸雨)
②碳氧化物(CO2和CO)
3、空气污染的来源:
一氧化碳、氮氧化物、碳烟、二氧化硫等。
⑴汽车尾气:
(为主要的 空气污染源之一)
主要的有害成分有:
⑵可吸入颗粒物:粒径在0.1-100微米,
不易在重力作用下沉降到地面,能在
空气中长期飘浮的颗粒物,称为可吸
入颗粒物。影响生活和生产。
工厂烟囱排出的烟尘,土地、
房顶、马路或建筑工地上卷起的尘土,
蝴蝶抖落的翅上的鳞片,植物的花粉
和细菌等。
B、危害:
过多的可吸入颗粒物会使人
感到眼睛和呼吸道有刺激性症状,空
气中的病菌容易使人感染疾病。
A、来源:
危害:酸雨直接危害人类健康;酸雨使水域和土壤酸化,损害农作物和林木生长,危害 渔业;腐蚀建筑物、工厂设备和文化古迹。
汽车尾气
沙尘
焚烧垃圾
工业废气
下列哪些在我们周围有发生?
它们会危害我们吗?
可吸入颗粒物:吸入过多,会引起慢性气管炎、尘肺、矽肺、肺癌等疾病。
多种有毒物质:吸入过多,会呛人眼鼻,还使人头晕,呼吸紧迫,甚至诱发肺癌。
如何解决这些问题?
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40年代初)  汽车排放大量尾气,在日光作用下,形成光化学烟雾。危害眼睛和呼吸道粘膜。
实验交流:
1、在载玻片上贴一层双面透明的不干胶
带,分别放置在各种不同的环境里,
收集空气中的悬浮颗粒物。
2、在载玻片下面衬一黑纸,用肉眼观察
随着放置时间的延长,不干胶带上出
现的变化,这说明什么?
空气中有可吸入颗粒物
3、放置24小时后,收回载玻片,先用放
大镜观察不干胶带。然后,在载玻片
的不干胶带上面盖上盖玻片,放在显
微镜下再仔细观察。
不干胶带上有些什么?____________;
它们是怎么来 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同环境所粘的颗粒物一样吗
小颗粒
它们是空气中悬浮的小
颗粒沉降在胶带上形成的
不同环境中所粘的颗粒物是不同的
工厂废气和烟尘
汽车
尾气
建筑材料
排放有害
有毒气体
居民炉灶
图中这些现象给我们的大气带来了多少创伤哪!
土地沙漠化
(说明:天然降水成弱酸性。因为
空气中含有少量的二氧化碳,溶于
水呈弱酸性)
二、酸雨
1、什么叫酸雨?
pH低于5.6的酸性降水,称为酸雨。
我国的能源结构是以煤炭为主,
所以二氧化碳、二氧化硫和一氧化氮
的排放量较大,经检测,酸雨约占降
水量的44.5%。
2、酸雨形成的原(点击播放动画)
降水中溶有空气中存在的二氧化
硫、氮氧化物等。主要是硫酸、硝酸,
pH越小,酸性越强。
燃烧煤、石油、天燃气等
排放二氧化硫和氧化氮
酸雨的形成
H2SO4
HNO3
危害健康,水域和土壤酸化,损
害农作物和林木生长,危害渔业,
腐蚀建筑物、工业设备和文化古迹。
3、酸雨的危害:
酸雨的警示
酸雨的危害
1908
1968
酸雨几年变化图
PH值几年变化图
2、保护空气要控制污染源,加强空气
质量监测和预报,发展“绿色工业”,
使用清洁能源,植树造林,绿化环
境。
三、保护空气
1、洁净的空气对生命非常重要。被污染
的空气损害人体健康,影响动植物的
正常生长,破坏生态平衡;臭氧层破
坏、温室效应加剧、可吸入颗粒物过
多和酸雨等都有空气污染有关。
二氧化硫、一氧化碳、二氧化氮、
可吸入颗粒物和臭氧等。
3、空气污染指数:
就是将常规监测的几种空气污染物浓度
简化成数值形式,分级表示空气污染程
度和空气质量状况。
空气污染指数的项目暂定为:
空气污染指数范围及相应的空气
质量级别:P72
请你为了我们的生存环境想想办法吧.
1、加强空气质量监测和预报
2、消除污染源
太阳能汽车
3、治理废气:
4、植树、造林、种草、改善环境:
杭甬温今日空气质量预报
浙江省环境监测中心站提供
城市 空气质量状况 污染指数
(API) 首要污染物
杭州 Ⅲ 1(轻微污染) 101-121 可吸入颗粒物
宁波 Ⅱ(良) 78-98 可吸入颗粒物
温州 Ⅱ(良) 66-86 可吸入颗粒物
下表是刊登在1月23日浙江日报上的杭甬温空气质量日报和预报
地球之“肺”——森林
作用:
1、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
2、净化大气
1、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
四、地球之肺
--森林
作用:
2、净化大气
练一练:P73 1、2、3
(课本P73)1.我国许多城市已经出现以液化石油气为燃料的环保型汽车,你能说出这种汽车排放的气体主要是什么吗?
(课本P73)2.酸雨是怎样形成的?酸雨对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有什么影响?
二氧化碳和水
PH值小于5.6的酸性降水.
大片森林死亡、农作物枯萎、土壤酸化降
低肥力、使河流湖泊水体酸化,水生生物
死亡、并使水生生物受毒害,从而影响人
的身体健康,同时还会腐蚀建筑物。
3、什么是可吸入颗粒物?为什么说可吸
入颗粒物也是污染空气的一种重要因素?
粒径在0.1—100微米之间、不易在重力
作用下沉降到地面、能在空气中长期飘
浮的颗粒物。
刺激人的眼睛和呼吸道,某些花粉还可
能会导致一些人的过敏反应。当流行病
发生时,空气中含有大量的致病细菌,
抵抗差的人吸入这样的空气就会有可能
被传染的。也会给医疗手术带来巨大的
安全隐患,给制药和电子产品的质量带
来严重影响。
大气环境问题 原因 保护措施 危 害
全球变暖
臭氧空洞
酸雨
二氧化碳增多
氟氯烃化合物增多
①危害人体健康②破坏生态及经济
使用冰箱、空调时释放出的
酸性气体增多
燃烧矿物燃料排放出二氧化硫、氧化氮
①燃烧矿物燃料②毁林
破坏生态及经济
①危害人体健康②破坏生态及经济③腐蚀建筑物
①提高能源利用率,采用新能源②植树造林
①研制新型制冷系统②植村造林
①减少酸性气体排放,综合利用②植树造林
空气环境问题
练一练:
1.空气污染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 等。
2.空气污染已对人类造成重大威胁。下
列名词与空气污染无关的是: (  )
 A.潮汐       B.酸雨
 C.土地沙漠化   D.工业三化
汽车尾气 可吸入颗粒物
A
练习:
污染指标
指数
城市 可吸入颗粒物TSP 氮氧化物NOX 二氧化硫
SO2 空气质量级别
北京 250 208 84 IV
兰州 301 251 76 V
威海 35 40 37 I
(1)空气质量最差的城市…………( )
(2)空气质量级别确定的依据是…( )
A、三项指标综合考虑
B、看最大的数据
C、看最小的数据
兰州
B
① ② ④
例题:
下面是我国部分城市空气质量周报,阅读并回答下列问题:
注:TSP—空气中的飘尘;NOX——氮氧化物,SOX—硫氧化物。
(1)最容易出现酸雨的城市是 。
(2)为减少城市酸雨的产生,可采取的措施是 。
①少用煤作燃料;②采用燃料脱硫技术;③向已酸化的土壤加石灰;④开发新能源
城市 污 染 指 数 首 要 污 染 物 空气质量级别 城市 污 染 指数 首 要 污染 物 空气质量级别
北京 92 TSP Ⅱ 哈尔滨 96 TSP Ⅱ
济南 76 TSP Ⅱ 重庆 98 SOX Ⅱ
天津 82 TSP Ⅱ 上海 74 NOX Ⅱ
武汉 83 NOX Ⅱ 贵阳 69 TSP Ⅱ
⑴ ⑵ ⑶ ⑷
例题: 到2005年,“西气东输”工程将为上海
每年送来30亿立方米天然气,天然气的主要成
分是甲烷(CH4),它是一种“清洁能源”,甲
烷在空气中完全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写出
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
城市煤气中通常含有CO气体,写出CO燃烧的化
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煤气与天然气相比,从安全角度看,煤气的主
要缺点是 。从
环境保护的角度,煤气、天然气和氢气中,首
选的燃料是 。
CH4+2O2==CO2+2H2O
2CO+O2==2CO2
容易造成煤气中毒
氢气(H2)
让我们从身边小事做起,争做保护空气的环保卫士!(共23张PPT)
1930年12月,发生在比利时马斯河谷工业区。位于狭窄河谷内的这个工业区,分布有大量的炼油厂、金属厂、玻璃厂等重污染工厂。这些工厂排放出大量的有害废气和工业粉尘,严重影响了当地人们的健康。   
1.比利时马斯河谷烟雾事件
从12月1-5日,由于天气的影响,河谷内出现静风,空气污染物扩散不出去。同时,也出现了逆温层,污染物难以扩散到高空,只能在低空中聚集,污染物浓度迅速上升。结果造成60多人在一周内死亡,市民中心脏病、肺病患者的死亡率增高,家畜死亡率也大大增高。
2. 美国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
40、50和70年代,发生在美国的洛杉矶市。40年代时,洛杉矶市的汽车保有量就达到了250万辆,每天需要消耗汽油1000多吨。汽车尾气中的碳氢化合物、氮氧化物等污染物就漂浮在街道上的空气中,在强烈阳光的照射下发生物理化学反应,产生了有毒的浅蓝色烟雾,造成大量市民眼睛红肿、咽炎、呼吸道疾病恶化乃至思维紊乱,肺水肿等疾病。1955年发生的光化学烟雾事件导致400多人因中毒、呼吸衰竭死亡,1970年发生的事件使3/4的市民患病。
3、多诺拉烟雾事件 1948年
  美国的宾夕法尼亚州多诺拉城有许多大型炼铁厂、炼锌厂和硫酸厂。1948年10月26日清晨,大雾弥漫,受反气旋和逆温控制,工厂排出的有害气体扩散不出去,全城14000人中有6000人眼痛、喉咙痛、头痛胸闷、呕吐、腹泻。17人死亡。
4、伦敦烟雾事件 
(1952年)
自1952年以来,伦敦发生过12次大的烟雾事件,祸首是燃煤排放的粉尘和二氧化硫。
烟雾逼迫所有飞机停飞,汽车白天开灯行驶,行人走路都困难,烟雾事件使呼吸疾病患者猛增。1952年12月那一次,5天内有4000多人死亡,两个月内又有8000多人死去。
5、水俣病事件 1953 1956年
日本熊本县水俣镇一家氮肥公司排放的废水中含有汞,这些废水排入海湾后经过某些生物的转化,形成甲基汞。这些汞在海水、底泥和鱼类中富集,又经过食物链使人中毒。
当时,最先发病的是爱吃鱼的猫。中毒后的猫发疯痉挛,纷纷跳海自杀。没有几年,水俣地区连猫的踪影都不见了。1956年,出现了与猫的症状相似的病人。因为开始病因不清,所以用当地地名命名。1991年,日本环境厅公布的中毒病人仍有2248人,其中1004人死亡。
6、骨痛病事件 1955 1972年
镉是人体不需要的元素。日本富山县的一些铅锌矿在采矿和冶炼中排放废水,废水在河流中积累了重金属“镉”。人长期饮用这样的河水,食用浇灌含镉河水生产的稻谷,就会得“骨痛病”。病人骨骼严重畸形、剧痛,身长缩短,骨脆易折。
 7、日本米糠油事件 1968年
先是几十万只鸡吃了有毒
饲料后死亡。人们没深究
毒的来源,继而在北九州
一带有13000多人受害。这
些鸡和人都是吃了含有多
氯联苯的米糠油而遭难的。
病人开始眼皮发肿,手掌
出汗,全身起红疙瘩,接
着肝功能下降,全身肌肉
疼痛,咳嗽不止。这次事
件曾使整个西日本陷入恐
慌中。
8、印度博帕尔事件 
(1984年)
12月3日,美国联合碳化公司在印度博帕尔市的农药厂因管理混乱,操作不当,致使地下储罐内剧毒的甲基异氰酸脂因压力升高而爆炸外泄。45吨毒气形成一股浓密的烟雾,以每小时5000米的速度袭击了博帕尔市区。死亡近两万人,受害20多万人,5万人失明,孕妇流产或产下死婴,受害面积40平方公里,数千头牲畜被毒死。
9、切尔诺贝利核泄漏事件 1986年
  4月26日,位于乌克兰基辅市郊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由于管理不善和操作失误,4号反应堆爆炸起火,致使大量放射性物质泄漏。西欧各国及世界大部分地区都测到了核电站泄漏出的放射性物质。 31人死亡,237人受到严重放射性伤害。
  
而且在20年内,还将有3万人可能因此患上癌症。基辅市和基辅州的中小学生全被疏散到海滨,核电站周围的庄稼全被掩埋,少收2000万吨粮食,距电站7公里内的树木全部死亡,此后半个世纪内,10公里内不能耕作放牧,100公里内不能生产牛奶……
  这次核污染飘尘给邻国也带来严重灾难。这是世界上最严重的一次核污染。
10、剧毒物污染莱茵河事件 1986年
11月1日,瑞士巴塞尔市桑多兹化工厂仓库失火,近30吨剧毒的硫化物、磷化物与含有水银的化工产品随灭火剂和水流入莱茵河。顺流而下150公里内,60多万条鱼被毒死,500公里以内河岸两侧的井水不能饮用,靠近河边的自来水厂关闭,啤酒厂停产。有毒物沉积在河底,将使莱茵河因此而“死亡”20年。
人类环境保护意识的觉醒   
当人类陶醉于对自然界一个又一个的胜利时,自然环境却向人类敲响了 警钟。人类对自然的行为失误而引起的生态问题、环境问题无情地报复了人类:天空烟尘密 布、污水遍地横流、生态遭到破坏、能源面临危机、森林的锐减、物种的灭绝、沙漠的扩张 、气候的变异、人口的爆炸以及温室效应和臭氧层破坏等。 ? 在经历了大自然的无情报复,并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之后,人类开始了深刻的反思,从 危机中觉醒。
1972年6月 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成功地在瑞典斯德哥尔摩举行,有113 个国家和一些国际组织的代表参加,会议通过了《人类环境宣言》、《人类环境行动 计划》等文件。这次会议被认为是国际社会重视生态环境保护的第一个重要里程碑。
1.《拉姆萨湿地公约》
湿地的定义即陆地上所有季节性或常年积水地段,包括沼泽地、泥炭地、湿 基地、湖泊、河流、稻田、海岸、滩涂、海口、珊瑚礁、红树林以及低潮时水深 6 米 内的海 岸带。湿地是水陆相互作用形成的独特生态系统,是自然界最富生物多样性的生态景观 和人 类最重要的生存环境之一。湿地被称作陆地上的天然蓄水库,它不仅为人类提供了大量的水 资源,而且在蓄洪防旱、调节气候、控制土壤侵蚀、促淤造路、降解环境污染等方面起着极 其重要的作用,因此,湿地被称作“自然之肾”。
湿地的生态结构独特,通常拥有丰富的野 生动植物资源,是众多野生动物,特别是珍稀水禽的重要栖息地。湿地还具有极高的生产力 ,它为人类提供大量的粮食、肉类、能源以及多种工业原料和旅游资源。但是,正是这最后 一种作用的不适当开发和滥用,危及到湿地本身的生存,也不可避免地影响到了其它功能的 发挥。 ?
1971 年 ,国际社会在伊朗的拉姆萨正式通过了《关于特别是作为水禽栖息地的国际重要湿 地公约》,简称为《拉姆萨湿地公约》。公约规定各缔约国至少指定一个国立湿地列入国际 重要湿地名单中,并考 虑它们在养护、管理和明智利用移栖野禽原种方面的国际责任:公约要求缔约国设立湿地自 然保留区,合作进行交换资料,训练湿地管理人员,需要时应召开湿地和水禽养护大会。
2.《联合国海洋法公约》
  20世纪50年代以来,随着海洋污染的日益严重,各国逐渐重视海洋污染问题,并进行合作 以防止和减轻海洋污染,有关防止海洋污染的国际法因而迅速发展起来。1982年12月10日《 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签订于牙买加,1994年11月16日正式生效,迄今有158个签约国、117个成员国。公约对海洋污染所下的定义为:“人类直接或间接把物质或能量引入海洋环境,其中包括河口湾,以致造成或可能造成损害生物资源和海洋生物、危害人类健康、妨碍包括捕 鱼和海洋的其它正当用途在内的各种海洋活动,损坏海水使用质量或减损环境优美等有害影响。”《联合国海洋公约》所提出的一系列新概念和原则,如防止环境污染、环境影响评价 制度以及制定污染紧急应变计划等均为国际法的发展起了重大的促进作用。
3.《保护臭氧维也纳公约》
  臭氧层是地球的保护伞,它的主要作用是防止太阳的紫外线辐射和吸收来自 地球的长波辐 射,它一旦遭到破坏就会使强烈的紫外线在无臭氧分子吸收阻挡的情况下无情地射向大地,从而危害人体健康和造成财产损失,并且对生态系统产生不良的影响。臭氧层破坏的人 为原因是人类使用氯氟烃类物质来作为致冷剂、喷雾剂、发泡剂和清洗剂所致。这类物质在大气中长期存在就能够使其浓度不断升高,通过一系列的物理化学变化,使大气平流层中的 臭氧遭受破坏。 ?
臭氧层破坏的问题早在20世纪70年代就引起国际社会的关注。1985年《保护臭氧层维也纳 公 约》由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在维也纳签订。公约于1988年9月22日 生效,截止1997年1月,有163个国家、地区和国际组织加入了该公约。我国于1989年9月11日加入该公约。《保护臭氧层 维也纳公约》规定了缔约国应当采取保护臭氧层措施和依靠国际合作以减少改变臭氧层活动 的义务。作为对该《公约》的补充,1987年在加拿大举行的国际会议上由来自43个国家的代表通过了《关于消耗臭氧层物质的蒙特利尔议定书》,规定了发达国家应当在20世纪减少氟氯烃使用量的50%,发展中国家则在人均氟氯烃消耗量不超过0 3千克时可以有10年的宽限期。《公约》以及《议定书》等共同构成了关于保护臭氧层的条约体系。
4.《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
气候变化问题已成为一个全球环境问题,而全球变暖则是目前气候变化的一个主 要论题。 全球变暖的原因可以通过温室效应来解释。大气中的水蒸汽、二氧化碳、甲烷、一氧化碳和 臭氧等气体部分地吸收了地表的热辐射,对这种辐射起了一部分遮挡作用,从而使地表 加热升温,这样就对地面起了保温作用,因此,这种遮挡被称为“温室效应”,这些气体被 称作“温室气体”。 ?   
国际社会对于全球气候变化问题的关注是20世纪 80年代开始的。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和世界气象组织于1988年成立了政府间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专门负责有关气候变化问题及其影响的评价和对策研究工作。1992年6月在巴西举行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有153个国家签署了《气候变化框架公约》,1994年3月生效,该公约现有176 个 缔约方。它为国际社会在对待气候变化问题上加强合作提供了法律框架。公约的目标是:将大气中温室气体的浓度稳定 在防止气候系统受到危险的人为干扰的水平上,这一水平应当在足以使生态系统能够自然地 适应气候变化、确保粮食生产免受威胁并使经济发展能够可持续地进行的时间范围内实现。
5.《生物多样性公约》
生物多样性是指地球上的生物(涵盖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等 ) 在所有形式、层次 和联合体中生命的多样化,包括生态系统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基因多样性。迄今为止,地球上存在的生物约有300万~1000万种以上。由于人类对自然资源的掠夺性开发利用,若干年来 ,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已受到严重威胁,许多物种正变为濒危物种。据估计,地球上近170多万个已被鉴定的物种中,目前正以每小时1种 ,即每年近9000种的速度消失着。生物多样性 的丧失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障碍,生物多样性的丧失必然减少生物圈中的生态失衡,物 质循环过程受阻,间接影响全球气候变化,进而恶化人类的生存环境,限制人类生存与发展 的选择机会。
随着生态学的创建,人们对生物多样性价值的认识上升到伦理学、经济学的高 度,支持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国际公约或协定也不断制定。1992年6月5日《生物多样性公约》在里约热内卢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签署。它为生物资源和生物多样性的全面保护和 持续利用建立了一个法律框架。公约主要规定了缔约国应将本国境内的野生生物列入物种目 标,制定保护濒危物种的保护计划,建立财务机制以帮助发展中国家实施管理和保护计划,利用一国生物资源必须与该国分享研究成果、技术和所得利益。
6.《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
根据《21世纪议程》的最新定义,荒漠化即主要由于人
类不合理活动和气候变化所导致的干旱、半干旱及具有
明显旱季的半湿润地区的土地退化,包括土地沙漠化、
草场退化、旱作农田的退化、土壤肥力的下降等。目前,
全球2/3的国家和地区,约10亿人口,全球陆地面积的
1/4受到不同程度荒漠化的危害,而且仍以每年5万平
方千米~7万平方千米的速度在扩大,由此造成的经济损
失,估计每年为423亿美元。受荒漠化影响最大的是发展
中国家,特别是非洲国家。荒漠化是自然、 社会、经济
及政治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人类不合理的社会经济活动
是造成荒 漠化的主要原因。人口增长对土地的压力,是
土地荒漠化的直接原因;干旱土地的过度放牧、粗放经营、
盲目垦荒、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乱樵、过度砍伐森林、
不合理开矿等是人类活动加速荒漠化扩展的主要表现。
荒漠化是地球土地资源面临的一个严重问题。1994年10月14日《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在巴黎签署,它的全称是《在经历严重干旱或荒漠化的国家尤其是在非洲,防治荒漠化公约 》。公约于1996年12月26日生效。《防治荒漠化公约》的一个特别之处是它从谈判到生效所 花的时间很短,整个过程只用了不到4年时间,可见国际社会在防治荒漠化问题上很快地达成了一致。现有107个 国家批准了该公约。公约宣布其目标是为实现受干旱和荒漠化影响地区的可持续发展,通过国际合作防止干旱和荒漠化,尤其是防止在非洲的干旱和荒漠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