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26张PPT。 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毛 泽 东
钟山风雨起苍黄,
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
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
不可沽名学霸王。
? 天若有情天亦老,
人间正道是沧桑。
????
1 消息二则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毛泽东 毛泽东,字润之,笔名子任。1893年12月26日生于湖南湘潭韶山冲一个农民家庭。1976年9月9日在北京逝世。中国人民的领袖,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诗人,书法家。主要作品集有《毛泽东选集》《毛泽东文集》;著名诗词有《沁园春?雪》《七律?长征》《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等。
写作背景
选自《毛泽东新闻作品集》。两则消息分别刊载于1949年4月22日、24日《人民日报》。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结束后,人民解放军在全国取得胜利已成定局,但国民党反动政府仍然负隅顽抗,在对长江防线经过三个半月的苦心经营之后,于1949年4月20日悍然拒绝签订《国内和平协定》。毛泽东发布了“向全国进军”的命令,人民解放军于20日子夜发起了渡江战役。22日夜,毛泽东撰写了《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22日2时,新华社全文播发了《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报道了我军万船齐发、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的战况。什么是新闻?
新闻也叫消息,是通过报纸、电台、广播、电视等媒体途径所传播信息的一种称谓。是记录社会、传播信息、反映时代的一种文体。
新闻有广义和狭义两种
广义的新闻泛指出现在电视、广播、报纸及网络等一切传媒上的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包括消息、通讯、特写、人物专访、调查报告、新闻评论、社论、报告文学等。
狭义的新闻专指消息,即用简明扼要的文字,及时迅速地向公众告知新近发生的有价值的事实。新闻(消息)有三个特点:
1.让事实说话,内容真实准确,不能虚构或夸张。(真实性)
2.报道迅速及时。(时效性)
3.简明扼要,便于接受。(传播性)新闻六要素:
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新闻结构五部分:
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
一、标题:包括主标题,引标题和副标题。可以三个标题齐全,也可以只有其中一部分。它是对消息内容的高度概括。
二、导语:一般为消息开头的第一句话或第一段,它扼要地揭示消息的核心内容。
三、主体:是消息的躯干,它用充足的事实表现主题,是对导语内容的进一步扩展和阐释。
四、背景:指的是消息发生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
五、结语:是消息的结尾。
背景和结语有时很明显,有时可以暗含在主体中。 补充①:
标题一般包括引标、主标、副标。?
主标(也叫正标):概括与说明主要事实和思想内容。
引标:提示消息的思想意义或交代背景,说明原因,烘托气氛。(在主标之上)
副标:提示报道的事实结果,或作内容提要。(在主标之下) 补充②:消息固定的格式
“倒金字塔结构”:由主到次地组织内容,高潮在前,即把最重要的信息放在消息的最前面。让读者在最短的时间内把握住最重要的信息。补充③:电头
在导语之前,一般交代通讯社名称、发电地点和发电时间。
电头的作用:表明材料真实,报道及时。
世界五大著名通讯社:
新华社(中国) 美联社(美国)
路透社(法国) 塔斯社(俄罗斯)
共同社(日本)
我三十万大军
胜利南渡长江一、分析消息的结构标题: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导语:英勇的人民解放军……渡过长江。主体:渡江战斗……诸城进击中。结语:人民解放军……的命令。二、仔细阅读课文,找出这则消息的要素
时间:1949年4月20日午夜至21日
地点:长江前线(芜湖—安庆)
人物:人民解放军三十万大军、敌军
事件: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三、“新华社长江前线1949年4月22日2时电”属于新闻的什么?在新闻中起什么作用?是新闻的电头。交代了通讯社名称、发电地点和发电时间。
电头的作用:表明材料真实,报道及时。四、新闻的导语部分在文中有什么特点和作用?特点:简洁,概括,把主要事件简明扼要的概括出来了。作用:为了尽快向读者报告重要的新闻事实,吸引读者的注意。品析语言,领悟情感 从理论上说,新闻只是向读者提供最新的事实,好像是中立的、纯客观的。但是,完全中立的,客观的,不带主观价值判断的“事实”是不可能存在的,请你判断记者倾向哪一方,从哪些倾向词句可以看出?这其中蕴含了一种什么样的情感? 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等词语描绘了国民党反动派的防线崩溃。万船齐放、直取(对岸)、突破(地阵)、占领、进击、英雄式的战斗等描述了人民解放军的英勇善战。“英勇”流露出作者对人民解放军的赞美之情。《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六要素
人物: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
时间:1949年4月20日夜起至4月22日22时
地点: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一千余华里长江战线
事件: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三十万人全部渡过,占领长江南岸。西路军三十五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三分之二,已占领广大南岸阵地。东路军三十五万已渡过大部,经过整天激战,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南岸阵地,控制江阴要塞,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标题:(第1、2两句)(剩余部分)中路军:西路军:东路军:主体:导语: 渡江概况
(从三个方
面总领全文)战况全局中路军首战告捷西路军所向无敌(重点)东路军战绩辉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渡江区域作战兵力课文结构九江江阴安庆芜湖西路军(35万)中路军(30万)东路军(35万)主体部分为什么按“中路军、西路军、东路军”的顺序安排?
首先,中路军最早渡江,所以先写;其次,中、西两路所遇抵抗都很微弱,东路所遇抵抗较为顽强,所以中、西路合写在前,东路单写在后。先写中路军,再写西路军,然后写东路军,这样的顺序反映了三路大军开始渡江的时间先后,也体现了人民解放军渡江作战中先从中间突破、再以三路并进的战略部署。根据时间发展及事件特点安排顺序,清晰合理。三路大军的渡江情况,哪路详写?哪路略写?为什么要这样安排?
中路军写得较简略,是因为新华社在此前已经有关于中路军的详细报道,此处简略交代即可转入下文。
西路军写得稍详,是因为渡江正在进行中,有些事情需要交代,如“至发电时止,该路三十五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三分之二,余部二十三日可渡完”。已渡过的“正向南扩展中”,预示了战役的前景。
东路军写得最详,因为它所遇抵抗“较为顽强”,胜利来之不易,故作详细报道。一是较具体地写了战斗情况;二是更详尽地写了战果。
三个层次写得有同有异,有详有略,在统一中有变化,避免了重复雷同。请找出文中议论的句子,并分析其作用。
在叙述中路军后,很自然地转入对西路军渡江战况的报道,其中插入简要议论,精辟地说明了人心向背是战争胜负的决定因素,这是将军事行动放到当时的政治背景中分析得出的结论,具有极大说服力。品味文中语言
新闻语言要求真实、准确、及时,请从文中找出能够体现新闻语言特点的词语和句子。