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土壤》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土壤的保护》是科学课土壤单元的最后一课,在学习了土壤的成分,知道本地土壤的类型后,了解人们对土壤的破坏,培养学生从小做起,从现在做起保护土壤,保护家园的责任感,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了解保护环境、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二、教学方法: 《保护土壤》一课通过学生课下搜集资料,对身边土壤的调查,以画画的形式启发想象,为课上交流、讨论、提出合理建议做准备。在授课过程中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全员参与、互动交流的思想,主要采用了观察法、联想法、讨论法、发现法。用观察法来调查土壤破坏的现状,目的是培养学生细致认真的态度;用联想法来完成课下《美丽家园》的想象画,目的是引发学生对破坏土壤,危及子孙后代的认识,从而锻炼学生的想象力,练习学生的发散思维,开拓学生的思维空间,激发学生的创造力;用讨论法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训练思维;用发现法是为了训练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为下一步解决问题做铺垫。三、学习方式:在本课的教学中我以学生自学为主线,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搜集整理信息→思考与讨论→表达与交流→得出结论,使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学会学习。四、教学过程:(一)图片铺垫、激情导入 1. 通过前面第一课时的学习,大家学到了什么?作为本课的引入点,温故而知新。寻找新旧知识的连接点,为学生学习新知识做准备。 2. 通过展示同学们的课下作品―― 一幅《美丽家园》的想象画,让大家在相互学习的过程中,相互欣赏,共同进步。这样不仅锻炼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还体现了现代教育学科整合的新理念。(二)数据引入、激发联想 1、由美丽家园的想象画回到现实生活中,请同学们把调查身边土壤的信息在小组交流、讨论。两者对比,激起学生对美丽家园的渴望。这里教师并不急于说出保护土壤,而是回到教材的《科学在线》,让大家再次感受土壤破坏的现状,这时同学们的心情是沉重的。 2、针对科学在线的资料,师生交流。教师应该对教材做以补充,应该让学生掌握最新的资料。截止到1989年,我国各类水土流失总面积已达492万平方千米。如果是在多媒体教室,可以直接让学生看到水利部水土保持司网上公布的结果。教材上水土流失356万平方千米,只是我国水土流失可以人为治理那部分。(中国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网http://www.swcc./) 3.面对这么巨大的数字,学生很难想象,我采用图表的形式表达给学生,让学生更加直观的了解土壤破坏的现状。看,这是我国960万平方千米的土地,现在有一半的土地被白白流失,这时的学生惊呆了。这时对学生提出两个问题,1、面对这种现状我们能做些什么?(几乎是异口同声:"保护土壤")2、照这样下去,我们的地球又会怎样呢?(学生的想象不得不让我惊叹,让我佩服)。我更新补充资料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充分了解我国水土流失的范围,调动学生内在的情感,激发学生保护土壤的欲望。(三)深入实践、鼓励创造 引导学生提出合理化建议,这是本课的难点。各小组根据讨论的结果,填写土壤破坏状况及建议的报告单。报告单的设计是开放性的,不给学生更多的限制,由同学自由发挥。整理之前,我告诉学生"我国土壤的破坏如此严重,大家能不能为保护土壤想些办法?如果可以实施,老师会把大家的建议报告给国家的政府部门。"让每个学生感觉到,自己是国家的主人,从而提高同学们的参与意识,唤起同学们强烈的责任感。而这时本课的难点已经不难了,教师看到的是同学们认真思考,用心填写报告单的场面。 最后,填写《科学》教材为本单元准备的自我评价表,完成学生的自我评价。(四)内化知识、提出希望 教师把保护土壤的希望寄托给全体学生,使大家成为保护土壤的卫士和义务宣传员。"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同保护土壤,让我们心中美丽的家园变成的现实。"总之,这是一节与生活实际密切相关的科学课。学生在教师引导下,通过互动交流,自主探究,进一步实现认知的飞跃、并从心灵深处理解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增强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努力实现教学的三维目标、体现科学课的最新理念。五、板书设计土壤说课
教学 ( http: / / www. / " \t "_blank )目标
1.通过学习使学生知道土壤的肥力特性及其重要性,通过学习土壤的形成过程,了解土壤在地理 ( http: / / www. / zk / Class / 011 / " \t "_blank )环境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对于人类生存的重要性。
2.通过学习进一步培养学生从图像中提取、认定、加工处理各种信息的能力,通过对土壤标本或实地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以及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在学习过程中,使学生明确人类活动与土壤之间相互影响的关系以及人类在生产生活中对土壤这种资源合理利用的方式,逐步树立学生可持续发展和人地协调的观念。
教学 ( http: / / www. / " \t "_blank )建议
教材分析
土壤的物质组成
教材的第二部分,围绕土壤的物质组成说明土壤的肥力特性,以及土壤与农业生产的密切关系。土壤的肥力特性及形成是本节教材的重点,具有肥力特性是土壤对于人类和地理 ( http: / / www. / zk / Class / 011 / " \t "_blank )环境最为重要的因素,本段教材重点说明土壤的肥力,由于其肥力与组成有着密切关系,因此教材从土壤的成分出发,介绍了土壤的四种物质组成,矿物质、有机质、水和空气,这四种物质分别为固、液、气三相,它们共同构成了土壤这种独特的自然体,教材用一幅扇性百分比图表示了理想土壤各组分的比例关系。正是这种独特构成,对土壤肥力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教材主要从两个方面阐述土壤的物质组成及与肥力的关系:①土壤中每种组分的作用及每种组分与土壤肥力的关系;②土壤中各组分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对土壤肥力的影响。土壤与农业生产的关系,主要体现在土壤的肥力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上,教材主要从两个方面加以说明,一方面,土壤是农业生产最基本的自然资源,没有土壤就没有农业;另一方面,土壤是可更新资源,只要人们合理利用,土壤肥力不仅不会下降,反而会不断改良和提高,如果利用不当,土壤肥力就会减退。
土壤的形成
由于土壤的肥力特性与土壤的形成过程有着密切关系,因此教材在第三部分讲述了土壤的形成,这部分也是本节教材的重点。在土壤的形成中,生物特别是植物和微生物起着主导作用,土壤肥力的大小起决于生物作用,因此教材着重讲述生物对土壤形成的作用和影响,首先教材运用一幅“土壤的形成和发育”示意图说明土壤的形成过程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阶段,①裸露岩石风化——形成成土母质,释放矿物养分;②微生物和低等植物附着——形成原始土壤,有机质和养分累积;③高等植物着生——形成成熟土壤,有机质更丰富并经过微生物分解形成腐殖质。在了解了土壤形成的基础上,教材运用一幅“生物对土壤形成的作用”示意图说明生物对土壤肥力形成的作用,主要分为两个过程,一是有机质的累积过程,二是养分元素的富集过程。通过生物的作用以及气候、地形等因素的参与作用,经过长期发育,成土母质就逐渐形成了具有一定肥力的土壤。
教材在说明了自然因素对土壤形成发育的影响后,在最后一段,说明了人类活动对土壤形成过程的影响,并且用一分为二的辨证观点阐述人类对成土过程干预和影响有有利和不利两方面的结果,教材在最后提出人们对土壤利用的同时,应重视土壤的保护和培育,即人们对环境的开发利用应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使人地关系能够朝着协调的方向发展。
土壤在地理 ( http: / / www. / zk / Class / 011 / " \t "_blank )环境中的作用
本节教材介绍的土壤是陆地环境的一个重要组成要素,对于土壤,学生既熟悉又陌生,熟悉是因为学生对其都有感性认识,对其作用似乎也能够意识到与植物生长或农业生产有着密切关系,而对于土壤在整个地理 ( http: / / www. / zk / Class / 011 / " \t "_blank )环境中所起的作用以及土壤的肥力特性及其形成则比较陌生,因此本节教材在开篇首先介绍土壤的概念,并用一幅“汉字‘土’的含义”示意图及《说文解字》对土壤的概念加以说明,以帮助学生理解。从土壤的概念出发,通过“土壤在地理 ( http: / / www. / zk / Class / 011 / " \t "_blank )环境中的地位”示意图,教材阐述了土壤在地理 ( http: / / www. / zk / Class / 011 / " \t "_blank )环境中的三个作用:①土壤处于岩石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相互紧密接触的过渡地带,虽然土壤是由其他要素相互作用下派生出来的,但也是不可忽略的要素,它是结合陆地环境各要素的枢纽;②土壤是地表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的场所,是联系有机界和无机界的中心环节;③土壤能够为植物生长提供扎根立足的条件,使裸露的地表草木丛生,从而改变了陆地环境及整个地球面貌。
教学 ( http: / / www. / " \t "_blank )建议
由于本节教材与实际联系较为紧密,学生对土壤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因此有条件的学校,在教学 ( http: / / www. / " \t "_blank )中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些土壤标本,或者条件允许,也可以带学生到郊外实地观察土壤剖面,增强学生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运用理论知识解释实际现象的能力。
解释土壤的概念,可以利用教材中提供的“汉字‘土’的含义”示意图,通过对“土”字含义和图像含义的了解,明确土壤的概念。运用教材提供的“土壤在地理 ( http: / / www. / zk / Class / 011 / " \t "_blank )环境中的地位”示意图,引导学生观察土壤如何联系岩石圈、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并通过学生已有的岩石圈、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与土壤的关系等相关知识的迁移,明确土壤在四个圈层中所起的作用。通过土壤与生物圈的关系说明“土壤的肥力特性”,并使学生明确土壤的肥力与土壤的物质组成有密切关系,引导学生观察教材提供的“理想土壤的成分体积比例”示意图说明土壤的物质组成及各种组成所占的比例,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或利用土壤标本了解土壤物质的组分与其肥力特性之间的关系。土壤与农业生产的关系,教师 ( http: / / www. / " \t "_blank )应使学生明确土壤合理利用,不但肥力不会下降,反而会不断得到改良和提高,对土壤的改良可以通过调控养分——增加有机质,调控水分—灌、排结合,调控酸、碱度等措施保证土壤的肥力。这些知识对于城市的学生比较陌生,教师 ( http: / / www. / " \t "_blank )要利用学生生物、地理 ( http: / / www. / zk / Class / 011 / " \t "_blank )或化学 ( http: / / www. / Class / 077 / " \t "_blank )等相关学科的知识加以引导、讲解,使学生能够了解这些知识。“土壤的形成”部分可以引导学生观察土壤标本、教材提供的“土壤的形成和发育示意图”或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到郊外实地观察,通过观察以及学生已有的关于岩石风化形成风化壳等知识的迁移,使学生明确土壤的形成过程,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提供的“生物对土壤形成的作用”示意图使学生了解生物在土壤形成中的作用,关于“人类活动对土壤形成的影响”,教师 ( http: / / www. / " \t "_blank )可以列举实例说明有利和不利两方面的影响,如通过开垦、翻耕、施肥、灌溉等,是土壤逐渐熟化,南方的水稻土是人类活动影响比较典型的例子,不利的影响是由于人类不合理的利用导致土壤出现沙化、盐碱化、水土流失等现象,从而使土壤退化。通过对实例的分析,使学生明确对土壤这种可更新资源也要合理利用和保护。
教学 ( http: / / www. / " \t "_blank )设计方案
【教学 ( http: / / www. / " \t "_blank )重点】①土壤的肥力特性;②土壤的形成
【教学 ( http: / / www. / " \t "_blank )手段】土壤标本
【教学 ( http: / / www. / " \t "_blank )过程】
(引入新课)土壤是陆地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地理 ( http: / / www. / zk / Class / 011 / " \t "_blank )环境中所起的作用是什么?土壤的含义是什么?
(阅读教材“汉字‘土’的含义”示意图思考)什么是土壤?
(板书 ( http: / / www. / " \t "_blank ))一、土壤及其作用
1.土壤的概念
(阅读教材“土壤在地理 ( http: / / www. / zk / Class / 011 / " \t "_blank )环境中的地位”示意图思考)土壤在地理 ( http: / / www. / zk / Class / 011 / " \t "_blank )环境中能够起到什么作用?
(板书 ( http: / / www. / " \t "_blank ))2.土壤在地理 ( http: / / www. / zk / Class / 011 / " \t "_blank )环境中的作用
(承转)土壤与生物圈的关系体现了土壤的肥力特性,土壤肥力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板书 ( http: / / www. / " \t "_blank ))二、土壤的特性及其重要性
1.土壤的组成——矿物质、有机质、水分、空气
(观察土壤标本或教材中“理想土壤的成分体积比例”示意图)土壤由哪几部分组成?这些组成物质有什么特点?属于什么物质形态?适宜农作物生长的理想土壤中各组成物质的比例是多少?物质组成与土壤肥力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板书 ( http: / / www. / " \t "_blank ))2.土壤的肥力特性——提供水、养分、空气、热量
3.土壤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
(阅读教材中“土壤的形成和发育示意图”思考)土壤的四种物质组成与其形成之间有什么关系?哪种要素在其中起到重要作用?人类活动对土壤的形成是否有影响?
(板书 ( http: / / www. / " \t "_blank ))三、土壤的形成过程
1.形成过程
①裸露岩石风化→成土母质;②微生物和低等植物附着→原始土壤;③高等植物着生→成熟土壤。
2.生物的改造作用
3.人类活动的影响
【设计思想】
由于学生对本节教材涉及的内容既熟悉又陌生,因此教学 ( http: / / www. / " \t "_blank )中教师 ( http: / / www. / " \t "_blank )尽可能利用学生对土壤的感性认识,并迁移已有的关于岩石圈、水圈、生物圈、大气圈等知识,使学生由感性上升到理性认识,教学 ( http: / / www. / " \t "_blank )中通过对土壤标本的观察,或实地土壤剖面的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及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教学 ( http: / / www. / " \t "_blank )中列举实例的目的可以使学生将所学内容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认识人类与环境之间相互影响的关系,以及人类应如何与环境协调发展的关系。
板书 ( http: / / www. / " \t "_blank )设计
第五节 陆地环境的组成——土壤
一、土壤及其作用
1.土壤的概念
2.土壤在地理 ( http: / / www. / zk / Class / 011 / " \t "_blank )环境中的作用
二、土壤的特性及其重要性
1.土壤的组成——矿物质、有机质、水分、空气
2.土壤的肥力特性——提供水、养分、空气、热量
3.土壤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
三、土壤的形成过程
1.形成过程
①裸露岩石风化→成土母质;②微生物和低等植物附着→原始土壤;③高等植物着生→成熟土壤。
2.生物的改造作用
3.人类活动的影响
探究活动
取两个花盆和同一地区的土壤,栽种同样植物,其中A盆在一段时间内施用有机肥,如麻酱渣水,并且放在室温相对较高的房间,定期浇水调节土壤中的水分;B盆不施用有机肥,放在室温相对较低的房间,适量浇水。经过大约两个月的时间,观察植物生长状况及土壤中腐殖质含量的多少,以次说明调节土壤中的水、肥、气、热对土壤中肥力的影响。各种各样的土壤(说课稿)
一﹑教学设计:
本节主要是以记忆内容为主,穿插小部分在基础知识上要理解推导的内容。总体来讲,本节内容不是很难,加上刚好学习了洋思中学那种先进的教学方法。所以打算尝试以一种全新的教法与学生一起学习本节内容。首先用多媒体打出本节学习目标(教师的教学目标),然后给学生发放我专门针对本节主要内容而拟的一些问题。让学生自己在学习课本知识的基础上经过老师问题的启发而掌握本节内容。
二﹑教学目标:
1﹑区分砂粒﹑粉砂粒﹑黏粒的大小和性能
2﹑区分砂土类土壤﹑黏土类土壤﹑壤土类土壤的土壤质地特征和性状
3﹑了解壤土类土壤各种成分的比例
4﹑通过比较各种土壤的性状说出壤土类土壤最适于植物生长的主要理由
三﹑学情分析:
1﹑土壤本身对学生来讲并不陌生,因为土壤是我们随处可见,随处可感触的东西
2﹑通过前一节内容学习,学生也已经掌握了关于土壤中的含有物质知识。所以通过在老师引导下自学本节内容完全可以实现
四﹑教学过程:
1﹑引入新课:
师:土壤主要成分有哪些阿?
生:矿物质﹑有机物﹑水和空气
师:那是不是所有的土壤中这几类物质含量都相同阿?
生:不同
师:对,不同。接下来我们将根据土壤成分不同对它进行分类学习。
2﹑新课教学:
①﹑发放相关新课练习
②﹑用多媒体展示本节学习目标,让学生对要学习的内容有个大概了解
③﹑学生对照练习自学书本内容
④﹑引导学生回答问题,中间穿插一些课本实验,使得学生有更深更直接的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